img

官方微信

高级检索

中国沙漠, 2021, 41(3): 1-6 doi: 10.7522/j.issn.1000-694X.2021.00002

等效沙厚度研究进展

肖南,, 董治宝,, 刘铮瑶, 拓宇, 冯淼彦, 朱春鸣, 石寰宇

陕西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行星风沙科学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119

Reviews on the research of equivalent sand thickness

Xiao Nan,, Dong Zhibao,, Liu Zhengyao, Tuo Yu, Feng Miaoyan, Zhu Chunming, Shi Huanyu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 / Planetary Aeolian Research Institute,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119,China

通讯作者: 董治宝(E-mail: zbdong@snnu.edu.cn

收稿日期: 2020-08-26   修回日期: 2021-01-03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5-26

基金资助: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  2018TS07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1871008.  41930641.  41871011.  41571008

Received: 2020-08-26   Revised: 2021-01-03   Online: 2021-05-26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肖南(1992—),男,湖南涟源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研究E-mail:nanxiao1992@outlook.com , E-mail:nanxiao1992@outlook.com

摘要

风、沉积物和地表覆盖是控制沙丘地貌的三大要素。沉积物尤其是沙源供应对沙丘地貌的影响仍有待深入研究。沙丘体积的研究促使了等效沙厚度(equivalent sand thickness, EST)概念的提出。EST研究经历了多个沙丘和亚沙丘尺度2个研究阶段。多个沙丘EST研究发现,EST与沙丘高度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与方向变率的组合可以很好地区分沙丘类型,且在宏观上可以表征沙源供应。亚沙丘尺度EST研究使得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研究沙丘(山)地貌及其形成过程成为可能。未来的研究应在像元尺度上对沙丘(山)地貌进行滤波,不同滤波窗口所得到的不同图层可以用来探究沙丘(山)地貌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 等效沙厚度 ; 沙源供应 ; 沙山世代 ; 沙丘类型 ; 地貌格局

Abstract

Wind, sediment and surface cover are the three main factors controlling dune landforms. However, the impact of sediment, especially sand supply, on dune landforms remains to be further studied. The study on the dune volume gives rise to the concept of the equivalent sand thickness (EST). The study of EST has gone through two research stages of multiple dune and sub-dune scales. The multiple dune scalestudy showed that there is a good consistency between EST and dune heigh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ST and dune height can reflect dune types and sand supply. The combination of EST and directional variability can be used to distinguish dune types in different regions. EST can characterize the sand supply on a macro level. The sub-dune scale research makes it possible to use high 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images to study dune/megadune landforms and their formation processes. High resolution data allow researchers to focus on details that have previously been overlooked. This may be the key to distinguishing the different types of dune. Future research should filter dune/megadune landforms on the pixel scale. Different layers obtained from different filtering windows can be used to explore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dune/megadune landforms. The application of high resolution data can correct the existing geomorphic pattern rules 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morphological indexes still in dispute and the physical significance represented by them. Since EST can represent total sand supply,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sand supply per unit time and its spatial variation in the future. These will have a huge impact on the aeolian science and even surface processes, and push these fields forward.

Keywords: equivalent sand thickness ; sand supply ; megadune generations ; dune types ; geomorphic pattern

PDF (755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肖南, 董治宝, 刘铮瑶, 拓宇, 冯淼彦, 朱春鸣, 石寰宇. 等效沙厚度研究进展. 中国沙漠[J], 2021, 41(3): 1-6 doi:10.7522/j.issn.1000-694X.2021.00002

Xiao Nan, Dong Zhibao, Liu Zhengyao, Tuo Yu, Feng Miaoyan, Zhu Chunming, Shi Huanyu. Reviews on the research of equivalent sand thickness.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J], 2021, 41(3): 1-6 doi:10.7522/j.issn.1000-694X.2021.00002

0 引言

沙丘是风与床面相互作用的产物1。风沙地貌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研究风沙沉积过程,而沙丘地貌是风沙沉积过程的信息载体2。风、沉积物和地表覆盖是控制沙丘地貌的三大要素。Livingstone等3提出了目前较为认可的沙丘分类方案,该方案主要根据形态特征和风况对沙丘地貌进行划分。而沉积物尤其是沙源供应对沙丘地貌的影响仍有待深入研究。

沙源供应是沙丘发育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4,其与风沙地貌学中的一些概念具有内在联系5。风积地貌是在沙源供应的基础上,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因此,沙源供应直接影响风积地貌尤其是沙丘地貌的形成和发育,而其量化的方法是计算等效沙厚度(equivalent sand thickness, EST6

Wilson7很早就发现EST与地貌格局有关,且二者之间的关系受沙丘类型的影响46。测量与制图技术的发展对EST的概念及研究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三维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数据的使用使得沙丘EST的制图效率及准确率大为提升,并极大地推进了有关EST的研究。然而,国内鲜有有关EST的研究。

本文从EST的概念与研究方法入手,将EST研究划分为两个研究阶段——多个沙丘EST研究阶段与亚沙丘尺度EST研究阶段,分别归纳了各个阶段的重要研究成果,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1 EST概念与研究方法

对沙丘体积的研究促使了EST概念的提出。早期的研究者受当时研究条件的限制,在研究沙丘地貌时很难获取到沙丘的体积,遂用形态学指标“等效沙厚度(EST)”来表征沙丘的体积,根据EST并结合野外实地考察来划分沙丘类型、推算沙丘形成时间或探讨沙丘成因。部分引文未提及术语EST,此处仅为澄清。

Wasson等6EST概念进行了规范,这拉开了有关EST广泛研究的序幕,此后研究者对其理论与实践意义均进行了大量探讨。Wasson等6认为,EST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多个沙丘延展而产生的假想连续沙体的厚度。即在一个地区内,当沙丘被夷平且丘间地也充填沙子时沙体的厚度58

EST(以m为单位)可通过野外实地考察的沙丘横截面面积除以横截面长度(即剖面线长度)来得到,表征在以剖面线长度为边长的网格内多个沙丘体积的平均值6。其中,沙丘平均高度与沙丘平均间距之间的关系是计算EST的关键。由于不可能通过直接在大片沙漠上测量沙丘横截面面积来估计用于计算沙丘平均高度与沙丘平均间距的EST,因此应利用沙丘平均高度与EST的线性关系来评估大范围的EST,此时应首先校准沙丘高度。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后来很少再通过野外实地考察的方式计算EST

McCoy等9很早就根据EST来推算美国加利福尼亚州Algodones沙丘区的形成时间。随后,研究者对美国内布拉斯加州10-11和秘鲁12-13等地沙丘的EST进行了计算。卡拉哈里沙漠沙丘的EST为3—33 m14。西南卡拉哈里沙漠的东南地区沙丘的高度最高,EST最大,排列也最紧密15。但整个区域沙丘的EST仅对应于纳米布沙漠简单线形沙丘EST的低值部分,且对任何给定平均沙丘高度所对应的EST进行预测,其结果均比纳米布沙漠沙丘的EST低。Wilson1则通过计算沙山的横截面面积除以年输沙率来推算沙山的形成时间,并用4个沙漠的平均EST(14.5 m,以面积作为权重)来粗略地表征所有沙漠的平均EST7。其中,阿尔及利亚沙漠沙丘的平均EST为26 m,而辛普森沙漠约1 m,Issaouane-N-Irarraren沙漠中沙山的EST最大,达145 m。由于床面形态不同,EST一般为沙山平均高度的15%—45%。Wasson等6对纳米比亚、澳大利亚、秘鲁、美国、北非和印度沙漠沙丘的EST进行了研究。Lancaster16-17的研究显示,纳米布沙漠星状沙丘的EST低于Wasson等6的结果;而线形沙丘,特别是复杂线形沙丘,其EST高于他们的预测。除小面积的星状沙丘外,沙漠南部的EST小于10 m17。Bullard等18的研究表明,复杂线形沙丘的覆盖面积大(约占沙漠总面积的40%),EST高,沙量大(358—455 km3);而新月形沙丘的覆盖面积约占沙漠总面积的3%,沙量只占总沙量的约1%。鲁卜哈利沙漠部分地区沙丘的EST为10—50 m5

2 多个沙丘EST研究

此阶段的研究是在多个沙丘平均状况的基础上探寻沙丘地貌格局、沙丘类型和沙源供应等宏观概念的变化规律。

2.1 沙丘地貌格局

地貌格局是风沙地貌学的基础,EST作为沙丘形态学指标中的一种,可以表征沙丘分布的宏观趋势。其与其他指标之间的关系可以使我们在无法直接对沙丘进行测量,尤其是对其他行星上的风积地貌进行研究的情况下,确定沙丘的地貌格局特征,并为探究风积地貌的形成与发育提供依据。

Wilson7发现沙丘规模越大,EST也越大,即沙丘规模与EST呈正相关关系815。随后,Wasson等6的研究表明,沙丘高度与EST之间存在很强的线性关系,即沙丘高度与EST呈正相关关系,如卡拉哈里沙漠西南部15和纳米布沙漠19

由于对沙丘高度与沙丘间距之间的关系目前仍未达成一致,因此沙丘间距与EST之间的关系可以划分为正相关8、负相关5和无明显相关183种类型。Lancaster等8对纳米布和Gran Desierto沙漠的研究表明,沙丘间距与EST之间存在密切的线性正相关性。Hugenholtz等5对鲁卜哈利沙漠的研究发现,沙丘间距与EST呈负相关关系,这与北非、纳米比亚和美国沙漠沙丘的研究结果相反6818,但无法确定是不同的EST计算方法,还是某些特殊的沙丘形态学指标间的关系导致的18,因此需要对这些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更详细地探究5。Bullard等18对纳米布沙漠的研究认为,沙丘间距与EST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清楚。

尽管火星沙丘的几何学指标还很难准确测量,但从地球沙漠中得出的沙丘高度和沙丘间距与EST之间的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于火星沙丘8。火星北极沙漠沙丘的EST在空间上存在规律的变化,即从沙漠边缘向中心增加,且以新月形沙丘为主的沙漠中沙丘的平均EST小于以新月形沙丘链和横向沙垄为主的沙漠中沙丘的平均EST。该趋势与Wasson等6在地球上观察到的情况相似。

2.2 沙丘类型

Mabbutt4绘制了澳大利亚不同沙漠的沙丘高度-EST曲线。由于不同沙漠的沙丘类型和沙源供应不同,因此该曲线差异较大。

由于沙丘表面发育有复杂的二次流,因此在区域上沙丘的EST可能比沙丘走向能更可靠地指示主要的沙粒移动方向11。东部大沙漠西部地区星状沙丘链的测量结果表明,在顺风方向上沙丘规模和沙丘间距均有规律地变动20。鲁卜哈利沙漠东南部沙山的规模、方向和颜色的变化表明,在强烈的西南季风影响下,沙粒在不断地向北迁移。Nafūd ath T'huwayrāt地区的穹状沙山的规模也沿下风向(自西向东)不断增大。

Wasson等6对世界主要沙漠沙丘的研究表明,沙丘高度、沙丘间距和EST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区分沙丘类型的核心。虽然横向沙丘的EST比新月形沙丘的大,但无法仅根据EST来区分沙丘类型。Lancaster16-1721对纳米布沙漠的研究也表明,EST数据仅能说明复杂线形沙丘和星状沙丘的含沙量高于复合线形沙丘和各种类型的新月形沙丘链。

沙丘类型是受很多因素,尤其是风况影响的22,而方向变率与EST的组合可以很好地区分沙丘类型61721。Lancaster16绘制了纳米布沙漠沙丘各形态学指标的等值线图,发现随着风况变得复杂,EST也在增加。进一步的研究表明1721:新月形沙丘出现于几乎是单向风且供沙很少的地方;新月形沙丘链在风况变化略大,供沙丰富的地方发育;线形沙丘出现于风况变化较大,但供沙少的地方;星状沙丘在风况复杂且供沙充足的地方发育。此外,沙丘类型图与EST的联合应用可以用来估计不同类型沙丘所含的沙量18

2.3 沙源供应

Wasson等6认为,量化沙源供应的方法是计算EST,因此沙源供应与EST通常是一致的。然而在高风能地区,会出现有一些沙子在经过沙丘后进入非沙区,于是该地区高流动性沙丘的EST与沙源供应可能并非完全一致23。因此,Rubin22认为,EST不能度量沙源供应,而只能度量沙丘中所含的沙量19。尽管如此,Hugenholtz等5仍认为,EST是描述沙源供应的最常见、最合适的指标。

Lancaster19对纳米布沙漠的研究表明,EST与年输沙率呈负相关关系。Livingstone等3在研究规模庞大的沙山的成因时认为,如果沙山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形成,那么沙山增长速率就非常关键,其会依两个主要控制因素而变动。第一个因素就是供沙率,其又反过来取决于风速和沙源供应。

沙丘(山)增长速率是从沙丘(山)的角度来反映沙子实际的沉积速率,而供沙率是从物源区的角度来描述沙子实际的供应速率。输沙率则是从风动力的角度来描述沙子能够迁移的速率,与风速的3次方成正比24。沙源供应是影响青藏高原类火星风沙地貌与火星风沙地貌发育的重要因素,这对广为沿用的沙丘“形态-风况理论”提出质疑25-27。最近在地球上发现了一些与已知的风沙地貌学理论相悖的现象,如很多沙漠存在不同类型沙丘地貌共存的现象,这表明风况并非是控制沙丘形态的唯一因素,而沙源供应起到了很大作用,该结论得到了数值模拟的支持28。因此,在风沙地貌学理论方面,“沙源限制型假说”是对传统的“气候控制型理论”的重要补充22629

3 亚沙丘尺度EST研究

该阶段的研究是在亚沙丘尺度的基础上探寻沙丘(山)地貌的细小特征和沙山世代等中观概念的变化规律。

3.1  EST研究方法革新与概念扩展

随着DEM等遥感影像数据精度的提高以及计算机制图技术的发展,原先通过有限的野外调查而获得的沙丘(山)的地貌格局特征及其形态学指标(高度、间距和EST等)可以较为方便快速地得到提取5151830。因此,这使得更广范围和更大样本规模的研究成为可能,而且更加高效的研究可以极大地推动风沙地貌学的发展。

Hugenholtz等5开发了一种利用ASTER GDEM数据绘制沙丘EST空间变化的方法,该方法比以前手工测量的方法要有效得多。他们发现较小的卷积核可以保留沙丘地貌的细小特征,因此在绘制沙丘的EST空间变化图时应尽量选取较小的卷积核。这不同于有关EST68的最初定义,即假设沙丘延展后形成一个十分平坦的表面。

Bullard等18使用了两种方法——Wasson等6的二维横截面法和三维DEM体积法对纳米布沙漠沙丘的EST进行评估。对不同类型的沙丘而言,根据Wasson等6的横截面法所建立的沙丘高度与EST之间的关系,对任何给定沙丘高度所对应的EST进行预测,其结果均低于基于ASTER数据的结果。与沙丘高度的结果类似,对于给定的沙丘间距而言,其所对应的EST的GDEM估计值高于Lancaster等8的结果。由于从GDEM数据中得到的形态学指标及其之间的关系与用以往方法得到的结果相比具有广泛的可比性,因此ASTER GDEM数据证实了之前绘制的纳米布沙漠各形态学指标图件的准确性1518。高分辨率DEM数据的使用不仅可以使原来有限的研究范围扩展到整个沙漠,而且会在重新绘制的地貌图中增加新的细节。如从Sossusvlei周围向北延伸出一个EST较大的区域,而这在Lancaster16绘制的图件中并没有显示出来。

3.2 沙山世代

塔克拉玛干沙漠铁干里克南部的沙山为次生新月形沙丘链叠置于沙山之上,不同规模的两组沙丘是两次不同沙丘形成阶段的证据20。Hugenholtz等5利用ASTER GDEM数据区分了巴丹吉林沙漠沙山的世代。该方法主要基于滤波操作,即平滑数据集,并创建不同的图层来分别表征次生沙丘层及其下伏的沙山层。高分辨率DEM数据的使用不仅可以展现沙山的细小特征进而区分其世代,而且各图层所显示的厚度为其所表征地貌的平滑厚度,这不同于有关EST68的传统定义。

随后,Yang等31应用Hugenholtz等5的方法研究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的形成。根据丘间地高程绘制的地形图支持了用重力法绘制的沙山厚度图。在沙山迎风坡较低的部位,风积沙的厚度通常为10—20 m。横向沙山的风积沙厚度最高可达200 m,沙漠中部和北部沙山的厚度有所减少。沙山厚度变化的总趋势表明,风向的季节变化对沙山规模的影响不明显,因为高大沙山不出现于方向变率大的地区,例如拐子湖。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在单位面积上,沙丘高度可以表征其体积,而EST也指征体积,因此EST与沙丘高度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然而,由于沙丘高度与沙丘间距之间的关系目前仍未达成一致,因此沙丘间距与EST之间的关系仍有待深入研究。

按成因对沙丘进行分类的研究有很多,但目前仍未达成共识。原因之一在于控制沙丘形成的关键因素的确定及量化还未完全实现。方向变率与EST的组合可以很好地区分沙丘类型。因此,风况与沙源供应是沙丘地貌及其成因研究的关键。这为沙丘分类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是对广为沿用的有关沙丘成因的“形态-风况理论”,即传统的“气候控制型理论”的重要补充。

单个沙丘是对沙丘系统的过度简化,由于忽略了不同沙丘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方法论方面其研究受到质疑2。因此,在宏观而非是在沙丘个体的中观尺度上,EST是可以表征沙源供应的,这使得在无法直接进行测量的情况下评估沉积环境成为可能。风况和沙源供应是决定供沙率的关键因素,风况为第一控制因素,只有在特殊情况(主要为供沙不足)下才能显示出沙源供应的控制作用。

Wasson等6的二维横截面法得到的EST实则为剖面线等效沙厚度。测量与制图技术的发展对EST的概念及研究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三维DEM数据的使用使得沙丘EST的制图效率及准确率大为提升,并极大地推进了有关EST的研究。高时空分辨率的DEM等遥感影像数据的出现,使得准确描述沙丘(山)地貌成为可能。此时,EST为像元尺度的平均状况,即在像元尺度上对沙丘(山)地貌进行滤波。不同的滤波窗口所得到的不同图层可以用来探究沙丘(山)地貌的形成过程。这为沙丘(山)地貌成因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是对广为沿用的野外观测-定量化分析-基于归纳法的区域综合的研究方法的重要补充。

4.2 展望

在高时空分辨率的DEM等遥感影像数据的支持下,EST概念已经扩展为像元尺度上沙子的平均厚度。不同的滤波窗口所得到的不同图层可以令研究者发现一些之前无法观察到的细节,而这很可能蕴含了沙丘(山)地貌的形成发育过程。随着数据精度的提高以及计算机制图技术的发展,研究者可以方便快速地提取大范围大样本规模的沙丘细小特征,这使得有赖于沙丘细小特征及形成过程研究的沙丘类型细分研究得以向前推进。高精度数据的使用可以修正已有的地貌格局规律,探寻目前仍有争议的形态学指标间的关系及其所表征的物理意义。由于EST可以表征总沙源供应量,因此未来应更多关注单位时间的沙源供应及其空间变化。此外,应再结合供沙率的第一控制因素风况来探讨沙丘的形成过程及其分类。这些将对风沙科学乃至地表过程研究产生巨大的影响,并推动这些领域大步向前发展。

数值模拟研究在风沙科学中的应用可以使研究者在无法直接对沉积物进行取样的环境下确定沉积条件。然而,现阶段其还无法在实际的物理时空下进行模拟。因此,未来应将来自真实地形与模拟沙丘地形的EST相联系,不断完善有关沙丘(山)形成的假设检验30。随着以3S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地理学的发展,行星风沙地貌学研究步入实质性发展阶段,研究范式通常为通过格局来推测过程最终揭示机理。行星亚沙丘尺度EST研究是探索地球及其他星球的表面过程之一的风沙活动的重要切入点。未来应按照阐释机理-配置要素-实现过程-重建格局的综合研究模式来逐渐完善风沙科学的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Wilson I G.

Aeolian bedforms-their development and origins

[J].Sedimentology,1972193/4):173-210.

[本文引用: 2]

董治宝吕萍.

深空探测时代的风沙地貌学

[J].地球科学进展,20193410):1001-1014.

[本文引用: 3]

Livingstone IWarren A.

Aeolian Geomorphology:An Introduction

[M].HarlowUK:Longman,1996.

[本文引用: 2]

Mabbutt J A.Desert Landforms[M].Cambridge,Massachusetts,USAMIT Press1977.

[本文引用: 3]

Hugenholtz C HBarchyn T E.

Spatial analysis of sand dunes with a new global topographic dataset:new approaches and opportunities

[J].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2010358):986-992.

[本文引用: 11]

Wasson R JHyde R.

Factors determining desert dune type

[J].Nature,19833045924):337-339.

[本文引用: 18]

Wilson I G.

Ergs

[J].Sedimentary Geology,1973102):77-106.

[本文引用: 3]

Lancaster NGreeley R.

Sediment volume in the north polar sand seas of Mars

[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199095B7):10921.

[本文引用: 9]

McCoy F WNokleberg W JNorris R M.

Speculations on the origin of the Algodones Dunes,California

[J].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1967788):1039.

[本文引用: 1]

Warren A.

Dune volume and trend measurements in the Nebraska Sand Hills

[C]//Nebraska Academy of Sciences Proceedings.1968.

[本文引用: 1]

Warren A.

Morphology and sediments of the Nebraska sand hills in relation to pleistocene wind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eolian bedforms

[J].The Journal of Geology,1976846):685-700.

[本文引用: 2]

Lettau HLettau K.

Bulk transport of sand by the barchans of the Pampa de La Joya in Southern Peru

[J]. Zeitschrift für Geomorphologie,196913182-195.

[本文引用: 1]

Lettau HLettau K.

Exploring the World's Driest Climate

[M].MadisonWisconsin,USA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78.

[本文引用: 1]

Grove A T.

Landforms and climatic change in the Kalahari and Ngamiland

[J].The Geographical Journal,19691352):191.

[本文引用: 1]

White KBullard JLivingstone Iet al.

A morphometric comparison of the Namib and southwest Kalahari dunefields using ASTER GDEM data

[J].Aeolian Research,20151987-95.

[本文引用: 5]

Lancaster N.

The Namib Sand Sea:Dune Forms,Processes and Sediments

[M].RotterdamNetherlands:Balkema,1989.

[本文引用: 4]

Lancaster N.

Geomorphology of Desert Dunes

[M].LondonUK:Routledge,1995.

[本文引用: 5]

Bullard J EWhite KLivingstone I.

Morphometric analysis of aeolian bedforms in the Namib Sand Sea using ASTER data

[J].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20113611):1534-1549.

[本文引用: 9]

Lancaster N.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 aeolian bedforms

[J].Sedimentary Geology,1988551):69-89.

[本文引用: 3]

Breed C SFryberger S GAndrews Set al.

Regional studies of sand seas using Landsat (ERTS) imagery

[M]//Mckee E D.A Study of Global Sand Seas.Washington,USAU.

[本文引用: 2]

Survey S.Geological1979305-398.

[本文引用: 2]

Lancaster N.

Dune morphology and dynamics

[M]//Abrahams A D, Parsons A J.Geomorphology of Desert Environments.Dordrecht,NetherlandsSpringer1994.

[本文引用: 3]

Rubin D M.

Factors determining desert dune type

[J].Nature,19843095963):91-92.

[本文引用: 2]

Fryberger S GAhlbrandt T S.

Mechanisms for the formation of eolian sand seas

[J].Zeitschrift für Geomorphologie,197923440-460.

[本文引用: 1]

Bagnold R A.The Physics of Blown Sand and Desert Dunes[M].Dordrecht,NetherlandsSpringer1941.

[本文引用: 1]

PClément NDong Zet al.

Emergence of oblique dunes in a landscape-scale experiment

[J].Nature Geoscience,201472):99-103.

[本文引用: 1]

Dong ZHu GQian Get al.

High-altitude aeolian research on the Tibetan Plateau

[J].Reviews of Geophysics,2017554):864-901.

[本文引用: 1]

PNarteau CDong Zet al.

Unravelling raked linear dunes to explain the coexistence of bedforms in complex dunefields

[J].Nature Communications,201781):1-9.

[本文引用: 1]

PDong ZRozier O.

The combined effect of sediment availability and wind regime on the morphology of aeolian sand dunes

[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Earth Surface,201812311):2878-2886.

[本文引用: 1]

陈发虎傅伯杰夏军.

近70年来中国自然地理与生存环境基础研究的重要进展与展望

[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94911):1659-1696.

[本文引用: 1]

Hugenholtz C HLevin NBarchyn T Eet al.

Remote sensing and spatial analysis of aeolian sand dunes:a review and outlook

[J].Earth-Science Reviews,20121113/4):319-334.

[本文引用: 2]

Yang XScuderi LLiu Tet al.

Formation of the highest sand dunes on Earth

[J].Geomorphology,20111351/2):108-116.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