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官方微信

高级检索

中国沙漠, 2021, 41(3): 81-91 doi: 10.7522/j.issn.1000-694X.2021.00022

非特色型产业扶贫模式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何仁伟,1, 张海朋,2,3, 李立娜4

1.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市情调查研究中心,北京 100101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4.西昌学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四川 西昌 615013

Non-characteristic industry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and its implications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He Renwei,1, Zhang Haipeng,2,3, Li Lina4

1.City Situation Survey Research Center,Beij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101,China

2.CAS Key Laboratory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ing,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China

3.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China

4.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Xichang College,Xichang 615013,Sichuan,China

通讯作者: 张海朋(E-mail: zhanghp.19b@igsnrr.ac.cn

收稿日期: 2021-01-15   修回日期: 2021-02-19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5-26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1461040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一般项目(2021年度)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  2020M670472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  2019QZKK1007

Received: 2021-01-15   Revised: 2021-02-19   Online: 2021-05-26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何仁伟(1978—),男,重庆垫江人,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村贫困与乡村治理E-mail:herenweiyan@163.com , E-mail:herenweiyan@163.com

摘要

探讨了产业扶贫参与主体及其影响因素的互动关系,阐释了产业扶贫促进乡村振兴的机理,在此基础上剖析了非特色型产业扶贫案例——德青源金鸡产业扶贫模式,总结了相关扶贫经验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启示。结果表明:(1)产业扶贫通常涉及政府、企业、被帮扶农户、金融机构/投资管理平台、科研机构等多个参与主体,其发展模式受社会、经济、地理、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产业扶贫能够有效整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生态、人口等资源,推动实现乡村产业、文化、组织、生态和人才振兴。(2)德青源金鸡项目以蛋鸡产业为抓手,构建了金融资本和龙头企业相结合的产业扶贫模式;通过政府、龙头企业、贫困农户和贫困村“三权”分置,因地制宜地设计出资产收益扶贫模型。(3)金鸡产业扶贫的主要经验包括:完善消费扶贫机制,多举措推动产销高效对接;树立“长线”思维,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产业多维振兴有机结合;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多措并举提升人力资本;完善配套设施,实现脱贫攻坚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发挥党建和农民合作社作用,因地制宜地推动产业扶贫扎根;构建多方共赢的联结机制,推动长效脱贫和乡村振兴。这些经验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 精准扶贫 ; 产业扶贫 ; 德青源 ; 乡村振兴

Abstract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in participants of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explains the theoretical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nalyzed Deqingyuan golden rooster industry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and futher summarized the relevant poverty alleviation experience and its lesson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usually involves government, enterprises, assisted farmer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 investment management platforms,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other participants. Its development model is affected by social, economic, geographical, policy and other external factors.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can effectively integrate local social, economic, cultural, natural, ecological, population and other resources, and promot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culture, organizations, ecology and talents. (2) Deqingyuan golden rooster project is based on the laying hen industry and builds an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combining financial capital and leading enterprises. Based on the "three powers" separation of the government, leading enterprises, poor farmers, and poor villages,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of asset income was designed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to drive the poor to achieve long-term poverty alleviation. (3) The main experienc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golden rooster industry includes: improve the consumer poverty alleviation mechanism and adopt various measures to promote efficient docking of production and sales; establish a "long-term" thinking, organically integ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multi-dimensional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stoms and civilization, take multiple measures to enhance human capital; improve supporting facilities to achieve a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party building and farmers' cooperatives, and promote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to take root in line with local conditions; build a win-win connection mechanism for multiple subjects to promote long-term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above experience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 Deqingyuan ; rural revitalization

PDF (2277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何仁伟, 张海朋, 李立娜. 非特色型产业扶贫模式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中国沙漠[J], 2021, 41(3): 81-91 doi:10.7522/j.issn.1000-694X.2021.00022

He Renwei, Zhang Haipeng, Li Lina. Non-characteristic industry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and its implications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J], 2021, 41(3): 81-91 doi:10.7522/j.issn.1000-694X.2021.00022

0 引言

产业扶贫是实现精准扶贫及可持续脱贫的根本路径和核心动力,是“从输血到造血”的重要举措和“授之以渔”的基本抓手1-3。发挥地理资源禀赋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生产具有地域特色或地理标志的产品,促进贫困群众就业和增收致富,是实施产业扶贫的重要路径4-5。产业扶贫模式是产业扶贫过程中形成的标准化形式,是将某种或某类产业扶贫的具体实施方法及相关机制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形成解决产业扶贫问题的方法论,是连接产业扶贫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产业扶贫模式具有相对稳定性、一定的可推广性和可操作性。由于地理资源特别是农业资源分布的空间差异,特色产业扶贫模式具有地域性,其主体、条件、标准、内容、规模、路径等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特色产业扶贫模式虽然可资借鉴,对特定地区的减贫致富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鲜明的地域根植性使其难以形成可复制的标准化模式,在推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相对于特色产业扶贫模式而言,非特色型产业扶贫模式对区域地理资源和环境条件依赖性不强,产业项目具有较强的地域适应性,产品标准化程度高、需求量大面广,属于非地理标志类产品。非特色型产业扶贫模式往往采取标准化的运营方式,通过龙头企业的精准选择、科研机构专业化协作、产品的科学管理和市场化运作,形成带贫效果好、致富增收快、长效持久的减贫模式,如德青源“金鸡扶贫”模式、温氏模式6等。

目前学术界关于产业扶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扶贫的发展历程2、内涵及理论基础7、特色产业扶贫基本运行模式(金融资本、企业、贫困地区资源、贫困群众等组合形成的创新模式)8-9、扶贫长效机制10-11、减贫和经济效应评估12-13、党建在扶贫中的引领作用14、产业扶贫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15等方面。针对具体案例的特色产业扶贫模式探讨也是研究的重点,包括:特色农产品种植和特色畜禽养殖,如贵州湄潭县茶产业扶贫项目16、江西兴国县烟叶和油茶种植项目2和广西灵山县梅花鹿养殖17等;山区或民族地区的特色资源开发和文化旅游产业扶贫,如武陵山区特色文化产业扶贫18和川滇彝区高原特色种养殖业、民族及地方特色旅游业19等。现有研究从产业扶贫理论与实践视角均进行了广泛探索,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但仍存在着不足,如针对贫困地区的个案探讨较多,扶贫模式地域性强、普适性弱,可借鉴性较差,可推广、可复制的非特色产品扶贫模式的研究成果相对匮乏;对产业扶贫模式总结分析的成果较多,对扶贫模式的运行机制进行深入阐述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深化产业扶贫是实现长效可持续脱贫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产业扶贫仍存在着有人力没技术、有产品没品牌、有产业没资金、有利益没机制、有项目没产业链20-21等诸多问题,亟待构建产业、金融资本、龙头企业三者相结合的产业发展创新模式。北京德青源公司的“金鸡扶贫”工程是国家级产业扶贫重点工程,以蛋鸡产业及标准化的蛋鸡产品为主抓手,其以资产收益分配创新为核心的产业扶贫模式已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认可,具有可复制性强、带贫效果好、利益联结机制稳定、产业关联带动能力强等特点。产业发展是推进减贫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举措,归纳总结金鸡扶贫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和先进经验,对巩固提升我国脱贫成果、解决相对贫困、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产业扶贫的理论基础

1.1 产业扶贫参与主体及其影响因素

产业扶贫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精准选择和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具有带贫能力的主导产业,从而实现推动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目标22。产业扶贫主体一般涉及政府、企业、被帮扶农户、金融机构/投资管理平台以及科研机构。不同参与主体在产业扶贫中的角色和定位不同,其功能和作用及其与产业扶贫的相互关系也存在着明显差异。政府在产业扶贫推进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对产业扶贫的方向、扶贫收益分配、扶贫机制创新等具有重要作用;产业扶贫是政府扶贫的主抓手,产业扶贫能够提高政府扶贫的质量和成效。企业(特别龙头企业)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对产业扶贫起着引领带动作用,决定着脱贫的长效性和持续性;产业扶贫是企业积极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在造福贫困群众的同时,推动企业做强做优。金融机构(或投资管理平台)通过发挥资本灵活、高效的特点,积极参与和助推产业扶贫,是产业扶贫顺利推进的保障;在产业扶贫过程中,金融机构可以拓展其业务范围,改善、优化其业务结构,将金融服务做优做活。农户既是产业扶贫最重要的行动主体,也是产业扶贫的直接受益者或客体;农户积极参与产业扶贫,变“被动脱贫”为“主动脱贫”的过程能够为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提供根本的内生动力,农户参与产业扶贫的程度受自身思想观念和技能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宣传动员、能人带动、技能培训等有助于提高农户在产业扶贫过程中的参与能力;同时,农户作为产业扶贫的参与客体,对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其他参与主体具有反馈和监督作用,促进产业扶贫政策的及时调整和精准落地,最大限度获得发展效益,因此,产业扶贫能够带动农户脱贫致富,农户既是产业扶贫参与者,也是其扶贫成果的分享者。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构机构通过向企业提供产业发展的技术,推动产学研合作和融合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推动产业扶贫。各参与主体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各参与主体通过协同互动、资源互补,目标同向、合力共赢,推动产业扶贫的良性发展(图1)。

图1

图1   产业扶贫参与主体及其互动关系

Fig.1   Participants in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their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产业扶贫的项目实施和运营还受到来自社会、经济、地理、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对于与农业直接相关或具有关联的产业扶贫项目,农业科技进步有助于扶贫产品提质增效,从而对产业扶贫的推进具有促进作用;优秀的乡村文化能够激发群众脱贫的勇气和志气,营造产业扶贫的良好氛围;专业合作社能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减少交易频次、提高产业扶贫的效率;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带领群众脱贫攻坚中起着战斗堡垒作用,充裕的劳动力资源是产业扶贫顺利推进的保证。在经济因素方面,良好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是产业扶贫取得成效的基本保证;通过推进健康有序的城镇化,构建良性互动的城乡关系可以推动产业扶贫良性、持续运转;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发挥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延长扶贫产业的链条,使产业扶贫项目获得稳定的收益,同时产业扶贫项目通过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影响地方产业结构,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地理因素方面,良好区位条件往往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靠近原材料供给地和消费地、能及时获得市场信息,对产业扶贫具有促进作用;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自然资源条件等自然资源禀赋的优劣对扶贫的产业选择、产业联动作用、环境污染防治、原材料供给等具有重要影响;生态环境承载力较弱地区的环境容量比较小、生态环境脆弱,对社会经济活动干扰的支撑作用不强,因此,生态环境承载力强弱对产业扶贫具有重要影响。另外国家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等宏观政策利好,能带来融资、土地使用、吸纳就业、人才流动等方面便利,从而助推产业扶贫。在以上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营造出产业扶贫的外部环境,形成运行机制完善、结构相对稳定的产业扶贫模式。

1.2 产业扶贫推动乡村振兴的机理

推动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核心和重点,生态振兴是根本和基础,文化振兴是精髓和灵魂,人才振兴是关键和支撑,组织振兴是引领和保障。乡村产业、生态、文化、人才和组织等五大振兴体现了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可以用“乡村振兴五边形”23来表示,它们分别占居五边形的5个顶点,五者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图2)。

图2

图2   产业扶贫促进乡村振兴机理

Fig.2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产业扶贫可以有效整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生态、人口等资源,促进全面可持续脱贫,推动乡村产业、文化、组织、生态和人才振兴。在产业扶贫过程中,一方面要立足主导产业,建立和完善消费扶贫机制,多措并举实现产销高效对接,打通、做强扶贫产品流通渠道,另一方面通过创新各参与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延长、拓展相关产业链条,推动三产融合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共同促进农户致富增收,推动乡村生活富裕和产业兴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在产业扶贫过程中,通过扶精神、扶文化,帮助农户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树立脱贫之志;在群众参与产业发展过程中,广泛宣传国家各项扶持性方针政策,强化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传承优秀农耕文化,传播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摒弃贫困文化,繁荣兴盛农村文化,以文化铸魂,塑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良好精神风貌,推动乡风文明,促进文化振兴。产业扶贫需要一批具有一定技能的群众,通过对劳动力岗前技术培训,提高群众谋生技能;在扶贫产业及关联产业的推动过程中,通过合理有序的轮岗制实现专业技能与素质的拓展,开发乡村人力资本,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通过产业发展,吸引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人才振兴。在扶贫过程中,坚持产业绿色发展,践行“两山”理念,强化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将产业扶贫的部分收益用于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发展,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完善生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促进乡村生态振兴。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降低产业扶贫交易成本,提高组织化效率,推进“党建+产业”,“农民合作社+产业”,进一步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农民合作社发展,实现乡村组织振兴。

发挥产业扶贫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还需要从要素优化配置、多元主体参与、科学机制运行、实施路径优化和加强乡村重构等5个方面协同推进:第一,需要重新整合市场、资金、技术、信息、土地、劳动力、自然、人文资源等生产要素,发挥各种资源要素的比较优势,推动其优化配置。第二,需要基层政府/村两委、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社会力量等多元参与主体的协作和共同推动来实现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的目标。第三,需要科学的运行机制,不断完善组织管理、要素整合、利益联结等运行机制,推动各种机制的长效、可持续运行。第四,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创新机制、完善配套政策、制定保障措施、强化基层党建,推动其实现路径的不断优化。第五,需要加强乡村重构,促进乡村地域系统结构优化24。具体而言,推动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民间组织等组织重构以适应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提升乡村公共领导力水平和运行管理的高效化;通过产业扶贫,培育和重塑乡村产业,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促进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经济重构;通过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空间的合理布局,完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建立结构合理的村镇体系,对乡村空间进行科学规划,实现乡村空间重构;通过弘扬乡村优秀文化,加强乡村人口流动和城镇人口流入的管理,构建乡村新型社会资本(人际关系)和乡村价值规范,完善乡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实现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实现乡村社会重构。

2 德青源金鸡产业扶贫模式

2.1 德青源金鸡产业扶贫项目概况

按照精准扶贫“四个切实”、“六个精准”的要求,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的联合推动和相关政策扶持下,德青源“金鸡扶贫”工程第一个试点项目于2015年9月落户河北省邢台市威县,探索标准化的资产收益扶贫机制。其产业扶贫的创新模式已成为国务院扶贫办向全国重点推广的国家级产业扶贫工程。金鸡产业扶贫以蛋鸡产业为抓手,在国家扶贫政策、资金的支持下,通过市场化运作、品牌化经营、扶贫模式创新,已经在全国28个县进行推广,成为全国产业扶贫的典范。

2.2 产业扶贫的标准模式

德青源依托贫困县财政资金和金融杠杆,探索出一套创新的产业扶贫标准模式:贫困县政府设立县农投公司筹措资金建设蛋鸡产业园;德青源在贫困县设立运营公司,投资流动资金并输入技术、品牌、人才和管理等要素。贫困群众既是德青源的主要扶贫对象,又成为蛋鸡产业园劳动力的主要来源。金鸡项目实现了金融资本和龙头企业相结合,打造云养殖蛋鸡产业链,实现了食品质量和安全的专业化管理,生产出符合德青源公司标准的产品,通过市场经营实现产业扶贫。

2.3 “三权”分置的资产收益扶贫模型

金鸡产业扶贫项目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投资收益模型。其核心是国企融资建厂,获得所有权;扶贫资金入股、企业租赁经营,获得经营权;贫困群众分享、集体经济受益,获得收益权。通过政府、龙头企业、贫困农户和贫困村“三权”分置,带动贫困群众长效脱贫。

以甘肃陇南市宕昌县为例, 宕昌县金鸡产业扶贫项目带动了13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图3)。

图3

图3   金鸡产业扶贫的资产收益模型(宕昌县)

Fig.3   Asset return model of golden rooster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anchang


第一,国企融资建厂。成立宕昌县羌藏现代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整合涉农资金、扶贫资金、重点项目资金及向政策性银行贷款,共投资19 896万元(红线内固定资产投资14 762万元,红线外配套工程投资5 134万元),建成规模120万只的金鸡产业扶贫生态园(生态农场)。

第二,土地流转分红、扶贫资金入股分红。项目每年可实现土地流转分红41万元,人均年增收550元,受益群众154户747人;实现扶贫资金折股分红240万元,为两河口镇和车拉乡2 686户11 003人平均每人配股2 727元,人均年固定分红增收218元。

第三,企业支付租金承包经营。项目建成后,德青源公司投入6 250万元(生物资产、流动资金)承包经营,承租期25年。德青源公司每年按红线内固定资产投资14 762万元的9%支付租金1 329万元。项目租金除还本付息外,将用于全县扶贫事业。

第四,贫困群众分享收益、集体经济受益。该项目可直接带动1万多贫困人口获得固定分红,全县130个贫困村每年获得固定分红增加村集体积累8 000元,同时还能吸纳200名贫困群众务工就业,人均年劳务收入达到2.5万元以上。

第五,带动关联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前后向紧密关联和结构转型升级。园区养殖每年所需饲料原料20 000 t,贫困村、贫困户可提前与德青源签订原材料订单协议,带动订单农业发展。项目建成运营后,每天外运有机肥36 t、壳蛋40 t,每天运入饲料120 t,带动周边物流运输业的发展。针对德青源公司需外购蛋品包材,贫困村开办扶贫车间生产加工蛋托、纸箱,带动蛋品包装业发展。同时,项目还可直接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旅游、汽车服务业、饲料原料种植等多个产业有序发展。

3 经验总结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3.1 完善消费扶贫机制,多举措推动产销高效对接

将扶贫产品真正从扶贫农场流通到居民的餐桌,从生产力转化为消费力,扶贫效果才能得到真正体现。金鸡扶贫项目推动消费扶贫的措施为:①加大对德青源扶贫产品的宣传力度,通过相关媒体对扶贫产品正面宣传支持,扩大扶贫产品的知名度,让消费者认识到金鸡扶贫项目能够提供具有品质保证的产品。②构建产销高效对接机制,金鸡扶贫产品获得“可销售渠道”。德青源根据扶贫项目的地理分布,将全国分为北京、华北、华中、华东、西南等5大区,结合各大区的地域特点,有区别、有重点地打通制约消费扶贫瓶颈,推动金鸡扶贫产品和服务融入全国大市场。消费地商务局动员部分超市开设扶贫产品专区,给予扶贫产品免除“进店费”、“陈列费”等优惠措施。扶贫产品专区由德青源公司与超市协商进驻。在产品认证上,拟将扶贫产品和绿色食品的标签统一认证,将两种标签合二为一,让扶贫产品更容易流通。③动员社会力量和普通群众广泛参与扶贫,营造消费扶贫的良好氛围。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拓展国家机关、军队、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大宗采购单位,促进产销无缝对接,既可以满足单位或个人的消费需求,也可以助力国家产业扶贫。

启示:构建农产品产销一体、有机联动的发展机制,拓宽、做强流通渠道,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实现生活富裕。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将以消费为导向的产业发展思路贯穿整个产业运行过程,通过特色品牌树立、高质量农产品生产、推广宣传、农超对接、特供消费、电商运营等手段,实现以流通促增长,以消费促发展。

3.2 树立“长线”思维,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产业多维振兴有机结合

德青源将金鸡扶贫计划纳入国家乡村发展战略大局,分3个阶段有序推进:①金鸡扶贫1.0版:金鸡产业和收益带动阶段。发展蛋鸡产业,通过就业、扶贫资金入股分红等直接带动贫困户个人脱贫;带动周边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推动支持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②金鸡扶贫2.0版:区域产业多元联动阶段。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借鉴或复制金鸡产业的扶贫模式,实现不同的农业产业项目联动带贫减贫;二是金鸡产业链向其他产业项目延伸,推动区域产业多元联动,实现重大产业项目对乡村减贫和乡村发展的全覆盖。③金鸡扶贫3.0版:产城互动,城乡融合发展阶段。金鸡产业带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打造循环经济,形成田园综合体和金鸡小镇等,实现产城互动,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

启示:借鉴金鸡扶贫项目的长线发展思想和全面可持续脱贫思想,应延长、拓展乡村相关产业发展链条,推动三产深度有机融合,打造乡村产业综合体,依托乡镇主导产业,推动高品质休闲旅游村落和特色小镇建设,促进产城互动,城乡融合发展,构建内涵丰富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体系。

3.3 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多措并举提升人力资本

金鸡产业扶贫采取措施“扶志扶智”,提升乡风文明,开发人力资本:①强化舆论宣传导向,让贫困群众树立起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勤劳致富的信念。深入挖掘脱贫攻坚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帮助群众立起奋斗之志,补足“精神之钙”。②增强自力更生意识。采取生产奖补、劳务补助等方式,鼓励引导贫困人口通过主动参与生产经营、就业打工、家门口公益岗安置等形式获得稳定收入。组织志愿者进村入户为贫困户宣讲政策,确保扶贫政策进村入户,深入人心,有效激发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③加强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依托就业创业服务中心,整合相关资源,为贫困人口就业创业提供信息咨询、技能培训等多种服务。构建相关部门、社会团体、电商龙头企业为主体的电商扶贫人才培训体系,不断激发贫困人口想致富的愿望、增强能致富的本领。

启示:在推动乡村振兴、推进“志智”双扶过程中,弘扬优秀文化、营造拼搏进取的软环境,通过引导宣传、说服教育、典型带动、制度激励等措施,塑造优良的乡村文化氛围,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实施按劳分配、生产奖补、劳务补助等多形式增收路径,鼓励人才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多渠道智力要素注入,发挥相关部门、社会团体、龙头企业等多主体组织农村技能培训,全面培育、激发乡村发展动能,实现乡村人才振兴。

3.4 完善配套设施,实现脱贫攻坚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

金鸡项目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通过完善配套设施,实现脱贫攻坚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①产业发展绿色安全,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强化种养结合理念,实施“有机种植-生态养殖-蛋品加工-清洁能源-有机肥料-蛋品物流体系”的循环农业模式,解决面源污染问题。②生产工艺绿色安全,采用环境友好型的养殖技术。安装过滤装置,降低鸡舍内的粉尘和气味排出。同时在鸡饲料中添加天然沸石、复合酶,控制氨气的产生,减少恶臭气体的排放。③园区环境绿色安全,加快绿化隔离带栽植和建设。在养鸡场周围和鸡舍之间,尤其是在鸡场的排气窗口外围,栽种花草树木,有效降低规模养鸡场对周边,尤其是排气孔下游农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启示: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完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生态振兴。深入践行“两山”理论,打造循环高效产业体系,积极引入绿色生产工艺,完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发挥系统性思维,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多层级环境负外部性消除机制,营造绿色宜居的乡村生产生活环境。

3.5 发挥党建和农民合作社作用,因地制宜地推动产业扶贫扎根

党委通过统筹整合各类资源,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在脱贫攻坚中的组织作用,形成聚合效应推进扶贫工作。宕昌县委通过成立羌源富民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形成以该公司为龙头、以县级联合社为领导组织、以乡镇联合社为纽带、以村办合作社为单元、以贫困户为主体、以电商销售为引领构建的全县产业发展体系,构建合作社组团发展、贫困农户参与收益的带贫机制,即宕昌扶贫模式。宕昌县金鸡项目的最大亮点是将金鸡扶贫模式与宕昌扶贫模式有机融合,探索外源扶贫动力与农村内源发展动力共生融合机制,实现外源扶贫模式——金鸡扶贫模式在贫困地区内生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德青源与村合作社展开饲料玉米以及劳务合作关系,实施“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村合作社通过玉米出售带动贫困农户脱贫;另外,德青源与村劳务合作社签订劳务供需合作,减少了与农户的交易成本。二是德青源公司与富民公司成立临时党支部,在产品推介和销售上展开合作,推动金鸡产业扶贫在贫困地区扎根。宕昌县利用德青源的品牌,可以提高本地地理志性农产品的整体知名度,从而提高市场的占有率;德青源利用山清水秀的地理资源禀赋,进一步提高生态蛋品在市场的认可度。富民公司与德青源联合打造电商营销平台,实现产品的捆绑销售。

启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村产业推进应与基层党建紧密结合,探索“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产业”的具体整合方式,多渠道搭建不同发展主体合作平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资源整合、统筹协调的职能优势,有重点有层次解决乡村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推动产业、就业、集体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以乡村组织振兴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3.6 构建多方共赢的联结机制,推动长效脱贫和乡村振兴

金鸡产业扶贫项目的扶贫参与主体围绕着产业扶贫,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发挥不同作用(图4)。政府部门提供扶贫政策、财政支持;政策性银行以产业扶贫利率贷款的形式提供金融资本;贫困村及农户提供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及蛋鸡养殖原料;以国家蛋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代表的科研机构提供核心技术;德青源提供品牌、销售渠道和全产业链科学管理。对地方政府来讲,以有限的扶贫资金实现效益最大化,取得较好的扶贫成效;对贫困户和当地群众来讲,提升了自身的谋生技能,有效参与和分享产业发展成果,获得稳定收益实现彻底脱贫;对政策性银行来讲,不仅能够防范信贷风险,还可以改善银行投资结构,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同时实现稳定盈利;对龙头企业来讲,发挥了自身的比较优势,实现了轻资产运营,在勇担扶贫社会重任的同时,进一步开拓城乡市场,实现企业发展壮大;对于科研机构——国家蛋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来讲,在研究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同时,推动了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通过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按市场机制配置生产要素,实现“政、银、农、科、企”五位一体联动扶贫,形成紧密型利益共同体和可持续脱贫机制。

图4

图4   多元联动的产业扶贫模式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Fig.4   The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of multiple subjects' linkage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启示:实施乡村振兴,应发挥多元主体的比较优势,整合多方资源,创新多元协同参与机制,同时还应建立多方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以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项目的实施,带动多元主体的良性互动,构建共建共享共治的乡村振兴路径,合力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政府、企业、被帮扶农户、金融机构、科研机构等参与主体在产业扶贫中的功能和作用各不相同;各参与主体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共同推动着产业扶贫;产业扶贫还受到社会、经济、地理、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产业扶贫可以有效整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生态、人口等资源,推动乡村产业、文化、组织、生态和人才振兴。

金鸡产业扶贫项目构建了金融资本和龙头企业相结合的产业扶贫模式;通过政府、龙头企业、贫困农户和贫困村“三权”分置,因地制宜地设计出资产收益扶贫模型。

完善消费扶贫机制,多举措推动产销高效对接;树立“长线”思维,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产业振兴有机结合;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多措并举提升人力资本;完善配套设施,实现脱贫攻坚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发挥党建和农民合作社作用,因地制宜地推动产业扶贫扎根;构建多方共赢的联结机制,推动长效脱贫和乡村振兴等是德青源模式从产业、文化、人才、生态和组织等方面实现脱贫并促进乡村振兴的主要路径。

4.2 讨论

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贫困地区实施非特色型产业扶贫模式应注意如下问题:

(1) 应精准选择龙头企业和产业项目。项目的预期效益能否持续实现,首先在于龙头企业的资质,其次在于项目的市场前景。在实施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企业投资农业农村的动力增强,但资质不佳、发展理念落后的企业和市场前景差的项目往往会增加落后产能、导致地方政府的隐性负债、提高资金杠杆风险。因此,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在深入调研的同时,要注意发挥大数据的作用,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了解市场情况,提高对企业和项目的掌控能力,选择资质较好的龙头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项目,阻止资质一般甚至落后的企业进入乡村。其次,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推进品牌强农、质量兴农。同时协助龙头企业解决发展难题,在土地、金融、人才、政策等方面予以支持。

(2)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推进扶贫项目,提高扶贫模式适应性。非特色型产业扶贫项目虽然是一种标准化的扶贫模式,但其带贫机制、利益联结方式、各参与主体的具体功能等会因社会、经济、国家宏观战略、地方扶持政策以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地域差异性对产业扶贫成效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因此,需要结合区域特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对其具体运行方式进行适度调整,以提升非特色型产业扶贫模式的区域适应性,同时推动扶贫项目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

(3) 借鉴、推广非特色型产业扶贫模式,应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贫困地区在推广或借鉴成功非特色型产业扶贫模式,引进或发展产业项目时,应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首先,贫困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引进非地理性知名品牌的项目时,必须从市场前景和带贫能力等方面做好扶贫项目前期的可行性论证。其次,坚持市场化、标准化、品牌化的思维,通过强化东西扶贫协作、发挥阿里巴巴、京东、美团等大型电商及今日头条、抖音、西瓜视屏、字节跳动等新媒体的作用,深入推进消费扶贫。由政府统筹规划、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把脉市场发展,不断拓展贫困群众增收空间。

本文主要对金鸡产业扶贫项目的“三权”分置模式、资产收益模型、主要扶贫经验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启示进行了深入分析,但是金鸡扶贫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经实地调研发现,部分项目环境配套设施还不完善,环境污染整治和处理并未达到预期;边远山区的项目远离区域消费中心城市,且与政府、企事业、城镇消费者的对接还处于起步阶段,产销高效对接的消费扶贫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一些西部贫困地区人力资本缺乏,使项目在运行中还存在贫困户招工、用工难问题;园区选址在山地的项目,土地挖方填方、土地平整、护坡及配套基础设施修建的成本远高于平原或平坝区,致使政府投资成本较高、收益回报预期偏低;市场环境变化、产品滞销等市场相关因素可能导致金融风险等。以上问题对项目扶贫带贫的长效性构成挑战,需要进一步因地制宜地升级完善。

参考文献

刘建生陈鑫曹佳慧.

产业精准扶贫作用机制研究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6):127-135.

[本文引用: 1]

王春萍郑烨.

21世纪以来中国产业扶贫研究脉络与主题谱系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6):145-154.

[本文引用: 2]

司建华冯起席海洋.

关于新时期中国西部发展沙产业的思考

[J].中国沙漠,2019391):1-6.

[本文引用: 1]

何仁伟刘邵权陈国阶.

中国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进展及趋向

[J].地理科学进展,2013324):657-670.

[本文引用: 1]

王涛陈广庭董治宝.

内蒙古巴林右旗沙漠化治理模式与效益分析

[J].中国沙漠,20055):750-756.

[本文引用: 1]

万俊毅欧晓明.

产业链整合、专用性投资与合作剩余分配:来自温氏模式的例证

[J].中国农村经济,20105):28-42.

[本文引用: 1]

蒋永穆周宇晗.

习近平扶贫思想述论

[J].理论学刊,201511):11-18.

[本文引用: 1]

刘卫柏于晓媛袁鹏举.

产业扶贫对民族地区贫困农户生计策略和收入水平的影响

[J].经济地理,20193911):175-182.

[本文引用: 1]

张化楠接玉梅葛颜祥.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扶贫长效机制研究

[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12):26-33.

[本文引用: 1]

Bird KShepherd A.

Livelihoods and chronic poverty in semiarid Zimbabwe

[J].World Development,2003313):591-610.

[本文引用: 1]

Nicholas MinotBob Baulch.

Spatial patterns of poverty in Vietnam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J].Food Policy,2005305):461-475.

[本文引用: 1]

Liu YXu Y.

A geographic identification of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 rural China under the framework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analysis

[J].Applied Geography,20167362-76.

[本文引用: 1]

Anderson GFarcomeni APittau M Get al.

A new approach to measuring and study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 membership:examining poverty,inequality and polarization in urban China

[J].Journal of Econometrics,20151912):348-359.

[本文引用: 1]

李卉高正礼.

精准扶贫中村党支部功能的理论思考与实证考察

[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4):102-108.

[本文引用: 1]

刘北桦詹玲.

农业产业扶贫应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3):1-4.

[本文引用: 1]

茹玉肖庆文都静.

全球价值链助推农业产业升级的创新路径研究:基于湄潭县茶产业扶贫项目的案例分析

[J].农业经济问题,20194):51-59.

[本文引用: 1]

彭谦李阳.

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策略分析:以广西钦州灵山县特色养殖产业为例

[J].贵州省党校学报,20172):96-101.

[本文引用: 1]

熊正贤.

特色文化产业扶贫的特征分析与绩效问题研究:以武陵山区为例

[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44):108-115.

[本文引用: 1]

王卓胡梦珠.

民族地区产业扶贫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川滇彝区为例

[J].经济体制改革,20193):70-77.

[本文引用: 1]

王英单德朋郑长德.

旅游需求波动、风险管理与非线性减贫效应研究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6):160-168.

[本文引用: 1]

何仁伟李光勤刘邵权.

可持续生计视角下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研究综述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11):69-85.

[本文引用: 1]

蒋永甫龚丽华疏春晓.

产业扶贫:在政府行为与市场逻辑之间

[J].贵州社会科学,20182):148-154.

[本文引用: 1]

何仁伟.

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理论探讨、机理阐释与实现路径

[J].地理研究,20183711):2127-2140.

[本文引用: 1]

龙花楼屠爽爽.

论乡村重构

[J].地理学报,2017724):563-576.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