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柳(Salix psammophila)茎带化表型的鉴定与解剖结构
a.
b.
Identification of fasciation phenotype and anatomic structure analysis in Salix psammophila
a.
b.
收稿日期: 2020-12-05 修回日期: 2021-03-25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7-27
基金资助: |
|
Received: 2020-12-05 Revised: 2021-03-25 Online: 2021-07-27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杨海峰(1975—),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林木基因组学及林木基因工程的科研与教学工作E-mail:
关键词: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杨海峰, 李安玉, 王佳琪, 张国盛, 王树森, 张鑫.
Yang Haifeng, Li Anyu, Wang Jiaqi, Zhang Guosheng, Wang Shusen, Zhang Xin.
0 引言
带化(Fasciations)是植物器官形态变异,常表现茎尖顶端分生组织加宽、茎变扁平、叶序混乱等现象[5]。王洁等[6]在对柿树带化病的研究中发现柿树茎表现出典型的带化症状,且新枝常伴随着簇生、节间变短等。在国槐、紫薇、拟南芥、茅苍术等物种中也曾报道过这类带化症状[7]。引起植物扁茎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两类。遗传因素是指由基因所控制的,目前研究较多的基因主要有mgo、clv、fa、fas等基因[8]。而非遗传因素是由于自然环境条件(温度变化、病虫害入侵等,或人为因素,如施用生长调节剂、物理或化学诱变剂等)引起带化现象[9]。扁茎变异有利有弊。扁化可以提高某些植物的观赏性,例如鸡冠花发生扁化变异产生带状花序而使观赏性大大增加;扁化也可降低某些植物的经济价值,如柿树发生带化导致果实产量下降,阻碍了产业发展[10-15]。
本文基于国家沙柳资源圃发现的一个带化表型沙柳无性系,研究分析了该沙柳带化表型的外部形态变化和解剖构造变化,重点分析了该表型的维管发育变化。本研究为后续解析该带化表型的形成原因及其变化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研究资料。同时,沙柳带化表型中维管发育的变化对于解析其对沙柳生长发育的影响,尤其对木本植物维管系统发育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未来沙柳应用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材料采自国家沙柳种质资源保存库。带化沙柳的无性系号为6—23,对照野生型无性系号为11—30。
1.2 方法
1.2.1 样品获取与保存
对沙柳带化表型无性系和对照野生型无性系进行取样,选择同一枝条由上至下分别间隔10 cm处,即顶端、中上部位、中部、中下部位、下部的茎节间切取3—4 cm长的样品,用毛笔清除样品表面的杂质,迅速置于75%乙醇中保存,带回实验室待用。
1.2.2 表型观测与记录
在国家沙柳资源保存库圃地,对呈现带化的沙柳无性系进行表型观测,用佳能数码相机记录当年生和2年生沙柳茎的表型变化,包括株型、顶芽形状、叶序等。将该无性系在内蒙古农业大学东苗圃进行扦插繁殖,对繁殖后的该无性系继续进行带化茎的表型观测。
1.2.3 材料预处理
将75%乙醇中的样品经由50%乙醇、30%乙醇、PBS缓冲液,逐级复水,每级保持2 h,备用。
1.2.4 切片、染色及拍照
将样品粘贴在样品台上,利用VT1200徕卡振动切片机切取厚度为30 μm的完整切片。将切片置于星蓝间苯三酚染液中染色5 min,盖片,封片,利用尼康全自动显微镜Ni-E拍照,保存。
1.2.5 拼图及数据的测量和处理
利用imageJ软件将显微镜下拍好的图片进行大图拼接,获得完整切片图像。利用尼康全自动显微镜Ni-E中系统测量软件NIS-Elements对切片进行韧皮部厚度、木质部厚度、导管数量和导管直径的测量,同时利用SPSS24软件来处理分析实验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当年生沙柳带化茎的表型鉴定
图1
图1
沙柳带化茎与野生型沙柳茎的表型变化比较
A、B图为当年生嫩枝,C、D图为2年生枝条;A、C图为野生型沙柳,B、D图为带化表型沙柳
Fig.1
Comparison of phenotypic changes between fasciated stems and wild-type Salix psammophila
2.2 2 年生沙柳带化茎的表型鉴定
田间观测发现,该带化表型的同一无性系的不同单株间,均出现了同样的带化表型。将该无性系进行扦插繁殖后,后代仍然呈现带化表型,保持相同的性状和表型特征,该结果表明该沙柳无性系的带化表型可以稳定在下一代呈现,具有遗传稳定性。
2.3 带化茎的解剖结构及其生长进程分析
野生型沙柳的茎横切面呈圆形,由外向内依次分布着表皮、皮层、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髓心结构,为典型木本植物茎的解剖构造。沙柳带化茎的横切面同样存在与野生型相同的解剖构造,存在表皮、皮层、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髓心等结构,但沙柳带化茎的解剖组织结构横切面呈现扁平状。向枝条基部进一步切片发现,带化茎的横切面逐渐恢复为圆形,与正常茎的解剖结构类似,带化表型消失(图2)。
图2
图2
野生型与带化表型沙柳同等高度位置的茎解剖结构比较
A、C、E、G、I图为野生型沙柳茎,B、D、F、H、J图为沙柳带化茎;A、B图位于枝条顶端,C、D图位于枝条中上部位,E、F图位于枝条中部,G、H图位于枝条中下部位,I、J图位于枝条下部
Fig.2
Comparison of the anatomical structures between fasciated stems and wild-type Salix psammophila at the same height
2.3.1 表皮与皮层
带化沙柳与野生型沙柳的表皮皆由细胞壁明显加厚的单层细胞组成,细胞排列紧密,无间隙且具有角质层(图3)。对比发现带化表型沙柳嫩枝枝梢端出现不规则凸起,使得表皮没有野生型表皮圆滑。沙柳的皮层主要是由厚角组织及皮层薄壁细胞组成,厚角组织2—3层,皮层薄壁细胞排列疏松,且形态、大小均有不同。在皮层厚度上,由于靠近枝梢处的带化表型沙柳表面有凸起,所以带化表型沙柳的部分区域皮层厚度出现不同程度加厚。
图3
图3
同等高度茎皮层和韧皮结构显微差异比较
Fig.3
Comparison of microstructure differences about the cortex and the phloem at the same height
2.3.2 韧皮部
表1 带化沙柳与野生型沙柳嫩枝的韧皮部厚度(μm)比较
Table 1
枝条类型 | 枝条部位 | ||||
---|---|---|---|---|---|
顶端 | 中上部位 | 中部 | 中下部位 | 下部 | |
野生型 | 78.986±7.232a | 142.009±8.339a | 155.249±6.194a | 134.053±2.882a | 166.511±9.210a |
带化茎 | 119.229±12.269b | 138.958±7.248a | 168.899±17.088a | 222.225±16.388b | 311.707±6.979b |
表中数据为平均值 ± 标准误;不同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
2.3.3 木质部
由切片的结果分析可知,与野生型有明显不同的结构是木质部。带化表型的沙柳由于茎为扁平状,木射线不以髓心为原点,呈放射状分布,部分木射线趋近于平行分布(图4B)。导管大小不一,较大的导管通常靠近木质部的外围边缘。导管形状多近圆形或长条形,单个分布最多,2—3个导管簇生较多,4个以上导管簇生最少。纤维细胞排列紧密,无细胞间隙,细胞壁有明显的次生加厚。而野生型沙柳的茎具有单列木射线,以髓心为原点呈放射状分布(图4A)。由图2可知,带化沙柳的茎出现木质化早于野生型。对木质部厚度、1/4导管数量及导管直径进行显著性分析发现,带化茎的木质部厚度和1/4导管数量与野生型有显著差异(表2—4),均表现为带化植株显著大于野生型。两者的导管直径无显著性差异。
图4
图4
同等高度茎木质部和髓心结构显微差异比较
Fig.4
Comparison of microstructure differences about the xylem and the pith at the same height
2.3.4 髓心生长进程比较
根据解剖结构分析可知,野生型沙柳的髓心能够看清薄壁细胞的形态大小,髓心的形状近似圆形,无髓射线。而带化表型沙柳的髓心薄壁细胞形态大小虽然与野生型相似,但分布凌乱,众多细胞错综缠绕在一起。枝条顶部髓心扁平化严重,随着枝条增粗,髓心扁平化逐渐减弱。
3 讨论
3.1 沙柳带化茎木质部的输水功能
植物木质部的主要作用是运输水分,影响水分传输的因素主要为导管的大小及分布密度等[16]。本研究发现,沙柳带化茎木质部厚度及导管数量大于野生型,可知带化茎的木质部面积大于野生型。带化茎的导管直径小于野生型,但差距较小。丁俊杰等[17]、陈丽茹等[18]相关研究表明,在干旱的处理方法下,沙柳出现导管密度增加但导管直径变小的情况,导管数量越多,导管直径越小,会对水分的疏导能力产生影响,疏导率变小,但对于维持水分运输的安全性起的作用更大;在增水的条件下,导管的直径及面积增加,说明增水条件下,沙柳的水力功能提高,即沙柳对水的适应性强。带化沙柳木质部的导管数量增加,导管直径变小,对水分的疏导能力可能会降低,但可以维持水分运输的安全性,说明带化沙柳对干旱环境的适应可能更强于野生型沙柳。带化茎的单列木射线明显,分布紧密。有研究发现射线的间隔越短、长度越长,说明它的横向运输能力就越强[19]。由此推测带化沙柳的横向运输能力可能强于野生型沙柳。根据上述研究可以猜测带化沙柳具有更优越的对于干旱环境胁迫的适应性,但其准确性还需进一步实验来证实,对带化沙柳的木质部发育状态的研究对于解析其对沙柳生长发育的影响有重要意义。
表2 带化沙柳与野生型沙柳嫩枝的木质部厚度(μm)比较
Table 2
枝条类型 | 枝条部位 | ||||
---|---|---|---|---|---|
顶端 | 中上部位 | 中部 | 中下部位 | 下部 | |
野生型 | 62.938±13.298a | 145.848±9.222a | 335.307±12.462a | 589.805±10.518a | 807.303±28.403a |
带化茎 | 190.126±15.987b | 255.421±35.008b | 753.579±94.834b | 1880.423±65.743b | 2137.127±35.198b |
表中数据为平均值 ± 标准误;不同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
表3 带化沙柳与野生型沙柳嫩枝的木质部导管直径(μm)比较
Table 3
枝条类型 | 枝条部位 | ||||
---|---|---|---|---|---|
顶端 | 中上部位 | 中部 | 中下部位 | 下部 | |
野生型 | 13.130±2.112a | 20.550±4.183a | 29.226±4.129a | 33.590±5.292a | 30.291±4.271a |
带化茎 | 22.317±4.091a | 20.744±3.716a | 29.777±2.742a | 33.078±4.863a | 35.039±6.225a |
表中数据为平均值 ± 标准误;不同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
表4 带化沙柳与野生型沙柳嫩枝的木质部1/4导管数量(个)比较
Table 4
枝条类型 | 枝条部位 | ||||
---|---|---|---|---|---|
顶端 | 中上部位 | 中部 | 中下部位 | 下部 | |
野生型 | 34±2a | 115±4a | 142±1a | 224±6a | 370±4a |
带化茎 | 285±3b | 425±4b | 529±4b | 1368±16b | 1582±5b |
表中数据为平均值 ± 标准误;不同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
3.2 沙柳带化茎的研究价值与展望
国内外对植物带化病的研究在草本植物中开始的较早,且报道较多,但在木本植物中研究较少。本试验首次在沙柳中发现了带化表型,并进行了带化茎解剖结构的分析,丰富了沙柳的研究资源。带化表型引起当年生新枝的扁平化和多分枝,2年生枝条部分老化和死亡,这种表现可能不利于沙柳产业化的应用,应进一步对带化形成原因展开深入研究。根据已有对带化病的报道,可预测带化原因可能由基因调控或由植原体的入侵形成。若为植原体的侵染,则具有可传播性,需要对病源种类、传播方式等进一步研究。目前对带化表型沙柳的田间观测发现,该变异仅在该无性系的不同单株间存在,将该无性系扦插繁殖后带化表型能够再次出现,表现为可遗传的表型。因此,该表型变异是否由植原体引起,或由可遗传的基因突变引起,还有待对带化相关基因和植原体的存在进行检测。探究沙柳带化表型的发生因素和机制,可利用扁茎优势扬长避短,或降低带化的发生以减少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毛乌素沙地南缘沙柳(Salix psammophila)丛生枝年龄结构与动态特征
[J].
北沙柳种质资源库遗传多样性的SSR分子标记分析
[D].
Ident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arabidopsis thaliana atfas4 gene whose overexpression resul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fasciated stem
[J].
In vitro propagation of Fraxinus excelsior L.by epicotyls
[J].
Influence de la photopériode sur la fasciation et la phase reproductrice du Celosia cristata (Amarantacées)
[J].
Linkages for a new fasciata gene
[J].
FASCIATA genes for chromatin assembly factor-1 in Arabidopsis maintain the cellular organization of apical meristems
[J].
Living with genome instability:the adaptation of phytoplasmas to diverse environments of their insect and plant hosts
[J].
基于转录组学的茅苍术扁茎变异机制研究
[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a new member of the 16SrV group of phytoplasma associated with Bischofia polycarpa (Levl.) Airy Shaw witches' -broom disease in China by a multiple gene-based analysis
[J].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