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北部晚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元素组成数据集
1.
2.
The dataset of elemental compositions of the late Pleistocene loess-paleosol deposits on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1.
2.
收稿日期: 2021-09-30 修回日期: 2021-10-22
基金资助: |
|
Received: 2021-09-30 Revised: 2021-10-22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曾方明(1982—),男,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风成沉积与环境变化E-mail:
关键词: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曾方明, 薛红盼.
Zeng Fangming, Xue Hongpan.
0 引言
1 数据集元数据简介
通过野外考察,在青藏高原东北部采集了晚第四纪黄土-古土壤等样品,并对3个典型黄土-古土壤剖面进行了样品采集。样品的元素含量测定在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公共技术中心完成。基于上述样品的元素组成建立了初步的青藏高原东北部晚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元素组成数据集。本数据集由4部分组成(表1)。
表1 青藏高原东北部晚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元素组成数据集元数据简表
Table 1
条目 | 简述 |
---|---|
数据集名称 | 青藏高原东北部晚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元素组成数据集 |
数据集短名 | ElementDataLoessNETP2021 |
作者信息 | 曾方明,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fmzeng@163.com 薛红盼,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xuehongpan18@mails.ucas.ac.cn |
地理区域 | 青藏高原东北部 |
数据年代 | 2021 |
数据格式 | .xlsx |
数据量 | 81.0 KB |
数据集组成 | 数据集由4部分组成:①青藏高原东北部小于75 μm组分的黄土-古土壤元素组成数据(ELE_NETP_LP);②ZYC剖面的黄土-古土壤元素组成数据(ELE_NETP_ZYC);③GC剖面的黄土-古土壤元素组成数据(ELE_NETP_GC);④RS剖面的黄土-古土壤元素组成数据(ELE_NETP_RS) |
资助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20A2078,41402314);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2019QZKK0805) |
出版与共享服务平台 | 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https://www.ncdc.ac.cn/portal/ |
地址 | 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320号,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
数据共享政策 | ①“数据”通过互联网系统向全社会免费开放,用户免费浏览、免费下载;②最终用户使用“数据”需要按照引用格式在参考文献或适当的位置标注数据来源;③摘取“数据”中的部分记录创作新数据的作者需要遵循20%引用原则,即从本数据集中摘取的数据记录少于新数据集总记录量的20%,同时需要对摘取的数据记录标注数据来源 |
2 数据取得方法
依据黄土、古土壤的沉积特征,在青藏高原东北部采集了具有较好覆盖度的黄土、古土壤样品。此外,采集了典型黄土-古土壤剖面的样品。本数据集所列的3个黄土-古土壤剖面自下而上的岩性依次为风成砂、黄土、古土壤、砂质土壤。ZYC剖面(36.6326°N、100.8694°E)位于青海湖东岸,总厚度120 cm,底部光释光年代为10.86 ka[6]。GC剖面(37.3341°N、100.129°E)位于青海湖北岸,总厚度140 cm,底部光释光年代为9.50 ka;RS剖面(37.2013°N、100.502°E)位于青海湖北岸,总厚度120 cm,底部光释光年代为11.00 ka[4]。按照2 cm间距(ZYC剖面)、5 cm间距(GC和RS剖面)采集了用于元素组成分析的样品。
与本数据集有关的样品均在室温下风干。在物源示踪研究中,为了减少粒度效应对元素组成的影响,采用不锈钢网筛获得黄土和古土壤中小于75 μm的组分用于元素测定;在环境变化研究中,采用全岩组分进行元素测定。称取约4 g处理好的样品,采用硼酸粘结剂镶边压片,在25 t压力下(保压时间为60 s)压制成片(直径40 mm)。压好的片采用帕纳科Axios X射线荧光光谱仪(型号PW4400)进行元素测定,测定过程用标准样品(GSS-1至GSS-28,GSD1至GSD23)与重复样品进行质量监控,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度。
3 数据组成与验证
3.1 数据结果组成
数据集中的元素组成包含常量元素和Zr、Hf等微量元素,剖面中的元素组成数据还提供了各个样品的深度、年龄。数据集由下列4个数据文件(.xlxs)组成:
(1)青藏高原东北部小于75 μm组分的黄土-古土壤元素组成数据(ELE_NETP_LP);
(2)ZYC剖面的黄土-古土壤元素组成数据(ELE_NETP_ZYC);
(3)GC剖面的黄土-古土壤元素组成数据(ELE_NETP_GC);
(4)RS剖面的黄土-古土壤元素组成数据(ELE_NETP_RS)。
3.2 数据结果验证
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古土壤的元素组成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一些元素比值(K2O/Al2O3、TiO2/Al2O3)能够将青海湖区的黄土-古土壤与湖区的河流沉积、湖泊沉积较好地区分开来,表明青海湖区的黄土-古土壤并非来自于近源的青海湖盆地;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古土壤的K2O/Al2O3、TiO2/Al2O3比值与柴达木盆地的风沙沉积、湖泊沉积和河流沉积的比值相似,揭示它们之间可能存在源汇关系[2]。此外,青海湖北岸GC、RS剖面的黄土-古土壤元素组成[4]与东岸CGE、QHH剖面的黄土-古土壤元素组成[7]一致。上述结果表明测得的数据较为可靠,且该数据集在示踪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古土壤的来源方面表现出较大的潜力。
ZYC剖面的化学蚀变指数CIA与磁化率在剖面中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3],表明风化过程和成壤作用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元素指标和磁学指标的同步变化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元素组成数据的可信度较高。
4 总结
本数据集收录的数据均为作者通过野外实地采样和室内实验测试得到的第一手数据。数据较可靠,可为青藏高原东北部晚第四纪黄土-古土壤的物质来源及记录的环境变化过程提供必要的基础地球化学资料。未来随着工作的持续开展,将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该数据集。
参考文献
Holocene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in the Qinghai Lake area recorded by aeolian deposits
[J].
Aquatic species dominate organic matter in Qinghai Lake during the Holocene:evidence from eolian deposits around the lake
[J].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olocene aeolian deposits east of Qinghai Lake,China,and their paleoclimatic implications
[J].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