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官方微信

高级检索

中国沙漠, 2022, 42(1): 1-4 doi: 10.7522/j.issn.1000-694X.2021.00152

中国防沙治沙实践与沙漠科学发展的70年——Ⅰ.初创篇

王涛,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

The practice 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eolian desertifi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esert science in China for 70 years: Startups part

Wang Tao,

Key Laboratory of Desert and Desertification,Northwest Institute of Eco-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Lanzhou 730000,China

收稿日期: 2021-08-26   修回日期: 2021-09-26  

基金资助: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2016YFC0500909

Received: 2021-08-26   Revised: 2021-09-26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王涛(1959—),男,上海人,理学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沙漠与沙漠化研究E-mail:wangtao@lzb.ac.cn , E-mail:wangtao@lzb.ac.cn

摘要

防沙治沙工作自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是国家层面上的重要任务。随着国家大规模社会经济活动的展开,干旱半干旱区的绿洲、农田、牧场、公路、铁路、渠道、乡镇村落和一些重要基础设施都面临着风沙危害,需要积极应对,开展防沙治沙工作。而面对沙漠科学基本空白的科研工作者们,则需要在形成防沙治沙关键科技支撑的同时,发展中国沙漠科学,这就是20世纪50年代任务带学科的一个典型。本文作为中国防沙治沙的实践与沙漠科学发展70年的初创篇,简要地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自中央政府、各省(区)主管部门到科研单位、大学及科学家和团队在开拓防沙治沙与沙漠科学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的思考与实践。从国家政策和预算支持、防沙治沙任务导向和目标确立,到政府管理机构、铁路与林业部门、中国科学院与大学等同心协作、相互支援、联合攻关的努力,开启了中国防沙治沙的实践与沙漠科学发展的里程。

关键词: 防沙治沙 ; 沙漠科学 ; 70年 ; 中国

Abstract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eolian desertification is a national important task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1949. Along with the expansion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the problem of blown-sand disaster/aeolian disaster impacts seriously on the oasis, farmland, meadow, trafficway, railway, irrigation ditch, villages and towns, some key infrastructures and bases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which need startover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eolian desertification as soon as possible. In the face of need to solve the problem, although the scientists and academic groups possessed nearly blank of desert science, they must achieve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 as well as to develop the desert science. It was a typical instance of task promoting science development in 1950s. This paper, as the startup part of the practice 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eolian desertifi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esert science in China for 70 years, brief retrospect the conside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strategic, perspectiveness and practicability on exploit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eolian desertification from the central and provinces government’s departments to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units, universities and the team of scientists and individuals. Thanks to the efforts of work together, mutual support and joint research from the national policy and budget support, task-oriented and target acquisition to government management agency in different levels, department of railways and fore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universities, the practice 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eolian desertifi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esert science in China came to start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Keywor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eolian desertification ; desert science ; 70 years ; China

PDF (471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王涛. 中国防沙治沙实践与沙漠科学发展的70年——Ⅰ.初创篇. 中国沙漠[J], 2022, 42(1): 1-4 doi:10.7522/j.issn.1000-694X.2021.00152

Wang Tao. The practice 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eolian desertifi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esert science in China for 70 years: Startups part.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J], 2022, 42(1): 1-4 doi:10.7522/j.issn.1000-694X.2021.00152

防沙治沙实践是伴随着人类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社会-经济活动而展开的,但有组织和有计划的实践和研究工作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北方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对防沙治沙工作的需要而展开的。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终结了自鸦片战争以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之上百年的战乱和苦难。百废待兴之际,新中国第一届中央政府在成立的林垦部里,设立了直属部门即“冀西沙荒造林局(石家庄)”,并规划在河北西部风沙危害严重的正定、行唐、灵寿等6个县连片营造防风固沙林。1950年,国务院成立治沙领导小组,同年,在陕西榆林成立陕北防沙林场,隶属于西北林业局,并在河北、豫东、东北西部、西北等地着手建设大型风沙防护林。这充分彰显了新中国的中央政府对防沙治沙工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实践。

1952年东北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营造东北西部防护林带的决定》,营造范围南起辽东半岛和山海关,北至兴安岭以南富裕、甘南等地,包括21个县(旗),以后建设范围扩大到60个县(旗),建设区域长约1 100 km、宽约300 km,规划造林面积300万hm2。这是我国首次组织较大规模的造林治沙运动。1953年政务院发布《关于发动群众开展造林、育林、护林工作的指示》,1957年国务院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暂行纲要》,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在全国大规模造林的指示》等,都在国家政策和法律层面上对造林治沙工作给予了指导和推动。

1952年4月,为了抵御来自北方科尔沁沙地的风沙危害,在辽宁省彰武县章古台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治沙科研单位——章古台固沙造林试验站,由中国科学院沈阳林业土壤研究所组织的科研人员以试验站为基地,针对风沙环境地理、植物、土壤、林业等方面的科学观测、试验和研究都分别启动和展开,结合樟子松固沙的引种实验和护田防风沙林网建设,开展了沙地植物的生物学研究和沙地治理试验工作。同一时期,在陕西北部沙区也开展抵御风沙灾害的防护林营造的调查研究。还值得一提的是磴口县的防沙治沙工作。1950年元月磴口县委和县政府就决定设立防沙造林专业机构,并报请上级部门批准,于当年5月1日宣布磴口县防沙林场成立,主要开展防沙造林和封沙育草工作。到1952年底,场站共建筑房屋600 m2余,苗圃地超过40 hm2,还有4个林站。林站用种苗和技术指导,帮助群众造林,同时重点营造国营防沙林带。到1954年,林场正式职工由1950年的7人增加到40多人,成为磴口县防沙治沙的生力军。

1952年由铁道部铁道勘测设计院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合作,在对拟议中的一条华北通往西北的干线铁路,即包头至兰州铁路线路进行踏勘过程中,开始了对腾格里沙漠南缘风沙地貌、风沙活动和沙丘移动的定位观测和风沙运动规律的研究。经过两年多的勘测、调研、论证、分析,对穿越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筑路工程,在没有可借鉴经验的困难条件下,做了许多艰苦卓越的工作,成果颇丰。特别是1954年在宁夏中卫沙坡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风沙观测试验站(是为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国家站)的前身),开启了沙漠环境的水-土-气-生过程系统观测研究与防沙治沙工程实验。

国家“一五”计划中兴建的包兰铁路建设方案最初没有穿越腾格里沙漠南缘的计划,因为当时中国最好的学者和专家,都不敢保证在沙漠修建铁路的可行性和稳定性。当时的分析指出:绕开沙漠,到黄河南岸是更好的选择。但初步的地质勘探结果显示,黄河南岸的地质结构过于复杂,还曾发生过强烈地震,不符合修建铁路的基本要求。有方案建议在黄河上修建两座跨河大桥,但其700多万元的投入在当时看来又不能接受。铁路建设设计团队最终还是走进了新月形沙丘(链)和格状沙丘为主的沙漠,最后的方案就是包兰铁路沙坡头地段必须穿过55 km的腾格里沙漠南部。

包兰铁路1954年10月开工,1958年10月交付运营。开工之初,中国科学院、铁道部、林业部联合组织攻关以克服风沙危害的难题,中国科学院沈阳林业土壤研究所和地理研究所承接了固沙造林和沙漠铁路防护体系建设的任务,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先生组织并率领100多名专家学者(包括前苏联土库曼沙漠研究所的沙漠专家),以沙坡头风沙观测试验站为基地开展工作。风蚀风积的强烈作用使最初的固沙造林和防风固沙机械措施几经失败,但为保包兰铁路顺利建成和正常运营,科技团队齐心协力,刻苦专研,特别是在苏联沙漠专家彼得洛夫教授的指导下(根据朱震达先生、刘恕先生谈话),根据防护路段实地的多风向风沙运动规律、沙害成因和类型等,研究团队和铁路职工先后进行了大面积的平铺麦草、黏土、石子等材料固沙和圆形、三角形、格状或带状等各种不同形状的固沙方式试验,最终选择了1 m×1 m的草方格规格(如若更大的规格则草方格中心易于风蚀,不利于人工固沙植物的存活;规格较小的草方格不能形成稳定的凹曲面,且成本较大)。草方格又可称为半隐蔽式草方格沙障,就是将麦(稻)草在流动沙丘表面扎设成1 m×1 m方格形状,扎设深度10—20 cm、露出沙面10—20 cm,形成网状结构,连成一片,就能有效地固定所及范围的流动沙丘。其防风固沙技术的原理和作用就是增加沙丘流沙表面的粗糙度,改变其上风速廓线,减弱贴地面层风速,从而减少了风沙流的密度和能量强度,控制风蚀,固定流沙。为节省成本而放弃走水路,即提取黄河之水灌溉造林的设计,知难而上走旱路,即通过野外观测和实验,选择适宜的固沙植物种及其合理配置模式,探索无灌溉条件下植物固沙的方法,研发了降水小于200 mm的腾格里沙漠地区人工植被建设的关键技术。首创了“以固为主、固阻结合、机械固沙和生物固沙并举”的沙漠铁路流沙固定和风沙防护体系建设的基本理论与模式,为创造性地建立包兰铁路防沙体系和沙漠人工生态系统打下了基础。

随着国家在西北地区的经济建设对防沙治沙工作需求的日益增加,1958年10月27日到11月2日,由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国务院第七办公室和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联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了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陕西、宁夏六省(区)治沙规划会议(史称“第一次全国治沙工作会议”)。会议形成了《治沙规划汇报提纲》,制定了《内蒙和西北地区治沙规划方案》,并酝酿成立专业机构。

根据会议的要求,1959年元月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治理沙漠科学考察队(简称治沙队,为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的前身;1959年1月29日的《光明日报》还以《中国科学院治沙队组成》为题做了专门报道,可见重视程度),并举行了1959年的工作计划会议。会议遵照《内蒙和西北地区治沙规划方案》提出的治理沙漠的方针,把一支庞大的大协作的治沙队伍组织了起来,确定了治沙队的工作任务,主要为3个方面1

第一,中国沙漠面积约1.07亿hm2,其中1.06亿hm2分布在上述六省(区),绝大部分尚未进行考察。因此,应该在1959年全部进行综合考察,弄清沙漠情况,进一步提出综合治理措施的意见,以便协助国家制定进一步的治沙规划详细实施方案。经过研究,初步确定了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巴丹吉林、腾格里、库布齐等各个大沙漠的考察路钱,要求通过考察,提出综合改造利用的意见,编制1∶100万沙漠改造利用综合措施配置图。

第二,进行定位和半定位的综合治理沙漠的试验研究工作,以便取得实地治理沙漠的经验,并观察科学研究工作的实际效果,加以推广。准备在内蒙古磴口、新疆托克逊、甘肃民勤、青海格尔木、陕西榆林、宁夏中卫设立6个综合试验站。这些站是队的,也是省的,由队部和省委、省人委共同领导。

第三,确定13个有关治沙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通过以上综合考察和定位、半定位试验进行研究。如沙漠类型的成因、沙丘移动规律和防风固沙关系、飞机播种中存在的问题、草地的合理利用、沙区植被类型和演变规律以及沙生植物特性、沙区固沙造林种草技术的综合研究、沙地的农业利用、戈壁的改造利用、水利资源的利用和沙地盐渍土的改良利用、风能、太阳能和新技术的利用问题等。

治沙队的工作计划,贯彻了以任务带学科的精神,研究工作从解决沙漠改造利用的实际出发,从全国的和省的治沙任务出发,因此各地的研究工作都贯彻了当地的特点和地方上的任务。如新疆方面首先要摸清情况,提出治沙工作的先后缓急的具体意见,磴口综合试验站中心任务列有引水灌溉沙漠的试验,中卫综合试验站极大地注意了阻止流沙危害铁路和固沙造林、营造防沙林带的试验等。此外,群众在引水冲沙、插防风障、封沙育草等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计划中把总结群众的治沙经验,加以提高推广,也作为重要中心任务之一。

现在看来,当时的工作任务就非常准确和可行,其主要的思路和方法至今仍然对防沙治沙的实践和沙漠科学的发展有着指导意义。

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竺可桢先生,作为主要组织者,积极倡导成立并领导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提出了主要的工作内容、研究目标、野外站建设、学术交流等。竺老还于1959年3月2日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改造沙漠是我们的历史任务》,以壮声势。治沙队员洪铁城先生(浙江东阳人)回忆到:“1960年的春天,极为难忘的是有一次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为我们讲《风沙动力学》。他是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因为知道他是浙江绍兴人,我很想上前套几句近乎,但没有举步。”可见竺老身体力行,事无巨细地为防沙治沙工作而竭尽全力。

参加治沙队的除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外,还有中央各部门、地方和高等院校40多个单位,800余人。大规模的考察至1960年告一段落,全部工作至1963年结束。取得了多项成果。其中,朱震达先生作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考察队长,在1959—1963年组织实施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超过3万km的路线考察,结合在莎车县的定点观测和研究,基本上搞清楚了复杂沙丘类型分布、制约不同类型沙丘发生发展的地面组成物质、气候、水分、植被等因素,大体上掌握了沙丘移动规律,探讨了绿洲附近、新垦荒地和道路的沙害及其防治问题,取得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这当然都是后话了。

由此,开启了中国防沙治沙的实践与沙漠科学发展的里程。

参考文献

中国科学院治沙队举行计划工作会议

[J].科学通报,19593):37.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