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2020年辽宁沙尘强度特征
1.
2.
3.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and dust intensity during 1960-2020 in Liaoning
1.
2.
3.
Received: 2021-08-10 Revised: 2021-09-3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赵明(1981—),女,辽宁本溪人,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天气预报E-mail:
关键词:
Keywords:
本文引用格式
赵明, 周春晓, 李崇, 刘硕, 赵胡笳.
Zhao Ming, Zhou Chunxiao, Li Chong, Liu Shuo, Zhao Hujia.
0 引言
土地沙化和荒漠化是严重的环境问题。辽宁位于东北平原南部,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随着中国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辽宁的城市化水平处于中国前列,治理沙尘天气已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本区无沙漠,但北部有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西部有浑善达克沙地等。沙尘天气不仅对本区环境造成影响,对周边地区均有影响[5]。2021年辽宁沙尘天气明显偏多偏强,通过对沙尘天气和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探讨辽宁沙尘天气的活动规律及主要影响气象因素,进而研究气象因素变化特征对辽宁沙尘天气的影响,可为沙尘天气的预报及防治提供参考。
1 数据和方法
1.1 数据
选取辽宁56个地面气象站1960—2020年逐日的天气现象、气温、平均风速、大风日数、降水量、相对湿度等观测资料,数据连续性和完整性好,时间序列长(旅顺、金州、普兰店、皮口、羊山有1—5年缺失数据),数据来源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CIMISS)。
1.2 方法
1.2.1 沙尘指数
利用Wang等[14]的定义对辽宁的沙尘强度指数(DI)进行计算:
式中:FD为浮尘日数;BD为扬沙日数;DS为沙尘暴日数。
1.2.2 年际变化趋势分析
根据沙尘强度指数
式中:回归系数
1.2.3 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
分析辽宁沙尘强度指数的突变情况,利用M-K非参数检验法分析沙尘强度指数的变化趋势,给定显著性水平为0.01,得到临界值为
1.2.4 相关分析
利用皮尔逊分析法分析气象要素与沙尘强度指数间关系,相关系数
式中:
2 结果与分析
2.1 时间分布
2.1.1 沙尘日数年际分布和逐月分布
1960—2020年,辽宁沙尘日数呈现波动减少趋势(图1A),扬沙日数占比62.74%,浮尘占比30.28%,沙尘暴占比6.97%,扬沙是影响本区的最主要沙尘天气。1960—1984年沙尘日最多,为104—228 d,1985—1999年迅速减少,为46—108 d,2000—2004年,轻微增加,为61—107 d,2005—2014年处于最低值,为17—51 d,2015—2020年轻微增加,为22—76 d。
图1
图1
1960—2020年辽宁浮尘、扬沙、沙尘暴日数年际变化(A)和平均月变化(B)
Fig.1
Annual (A) and monthly mean (B)variation of floating dust, blowing dust and dust storm in Liaoning from 1960 to 2020
3类沙尘天气日数月平均分布为单峰型,4月是峰值区,占比21.77%,8月是谷值区(图1B)。春季(3—5月)是辽宁一年中沙尘发生最多的季节,占比54.35%,其次是冬季(12月至翌年2月),占比26.44%,秋季(9—11月),占比13.15%,夏季(6—8月)最少。春季浮尘日数为4.74—7.36 d,扬沙日数为10.41—13.39 d,沙尘暴日数为1.34—2.08 d。
2.1.2 沙尘强度指数年际分布和逐月分布
1960—2020年,辽宁沙尘强度指数呈现逐年波动减少趋势(图2A),平均每年减小0.83(通过
图2
图2
1960—2020辽宁年沙尘强度年际变化(A)和平均月变化(B)
Fig.2
Annual (A) and monthly mean (B) variation of sand dust intensity in Liaoning from 1960 to 2020
月均沙尘强度指数为0.15—5.52(图2B),为单峰型分布,最大值为4月,最小值为8月,沙尘强度指数最大值出现在春季,其次出现在冬季、秋季,夏季值最低。
2.2 空间分布
2.2.1 沙尘日数空间分布
辽宁单站年均沙尘日数为7.03 d(图3)。其中,扬沙为4.79 d,浮尘为1.94 d,沙尘暴为0.29 d。北部的康平和西部的绥中浮尘日较多,为4.29—9.90 d。中部的新民、西北部的阜新和西部的锦州扬沙日数较多,为20.26—23.87 d。西北的彰武、新民沙尘暴日较多,为1.31—2.01 d。东南部和南部地区沙尘日较少,为1.38—3.82 d。浮尘在东南部和南部地区的日数要比扬沙多,平均多0.97 d,说明影响东南部和南部(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的主要沙尘天气是浮尘,影响辽宁其他地区的主要沙尘天气是扬沙。
图3
图3
1960—2020年辽宁总沙尘(A)、浮尘(B)、扬沙(C)、沙尘暴(D)多年平均日数空间分布
Fig.3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verage sand dust weather (A), floating dust (B), blowing dust (C), dust storm (D) in Liaoning from 1960 to 2020
2.2.2 沙尘强度空间分布
辽宁年均沙尘强度指数为18.9(图4A),按照沙尘强度指数分为3个区域:西北部沙尘强度指数最大,为60.03—86.03,中部较大,为10.28—39.72,东南部较小,为1.74—9.84。新民、阜新和彰武最大,为76.79—86.03,锦州、康平、北票为60.03—67.31。西北部沙尘日数最多、沙尘最强,与地理位置、地形、地面风速有关。辽宁位于蒙古高原东南部、东北地区南部,东西地势高,为山地丘陵,中部、南部地势低,为平原和沿海半岛[15]。冷空气从蒙古高原移至本区,由于存在海拔的落差,冷空气移至本区西北部后槽加深,冷锋后风速变大,西北部植被稀疏,且紧邻科尔沁沙地,沙尘强度最大,沙尘日最多。东西部地势高、中部低的地势,狭管效应显著,风速显著增大,为沙尘天气提供动力因子,沙尘强度较大,沙尘日较多。东南部地貌是山地丘陵,植被较多,地表摩擦力加大,风力弱,因而沙尘强度较小,沙尘日较少。
图4
图4
1960—2020年辽宁沙尘强度指数多年平均(A)和年际变化速率(B)空间分布
Fig.4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nnual mean (A) and interannual rate(B)of sand dust intensity in Liaoning from 1960 to 2020
从图4B可以看出,1960—2020年辽宁沙尘强度指数年际变化速率呈现减弱趋势(其中50个站点通过
春季沙尘强度最大,其次是冬季、秋季,夏季最小(图5)。春季,蒙古高原土壤干燥裸露,为沙尘天气发生提供丰富的沙尘源。地表气温上升迅速,湍流运动强,大气层结不稳定,上升运动强,有利于卷起更多的沙尘,并运送至更高处。春季大风日最多、风速最大[16],沙尘强度最大、沙尘日最多。浮尘粒子小于扬沙,小颗粒更容易被风裹挟上扬,这可能就是东南部浮尘日多于扬沙日的原因。沙尘到达东南部之前经过一段时间沉降,浓度降低,浮尘日多于扬沙日。冬季土壤封冻,气温低,气流垂直活动弱,大气层结稳定性好于春季,一般多高压控制,多下沉运动,不利于卷起沙尘,大风日较多、风速较大[16],因而沙尘日数和强度低于春季。秋季风速小于冬季[16],沙尘强度、沙尘日数低于冬季。夏季本区高温多雨,地表植被茂盛,大风日最少、风速最小,沙尘强度最小、沙尘日最少。
图5
图5
1960—2020年辽宁春季(A)、夏季(B)、秋季(C)、冬季(D)多年平均沙尘强度指数空间分布
Fig.5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verage sand dust intensity in spring (A), summer (B), autumn (C), winter (D) in Liaoning from 1960 to 2020
春季沙尘强度指数减小最快,其次是冬季、秋季、夏季,除秋季本溪速率呈增强趋势,为0.0001,其他站四季沙尘强度均呈减小趋势(图6)。春季(40站通过
图6
图6
1960—2020年辽宁春季(A)、夏季(B)、秋季(C)、冬季(D)沙尘强度指数年际变化速率空间分布
Fig.6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nterannual rate of dust intensity in spring (A), summer (B), autumn (C), winter (D) in Liaoning from 1960 to 2020
2.3 突变分析
用M-K法对1960—2020年辽宁沙尘强度指数进行突变检验(图7),UF值均小于0,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后,本区沙尘强度指数呈现明显减小趋势,1988—2020年减小趋势超过了0.05临界线(
图7
图7
1960—2020年辽宁沙尘强度指数M-K突变检验
Fig.7
Mann-Kendall mutation test of sand dust intensity in Liaoning from 1960 to 2020
2.4 影响因子
风对辽宁沙尘强度影响最大,与年平均风速的相关系数为0.91,与大风日数的相关系数为0.87(均通过
表1 沙尘强度的影响因子
Table 1
影响因子 | 相关系数 | 年代气候倾向率 |
---|---|---|
平均气温 | -0.59* | 0.26 ℃** |
最高气温 | -0.43* | 0.22 ℃** |
最低气温 | -0.73* | 0.34 ℃** |
相对湿度 | -0.07 | -0.12% |
年降水量 | -0.05 | -5.58 mm |
3—5月降水量 | -0.30* | 3.81 mm |
平均风速 | 0.91** | -0.20 m·s-1 ** |
大风日数 | 0.87** | -11.17 d** |
**表示通过
综上,1960—2020年辽宁沙尘强度减小主要受气温升高、平均风速降低、大风日数减少等影响,其中平均风速、大风日数和最低气温的贡献率最大。
3 结论
从年平均来看,影响辽宁的最主要沙尘天气是扬沙,其次是浮尘,沙尘暴占比最少,年均日数分别为4.79、1.94、0.29 d;从空间分布来看,影响东南部和南部(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的主要沙尘天气是浮尘,影响辽宁其他地区的主要沙尘天气是扬沙。
1960—2020年辽宁沙尘强度年际演变呈减小趋势,减小速率为0.83;沙尘强度突变发生在1988年;沙尘强度指数的月均值为0.15—5.52,4月为峰值,8月为谷值。
辽宁沙尘强度空间分布格局呈现西北部偏高、东南部偏低;1960—2020年辽宁56个站沙尘强度呈显著减小趋势,其中锦州和北票沙尘强度指数减小较快,平均每年为-3.09—-3.05。沙尘最强的西北部,沙尘强度指数减小最快。
辽宁沙尘强度季节分布呈现春季最大,冬、秋、夏季依次减小。春季沙尘强度减小最快,其次是冬季、秋季、夏季。除本溪站秋季沙尘强度呈现增大趋势,其他站四季沙尘强度呈减小趋势。
辽宁沙尘强度减小主要受气温升高、平均风速降低、大风日数减少等影响,其中平均风速、大风日数和最低气温影响最大。
参考文献
近50年来中国北方沙尘暴的分布及变化趋势分析
[J].
沙尘暴天气及其研究进展综述
[J].
一次引发华北和北京沙尘暴天气的快速发展气旋的诊断研究
[J].
北京沙尘天气的变化特征及其沙尘源地分析
[J].
一次沙尘暴过程锋生函数和地表热通量的数值诊断
[J].
北京地区两次沙尘(暴)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J].
中国春季沙尘天气频数的时空变化及其与地面风压场的关系
[J].
影响北京地区沙尘天气的源地和传输路径分析
[J].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kinds of dust storm events in China
[J].
近40年中国东北地区平均风速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J].
辽宁省大风天气对设施农业的影响
[J].
近55 a辽宁省风速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J].
1964-2019年辽宁省平均风速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J].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