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官方微信

高级检索

中国沙漠, 2023, 43(1): 75-82 doi: 10.7522/j.issn.1000-694X.2022.00093

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孙国军,1, 方昤璇1, 刘海军2

1.甘肃政法大学 环境法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2.伊犁师范大学 生物与地理科学学院,新疆 伊宁 835000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Gansu Province

Sun Guojun,1, Fang Linxuan1, Liu Haijun2

1.School of Environmental Law,Gansu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Lanzhou 730070,China

2.College of Biological and Geographical Sciences,Yili Normal University,Yining 835000,Xinjiang,China

收稿日期: 2022-04-07   修回日期: 2022-06-01  

基金资助: 甘肃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  21CX11ZA008
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基金项目.  2021A-091
甘肃省教育厅产业支撑计划项目.  2021CYZC-62
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博士基金项目.  2021QB-098.  2021QB-129
兰州市社科项目.  22-B17
甘肃政法大学校级科研创新项目.  GZF2020XZD08.  GZF2021XQN07

Received: 2022-04-07   Revised: 2022-06-01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孙国军(1979—),男,甘肃通渭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环境资源保护、旅游文化学相关研究E-mail:sgjwin@163.com , E-mail:sgjwin@163.com

摘要

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处于战略地位和先导地位,是国家“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基于2011—2018年的统计数据,利用区位熵测算了甘肃省文化产业时、空变化特征,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和竞争力测算,按照自然断点法进行空间可视化表达。结果表明:时间变化上,甘肃省文化产业整体呈波动上升态势,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空间变化上,甘肃省文化产业市、州之间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经济强市与文化产出之间匹配性差;竞争力上,兰州市、酒泉市、嘉峪关市和金昌市文化产业竞争力强,而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等地市文化产业竞争力弱;影响因素上,主要受需求因子、政策因子、资源因子等三大因子控制。

关键词: 文化产业 ; 时空演变 ; 甘肃省

Abstract

Cultural industry is in a strategic and leading position in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t is the concentrated embodiment of a country's “soft power”.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we used the location entropy to calcul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ime and space changes and 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in Gansu Province from 2011 to 2018. We analyz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ompetitiveness measurement by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and the spatial visualization expression was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natural break point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erms of time changes, the cultural industry in Gansu Province as a whole is fluctuating and rising, but it is far from the national average; in terms of spatial changes, the imbalance between cultural industry regions and cities in Gansu Province is more prominent, and the matching between strong economic cities and cultural output is low; in terms of competitiveness, the cultural industry agglomeration of Lanzhou, Jiuquan, Jiayuguan and Jinchang cities is high, while the cultural industry agglomeration of Gannan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and Linxia Hui Autonomous Prefecture is low; in term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mainly demand factor, policy factor and resource factor.

Keywords: cultural industry ;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 Gansu Province

PDF (1047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孙国军, 方昤璇, 刘海军. 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中国沙漠[J], 2023, 43(1): 75-82 doi:10.7522/j.issn.1000-694X.2022.00093

Sun Guojun, Fang Linxuan, Liu Haiju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Gansu Province.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J], 2023, 43(1): 75-82 doi:10.7522/j.issn.1000-694X.2022.00093

0 引言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来源,坚定文化自信对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化自信培育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反映文化自信的程度1。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战略地位和先导地位,是促进文化繁荣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促使经济结构调整、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更是国家潜在影响力的集中体现2

国外文化产业研究起步较早,20世纪40年代德国学者首次提出文化产业3,随着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80年代后期,文化产业研究从理论方面延伸到应用方面,研究的视角以文化就业、经济发展、政策制定为主4-5。与国外相比,虽然国内文化产业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文化产业理论6、文化产业集聚3、文化产业竞争力7、文化产业政策8等。差异性和特殊性是文化产业得以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其空间变化特征更是揭示差异性变化的主要方式。因而,许多学者沿着这一视角探析文化产业变化特征。陈国生等9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进行分析,发现14个地州市文化产业差异明显;雷宏振等10利用Super-SBM模型发现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效率与传统经济发达程度并不一一对应,而产业集聚、地区科技创新水平、固定资产投资、文化产业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水平对文化产业效率提升作用显著;滕堂伟等11利用泰尔系数方法,发现中国区域文化产业差异显著,区间差异和华东文化区区内差异是造成区域文化产业差异性的主要原因。

随着经济全球化向文化全球化的转移逐步加快,文化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特殊性与日俱增,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高。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超过了15%,已成为经济支柱性产业12。与之不同的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和规模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文化产业发展还处在起步上升阶段。2018年中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4.48%,远低于发达国家整体水平。甘肃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文化资源极其丰富。近年来甘肃文化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12年的1.38%上升至2018年的2.16%,显示出较为强劲的活力13。但是,甘肃自然环境较为特殊,东西狭长,南北狭窄,“哑铃形”特殊形状,导致甘肃省内不同区域之间文化产业差异较大。为此,本文以文化产业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对域内14个地州市文化产业差异进行分析,探究其影响因素,揭示其演变规律,对提升甘肃省文化产业潜在价值、促进甘肃省文化产业大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以甘肃省文化产业作为研究对象,数据主要从《甘肃发展年鉴》(2012—2019年)和《中国统计年鉴》(2019年)查阅获得。

1.2 研究方法

1.2.1 区位熵

区位熵又称之为专门化率,可衡量一个地区产业专门化的程度。一般而言,区位熵越大,产业集聚程度越高,产业优势越突出、越明显3

Qi=wi/wini/ni

式中:Qi为区位熵;wii地区某一产业产值或者从业人员数;wi为全国该产业产值或者从业人员数;ni为该地区所有产业产值或者从业人员数;ni为全国所有行业产值或者总从业人员数。

基于研究需要,本研究在测算甘肃省14个地州市人口视角的区位熵和GDP视角的区位熵时,对公式(1)进行相应的修改和调整,设定wi为甘肃省某一个地级市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wi为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ni为甘肃省某一地级市地区生产总值,ni为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该区位熵可以间接衡量文化产业基于GDP的积聚水平。同理,当ni为甘肃省某一地级市的人口数,ni为甘肃省总人口数,wiwi不改变的情况下,可衡量甘肃省文化产业基于总人口的积聚水平。

1.2.2 主成分分析方法

主成分分析方法是将多个具有相关性的多维度变量进行降维处理,以少数综合变量替代原始多维变量,以减少冗余变量对研究主题的影响和干扰,使得复杂研究简便化,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提高了研究的准确性。具体步骤包含:①原始数据的矩阵构建和标准化处理;②计算标准化后的相关系数矩阵,求其特征根及贡献率;③以主成分贡献率为权重,构建因子模型,对甘肃省各地市文化产业综合发展进行测算14

2 甘肃省文化产业演变特征

2.1 甘肃省文化产业时间变化特征

研究时段内,甘肃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呈现稳步提升的变化态势(图1)。2011—2018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变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

图1

图1   2011—2018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

Fig.1   The added value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its proportion in GDP in Gansu Province from 2011 to 2018


高速增长阶段(2011—2013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1年的62.03亿元快速增加至2013年的105.18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9.2%,远大于同时期GDP年均7.7%的增长率,呈现出高速度增长态势;文化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从2011年的1.24%上升到2013年的1.66%,也呈现增长态势。

拐点换挡阶段(2014—2016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4年的116.49亿元稳步上升到2016年的146.0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7.8%,稍微高于同时期GDP年均6.4%的增长率,呈现拐点换挡的过渡态势。文化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从2014年的1.7%上升至2016年的2.03%,呈现增长趋势。

常态稳定阶段(2017—201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7年的163.6亿元稳步攀升到2018年的178.12亿元,年均增长率为8.9%,高于同期GDP年均5.1%的增长率,呈现了稳定增长阶段。文化产业增加值对区域GDP的贡献从2017年的2.19%下降至2018年的2.16%,略有下降。

总之,甘肃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1年的62.03亿元快速提升至2018年的178.19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4.1%;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11年的1.24%攀升至2018年的2.16%,增长趋势较为明显。

2.2 甘肃省文化产业空间变化特征

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因其起步迟,统计口径、统计衔接等方面变更较大,存在着地县级统计资料缺失、统计资料不全、准确性存疑等一系列问题,在文化产业地县级研究中是一个短板。当前,由于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能够客观地反映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水平,利用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替代文化产业增加值进行文化产业相关研究,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15-16。因此,本文利用甘肃省各市、州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替代文化产业增加值,测算各市、州文化产业集聚变化特征,依据区位熵计算方法(公式1),分别测算2018年甘肃省14个市、州的基于GDP视角的文化产业区位熵和基于人口视角的文化产业区位熵。在ArcGIS10.0中,按照自然断点法(Natural Breaks)对14个地级市的文化产业区位熵进行5个等级分级划分(图2)。

图2

图2   基于GDP和人口的文化产业区位熵

Fig.2   Location entropy of cultural industry based on GDP and population


基于GDP的文化产业区位熵可知(图2A),文化产业相对于GDP发展处于较大优势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甘肃中部和西南部,如定西市、甘南藏族自治州、陇南市、临夏回族自治州。虽然这些地区GDP发展较缓,但文化资源独特、底蕴深厚,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较大。文化产业相对于该市GDP发展处于一般位置的区域分布比较零散,如张掖市、白银市、庆阳市、平凉市等。文化产业相对于该市GDP发展处于劣势的区域为嘉峪关市、金昌市、兰州市等地市,这些地区虽然是经济强市,但是,与GDP的发展相比较,文化发展滞后。

基于人口的文化产业区位熵(图2B)可知,文化产业相对于人口数量处于较大优势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甘肃的西南部、中部、东南部及河西走廊中部地区,如甘南藏族自治州、定西市、庆阳市、张掖市、陇南市、酒泉市、白银市。这些地区虽然人口较少,但从事文化产业的人数较多,文化产业开发程度较好。文化产业相对于该市人口数量处于中间区域的主要分布在甘肃的中部地区,如平凉市、临夏回族自治州、武威市。文化产业相对于该市人口数量处于劣势的区域为兰州市、金昌市、嘉峪关市等地市。

2.3 甘肃省文化产业区位熵

基于全国文化产业总产值、甘肃省文化产业总产值,按照区位熵计算方法,分别测算2011—2018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区位熵。2011—2018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区位熵分别为0.435、0.397、0.457、0.452、0.461、0.49、0.521、0.482,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但是,因其文化产业区位熵在0.5左右徘徊,低于文化产业区位熵为1的全国平均水平2,说明相较于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甘肃省文化产业处于落后状态。

3 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指标体系构建

文化产业受到资源、市场、政策、产业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参考国内外文化产业相关研究成果3912,结合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实际情况,构建了基于资源因素、市场因素、政策因素和产业因素等4个大类,9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的甘肃省文化产业影响因子指标体系(表1),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文化产业影响因子的相关系数矩阵、特征根及贡献率、因子载荷矩阵。结果表明,影响甘肃省文化产业的12个因子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表2),因而有必要进行主成分分析。为此,凝练主控因子,计算特征根和累积贡献率,发现前3个特征根的累积贡献率为98.04%(表3),较为全面地反映文化产业整体的变化特征,据此分析其因子变化特征(表4)。

表1   文化产业影响因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Table 1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ultural industry

类别一级指标二级指标
资源因素基础设施X1:城市化水平(%)
人力资源X2: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人)
交通运输X3:高速公路里程数(km)
文化资源X4:博物馆机构数(个)
市场因素消费需求X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X6: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X7:恩格尔系数(%)
X8:人均GDP(元)
政策因素科研投入X9:R & D经费内部支出(万元)
财政支持X10:地方财政教育支出(万元)
产业因素信息产业X11:互联网宽带用户数(万户)
服务业X12: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表2   驱动因子相关系数矩阵

Table 2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matrix of driving factors

因子X1X2X3X4X5X6X7X8X9X10X11X12
X11
X20.9501
X30.9390.9511
X40.4480.3380.1901
X50.9980.9570.9400.4461
X60.9960.9310.9320.4430.9961
X70.9520.9450.9160.4820.9550.9411
X80.9800.9870.9440.3780.9840.9670.9371
X90.9790.9690.9830.2990.9810.9750.9350.9811
X10-0.103-0.130-0.037-0.127-0.120-0.149-0.007-0.149-0.1371
X110.1920.1870.267-0.0550.1770.1400.2800.1630.1700.9491
X120.9830.8920.9240.4130.9800.9920.9250.9350.959-0.0940.1811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表3   特征值及贡献率

Table 3  Eigenvalues and contribution rate

主成分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
18.88474.03274.032
21.98716.55590.587
30.8957.45998.047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表4   因子载荷矩阵

Table 4  Factor load matrix

变量主成分变量主成分
123123
X10.9720.0230.218X70.9300.1230.270
X20.9700.0030.093X80.979-0.0190.135
X30.9840.086-0.057X90.997-0.0120.050
X40.249-0.0670.964X10-0.1250.991-0.029
X50.9740.0060.214X110.1840.981-0.038
X60.968-0.0270.213X120.9530.0220.194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第一主成分与X1X2X3X4X5X6X7X8X9X12之间的载荷值均大于0.93(表4),这些因子主要反映的是基础设施及需求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因而,主成分1可定义为需求因子;第二主成分与X10X11之间的载荷值均大于0.98,这两个因子主要反映的是地方财政和信息产业对文化产业的影响,故可定义为政策因子;第三主成分与X4之间载荷值为0.96,反映的是资源对文化产业的影响,故可定义为资源因子。

3.2 综合排名

依据累计方差贡献率结果,将3个主成分公因子的贡献率进行归一化处理,权重分别为0.755、0.168、0.076,利用公式F=0.755F1+0.168F2+0.076F3分别计算甘肃省14个地州市2011、2015、2018年综合竞争力得分,按照自然断点法(Natural Breaks)对文化产业空间竞争力进行5个等级划分(图3)。

图3

图3   甘肃省2011、2015、2018年文化产业竞争力

Fig.3   Competitiveness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Gansu Province in 2011, 2015 and 2018


2011年甘肃省14个地州市文化产业竞争力可分为5个等级(图3A)。文化产业竞争力最高的为兰州市、酒泉市和嘉峪关市;其次为张掖市和金昌市;定西市、天水市、白银市居于第三位;庆阳市、平凉市、武威市、甘南藏族自治州居第四位;陇南市、临夏回族自治州居第五位。从中可以看出,2011年甘肃省14个地州市文化产业竞争力梯度差异化较为明显,省会兰州及河西走廊大部分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较高,甘肃西南部、东南部文化竞争力较弱。

与2011年相比较,2015年酒泉市、嘉峪关市、张掖市、定西市、白银市、甘南藏族自治州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同程度地降低;而武威市、陇南市、庆阳市、临夏回族自治州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同程度地上升;兰州市文化产业竞争力没有变化(图3B)。

与2015年相比较,2018年武威市、陇南市、庆阳市、临夏回族自治州文化产业竞争力略有降低,其他市、州文化产业竞争力没有变化(图3C)。

综上所述,2011—2018年甘肃省14个地州市文化产业竞争力空间变化特征较为复杂。兰州市作为省会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居首要位置,而甘南藏族自治州文化产业竞争力居最低位置,其他市、州文化产业竞争力略有不同程度的升降变化,显示出甘肃省域内市、州之间文化产业竞争的变化态势。总之,甘肃省文化产业竞争力变化中,河西走廊五市、兰州市文化产业竞争力整体较高,而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等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整体较低。

4 讨论

从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上看,甘肃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14.1%,低于同期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14.6%的增值率13,说明与国内大多数地区比较,甘肃省文化产业处于低速增长状态。一般而言,文化产业区位熵越大,产业集聚度越高,产业优势越明显3。甘肃省文化产业区位熵在0.5左右徘徊,远低于文化产业区位熵为1的全国平均水平2,说明甘肃省文化产业集聚度偏低,产业竞争优势较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到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即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17。与之相比较,甘肃省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偏低,2018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仅为2.16%,而北京、上海、江苏等东部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了5%16。这说明与全国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甘肃省文化产业优势不明显,文化产业发展与东部地区差距呈逐渐拉大态势。

需求因子是第1主成分,在文化产业竞争中居于首要位置。文化消费的需求是文化集聚的前提和基础,地区消费的购买力越强,文化需求越大。市场需求是产业集聚的前提和基础,城市化水平越高,对应的需求越大18。政策因子是第2主成分,政府的文化优惠和倾斜政策,将会促进文化产业的集聚,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2。资源因子是第3主成分,资源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文化资源越丰富,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越具有活力11。城市是人流、物流的汇聚地,是经济活动高度密集的综合体19,也是市场需求大和政策倾斜、照顾较多的区域。兰州市、酒泉市、嘉峪关市和金昌市等城市需求、市场、资源优势较好,比甘肃其他地区的文化产业竞争力更强(图3)。

基于GDP的文化产业区位熵研究表明,经济强市与文化产出之间匹配性低。例如平凉市、临夏市、定西市等地市经济发展较弱,但是其对应的文化产业发展靠前,而兰州市、金昌市、嘉峪关市属于经济强市,与这些城市的其他产业发展相比较,文化产业发展居于弱势地位。基于人口视角的文化产业区位熵也具有相似的规律。经济强市是以工业立市,对文化产业支持力度过低,可能导致这些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较其他产业偏低。也可能与平凉市、临夏市、定西市等区域历史文化传统保持较好,从事文化产业的民众相对较多,且其文化潜质和历史积淀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有关18。另外,因本研究借鉴顾江等15研究方式,利用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替代文化产业增加值,这在研究的绝对性上存在不足,未来可寻求其他方式进行替代完善。

5 结论与建议

2011—2018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呈现稳步提升的变化态势。空间变化上,甘肃省文化产业地市之间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甘肃中部和西南地区的定西市、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陇南市等市、州从事文化产业的人数比例较高,文化产业开发程度较好,文化产业对区域GDP的贡献较大。兰州市、金昌市和嘉峪关市等市从事文化产业人数比例较低,文化产业对区域GDP的贡献偏小。文化产业竞争力上,河西走廊五市、兰州市较高;定西市、天水市、白银市、庆阳市、平凉市次之;甘南藏族自治州、陇南市、临夏回族自治州最低。发展条件上,需求因子是影响甘肃省文化产业积聚的首要因子,其次是政策因子,最后是资源因子。

未来甘肃省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均衡发展,必须加强甘肃省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同时兼顾各个市、州文化产业的发展。

整合文化资源,形成文化产业集聚态。甘肃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既包含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也包含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文化底蕴丰厚。然而,由于文化资源分布较为分散,集中度不高,制约了区域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未来,甘肃省应该充分利用文化产业规划,以三区建设为基础,着力建设以陇东南文化产业区、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河西走廊文化产业区。这样才能提升整体文化产业水平,缩小与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差距。

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甘肃省文化产业市、州之间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兰州市、酒泉市、嘉峪关市和金昌市等工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因财政支持力度大,基础设施完备,虹吸效应较为明显,其文化产业集聚程度虽然较高,竞争力强,但是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偏低。因此,这些区域在保持现有优势基础上,努力提升“文化+”产业融合政策。嘉峪关市、金昌市可以进行文化与旅游融合,文化与工业融合。而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庆阳市、平凉市、定西市等甘肃省中部、西南部和东南部大部分地区以农业、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文化产业集聚度低,竞争力弱。因此,这些地区应该充分利用当地优势文化资源,发展区域文化产业。例如,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等地区,应该充分利用少数民文化,进行文旅深度融合,而在庆阳市、平凉市、定西市等地区,利用其农耕文化,尝试农旅融合等发展方式。

参考文献

施兰英.

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增强文化自信

[J].人民论坛,201836):133-135.

[本文引用: 1]

戴钰.

湖南省文化产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J].经济地理,2013334):114-119.

[本文引用: 4]

苑捷.

当代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概述

[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1):98-105.

[本文引用: 5]

Power DScott A JRoutledge.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the production of culture

[J]. Medical Science Monit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 Clinical Research,20061011):615-621.

[本文引用: 1]

Gibson CMurphy PFreestone R.

Employment and socio-spatial relations in Australia's cultural economy

[J].Australian Geographer,2002332):173-189

[本文引用: 1]

胡惠林.

论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制度创新

[J].思想战线,20034):51-54.

[本文引用: 1]

冯根尧.

中国文化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与省际差异研究:基于31个省市的实证分析

[J].中国科技论坛,20141):69-75.

[本文引用: 1]

王长松何雨杨矞.

中国文化产业政策演进研究(2002-2016)

[J].南京社会科学,20187):133-142.

[本文引用: 1]

陈国生张亨溢周巍.

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分析

[J].经济地理,2017374):135-140.

[本文引用: 2]

雷宏振李芸.

文化产业发展效率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J].当代经济管理,2020426):50-56.

[本文引用: 1]

滕堂伟翁玲玲韦素琼.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

[J].经济地理,2014347):97-102.

[本文引用: 2]

陈政胡吉洪敏.

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J].经济地理,2018383):129-134.

[本文引用: 2]

王兴泉.

甘肃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使命与产业内涵

[J].兰州学刊,202012):149-161.

[本文引用: 2]

郭艳俊杨林娟柴洪.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河西走廊五市旅游竞争力分析

[J].中国沙漠,2021415):238-241.

[本文引用: 1]

顾江吴建军胡慧源.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特征与成因研究:基于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J].经济地理,2013337):89-114.

[本文引用: 2]

刘耀彬袁华锡王喆.

文化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

[J].资源科学,2017394):747-755.

[本文引用: 2]

魏鹏举.

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使命与产业内涵

[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75):48-55.

[本文引用: 1]

袁海.

中国省域文化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J].经济经纬,20103):65-67.

[本文引用: 2]

庄锴王虹.

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

[J].统计与决策,201215):87-89.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