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官方微信

高级检索

中国沙漠, 2023, 43(4): 180-190 doi: 10.7522/j.issn.1000-694X.2023.00040

乌兰布和沙漠沿黄河段植物群落特征及空间分异

甘开元,1, 张金霞,1, 陈丽娟,2, 席海洋2, 张斌武3, 雍天1, 卫雨西2,4

1.甘肃农业大学 水利水电工程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2.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

3.阿拉善盟林业草原研究所,内蒙古 阿拉善左旗 750300

4.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plant communities along the Yellow River in the Ulan Buh Desert

Gan Kaiyuan,1, Zhang Jinxia,1, Chen Lijuan,2, Xi Haiyang2, Zhang Binwu3, Yong Tian1, Wei Yuxi2,4

1.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Ecological Safe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rid Lands,Northwest Institute of Eco-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Lanzhou 730000,China

3.Forestry and Grassl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Alxa,Alxa Left Banner 750300,Inner Mongalia,China

4.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China

通讯作者: 张金霞(E-mail: zhangjinxia@gsau.edu.cn陈丽娟(E-mail: ljchen@lzb.ac.cn

收稿日期: 2023-01-11   修回日期: 2023-04-10  

基金资助: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成果转化专项.  2021CG0046
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西部交叉团队”重点实验室专项.  xbzg-zdsys-202103
2021年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基金项目.  2021B-138
泥石流防治技术优化与减灾效果评价人才团队建设项目.  GSAU-JSZX-2021-011
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  22JR5RA072

Received: 2023-01-11   Revised: 2023-04-1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甘开元(1998—),男,甘肃静宁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干旱区生态环境研究E-mail:3347404804@qq.com , E-mail:3347404804@qq.com

摘要

乌兰布和沙漠是黄河流域风沙最活跃的区域。本文以乌兰布和沙漠沿黄河段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植物群落特征的空间差异性及地上和地下植物含水率和生物量的分异规律。结果表明:乌兰布和沙漠沿黄河段典型植物物种组成单一,植物多样性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为0.80。靠近黄河沿岸草本植物更具优势,平均植物含水率最高(最大值为80.6%);靠近沙漠腹地,灌木植物更具优势,灌木含水率高于黄河沿岸处。从黄河沿岸至沙漠腹地,草本生物量逐渐减少,但地上部分含水率增大。造成植物特征空间分异的关键影响因子是土壤含水量和含盐量,较高的土壤含水量对植物生长有促进作用,高盐分土壤环境对草本植物生长有抑制作用,对灌木植物影响较小。

关键词: 乌兰布和沙漠 ; 植物多样性 ; 植物含水率 ; 生物量 ; 土壤水盐

Abstract

The Ulan Buh Desert is one of the most decertified areas in China, as well as the most active area of wind and sand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n this paper, the plants from the beach of Yellow River to the hinterland of the desert were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of the plant communities an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plant water content and biomas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lant composition along the Yellow River was simple, and the plant diversity was low with the highest 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 of 0.624. Herbaceous plants were more dominant near the beach of Yellow River, with the highest average plant water content (the maximum value was 80.6%). Close to the hinterland of the desert, shrubs were more dominant, and the water content of the shrubs was higher than that along the Yellow River. From the coast of the Yellow River to the hinterland of the desert, the herbaceous biomass gradually decreased, but the water content of the above-ground parts increased. The key factors which caused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plant characteristics were soil water content and salinity. Soil water content can promote plant growth, and high-salt environment would inhibit the growth of herbaceous plants while have little effect on shrubs.

Keywords: Ulan Buh Desert ; plant diversity ; plant water content ; biomass ; soil water and salt

PDF (8602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甘开元, 张金霞, 陈丽娟, 席海洋, 张斌武, 雍天, 卫雨西. 乌兰布和沙漠沿黄河段植物群落特征及空间分异. 中国沙漠[J], 2023, 43(4): 180-190 doi:10.7522/j.issn.1000-694X.2023.00040

Gan Kaiyuan, Zhang Jinxia, Chen Lijuan, Xi Haiyang, Zhang Binwu, Yong Tian, Wei Yuxi.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plant communities along the Yellow River in the Ulan Buh Desert.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J], 2023, 43(4): 180-190 doi:10.7522/j.issn.1000-694X.2023.00040

0 引言

土地沙漠化是全球重大生态环境问题1,乌兰布和沙漠位于黄河内蒙古段西岸,是黄河流域风沙最活跃的区域,每年向黄河输沙约7.72×107 kg,占黄河含沙总量的37%2。乌兰布和沙漠也是中国西沙东移的主通道和中转区,是下风口方向广大地区沙尘暴的源头3。乌兰布和沙漠的不断东移,不仅直接威胁到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安全和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也对周边人民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4。近年来,乌兰布和沙漠的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受到国家及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沙漠综合治理工程的相继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乌兰布和沙漠扩张的趋势5。但由于生态治理区相互独立,治理过程中的不连续性和对防治技术的科技投入有限,黄河沿岸周边的沙漠区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局部沙漠化反弹现象明显,严重威胁着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

沙漠植物是衡量沙漠生态系统发育的标准,研究沙漠植物的分布和影响因素对沙漠植物恢复、沙漠生态系统稳定性和防沙治沙具有重要意义6。研究表明,植物群落是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是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结果7。秦洁等8对沙漠植物群落特征与土壤水分关系的研究表明,沙漠植物生长主要依赖于水分,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直接导致了植物群落特征的空间差异性。司建华等9对雅布赖风沙区荒漠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在植物生态建设时应针对多年生草本和灌木覆盖特有的防风性能,重视当地多年生草本和灌木的恢复与建设,以有效控制沙源。由此可见,研究沙漠植物群落异质性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对沙漠化防治对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10

长期以来,乌兰布和沙漠风沙运移研究受到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11-13,但针对植物群落特征的综合研究较少。本文以乌兰布和沙漠沿黄河段为研究区,对植物群落特征和空间分异状况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研究区灌木和草本植物在空间梯度上的变化特征,以及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分异特点,以期为乌兰布和沙漠沿黄河段的植物保护和生态系统功能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境内黄河西岸(39°38′—40°11′N,106°35′—106°51′E),东临乌海市海勃湾区和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南连乌海市乌达区,北靠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图1),总面积约为1 590 km2,南北沿黄河流向长约80 km,东西宽约20 km(沿黄河河道向西缓冲20 km)。整个采样区最大海拔差为125 m。

图1

图1   研究区采样点分布与海拔

Fig.1   Sampling sites and altitude of the study area


乌兰布和沙漠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平均降水量为142.7 mm,年平均气温7.8 ℃,绝对最高气温39 ℃,绝对最低气温-29.6 ℃,年平均蒸发量2 258.8 mm。区域内风沙天气频繁,大风时间集中在3—5月,全年风沙日数大于80 d,年平均扬沙日数大于30 d。地下水埋深5~8 m,浅层水资源丰富,且水质良好。该地区降雨较少且蒸发强烈,植物覆盖面积较小,以草本和灌木为主,且各类植物对当地生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2022年8月对研究区进行野外综合调查,沿垂直黄河河道方向设置9条调查样带(图1),受实际地形及黄河河道宽度的影响,靠近乌海市方向的样带宽度最大,达14.67 km,其他样带宽度为8~10 km,每条样带布设5个30 m×30 m的调查样地,5个样地的平均间隔为1.5~3.0 km,整个研究区共布设样地45个。

在每个样地内设置3个5 m×5 m的灌木调查样方,调查灌木的种类、密度(株数)、盖度、高度、地径和冠幅等,同时采集地上、地下新鲜植物样品和凋落物样品。此外,在每个样地内设置3个1 m×1 m的草本调查样方,调查草本的密度(株数)、盖度和高度等,同时采用全样方挖掘法采集地上、地下新鲜样品和凋落物样品。在每个灌木样方内,沿对角线选择3个土壤采样点,分别取0~10、10~20、20~40、40~60、60~80、80~100 cm土层土样,并将3个采样点同一深度的土样混合为一个样品。

1.3 分析项目与测定方法

在实验室将新鲜植物称重后放入烘箱,105 ℃下杀青2 h后,70 ℃下烘干至恒重,测定干物质重,并计算植物含水率。

土壤水分测定采用烘干称重法;电导率测定采用1∶5土水比电导率仪(DDS-308)法;pH值测定采用1∶5土水比酸度计(PHS-3C)法;容重测定采用环刀法。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用SPSS 21.0软件进行植物特征数据的初步计算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重要值作为每个样地各种植物在群落中的优势度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重要值=(相对频率+相对盖度+相对高度)/3
相对频率=(某种植物的平均频率/全部植物种的平均频率之和)×100%
相对盖度=(某种植物的平均盖度/全部植物种的平均盖度之和)×100%
相对高度=(某种植物的平均高度/全部植物种的平均高度之和)×100%

运用α多样性指数进行植物多样性的测度,具体选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计算公式如下:

H=-PilnPi
D=(S-1)/lnN
J=H/lnS

式中:Pi=ni /Nni 为第i种的盖度、多度或重要值,N为第i种所在样方内植物物种总个体数;S为样方内植物物种总数。

运用地统计分析方法对研究区植物特征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采用反距离权重法进行空间插值。沿黄河的流动方向(即研究区自南向北方向)将所有样地划分为9个横向梯度,标记为X1~X9。沿黄河河道至沙漠腹地方向(即研究区自东向西方向)将所有样地划分为5个纵向梯度,标记为Y1~Y5。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每个梯度的植物特征指标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运用最小显著极差法(LSD)进行多重比较。运用相关分析研究海拔、土壤理化性质与植物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并依次将植物生物量、草本生物量、灌木生物量作为因变量,其他因子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地统计分析在ArcGIS 10.7中进行,数据分析在SPSS 21.0中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区植物群落组成特征

乌兰布和沙漠沿黄河段植物除了优势物种外还伴生有其他物种,植物结构以灌木-草本为主(表1),植物类型为旱生灌木和多年生草本。除梭梭、花棒和柽柳为人工种植外,其他物种均为天然生长。灌木植物以油蒿和白刺为优势物种,重要值分别为49.10%和36.27%,草本植物以芦苇和沙鞭为优势物种,重要值分别为48.40%和23.80%。

表1   植物群落组成特征

Table 1  Characteristics of vegetation community composition

生活型物种名称拉丁名株高/cm多度(级别代号)频度/%重要值/%
灌木油蒿Artemisia ordosica63.70COP74.1049.10
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47.90COP14.3036.27
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43.40SOI3.7011.16
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300.55SP3.707.96
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86.85SP9.406.90
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70.30SOI6.505.05
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133.55SP4.204.41
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27.40SOI5.103.40
草本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59.70COP40.8048.40
沙鞭Psammochloa villosa55.45SP55.5023.80
虫实Corispermum mongolicum11.30SOI13.009.93
碱草Cressa cretica16.65SOI8.809.62
雾冰藜Bassia dasyphylla15.40Un6.506.13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灌木的株高参差不齐,其中优势物种油蒿、白刺的平均株高明显低于重要值较低的柽柳、梭梭和花棒等物种,整个研究区内重要值高的灌木品种株型都较为矮小,平均高度约为50~55 cm。相反,草本植物优势物种株高突出,芦苇和沙鞭的平均株高为60 cm左右,虫实、碱草和雾冰藜等的平均株高为15 cm左右。

2.2 植物多样性空间变化特征

图2显示了不同梯度上植物多样性指数的分布。在X梯度上(图2A),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45~0.80,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0.26~0.49,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49~0.94。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的最大值均出现在X6梯度,最小值分别出现在X7和X1梯度,但不同梯度间没有显著差异。在X4、X5和X9梯度上,植物均匀度指数相对较高,且显著高于X1梯度。可以看出,沿黄河流动方向,植物多样性和丰富度的空间差异较小,均匀度则略有差异。

图2

图2   不同梯度上植物多样性指数的分布

Fig.2   The diversity indexes under different gradients


在Y梯度上(图2B),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48~0.67,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0.31~0.44,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63~0.83,3个指数的最大值均出现在Y3梯度,最小值出现在Y5梯度,表明从黄河沿岸至沙漠腹地的中间区域Y3梯度上植物最为丰富,多样性最高,但各个梯度间均没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

2.3 植物含水率的空间变化特征

研究区中部偏南地区植物含水率较高(图3A),最大含水率可达80.6%,中部偏北、北部及南部个别地区的植物含水率较低,其中最低含水率为33.8%。总体而言,黄河沿岸植物含水率高于靠近沙漠腹地方向,但没有明显的梯度变化,整体呈现零星分散变化的特点。

图3

图3   植物含水率空间分布

Fig.3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 of plant water content


对比图3B和3C可以看出,草本植物平均含水率高的区域更接近黄河沿岸,且沿黄河流动方向,上游的草本植物含水率稍高于下游地区;相反,灌木植物平均含水率高的区域更靠近沙漠腹地(最大值达到60.3%),而黄河沿岸和水流下游方向的含水率均较低,说明在靠近沙漠腹地的区域,灌木植物的持水能力强于草本。

草本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的含水率存在较大差异,表现为巴彦木仁苏木西侧靠近沙漠腹地的区域和黄河沿岸的草本植物地上部分含水量高(最大值达91.4%),但地下部分的含水率明显小于周边地区(图3D、3E),说明草本植物茎叶和根系的含水率差异较大,其变化规律具有较高的空间不一致性。

相比而言,灌木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的含水率空间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图3F、3G),都是在靠近沙漠腹地区域更高,而在黄河沿岸附近较低,且沿黄河流动方向,上游灌木植物的地上和地下含水率均略高于下游。

在X梯度上,植物含水率最高的是X3梯度(图4A),平均含水率为61.1%,最低的梯度是X8,平均含水率为46.3%。总体来看,植物含水率在沿黄河流动方向出现了两次峰值,分别是X3和X7梯度。草本含水率在X3梯度上最高(60.9%),在X8梯度上最低(47.1%)。从图4B看到存在两个特殊梯度X5和X6,X5梯度上草本地下部分含水率高于地上部分含水率(其他梯度地上高于地下);X6梯度上草本地上含水率远远高于地下含水率,地上含水率为73.3%,地下含水率为36.8%,说明X5和X6梯度存在特殊的环境差异,是黄河流向梯度上的一个“分水岭”。从图4C可以看到,不同梯度间,灌木地上部分含水率没有显著差异,地下部分含水率则出现较显著差异,其中X8梯度的地下含水率最低。

图4

图4   植物含水率梯度分布

Fig.4   The gradient distribution of plant water content


Y梯度上,植物含水率在Y1梯度最高(图4D),达到了57.4%,在其他梯度上较为均匀,大致保持在49.0%。草本平均含水率从Y1至Y5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而灌木含水率则有轻微上升趋势,表明草本含水率越靠近黄河河道越高,灌木含水率越靠近沙漠腹地越高,进一步说明灌木的持水能力在沙漠腹地强于草本。从图4E可以看到草本植物地上部分的含水率均高于地下部分,且地上含水率呈现出两端高中间低的分布,说明随着向沙漠腹地的深入,草本植物地上部分的生长状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灌木地上部分含水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但不同梯度间均没有显著差异(图4F)。

2.4 植物生物量空间变化特征

靠近黄河沿岸生物量分布最高,呈现出了270~850 g·m-2的集中分布,整体来看,研究区东部的生物量远远高于西部(图5A)。对比图5B和图5C,草本生物量集中分布在黄河沿岸附近,沙漠腹地草本生物量极低。灌木在研究区内东、西部都有分布,但生物量最集中的区域靠近黄河,并且沿着黄河流向灌木生物量逐渐下降。

图5

图5   植物生物量空间分布

Fig.5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 of plant biomass


图5中D、E两图分析可见,草本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都是靠近黄河区域整体高于沙漠腹地,区别在于地上生物量分布较高的区域在研究区上游,地下生物量分布较高的区域在研究区下游。从图5中F、G两图可以看到,灌木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分布极其相似,主要分布在研究区40°N以南,生物量极高区域集中分布在海勃湾区附近,且沿黄河流动方向生物量逐渐降低。

研究区内各部分生物量在X梯度和Y梯度上的分布表现如图6。在X梯度上(图6A),植物生物量最高是X6梯度(328 g·m-2);最小梯度是X1(94.8 g·m-2)和X9(86.0 g·m-2)。整体来看植物生物量出现两个峰值,分别是X2梯度和X6梯度。草本生物量以X5为界,X5以北的生物量相对高于南边的生物量。灌木生物量以X2为峰值分布,X2梯度平均生物量为191 g·m-2图6B中,X1、X2、X6、X7、X8梯度草本地上生物量低于地下生物量,X3、X4、X9梯度地上生物量高于地下生物量,整体来看,研究区内沿着黄河流向,草本植物的根冠比先减小再增大。研究区内灌木的根冠比沿黄河流向逐渐减小(图6C)。

图6

图6   植物生物量梯度分布

Fig.6   The gradient distribution of plant biomass


图6D可以看到,植物生物量分布最高的梯度为Y1梯度(338 g·m-2),最低的是Y4梯度(51.6 g·m-2)。整体来看,植物生物量在Y梯度上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草本生物量在Y1梯度分布最高(371 g·m-2),Y4梯度分布最低(47.4 g·m-2),整体来看在Y梯度上逐渐减小。灌木生物量在Y梯度上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从图6E可以看出草本的根冠比沿Y梯度方向先减小后增大,分界线在Y2和Y3梯度之间。从图6F可以看到在Y1梯度上地上生物量远远高于地下生物量,根冠比为0.3,Y2~Y5梯度根冠比基本均衡。整体来看,灌木的根冠比在Y梯度上先增大后减小,峰值出现在Y2梯度。

2.5 植物特征差异的影响因素

表2可知,植物含水率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植物生物量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pH、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草本含水率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草本生物量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与pH呈显著正相关,与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灌木生物量与电导率呈显著正相关。

表2   植物特征与影响因子的相关系数

Table 2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vege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mpact factors

海拔pH值电导率土壤水分容重
植物多样性R0.0920.226-0.251-0.0700.048
P0.5780.1670.1230.6720.770
植物含水率R-0.1060.0450.1050.431**-0.272
P0.5190.7840.5230.0060.094
植物生物量R-0.354*0.439**0.1880.597**-0.501**
P0.0270.0050.2510.0000.001
草本含水率R-0.1290.2240.0420.387*-0.237
P0.2760.2040.8160.0240.178
灌木含水率R0.307-0.555-0.2380.7100.018
P0.1190.7840.2320.0600.927
草本生物量R-0.413*0.400*0.2240.708**-0.640**
P0.0210.0260.2250.0000.000
灌木生物量R-0.1730.3350.382*0.302-0.111
P0.3870.0880.0490.1260.582

**.在0.01水平相关性显著;*.在0.05水平相关性显著。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研究区植物含水率主要受土壤含水量影响,土壤含水量是植物含水率的决定性因素。植物生物量(y1)影响因子众多,从表3中可以看出,研究区较高的土壤含水量(x1)对植物生物量有显著促进作用,而较高的土壤盐分(x2)对植物生物量有轻微抑制作用,线性回归模型为:

y1=0.79x1-0.114x2

表3   植物生物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系数

Table 3  The multivariat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coefficient of vegetation biomass

因变量自变量未标准化系数标准化系数t显著性共线性统计
B标准错误Beta容差VIF
植物生物量含水率0.7900.4310.6543.7460.0000.5061.977
电导率-0.1140.043-0.457-2.6590.0120.5061.977
草本生物量含水率0.0240.0401.0676.7710.0000.5171.932
电导率-0.1150.035-0.517-3.2800.0030.5171.932
灌木生物量电导率0.5850.2830.3822.0680.0490.9991.000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研究区较高的土壤含水量对草本生物量(y2)有显著促进作用,较高的土壤盐分对草本生物量有显著抑制作用,线性回归模型为:

y2=0.024x1-0.115x2

研究区较高的土壤盐分对灌木生物量(y3)有显著促进作用,线性回归模型为:

y3=0.585x2

3 讨论

乌兰布和沙漠沿黄河段典型灌木植物物种组成比较单一,生境条件恶劣,伴生物种较少。研究区内灌木优势物种为油蒿和白刺,这两种植物均属于极度耐旱、耐盐碱、耐沙埋的植物,白刺在沙埋后易形成不定根并萌发新枝,继而形成白刺沙包,因此适应性极强、存活率也较高,在乌兰布和沙漠中广泛存在14-15。相比而言,人工种植的梭梭、花棒等灌木由于水分条件限制,出现了生长缓慢、天然更新困难及局部枯死等现象,防护功能下降16,频度较低。草本植物群落在乌兰布和沙漠中也是较为多见的群落类型,但草本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比较简单,植物种类少17。本研究区内优势物种是芦苇,次优势物种为沙鞭,均为干旱区沙漠中较为常见的物种。整体来看,乌兰布和沙漠沿黄河段物种多样性比较低,群落结构比较简单,物种类型相对较少18

乌兰布和沙漠沿黄河段的植物类型为旱生灌木和多年生草本,这与乌兰布和沙漠干旱气候特征相吻合19。该研究区距离黄河很近,草本植物含水率较高的采样点集中分布在黄河沿岸,而灌木含水率较高的采样点分布在沙漠腹地,这与宋兆斌等20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灌木在土壤水分较高的生境内优势度低于草本21。研究发现相比于灌木,草本植物茎叶和根系的含水率差异较大,同时伴随土壤水分在梯度上的变化存在很大的空间不一致性22。前人的研究认为,荒漠植物在干旱胁迫下有通过增大根冠比和减小叶面积来适应环境的能力23-25,因此靠近黄河的草本植物地上部分含水率远远大于地下部分含水率,随着生长环境逐渐干旱,根冠比增大,叶面积减小,草本地上部分含水率也减小。相比于灌木生物量的均衡分布,研究区内大部分草本植物更靠近黄河河道,这是因为毗邻黄河的区域水分条件更利于草本植物生长20。灌木因其较大的冠幅可以截留部分降水,通过根系作用增大土壤持水能力26,并且灌木的遮荫能力较草本更强,能有效减少蒸发造成的土壤水分损失,综合来看,灌木含水率在乌兰布和沙漠沿黄河段较为稳定。

海拔是独特的地形因子,海拔的改变往往涉及到小生境的水分差异27,由于沙漠中地势较低的区域更容易汇集降水和土壤水分,且海拔高处风力更为强劲,多为流动沙丘或半固定沙丘,植物难以存活,所以研究区内植物生物量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研究区内较高的土壤含水量对草本植物和灌木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与解婷婷等28、马全林等29的研究结果一致。此外,研究发现较高的土壤盐分对草本植物生长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30,已有研究也证实,土壤盐分与芦苇的覆盖度、平均株高、生物量均呈现极显著负相关关系31,说明太高的土壤盐分对芦苇有显著抑制作用,而沙鞭也不适于盐碱环境。相比而言,乌兰布和沙漠中的灌木植物油蒿和白刺等都是较耐盐的植物31,而研究区的土壤盐分大体处于0.04~4.16 dS·m-1,可见在一定范围内,较高的土壤盐分不会对灌木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在灌木丛下发现土壤盐分高于周边土壤的现象也进一步说明,少量盐分的聚集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这类灌木的生长。

本研究对不同植被类型分布差异的研究可为今后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植物固沙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总体而言,在修复乌兰布和沙漠沿黄河段生态系统功能时,应借助天然植物对土壤环境的改善作用,在天然植被长势较好的区域适当种植人工固沙植物32,在确保植被成活率的前提下逐步扩展并最终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33,不能急于固沙而忽略植物对环境的选择性,在顺应自然选择的前提下进行适量人工干预才能逐步恢复该区生态环境。

4 结论

乌兰布和沙漠沿黄河段植物类型为旱生灌木和多年生草本,草本优势物种为芦苇和沙鞭,灌木优势物种为油蒿和白刺。沿黄河流动方向,植物多样性指数为0.45~0.80,沿黄河河道至沙漠腹地方向,多样性指数为0.48~0.67。

研究区草本植物含水率在黄河沿岸较高,在沙漠腹地较低;灌木植物含水率在黄河沿岸较低,在沙漠腹地较高。草本植物地上部分含水率在沙漠腹地较高,地下部分含水率在黄河沿岸较高;灌木地上地下含水率均衡且空间变化较小。

乌兰布和沙漠沿黄河段草本生物量集中分布在黄河沿岸,沙漠腹地草本植物稀疏;灌木生物量基本均匀地分布在研究区内。草本、灌木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基本均衡。

乌兰布和沙漠沿黄河段植物含水率与土壤含水量正相关;总植物生物量与pH值、含水量呈正相关,与海拔、土壤容重呈负相关。盐分较高的土壤环境对草本植物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对灌木植物影响较小。

参考文献

朱震达吴正刘恕.中国沙漠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46-55.

[本文引用: 1]

赵纳祺李锦荣温文杰.

乌兰布和沙漠黄河段不同治理措施固沙效果研究

[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8441):7-12.

[本文引用: 1]

孟洋杨松尹俊.

推进内蒙古黄河流域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以磴口县乌兰布和沙漠为例

[J].北方经济,2021426-28.

[本文引用: 1]

曹扬.

乌兰布和沙漠生态保护建设探讨

[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3361):1-2.

[本文引用: 1]

周建秀刘志宁谷雨.

黄河西岸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区生态环境状况及动态变化

[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4):28-34.

[本文引用: 1]

刘铮瑶董治宝王建博.

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地区植物特征

[J].中国沙漠,2016365):1348-1356.

[本文引用: 1]

张文辉卢涛马克明.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植物群落分布的环境与空间因素分析

[J].生态学报,2004243):552-558.

[本文引用: 1]

秦洁司建华贾冰.

巴丹吉林沙漠植物群落特征与土壤水分关系研究

[J].干旱区研究,2021381):207-222.

[本文引用: 1]

司建华冯起常宗强.

阿拉善雅布赖风沙区荒漠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研究

[J].西北植物学报,2011313):602-608.

[本文引用: 1]

Antoine GNiklaus E Z.

Predictive habitat distribution models in ecology

[J].Ecological Modeling,2000135297-313.

[本文引用: 1]

郭建英董智李锦荣.

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沿岸沙丘形态及其运移特征

[J].水土保持研究,2016236):40-44.

[本文引用: 1]

郭建英李锦荣陈新闯.

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不同区域入黄沙物质粒度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21191):15-24.

闫德仁袁立敏黄海广.

乌兰布和沙漠流动沙丘纱网沙障防风效能研究

[J].水土保持研究,2021282):198-202.

[本文引用: 1]

魏亚娟党晓宏汪季.

吉兰泰荒漠绿洲过渡带白刺灌丛沙堆形态示量特征

[J].干旱区研究,2023403):403-411.

[本文引用: 1]

马迎宾郝玉光黄雅茹.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绿洲边缘2种天然植物特征研究

[J].林业资源管理,20155):76-80.

[本文引用: 1]

朱教君.

防护林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J].植物生态学报,2013379):872-888.

[本文引用: 1]

张德魁马全林靳虎甲.

乌兰布和沙漠典型草本植物群落特征

[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4):53-59.

[本文引用: 1]

靳虎甲马全林张德魁.

乌兰布和沙漠典型灌木群落结构及数量特征

[J].西北植物学报,2012323):579-588.

[本文引用: 1]

何明珠.阿拉善高原荒漠植物组成分布特征及其环境解释 Ⅲ.

植物功能群多样性对环境因素的响应

[J].中国沙漠,2010302):278-286.

[本文引用: 1]

宋兆斌罗凤敏马媛.

乌兰布和-西鄂尔多斯荒漠草原过渡带典型灌木群落及其多样性

[J].水土保持通报,2022425):65-72.

[本文引用: 2]

El-Ghani M M AAmer W M.

Soil-vegetation relationships in a coastal desert plain of Southern Sinai, Egypt

[J].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2003554):607-628.

[本文引用: 1]

王蕙赵文智常学向.

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水分与植被空间变异

[J].生态学报,2007275):1731-1739.

[本文引用: 1]

王国华陈蕴琳缑倩倩.

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年限雨养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

[J].生态学报,20214114):5658-5668.

[本文引用: 1]

肖春旺周广胜马风云.

施水量变化对毛乌素沙地优势植物形态与生长的影响

[J].植物生态学报,2002261):69-67.

李丽霞梁宗锁韩蕊莲.

土壤干旱对沙棘苗木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J].西北植物学报,2002222):296-302.

[本文引用: 1]

麻进胡广录陈海志.

荒漠-绿洲过渡带典型混交灌木根区土壤含水率变化特征

[J].西北林学院学报,2023381):34-41.

[本文引用: 1]

Tang ZFang JChi Xet al.

Patterns of plant beta-diversity along elevational and latitudinal gradients in mountain forests of China

[J].Ecography,20123512):1083-1091.

[本文引用: 1]

解婷婷苏培玺周紫鹃.

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立地条件下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

[J].中国沙漠,2013332):508-514.

[本文引用: 1]

马全林张德奎袁宏波.

乌兰布和沙漠植物数量分类及环境解释

[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339):160-167.

[本文引用: 1]

杨帆邓伟杨建锋.

土壤含水量和电导率对芦苇生长和种群分布的影响

[J].水土保持学报,20064):199-201.

[本文引用: 1]

苏永中赵哈林张铜会.

几种灌木、半灌木对沙地土壤肥力影响机制的研究

[J].应用生态学报,20027):802-806.

[本文引用: 2]

赵文智白雪莲刘婵.

巴丹吉林沙漠南缘的植物固沙问题

[J].中国沙漠,2022421):5-11.

[本文引用: 1]

Boughalleb FHajlaoui HDenden M.

Effect of salt stress on growth, water relations,solute composition and photosynthetic capacity of the xero-halophyte Nitraria retusa (L.)

[J].Environmental Research Journal,201261):1-15.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