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空间差异、重心演化及优化路径
邬超 , 1 , 周成 , 2 , 杨兆丰 3 , 刘亚玲 4 , 郑涵夫 5
1.山西工商学院 健康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2.山西财经大学 文化旅游与新闻艺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3.杜伦大学 商学院,英国 杜伦 DH13LB
4.坎特伯雷大学 商学院,新西兰 基督城 8041
5.太原师范学院 党委办公室,山西 晋中 030619
Spatial difference , focus shifting and optimization of high -quality tourism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Wu Chao , 1 , Zhou Cheng , 2 , Yang Zhaofeng 3 , Liu Yaling 4 , Zheng Hanfu 5
1.School of Health Management,Shanxi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College,Taiyuan 030006,China
2.Faculty of Culture,Tourism,Journalism and Art,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Taiyuan 030006,China
3.Business School,Durham University,Durham DH13LB,England
4.University of Canterbury Business School,Christchurch 8041,New Zealand
5.Party Committee Office,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Jinzhong 030619,Shanxi,China
通讯作者: 周成(E-mail: zhoutravel@163.com )
收稿日期: 2023-11-05
修回日期: 2024-01-23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 23BGL166
Received: 2023-11-05
Revised: 2024-01-23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邬超(1990—),男,山西河曲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旅游规划与遗产旅游E-mail:343281151@qq.com
, E-mail:343281151@qq.com
摘要
采用熵权TOPSIS法、标准差椭圆、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等方法对2017—2021年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演化及优化路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7—2021年,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总体水平(相对贴近度)处于0.026~0.867,区域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呈现不平衡、不均匀的空间分布态势,东北-西南方向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西南部地区对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强。2017—2021年,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空间重心向西南向移动,空间重心处于111.75°—111.16°E、36.02°—35.53°N,空间重心均呈集聚分布,移动距离较小,5年间共移动91.47 km。旅游生态治理是实现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存在市场—生态治理、资源—服务—生态治理、资源—服务—生态治理—市场3种条件组态。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
生态文明
;
黄河流域
Abstract
The study focuses o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which investigates nine provinces(regions)within the basin from 2017 to 2021. Specifically, the analysis employs Entropy-Weighted TOPSIS method, standard deviation ellipse and fuzzy set to analyze the spatial evolution and optimization path.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level of ecotourism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ranges from 0.026 and 0.867, which indicates considerable regional disparities.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in the direction of Northeast-Southwest is obvious, and the pulling effect of the southwestern region o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Over the study period, the centre of gravity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s moved in a south-westerly direction gradually, concentrated in the spatial range at 111.75°-111.16°E and 36.02°-35.53°N. The centre of gravity shows slight movement, covering 91.47 km in five year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s considered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realiz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tourism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condition: market-ecological governance, resource-service-ecological governance, and resource-service-ecological governance-market.
Keyword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
Yellow River Basin
本文引用格式
邬超, 周成, 杨兆丰, 刘亚玲, 郑涵夫. 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空间差异、重心演化及优化路径 . 中国沙漠 [J], 2024, 44(3): 140-149 doi:10.7522/j.issn.1000-694X.2024.00014
Wu Chao, Zhou Cheng, Yang Zhaofeng, Liu Yaling, Zheng Hanfu. Spatial difference , focus shifting and optimization of high -quality tourism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 [J], 2024, 44(3): 140-149 doi:10.7522/j.issn.1000-694X.2024.00014
0 引言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报告均围绕生态文明展开重要论述。生态文明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基准,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互依存、和谐共生,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及制度成果。旅游业因环境友好、绿色低碳、可持续等特点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产业,党的十九大关于高质量发展论述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1 ]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旅游业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当践行的重要使命。国内学者对旅游高质量发展从概念内涵、评价测度、发展对策等维度进行研究。概念内涵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注重效能,以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底线的强可持续发展[2 ] 。戴斌[3 ] 指出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新发展理念和新模式,可通过智慧旅游、旅游+、旅游治理等方式打造主客共享美好生活的高质量旅游目的地。随着跨界旅游活动的兴起,“旅游+”“+旅游”等新业态的不断深入,科学发挥旅游业的拉动能力和融合能力,宏观层面实现旅游业及相关领域提质增效、全面均衡发展[4 ] ,中观层面促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旅游业区域竞争力[5 ] ,微观层面提供高质量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对旅游品质的要求[6 ] 是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此外,旅游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通过梳理发现评价体系显现出系统化、动态化演变特征,从早期关注旅游产业规模高增长和快扩张,转向关注旅游与文化、经济、环境等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再到关注旅游质量提升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了有效区分经济高质量、突出旅游高质量评价体系的独立性,周霖等[7 ] 立足于高质量发展系统性评价,从旅游经济发展、旅游产品供给、旅游技术创新、旅游产业人才、旅游公共服务和旅游生态环境6个维度构建能够体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系统性评价指标体系;何艳冰等[8 ] 基于韧性与高质量发展逻辑,构建包括经济韧性、社会韧性、文化韧性、生态韧性、制度韧性5个子系统的传统村落旅游高质量评价体系;龙志等[9 ] 从生态文明视角构建了旅游环境质量、旅游资源质量、旅游服务质量、旅游吸引能力在内的评价体系;部分学者从数字经济[10 ] 、数字治理[11 ] 、环境规制[12 ] 视角构建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证研究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协调发展。同时,旅游高质量发展作为指导性战略,对各类旅游业态优化升级提供智力支持,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13 -14 ] 、红色旅游[15 -16 ] 、生态旅游[17 -18 ] 、冰雪旅游[19 ] 、文化旅游[20 ] 等领域,形成各类旅游细分领域高质量发展路径和对策[21 ] ,为本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高质量发展间存在相互影响、互为前提的耦合关系,旅游业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生态环境可持续,实现旅游生态化、生态旅游化[22 ] 。然而,由于旅游高质量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的广泛性,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种类众多,已有相关研究成果较少涉及生态文明视角,或仅将生态部分作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子系统。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23 ] 。基于此,本文以黄河流域9省区为研究对象,尝试从生态文明视角构建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熵权TOPSIS法测度其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采用标准差椭圆揭示其空间重心移动轨迹、定性比较法分析其优化路径,以期为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 数据与方法
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旅游高质量发展内涵和生态文明视角构建了包含6个准则层、30个指标层的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表1 ),具体步骤如下:①梳理《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等文件,分析相关文献[7 ,24 -27 ] ,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和可行性等原则初步遴选指标;②邀请从事生态旅游、遗产旅游与古村落旅游、旅游产业集群等研究领域的5位专家组成焦点小组,根据专家反馈意见最终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将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解构为六大维度,在生态文明建设时代背景下,旅游环境质量(C 1 ~C 5 )是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反映区域生态环境本底。旅游资源质量(C 6 ~C 10 )是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决定区域旅游吸引力强弱。旅游创新质量(C 11 ~C 15 )是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从政策法规、网络关注度、生态旅游标准等方面反映区域旅游创新水平。旅游市场质量(C 16 ~C 20 )是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必备条件,旅游从业人员、旅游上层设施质量等可以满足游客基本需求和个性化需求,进而增加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实现旅游区域贡献。旅游公共服务(C 21 ~C 25 )是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辅助条件,从基础设施层面为区域生活和旅游提供协助。旅游生态治理(C 26 ~C 30 )是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系列方针措施支撑区域旅游业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助力旅游高质量发展。
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考虑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及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依据提出时间,选取2017—2021年为样本年份,年鉴数据来源于2018—202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城乡建设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名单来源于生态环境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来源于农业农村部,生态旅游政策法规获取自北大法宝网站,生态旅游网络关注度通过百度指数检索历年数据获取,生态旅游标准获取自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绿色发展指数及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满意程度来源于各地统计局,旅游总收入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通过计算获取,部分缺失数据采用均值插补补齐。
1.3 研究方法
1.3.1 熵权TOPSIS 法
熵权TOPSIS法是一种多目标决策分析法。首先利用熵权法计算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30个指标权重,该方法是一种比较客观且减少主观偏差的定权方式,可反映评价指标体系的变化程度,熵值越大权重越大,反之亦然。其次将30个指标原始数据与权重相乘得到加权矩阵,并计算黄河流域9省区的正、负理想解,最后计算黄河流域9省区与理想解的贴近度C 值,得到其优劣排序[28 ] 。
1.3.2 标准差椭圆
标准差椭圆(SDE)是一种能精确揭示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特征的空间统计方法,借助椭圆重心、方位角、椭圆面积等参数定量描述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空间分布特征[29 ] 。
1.3.3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是一种以集合论及布尔代数为理论基础的案例导向型研究方法,将定性和定量分析有效联结,从集合的角度系统检验结果变量发生的成因,试图揭示导致结果发生的核心因子及因子之间的互动组合关系,从而解释社会现象发生背后的复杂因果关系[30 ] 。本文探讨哪些因素如何组合实现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属于因果关系,且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不是单一因素作用,而是多因素影响的结果,因而采用fsQCA能够形成对该问题的认识。
2 结果与分析
2.1 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
2.1.1 发展水平
通过熵权TOPSIS法对黄河流域9省区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根据唐承财等[31 ] 的研究将贴近度分为很低(0≤C ≤0.2)、较低(0.2<C ≤0.4)、一般(0.4<C ≤0.6)、较高(0.6<C ≤0.8)、很高(0.8<C ≤1)5个等级,评价结果如表2 所列。黄河流域沿线省区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处于0.026~0.867,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呈现不平衡、不均匀的空间分布态势。山东(0.867)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排名第1,河南(0.529)、四川(0.450)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别位列第2、第3,但其高质量发展水平值较山东省差距明显,陕西(0.298)、山西(0.219)、内蒙古(0.214)分别位于第4~6名,甘肃(0.147)、宁夏(0.027)、青海(0.026)紧随其后,分别位列第7~9名。就高质量发展等级来看,山东是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唯一等级很高的省,河南和四川等级一般,等级较低省区分别是陕西、山西和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属于等级很低的省区。
2.1.2 地区发展差异
由图1 可知,5年间黄河流域沿线省区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明显,省内变化幅度较小,表现为5年间山西(6→5)、内蒙古(5→6)、山东(1→1)、河南(2→2)、四川(3→3)、陕西(4→4)、甘肃(7→7)、青海(8→8)、宁夏(9→9;注:→前为2017年排序,→后为2021年排序)的相对位置几乎没有明显变化。山东作为2017—2021年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其旅游资源数量、生态旅游标准数量、生态旅游网络关注度、接待游客数量和导游从业人员数量等主要旅游数据几乎均位于黄河流域首位,山东通过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响应黄河流域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战略,基本形成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集群。排名第二的河南因地制宜实施“黄河生态+”“黄河文化+”战略大力发展现代生态文旅产业;排名第三的四川省通过实施编制生态旅游区指导意见、创建生态旅游节会品牌、成立生态旅游专委会等举措推进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其他省区亦从政策、规划、生态旅游产品等维度响应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战略,但囿于黄河流域总体呈上游落后、中游崛起、下游发达不均衡发展格局,上游和中游部分省区仍属于欠发达地区,加之产业结构层次低、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机制尚未形成等原因,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仍然较弱。
图1
图1
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
Fig.1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level of tourism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2.1.3 重心演化趋势
2017—2021年,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空间重心总体向西南方向移动,自山西临汾向西南逐步转移,最后停留在山西运城,2017年旅游高质量中心坐标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36°2′N、111°75′E),2018、2019年迁移至临汾市浮山县、襄汾县,2020年由临汾市转移向山西省运城市,2021年最终移动至运城市新绛县(35°53′N、111°16′E),经向变化和纬向变化均较小(图2 )。从移动时序变化上看,2017—2018年向南偏移,2018—2021年偏移方向演变为西南方向,由此可知,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重心逐渐向黄河中游移动,黄河中游旅游发展态势和吸引优势日趋明显。从移动距离上看,5年间共移动91.47 km,其中2018—2019年向西南方向移动44.24 km,实现最长移动距离;2017—2018、2019—2020、2020—2021年位移变化不大,基本保持在15.11~16.41 km。
图2
图2
2017—2021年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标准差椭圆
注: 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标准地图(审图号:GS(2019)1822号)制作,底图边界无修改
Fig.2
Standard devia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from 2017 to 2021
标准差椭圆面积表示空间要素分布集中程度,面积越小,集中程度越高。整体来看,2017—2021年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空间分布范围年呈波动下降趋势,标准差椭圆面积由2017年的125.08 万km2 缩减到2018年118.96 万km2 ,后下降至2019年的116.22 万km2 ,2020—2021年波动下降至116.71 万km2 。5年间标准差椭圆面积缩减7.17%,表明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格局趋向于集中趋势。2017—2021年长半轴和短半轴长度均波动缩短,长半轴和短半轴分别由2017年的848.59 km和469.22 km缩减至2021年的823.05 km和451.42 km,依次缩减了3.01%和3.79%。受长短半轴变化影响,5年间椭圆扁率集中在0.43~0.45,变化幅度较小,2017—2018年扁率降低,2018年和2019年扁率持平,2019—2021年缓慢上升。旋转角反映标准差椭圆空间分布的主趋势方向,5年间标准差椭圆旋转角范围为64.62°~68.64°,表现为下降—上升—下降的波动变化趋势,但均小于90°(表3 )。随着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进程的推移,高质量发展空间分布方向性趋于稳定,东北-西南方向的空间集聚特征更加明显,相对于东北部地区,西南部地区对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强。
2.2 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优化路径
2.2.1 单变量必要性分析
以黄河流域9省区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值作因变量,以6项准则层作自变量,使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进行校准,最终转换为0~1的隶属值,使用量纲化下区间化(Interval)功能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并求平均值。参考杜运周等[30 ] 的研究成果,以样本数据的95%、50%、5%分位分别作为模糊集的完全隶属、交叉隶属以及完全不隶属3个锚点,然后使用校准计算命令(x ,n 1 ,n 2 ,n 3 )得出隶属度校准值,之后进行单变量必要性分析,检测各单变量和结果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必要性关系,通常将一致性>0.9的单变量作为导致结果变量产生的必要条件[31 ] 。本文旅游生态治理这一条件变量的一致性指标达到0.912473(表4 ),属于必要条件,即旅游生态治理是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最后对所有条件变量进行组合路径分析。
2.2.2 条件组态充分性分析
组态分析的实质是对多个条件变量构成的各种组态导致结果产生的充分性进行分析,即通过构建真值表分析各条件变量如何组合排列导致结果变量发生。考虑到本文涉及案例数量较少,故在fsQCA 3.0软件中将最小案例阈值和一致性阈值分别设置为1和0.8[32 ] ,在此基础上对案例分析得到复杂解、中间解和简约解。中间解介于复杂解和简约解之间,优点是比复杂解更简约,比简约解更可靠,参考已有研究,以中间解作为组态结果标准解,并将中间解和简约解共有的条件组合视为核心条件,仅在中间解出现的条件为辅助条件[33 ] 。通过计算共提炼出3条路径组合(表5 ),3条路径组合无论是单个组态还是总体解的一致性系数均高于0.83,中间解总体一致性为0.917062,表明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3个组态非常好地解释了所选案例。同时,中间解的总体覆盖度为0.846827,说明3个组态在整体上能解释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84.68%的案例。为保证上述结果的稳健性,参考Schneider等[34 ] 的成果,首先将原先设定的锚点95%、50%、5%调整为90%、50%、10%;其次将一致性阈值从0.8分别调整至0.75、0.85,发现调整之后的组态路径与原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前文提出的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3条路径具有较强的稳健性。
2.2.3 多元组态路径分析
对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多元组态路径结果进一步分析,共产生3条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组态(表5 )。
组态1:~旅游环境质量*~旅游资源质量*~旅游创新质量*旅游市场质量*~旅游公共服务*旅游生态治理(注:“~”表示“非”,“*”表示“和”),该组态一致性为83.87%,原始覆盖率为28.45%,净覆盖率11.60%,覆盖案例为山西(0.74,0.5),这类案例地常见于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欠佳的地区。该路径显示旅游环境质量、旅游资源质量、旅游创新质量和旅游公共服务并不占优势时,提高旅游市场质量和旅游生态治理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就是说,黄河流域这类地区在其他条件均未满足的情况下,要想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可以优先考虑核心条件,即旅游市场质量和旅游生态治理。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方式,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生态环境本底的支撑。2017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山西考察,从生态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民生福祉等方面为山西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山西开始实施针对性措施,空气质量、森林覆盖率等数据实现历史性突破。同时山西旅游市场数据在黄河流域排名相对靠前,为其旅游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影响旅游客源市场选择。
组态2:旅游环境质量*旅游资源质量*~旅游创新质量*~旅游市场质量*旅游公共服务*旅游生态治理,该组态一致性为95.93%,原始覆盖率为36.11%,净覆盖率5.69%,覆盖案例为内蒙古(0.55,0.48),该组态的核心条件为“旅游资源质量”“旅游公共服务”及“旅游生态治理”,辅助条件为“旅游环境质量”,缺失了核心条件“旅游创新质量”和辅助条件“旅游市场质量”。该组态是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另一种路径,不同于旅游市场质量和旅游生态治理良好的路径,这类案例地是在旅游创新质量不足和旅游市场质量薄弱的前提下,利用其丰裕的旅游资源、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及有效的旅游生态治理,辅之以良好的旅游环境形成的旅游高质量路径。如内蒙古立足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站在旅游环境保护的角度统筹规划旅游发展,同时深入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融入草沙自然风貌大力发展草原休闲、沙漠运动、红色旅游等旅游业态,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优先条件。旅游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力量,还应以需求侧为导向,增加旅游创新力度,发挥其在旅游高质量发展中的智力支持。
组态3:~旅游环境质量*旅游资源质量*旅游创新质量*旅游市场质量*旅游公共服务*旅游生态治理,该组态一致性为98.99%,原始覆盖率为64.11%,净覆盖率36.98%,覆盖案例为山东(0.91,0.98)、四川(0.82,0.79)、河南(0.82,0.86)。该组态的核心条件为“旅游资源质量”“旅游公共服务”“旅游生态治理”以及“旅游市场质量”,辅助条件为“旅游创新质量”,缺失了辅助条件“旅游环境质量”。该组态在3条组态路径中覆盖案例最多,这类案例大多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旅游高质量发展模式,基本具备发展旅游所有的核心条件,地区旅游发展过程中立足黄河流域地域特色和时代价值,以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科学推进旅游规划,助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把文旅产业打造成为地区支柱产业。同时,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如山东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文旅资源,如泰山、孔庙等世界著名文化遗产地,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生态旅游品牌,发挥了以点带面的旅游产业集聚效应;如河南、四川依靠特有的黄河元素、大熊猫创新黄河旅游产品体系,从评价体系和监管体制方面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同时,这类案例地在长期发展历程中也形成了成熟的旅游市场,为旅游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市场基础。然而旅游业的开发在带来正效应的同时也存在负效应,对区域旅游环境质量产生影响,因此该要素并未成为驱动此路径的核心条件。
3 讨论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涉及环境保护、民生福祉和文化传承,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态文明建设互动响应,共同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本文基于地理学、旅游学等学科对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研究,有别于其他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研究成果[7 ,24 -25 ] ,从生态文明视角构建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丰富了现有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揭示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重心移动轨迹,解析了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多元影响因素及组态路径。其次,本文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测度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研究拓宽了新的视角与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启示与参考。
本文仍存在一定不足:①指标体系构建是本文研究基础,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权威文件,鲜有涉及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旅游指标,经过焦点小组讨论和文献归纳,尝试从生态文明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内涵入手,探究性构建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普适性和实用性需要在后续研究中不断深化和完善;②考虑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文件提出时间,仅选取2017—2021年为样本年份,未能从更长时间线分析地区发展差异和重心演化趋势,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需要继续跟进与完善。③新冠疫情对旅游高质量发展造成消费规模萎缩、发展效率降低、产业结构失衡等现实困境[35 ] ,疫情冲击下旅游高质量发展内涵与体现本文未尽阐述,作为拥有丰富多元内涵维度的发展模式,从制度、上层设施、旅游产品等方面逐步形成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且适应疫情危机环境的旅游发展模式,如挖掘旅游新业态,推出线上、线下双线旅游模式,以游客需求为导向,提升旅游产品质量,绿色、康养、生态旅游成为主旋律,周边游成为热门旅游方式;加强旅游危机预警机制和治理能力建设,提升风险预防能力和管控水平,助力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4 结论
2017—2021年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黄河流域9省区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贴近度处于0.026~0.867,区域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呈现不平衡、不均匀的空间分布态势。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的是山东(很高),其次是河南、四川(较高)、陕西(一般)、山西、内蒙古(较低)、甘肃、宁夏、青海(很低)。
2017—2021年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空间重心总体呈现向西南方向移动的趋势,高质量发展 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自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起转向浮山县、襄汾县,最后停留在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5年间共移动91.47 km;标准差椭圆面积由2017年的125.08 万km2 缩减到2021年的116.71 万km2 ,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格局趋向于集中趋势,空间分布方向性趋于稳定,东北-西南方向的空间集聚特征更加明显,西南部地区对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强。
旅游生态治理是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存在3种条件组态,3条路径的总体覆盖率为0.846827,总体一致性为0.917062,能够很好地解释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组合,也间接表明本研究在影响要素选择上的合理性。在要素组合基础上研究指出,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不存在唯一的要素组合,而是多种因素路径组合协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黄河流域9省区需根据自身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特征因地制宜选择要素组合方案。
参考文献
View Option
[1]
张洪昌 .新时代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治理逻辑与制度创新
[J].当代经济管理 ,2019 ,41 (9 ):60 -66 .
[本文引用: 1]
[2]
张朝枝 ,杨继荣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旅游高质量发展分析框架
[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56 (1 ):43 -50 .
[本文引用: 1]
[3]
戴斌 .高质量发展是旅游业振兴的主基调
[J].人民论坛 ,2020 (22 ):66 -69 .
[本文引用: 1]
[4]
戴学锋 ,杨明月 .全域旅游带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J].旅游学刊 ,2022 ,37 (2 ):6 -8 .
[本文引用: 1]
[5]
李德立 ,田伟 ,田刚 .我国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间差异与动态演进
[J].统计与决策 ,2022 ,38 (24 ):84 -88 .
[本文引用: 1]
[6]
陈岩英 .新时代旅游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内涵与路径
[J].旅游学刊 ,2022 ,37 (2 ):12 -13 .
[本文引用: 1]
[7]
周霖 ,张旭红 ,周成 ,靳轶婷 ,等 .黄河流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系统性评价
[J].中国沙漠 ,2023 ,43 (6 ):142 -150 .
[本文引用: 3]
[8]
何艳冰 ,周明晖 ,贾豫霖 等 .基于韧性测度的传统村落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J].经济地理 ,2022 ,42 (8 ):222 -231 .
[本文引用: 1]
[9]
龙志 ,曾绍伦 .生态文明视角下旅游发展质量评估及高质量发展路径实证研究
[J].生态经济 ,2020 ,36 (4 ):122 -128 .
[本文引用: 1]
[10]
何红 ,拓守恒 .数字经济驱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与耦合协调关系:基于西北五省的实证
[J].统计与决策 ,2023 ,39 (20 ):78 -83 .
[本文引用: 1]
[11]
陈曦 ,白长虹 ,陈晔 等 .数字治理与高质量旅游目的地服务供给:基于31座中国城市的综合案例研究
[J].管理世界 ,2023 ,39 (10 ):126 -150 .
[本文引用: 1]
[12]
黄昕 ,陈进 .环境规制对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以湘西地区为例
[J].经济地理 ,2023 ,43 (10 ):201 -210 .
[本文引用: 1]
[13]
孙静 ,陈紫娟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黑龙江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
[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3 ,44 (1 ):206 -213 .
[本文引用: 1]
[14]
王彦君 ,于法稳 ,郭瑞雅 .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空间差异、动态演进与障碍因子分析:基于“乡土文化-活力-韧性”视角
[J].林业经济 ,2022 ,44 (11 ):40 -57 .
[本文引用: 1]
[15]
张新成 ,高楠 ,王琳艳 ,等 .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培育路径研究:以红色旅游城市为例
[J].干旱区地理 ,2022 ,45 (6 ):1927 -1937 .
[本文引用: 1]
[16]
任国平 ,郑慧开 ,汤放华 ,等 .基于转化效率的资源型省份红色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
[J].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 (3 ):576 -600 .
[本文引用: 1]
[17]
李文路 ,覃建雄 .喀斯特地区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驱动机制:基于PSR模型的研究
[J].中国软科学 ,2021 ():164 -170 .
[本文引用: 1]
[18]
章锦河 ,苏杨 ,钟林生 ,等 .国家公园科学保护与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理论思考与创新实践
[J].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 (2 ):189 -207 .
[本文引用: 1]
[19]
唐承财 ,方琰 ,厉新建 ,等 .新时代中国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模式构建与路径创新
[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3 ,37 (12 ):140 -150 .
[本文引用: 1]
[20]
张新成 ,梁学成 ,宋晓 ,等 .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空间网络结构及形成机制
[J].统计与决策 ,2022 ,38 (18 ):16 -21 .
[本文引用: 1]
[21]
薛芮 ,余吉安 .乡村振兴视阈下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联动逻辑与双轮驱动机制
[J].地理研究 ,2023 ,42 (2 ):407 -421 .
[本文引用: 1]
[22]
苏永波 .旅游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路径研究:基于主辅嵌入视角
[J].系统科学学报 ,2019 ,27 (3 ):86 -91 .
[本文引用: 1]
[23]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
[N].人民日报 ,2021-10-09 (01).
[本文引用: 1]
[24]
徐辉 ,师诺 ,武玲玲 ,等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其时空演变
[J].资源科学 ,2020 ,42 (1 ):115 -126 .
[本文引用: 2]
[25]
刘琳轲 ,梁流涛 ,高攀 ,等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关系及交互响应
[J].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 (1 ):176 -195 .
[本文引用: 1]
[26]
周成 ,赵亚玲 ,张旭红 ,等 .黄河流域城市生态韧性与效率时空演化特征及协调发展分析
[J].干旱区地理 ,2023 ,46 (9 ):1514 -1523 .
[27]
方叶林 ,王秋月 ,黄震方 ,等 .中国旅游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化及影响机理研究
[J].地理科学进展 ,2023 ,42 (3 ):417 -427 .
[本文引用: 1]
[28]
张戬 ,陈佳 ,黄馨 ,等 .水资源约束下的河西走廊城市经济脆弱性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J].中国沙漠 ,2019 ,39 (1 ):203 -211 .
[本文引用: 1]
[29]
曾冰 ,谢琦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空间特征与影响机制分析
[J].中国沙漠 ,2022 ,42 (3 ):41 -50 .
[本文引用: 1]
[30]
杜运周 ,贾良定 .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QCA):管理学研究的一条新道路
[J].管理世界 ,2017 ,33 (6 ):155 -167 .
[本文引用: 2]
[31]
唐承财 ,刘亚茹 ,万紫微 ,等 .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影响路径
[J].地理学报 ,2023 ,78 (4 ):980 -996 .
[本文引用: 2]
[32]
张圆刚 ,刘鲁 .红色旅游资源地游客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与多元路径研究: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J].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 (7 ):1658 -1672 .
[本文引用: 1]
[33]
杜运周 ,刘秋辰 ,程建青 .什么样的营商环境生态产生城市高创业活跃度?基于制度组态的分析
[J].管理世界 ,2020 ,36 (9 ):141 -155 .
[本文引用: 1]
[34]
Schneider C Q , Wagemann C .Set-theoretic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A Guide to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M].Cambridge,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125 -129 .
[本文引用: 1]
[35]
谢朝武 ,赖菲菲 ,黄锐 .疫情危机下旅游韧性体系建设与旅游高质量发展
[J].旅游学刊 ,2022 ,37 (9 ):3 -5 .
[本文引用: 1]
新时代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治理逻辑与制度创新
1
2019
...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报告均围绕生态文明展开重要论述.生态文明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基准,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互依存、和谐共生,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及制度成果.旅游业因环境友好、绿色低碳、可持续等特点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产业,党的十九大关于高质量发展论述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1 ]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旅游业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当践行的重要使命.国内学者对旅游高质量发展从概念内涵、评价测度、发展对策等维度进行研究.概念内涵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注重效能,以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底线的强可持续发展[2 ] .戴斌[3 ] 指出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新发展理念和新模式,可通过智慧旅游、旅游+、旅游治理等方式打造主客共享美好生活的高质量旅游目的地.随着跨界旅游活动的兴起,“旅游+”“+旅游”等新业态的不断深入,科学发挥旅游业的拉动能力和融合能力,宏观层面实现旅游业及相关领域提质增效、全面均衡发展[4 ] ,中观层面促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旅游业区域竞争力[5 ] ,微观层面提供高质量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对旅游品质的要求[6 ] 是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此外,旅游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通过梳理发现评价体系显现出系统化、动态化演变特征,从早期关注旅游产业规模高增长和快扩张,转向关注旅游与文化、经济、环境等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再到关注旅游质量提升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了有效区分经济高质量、突出旅游高质量评价体系的独立性,周霖等[7 ] 立足于高质量发展系统性评价,从旅游经济发展、旅游产品供给、旅游技术创新、旅游产业人才、旅游公共服务和旅游生态环境6个维度构建能够体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系统性评价指标体系;何艳冰等[8 ] 基于韧性与高质量发展逻辑,构建包括经济韧性、社会韧性、文化韧性、生态韧性、制度韧性5个子系统的传统村落旅游高质量评价体系;龙志等[9 ] 从生态文明视角构建了旅游环境质量、旅游资源质量、旅游服务质量、旅游吸引能力在内的评价体系;部分学者从数字经济[10 ] 、数字治理[11 ] 、环境规制[12 ] 视角构建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证研究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协调发展.同时,旅游高质量发展作为指导性战略,对各类旅游业态优化升级提供智力支持,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13 -14 ] 、红色旅游[15 -16 ] 、生态旅游[17 -18 ] 、冰雪旅游[19 ] 、文化旅游[20 ] 等领域,形成各类旅游细分领域高质量发展路径和对策[21 ] ,为本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旅游高质量发展分析框架
1
2022
...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报告均围绕生态文明展开重要论述.生态文明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基准,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互依存、和谐共生,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及制度成果.旅游业因环境友好、绿色低碳、可持续等特点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产业,党的十九大关于高质量发展论述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1 ]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旅游业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当践行的重要使命.国内学者对旅游高质量发展从概念内涵、评价测度、发展对策等维度进行研究.概念内涵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注重效能,以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底线的强可持续发展[2 ] .戴斌[3 ] 指出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新发展理念和新模式,可通过智慧旅游、旅游+、旅游治理等方式打造主客共享美好生活的高质量旅游目的地.随着跨界旅游活动的兴起,“旅游+”“+旅游”等新业态的不断深入,科学发挥旅游业的拉动能力和融合能力,宏观层面实现旅游业及相关领域提质增效、全面均衡发展[4 ] ,中观层面促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旅游业区域竞争力[5 ] ,微观层面提供高质量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对旅游品质的要求[6 ] 是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此外,旅游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通过梳理发现评价体系显现出系统化、动态化演变特征,从早期关注旅游产业规模高增长和快扩张,转向关注旅游与文化、经济、环境等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再到关注旅游质量提升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了有效区分经济高质量、突出旅游高质量评价体系的独立性,周霖等[7 ] 立足于高质量发展系统性评价,从旅游经济发展、旅游产品供给、旅游技术创新、旅游产业人才、旅游公共服务和旅游生态环境6个维度构建能够体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系统性评价指标体系;何艳冰等[8 ] 基于韧性与高质量发展逻辑,构建包括经济韧性、社会韧性、文化韧性、生态韧性、制度韧性5个子系统的传统村落旅游高质量评价体系;龙志等[9 ] 从生态文明视角构建了旅游环境质量、旅游资源质量、旅游服务质量、旅游吸引能力在内的评价体系;部分学者从数字经济[10 ] 、数字治理[11 ] 、环境规制[12 ] 视角构建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证研究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协调发展.同时,旅游高质量发展作为指导性战略,对各类旅游业态优化升级提供智力支持,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13 -14 ] 、红色旅游[15 -16 ] 、生态旅游[17 -18 ] 、冰雪旅游[19 ] 、文化旅游[20 ] 等领域,形成各类旅游细分领域高质量发展路径和对策[21 ] ,为本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
高质量发展是旅游业振兴的主基调
1
2020
...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报告均围绕生态文明展开重要论述.生态文明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基准,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互依存、和谐共生,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及制度成果.旅游业因环境友好、绿色低碳、可持续等特点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产业,党的十九大关于高质量发展论述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1 ]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旅游业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当践行的重要使命.国内学者对旅游高质量发展从概念内涵、评价测度、发展对策等维度进行研究.概念内涵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注重效能,以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底线的强可持续发展[2 ] .戴斌[3 ] 指出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新发展理念和新模式,可通过智慧旅游、旅游+、旅游治理等方式打造主客共享美好生活的高质量旅游目的地.随着跨界旅游活动的兴起,“旅游+”“+旅游”等新业态的不断深入,科学发挥旅游业的拉动能力和融合能力,宏观层面实现旅游业及相关领域提质增效、全面均衡发展[4 ] ,中观层面促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旅游业区域竞争力[5 ] ,微观层面提供高质量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对旅游品质的要求[6 ] 是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此外,旅游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通过梳理发现评价体系显现出系统化、动态化演变特征,从早期关注旅游产业规模高增长和快扩张,转向关注旅游与文化、经济、环境等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再到关注旅游质量提升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了有效区分经济高质量、突出旅游高质量评价体系的独立性,周霖等[7 ] 立足于高质量发展系统性评价,从旅游经济发展、旅游产品供给、旅游技术创新、旅游产业人才、旅游公共服务和旅游生态环境6个维度构建能够体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系统性评价指标体系;何艳冰等[8 ] 基于韧性与高质量发展逻辑,构建包括经济韧性、社会韧性、文化韧性、生态韧性、制度韧性5个子系统的传统村落旅游高质量评价体系;龙志等[9 ] 从生态文明视角构建了旅游环境质量、旅游资源质量、旅游服务质量、旅游吸引能力在内的评价体系;部分学者从数字经济[10 ] 、数字治理[11 ] 、环境规制[12 ] 视角构建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证研究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协调发展.同时,旅游高质量发展作为指导性战略,对各类旅游业态优化升级提供智力支持,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13 -14 ] 、红色旅游[15 -16 ] 、生态旅游[17 -18 ] 、冰雪旅游[19 ] 、文化旅游[20 ] 等领域,形成各类旅游细分领域高质量发展路径和对策[21 ] ,为本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
全域旅游带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1
2022
...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报告均围绕生态文明展开重要论述.生态文明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基准,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互依存、和谐共生,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及制度成果.旅游业因环境友好、绿色低碳、可持续等特点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产业,党的十九大关于高质量发展论述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1 ]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旅游业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当践行的重要使命.国内学者对旅游高质量发展从概念内涵、评价测度、发展对策等维度进行研究.概念内涵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注重效能,以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底线的强可持续发展[2 ] .戴斌[3 ] 指出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新发展理念和新模式,可通过智慧旅游、旅游+、旅游治理等方式打造主客共享美好生活的高质量旅游目的地.随着跨界旅游活动的兴起,“旅游+”“+旅游”等新业态的不断深入,科学发挥旅游业的拉动能力和融合能力,宏观层面实现旅游业及相关领域提质增效、全面均衡发展[4 ] ,中观层面促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旅游业区域竞争力[5 ] ,微观层面提供高质量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对旅游品质的要求[6 ] 是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此外,旅游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通过梳理发现评价体系显现出系统化、动态化演变特征,从早期关注旅游产业规模高增长和快扩张,转向关注旅游与文化、经济、环境等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再到关注旅游质量提升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了有效区分经济高质量、突出旅游高质量评价体系的独立性,周霖等[7 ] 立足于高质量发展系统性评价,从旅游经济发展、旅游产品供给、旅游技术创新、旅游产业人才、旅游公共服务和旅游生态环境6个维度构建能够体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系统性评价指标体系;何艳冰等[8 ] 基于韧性与高质量发展逻辑,构建包括经济韧性、社会韧性、文化韧性、生态韧性、制度韧性5个子系统的传统村落旅游高质量评价体系;龙志等[9 ] 从生态文明视角构建了旅游环境质量、旅游资源质量、旅游服务质量、旅游吸引能力在内的评价体系;部分学者从数字经济[10 ] 、数字治理[11 ] 、环境规制[12 ] 视角构建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证研究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协调发展.同时,旅游高质量发展作为指导性战略,对各类旅游业态优化升级提供智力支持,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13 -14 ] 、红色旅游[15 -16 ] 、生态旅游[17 -18 ] 、冰雪旅游[19 ] 、文化旅游[20 ] 等领域,形成各类旅游细分领域高质量发展路径和对策[21 ] ,为本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
我国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间差异与动态演进
1
2022
...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报告均围绕生态文明展开重要论述.生态文明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基准,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互依存、和谐共生,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及制度成果.旅游业因环境友好、绿色低碳、可持续等特点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产业,党的十九大关于高质量发展论述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1 ]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旅游业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当践行的重要使命.国内学者对旅游高质量发展从概念内涵、评价测度、发展对策等维度进行研究.概念内涵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注重效能,以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底线的强可持续发展[2 ] .戴斌[3 ] 指出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新发展理念和新模式,可通过智慧旅游、旅游+、旅游治理等方式打造主客共享美好生活的高质量旅游目的地.随着跨界旅游活动的兴起,“旅游+”“+旅游”等新业态的不断深入,科学发挥旅游业的拉动能力和融合能力,宏观层面实现旅游业及相关领域提质增效、全面均衡发展[4 ] ,中观层面促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旅游业区域竞争力[5 ] ,微观层面提供高质量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对旅游品质的要求[6 ] 是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此外,旅游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通过梳理发现评价体系显现出系统化、动态化演变特征,从早期关注旅游产业规模高增长和快扩张,转向关注旅游与文化、经济、环境等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再到关注旅游质量提升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了有效区分经济高质量、突出旅游高质量评价体系的独立性,周霖等[7 ] 立足于高质量发展系统性评价,从旅游经济发展、旅游产品供给、旅游技术创新、旅游产业人才、旅游公共服务和旅游生态环境6个维度构建能够体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系统性评价指标体系;何艳冰等[8 ] 基于韧性与高质量发展逻辑,构建包括经济韧性、社会韧性、文化韧性、生态韧性、制度韧性5个子系统的传统村落旅游高质量评价体系;龙志等[9 ] 从生态文明视角构建了旅游环境质量、旅游资源质量、旅游服务质量、旅游吸引能力在内的评价体系;部分学者从数字经济[10 ] 、数字治理[11 ] 、环境规制[12 ] 视角构建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证研究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协调发展.同时,旅游高质量发展作为指导性战略,对各类旅游业态优化升级提供智力支持,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13 -14 ] 、红色旅游[15 -16 ] 、生态旅游[17 -18 ] 、冰雪旅游[19 ] 、文化旅游[20 ] 等领域,形成各类旅游细分领域高质量发展路径和对策[21 ] ,为本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
新时代旅游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内涵与路径
1
2022
...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报告均围绕生态文明展开重要论述.生态文明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基准,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互依存、和谐共生,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及制度成果.旅游业因环境友好、绿色低碳、可持续等特点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产业,党的十九大关于高质量发展论述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1 ]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旅游业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当践行的重要使命.国内学者对旅游高质量发展从概念内涵、评价测度、发展对策等维度进行研究.概念内涵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注重效能,以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底线的强可持续发展[2 ] .戴斌[3 ] 指出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新发展理念和新模式,可通过智慧旅游、旅游+、旅游治理等方式打造主客共享美好生活的高质量旅游目的地.随着跨界旅游活动的兴起,“旅游+”“+旅游”等新业态的不断深入,科学发挥旅游业的拉动能力和融合能力,宏观层面实现旅游业及相关领域提质增效、全面均衡发展[4 ] ,中观层面促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旅游业区域竞争力[5 ] ,微观层面提供高质量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对旅游品质的要求[6 ] 是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此外,旅游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通过梳理发现评价体系显现出系统化、动态化演变特征,从早期关注旅游产业规模高增长和快扩张,转向关注旅游与文化、经济、环境等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再到关注旅游质量提升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了有效区分经济高质量、突出旅游高质量评价体系的独立性,周霖等[7 ] 立足于高质量发展系统性评价,从旅游经济发展、旅游产品供给、旅游技术创新、旅游产业人才、旅游公共服务和旅游生态环境6个维度构建能够体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系统性评价指标体系;何艳冰等[8 ] 基于韧性与高质量发展逻辑,构建包括经济韧性、社会韧性、文化韧性、生态韧性、制度韧性5个子系统的传统村落旅游高质量评价体系;龙志等[9 ] 从生态文明视角构建了旅游环境质量、旅游资源质量、旅游服务质量、旅游吸引能力在内的评价体系;部分学者从数字经济[10 ] 、数字治理[11 ] 、环境规制[12 ] 视角构建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证研究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协调发展.同时,旅游高质量发展作为指导性战略,对各类旅游业态优化升级提供智力支持,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13 -14 ] 、红色旅游[15 -16 ] 、生态旅游[17 -18 ] 、冰雪旅游[19 ] 、文化旅游[20 ] 等领域,形成各类旅游细分领域高质量发展路径和对策[21 ] ,为本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
黄河流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系统性评价
3
2023
...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报告均围绕生态文明展开重要论述.生态文明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基准,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互依存、和谐共生,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及制度成果.旅游业因环境友好、绿色低碳、可持续等特点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产业,党的十九大关于高质量发展论述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1 ]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旅游业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当践行的重要使命.国内学者对旅游高质量发展从概念内涵、评价测度、发展对策等维度进行研究.概念内涵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注重效能,以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底线的强可持续发展[2 ] .戴斌[3 ] 指出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新发展理念和新模式,可通过智慧旅游、旅游+、旅游治理等方式打造主客共享美好生活的高质量旅游目的地.随着跨界旅游活动的兴起,“旅游+”“+旅游”等新业态的不断深入,科学发挥旅游业的拉动能力和融合能力,宏观层面实现旅游业及相关领域提质增效、全面均衡发展[4 ] ,中观层面促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旅游业区域竞争力[5 ] ,微观层面提供高质量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对旅游品质的要求[6 ] 是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此外,旅游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通过梳理发现评价体系显现出系统化、动态化演变特征,从早期关注旅游产业规模高增长和快扩张,转向关注旅游与文化、经济、环境等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再到关注旅游质量提升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了有效区分经济高质量、突出旅游高质量评价体系的独立性,周霖等[7 ] 立足于高质量发展系统性评价,从旅游经济发展、旅游产品供给、旅游技术创新、旅游产业人才、旅游公共服务和旅游生态环境6个维度构建能够体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系统性评价指标体系;何艳冰等[8 ] 基于韧性与高质量发展逻辑,构建包括经济韧性、社会韧性、文化韧性、生态韧性、制度韧性5个子系统的传统村落旅游高质量评价体系;龙志等[9 ] 从生态文明视角构建了旅游环境质量、旅游资源质量、旅游服务质量、旅游吸引能力在内的评价体系;部分学者从数字经济[10 ] 、数字治理[11 ] 、环境规制[12 ] 视角构建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证研究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协调发展.同时,旅游高质量发展作为指导性战略,对各类旅游业态优化升级提供智力支持,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13 -14 ] 、红色旅游[15 -16 ] 、生态旅游[17 -18 ] 、冰雪旅游[19 ] 、文化旅游[20 ] 等领域,形成各类旅游细分领域高质量发展路径和对策[21 ] ,为本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
... 基于旅游高质量发展内涵和生态文明视角构建了包含6个准则层、30个指标层的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表1 ),具体步骤如下:①梳理《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等文件,分析相关文献[7 ,24 -27 ] ,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和可行性等原则初步遴选指标;②邀请从事生态旅游、遗产旅游与古村落旅游、旅游产业集群等研究领域的5位专家组成焦点小组,根据专家反馈意见最终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将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解构为六大维度,在生态文明建设时代背景下,旅游环境质量(C 1 ~C 5 )是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反映区域生态环境本底.旅游资源质量(C 6 ~C 10 )是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决定区域旅游吸引力强弱.旅游创新质量(C 11 ~C 15 )是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从政策法规、网络关注度、生态旅游标准等方面反映区域旅游创新水平.旅游市场质量(C 16 ~C 20 )是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必备条件,旅游从业人员、旅游上层设施质量等可以满足游客基本需求和个性化需求,进而增加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实现旅游区域贡献.旅游公共服务(C 21 ~C 25 )是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辅助条件,从基础设施层面为区域生活和旅游提供协助.旅游生态治理(C 26 ~C 30 )是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系列方针措施支撑区域旅游业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助力旅游高质量发展. ...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涉及环境保护、民生福祉和文化传承,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态文明建设互动响应,共同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本文基于地理学、旅游学等学科对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研究,有别于其他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研究成果[7 ,24 -25 ] ,从生态文明视角构建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丰富了现有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揭示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重心移动轨迹,解析了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多元影响因素及组态路径.其次,本文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测度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研究拓宽了新的视角与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启示与参考. ...
基于韧性测度的传统村落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1
2022
...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报告均围绕生态文明展开重要论述.生态文明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基准,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互依存、和谐共生,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及制度成果.旅游业因环境友好、绿色低碳、可持续等特点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产业,党的十九大关于高质量发展论述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1 ]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旅游业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当践行的重要使命.国内学者对旅游高质量发展从概念内涵、评价测度、发展对策等维度进行研究.概念内涵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注重效能,以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底线的强可持续发展[2 ] .戴斌[3 ] 指出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新发展理念和新模式,可通过智慧旅游、旅游+、旅游治理等方式打造主客共享美好生活的高质量旅游目的地.随着跨界旅游活动的兴起,“旅游+”“+旅游”等新业态的不断深入,科学发挥旅游业的拉动能力和融合能力,宏观层面实现旅游业及相关领域提质增效、全面均衡发展[4 ] ,中观层面促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旅游业区域竞争力[5 ] ,微观层面提供高质量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对旅游品质的要求[6 ] 是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此外,旅游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通过梳理发现评价体系显现出系统化、动态化演变特征,从早期关注旅游产业规模高增长和快扩张,转向关注旅游与文化、经济、环境等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再到关注旅游质量提升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了有效区分经济高质量、突出旅游高质量评价体系的独立性,周霖等[7 ] 立足于高质量发展系统性评价,从旅游经济发展、旅游产品供给、旅游技术创新、旅游产业人才、旅游公共服务和旅游生态环境6个维度构建能够体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系统性评价指标体系;何艳冰等[8 ] 基于韧性与高质量发展逻辑,构建包括经济韧性、社会韧性、文化韧性、生态韧性、制度韧性5个子系统的传统村落旅游高质量评价体系;龙志等[9 ] 从生态文明视角构建了旅游环境质量、旅游资源质量、旅游服务质量、旅游吸引能力在内的评价体系;部分学者从数字经济[10 ] 、数字治理[11 ] 、环境规制[12 ] 视角构建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证研究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协调发展.同时,旅游高质量发展作为指导性战略,对各类旅游业态优化升级提供智力支持,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13 -14 ] 、红色旅游[15 -16 ] 、生态旅游[17 -18 ] 、冰雪旅游[19 ] 、文化旅游[20 ] 等领域,形成各类旅游细分领域高质量发展路径和对策[21 ] ,为本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
生态文明视角下旅游发展质量评估及高质量发展路径实证研究
1
2020
...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报告均围绕生态文明展开重要论述.生态文明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基准,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互依存、和谐共生,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及制度成果.旅游业因环境友好、绿色低碳、可持续等特点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产业,党的十九大关于高质量发展论述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1 ]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旅游业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当践行的重要使命.国内学者对旅游高质量发展从概念内涵、评价测度、发展对策等维度进行研究.概念内涵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注重效能,以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底线的强可持续发展[2 ] .戴斌[3 ] 指出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新发展理念和新模式,可通过智慧旅游、旅游+、旅游治理等方式打造主客共享美好生活的高质量旅游目的地.随着跨界旅游活动的兴起,“旅游+”“+旅游”等新业态的不断深入,科学发挥旅游业的拉动能力和融合能力,宏观层面实现旅游业及相关领域提质增效、全面均衡发展[4 ] ,中观层面促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旅游业区域竞争力[5 ] ,微观层面提供高质量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对旅游品质的要求[6 ] 是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此外,旅游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通过梳理发现评价体系显现出系统化、动态化演变特征,从早期关注旅游产业规模高增长和快扩张,转向关注旅游与文化、经济、环境等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再到关注旅游质量提升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了有效区分经济高质量、突出旅游高质量评价体系的独立性,周霖等[7 ] 立足于高质量发展系统性评价,从旅游经济发展、旅游产品供给、旅游技术创新、旅游产业人才、旅游公共服务和旅游生态环境6个维度构建能够体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系统性评价指标体系;何艳冰等[8 ] 基于韧性与高质量发展逻辑,构建包括经济韧性、社会韧性、文化韧性、生态韧性、制度韧性5个子系统的传统村落旅游高质量评价体系;龙志等[9 ] 从生态文明视角构建了旅游环境质量、旅游资源质量、旅游服务质量、旅游吸引能力在内的评价体系;部分学者从数字经济[10 ] 、数字治理[11 ] 、环境规制[12 ] 视角构建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证研究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协调发展.同时,旅游高质量发展作为指导性战略,对各类旅游业态优化升级提供智力支持,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13 -14 ] 、红色旅游[15 -16 ] 、生态旅游[17 -18 ] 、冰雪旅游[19 ] 、文化旅游[20 ] 等领域,形成各类旅游细分领域高质量发展路径和对策[21 ] ,为本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
数字经济驱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与耦合协调关系:基于西北五省的实证
1
2023
...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报告均围绕生态文明展开重要论述.生态文明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基准,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互依存、和谐共生,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及制度成果.旅游业因环境友好、绿色低碳、可持续等特点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产业,党的十九大关于高质量发展论述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1 ]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旅游业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当践行的重要使命.国内学者对旅游高质量发展从概念内涵、评价测度、发展对策等维度进行研究.概念内涵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注重效能,以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底线的强可持续发展[2 ] .戴斌[3 ] 指出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新发展理念和新模式,可通过智慧旅游、旅游+、旅游治理等方式打造主客共享美好生活的高质量旅游目的地.随着跨界旅游活动的兴起,“旅游+”“+旅游”等新业态的不断深入,科学发挥旅游业的拉动能力和融合能力,宏观层面实现旅游业及相关领域提质增效、全面均衡发展[4 ] ,中观层面促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旅游业区域竞争力[5 ] ,微观层面提供高质量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对旅游品质的要求[6 ] 是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此外,旅游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通过梳理发现评价体系显现出系统化、动态化演变特征,从早期关注旅游产业规模高增长和快扩张,转向关注旅游与文化、经济、环境等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再到关注旅游质量提升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了有效区分经济高质量、突出旅游高质量评价体系的独立性,周霖等[7 ] 立足于高质量发展系统性评价,从旅游经济发展、旅游产品供给、旅游技术创新、旅游产业人才、旅游公共服务和旅游生态环境6个维度构建能够体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系统性评价指标体系;何艳冰等[8 ] 基于韧性与高质量发展逻辑,构建包括经济韧性、社会韧性、文化韧性、生态韧性、制度韧性5个子系统的传统村落旅游高质量评价体系;龙志等[9 ] 从生态文明视角构建了旅游环境质量、旅游资源质量、旅游服务质量、旅游吸引能力在内的评价体系;部分学者从数字经济[10 ] 、数字治理[11 ] 、环境规制[12 ] 视角构建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证研究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协调发展.同时,旅游高质量发展作为指导性战略,对各类旅游业态优化升级提供智力支持,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13 -14 ] 、红色旅游[15 -16 ] 、生态旅游[17 -18 ] 、冰雪旅游[19 ] 、文化旅游[20 ] 等领域,形成各类旅游细分领域高质量发展路径和对策[21 ] ,为本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
数字治理与高质量旅游目的地服务供给:基于31座中国城市的综合案例研究
1
2023
...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报告均围绕生态文明展开重要论述.生态文明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基准,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互依存、和谐共生,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及制度成果.旅游业因环境友好、绿色低碳、可持续等特点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产业,党的十九大关于高质量发展论述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1 ]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旅游业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当践行的重要使命.国内学者对旅游高质量发展从概念内涵、评价测度、发展对策等维度进行研究.概念内涵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注重效能,以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底线的强可持续发展[2 ] .戴斌[3 ] 指出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新发展理念和新模式,可通过智慧旅游、旅游+、旅游治理等方式打造主客共享美好生活的高质量旅游目的地.随着跨界旅游活动的兴起,“旅游+”“+旅游”等新业态的不断深入,科学发挥旅游业的拉动能力和融合能力,宏观层面实现旅游业及相关领域提质增效、全面均衡发展[4 ] ,中观层面促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旅游业区域竞争力[5 ] ,微观层面提供高质量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对旅游品质的要求[6 ] 是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此外,旅游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通过梳理发现评价体系显现出系统化、动态化演变特征,从早期关注旅游产业规模高增长和快扩张,转向关注旅游与文化、经济、环境等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再到关注旅游质量提升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了有效区分经济高质量、突出旅游高质量评价体系的独立性,周霖等[7 ] 立足于高质量发展系统性评价,从旅游经济发展、旅游产品供给、旅游技术创新、旅游产业人才、旅游公共服务和旅游生态环境6个维度构建能够体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系统性评价指标体系;何艳冰等[8 ] 基于韧性与高质量发展逻辑,构建包括经济韧性、社会韧性、文化韧性、生态韧性、制度韧性5个子系统的传统村落旅游高质量评价体系;龙志等[9 ] 从生态文明视角构建了旅游环境质量、旅游资源质量、旅游服务质量、旅游吸引能力在内的评价体系;部分学者从数字经济[10 ] 、数字治理[11 ] 、环境规制[12 ] 视角构建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证研究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协调发展.同时,旅游高质量发展作为指导性战略,对各类旅游业态优化升级提供智力支持,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13 -14 ] 、红色旅游[15 -16 ] 、生态旅游[17 -18 ] 、冰雪旅游[19 ] 、文化旅游[20 ] 等领域,形成各类旅游细分领域高质量发展路径和对策[21 ] ,为本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
环境规制对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以湘西地区为例
1
2023
...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报告均围绕生态文明展开重要论述.生态文明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基准,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互依存、和谐共生,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及制度成果.旅游业因环境友好、绿色低碳、可持续等特点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产业,党的十九大关于高质量发展论述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1 ]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旅游业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当践行的重要使命.国内学者对旅游高质量发展从概念内涵、评价测度、发展对策等维度进行研究.概念内涵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注重效能,以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底线的强可持续发展[2 ] .戴斌[3 ] 指出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新发展理念和新模式,可通过智慧旅游、旅游+、旅游治理等方式打造主客共享美好生活的高质量旅游目的地.随着跨界旅游活动的兴起,“旅游+”“+旅游”等新业态的不断深入,科学发挥旅游业的拉动能力和融合能力,宏观层面实现旅游业及相关领域提质增效、全面均衡发展[4 ] ,中观层面促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旅游业区域竞争力[5 ] ,微观层面提供高质量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对旅游品质的要求[6 ] 是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此外,旅游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通过梳理发现评价体系显现出系统化、动态化演变特征,从早期关注旅游产业规模高增长和快扩张,转向关注旅游与文化、经济、环境等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再到关注旅游质量提升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了有效区分经济高质量、突出旅游高质量评价体系的独立性,周霖等[7 ] 立足于高质量发展系统性评价,从旅游经济发展、旅游产品供给、旅游技术创新、旅游产业人才、旅游公共服务和旅游生态环境6个维度构建能够体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系统性评价指标体系;何艳冰等[8 ] 基于韧性与高质量发展逻辑,构建包括经济韧性、社会韧性、文化韧性、生态韧性、制度韧性5个子系统的传统村落旅游高质量评价体系;龙志等[9 ] 从生态文明视角构建了旅游环境质量、旅游资源质量、旅游服务质量、旅游吸引能力在内的评价体系;部分学者从数字经济[10 ] 、数字治理[11 ] 、环境规制[12 ] 视角构建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证研究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协调发展.同时,旅游高质量发展作为指导性战略,对各类旅游业态优化升级提供智力支持,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13 -14 ] 、红色旅游[15 -16 ] 、生态旅游[17 -18 ] 、冰雪旅游[19 ] 、文化旅游[20 ] 等领域,形成各类旅游细分领域高质量发展路径和对策[21 ] ,为本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黑龙江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
1
2023
...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报告均围绕生态文明展开重要论述.生态文明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基准,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互依存、和谐共生,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及制度成果.旅游业因环境友好、绿色低碳、可持续等特点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产业,党的十九大关于高质量发展论述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1 ]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旅游业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当践行的重要使命.国内学者对旅游高质量发展从概念内涵、评价测度、发展对策等维度进行研究.概念内涵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注重效能,以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底线的强可持续发展[2 ] .戴斌[3 ] 指出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新发展理念和新模式,可通过智慧旅游、旅游+、旅游治理等方式打造主客共享美好生活的高质量旅游目的地.随着跨界旅游活动的兴起,“旅游+”“+旅游”等新业态的不断深入,科学发挥旅游业的拉动能力和融合能力,宏观层面实现旅游业及相关领域提质增效、全面均衡发展[4 ] ,中观层面促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旅游业区域竞争力[5 ] ,微观层面提供高质量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对旅游品质的要求[6 ] 是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此外,旅游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通过梳理发现评价体系显现出系统化、动态化演变特征,从早期关注旅游产业规模高增长和快扩张,转向关注旅游与文化、经济、环境等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再到关注旅游质量提升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了有效区分经济高质量、突出旅游高质量评价体系的独立性,周霖等[7 ] 立足于高质量发展系统性评价,从旅游经济发展、旅游产品供给、旅游技术创新、旅游产业人才、旅游公共服务和旅游生态环境6个维度构建能够体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系统性评价指标体系;何艳冰等[8 ] 基于韧性与高质量发展逻辑,构建包括经济韧性、社会韧性、文化韧性、生态韧性、制度韧性5个子系统的传统村落旅游高质量评价体系;龙志等[9 ] 从生态文明视角构建了旅游环境质量、旅游资源质量、旅游服务质量、旅游吸引能力在内的评价体系;部分学者从数字经济[10 ] 、数字治理[11 ] 、环境规制[12 ] 视角构建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证研究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协调发展.同时,旅游高质量发展作为指导性战略,对各类旅游业态优化升级提供智力支持,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13 -14 ] 、红色旅游[15 -16 ] 、生态旅游[17 -18 ] 、冰雪旅游[19 ] 、文化旅游[20 ] 等领域,形成各类旅游细分领域高质量发展路径和对策[21 ] ,为本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
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空间差异、动态演进与障碍因子分析:基于“乡土文化-活力-韧性”视角
1
2022
...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报告均围绕生态文明展开重要论述.生态文明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基准,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互依存、和谐共生,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及制度成果.旅游业因环境友好、绿色低碳、可持续等特点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产业,党的十九大关于高质量发展论述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1 ]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旅游业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当践行的重要使命.国内学者对旅游高质量发展从概念内涵、评价测度、发展对策等维度进行研究.概念内涵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注重效能,以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底线的强可持续发展[2 ] .戴斌[3 ] 指出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新发展理念和新模式,可通过智慧旅游、旅游+、旅游治理等方式打造主客共享美好生活的高质量旅游目的地.随着跨界旅游活动的兴起,“旅游+”“+旅游”等新业态的不断深入,科学发挥旅游业的拉动能力和融合能力,宏观层面实现旅游业及相关领域提质增效、全面均衡发展[4 ] ,中观层面促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旅游业区域竞争力[5 ] ,微观层面提供高质量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对旅游品质的要求[6 ] 是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此外,旅游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通过梳理发现评价体系显现出系统化、动态化演变特征,从早期关注旅游产业规模高增长和快扩张,转向关注旅游与文化、经济、环境等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再到关注旅游质量提升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了有效区分经济高质量、突出旅游高质量评价体系的独立性,周霖等[7 ] 立足于高质量发展系统性评价,从旅游经济发展、旅游产品供给、旅游技术创新、旅游产业人才、旅游公共服务和旅游生态环境6个维度构建能够体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系统性评价指标体系;何艳冰等[8 ] 基于韧性与高质量发展逻辑,构建包括经济韧性、社会韧性、文化韧性、生态韧性、制度韧性5个子系统的传统村落旅游高质量评价体系;龙志等[9 ] 从生态文明视角构建了旅游环境质量、旅游资源质量、旅游服务质量、旅游吸引能力在内的评价体系;部分学者从数字经济[10 ] 、数字治理[11 ] 、环境规制[12 ] 视角构建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证研究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协调发展.同时,旅游高质量发展作为指导性战略,对各类旅游业态优化升级提供智力支持,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13 -14 ] 、红色旅游[15 -16 ] 、生态旅游[17 -18 ] 、冰雪旅游[19 ] 、文化旅游[20 ] 等领域,形成各类旅游细分领域高质量发展路径和对策[21 ] ,为本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
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培育路径研究:以红色旅游城市为例
1
2022
...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报告均围绕生态文明展开重要论述.生态文明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基准,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互依存、和谐共生,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及制度成果.旅游业因环境友好、绿色低碳、可持续等特点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产业,党的十九大关于高质量发展论述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1 ]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旅游业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当践行的重要使命.国内学者对旅游高质量发展从概念内涵、评价测度、发展对策等维度进行研究.概念内涵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注重效能,以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底线的强可持续发展[2 ] .戴斌[3 ] 指出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新发展理念和新模式,可通过智慧旅游、旅游+、旅游治理等方式打造主客共享美好生活的高质量旅游目的地.随着跨界旅游活动的兴起,“旅游+”“+旅游”等新业态的不断深入,科学发挥旅游业的拉动能力和融合能力,宏观层面实现旅游业及相关领域提质增效、全面均衡发展[4 ] ,中观层面促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旅游业区域竞争力[5 ] ,微观层面提供高质量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对旅游品质的要求[6 ] 是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此外,旅游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通过梳理发现评价体系显现出系统化、动态化演变特征,从早期关注旅游产业规模高增长和快扩张,转向关注旅游与文化、经济、环境等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再到关注旅游质量提升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了有效区分经济高质量、突出旅游高质量评价体系的独立性,周霖等[7 ] 立足于高质量发展系统性评价,从旅游经济发展、旅游产品供给、旅游技术创新、旅游产业人才、旅游公共服务和旅游生态环境6个维度构建能够体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系统性评价指标体系;何艳冰等[8 ] 基于韧性与高质量发展逻辑,构建包括经济韧性、社会韧性、文化韧性、生态韧性、制度韧性5个子系统的传统村落旅游高质量评价体系;龙志等[9 ] 从生态文明视角构建了旅游环境质量、旅游资源质量、旅游服务质量、旅游吸引能力在内的评价体系;部分学者从数字经济[10 ] 、数字治理[11 ] 、环境规制[12 ] 视角构建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证研究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协调发展.同时,旅游高质量发展作为指导性战略,对各类旅游业态优化升级提供智力支持,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13 -14 ] 、红色旅游[15 -16 ] 、生态旅游[17 -18 ] 、冰雪旅游[19 ] 、文化旅游[20 ] 等领域,形成各类旅游细分领域高质量发展路径和对策[21 ] ,为本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
基于转化效率的资源型省份红色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
1
2023
...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报告均围绕生态文明展开重要论述.生态文明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基准,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互依存、和谐共生,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及制度成果.旅游业因环境友好、绿色低碳、可持续等特点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产业,党的十九大关于高质量发展论述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1 ]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旅游业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当践行的重要使命.国内学者对旅游高质量发展从概念内涵、评价测度、发展对策等维度进行研究.概念内涵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注重效能,以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底线的强可持续发展[2 ] .戴斌[3 ] 指出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新发展理念和新模式,可通过智慧旅游、旅游+、旅游治理等方式打造主客共享美好生活的高质量旅游目的地.随着跨界旅游活动的兴起,“旅游+”“+旅游”等新业态的不断深入,科学发挥旅游业的拉动能力和融合能力,宏观层面实现旅游业及相关领域提质增效、全面均衡发展[4 ] ,中观层面促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旅游业区域竞争力[5 ] ,微观层面提供高质量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对旅游品质的要求[6 ] 是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此外,旅游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通过梳理发现评价体系显现出系统化、动态化演变特征,从早期关注旅游产业规模高增长和快扩张,转向关注旅游与文化、经济、环境等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再到关注旅游质量提升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了有效区分经济高质量、突出旅游高质量评价体系的独立性,周霖等[7 ] 立足于高质量发展系统性评价,从旅游经济发展、旅游产品供给、旅游技术创新、旅游产业人才、旅游公共服务和旅游生态环境6个维度构建能够体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系统性评价指标体系;何艳冰等[8 ] 基于韧性与高质量发展逻辑,构建包括经济韧性、社会韧性、文化韧性、生态韧性、制度韧性5个子系统的传统村落旅游高质量评价体系;龙志等[9 ] 从生态文明视角构建了旅游环境质量、旅游资源质量、旅游服务质量、旅游吸引能力在内的评价体系;部分学者从数字经济[10 ] 、数字治理[11 ] 、环境规制[12 ] 视角构建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证研究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协调发展.同时,旅游高质量发展作为指导性战略,对各类旅游业态优化升级提供智力支持,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13 -14 ] 、红色旅游[15 -16 ] 、生态旅游[17 -18 ] 、冰雪旅游[19 ] 、文化旅游[20 ] 等领域,形成各类旅游细分领域高质量发展路径和对策[21 ] ,为本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
喀斯特地区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驱动机制:基于PSR模型的研究
1
2021
...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报告均围绕生态文明展开重要论述.生态文明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基准,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互依存、和谐共生,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及制度成果.旅游业因环境友好、绿色低碳、可持续等特点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产业,党的十九大关于高质量发展论述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1 ]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旅游业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当践行的重要使命.国内学者对旅游高质量发展从概念内涵、评价测度、发展对策等维度进行研究.概念内涵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注重效能,以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底线的强可持续发展[2 ] .戴斌[3 ] 指出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新发展理念和新模式,可通过智慧旅游、旅游+、旅游治理等方式打造主客共享美好生活的高质量旅游目的地.随着跨界旅游活动的兴起,“旅游+”“+旅游”等新业态的不断深入,科学发挥旅游业的拉动能力和融合能力,宏观层面实现旅游业及相关领域提质增效、全面均衡发展[4 ] ,中观层面促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旅游业区域竞争力[5 ] ,微观层面提供高质量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对旅游品质的要求[6 ] 是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此外,旅游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通过梳理发现评价体系显现出系统化、动态化演变特征,从早期关注旅游产业规模高增长和快扩张,转向关注旅游与文化、经济、环境等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再到关注旅游质量提升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了有效区分经济高质量、突出旅游高质量评价体系的独立性,周霖等[7 ] 立足于高质量发展系统性评价,从旅游经济发展、旅游产品供给、旅游技术创新、旅游产业人才、旅游公共服务和旅游生态环境6个维度构建能够体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系统性评价指标体系;何艳冰等[8 ] 基于韧性与高质量发展逻辑,构建包括经济韧性、社会韧性、文化韧性、生态韧性、制度韧性5个子系统的传统村落旅游高质量评价体系;龙志等[9 ] 从生态文明视角构建了旅游环境质量、旅游资源质量、旅游服务质量、旅游吸引能力在内的评价体系;部分学者从数字经济[10 ] 、数字治理[11 ] 、环境规制[12 ] 视角构建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证研究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协调发展.同时,旅游高质量发展作为指导性战略,对各类旅游业态优化升级提供智力支持,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13 -14 ] 、红色旅游[15 -16 ] 、生态旅游[17 -18 ] 、冰雪旅游[19 ] 、文化旅游[20 ] 等领域,形成各类旅游细分领域高质量发展路径和对策[21 ] ,为本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
国家公园科学保护与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理论思考与创新实践
1
2022
...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报告均围绕生态文明展开重要论述.生态文明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基准,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互依存、和谐共生,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及制度成果.旅游业因环境友好、绿色低碳、可持续等特点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产业,党的十九大关于高质量发展论述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1 ]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旅游业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当践行的重要使命.国内学者对旅游高质量发展从概念内涵、评价测度、发展对策等维度进行研究.概念内涵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注重效能,以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底线的强可持续发展[2 ] .戴斌[3 ] 指出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新发展理念和新模式,可通过智慧旅游、旅游+、旅游治理等方式打造主客共享美好生活的高质量旅游目的地.随着跨界旅游活动的兴起,“旅游+”“+旅游”等新业态的不断深入,科学发挥旅游业的拉动能力和融合能力,宏观层面实现旅游业及相关领域提质增效、全面均衡发展[4 ] ,中观层面促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旅游业区域竞争力[5 ] ,微观层面提供高质量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对旅游品质的要求[6 ] 是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此外,旅游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通过梳理发现评价体系显现出系统化、动态化演变特征,从早期关注旅游产业规模高增长和快扩张,转向关注旅游与文化、经济、环境等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再到关注旅游质量提升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了有效区分经济高质量、突出旅游高质量评价体系的独立性,周霖等[7 ] 立足于高质量发展系统性评价,从旅游经济发展、旅游产品供给、旅游技术创新、旅游产业人才、旅游公共服务和旅游生态环境6个维度构建能够体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系统性评价指标体系;何艳冰等[8 ] 基于韧性与高质量发展逻辑,构建包括经济韧性、社会韧性、文化韧性、生态韧性、制度韧性5个子系统的传统村落旅游高质量评价体系;龙志等[9 ] 从生态文明视角构建了旅游环境质量、旅游资源质量、旅游服务质量、旅游吸引能力在内的评价体系;部分学者从数字经济[10 ] 、数字治理[11 ] 、环境规制[12 ] 视角构建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证研究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协调发展.同时,旅游高质量发展作为指导性战略,对各类旅游业态优化升级提供智力支持,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13 -14 ] 、红色旅游[15 -16 ] 、生态旅游[17 -18 ] 、冰雪旅游[19 ] 、文化旅游[20 ] 等领域,形成各类旅游细分领域高质量发展路径和对策[21 ] ,为本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
新时代中国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模式构建与路径创新
1
2023
...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报告均围绕生态文明展开重要论述.生态文明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基准,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互依存、和谐共生,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及制度成果.旅游业因环境友好、绿色低碳、可持续等特点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产业,党的十九大关于高质量发展论述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1 ]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旅游业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当践行的重要使命.国内学者对旅游高质量发展从概念内涵、评价测度、发展对策等维度进行研究.概念内涵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注重效能,以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底线的强可持续发展[2 ] .戴斌[3 ] 指出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新发展理念和新模式,可通过智慧旅游、旅游+、旅游治理等方式打造主客共享美好生活的高质量旅游目的地.随着跨界旅游活动的兴起,“旅游+”“+旅游”等新业态的不断深入,科学发挥旅游业的拉动能力和融合能力,宏观层面实现旅游业及相关领域提质增效、全面均衡发展[4 ] ,中观层面促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旅游业区域竞争力[5 ] ,微观层面提供高质量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对旅游品质的要求[6 ] 是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此外,旅游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通过梳理发现评价体系显现出系统化、动态化演变特征,从早期关注旅游产业规模高增长和快扩张,转向关注旅游与文化、经济、环境等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再到关注旅游质量提升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了有效区分经济高质量、突出旅游高质量评价体系的独立性,周霖等[7 ] 立足于高质量发展系统性评价,从旅游经济发展、旅游产品供给、旅游技术创新、旅游产业人才、旅游公共服务和旅游生态环境6个维度构建能够体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系统性评价指标体系;何艳冰等[8 ] 基于韧性与高质量发展逻辑,构建包括经济韧性、社会韧性、文化韧性、生态韧性、制度韧性5个子系统的传统村落旅游高质量评价体系;龙志等[9 ] 从生态文明视角构建了旅游环境质量、旅游资源质量、旅游服务质量、旅游吸引能力在内的评价体系;部分学者从数字经济[10 ] 、数字治理[11 ] 、环境规制[12 ] 视角构建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证研究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协调发展.同时,旅游高质量发展作为指导性战略,对各类旅游业态优化升级提供智力支持,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13 -14 ] 、红色旅游[15 -16 ] 、生态旅游[17 -18 ] 、冰雪旅游[19 ] 、文化旅游[20 ] 等领域,形成各类旅游细分领域高质量发展路径和对策[21 ] ,为本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
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空间网络结构及形成机制
1
2022
...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报告均围绕生态文明展开重要论述.生态文明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基准,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互依存、和谐共生,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及制度成果.旅游业因环境友好、绿色低碳、可持续等特点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产业,党的十九大关于高质量发展论述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1 ]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旅游业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当践行的重要使命.国内学者对旅游高质量发展从概念内涵、评价测度、发展对策等维度进行研究.概念内涵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注重效能,以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底线的强可持续发展[2 ] .戴斌[3 ] 指出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新发展理念和新模式,可通过智慧旅游、旅游+、旅游治理等方式打造主客共享美好生活的高质量旅游目的地.随着跨界旅游活动的兴起,“旅游+”“+旅游”等新业态的不断深入,科学发挥旅游业的拉动能力和融合能力,宏观层面实现旅游业及相关领域提质增效、全面均衡发展[4 ] ,中观层面促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旅游业区域竞争力[5 ] ,微观层面提供高质量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对旅游品质的要求[6 ] 是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此外,旅游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通过梳理发现评价体系显现出系统化、动态化演变特征,从早期关注旅游产业规模高增长和快扩张,转向关注旅游与文化、经济、环境等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再到关注旅游质量提升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了有效区分经济高质量、突出旅游高质量评价体系的独立性,周霖等[7 ] 立足于高质量发展系统性评价,从旅游经济发展、旅游产品供给、旅游技术创新、旅游产业人才、旅游公共服务和旅游生态环境6个维度构建能够体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系统性评价指标体系;何艳冰等[8 ] 基于韧性与高质量发展逻辑,构建包括经济韧性、社会韧性、文化韧性、生态韧性、制度韧性5个子系统的传统村落旅游高质量评价体系;龙志等[9 ] 从生态文明视角构建了旅游环境质量、旅游资源质量、旅游服务质量、旅游吸引能力在内的评价体系;部分学者从数字经济[10 ] 、数字治理[11 ] 、环境规制[12 ] 视角构建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证研究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协调发展.同时,旅游高质量发展作为指导性战略,对各类旅游业态优化升级提供智力支持,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13 -14 ] 、红色旅游[15 -16 ] 、生态旅游[17 -18 ] 、冰雪旅游[19 ] 、文化旅游[20 ] 等领域,形成各类旅游细分领域高质量发展路径和对策[21 ] ,为本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
乡村振兴视阈下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联动逻辑与双轮驱动机制
1
2023
...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报告均围绕生态文明展开重要论述.生态文明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基准,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互依存、和谐共生,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及制度成果.旅游业因环境友好、绿色低碳、可持续等特点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产业,党的十九大关于高质量发展论述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1 ]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旅游业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当践行的重要使命.国内学者对旅游高质量发展从概念内涵、评价测度、发展对策等维度进行研究.概念内涵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注重效能,以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底线的强可持续发展[2 ] .戴斌[3 ] 指出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新发展理念和新模式,可通过智慧旅游、旅游+、旅游治理等方式打造主客共享美好生活的高质量旅游目的地.随着跨界旅游活动的兴起,“旅游+”“+旅游”等新业态的不断深入,科学发挥旅游业的拉动能力和融合能力,宏观层面实现旅游业及相关领域提质增效、全面均衡发展[4 ] ,中观层面促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旅游业区域竞争力[5 ] ,微观层面提供高质量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对旅游品质的要求[6 ] 是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此外,旅游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通过梳理发现评价体系显现出系统化、动态化演变特征,从早期关注旅游产业规模高增长和快扩张,转向关注旅游与文化、经济、环境等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再到关注旅游质量提升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了有效区分经济高质量、突出旅游高质量评价体系的独立性,周霖等[7 ] 立足于高质量发展系统性评价,从旅游经济发展、旅游产品供给、旅游技术创新、旅游产业人才、旅游公共服务和旅游生态环境6个维度构建能够体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系统性评价指标体系;何艳冰等[8 ] 基于韧性与高质量发展逻辑,构建包括经济韧性、社会韧性、文化韧性、生态韧性、制度韧性5个子系统的传统村落旅游高质量评价体系;龙志等[9 ] 从生态文明视角构建了旅游环境质量、旅游资源质量、旅游服务质量、旅游吸引能力在内的评价体系;部分学者从数字经济[10 ] 、数字治理[11 ] 、环境规制[12 ] 视角构建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证研究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协调发展.同时,旅游高质量发展作为指导性战略,对各类旅游业态优化升级提供智力支持,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13 -14 ] 、红色旅游[15 -16 ] 、生态旅游[17 -18 ] 、冰雪旅游[19 ] 、文化旅游[20 ] 等领域,形成各类旅游细分领域高质量发展路径和对策[21 ] ,为本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
旅游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路径研究:基于主辅嵌入视角
1
2019
... 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高质量发展间存在相互影响、互为前提的耦合关系,旅游业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生态环境可持续,实现旅游生态化、生态旅游化[22 ] .然而,由于旅游高质量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的广泛性,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种类众多,已有相关研究成果较少涉及生态文明视角,或仅将生态部分作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子系统.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23 ] .基于此,本文以黄河流域9省区为研究对象,尝试从生态文明视角构建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熵权TOPSIS法测度其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采用标准差椭圆揭示其空间重心移动轨迹、定性比较法分析其优化路径,以期为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
1
... 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高质量发展间存在相互影响、互为前提的耦合关系,旅游业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生态环境可持续,实现旅游生态化、生态旅游化[22 ] .然而,由于旅游高质量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的广泛性,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种类众多,已有相关研究成果较少涉及生态文明视角,或仅将生态部分作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子系统.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23 ] .基于此,本文以黄河流域9省区为研究对象,尝试从生态文明视角构建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熵权TOPSIS法测度其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采用标准差椭圆揭示其空间重心移动轨迹、定性比较法分析其优化路径,以期为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其时空演变
2
2020
... 基于旅游高质量发展内涵和生态文明视角构建了包含6个准则层、30个指标层的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表1 ),具体步骤如下:①梳理《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等文件,分析相关文献[7 ,24 -27 ] ,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和可行性等原则初步遴选指标;②邀请从事生态旅游、遗产旅游与古村落旅游、旅游产业集群等研究领域的5位专家组成焦点小组,根据专家反馈意见最终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将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解构为六大维度,在生态文明建设时代背景下,旅游环境质量(C 1 ~C 5 )是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反映区域生态环境本底.旅游资源质量(C 6 ~C 10 )是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决定区域旅游吸引力强弱.旅游创新质量(C 11 ~C 15 )是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从政策法规、网络关注度、生态旅游标准等方面反映区域旅游创新水平.旅游市场质量(C 16 ~C 20 )是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必备条件,旅游从业人员、旅游上层设施质量等可以满足游客基本需求和个性化需求,进而增加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实现旅游区域贡献.旅游公共服务(C 21 ~C 25 )是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辅助条件,从基础设施层面为区域生活和旅游提供协助.旅游生态治理(C 26 ~C 30 )是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系列方针措施支撑区域旅游业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助力旅游高质量发展. ...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涉及环境保护、民生福祉和文化传承,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态文明建设互动响应,共同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本文基于地理学、旅游学等学科对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研究,有别于其他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研究成果[7 ,24 -25 ] ,从生态文明视角构建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丰富了现有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揭示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重心移动轨迹,解析了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多元影响因素及组态路径.其次,本文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测度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研究拓宽了新的视角与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启示与参考.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关系及交互响应
1
2021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涉及环境保护、民生福祉和文化传承,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态文明建设互动响应,共同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本文基于地理学、旅游学等学科对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研究,有别于其他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研究成果[7 ,24 -25 ] ,从生态文明视角构建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丰富了现有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揭示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重心移动轨迹,解析了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多元影响因素及组态路径.其次,本文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测度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研究拓宽了新的视角与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启示与参考. ...
黄河流域城市生态韧性与效率时空演化特征及协调发展分析
0
2023
中国旅游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化及影响机理研究
1
2023
... 基于旅游高质量发展内涵和生态文明视角构建了包含6个准则层、30个指标层的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表1 ),具体步骤如下:①梳理《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等文件,分析相关文献[7 ,24 -27 ] ,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和可行性等原则初步遴选指标;②邀请从事生态旅游、遗产旅游与古村落旅游、旅游产业集群等研究领域的5位专家组成焦点小组,根据专家反馈意见最终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将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解构为六大维度,在生态文明建设时代背景下,旅游环境质量(C 1 ~C 5 )是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反映区域生态环境本底.旅游资源质量(C 6 ~C 10 )是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决定区域旅游吸引力强弱.旅游创新质量(C 11 ~C 15 )是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从政策法规、网络关注度、生态旅游标准等方面反映区域旅游创新水平.旅游市场质量(C 16 ~C 20 )是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必备条件,旅游从业人员、旅游上层设施质量等可以满足游客基本需求和个性化需求,进而增加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实现旅游区域贡献.旅游公共服务(C 21 ~C 25 )是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辅助条件,从基础设施层面为区域生活和旅游提供协助.旅游生态治理(C 26 ~C 30 )是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系列方针措施支撑区域旅游业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助力旅游高质量发展. ...
水资源约束下的河西走廊城市经济脆弱性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1
2019
... 熵权TOPSIS法是一种多目标决策分析法.首先利用熵权法计算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30个指标权重,该方法是一种比较客观且减少主观偏差的定权方式,可反映评价指标体系的变化程度,熵值越大权重越大,反之亦然.其次将30个指标原始数据与权重相乘得到加权矩阵,并计算黄河流域9省区的正、负理想解,最后计算黄河流域9省区与理想解的贴近度C 值,得到其优劣排序[28 ] . ...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空间特征与影响机制分析
1
2022
... 标准差椭圆(SDE)是一种能精确揭示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特征的空间统计方法,借助椭圆重心、方位角、椭圆面积等参数定量描述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空间分布特征[29 ] . ...
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QCA):管理学研究的一条新道路
2
2017
...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是一种以集合论及布尔代数为理论基础的案例导向型研究方法,将定性和定量分析有效联结,从集合的角度系统检验结果变量发生的成因,试图揭示导致结果发生的核心因子及因子之间的互动组合关系,从而解释社会现象发生背后的复杂因果关系[30 ] .本文探讨哪些因素如何组合实现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属于因果关系,且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不是单一因素作用,而是多因素影响的结果,因而采用fsQCA能够形成对该问题的认识. ...
... 以黄河流域9省区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值作因变量,以6项准则层作自变量,使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进行校准,最终转换为0~1的隶属值,使用量纲化下区间化(Interval)功能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并求平均值.参考杜运周等[30 ] 的研究成果,以样本数据的95%、50%、5%分位分别作为模糊集的完全隶属、交叉隶属以及完全不隶属3个锚点,然后使用校准计算命令(x ,n 1 ,n 2 ,n 3 )得出隶属度校准值,之后进行单变量必要性分析,检测各单变量和结果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必要性关系,通常将一致性>0.9的单变量作为导致结果变量产生的必要条件[31 ] .本文旅游生态治理这一条件变量的一致性指标达到0.912473(表4 ),属于必要条件,即旅游生态治理是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最后对所有条件变量进行组合路径分析. ...
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影响路径
2
2023
... 通过熵权TOPSIS法对黄河流域9省区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根据唐承财等[31 ] 的研究将贴近度分为很低(0≤C ≤0.2)、较低(0.2<C ≤0.4)、一般(0.4<C ≤0.6)、较高(0.6<C ≤0.8)、很高(0.8<C ≤1)5个等级,评价结果如表2 所列.黄河流域沿线省区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处于0.026~0.867,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呈现不平衡、不均匀的空间分布态势.山东(0.867)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排名第1,河南(0.529)、四川(0.450)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别位列第2、第3,但其高质量发展水平值较山东省差距明显,陕西(0.298)、山西(0.219)、内蒙古(0.214)分别位于第4~6名,甘肃(0.147)、宁夏(0.027)、青海(0.026)紧随其后,分别位列第7~9名.就高质量发展等级来看,山东是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唯一等级很高的省,河南和四川等级一般,等级较低省区分别是陕西、山西和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属于等级很低的省区. ...
... 以黄河流域9省区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值作因变量,以6项准则层作自变量,使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进行校准,最终转换为0~1的隶属值,使用量纲化下区间化(Interval)功能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并求平均值.参考杜运周等[30 ] 的研究成果,以样本数据的95%、50%、5%分位分别作为模糊集的完全隶属、交叉隶属以及完全不隶属3个锚点,然后使用校准计算命令(x ,n 1 ,n 2 ,n 3 )得出隶属度校准值,之后进行单变量必要性分析,检测各单变量和结果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必要性关系,通常将一致性>0.9的单变量作为导致结果变量产生的必要条件[31 ] .本文旅游生态治理这一条件变量的一致性指标达到0.912473(表4 ),属于必要条件,即旅游生态治理是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最后对所有条件变量进行组合路径分析. ...
红色旅游资源地游客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与多元路径研究: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1
2021
... 组态分析的实质是对多个条件变量构成的各种组态导致结果产生的充分性进行分析,即通过构建真值表分析各条件变量如何组合排列导致结果变量发生.考虑到本文涉及案例数量较少,故在fsQCA 3.0软件中将最小案例阈值和一致性阈值分别设置为1和0.8[32 ] ,在此基础上对案例分析得到复杂解、中间解和简约解.中间解介于复杂解和简约解之间,优点是比复杂解更简约,比简约解更可靠,参考已有研究,以中间解作为组态结果标准解,并将中间解和简约解共有的条件组合视为核心条件,仅在中间解出现的条件为辅助条件[33 ] .通过计算共提炼出3条路径组合(表5 ),3条路径组合无论是单个组态还是总体解的一致性系数均高于0.83,中间解总体一致性为0.917062,表明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3个组态非常好地解释了所选案例.同时,中间解的总体覆盖度为0.846827,说明3个组态在整体上能解释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84.68%的案例.为保证上述结果的稳健性,参考Schneider等[34 ] 的成果,首先将原先设定的锚点95%、50%、5%调整为90%、50%、10%;其次将一致性阈值从0.8分别调整至0.75、0.85,发现调整之后的组态路径与原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前文提出的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3条路径具有较强的稳健性. ...
什么样的营商环境生态产生城市高创业活跃度?基于制度组态的分析
1
2020
... 组态分析的实质是对多个条件变量构成的各种组态导致结果产生的充分性进行分析,即通过构建真值表分析各条件变量如何组合排列导致结果变量发生.考虑到本文涉及案例数量较少,故在fsQCA 3.0软件中将最小案例阈值和一致性阈值分别设置为1和0.8[32 ] ,在此基础上对案例分析得到复杂解、中间解和简约解.中间解介于复杂解和简约解之间,优点是比复杂解更简约,比简约解更可靠,参考已有研究,以中间解作为组态结果标准解,并将中间解和简约解共有的条件组合视为核心条件,仅在中间解出现的条件为辅助条件[33 ] .通过计算共提炼出3条路径组合(表5 ),3条路径组合无论是单个组态还是总体解的一致性系数均高于0.83,中间解总体一致性为0.917062,表明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3个组态非常好地解释了所选案例.同时,中间解的总体覆盖度为0.846827,说明3个组态在整体上能解释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84.68%的案例.为保证上述结果的稳健性,参考Schneider等[34 ] 的成果,首先将原先设定的锚点95%、50%、5%调整为90%、50%、10%;其次将一致性阈值从0.8分别调整至0.75、0.85,发现调整之后的组态路径与原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前文提出的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3条路径具有较强的稳健性. ...
1
2012
... 组态分析的实质是对多个条件变量构成的各种组态导致结果产生的充分性进行分析,即通过构建真值表分析各条件变量如何组合排列导致结果变量发生.考虑到本文涉及案例数量较少,故在fsQCA 3.0软件中将最小案例阈值和一致性阈值分别设置为1和0.8[32 ] ,在此基础上对案例分析得到复杂解、中间解和简约解.中间解介于复杂解和简约解之间,优点是比复杂解更简约,比简约解更可靠,参考已有研究,以中间解作为组态结果标准解,并将中间解和简约解共有的条件组合视为核心条件,仅在中间解出现的条件为辅助条件[33 ] .通过计算共提炼出3条路径组合(表5 ),3条路径组合无论是单个组态还是总体解的一致性系数均高于0.83,中间解总体一致性为0.917062,表明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3个组态非常好地解释了所选案例.同时,中间解的总体覆盖度为0.846827,说明3个组态在整体上能解释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84.68%的案例.为保证上述结果的稳健性,参考Schneider等[34 ] 的成果,首先将原先设定的锚点95%、50%、5%调整为90%、50%、10%;其次将一致性阈值从0.8分别调整至0.75、0.85,发现调整之后的组态路径与原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前文提出的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3条路径具有较强的稳健性. ...
疫情危机下旅游韧性体系建设与旅游高质量发展
1
2022
... 本文仍存在一定不足:①指标体系构建是本文研究基础,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权威文件,鲜有涉及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旅游指标,经过焦点小组讨论和文献归纳,尝试从生态文明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内涵入手,探究性构建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普适性和实用性需要在后续研究中不断深化和完善;②考虑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文件提出时间,仅选取2017—2021年为样本年份,未能从更长时间线分析地区发展差异和重心演化趋势,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需要继续跟进与完善.③新冠疫情对旅游高质量发展造成消费规模萎缩、发展效率降低、产业结构失衡等现实困境[35 ] ,疫情冲击下旅游高质量发展内涵与体现本文未尽阐述,作为拥有丰富多元内涵维度的发展模式,从制度、上层设施、旅游产品等方面逐步形成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且适应疫情危机环境的旅游发展模式,如挖掘旅游新业态,推出线上、线下双线旅游模式,以游客需求为导向,提升旅游产品质量,绿色、康养、生态旅游成为主旋律,周边游成为热门旅游方式;加强旅游危机预警机制和治理能力建设,提升风险预防能力和管控水平,助力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