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ent intensified erosion and massive sediment deposition in Tibetan Plateau rivers
1
2024
... 沙漠化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土地退化,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威胁[1-2].西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响应敏感区[3],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当地人类活动加剧,西藏高原土地沙漠化已经成为区域的主要环境问题.雅鲁藏布江宽谷河段是西藏高原风沙活动最强烈地区,其独特的地貌特征为西藏高原沙漠化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和动力机制[4-5].植被作为高原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沙漠化防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沙物质状况对植被分布相当敏感,植被的个体形态及植被群落对水流[6]和气流结构[7]有显著影响,对动力介质中沙物质的沉积和输移具有重要作用[8-9].遥感技术可用以绘制大范围陆地表面状况,可为揭示大面积植被动态和荒漠化趋势提供多时相数据,是监测长时间序列地表过程的有效手段[10-11].近年来,基于遥感数据衍生出的新型沙漠化监测技术进一步增强了遥感技术的应用深度和广度,为精准获取宏观尺度和长时间序列的地形地貌、植被变化和沙漠动态等空间演化数据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也为监测、研究高寒河谷植被和沙漠化过程提供了新的思路[12-13]. ...
Remobilization of southern African desert dune systems by twenty-first century global warming
1
2005
... 沙漠化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土地退化,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威胁[1-2].西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响应敏感区[3],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当地人类活动加剧,西藏高原土地沙漠化已经成为区域的主要环境问题.雅鲁藏布江宽谷河段是西藏高原风沙活动最强烈地区,其独特的地貌特征为西藏高原沙漠化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和动力机制[4-5].植被作为高原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沙漠化防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沙物质状况对植被分布相当敏感,植被的个体形态及植被群落对水流[6]和气流结构[7]有显著影响,对动力介质中沙物质的沉积和输移具有重要作用[8-9].遥感技术可用以绘制大范围陆地表面状况,可为揭示大面积植被动态和荒漠化趋势提供多时相数据,是监测长时间序列地表过程的有效手段[10-11].近年来,基于遥感数据衍生出的新型沙漠化监测技术进一步增强了遥感技术的应用深度和广度,为精准获取宏观尺度和长时间序列的地形地貌、植被变化和沙漠动态等空间演化数据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也为监测、研究高寒河谷植被和沙漠化过程提供了新的思路[12-13]. ...
Aeolian sediment provenance and transport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Tibet Plateau
2
2023
... 沙漠化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土地退化,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威胁[1-2].西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响应敏感区[3],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当地人类活动加剧,西藏高原土地沙漠化已经成为区域的主要环境问题.雅鲁藏布江宽谷河段是西藏高原风沙活动最强烈地区,其独特的地貌特征为西藏高原沙漠化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和动力机制[4-5].植被作为高原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沙漠化防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沙物质状况对植被分布相当敏感,植被的个体形态及植被群落对水流[6]和气流结构[7]有显著影响,对动力介质中沙物质的沉积和输移具有重要作用[8-9].遥感技术可用以绘制大范围陆地表面状况,可为揭示大面积植被动态和荒漠化趋势提供多时相数据,是监测长时间序列地表过程的有效手段[10-11].近年来,基于遥感数据衍生出的新型沙漠化监测技术进一步增强了遥感技术的应用深度和广度,为精准获取宏观尺度和长时间序列的地形地貌、植被变化和沙漠动态等空间演化数据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也为监测、研究高寒河谷植被和沙漠化过程提供了新的思路[12-13]. ...
... 以往对西藏高原风沙沉积物来源的研究集中于对地貌和地层关系的实地考察.近年来,基于元素标记示踪的地球化学法已经被广泛地用于地表沉积物的来源研究.Du等[46]通过对雅鲁藏布江43个地表沉积物样品的两个粒度组分中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测定和分析,认为雅鲁藏布江风沙沉积物起源于当地,主要来源于邻近的松散沉积物,上游的泥沙对中游的风沙沉积物贡献不大.Zhang等[3]同样分析了雅鲁藏布江全流域地表样品和局部碎屑岩的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发现上游下半段与中游样品相似,而当比较中游地区的风成沉积物与周边的碎屑岩时,发现二者的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无关.因此,推测雅鲁藏布江中游的风成沉积物主要来自上游的下半段,而不是当地的碎屑岩.Zhou等[47]分别以马泉河谷(雅鲁藏布江上游)、山南河谷(中游)和米林河谷(中下游)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区域风沙沉积物粒度和元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游与下游风沙沉积物存在空间相关性,即它们可能共享上游共同的沙源,而上游马泉谷的沙丘形成和演化历史较长,主要是局部沙源,例如较早地质时期的河流斜坡侵蚀碎片和部分当地的碎屑岩.由此推断上游可能是中下游山谷风沙的潜在来源,而上游沙物质可能来源于当地碎屑岩.目前对西藏高原河流沙物质来源虽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于具体来源依然没有达成共识.因此,为了解决雅鲁藏布江河谷风沙成因结论的不一致,需要收集更多来自不同地质背景和上游及其支流的沉积物样本,以明确沙物质来源及其对河谷风沙的相对贡献,这也是今后沙漠化研究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
Dynamics of aeolian sandy land in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basin of Tibet,China from 1975 to 2008
1
2012
... 沙漠化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土地退化,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威胁[1-2].西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响应敏感区[3],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当地人类活动加剧,西藏高原土地沙漠化已经成为区域的主要环境问题.雅鲁藏布江宽谷河段是西藏高原风沙活动最强烈地区,其独特的地貌特征为西藏高原沙漠化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和动力机制[4-5].植被作为高原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沙漠化防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沙物质状况对植被分布相当敏感,植被的个体形态及植被群落对水流[6]和气流结构[7]有显著影响,对动力介质中沙物质的沉积和输移具有重要作用[8-9].遥感技术可用以绘制大范围陆地表面状况,可为揭示大面积植被动态和荒漠化趋势提供多时相数据,是监测长时间序列地表过程的有效手段[10-11].近年来,基于遥感数据衍生出的新型沙漠化监测技术进一步增强了遥感技术的应用深度和广度,为精准获取宏观尺度和长时间序列的地形地貌、植被变化和沙漠动态等空间演化数据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也为监测、研究高寒河谷植被和沙漠化过程提供了新的思路[12-13]. ...
Land surface roughness impacted by typical vegetation restoration projects on aeolian sandy lands in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valley,southern Tibetan Plateau
2
2022
... 沙漠化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土地退化,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威胁[1-2].西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响应敏感区[3],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当地人类活动加剧,西藏高原土地沙漠化已经成为区域的主要环境问题.雅鲁藏布江宽谷河段是西藏高原风沙活动最强烈地区,其独特的地貌特征为西藏高原沙漠化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和动力机制[4-5].植被作为高原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沙漠化防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沙物质状况对植被分布相当敏感,植被的个体形态及植被群落对水流[6]和气流结构[7]有显著影响,对动力介质中沙物质的沉积和输移具有重要作用[8-9].遥感技术可用以绘制大范围陆地表面状况,可为揭示大面积植被动态和荒漠化趋势提供多时相数据,是监测长时间序列地表过程的有效手段[10-11].近年来,基于遥感数据衍生出的新型沙漠化监测技术进一步增强了遥感技术的应用深度和广度,为精准获取宏观尺度和长时间序列的地形地貌、植被变化和沙漠动态等空间演化数据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也为监测、研究高寒河谷植被和沙漠化过程提供了新的思路[12-13]. ...
... 西藏高原植被防沙措施以种植耐寒、耐旱性及适应高原气候的植被为主[58].例如,沿江边种植以砂生槐、藏沙蒿为主要固沙植物,可以防止江边沙物质移动[59],蒿属和锦鸡儿属等植物在乡土固沙中效果显著[60];籽蒿、花棒、沙拐枣、杨柴和砂生槐在高寒河谷流动沙地的适应性较好[61];沙柳和锦鸡儿混交林是防风固沙适宜的植被模式[62];砂生槐和杨树混交林是最佳恢复群落,植被恢复后地表粗糙度提高7.9~16.8倍[5];草本植物改善土壤养分更明显,优于灌木植物[61].河漫滩植被可以降低河流的携沙能力,影响区域的水动力结构,引起沙物质在河流的一定范围内植被固沙区堆积从而实现固沙作用[59,63-64].山坡上的植被可以通过降低地面风速,改变气流方向和沙物质运动方向使沙物质沉积下来实现固沙作用[34]. ...
Vegetation,hydrology,and sand movement interactions on the Slate Canyon alluvial fan-Keeler Dunes Complex,Owens Valley,California
1
2022
... 沙漠化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土地退化,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威胁[1-2].西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响应敏感区[3],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当地人类活动加剧,西藏高原土地沙漠化已经成为区域的主要环境问题.雅鲁藏布江宽谷河段是西藏高原风沙活动最强烈地区,其独特的地貌特征为西藏高原沙漠化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和动力机制[4-5].植被作为高原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沙漠化防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沙物质状况对植被分布相当敏感,植被的个体形态及植被群落对水流[6]和气流结构[7]有显著影响,对动力介质中沙物质的沉积和输移具有重要作用[8-9].遥感技术可用以绘制大范围陆地表面状况,可为揭示大面积植被动态和荒漠化趋势提供多时相数据,是监测长时间序列地表过程的有效手段[10-11].近年来,基于遥感数据衍生出的新型沙漠化监测技术进一步增强了遥感技术的应用深度和广度,为精准获取宏观尺度和长时间序列的地形地貌、植被变化和沙漠动态等空间演化数据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也为监测、研究高寒河谷植被和沙漠化过程提供了新的思路[12-13]. ...
Impacts of anthropogenic land use/cover changes on soil wind erosion in China
1
2019
... 沙漠化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土地退化,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威胁[1-2].西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响应敏感区[3],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当地人类活动加剧,西藏高原土地沙漠化已经成为区域的主要环境问题.雅鲁藏布江宽谷河段是西藏高原风沙活动最强烈地区,其独特的地貌特征为西藏高原沙漠化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和动力机制[4-5].植被作为高原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沙漠化防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沙物质状况对植被分布相当敏感,植被的个体形态及植被群落对水流[6]和气流结构[7]有显著影响,对动力介质中沙物质的沉积和输移具有重要作用[8-9].遥感技术可用以绘制大范围陆地表面状况,可为揭示大面积植被动态和荒漠化趋势提供多时相数据,是监测长时间序列地表过程的有效手段[10-11].近年来,基于遥感数据衍生出的新型沙漠化监测技术进一步增强了遥感技术的应用深度和广度,为精准获取宏观尺度和长时间序列的地形地貌、植被变化和沙漠动态等空间演化数据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也为监测、研究高寒河谷植被和沙漠化过程提供了新的思路[12-13]. ...
Reach-scale experiments on deposition process in vegetated channel:suspended sediment capturing ability and backwater effect of instream plants
1
2022
... 沙漠化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土地退化,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威胁[1-2].西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响应敏感区[3],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当地人类活动加剧,西藏高原土地沙漠化已经成为区域的主要环境问题.雅鲁藏布江宽谷河段是西藏高原风沙活动最强烈地区,其独特的地貌特征为西藏高原沙漠化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和动力机制[4-5].植被作为高原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沙漠化防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沙物质状况对植被分布相当敏感,植被的个体形态及植被群落对水流[6]和气流结构[7]有显著影响,对动力介质中沙物质的沉积和输移具有重要作用[8-9].遥感技术可用以绘制大范围陆地表面状况,可为揭示大面积植被动态和荒漠化趋势提供多时相数据,是监测长时间序列地表过程的有效手段[10-11].近年来,基于遥感数据衍生出的新型沙漠化监测技术进一步增强了遥感技术的应用深度和广度,为精准获取宏观尺度和长时间序列的地形地貌、植被变化和沙漠动态等空间演化数据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也为监测、研究高寒河谷植被和沙漠化过程提供了新的思路[12-13]. ...
Runoff and sediment yield in relation to precipitation,temperature and glacier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4
2022
... 沙漠化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土地退化,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威胁[1-2].西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响应敏感区[3],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当地人类活动加剧,西藏高原土地沙漠化已经成为区域的主要环境问题.雅鲁藏布江宽谷河段是西藏高原风沙活动最强烈地区,其独特的地貌特征为西藏高原沙漠化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和动力机制[4-5].植被作为高原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沙漠化防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沙物质状况对植被分布相当敏感,植被的个体形态及植被群落对水流[6]和气流结构[7]有显著影响,对动力介质中沙物质的沉积和输移具有重要作用[8-9].遥感技术可用以绘制大范围陆地表面状况,可为揭示大面积植被动态和荒漠化趋势提供多时相数据,是监测长时间序列地表过程的有效手段[10-11].近年来,基于遥感数据衍生出的新型沙漠化监测技术进一步增强了遥感技术的应用深度和广度,为精准获取宏观尺度和长时间序列的地形地貌、植被变化和沙漠动态等空间演化数据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也为监测、研究高寒河谷植被和沙漠化过程提供了新的思路[12-13]. ...
... 西藏高原以高原寒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气候为主,其沙漠化成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西藏高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气候复杂多变,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生态环境易变.研究表明,对于相同外界条件改变值,西藏高原生态环境对此响应值明显高于其他区域,沙漠化敏感指数更高,这是西藏高原土地沙漠化根本内在原因[9,17].另一方面,西藏高原土地沙漠化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是沙漠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和植被,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沙漠化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不相同[20].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藏高原沙漠化问题呈恶化趋势,主要是由于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区内温度升高,蒸发量增大,土壤变得更加干燥,风蚀作用加强,从而形成干旱环境.从长时间序列上看,由于气候变得干冷,加上植被稀少,大量碎屑物裸露地表,为风沙活动提供丰富的沙物质来源,从而加剧西藏高原沙漠化过程[24].此外,西藏高原“一江两河”流域走向与区域内盛行的西风风向平行,使得该区域风力强劲,冬春季节西风持续时间长,为沙物质运移提供了动力机制.而冬春季节植被稀疏枯黄,进一步加剧了区域内沙漠化的延伸和扩张[25].河谷沙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河流上游受多种外营力侵蚀产生松散碎屑物质,随着河流径流逐渐向下游搬运[9],在相对平坦或者局部地形影响下在河道及河流两岸堆积并在枯水期裸露被河谷风逐步向山坡搬运形成山坡覆沙[23,26]. ...
... [9],在相对平坦或者局部地形影响下在河道及河流两岸堆积并在枯水期裸露被河谷风逐步向山坡搬运形成山坡覆沙[23,26]. ...
... 沙丘是气流因携沙能力下降发生局部堆积,然后在风力作用下进一步塑造而形成的风沙地貌[29].全球超过一半陆地面积受到风沙地貌过程的影响[30].国内外学者围绕沙丘动力机制开展了大量研究[17,23,31],认为水力和风力的时空耦合作用为沙丘形成提供了持续的动力机制[23,28,31-32].河谷地表昼夜受热不均匀,加强了山谷间空气环流,形成了在冬季和春季频发且风力强劲的山谷风.此外,西藏高原境内地势西高东低,河谷走向与风向平行,增加了风的强度,枯水期强劲的西风和山谷风环流叠加形成的地面风,是西藏高原风沙活动的风动力条件[33-34].河流是向下游输送陆地物质的重要途径[35].西藏高原河谷沙丘的形成不仅受到风动力过程的影响,还受到湖泊和河流等水动力过程的影响[35].西藏高原境内发育的“一江两河”流域是水动力主要来源,包括河流水力输送和降雨季节型溪流[9].河流将上游沙物质和两岸风蚀沉积物输送至下游,在有植被覆盖的宽谷河段沉积下来,等到枯水期,这些暴露的细颗粒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输送到河岸两侧形成爬坡沙丘[36].此外,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干湿季节分明,在夏季温度升高降雨量增多,再加上冰川融化,此时爬坡沙丘遭受到坡面冲刷,丘高削减,洪积坡积物在坡麓沉积,雨水还会将一部分坡积物带入河流,进一步加强了河流径流[23].在风季形成的沙化地貌在雨季水动力作用下停滞发育甚至消亡,在翌年风季来临时,被消减的沙丘又被“复活”,形成一个形成—衰亡—复活的不断循环过程[37-38]. ...
Remote sensing hydrological indication:responses of hydrological processes to vegetation cover change in mid-latitude mountainous regions
1
2022
... 沙漠化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土地退化,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威胁[1-2].西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响应敏感区[3],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当地人类活动加剧,西藏高原土地沙漠化已经成为区域的主要环境问题.雅鲁藏布江宽谷河段是西藏高原风沙活动最强烈地区,其独特的地貌特征为西藏高原沙漠化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和动力机制[4-5].植被作为高原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沙漠化防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沙物质状况对植被分布相当敏感,植被的个体形态及植被群落对水流[6]和气流结构[7]有显著影响,对动力介质中沙物质的沉积和输移具有重要作用[8-9].遥感技术可用以绘制大范围陆地表面状况,可为揭示大面积植被动态和荒漠化趋势提供多时相数据,是监测长时间序列地表过程的有效手段[10-11].近年来,基于遥感数据衍生出的新型沙漠化监测技术进一步增强了遥感技术的应用深度和广度,为精准获取宏观尺度和长时间序列的地形地貌、植被变化和沙漠动态等空间演化数据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也为监测、研究高寒河谷植被和沙漠化过程提供了新的思路[12-13]. ...
Characterisation of sand accumulations in wadi fatmah and wadi ash shumaysi,KSA,using multi-source remote sensing imagery
1
2019
... 沙漠化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土地退化,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威胁[1-2].西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响应敏感区[3],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当地人类活动加剧,西藏高原土地沙漠化已经成为区域的主要环境问题.雅鲁藏布江宽谷河段是西藏高原风沙活动最强烈地区,其独特的地貌特征为西藏高原沙漠化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和动力机制[4-5].植被作为高原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沙漠化防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沙物质状况对植被分布相当敏感,植被的个体形态及植被群落对水流[6]和气流结构[7]有显著影响,对动力介质中沙物质的沉积和输移具有重要作用[8-9].遥感技术可用以绘制大范围陆地表面状况,可为揭示大面积植被动态和荒漠化趋势提供多时相数据,是监测长时间序列地表过程的有效手段[10-11].近年来,基于遥感数据衍生出的新型沙漠化监测技术进一步增强了遥感技术的应用深度和广度,为精准获取宏观尺度和长时间序列的地形地貌、植被变化和沙漠动态等空间演化数据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也为监测、研究高寒河谷植被和沙漠化过程提供了新的思路[12-13]. ...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与无人机影像的沙漠化信息提取
1
2020
... 沙漠化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土地退化,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威胁[1-2].西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响应敏感区[3],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当地人类活动加剧,西藏高原土地沙漠化已经成为区域的主要环境问题.雅鲁藏布江宽谷河段是西藏高原风沙活动最强烈地区,其独特的地貌特征为西藏高原沙漠化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和动力机制[4-5].植被作为高原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沙漠化防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沙物质状况对植被分布相当敏感,植被的个体形态及植被群落对水流[6]和气流结构[7]有显著影响,对动力介质中沙物质的沉积和输移具有重要作用[8-9].遥感技术可用以绘制大范围陆地表面状况,可为揭示大面积植被动态和荒漠化趋势提供多时相数据,是监测长时间序列地表过程的有效手段[10-11].近年来,基于遥感数据衍生出的新型沙漠化监测技术进一步增强了遥感技术的应用深度和广度,为精准获取宏观尺度和长时间序列的地形地貌、植被变化和沙漠动态等空间演化数据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也为监测、研究高寒河谷植被和沙漠化过程提供了新的思路[12-13]. ...
基于无人机影像的荒漠地表类型信息提取
1
2019
... 沙漠化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土地退化,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威胁[1-2].西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响应敏感区[3],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当地人类活动加剧,西藏高原土地沙漠化已经成为区域的主要环境问题.雅鲁藏布江宽谷河段是西藏高原风沙活动最强烈地区,其独特的地貌特征为西藏高原沙漠化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和动力机制[4-5].植被作为高原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沙漠化防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沙物质状况对植被分布相当敏感,植被的个体形态及植被群落对水流[6]和气流结构[7]有显著影响,对动力介质中沙物质的沉积和输移具有重要作用[8-9].遥感技术可用以绘制大范围陆地表面状况,可为揭示大面积植被动态和荒漠化趋势提供多时相数据,是监测长时间序列地表过程的有效手段[10-11].近年来,基于遥感数据衍生出的新型沙漠化监测技术进一步增强了遥感技术的应用深度和广度,为精准获取宏观尺度和长时间序列的地形地貌、植被变化和沙漠动态等空间演化数据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也为监测、研究高寒河谷植被和沙漠化过程提供了新的思路[12-13]. ...
荒漠化分类分级理论的初步探讨
1
1999
... 沙漠化分类体系是沙漠化研究基础,从最初国际沙漠化分类指标体系形成开始[14-15],各国学者结合国内沙漠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相继制定了符合本国地貌特征和沙漠化现状的分类指标体系.西藏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孕育了具有高原特色的风沙地貌,而境内分布的“一江两河”流域不仅为风沙地貌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动力机制,还是沙物质的主要来源.中国学者根据联合国沙漠化分类指标体系结合西藏高原风沙地貌类型和实际分布格局,利用遥感数据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技术手段,构建了适用于西藏高原的沙漠化分类指标体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李森课题组研究形成的分类指标体系[16-17].以西藏高原风沙地貌形态、景观特征及分布状况为划分指标,再结合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创立了符合中国高原地区实际的沙漠化分类指标体系.该体系将西藏高原沙漠化土地划分为潜在沙漠化、轻度沙漠化、中度沙漠化、重度沙漠化和极重度沙漠化5个类别,包括4级10类沙漠化土地和1级3类潜在沙漠化土地.建立了具有统一时空尺度和区域特征的沙漠化分类体系,为西藏高原沙漠化动态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该分类指标体系是近年来西藏高原沙漠化研究应用最广泛的分类体系,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可.此外,张志伟等[18]以气候区划、地表物质组成、地貌类型及成因和植被覆盖度作为划分指标,通过实地调查和GIS技术相结合,对拉萨市城关区的沙漠化进行四级划分,分为2个Ⅰ级沙漠化类型、7个Ⅱ级沙漠化类型、18个Ⅲ级沙漠化类型、31个Ⅳ级沙漠化类型.李庆等[19]利用遥感影像结合野外调查和现有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一套适合中国高原地区的沙漠化土地的分类指标体系,将沙漠化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 ...
The definition of desertification:its programmatic consequences for UNEP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1
1990
... 沙漠化分类体系是沙漠化研究基础,从最初国际沙漠化分类指标体系形成开始[14-15],各国学者结合国内沙漠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相继制定了符合本国地貌特征和沙漠化现状的分类指标体系.西藏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孕育了具有高原特色的风沙地貌,而境内分布的“一江两河”流域不仅为风沙地貌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动力机制,还是沙物质的主要来源.中国学者根据联合国沙漠化分类指标体系结合西藏高原风沙地貌类型和实际分布格局,利用遥感数据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技术手段,构建了适用于西藏高原的沙漠化分类指标体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李森课题组研究形成的分类指标体系[16-17].以西藏高原风沙地貌形态、景观特征及分布状况为划分指标,再结合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创立了符合中国高原地区实际的沙漠化分类指标体系.该体系将西藏高原沙漠化土地划分为潜在沙漠化、轻度沙漠化、中度沙漠化、重度沙漠化和极重度沙漠化5个类别,包括4级10类沙漠化土地和1级3类潜在沙漠化土地.建立了具有统一时空尺度和区域特征的沙漠化分类体系,为西藏高原沙漠化动态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该分类指标体系是近年来西藏高原沙漠化研究应用最广泛的分类体系,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可.此外,张志伟等[18]以气候区划、地表物质组成、地貌类型及成因和植被覆盖度作为划分指标,通过实地调查和GIS技术相结合,对拉萨市城关区的沙漠化进行四级划分,分为2个Ⅰ级沙漠化类型、7个Ⅱ级沙漠化类型、18个Ⅲ级沙漠化类型、31个Ⅳ级沙漠化类型.李庆等[19]利用遥感影像结合野外调查和现有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一套适合中国高原地区的沙漠化土地的分类指标体系,将沙漠化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 ...
近10年西藏高原土地沙漠化动态变化与发展态势
1
2004
... 沙漠化分类体系是沙漠化研究基础,从最初国际沙漠化分类指标体系形成开始[14-15],各国学者结合国内沙漠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相继制定了符合本国地貌特征和沙漠化现状的分类指标体系.西藏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孕育了具有高原特色的风沙地貌,而境内分布的“一江两河”流域不仅为风沙地貌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动力机制,还是沙物质的主要来源.中国学者根据联合国沙漠化分类指标体系结合西藏高原风沙地貌类型和实际分布格局,利用遥感数据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技术手段,构建了适用于西藏高原的沙漠化分类指标体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李森课题组研究形成的分类指标体系[16-17].以西藏高原风沙地貌形态、景观特征及分布状况为划分指标,再结合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创立了符合中国高原地区实际的沙漠化分类指标体系.该体系将西藏高原沙漠化土地划分为潜在沙漠化、轻度沙漠化、中度沙漠化、重度沙漠化和极重度沙漠化5个类别,包括4级10类沙漠化土地和1级3类潜在沙漠化土地.建立了具有统一时空尺度和区域特征的沙漠化分类体系,为西藏高原沙漠化动态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该分类指标体系是近年来西藏高原沙漠化研究应用最广泛的分类体系,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可.此外,张志伟等[18]以气候区划、地表物质组成、地貌类型及成因和植被覆盖度作为划分指标,通过实地调查和GIS技术相结合,对拉萨市城关区的沙漠化进行四级划分,分为2个Ⅰ级沙漠化类型、7个Ⅱ级沙漠化类型、18个Ⅲ级沙漠化类型、31个Ⅳ级沙漠化类型.李庆等[19]利用遥感影像结合野外调查和现有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一套适合中国高原地区的沙漠化土地的分类指标体系,将沙漠化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 ...
西藏沙漠化研究进展与未来防沙治沙思路
11
2020
... 沙漠化分类体系是沙漠化研究基础,从最初国际沙漠化分类指标体系形成开始[14-15],各国学者结合国内沙漠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相继制定了符合本国地貌特征和沙漠化现状的分类指标体系.西藏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孕育了具有高原特色的风沙地貌,而境内分布的“一江两河”流域不仅为风沙地貌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动力机制,还是沙物质的主要来源.中国学者根据联合国沙漠化分类指标体系结合西藏高原风沙地貌类型和实际分布格局,利用遥感数据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技术手段,构建了适用于西藏高原的沙漠化分类指标体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李森课题组研究形成的分类指标体系[16-17].以西藏高原风沙地貌形态、景观特征及分布状况为划分指标,再结合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创立了符合中国高原地区实际的沙漠化分类指标体系.该体系将西藏高原沙漠化土地划分为潜在沙漠化、轻度沙漠化、中度沙漠化、重度沙漠化和极重度沙漠化5个类别,包括4级10类沙漠化土地和1级3类潜在沙漠化土地.建立了具有统一时空尺度和区域特征的沙漠化分类体系,为西藏高原沙漠化动态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该分类指标体系是近年来西藏高原沙漠化研究应用最广泛的分类体系,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可.此外,张志伟等[18]以气候区划、地表物质组成、地貌类型及成因和植被覆盖度作为划分指标,通过实地调查和GIS技术相结合,对拉萨市城关区的沙漠化进行四级划分,分为2个Ⅰ级沙漠化类型、7个Ⅱ级沙漠化类型、18个Ⅲ级沙漠化类型、31个Ⅳ级沙漠化类型.李庆等[19]利用遥感影像结合野外调查和现有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一套适合中国高原地区的沙漠化土地的分类指标体系,将沙漠化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 ...
... 西藏高原风沙地貌是在长时间自然条件变化和人为活动干预下形成的,广泛分布于河流谷地、山间盆地和山前洪积区等地貌单元,具有面积大、分布广和危害重等特点[19-20].经过多年的持续治理,西藏高原的沙漠化问题已经得到了显著改善.从时间维度上看,西藏高原的沙漠化面积随时间呈先增长后减少趋势(表1).1990—2000年,沙漠化面积增长了2 152.01 km2,中度和重度-极重度沙漠化面积分别增长了1 871.96 km2和778.34 km2,敏感性指数仅下降0.02,这主要与该时期内人口增长、畜牧量增加、开垦、乱砍滥伐等人为活动和气候变化有关[17,20-21].2000—2010年,沙漠化面积增长趋势得到了控制,沙漠化面积减少了194.56 km2,轻度沙漠化面积增长12 459.92 km2,中度和重度-极重度沙漠化面积分别减少了12 414.13 km2和240.35 km2,敏感性指数下降0.05.除了轻度沙漠化面积增长外,其余程度沙漠化面积均减少,这主要与国家环保部门对西藏沙漠化问题的重视、沙漠化治理技术的推广有关,而轻度沙漠化面积增长则归因于西藏地区人为因素增长和畜牧业发展[17,20-21].2010—2015年,沙漠化面积增长趋势进一步得到了控制,沙漠化面积在5年时间里仅增加了67.10 km2,轻度沙漠化面积减少2 838.03 km2,中度沙漠化面积不变,重度-极重度沙漠化面积减少了127.52 km2,敏感性指数下降0.05,沙漠化面积得到稳定,这得益于沙漠化防治技术的日益成熟和防治工程试验示范点的建设[17,20-21]. ...
... [17,20-21].2010—2015年,沙漠化面积增长趋势进一步得到了控制,沙漠化面积在5年时间里仅增加了67.10 km2,轻度沙漠化面积减少2 838.03 km2,中度沙漠化面积不变,重度-极重度沙漠化面积减少了127.52 km2,敏感性指数下降0.05,沙漠化面积得到稳定,这得益于沙漠化防治技术的日益成熟和防治工程试验示范点的建设[17,20-21]. ...
... [17,20-21]. ...
... 从空间维度上看,西藏高原沙漠化分布随地形分布明显,沙漠化集中在藏北高原中部和西部、阿里高原西部、雅鲁藏布江河谷和朋曲中游河谷,而且沿着流域分布明显.在湖泊周边80 km范围内沙漠化土地面积占沙漠化土地总面积90%以上,表明西藏高原沙漠化土地大多分布在流域周边,其空间分布与流域关系密切[17,22].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河谷地貌单元上,风沙地貌呈斑块状、片状不连续分布,总体上构成了沿着狭长河谷带状不连续分布格局,且集中在宽谷河段.宽谷河段具有丰富的沙物质和开阔、平坦的下垫面,在河漫滩和河流阶地为风沙地貌的形成提供了便利条件[23].此外,随着丰水期和枯水期的不断交替,在宽谷河段沉积的沙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被搬运到两岸,形成爬坡沙丘,使得在河流纵向尺度上随着谷坡凹凸起伏呈阶梯不连续分布格局.从西藏高原方位尺度上看,藏东三江河谷主要分布灌草丛沙丘,藏南河谷地带主要分布多种形态的片状沙丘,大面积沙砾地和斑块状沙丘则主要分布在藏北、藏西地带. ...
... 西藏高原以高原寒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气候为主,其沙漠化成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西藏高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气候复杂多变,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生态环境易变.研究表明,对于相同外界条件改变值,西藏高原生态环境对此响应值明显高于其他区域,沙漠化敏感指数更高,这是西藏高原土地沙漠化根本内在原因[9,17].另一方面,西藏高原土地沙漠化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是沙漠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和植被,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沙漠化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不相同[20].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藏高原沙漠化问题呈恶化趋势,主要是由于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区内温度升高,蒸发量增大,土壤变得更加干燥,风蚀作用加强,从而形成干旱环境.从长时间序列上看,由于气候变得干冷,加上植被稀少,大量碎屑物裸露地表,为风沙活动提供丰富的沙物质来源,从而加剧西藏高原沙漠化过程[24].此外,西藏高原“一江两河”流域走向与区域内盛行的西风风向平行,使得该区域风力强劲,冬春季节西风持续时间长,为沙物质运移提供了动力机制.而冬春季节植被稀疏枯黄,进一步加剧了区域内沙漠化的延伸和扩张[25].河谷沙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河流上游受多种外营力侵蚀产生松散碎屑物质,随着河流径流逐渐向下游搬运[9],在相对平坦或者局部地形影响下在河道及河流两岸堆积并在枯水期裸露被河谷风逐步向山坡搬运形成山坡覆沙[23,26]. ...
... 人为因素是沙漠化发展的外在驱动力.20世纪90年代是西藏人口增长的高峰期,1990—2000年,西藏人口增长21.83万[27],特别是雅鲁藏布江流域,是藏族人民的发源地和活动的中心区域[25].随着人口增多,畜牧数量也随之增加,这使得西藏高原草地、林地和耕地被过度开发,土壤结构和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大量碎屑物裸露在地表,为风沙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物源,进一步加剧了沙漠化过程[28].西藏高原土地沙漠化成因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以气候变化为主,9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数量增多,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是土地沙漠化主要原因[17]. ...
... 沙丘是气流因携沙能力下降发生局部堆积,然后在风力作用下进一步塑造而形成的风沙地貌[29].全球超过一半陆地面积受到风沙地貌过程的影响[30].国内外学者围绕沙丘动力机制开展了大量研究[17,23,31],认为水力和风力的时空耦合作用为沙丘形成提供了持续的动力机制[23,28,31-32].河谷地表昼夜受热不均匀,加强了山谷间空气环流,形成了在冬季和春季频发且风力强劲的山谷风.此外,西藏高原境内地势西高东低,河谷走向与风向平行,增加了风的强度,枯水期强劲的西风和山谷风环流叠加形成的地面风,是西藏高原风沙活动的风动力条件[33-34].河流是向下游输送陆地物质的重要途径[35].西藏高原河谷沙丘的形成不仅受到风动力过程的影响,还受到湖泊和河流等水动力过程的影响[35].西藏高原境内发育的“一江两河”流域是水动力主要来源,包括河流水力输送和降雨季节型溪流[9].河流将上游沙物质和两岸风蚀沉积物输送至下游,在有植被覆盖的宽谷河段沉积下来,等到枯水期,这些暴露的细颗粒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输送到河岸两侧形成爬坡沙丘[36].此外,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干湿季节分明,在夏季温度升高降雨量增多,再加上冰川融化,此时爬坡沙丘遭受到坡面冲刷,丘高削减,洪积坡积物在坡麓沉积,雨水还会将一部分坡积物带入河流,进一步加强了河流径流[23].在风季形成的沙化地貌在雨季水动力作用下停滞发育甚至消亡,在翌年风季来临时,被消减的沙丘又被“复活”,形成一个形成—衰亡—复活的不断循环过程[37-38]. ...
... 除了风力和水力直接作用动力机制外,风沙地貌的形成还包括气候、地形和植被等间接作用动力机制[39].气候改变影响风力和水力机制在整个西藏高原的分布规律,从而间接影响风沙地貌形成.例如,气候干暖化,改变境内盛行风向和风力强度,同样也会使降雨增多,水动力作用过程被增强[23,40].地形是风沙地貌载体,沙漠化分布与地形地貌特征有关.西藏高原地势西高东低,使其境内盛行西风,而流域也随着地势高低呈东西流向,使西藏地区沙漠化沿着河流和地形分布[17,23,30].植被是防沙治沙的有效措施,植被的存在会对近地面的气流形成阻挡和消减作用,沙物质发生沉积,在植被周围形成灌丛沙丘[23,31,40]. ...
... 西藏高原风沙地貌分布广泛,尤其是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沙物质十分丰富.通过对目前国内外西藏高原风沙地貌的物源研究进行总结和梳理,西藏高原风沙地貌的沙物质来源主要包括3个方面[17,23,28,42]:①水力和风力作用对上游沙物质的输运.雅鲁藏布江中上游降雨量丰富,年降雨量大于500 mm[23].在丰水期,中上游流域输送的沙物质占全年输沙总量的85%以上[28].由于强降水使得水力作用对河床侵蚀作用也进一步加强,雨水会将一部分风成沙丘带入到河道,为下游风沙地貌形成提供充足的沙物质来源.而在枯水期,水位下降,大量裸露沙物质在风力作用下向两岸和下游输移,形成爬坡沙丘.河岸和河漫滩是风沙地貌主要的沙物质来源[43-44].②风力作用对土壤的侵蚀.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藏区人口和耕地面积增长的高峰期.到2023年,藏区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12.8%,风力作用对耕地最大侵蚀深度可达10 cm[25].除了耕地面积增加,还有一部分草地也遭到严重破坏.风力作用下对土壤的侵蚀是西藏高原风沙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另一个物质来源.③古沙丘的活化和本地碎屑岩[44-45].西藏高原宽广河谷和谷坡上遗存有较多的残留古沙丘和埋藏古沙丘,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恶化和人为活动增强,地表植被与土壤结构不断遭到破坏,导致古沙丘复活,成为新的沙源[20,46]. ...
... 除植被防沙措施外,西藏高原地区还通过工程、生物和化学等措施来进行防沙和固沙.1994年以来,先后在山南、那曲、阿里和拉萨等不同沙漠化类型区域设立沙漠化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区,在沙漠化重点区域通过围栏封育、禁牧休牧和封沙育林育草等沙漠化防治工程措施实现沙化土地的保护和改良.截止2019年底,西藏固定沙化面积增加6.02万hm2,治理效果显著[17,65-66].通过在沙化土地中接种蓝藻与土壤颗粒结合而形成人工生物土壤结皮的方法(ABSC),不仅可以稳定表土颗粒、抵抗土壤侵蚀,还可以显著提高裸露土壤中总有机碳(从0.51%提高到0.88%)和总氮(从300 mg·kg-1增加到779.2 mg·kg-1)含量,成为西藏高原一种前景广阔的防治荒漠化策略,目前已经被用于拉萨等沙化区域沙皮固定和土壤恢复[67].此外,一些环保型化学固沙材料,例如生物类高分子固沙材料、高分子聚合材料和矿物质材料等也被用于西藏高原铁路沿线及其他沙化区流沙固定和沙害的防治[68]. ...
基于GIS技术的拉萨市城关区荒漠分类研究
2
2021
... 沙漠化分类体系是沙漠化研究基础,从最初国际沙漠化分类指标体系形成开始[14-15],各国学者结合国内沙漠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相继制定了符合本国地貌特征和沙漠化现状的分类指标体系.西藏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孕育了具有高原特色的风沙地貌,而境内分布的“一江两河”流域不仅为风沙地貌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动力机制,还是沙物质的主要来源.中国学者根据联合国沙漠化分类指标体系结合西藏高原风沙地貌类型和实际分布格局,利用遥感数据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技术手段,构建了适用于西藏高原的沙漠化分类指标体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李森课题组研究形成的分类指标体系[16-17].以西藏高原风沙地貌形态、景观特征及分布状况为划分指标,再结合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创立了符合中国高原地区实际的沙漠化分类指标体系.该体系将西藏高原沙漠化土地划分为潜在沙漠化、轻度沙漠化、中度沙漠化、重度沙漠化和极重度沙漠化5个类别,包括4级10类沙漠化土地和1级3类潜在沙漠化土地.建立了具有统一时空尺度和区域特征的沙漠化分类体系,为西藏高原沙漠化动态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该分类指标体系是近年来西藏高原沙漠化研究应用最广泛的分类体系,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可.此外,张志伟等[18]以气候区划、地表物质组成、地貌类型及成因和植被覆盖度作为划分指标,通过实地调查和GIS技术相结合,对拉萨市城关区的沙漠化进行四级划分,分为2个Ⅰ级沙漠化类型、7个Ⅱ级沙漠化类型、18个Ⅲ级沙漠化类型、31个Ⅳ级沙漠化类型.李庆等[19]利用遥感影像结合野外调查和现有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一套适合中国高原地区的沙漠化土地的分类指标体系,将沙漠化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 ...
... 利用高分辨率遥感监测技术,如MODIS、Landsat和Sentinel系列卫星等获取高分辨率的地表图像,这些图像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监测和分析沙漠化地区的植被覆盖变化、土地利用变化以及其他影响沙漠化的环境因素.例如,张志伟等[18]利用2000—2018年的MODIS影像数据,结合GIS制图技术,通过长期野外调查结合遥感技术,探讨高寒区沙漠化分类系统,确定各级各类荒漠的面积及空间分布范围.Zhan等[84]利用1995—2019年Landsat图像和大规模荒漠化监测的方法分析了雅鲁藏布江流域沙漠化的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沙漠化主要分布在宽阔的河谷和支流入口,呈条状、不连续分布,沙地倾向于分布在南坡海拔较低、靠近河流的地区.随着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发展和技术日益成熟,通过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3S”技术,可以实现对高寒地区沙漠化的动态监测,这种技术路线的实施对于及时发现和应对沙漠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朱美媛[85]利用GF-1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西藏水文数据,运用“3S”技术手段,收集5期Landsat遥感影像,对西藏高原色林错流域42年来湿地特征和生态脆弱性进行了动态监测与预警分析.王俊华等[86]利用RS与GIS技术对西藏高原矿区沙漠化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研究区荒漠化形势较为严峻,主要荒漠化类型包括沙漠化、石漠化及盐碱化等,为矿山的选址及绿色矿山开发建设提供建议及技术支持. ...
青藏高原沙漠化土地空间分布及区划
2
2018
... 沙漠化分类体系是沙漠化研究基础,从最初国际沙漠化分类指标体系形成开始[14-15],各国学者结合国内沙漠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相继制定了符合本国地貌特征和沙漠化现状的分类指标体系.西藏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孕育了具有高原特色的风沙地貌,而境内分布的“一江两河”流域不仅为风沙地貌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动力机制,还是沙物质的主要来源.中国学者根据联合国沙漠化分类指标体系结合西藏高原风沙地貌类型和实际分布格局,利用遥感数据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技术手段,构建了适用于西藏高原的沙漠化分类指标体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李森课题组研究形成的分类指标体系[16-17].以西藏高原风沙地貌形态、景观特征及分布状况为划分指标,再结合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创立了符合中国高原地区实际的沙漠化分类指标体系.该体系将西藏高原沙漠化土地划分为潜在沙漠化、轻度沙漠化、中度沙漠化、重度沙漠化和极重度沙漠化5个类别,包括4级10类沙漠化土地和1级3类潜在沙漠化土地.建立了具有统一时空尺度和区域特征的沙漠化分类体系,为西藏高原沙漠化动态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该分类指标体系是近年来西藏高原沙漠化研究应用最广泛的分类体系,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可.此外,张志伟等[18]以气候区划、地表物质组成、地貌类型及成因和植被覆盖度作为划分指标,通过实地调查和GIS技术相结合,对拉萨市城关区的沙漠化进行四级划分,分为2个Ⅰ级沙漠化类型、7个Ⅱ级沙漠化类型、18个Ⅲ级沙漠化类型、31个Ⅳ级沙漠化类型.李庆等[19]利用遥感影像结合野外调查和现有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一套适合中国高原地区的沙漠化土地的分类指标体系,将沙漠化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 ...
... 西藏高原风沙地貌是在长时间自然条件变化和人为活动干预下形成的,广泛分布于河流谷地、山间盆地和山前洪积区等地貌单元,具有面积大、分布广和危害重等特点[19-20].经过多年的持续治理,西藏高原的沙漠化问题已经得到了显著改善.从时间维度上看,西藏高原的沙漠化面积随时间呈先增长后减少趋势(表1).1990—2000年,沙漠化面积增长了2 152.01 km2,中度和重度-极重度沙漠化面积分别增长了1 871.96 km2和778.34 km2,敏感性指数仅下降0.02,这主要与该时期内人口增长、畜牧量增加、开垦、乱砍滥伐等人为活动和气候变化有关[17,20-21].2000—2010年,沙漠化面积增长趋势得到了控制,沙漠化面积减少了194.56 km2,轻度沙漠化面积增长12 459.92 km2,中度和重度-极重度沙漠化面积分别减少了12 414.13 km2和240.35 km2,敏感性指数下降0.05.除了轻度沙漠化面积增长外,其余程度沙漠化面积均减少,这主要与国家环保部门对西藏沙漠化问题的重视、沙漠化治理技术的推广有关,而轻度沙漠化面积增长则归因于西藏地区人为因素增长和畜牧业发展[17,20-21].2010—2015年,沙漠化面积增长趋势进一步得到了控制,沙漠化面积在5年时间里仅增加了67.10 km2,轻度沙漠化面积减少2 838.03 km2,中度沙漠化面积不变,重度-极重度沙漠化面积减少了127.52 km2,敏感性指数下降0.05,沙漠化面积得到稳定,这得益于沙漠化防治技术的日益成熟和防治工程试验示范点的建设[17,20-21]. ...
半干旱区典型沙地生态环境演变特征及沙漠化防治建议
8
2024
... 西藏高原风沙地貌是在长时间自然条件变化和人为活动干预下形成的,广泛分布于河流谷地、山间盆地和山前洪积区等地貌单元,具有面积大、分布广和危害重等特点[19-20].经过多年的持续治理,西藏高原的沙漠化问题已经得到了显著改善.从时间维度上看,西藏高原的沙漠化面积随时间呈先增长后减少趋势(表1).1990—2000年,沙漠化面积增长了2 152.01 km2,中度和重度-极重度沙漠化面积分别增长了1 871.96 km2和778.34 km2,敏感性指数仅下降0.02,这主要与该时期内人口增长、畜牧量增加、开垦、乱砍滥伐等人为活动和气候变化有关[17,20-21].2000—2010年,沙漠化面积增长趋势得到了控制,沙漠化面积减少了194.56 km2,轻度沙漠化面积增长12 459.92 km2,中度和重度-极重度沙漠化面积分别减少了12 414.13 km2和240.35 km2,敏感性指数下降0.05.除了轻度沙漠化面积增长外,其余程度沙漠化面积均减少,这主要与国家环保部门对西藏沙漠化问题的重视、沙漠化治理技术的推广有关,而轻度沙漠化面积增长则归因于西藏地区人为因素增长和畜牧业发展[17,20-21].2010—2015年,沙漠化面积增长趋势进一步得到了控制,沙漠化面积在5年时间里仅增加了67.10 km2,轻度沙漠化面积减少2 838.03 km2,中度沙漠化面积不变,重度-极重度沙漠化面积减少了127.52 km2,敏感性指数下降0.05,沙漠化面积得到稳定,这得益于沙漠化防治技术的日益成熟和防治工程试验示范点的建设[17,20-21]. ...
... ,20-21].2000—2010年,沙漠化面积增长趋势得到了控制,沙漠化面积减少了194.56 km2,轻度沙漠化面积增长12 459.92 km2,中度和重度-极重度沙漠化面积分别减少了12 414.13 km2和240.35 km2,敏感性指数下降0.05.除了轻度沙漠化面积增长外,其余程度沙漠化面积均减少,这主要与国家环保部门对西藏沙漠化问题的重视、沙漠化治理技术的推广有关,而轻度沙漠化面积增长则归因于西藏地区人为因素增长和畜牧业发展[17,20-21].2010—2015年,沙漠化面积增长趋势进一步得到了控制,沙漠化面积在5年时间里仅增加了67.10 km2,轻度沙漠化面积减少2 838.03 km2,中度沙漠化面积不变,重度-极重度沙漠化面积减少了127.52 km2,敏感性指数下降0.05,沙漠化面积得到稳定,这得益于沙漠化防治技术的日益成熟和防治工程试验示范点的建设[17,20-21]. ...
... ,20-21].2010—2015年,沙漠化面积增长趋势进一步得到了控制,沙漠化面积在5年时间里仅增加了67.10 km2,轻度沙漠化面积减少2 838.03 km2,中度沙漠化面积不变,重度-极重度沙漠化面积减少了127.52 km2,敏感性指数下降0.05,沙漠化面积得到稳定,这得益于沙漠化防治技术的日益成熟和防治工程试验示范点的建设[17,20-21]. ...
... ,20-21]. ...
... 土地沙漠化是在干旱、半干旱以及部分半湿润地区出现的由于人地关系不协调所造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的土地退化现象[20].这种长时间序列上形成的风沙地貌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变化和植被覆盖等,而人为因素主要是一系列人类经济活动,例如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和砍伐森林等对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的破坏. ...
... 西藏高原以高原寒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气候为主,其沙漠化成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西藏高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气候复杂多变,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生态环境易变.研究表明,对于相同外界条件改变值,西藏高原生态环境对此响应值明显高于其他区域,沙漠化敏感指数更高,这是西藏高原土地沙漠化根本内在原因[9,17].另一方面,西藏高原土地沙漠化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是沙漠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和植被,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沙漠化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不相同[20].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藏高原沙漠化问题呈恶化趋势,主要是由于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区内温度升高,蒸发量增大,土壤变得更加干燥,风蚀作用加强,从而形成干旱环境.从长时间序列上看,由于气候变得干冷,加上植被稀少,大量碎屑物裸露地表,为风沙活动提供丰富的沙物质来源,从而加剧西藏高原沙漠化过程[24].此外,西藏高原“一江两河”流域走向与区域内盛行的西风风向平行,使得该区域风力强劲,冬春季节西风持续时间长,为沙物质运移提供了动力机制.而冬春季节植被稀疏枯黄,进一步加剧了区域内沙漠化的延伸和扩张[25].河谷沙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河流上游受多种外营力侵蚀产生松散碎屑物质,随着河流径流逐渐向下游搬运[9],在相对平坦或者局部地形影响下在河道及河流两岸堆积并在枯水期裸露被河谷风逐步向山坡搬运形成山坡覆沙[23,26]. ...
... 西藏高原风沙地貌分布广泛,尤其是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沙物质十分丰富.通过对目前国内外西藏高原风沙地貌的物源研究进行总结和梳理,西藏高原风沙地貌的沙物质来源主要包括3个方面[17,23,28,42]:①水力和风力作用对上游沙物质的输运.雅鲁藏布江中上游降雨量丰富,年降雨量大于500 mm[23].在丰水期,中上游流域输送的沙物质占全年输沙总量的85%以上[28].由于强降水使得水力作用对河床侵蚀作用也进一步加强,雨水会将一部分风成沙丘带入到河道,为下游风沙地貌形成提供充足的沙物质来源.而在枯水期,水位下降,大量裸露沙物质在风力作用下向两岸和下游输移,形成爬坡沙丘.河岸和河漫滩是风沙地貌主要的沙物质来源[43-44].②风力作用对土壤的侵蚀.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藏区人口和耕地面积增长的高峰期.到2023年,藏区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12.8%,风力作用对耕地最大侵蚀深度可达10 cm[25].除了耕地面积增加,还有一部分草地也遭到严重破坏.风力作用下对土壤的侵蚀是西藏高原风沙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另一个物质来源.③古沙丘的活化和本地碎屑岩[44-45].西藏高原宽广河谷和谷坡上遗存有较多的残留古沙丘和埋藏古沙丘,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恶化和人为活动增强,地表植被与土壤结构不断遭到破坏,导致古沙丘复活,成为新的沙源[20,46]. ...
... 沙漠化是目前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沙漠化动态监测对沙漠化防治策略指导具有重要意义.西藏高原沙漠化动态监测可以为其沙漠化防治对策的制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指导.西藏高原由于受到海拔、气候条件和地形等因素影响,沙漠化动态监测滞后于国内典型沙化区.20世纪80年代研究初期沙漠化监测以野外调查结合沙漠化分布数据分析为主,但是成果并不显著.西藏高原沙漠化监测技术发展正式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此时遥感技术已经被广泛用于沙漠化动态监测,到2000年左右,已经形成了遥感数据结合野外调查的沙漠化动态监测新模式.地面调查可以监测当前的植被结构以及流沙斑块的空间分布状况,遥感(RS)影像反演技术则可为揭示大面积植被动态和荒漠化趋势提供多时相数据[78].此外,遥感影像还可以提供难以到达偏远地区的沙漠及其腹地风沙地貌,甚至外行星风沙地貌的丰富信息,是一种可以绘制大范围陆地表面状况的监测技术,同时也是国内外监测长时间序列地表演变过程的有效手段[79-81].Hanan等[82]通过遥感影像反演技术,建立了归一化植被指数、扰动指数、过程指数和表层土壤粒度等指标长时间序列数据集,评估了沙地荒漠化发展程度.也有学者利用实地考察结合遥感影像数据对西藏高原现代风沙活动进行研究,分析各环境因子对沙漠化演变过程的影响,并利用数学方法提取出影响西藏高原风沙活动的主要气候因子[20,83]. ...
1990~2020年青藏高原沙漠化敏感性时空变化特征及防治建议
3
2023
... 西藏高原风沙地貌是在长时间自然条件变化和人为活动干预下形成的,广泛分布于河流谷地、山间盆地和山前洪积区等地貌单元,具有面积大、分布广和危害重等特点[19-20].经过多年的持续治理,西藏高原的沙漠化问题已经得到了显著改善.从时间维度上看,西藏高原的沙漠化面积随时间呈先增长后减少趋势(表1).1990—2000年,沙漠化面积增长了2 152.01 km2,中度和重度-极重度沙漠化面积分别增长了1 871.96 km2和778.34 km2,敏感性指数仅下降0.02,这主要与该时期内人口增长、畜牧量增加、开垦、乱砍滥伐等人为活动和气候变化有关[17,20-21].2000—2010年,沙漠化面积增长趋势得到了控制,沙漠化面积减少了194.56 km2,轻度沙漠化面积增长12 459.92 km2,中度和重度-极重度沙漠化面积分别减少了12 414.13 km2和240.35 km2,敏感性指数下降0.05.除了轻度沙漠化面积增长外,其余程度沙漠化面积均减少,这主要与国家环保部门对西藏沙漠化问题的重视、沙漠化治理技术的推广有关,而轻度沙漠化面积增长则归因于西藏地区人为因素增长和畜牧业发展[17,20-21].2010—2015年,沙漠化面积增长趋势进一步得到了控制,沙漠化面积在5年时间里仅增加了67.10 km2,轻度沙漠化面积减少2 838.03 km2,中度沙漠化面积不变,重度-极重度沙漠化面积减少了127.52 km2,敏感性指数下降0.05,沙漠化面积得到稳定,这得益于沙漠化防治技术的日益成熟和防治工程试验示范点的建设[17,20-21]. ...
... -21].2010—2015年,沙漠化面积增长趋势进一步得到了控制,沙漠化面积在5年时间里仅增加了67.10 km2,轻度沙漠化面积减少2 838.03 km2,中度沙漠化面积不变,重度-极重度沙漠化面积减少了127.52 km2,敏感性指数下降0.05,沙漠化面积得到稳定,这得益于沙漠化防治技术的日益成熟和防治工程试验示范点的建设[17,20-21]. ...
... -21]. ...
青藏高原沙漠化土地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
1
2023
... 从空间维度上看,西藏高原沙漠化分布随地形分布明显,沙漠化集中在藏北高原中部和西部、阿里高原西部、雅鲁藏布江河谷和朋曲中游河谷,而且沿着流域分布明显.在湖泊周边80 km范围内沙漠化土地面积占沙漠化土地总面积90%以上,表明西藏高原沙漠化土地大多分布在流域周边,其空间分布与流域关系密切[17,22].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河谷地貌单元上,风沙地貌呈斑块状、片状不连续分布,总体上构成了沿着狭长河谷带状不连续分布格局,且集中在宽谷河段.宽谷河段具有丰富的沙物质和开阔、平坦的下垫面,在河漫滩和河流阶地为风沙地貌的形成提供了便利条件[23].此外,随着丰水期和枯水期的不断交替,在宽谷河段沉积的沙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被搬运到两岸,形成爬坡沙丘,使得在河流纵向尺度上随着谷坡凹凸起伏呈阶梯不连续分布格局.从西藏高原方位尺度上看,藏东三江河谷主要分布灌草丛沙丘,藏南河谷地带主要分布多种形态的片状沙丘,大面积沙砾地和斑块状沙丘则主要分布在藏北、藏西地带. ...
雅鲁藏布江河谷风沙地貌形成机制与发育模式
10
1999
... 从空间维度上看,西藏高原沙漠化分布随地形分布明显,沙漠化集中在藏北高原中部和西部、阿里高原西部、雅鲁藏布江河谷和朋曲中游河谷,而且沿着流域分布明显.在湖泊周边80 km范围内沙漠化土地面积占沙漠化土地总面积90%以上,表明西藏高原沙漠化土地大多分布在流域周边,其空间分布与流域关系密切[17,22].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河谷地貌单元上,风沙地貌呈斑块状、片状不连续分布,总体上构成了沿着狭长河谷带状不连续分布格局,且集中在宽谷河段.宽谷河段具有丰富的沙物质和开阔、平坦的下垫面,在河漫滩和河流阶地为风沙地貌的形成提供了便利条件[23].此外,随着丰水期和枯水期的不断交替,在宽谷河段沉积的沙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被搬运到两岸,形成爬坡沙丘,使得在河流纵向尺度上随着谷坡凹凸起伏呈阶梯不连续分布格局.从西藏高原方位尺度上看,藏东三江河谷主要分布灌草丛沙丘,藏南河谷地带主要分布多种形态的片状沙丘,大面积沙砾地和斑块状沙丘则主要分布在藏北、藏西地带. ...
... 西藏高原以高原寒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气候为主,其沙漠化成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西藏高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气候复杂多变,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生态环境易变.研究表明,对于相同外界条件改变值,西藏高原生态环境对此响应值明显高于其他区域,沙漠化敏感指数更高,这是西藏高原土地沙漠化根本内在原因[9,17].另一方面,西藏高原土地沙漠化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是沙漠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和植被,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沙漠化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不相同[20].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藏高原沙漠化问题呈恶化趋势,主要是由于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区内温度升高,蒸发量增大,土壤变得更加干燥,风蚀作用加强,从而形成干旱环境.从长时间序列上看,由于气候变得干冷,加上植被稀少,大量碎屑物裸露地表,为风沙活动提供丰富的沙物质来源,从而加剧西藏高原沙漠化过程[24].此外,西藏高原“一江两河”流域走向与区域内盛行的西风风向平行,使得该区域风力强劲,冬春季节西风持续时间长,为沙物质运移提供了动力机制.而冬春季节植被稀疏枯黄,进一步加剧了区域内沙漠化的延伸和扩张[25].河谷沙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河流上游受多种外营力侵蚀产生松散碎屑物质,随着河流径流逐渐向下游搬运[9],在相对平坦或者局部地形影响下在河道及河流两岸堆积并在枯水期裸露被河谷风逐步向山坡搬运形成山坡覆沙[23,26]. ...
... 沙丘是气流因携沙能力下降发生局部堆积,然后在风力作用下进一步塑造而形成的风沙地貌[29].全球超过一半陆地面积受到风沙地貌过程的影响[30].国内外学者围绕沙丘动力机制开展了大量研究[17,23,31],认为水力和风力的时空耦合作用为沙丘形成提供了持续的动力机制[23,28,31-32].河谷地表昼夜受热不均匀,加强了山谷间空气环流,形成了在冬季和春季频发且风力强劲的山谷风.此外,西藏高原境内地势西高东低,河谷走向与风向平行,增加了风的强度,枯水期强劲的西风和山谷风环流叠加形成的地面风,是西藏高原风沙活动的风动力条件[33-34].河流是向下游输送陆地物质的重要途径[35].西藏高原河谷沙丘的形成不仅受到风动力过程的影响,还受到湖泊和河流等水动力过程的影响[35].西藏高原境内发育的“一江两河”流域是水动力主要来源,包括河流水力输送和降雨季节型溪流[9].河流将上游沙物质和两岸风蚀沉积物输送至下游,在有植被覆盖的宽谷河段沉积下来,等到枯水期,这些暴露的细颗粒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输送到河岸两侧形成爬坡沙丘[36].此外,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干湿季节分明,在夏季温度升高降雨量增多,再加上冰川融化,此时爬坡沙丘遭受到坡面冲刷,丘高削减,洪积坡积物在坡麓沉积,雨水还会将一部分坡积物带入河流,进一步加强了河流径流[23].在风季形成的沙化地貌在雨季水动力作用下停滞发育甚至消亡,在翌年风季来临时,被消减的沙丘又被“复活”,形成一个形成—衰亡—复活的不断循环过程[37-38]. ...
... [23,28,31-32].河谷地表昼夜受热不均匀,加强了山谷间空气环流,形成了在冬季和春季频发且风力强劲的山谷风.此外,西藏高原境内地势西高东低,河谷走向与风向平行,增加了风的强度,枯水期强劲的西风和山谷风环流叠加形成的地面风,是西藏高原风沙活动的风动力条件[33-34].河流是向下游输送陆地物质的重要途径[35].西藏高原河谷沙丘的形成不仅受到风动力过程的影响,还受到湖泊和河流等水动力过程的影响[35].西藏高原境内发育的“一江两河”流域是水动力主要来源,包括河流水力输送和降雨季节型溪流[9].河流将上游沙物质和两岸风蚀沉积物输送至下游,在有植被覆盖的宽谷河段沉积下来,等到枯水期,这些暴露的细颗粒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输送到河岸两侧形成爬坡沙丘[36].此外,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干湿季节分明,在夏季温度升高降雨量增多,再加上冰川融化,此时爬坡沙丘遭受到坡面冲刷,丘高削减,洪积坡积物在坡麓沉积,雨水还会将一部分坡积物带入河流,进一步加强了河流径流[23].在风季形成的沙化地貌在雨季水动力作用下停滞发育甚至消亡,在翌年风季来临时,被消减的沙丘又被“复活”,形成一个形成—衰亡—复活的不断循环过程[37-38]. ...
... [23].在风季形成的沙化地貌在雨季水动力作用下停滞发育甚至消亡,在翌年风季来临时,被消减的沙丘又被“复活”,形成一个形成—衰亡—复活的不断循环过程[37-38]. ...
... 除了风力和水力直接作用动力机制外,风沙地貌的形成还包括气候、地形和植被等间接作用动力机制[39].气候改变影响风力和水力机制在整个西藏高原的分布规律,从而间接影响风沙地貌形成.例如,气候干暖化,改变境内盛行风向和风力强度,同样也会使降雨增多,水动力作用过程被增强[23,40].地形是风沙地貌载体,沙漠化分布与地形地貌特征有关.西藏高原地势西高东低,使其境内盛行西风,而流域也随着地势高低呈东西流向,使西藏地区沙漠化沿着河流和地形分布[17,23,30].植被是防沙治沙的有效措施,植被的存在会对近地面的气流形成阻挡和消减作用,沙物质发生沉积,在植被周围形成灌丛沙丘[23,31,40]. ...
... ,23,30].植被是防沙治沙的有效措施,植被的存在会对近地面的气流形成阻挡和消减作用,沙物质发生沉积,在植被周围形成灌丛沙丘[23,31,40]. ...
... [23,31,40]. ...
... 西藏高原风沙地貌分布广泛,尤其是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沙物质十分丰富.通过对目前国内外西藏高原风沙地貌的物源研究进行总结和梳理,西藏高原风沙地貌的沙物质来源主要包括3个方面[17,23,28,42]:①水力和风力作用对上游沙物质的输运.雅鲁藏布江中上游降雨量丰富,年降雨量大于500 mm[23].在丰水期,中上游流域输送的沙物质占全年输沙总量的85%以上[28].由于强降水使得水力作用对河床侵蚀作用也进一步加强,雨水会将一部分风成沙丘带入到河道,为下游风沙地貌形成提供充足的沙物质来源.而在枯水期,水位下降,大量裸露沙物质在风力作用下向两岸和下游输移,形成爬坡沙丘.河岸和河漫滩是风沙地貌主要的沙物质来源[43-44].②风力作用对土壤的侵蚀.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藏区人口和耕地面积增长的高峰期.到2023年,藏区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12.8%,风力作用对耕地最大侵蚀深度可达10 cm[25].除了耕地面积增加,还有一部分草地也遭到严重破坏.风力作用下对土壤的侵蚀是西藏高原风沙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另一个物质来源.③古沙丘的活化和本地碎屑岩[44-45].西藏高原宽广河谷和谷坡上遗存有较多的残留古沙丘和埋藏古沙丘,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恶化和人为活动增强,地表植被与土壤结构不断遭到破坏,导致古沙丘复活,成为新的沙源[20,46]. ...
... [23].在丰水期,中上游流域输送的沙物质占全年输沙总量的85%以上[28].由于强降水使得水力作用对河床侵蚀作用也进一步加强,雨水会将一部分风成沙丘带入到河道,为下游风沙地貌形成提供充足的沙物质来源.而在枯水期,水位下降,大量裸露沙物质在风力作用下向两岸和下游输移,形成爬坡沙丘.河岸和河漫滩是风沙地貌主要的沙物质来源[43-44].②风力作用对土壤的侵蚀.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藏区人口和耕地面积增长的高峰期.到2023年,藏区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12.8%,风力作用对耕地最大侵蚀深度可达10 cm[25].除了耕地面积增加,还有一部分草地也遭到严重破坏.风力作用下对土壤的侵蚀是西藏高原风沙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另一个物质来源.③古沙丘的活化和本地碎屑岩[44-45].西藏高原宽广河谷和谷坡上遗存有较多的残留古沙丘和埋藏古沙丘,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恶化和人为活动增强,地表植被与土壤结构不断遭到破坏,导致古沙丘复活,成为新的沙源[20,46]. ...
Wind erodibility indices of aeolian sandy soils impacted by different vegetation restoration:a case study from the Shannan valley of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2
2022
... 西藏高原以高原寒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气候为主,其沙漠化成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西藏高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气候复杂多变,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生态环境易变.研究表明,对于相同外界条件改变值,西藏高原生态环境对此响应值明显高于其他区域,沙漠化敏感指数更高,这是西藏高原土地沙漠化根本内在原因[9,17].另一方面,西藏高原土地沙漠化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是沙漠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和植被,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沙漠化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不相同[20].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藏高原沙漠化问题呈恶化趋势,主要是由于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区内温度升高,蒸发量增大,土壤变得更加干燥,风蚀作用加强,从而形成干旱环境.从长时间序列上看,由于气候变得干冷,加上植被稀少,大量碎屑物裸露地表,为风沙活动提供丰富的沙物质来源,从而加剧西藏高原沙漠化过程[24].此外,西藏高原“一江两河”流域走向与区域内盛行的西风风向平行,使得该区域风力强劲,冬春季节西风持续时间长,为沙物质运移提供了动力机制.而冬春季节植被稀疏枯黄,进一步加剧了区域内沙漠化的延伸和扩张[25].河谷沙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河流上游受多种外营力侵蚀产生松散碎屑物质,随着河流径流逐渐向下游搬运[9],在相对平坦或者局部地形影响下在河道及河流两岸堆积并在枯水期裸露被河谷风逐步向山坡搬运形成山坡覆沙[23,26]. ...
... 植被是防风固沙的有效措施[54],通过种植植物可以阻挡沙物质移动[24,55],也可为其他物种入侵、定居和种群扩大创造条件,形成可持续的植被防沙体系.西藏高原植被防风固沙主要在“一江两河”流域,通过在河漫滩和河流阶地种植植被,不仅可以减缓水力侵蚀作用,保持河床的稳定性,还可以对河流输沙进行拦截和沉积,但同时这也为爬坡沙丘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沙源,即“沙聚”变成“沙源”. ...
雅鲁藏布江流域土地沙漠化现状与成因初步研究:兼论人为因素在沙漠化中的作用
3
1999
... 西藏高原以高原寒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气候为主,其沙漠化成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西藏高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气候复杂多变,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生态环境易变.研究表明,对于相同外界条件改变值,西藏高原生态环境对此响应值明显高于其他区域,沙漠化敏感指数更高,这是西藏高原土地沙漠化根本内在原因[9,17].另一方面,西藏高原土地沙漠化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是沙漠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和植被,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沙漠化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不相同[20].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藏高原沙漠化问题呈恶化趋势,主要是由于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区内温度升高,蒸发量增大,土壤变得更加干燥,风蚀作用加强,从而形成干旱环境.从长时间序列上看,由于气候变得干冷,加上植被稀少,大量碎屑物裸露地表,为风沙活动提供丰富的沙物质来源,从而加剧西藏高原沙漠化过程[24].此外,西藏高原“一江两河”流域走向与区域内盛行的西风风向平行,使得该区域风力强劲,冬春季节西风持续时间长,为沙物质运移提供了动力机制.而冬春季节植被稀疏枯黄,进一步加剧了区域内沙漠化的延伸和扩张[25].河谷沙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河流上游受多种外营力侵蚀产生松散碎屑物质,随着河流径流逐渐向下游搬运[9],在相对平坦或者局部地形影响下在河道及河流两岸堆积并在枯水期裸露被河谷风逐步向山坡搬运形成山坡覆沙[23,26]. ...
... 人为因素是沙漠化发展的外在驱动力.20世纪90年代是西藏人口增长的高峰期,1990—2000年,西藏人口增长21.83万[27],特别是雅鲁藏布江流域,是藏族人民的发源地和活动的中心区域[25].随着人口增多,畜牧数量也随之增加,这使得西藏高原草地、林地和耕地被过度开发,土壤结构和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大量碎屑物裸露在地表,为风沙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物源,进一步加剧了沙漠化过程[28].西藏高原土地沙漠化成因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以气候变化为主,9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数量增多,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是土地沙漠化主要原因[17]. ...
... 西藏高原风沙地貌分布广泛,尤其是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沙物质十分丰富.通过对目前国内外西藏高原风沙地貌的物源研究进行总结和梳理,西藏高原风沙地貌的沙物质来源主要包括3个方面[17,23,28,42]:①水力和风力作用对上游沙物质的输运.雅鲁藏布江中上游降雨量丰富,年降雨量大于500 mm[23].在丰水期,中上游流域输送的沙物质占全年输沙总量的85%以上[28].由于强降水使得水力作用对河床侵蚀作用也进一步加强,雨水会将一部分风成沙丘带入到河道,为下游风沙地貌形成提供充足的沙物质来源.而在枯水期,水位下降,大量裸露沙物质在风力作用下向两岸和下游输移,形成爬坡沙丘.河岸和河漫滩是风沙地貌主要的沙物质来源[43-44].②风力作用对土壤的侵蚀.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藏区人口和耕地面积增长的高峰期.到2023年,藏区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12.8%,风力作用对耕地最大侵蚀深度可达10 cm[25].除了耕地面积增加,还有一部分草地也遭到严重破坏.风力作用下对土壤的侵蚀是西藏高原风沙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另一个物质来源.③古沙丘的活化和本地碎屑岩[44-45].西藏高原宽广河谷和谷坡上遗存有较多的残留古沙丘和埋藏古沙丘,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恶化和人为活动增强,地表植被与土壤结构不断遭到破坏,导致古沙丘复活,成为新的沙源[20,46]. ...
A model for the activ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source-bordering dunefields on a semiarid fluvial plain:a case study from the Xiliaohe Plain,Northeast China
1
2007
... 西藏高原以高原寒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气候为主,其沙漠化成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西藏高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气候复杂多变,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生态环境易变.研究表明,对于相同外界条件改变值,西藏高原生态环境对此响应值明显高于其他区域,沙漠化敏感指数更高,这是西藏高原土地沙漠化根本内在原因[9,17].另一方面,西藏高原土地沙漠化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是沙漠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和植被,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沙漠化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不相同[20].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藏高原沙漠化问题呈恶化趋势,主要是由于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区内温度升高,蒸发量增大,土壤变得更加干燥,风蚀作用加强,从而形成干旱环境.从长时间序列上看,由于气候变得干冷,加上植被稀少,大量碎屑物裸露地表,为风沙活动提供丰富的沙物质来源,从而加剧西藏高原沙漠化过程[24].此外,西藏高原“一江两河”流域走向与区域内盛行的西风风向平行,使得该区域风力强劲,冬春季节西风持续时间长,为沙物质运移提供了动力机制.而冬春季节植被稀疏枯黄,进一步加剧了区域内沙漠化的延伸和扩张[25].河谷沙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河流上游受多种外营力侵蚀产生松散碎屑物质,随着河流径流逐渐向下游搬运[9],在相对平坦或者局部地形影响下在河道及河流两岸堆积并在枯水期裸露被河谷风逐步向山坡搬运形成山坡覆沙[23,26]. ...
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地区土地沙漠化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1
2003
... 人为因素是沙漠化发展的外在驱动力.20世纪90年代是西藏人口增长的高峰期,1990—2000年,西藏人口增长21.83万[27],特别是雅鲁藏布江流域,是藏族人民的发源地和活动的中心区域[25].随着人口增多,畜牧数量也随之增加,这使得西藏高原草地、林地和耕地被过度开发,土壤结构和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大量碎屑物裸露在地表,为风沙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物源,进一步加剧了沙漠化过程[28].西藏高原土地沙漠化成因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以气候变化为主,9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数量增多,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是土地沙漠化主要原因[17]. ...
Diverse climatic and anthropogenic impacts on desertific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Yarlung Zangbo River Catchment on the Tibetan Plateau
4
2023
... 人为因素是沙漠化发展的外在驱动力.20世纪90年代是西藏人口增长的高峰期,1990—2000年,西藏人口增长21.83万[27],特别是雅鲁藏布江流域,是藏族人民的发源地和活动的中心区域[25].随着人口增多,畜牧数量也随之增加,这使得西藏高原草地、林地和耕地被过度开发,土壤结构和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大量碎屑物裸露在地表,为风沙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物源,进一步加剧了沙漠化过程[28].西藏高原土地沙漠化成因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以气候变化为主,9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数量增多,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是土地沙漠化主要原因[17]. ...
... 沙丘是气流因携沙能力下降发生局部堆积,然后在风力作用下进一步塑造而形成的风沙地貌[29].全球超过一半陆地面积受到风沙地貌过程的影响[30].国内外学者围绕沙丘动力机制开展了大量研究[17,23,31],认为水力和风力的时空耦合作用为沙丘形成提供了持续的动力机制[23,28,31-32].河谷地表昼夜受热不均匀,加强了山谷间空气环流,形成了在冬季和春季频发且风力强劲的山谷风.此外,西藏高原境内地势西高东低,河谷走向与风向平行,增加了风的强度,枯水期强劲的西风和山谷风环流叠加形成的地面风,是西藏高原风沙活动的风动力条件[33-34].河流是向下游输送陆地物质的重要途径[35].西藏高原河谷沙丘的形成不仅受到风动力过程的影响,还受到湖泊和河流等水动力过程的影响[35].西藏高原境内发育的“一江两河”流域是水动力主要来源,包括河流水力输送和降雨季节型溪流[9].河流将上游沙物质和两岸风蚀沉积物输送至下游,在有植被覆盖的宽谷河段沉积下来,等到枯水期,这些暴露的细颗粒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输送到河岸两侧形成爬坡沙丘[36].此外,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干湿季节分明,在夏季温度升高降雨量增多,再加上冰川融化,此时爬坡沙丘遭受到坡面冲刷,丘高削减,洪积坡积物在坡麓沉积,雨水还会将一部分坡积物带入河流,进一步加强了河流径流[23].在风季形成的沙化地貌在雨季水动力作用下停滞发育甚至消亡,在翌年风季来临时,被消减的沙丘又被“复活”,形成一个形成—衰亡—复活的不断循环过程[37-38]. ...
... 西藏高原风沙地貌分布广泛,尤其是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沙物质十分丰富.通过对目前国内外西藏高原风沙地貌的物源研究进行总结和梳理,西藏高原风沙地貌的沙物质来源主要包括3个方面[17,23,28,42]:①水力和风力作用对上游沙物质的输运.雅鲁藏布江中上游降雨量丰富,年降雨量大于500 mm[23].在丰水期,中上游流域输送的沙物质占全年输沙总量的85%以上[28].由于强降水使得水力作用对河床侵蚀作用也进一步加强,雨水会将一部分风成沙丘带入到河道,为下游风沙地貌形成提供充足的沙物质来源.而在枯水期,水位下降,大量裸露沙物质在风力作用下向两岸和下游输移,形成爬坡沙丘.河岸和河漫滩是风沙地貌主要的沙物质来源[43-44].②风力作用对土壤的侵蚀.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藏区人口和耕地面积增长的高峰期.到2023年,藏区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12.8%,风力作用对耕地最大侵蚀深度可达10 cm[25].除了耕地面积增加,还有一部分草地也遭到严重破坏.风力作用下对土壤的侵蚀是西藏高原风沙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另一个物质来源.③古沙丘的活化和本地碎屑岩[44-45].西藏高原宽广河谷和谷坡上遗存有较多的残留古沙丘和埋藏古沙丘,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恶化和人为活动增强,地表植被与土壤结构不断遭到破坏,导致古沙丘复活,成为新的沙源[20,46]. ...
... [28].由于强降水使得水力作用对河床侵蚀作用也进一步加强,雨水会将一部分风成沙丘带入到河道,为下游风沙地貌形成提供充足的沙物质来源.而在枯水期,水位下降,大量裸露沙物质在风力作用下向两岸和下游输移,形成爬坡沙丘.河岸和河漫滩是风沙地貌主要的沙物质来源[43-44].②风力作用对土壤的侵蚀.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藏区人口和耕地面积增长的高峰期.到2023年,藏区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12.8%,风力作用对耕地最大侵蚀深度可达10 cm[25].除了耕地面积增加,还有一部分草地也遭到严重破坏.风力作用下对土壤的侵蚀是西藏高原风沙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另一个物质来源.③古沙丘的活化和本地碎屑岩[44-45].西藏高原宽广河谷和谷坡上遗存有较多的残留古沙丘和埋藏古沙丘,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恶化和人为活动增强,地表植被与土壤结构不断遭到破坏,导致古沙丘复活,成为新的沙源[20,46]. ...
爬坡沙丘的研究进展
1
2018
... 沙丘是气流因携沙能力下降发生局部堆积,然后在风力作用下进一步塑造而形成的风沙地貌[29].全球超过一半陆地面积受到风沙地貌过程的影响[30].国内外学者围绕沙丘动力机制开展了大量研究[17,23,31],认为水力和风力的时空耦合作用为沙丘形成提供了持续的动力机制[23,28,31-32].河谷地表昼夜受热不均匀,加强了山谷间空气环流,形成了在冬季和春季频发且风力强劲的山谷风.此外,西藏高原境内地势西高东低,河谷走向与风向平行,增加了风的强度,枯水期强劲的西风和山谷风环流叠加形成的地面风,是西藏高原风沙活动的风动力条件[33-34].河流是向下游输送陆地物质的重要途径[35].西藏高原河谷沙丘的形成不仅受到风动力过程的影响,还受到湖泊和河流等水动力过程的影响[35].西藏高原境内发育的“一江两河”流域是水动力主要来源,包括河流水力输送和降雨季节型溪流[9].河流将上游沙物质和两岸风蚀沉积物输送至下游,在有植被覆盖的宽谷河段沉积下来,等到枯水期,这些暴露的细颗粒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输送到河岸两侧形成爬坡沙丘[36].此外,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干湿季节分明,在夏季温度升高降雨量增多,再加上冰川融化,此时爬坡沙丘遭受到坡面冲刷,丘高削减,洪积坡积物在坡麓沉积,雨水还会将一部分坡积物带入河流,进一步加强了河流径流[23].在风季形成的沙化地貌在雨季水动力作用下停滞发育甚至消亡,在翌年风季来临时,被消减的沙丘又被“复活”,形成一个形成—衰亡—复活的不断循环过程[37-38]. ...
Interpretations and common challenges of aeolian records from North American dune fields
2
2016
... 沙丘是气流因携沙能力下降发生局部堆积,然后在风力作用下进一步塑造而形成的风沙地貌[29].全球超过一半陆地面积受到风沙地貌过程的影响[30].国内外学者围绕沙丘动力机制开展了大量研究[17,23,31],认为水力和风力的时空耦合作用为沙丘形成提供了持续的动力机制[23,28,31-32].河谷地表昼夜受热不均匀,加强了山谷间空气环流,形成了在冬季和春季频发且风力强劲的山谷风.此外,西藏高原境内地势西高东低,河谷走向与风向平行,增加了风的强度,枯水期强劲的西风和山谷风环流叠加形成的地面风,是西藏高原风沙活动的风动力条件[33-34].河流是向下游输送陆地物质的重要途径[35].西藏高原河谷沙丘的形成不仅受到风动力过程的影响,还受到湖泊和河流等水动力过程的影响[35].西藏高原境内发育的“一江两河”流域是水动力主要来源,包括河流水力输送和降雨季节型溪流[9].河流将上游沙物质和两岸风蚀沉积物输送至下游,在有植被覆盖的宽谷河段沉积下来,等到枯水期,这些暴露的细颗粒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输送到河岸两侧形成爬坡沙丘[36].此外,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干湿季节分明,在夏季温度升高降雨量增多,再加上冰川融化,此时爬坡沙丘遭受到坡面冲刷,丘高削减,洪积坡积物在坡麓沉积,雨水还会将一部分坡积物带入河流,进一步加强了河流径流[23].在风季形成的沙化地貌在雨季水动力作用下停滞发育甚至消亡,在翌年风季来临时,被消减的沙丘又被“复活”,形成一个形成—衰亡—复活的不断循环过程[37-38]. ...
... 除了风力和水力直接作用动力机制外,风沙地貌的形成还包括气候、地形和植被等间接作用动力机制[39].气候改变影响风力和水力机制在整个西藏高原的分布规律,从而间接影响风沙地貌形成.例如,气候干暖化,改变境内盛行风向和风力强度,同样也会使降雨增多,水动力作用过程被增强[23,40].地形是风沙地貌载体,沙漠化分布与地形地貌特征有关.西藏高原地势西高东低,使其境内盛行西风,而流域也随着地势高低呈东西流向,使西藏地区沙漠化沿着河流和地形分布[17,23,30].植被是防沙治沙的有效措施,植被的存在会对近地面的气流形成阻挡和消减作用,沙物质发生沉积,在植被周围形成灌丛沙丘[23,31,40]. ...
Formation of lake dunes in an intramontane basin:a case study from Cuona Lake,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3
2021
... 沙丘是气流因携沙能力下降发生局部堆积,然后在风力作用下进一步塑造而形成的风沙地貌[29].全球超过一半陆地面积受到风沙地貌过程的影响[30].国内外学者围绕沙丘动力机制开展了大量研究[17,23,31],认为水力和风力的时空耦合作用为沙丘形成提供了持续的动力机制[23,28,31-32].河谷地表昼夜受热不均匀,加强了山谷间空气环流,形成了在冬季和春季频发且风力强劲的山谷风.此外,西藏高原境内地势西高东低,河谷走向与风向平行,增加了风的强度,枯水期强劲的西风和山谷风环流叠加形成的地面风,是西藏高原风沙活动的风动力条件[33-34].河流是向下游输送陆地物质的重要途径[35].西藏高原河谷沙丘的形成不仅受到风动力过程的影响,还受到湖泊和河流等水动力过程的影响[35].西藏高原境内发育的“一江两河”流域是水动力主要来源,包括河流水力输送和降雨季节型溪流[9].河流将上游沙物质和两岸风蚀沉积物输送至下游,在有植被覆盖的宽谷河段沉积下来,等到枯水期,这些暴露的细颗粒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输送到河岸两侧形成爬坡沙丘[36].此外,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干湿季节分明,在夏季温度升高降雨量增多,再加上冰川融化,此时爬坡沙丘遭受到坡面冲刷,丘高削减,洪积坡积物在坡麓沉积,雨水还会将一部分坡积物带入河流,进一步加强了河流径流[23].在风季形成的沙化地貌在雨季水动力作用下停滞发育甚至消亡,在翌年风季来临时,被消减的沙丘又被“复活”,形成一个形成—衰亡—复活的不断循环过程[37-38]. ...
... ,31-32].河谷地表昼夜受热不均匀,加强了山谷间空气环流,形成了在冬季和春季频发且风力强劲的山谷风.此外,西藏高原境内地势西高东低,河谷走向与风向平行,增加了风的强度,枯水期强劲的西风和山谷风环流叠加形成的地面风,是西藏高原风沙活动的风动力条件[33-34].河流是向下游输送陆地物质的重要途径[35].西藏高原河谷沙丘的形成不仅受到风动力过程的影响,还受到湖泊和河流等水动力过程的影响[35].西藏高原境内发育的“一江两河”流域是水动力主要来源,包括河流水力输送和降雨季节型溪流[9].河流将上游沙物质和两岸风蚀沉积物输送至下游,在有植被覆盖的宽谷河段沉积下来,等到枯水期,这些暴露的细颗粒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输送到河岸两侧形成爬坡沙丘[36].此外,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干湿季节分明,在夏季温度升高降雨量增多,再加上冰川融化,此时爬坡沙丘遭受到坡面冲刷,丘高削减,洪积坡积物在坡麓沉积,雨水还会将一部分坡积物带入河流,进一步加强了河流径流[23].在风季形成的沙化地貌在雨季水动力作用下停滞发育甚至消亡,在翌年风季来临时,被消减的沙丘又被“复活”,形成一个形成—衰亡—复活的不断循环过程[37-38]. ...
... 除了风力和水力直接作用动力机制外,风沙地貌的形成还包括气候、地形和植被等间接作用动力机制[39].气候改变影响风力和水力机制在整个西藏高原的分布规律,从而间接影响风沙地貌形成.例如,气候干暖化,改变境内盛行风向和风力强度,同样也会使降雨增多,水动力作用过程被增强[23,40].地形是风沙地貌载体,沙漠化分布与地形地貌特征有关.西藏高原地势西高东低,使其境内盛行西风,而流域也随着地势高低呈东西流向,使西藏地区沙漠化沿着河流和地形分布[17,23,30].植被是防沙治沙的有效措施,植被的存在会对近地面的气流形成阻挡和消减作用,沙物质发生沉积,在植被周围形成灌丛沙丘[23,31,40]. ...
西藏八一镇-邛多江公路沙害成因与治理
1
2004
... 沙丘是气流因携沙能力下降发生局部堆积,然后在风力作用下进一步塑造而形成的风沙地貌[29].全球超过一半陆地面积受到风沙地貌过程的影响[30].国内外学者围绕沙丘动力机制开展了大量研究[17,23,31],认为水力和风力的时空耦合作用为沙丘形成提供了持续的动力机制[23,28,31-32].河谷地表昼夜受热不均匀,加强了山谷间空气环流,形成了在冬季和春季频发且风力强劲的山谷风.此外,西藏高原境内地势西高东低,河谷走向与风向平行,增加了风的强度,枯水期强劲的西风和山谷风环流叠加形成的地面风,是西藏高原风沙活动的风动力条件[33-34].河流是向下游输送陆地物质的重要途径[35].西藏高原河谷沙丘的形成不仅受到风动力过程的影响,还受到湖泊和河流等水动力过程的影响[35].西藏高原境内发育的“一江两河”流域是水动力主要来源,包括河流水力输送和降雨季节型溪流[9].河流将上游沙物质和两岸风蚀沉积物输送至下游,在有植被覆盖的宽谷河段沉积下来,等到枯水期,这些暴露的细颗粒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输送到河岸两侧形成爬坡沙丘[36].此外,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干湿季节分明,在夏季温度升高降雨量增多,再加上冰川融化,此时爬坡沙丘遭受到坡面冲刷,丘高削减,洪积坡积物在坡麓沉积,雨水还会将一部分坡积物带入河流,进一步加强了河流径流[23].在风季形成的沙化地貌在雨季水动力作用下停滞发育甚至消亡,在翌年风季来临时,被消减的沙丘又被“复活”,形成一个形成—衰亡—复活的不断循环过程[37-38]. ...
雅鲁藏布江河谷风沙地貌分类与发育问题
1
1997
... 沙丘是气流因携沙能力下降发生局部堆积,然后在风力作用下进一步塑造而形成的风沙地貌[29].全球超过一半陆地面积受到风沙地貌过程的影响[30].国内外学者围绕沙丘动力机制开展了大量研究[17,23,31],认为水力和风力的时空耦合作用为沙丘形成提供了持续的动力机制[23,28,31-32].河谷地表昼夜受热不均匀,加强了山谷间空气环流,形成了在冬季和春季频发且风力强劲的山谷风.此外,西藏高原境内地势西高东低,河谷走向与风向平行,增加了风的强度,枯水期强劲的西风和山谷风环流叠加形成的地面风,是西藏高原风沙活动的风动力条件[33-34].河流是向下游输送陆地物质的重要途径[35].西藏高原河谷沙丘的形成不仅受到风动力过程的影响,还受到湖泊和河流等水动力过程的影响[35].西藏高原境内发育的“一江两河”流域是水动力主要来源,包括河流水力输送和降雨季节型溪流[9].河流将上游沙物质和两岸风蚀沉积物输送至下游,在有植被覆盖的宽谷河段沉积下来,等到枯水期,这些暴露的细颗粒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输送到河岸两侧形成爬坡沙丘[36].此外,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干湿季节分明,在夏季温度升高降雨量增多,再加上冰川融化,此时爬坡沙丘遭受到坡面冲刷,丘高削减,洪积坡积物在坡麓沉积,雨水还会将一部分坡积物带入河流,进一步加强了河流径流[23].在风季形成的沙化地貌在雨季水动力作用下停滞发育甚至消亡,在翌年风季来临时,被消减的沙丘又被“复活”,形成一个形成—衰亡—复活的不断循环过程[37-38]. ...
不同坡度障碍物前气流场特征及其对回涡沙丘形成的影响
5
2012
... 沙丘是气流因携沙能力下降发生局部堆积,然后在风力作用下进一步塑造而形成的风沙地貌[29].全球超过一半陆地面积受到风沙地貌过程的影响[30].国内外学者围绕沙丘动力机制开展了大量研究[17,23,31],认为水力和风力的时空耦合作用为沙丘形成提供了持续的动力机制[23,28,31-32].河谷地表昼夜受热不均匀,加强了山谷间空气环流,形成了在冬季和春季频发且风力强劲的山谷风.此外,西藏高原境内地势西高东低,河谷走向与风向平行,增加了风的强度,枯水期强劲的西风和山谷风环流叠加形成的地面风,是西藏高原风沙活动的风动力条件[33-34].河流是向下游输送陆地物质的重要途径[35].西藏高原河谷沙丘的形成不仅受到风动力过程的影响,还受到湖泊和河流等水动力过程的影响[35].西藏高原境内发育的“一江两河”流域是水动力主要来源,包括河流水力输送和降雨季节型溪流[9].河流将上游沙物质和两岸风蚀沉积物输送至下游,在有植被覆盖的宽谷河段沉积下来,等到枯水期,这些暴露的细颗粒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输送到河岸两侧形成爬坡沙丘[36].此外,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干湿季节分明,在夏季温度升高降雨量增多,再加上冰川融化,此时爬坡沙丘遭受到坡面冲刷,丘高削减,洪积坡积物在坡麓沉积,雨水还会将一部分坡积物带入河流,进一步加强了河流径流[23].在风季形成的沙化地貌在雨季水动力作用下停滞发育甚至消亡,在翌年风季来临时,被消减的沙丘又被“复活”,形成一个形成—衰亡—复活的不断循环过程[37-38]. ...
... 坡度、风速、植被和沙物质粒度是影响沙物质移动的关键因素[51-52].当坡度小于55°时,大部分沙物质颗粒在风力作用下可以越过“掩体”不会发生沉积,因此55°坡度被认为是利于沙物质堆积的最小有效坡度[34].而风速直接决定沙物质能否被风力介质携带而引起起沙,6 m·s-1的风速被认为是起沙的临界风速[53].植被可以降低临界风速,气流减速和下沉运动导致沙物质输运局部达到饱和从而在植被附近发生堆积,形成灌丛沙丘[34].粒度直接决定沉积物颗粒本身能否发生移动及运动的强弱.不同粒径的颗粒具有不同的爬升能力,大于2.0 Φ粗沙在坡脚停止运动,2.64 Φ的沙粒终止于沙丘中部,小于2.64 Φ的细沙和极细沙爬升至丘顶,小于3.00 Φ的沙粒则以跃移或悬移方式爬升更远[45].西藏高原沉积物表面的沙物质移动是在风力和水力交互作用下进行的,风力作用占主导地位.在纵向尺度上,地表沉积物在风力和水力作用下从河流上游运移到下游,形成沿着风向和流域方向分布的斑状或不连续的片状风沙地貌格局.在横向尺度上,被风力作用从河流阶地和河漫滩搬运到两岸形成阶梯状爬坡沙丘. ...
... [34].粒度直接决定沉积物颗粒本身能否发生移动及运动的强弱.不同粒径的颗粒具有不同的爬升能力,大于2.0 Φ粗沙在坡脚停止运动,2.64 Φ的沙粒终止于沙丘中部,小于2.64 Φ的细沙和极细沙爬升至丘顶,小于3.00 Φ的沙粒则以跃移或悬移方式爬升更远[45].西藏高原沉积物表面的沙物质移动是在风力和水力交互作用下进行的,风力作用占主导地位.在纵向尺度上,地表沉积物在风力和水力作用下从河流上游运移到下游,形成沿着风向和流域方向分布的斑状或不连续的片状风沙地貌格局.在横向尺度上,被风力作用从河流阶地和河漫滩搬运到两岸形成阶梯状爬坡沙丘. ...
... 西藏高原植被防沙措施以种植耐寒、耐旱性及适应高原气候的植被为主[58].例如,沿江边种植以砂生槐、藏沙蒿为主要固沙植物,可以防止江边沙物质移动[59],蒿属和锦鸡儿属等植物在乡土固沙中效果显著[60];籽蒿、花棒、沙拐枣、杨柴和砂生槐在高寒河谷流动沙地的适应性较好[61];沙柳和锦鸡儿混交林是防风固沙适宜的植被模式[62];砂生槐和杨树混交林是最佳恢复群落,植被恢复后地表粗糙度提高7.9~16.8倍[5];草本植物改善土壤养分更明显,优于灌木植物[61].河漫滩植被可以降低河流的携沙能力,影响区域的水动力结构,引起沙物质在河流的一定范围内植被固沙区堆积从而实现固沙作用[59,63-64].山坡上的植被可以通过降低地面风速,改变气流方向和沙物质运动方向使沙物质沉积下来实现固沙作用[34]. ...
... 在枯水期,降雨减少,河流水位下降,在丰水期形成的河流沙丘裸露出来成为风沙物源.雅鲁藏布江两岸植被及植被群落通过其形态(高、宽、茎叶密度等)、排列分布和生长特性等改变植被附近气流结构,植被“阻挡作用”导致的气流减速和下沉运动使风沙流局部过饱和而发生堆积,这为回涡沙丘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气流方向的改变不仅影响沙物质沉积和爬坡沙丘的初始发育位置,还是塑造沙丘形态的动力因子[34,76].带状植被可以产生掩体效应促进沙物质堆积,在约10 km2区域内,可沉积11 656 kg沙物质[48].雅鲁藏布江两岸植被对枯水期输沙量虽然也会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对整个雅鲁藏布江沙漠化防治贡献却很小,没有达到预期治沙效果.从近年雅鲁藏布江沙漠化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中上游植被防沙效益并不显著,甚至出现沙漠化加剧的逆向发展态势.这主要是因为虽然两岸植被使沙物质沉积下来,降低局部输沙量,但是随着干旱程度的加深,降雨减少,蒸发量增大,山谷风和西风风力加强,将沉积的沙物质吹到两岸,形成爬坡沙丘,“沙聚”变成“沙源”,加剧了沙漠化现象[77]. ...
Recent stepwise sediment flux increase with climate change in the Tuotuo River in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2
2020
... 沙丘是气流因携沙能力下降发生局部堆积,然后在风力作用下进一步塑造而形成的风沙地貌[29].全球超过一半陆地面积受到风沙地貌过程的影响[30].国内外学者围绕沙丘动力机制开展了大量研究[17,23,31],认为水力和风力的时空耦合作用为沙丘形成提供了持续的动力机制[23,28,31-32].河谷地表昼夜受热不均匀,加强了山谷间空气环流,形成了在冬季和春季频发且风力强劲的山谷风.此外,西藏高原境内地势西高东低,河谷走向与风向平行,增加了风的强度,枯水期强劲的西风和山谷风环流叠加形成的地面风,是西藏高原风沙活动的风动力条件[33-34].河流是向下游输送陆地物质的重要途径[35].西藏高原河谷沙丘的形成不仅受到风动力过程的影响,还受到湖泊和河流等水动力过程的影响[35].西藏高原境内发育的“一江两河”流域是水动力主要来源,包括河流水力输送和降雨季节型溪流[9].河流将上游沙物质和两岸风蚀沉积物输送至下游,在有植被覆盖的宽谷河段沉积下来,等到枯水期,这些暴露的细颗粒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输送到河岸两侧形成爬坡沙丘[36].此外,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干湿季节分明,在夏季温度升高降雨量增多,再加上冰川融化,此时爬坡沙丘遭受到坡面冲刷,丘高削减,洪积坡积物在坡麓沉积,雨水还会将一部分坡积物带入河流,进一步加强了河流径流[23].在风季形成的沙化地貌在雨季水动力作用下停滞发育甚至消亡,在翌年风季来临时,被消减的沙丘又被“复活”,形成一个形成—衰亡—复活的不断循环过程[37-38]. ...
... [35].西藏高原境内发育的“一江两河”流域是水动力主要来源,包括河流水力输送和降雨季节型溪流[9].河流将上游沙物质和两岸风蚀沉积物输送至下游,在有植被覆盖的宽谷河段沉积下来,等到枯水期,这些暴露的细颗粒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输送到河岸两侧形成爬坡沙丘[36].此外,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干湿季节分明,在夏季温度升高降雨量增多,再加上冰川融化,此时爬坡沙丘遭受到坡面冲刷,丘高削减,洪积坡积物在坡麓沉积,雨水还会将一部分坡积物带入河流,进一步加强了河流径流[23].在风季形成的沙化地貌在雨季水动力作用下停滞发育甚至消亡,在翌年风季来临时,被消减的沙丘又被“复活”,形成一个形成—衰亡—复活的不断循环过程[37-38]. ...
基于复合指纹识别技术的西藏错那湖东岸风沙来源的定量化分析
1
2019
... 沙丘是气流因携沙能力下降发生局部堆积,然后在风力作用下进一步塑造而形成的风沙地貌[29].全球超过一半陆地面积受到风沙地貌过程的影响[30].国内外学者围绕沙丘动力机制开展了大量研究[17,23,31],认为水力和风力的时空耦合作用为沙丘形成提供了持续的动力机制[23,28,31-32].河谷地表昼夜受热不均匀,加强了山谷间空气环流,形成了在冬季和春季频发且风力强劲的山谷风.此外,西藏高原境内地势西高东低,河谷走向与风向平行,增加了风的强度,枯水期强劲的西风和山谷风环流叠加形成的地面风,是西藏高原风沙活动的风动力条件[33-34].河流是向下游输送陆地物质的重要途径[35].西藏高原河谷沙丘的形成不仅受到风动力过程的影响,还受到湖泊和河流等水动力过程的影响[35].西藏高原境内发育的“一江两河”流域是水动力主要来源,包括河流水力输送和降雨季节型溪流[9].河流将上游沙物质和两岸风蚀沉积物输送至下游,在有植被覆盖的宽谷河段沉积下来,等到枯水期,这些暴露的细颗粒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输送到河岸两侧形成爬坡沙丘[36].此外,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干湿季节分明,在夏季温度升高降雨量增多,再加上冰川融化,此时爬坡沙丘遭受到坡面冲刷,丘高削减,洪积坡积物在坡麓沉积,雨水还会将一部分坡积物带入河流,进一步加强了河流径流[23].在风季形成的沙化地貌在雨季水动力作用下停滞发育甚至消亡,在翌年风季来临时,被消减的沙丘又被“复活”,形成一个形成—衰亡—复活的不断循环过程[37-38]. ...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 changes of typical climbing dunes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3
2023
... 沙丘是气流因携沙能力下降发生局部堆积,然后在风力作用下进一步塑造而形成的风沙地貌[29].全球超过一半陆地面积受到风沙地貌过程的影响[30].国内外学者围绕沙丘动力机制开展了大量研究[17,23,31],认为水力和风力的时空耦合作用为沙丘形成提供了持续的动力机制[23,28,31-32].河谷地表昼夜受热不均匀,加强了山谷间空气环流,形成了在冬季和春季频发且风力强劲的山谷风.此外,西藏高原境内地势西高东低,河谷走向与风向平行,增加了风的强度,枯水期强劲的西风和山谷风环流叠加形成的地面风,是西藏高原风沙活动的风动力条件[33-34].河流是向下游输送陆地物质的重要途径[35].西藏高原河谷沙丘的形成不仅受到风动力过程的影响,还受到湖泊和河流等水动力过程的影响[35].西藏高原境内发育的“一江两河”流域是水动力主要来源,包括河流水力输送和降雨季节型溪流[9].河流将上游沙物质和两岸风蚀沉积物输送至下游,在有植被覆盖的宽谷河段沉积下来,等到枯水期,这些暴露的细颗粒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输送到河岸两侧形成爬坡沙丘[36].此外,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干湿季节分明,在夏季温度升高降雨量增多,再加上冰川融化,此时爬坡沙丘遭受到坡面冲刷,丘高削减,洪积坡积物在坡麓沉积,雨水还会将一部分坡积物带入河流,进一步加强了河流径流[23].在风季形成的沙化地貌在雨季水动力作用下停滞发育甚至消亡,在翌年风季来临时,被消减的沙丘又被“复活”,形成一个形成—衰亡—复活的不断循环过程[37-38]. ...
... 风沙地貌的演变过程本质是沙物质在动力机制下不断运移.沙物质移动主要与地形、沙源及动力机制等宏观外部因素和沉积物粒度、形态等微观内部特性有关,风力作用在沙物质移动动力机制中占主导地位[46,48].西藏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孕育了高原特色的风沙地貌,而沙物质的运移和沉积同样依附于其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37].风力作用对沙物质移动的直接作用结果就是形成沿着盛行风向和地貌单元的沙丘分布格局[45,49-51].此外,前已述及,裸露的沙物质是在风力和水力交互作用下移动和沉积的.在丰水期,上游沙物质在水力作用下被搬运到下游宽谷河段沉积下来形成河流沙丘.在枯水期,强劲的西风和山谷风叠加将裸露的沉积物搬运两岸山坡又形成爬坡沙丘[37-38]. ...
... [37-38]. ...
Comparison of watershed sediment delivery estimates of 60 Michigan rivers using the USACE Great Lakes regional trend line and the Syvitski and Milliman global BQART equation
2
2020
... 沙丘是气流因携沙能力下降发生局部堆积,然后在风力作用下进一步塑造而形成的风沙地貌[29].全球超过一半陆地面积受到风沙地貌过程的影响[30].国内外学者围绕沙丘动力机制开展了大量研究[17,23,31],认为水力和风力的时空耦合作用为沙丘形成提供了持续的动力机制[23,28,31-32].河谷地表昼夜受热不均匀,加强了山谷间空气环流,形成了在冬季和春季频发且风力强劲的山谷风.此外,西藏高原境内地势西高东低,河谷走向与风向平行,增加了风的强度,枯水期强劲的西风和山谷风环流叠加形成的地面风,是西藏高原风沙活动的风动力条件[33-34].河流是向下游输送陆地物质的重要途径[35].西藏高原河谷沙丘的形成不仅受到风动力过程的影响,还受到湖泊和河流等水动力过程的影响[35].西藏高原境内发育的“一江两河”流域是水动力主要来源,包括河流水力输送和降雨季节型溪流[9].河流将上游沙物质和两岸风蚀沉积物输送至下游,在有植被覆盖的宽谷河段沉积下来,等到枯水期,这些暴露的细颗粒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输送到河岸两侧形成爬坡沙丘[36].此外,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干湿季节分明,在夏季温度升高降雨量增多,再加上冰川融化,此时爬坡沙丘遭受到坡面冲刷,丘高削减,洪积坡积物在坡麓沉积,雨水还会将一部分坡积物带入河流,进一步加强了河流径流[23].在风季形成的沙化地貌在雨季水动力作用下停滞发育甚至消亡,在翌年风季来临时,被消减的沙丘又被“复活”,形成一个形成—衰亡—复活的不断循环过程[37-38]. ...
... 风沙地貌的演变过程本质是沙物质在动力机制下不断运移.沙物质移动主要与地形、沙源及动力机制等宏观外部因素和沉积物粒度、形态等微观内部特性有关,风力作用在沙物质移动动力机制中占主导地位[46,48].西藏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孕育了高原特色的风沙地貌,而沙物质的运移和沉积同样依附于其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37].风力作用对沙物质移动的直接作用结果就是形成沿着盛行风向和地貌单元的沙丘分布格局[45,49-51].此外,前已述及,裸露的沙物质是在风力和水力交互作用下移动和沉积的.在丰水期,上游沙物质在水力作用下被搬运到下游宽谷河段沉积下来形成河流沙丘.在枯水期,强劲的西风和山谷风叠加将裸露的沉积物搬运两岸山坡又形成爬坡沙丘[37-38]. ...
Interactions between vegetation,water flow and sediment transport:a review
2
2015
... 除了风力和水力直接作用动力机制外,风沙地貌的形成还包括气候、地形和植被等间接作用动力机制[39].气候改变影响风力和水力机制在整个西藏高原的分布规律,从而间接影响风沙地貌形成.例如,气候干暖化,改变境内盛行风向和风力强度,同样也会使降雨增多,水动力作用过程被增强[23,40].地形是风沙地貌载体,沙漠化分布与地形地貌特征有关.西藏高原地势西高东低,使其境内盛行西风,而流域也随着地势高低呈东西流向,使西藏地区沙漠化沿着河流和地形分布[17,23,30].植被是防沙治沙的有效措施,植被的存在会对近地面的气流形成阻挡和消减作用,沙物质发生沉积,在植被周围形成灌丛沙丘[23,31,40]. ...
... 植被种植是最有效的防沙策略,植被生长形成的植被覆盖区拦截风沙和河流中的沙物质,使其因动力机制改变或减弱沙物质沉积达到固沙效果[57].西藏高原风沙地貌主要沿着“一江两河”流域呈片状和辫状不连续分布.植被防沙措施对雅鲁藏布江河流沙物质移动的影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丰水期对河流沙物质沉积运移的影响,二是枯水期对地表裸露沉积物运移的影响.在丰水期,河漫滩植被通过发育和代谢活动改变了水动力结构,高密度的植被可以形成墙边界保护,使河流的流动模式从混合层流变为边界层流,降低植被附近水流速度和湍流强度,促进了沙物质沉积[64,69].Wharton等[70]发现河道植物覆盖可以显著降低河流流速促进了沙物质沉积,1 m2植被能够捕获0.085 m3的细沙物质.河流携带的沙物质随径流缓慢、低速经过植被覆盖区时,由于植被的拦截作用在其周边沉积下来.随着沙物质沉积的增强,河流中悬浮的细小沙质颗粒物层层叠加,最后形成河流沙丘.而由于植被影响,此时沙丘表面流速降低,抑制了沉积物的再悬浮,沙丘慢慢趋于稳定成为固定沙丘,最终沿着雅鲁藏布江河漫滩植被呈条状分布[71-73].此外,河漫滩植被对河流输沙量也会产生影响.由于植被覆盖增大局部流动阻力,降低水流速度,同时也相应地降低了用于泥沙输送和河床侵蚀的剪切应力,增加河道下垫面和河床的抗蚀力,削弱侵蚀强度,抵抗河床沉积物的变形和侵蚀,保持河床稳定性,使沙物质在植被根系沉积下来,显著减少河流输沙量[39,74-75]. ...
和田河流域绿洲荒漠过渡带土地荒漠化过程研究
2
2007
... 除了风力和水力直接作用动力机制外,风沙地貌的形成还包括气候、地形和植被等间接作用动力机制[39].气候改变影响风力和水力机制在整个西藏高原的分布规律,从而间接影响风沙地貌形成.例如,气候干暖化,改变境内盛行风向和风力强度,同样也会使降雨增多,水动力作用过程被增强[23,40].地形是风沙地貌载体,沙漠化分布与地形地貌特征有关.西藏高原地势西高东低,使其境内盛行西风,而流域也随着地势高低呈东西流向,使西藏地区沙漠化沿着河流和地形分布[17,23,30].植被是防沙治沙的有效措施,植被的存在会对近地面的气流形成阻挡和消减作用,沙物质发生沉积,在植被周围形成灌丛沙丘[23,31,40]. ...
... ,40]. ...
Comparison of atypical Brachyspira spp.clinical isolates and classic strains in a mouse model of swine dysentery
1
2012
... 地面沉积物是风沙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分析沙物质来源有利于理解沙漠化形成和演化,同时风沙沉积物的来源还是重建干旱区地表过程和解释风成序列古环境意义的关键.风力和水力作用不仅为风沙地貌形成提供了动力机制,还为风沙地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源.沙丘沉积物的潜在来源包括河流和周围山区,每个来源都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41]. ...
雅鲁藏布江河谷加查-米林段沙丘成因
1
2020
... 西藏高原风沙地貌分布广泛,尤其是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沙物质十分丰富.通过对目前国内外西藏高原风沙地貌的物源研究进行总结和梳理,西藏高原风沙地貌的沙物质来源主要包括3个方面[17,23,28,42]:①水力和风力作用对上游沙物质的输运.雅鲁藏布江中上游降雨量丰富,年降雨量大于500 mm[23].在丰水期,中上游流域输送的沙物质占全年输沙总量的85%以上[28].由于强降水使得水力作用对河床侵蚀作用也进一步加强,雨水会将一部分风成沙丘带入到河道,为下游风沙地貌形成提供充足的沙物质来源.而在枯水期,水位下降,大量裸露沙物质在风力作用下向两岸和下游输移,形成爬坡沙丘.河岸和河漫滩是风沙地貌主要的沙物质来源[43-44].②风力作用对土壤的侵蚀.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藏区人口和耕地面积增长的高峰期.到2023年,藏区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12.8%,风力作用对耕地最大侵蚀深度可达10 cm[25].除了耕地面积增加,还有一部分草地也遭到严重破坏.风力作用下对土壤的侵蚀是西藏高原风沙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另一个物质来源.③古沙丘的活化和本地碎屑岩[44-45].西藏高原宽广河谷和谷坡上遗存有较多的残留古沙丘和埋藏古沙丘,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恶化和人为活动增强,地表植被与土壤结构不断遭到破坏,导致古沙丘复活,成为新的沙源[20,46]. ...
基于沉积物理化性质的雅鲁藏布江中游粉尘物源研究
1
2021
... 西藏高原风沙地貌分布广泛,尤其是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沙物质十分丰富.通过对目前国内外西藏高原风沙地貌的物源研究进行总结和梳理,西藏高原风沙地貌的沙物质来源主要包括3个方面[17,23,28,42]:①水力和风力作用对上游沙物质的输运.雅鲁藏布江中上游降雨量丰富,年降雨量大于500 mm[23].在丰水期,中上游流域输送的沙物质占全年输沙总量的85%以上[28].由于强降水使得水力作用对河床侵蚀作用也进一步加强,雨水会将一部分风成沙丘带入到河道,为下游风沙地貌形成提供充足的沙物质来源.而在枯水期,水位下降,大量裸露沙物质在风力作用下向两岸和下游输移,形成爬坡沙丘.河岸和河漫滩是风沙地貌主要的沙物质来源[43-44].②风力作用对土壤的侵蚀.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藏区人口和耕地面积增长的高峰期.到2023年,藏区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12.8%,风力作用对耕地最大侵蚀深度可达10 cm[25].除了耕地面积增加,还有一部分草地也遭到严重破坏.风力作用下对土壤的侵蚀是西藏高原风沙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另一个物质来源.③古沙丘的活化和本地碎屑岩[44-45].西藏高原宽广河谷和谷坡上遗存有较多的残留古沙丘和埋藏古沙丘,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恶化和人为活动增强,地表植被与土壤结构不断遭到破坏,导致古沙丘复活,成为新的沙源[20,46]. ...
基于碎屑锆石特征的雅鲁藏布江山南宽谷风成沙丘物源示踪
3
2023
... 西藏高原风沙地貌分布广泛,尤其是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沙物质十分丰富.通过对目前国内外西藏高原风沙地貌的物源研究进行总结和梳理,西藏高原风沙地貌的沙物质来源主要包括3个方面[17,23,28,42]:①水力和风力作用对上游沙物质的输运.雅鲁藏布江中上游降雨量丰富,年降雨量大于500 mm[23].在丰水期,中上游流域输送的沙物质占全年输沙总量的85%以上[28].由于强降水使得水力作用对河床侵蚀作用也进一步加强,雨水会将一部分风成沙丘带入到河道,为下游风沙地貌形成提供充足的沙物质来源.而在枯水期,水位下降,大量裸露沙物质在风力作用下向两岸和下游输移,形成爬坡沙丘.河岸和河漫滩是风沙地貌主要的沙物质来源[43-44].②风力作用对土壤的侵蚀.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藏区人口和耕地面积增长的高峰期.到2023年,藏区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12.8%,风力作用对耕地最大侵蚀深度可达10 cm[25].除了耕地面积增加,还有一部分草地也遭到严重破坏.风力作用下对土壤的侵蚀是西藏高原风沙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另一个物质来源.③古沙丘的活化和本地碎屑岩[44-45].西藏高原宽广河谷和谷坡上遗存有较多的残留古沙丘和埋藏古沙丘,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恶化和人为活动增强,地表植被与土壤结构不断遭到破坏,导致古沙丘复活,成为新的沙源[20,46]. ...
... [44-45].西藏高原宽广河谷和谷坡上遗存有较多的残留古沙丘和埋藏古沙丘,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恶化和人为活动增强,地表植被与土壤结构不断遭到破坏,导致古沙丘复活,成为新的沙源[20,46]. ...
... 植被能产生防风固沙效益的原因,除了自身形态结构外,植被种植形成的植被群落是决定植被防风固沙效益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覆盖度、配置模式、植被孔隙度、植被密度等是影响植被防沙效益的内在因素.张春来等[55]发现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大,地表气流动力学粗糙度和摩阻速率均增大,土壤风蚀率迅速减小,临界侵蚀风速和地表剪切力明显提高,对土壤风蚀具有显著的抑制影响.Meng等[56]认为有效控制风蚀所需的临界植被盖度为60%.Zhao等[57]发现,在绿洲与流沙过渡带中,草栅+固沙植物带+农田防护林是一种有效的绿洲保护系统,可使风速降低70%,输沙量降低96%.植被孔隙度和密度也是影响植被防风固沙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对风沙物质的拦截和沉积,孔隙度和密度过小不利于植被生长,过大达不到对起沙物质的拦截效应,20%孔隙度和5%~8%的灌丛密度被证明是植被捕获沙物质的最大阈值[44]. ...
西藏定结地区不同类型沙丘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
2022
... 西藏高原风沙地貌分布广泛,尤其是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沙物质十分丰富.通过对目前国内外西藏高原风沙地貌的物源研究进行总结和梳理,西藏高原风沙地貌的沙物质来源主要包括3个方面[17,23,28,42]:①水力和风力作用对上游沙物质的输运.雅鲁藏布江中上游降雨量丰富,年降雨量大于500 mm[23].在丰水期,中上游流域输送的沙物质占全年输沙总量的85%以上[28].由于强降水使得水力作用对河床侵蚀作用也进一步加强,雨水会将一部分风成沙丘带入到河道,为下游风沙地貌形成提供充足的沙物质来源.而在枯水期,水位下降,大量裸露沙物质在风力作用下向两岸和下游输移,形成爬坡沙丘.河岸和河漫滩是风沙地貌主要的沙物质来源[43-44].②风力作用对土壤的侵蚀.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藏区人口和耕地面积增长的高峰期.到2023年,藏区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12.8%,风力作用对耕地最大侵蚀深度可达10 cm[25].除了耕地面积增加,还有一部分草地也遭到严重破坏.风力作用下对土壤的侵蚀是西藏高原风沙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另一个物质来源.③古沙丘的活化和本地碎屑岩[44-45].西藏高原宽广河谷和谷坡上遗存有较多的残留古沙丘和埋藏古沙丘,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恶化和人为活动增强,地表植被与土壤结构不断遭到破坏,导致古沙丘复活,成为新的沙源[20,46]. ...
... 风沙地貌的演变过程本质是沙物质在动力机制下不断运移.沙物质移动主要与地形、沙源及动力机制等宏观外部因素和沉积物粒度、形态等微观内部特性有关,风力作用在沙物质移动动力机制中占主导地位[46,48].西藏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孕育了高原特色的风沙地貌,而沙物质的运移和沉积同样依附于其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37].风力作用对沙物质移动的直接作用结果就是形成沿着盛行风向和地貌单元的沙丘分布格局[45,49-51].此外,前已述及,裸露的沙物质是在风力和水力交互作用下移动和沉积的.在丰水期,上游沙物质在水力作用下被搬运到下游宽谷河段沉积下来形成河流沙丘.在枯水期,强劲的西风和山谷风叠加将裸露的沉积物搬运两岸山坡又形成爬坡沙丘[37-38]. ...
... 坡度、风速、植被和沙物质粒度是影响沙物质移动的关键因素[51-52].当坡度小于55°时,大部分沙物质颗粒在风力作用下可以越过“掩体”不会发生沉积,因此55°坡度被认为是利于沙物质堆积的最小有效坡度[34].而风速直接决定沙物质能否被风力介质携带而引起起沙,6 m·s-1的风速被认为是起沙的临界风速[53].植被可以降低临界风速,气流减速和下沉运动导致沙物质输运局部达到饱和从而在植被附近发生堆积,形成灌丛沙丘[34].粒度直接决定沉积物颗粒本身能否发生移动及运动的强弱.不同粒径的颗粒具有不同的爬升能力,大于2.0 Φ粗沙在坡脚停止运动,2.64 Φ的沙粒终止于沙丘中部,小于2.64 Φ的细沙和极细沙爬升至丘顶,小于3.00 Φ的沙粒则以跃移或悬移方式爬升更远[45].西藏高原沉积物表面的沙物质移动是在风力和水力交互作用下进行的,风力作用占主导地位.在纵向尺度上,地表沉积物在风力和水力作用下从河流上游运移到下游,形成沿着风向和流域方向分布的斑状或不连续的片状风沙地貌格局.在横向尺度上,被风力作用从河流阶地和河漫滩搬运到两岸形成阶梯状爬坡沙丘. ...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ine and coarse fractions of sediments in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Basin (southern Tibet,China)
3
2018
... 西藏高原风沙地貌分布广泛,尤其是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沙物质十分丰富.通过对目前国内外西藏高原风沙地貌的物源研究进行总结和梳理,西藏高原风沙地貌的沙物质来源主要包括3个方面[17,23,28,42]:①水力和风力作用对上游沙物质的输运.雅鲁藏布江中上游降雨量丰富,年降雨量大于500 mm[23].在丰水期,中上游流域输送的沙物质占全年输沙总量的85%以上[28].由于强降水使得水力作用对河床侵蚀作用也进一步加强,雨水会将一部分风成沙丘带入到河道,为下游风沙地貌形成提供充足的沙物质来源.而在枯水期,水位下降,大量裸露沙物质在风力作用下向两岸和下游输移,形成爬坡沙丘.河岸和河漫滩是风沙地貌主要的沙物质来源[43-44].②风力作用对土壤的侵蚀.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藏区人口和耕地面积增长的高峰期.到2023年,藏区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12.8%,风力作用对耕地最大侵蚀深度可达10 cm[25].除了耕地面积增加,还有一部分草地也遭到严重破坏.风力作用下对土壤的侵蚀是西藏高原风沙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另一个物质来源.③古沙丘的活化和本地碎屑岩[44-45].西藏高原宽广河谷和谷坡上遗存有较多的残留古沙丘和埋藏古沙丘,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恶化和人为活动增强,地表植被与土壤结构不断遭到破坏,导致古沙丘复活,成为新的沙源[20,46]. ...
... 以往对西藏高原风沙沉积物来源的研究集中于对地貌和地层关系的实地考察.近年来,基于元素标记示踪的地球化学法已经被广泛地用于地表沉积物的来源研究.Du等[46]通过对雅鲁藏布江43个地表沉积物样品的两个粒度组分中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测定和分析,认为雅鲁藏布江风沙沉积物起源于当地,主要来源于邻近的松散沉积物,上游的泥沙对中游的风沙沉积物贡献不大.Zhang等[3]同样分析了雅鲁藏布江全流域地表样品和局部碎屑岩的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发现上游下半段与中游样品相似,而当比较中游地区的风成沉积物与周边的碎屑岩时,发现二者的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无关.因此,推测雅鲁藏布江中游的风成沉积物主要来自上游的下半段,而不是当地的碎屑岩.Zhou等[47]分别以马泉河谷(雅鲁藏布江上游)、山南河谷(中游)和米林河谷(中下游)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区域风沙沉积物粒度和元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游与下游风沙沉积物存在空间相关性,即它们可能共享上游共同的沙源,而上游马泉谷的沙丘形成和演化历史较长,主要是局部沙源,例如较早地质时期的河流斜坡侵蚀碎片和部分当地的碎屑岩.由此推断上游可能是中下游山谷风沙的潜在来源,而上游沙物质可能来源于当地碎屑岩.目前对西藏高原河流沙物质来源虽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于具体来源依然没有达成共识.因此,为了解决雅鲁藏布江河谷风沙成因结论的不一致,需要收集更多来自不同地质背景和上游及其支流的沉积物样本,以明确沙物质来源及其对河谷风沙的相对贡献,这也是今后沙漠化研究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
... 风沙地貌的演变过程本质是沙物质在动力机制下不断运移.沙物质移动主要与地形、沙源及动力机制等宏观外部因素和沉积物粒度、形态等微观内部特性有关,风力作用在沙物质移动动力机制中占主导地位[46,48].西藏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孕育了高原特色的风沙地貌,而沙物质的运移和沉积同样依附于其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37].风力作用对沙物质移动的直接作用结果就是形成沿着盛行风向和地貌单元的沙丘分布格局[45,49-51].此外,前已述及,裸露的沙物质是在风力和水力交互作用下移动和沉积的.在丰水期,上游沙物质在水力作用下被搬运到下游宽谷河段沉积下来形成河流沙丘.在枯水期,强劲的西风和山谷风叠加将裸露的沉积物搬运两岸山坡又形成爬坡沙丘[37-38]. ...
Grain size characteristics of aeolian sand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aeolian dynamics of dunefields within a river valley on the southern Tibet Plateau:a case study from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valley
1
2021
... 以往对西藏高原风沙沉积物来源的研究集中于对地貌和地层关系的实地考察.近年来,基于元素标记示踪的地球化学法已经被广泛地用于地表沉积物的来源研究.Du等[46]通过对雅鲁藏布江43个地表沉积物样品的两个粒度组分中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测定和分析,认为雅鲁藏布江风沙沉积物起源于当地,主要来源于邻近的松散沉积物,上游的泥沙对中游的风沙沉积物贡献不大.Zhang等[3]同样分析了雅鲁藏布江全流域地表样品和局部碎屑岩的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发现上游下半段与中游样品相似,而当比较中游地区的风成沉积物与周边的碎屑岩时,发现二者的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无关.因此,推测雅鲁藏布江中游的风成沉积物主要来自上游的下半段,而不是当地的碎屑岩.Zhou等[47]分别以马泉河谷(雅鲁藏布江上游)、山南河谷(中游)和米林河谷(中下游)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区域风沙沉积物粒度和元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游与下游风沙沉积物存在空间相关性,即它们可能共享上游共同的沙源,而上游马泉谷的沙丘形成和演化历史较长,主要是局部沙源,例如较早地质时期的河流斜坡侵蚀碎片和部分当地的碎屑岩.由此推断上游可能是中下游山谷风沙的潜在来源,而上游沙物质可能来源于当地碎屑岩.目前对西藏高原河流沙物质来源虽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于具体来源依然没有达成共识.因此,为了解决雅鲁藏布江河谷风沙成因结论的不一致,需要收集更多来自不同地质背景和上游及其支流的沉积物样本,以明确沙物质来源及其对河谷风沙的相对贡献,这也是今后沙漠化研究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
Controls on aeolian sediment dynamics by natural riparian vegetation in the eastern Tarim Basin,NW China
2
2015
... 风沙地貌的演变过程本质是沙物质在动力机制下不断运移.沙物质移动主要与地形、沙源及动力机制等宏观外部因素和沉积物粒度、形态等微观内部特性有关,风力作用在沙物质移动动力机制中占主导地位[46,48].西藏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孕育了高原特色的风沙地貌,而沙物质的运移和沉积同样依附于其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37].风力作用对沙物质移动的直接作用结果就是形成沿着盛行风向和地貌单元的沙丘分布格局[45,49-51].此外,前已述及,裸露的沙物质是在风力和水力交互作用下移动和沉积的.在丰水期,上游沙物质在水力作用下被搬运到下游宽谷河段沉积下来形成河流沙丘.在枯水期,强劲的西风和山谷风叠加将裸露的沉积物搬运两岸山坡又形成爬坡沙丘[37-38]. ...
... 在枯水期,降雨减少,河流水位下降,在丰水期形成的河流沙丘裸露出来成为风沙物源.雅鲁藏布江两岸植被及植被群落通过其形态(高、宽、茎叶密度等)、排列分布和生长特性等改变植被附近气流结构,植被“阻挡作用”导致的气流减速和下沉运动使风沙流局部过饱和而发生堆积,这为回涡沙丘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气流方向的改变不仅影响沙物质沉积和爬坡沙丘的初始发育位置,还是塑造沙丘形态的动力因子[34,76].带状植被可以产生掩体效应促进沙物质堆积,在约10 km2区域内,可沉积11 656 kg沙物质[48].雅鲁藏布江两岸植被对枯水期输沙量虽然也会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对整个雅鲁藏布江沙漠化防治贡献却很小,没有达到预期治沙效果.从近年雅鲁藏布江沙漠化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中上游植被防沙效益并不显著,甚至出现沙漠化加剧的逆向发展态势.这主要是因为虽然两岸植被使沙物质沉积下来,降低局部输沙量,但是随着干旱程度的加深,降雨减少,蒸发量增大,山谷风和西风风力加强,将沉积的沙物质吹到两岸,形成爬坡沙丘,“沙聚”变成“沙源”,加剧了沙漠化现象[77]. ...
A complex origin for the Kelso Dunes,Mojave National Preserve,California,USA:a case study using a simple geochemical method with global applications
1
2017
... 风沙地貌的演变过程本质是沙物质在动力机制下不断运移.沙物质移动主要与地形、沙源及动力机制等宏观外部因素和沉积物粒度、形态等微观内部特性有关,风力作用在沙物质移动动力机制中占主导地位[46,48].西藏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孕育了高原特色的风沙地貌,而沙物质的运移和沉积同样依附于其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37].风力作用对沙物质移动的直接作用结果就是形成沿着盛行风向和地貌单元的沙丘分布格局[45,49-51].此外,前已述及,裸露的沙物质是在风力和水力交互作用下移动和沉积的.在丰水期,上游沙物质在水力作用下被搬运到下游宽谷河段沉积下来形成河流沙丘.在枯水期,强劲的西风和山谷风叠加将裸露的沉积物搬运两岸山坡又形成爬坡沙丘[37-38]. ...
Characterisation of aeolian sediment accumulation and preservation across complex topography
0
2021
西藏定结地区不同类型沙丘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2
2024
... 风沙地貌的演变过程本质是沙物质在动力机制下不断运移.沙物质移动主要与地形、沙源及动力机制等宏观外部因素和沉积物粒度、形态等微观内部特性有关,风力作用在沙物质移动动力机制中占主导地位[46,48].西藏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孕育了高原特色的风沙地貌,而沙物质的运移和沉积同样依附于其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37].风力作用对沙物质移动的直接作用结果就是形成沿着盛行风向和地貌单元的沙丘分布格局[45,49-51].此外,前已述及,裸露的沙物质是在风力和水力交互作用下移动和沉积的.在丰水期,上游沙物质在水力作用下被搬运到下游宽谷河段沉积下来形成河流沙丘.在枯水期,强劲的西风和山谷风叠加将裸露的沉积物搬运两岸山坡又形成爬坡沙丘[37-38]. ...
... 坡度、风速、植被和沙物质粒度是影响沙物质移动的关键因素[51-52].当坡度小于55°时,大部分沙物质颗粒在风力作用下可以越过“掩体”不会发生沉积,因此55°坡度被认为是利于沙物质堆积的最小有效坡度[34].而风速直接决定沙物质能否被风力介质携带而引起起沙,6 m·s-1的风速被认为是起沙的临界风速[53].植被可以降低临界风速,气流减速和下沉运动导致沙物质输运局部达到饱和从而在植被附近发生堆积,形成灌丛沙丘[34].粒度直接决定沉积物颗粒本身能否发生移动及运动的强弱.不同粒径的颗粒具有不同的爬升能力,大于2.0 Φ粗沙在坡脚停止运动,2.64 Φ的沙粒终止于沙丘中部,小于2.64 Φ的细沙和极细沙爬升至丘顶,小于3.00 Φ的沙粒则以跃移或悬移方式爬升更远[45].西藏高原沉积物表面的沙物质移动是在风力和水力交互作用下进行的,风力作用占主导地位.在纵向尺度上,地表沉积物在风力和水力作用下从河流上游运移到下游,形成沿着风向和流域方向分布的斑状或不连续的片状风沙地貌格局.在横向尺度上,被风力作用从河流阶地和河漫滩搬运到两岸形成阶梯状爬坡沙丘. ...
黄河源区玛多盆地沙漠化土地粒度特征
1
2022
... 坡度、风速、植被和沙物质粒度是影响沙物质移动的关键因素[51-52].当坡度小于55°时,大部分沙物质颗粒在风力作用下可以越过“掩体”不会发生沉积,因此55°坡度被认为是利于沙物质堆积的最小有效坡度[34].而风速直接决定沙物质能否被风力介质携带而引起起沙,6 m·s-1的风速被认为是起沙的临界风速[53].植被可以降低临界风速,气流减速和下沉运动导致沙物质输运局部达到饱和从而在植被附近发生堆积,形成灌丛沙丘[34].粒度直接决定沉积物颗粒本身能否发生移动及运动的强弱.不同粒径的颗粒具有不同的爬升能力,大于2.0 Φ粗沙在坡脚停止运动,2.64 Φ的沙粒终止于沙丘中部,小于2.64 Φ的细沙和极细沙爬升至丘顶,小于3.00 Φ的沙粒则以跃移或悬移方式爬升更远[45].西藏高原沉积物表面的沙物质移动是在风力和水力交互作用下进行的,风力作用占主导地位.在纵向尺度上,地表沉积物在风力和水力作用下从河流上游运移到下游,形成沿着风向和流域方向分布的斑状或不连续的片状风沙地貌格局.在横向尺度上,被风力作用从河流阶地和河漫滩搬运到两岸形成阶梯状爬坡沙丘. ...
Migration of barchan dunes and factors that influence migration in the Sanlongsha dune field of the northern Kumtagh Sand Sea,China
1
2021
... 坡度、风速、植被和沙物质粒度是影响沙物质移动的关键因素[51-52].当坡度小于55°时,大部分沙物质颗粒在风力作用下可以越过“掩体”不会发生沉积,因此55°坡度被认为是利于沙物质堆积的最小有效坡度[34].而风速直接决定沙物质能否被风力介质携带而引起起沙,6 m·s-1的风速被认为是起沙的临界风速[53].植被可以降低临界风速,气流减速和下沉运动导致沙物质输运局部达到饱和从而在植被附近发生堆积,形成灌丛沙丘[34].粒度直接决定沉积物颗粒本身能否发生移动及运动的强弱.不同粒径的颗粒具有不同的爬升能力,大于2.0 Φ粗沙在坡脚停止运动,2.64 Φ的沙粒终止于沙丘中部,小于2.64 Φ的细沙和极细沙爬升至丘顶,小于3.00 Φ的沙粒则以跃移或悬移方式爬升更远[45].西藏高原沉积物表面的沙物质移动是在风力和水力交互作用下进行的,风力作用占主导地位.在纵向尺度上,地表沉积物在风力和水力作用下从河流上游运移到下游,形成沿着风向和流域方向分布的斑状或不连续的片状风沙地貌格局.在横向尺度上,被风力作用从河流阶地和河漫滩搬运到两岸形成阶梯状爬坡沙丘. ...
中国防沙治沙60年回顾与展望
1
2018
... 植被是防风固沙的有效措施[54],通过种植植物可以阻挡沙物质移动[24,55],也可为其他物种入侵、定居和种群扩大创造条件,形成可持续的植被防沙体系.西藏高原植被防风固沙主要在“一江两河”流域,通过在河漫滩和河流阶地种植植被,不仅可以减缓水力侵蚀作用,保持河床的稳定性,还可以对河流输沙进行拦截和沉积,但同时这也为爬坡沙丘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沙源,即“沙聚”变成“沙源”. ...
植被对土壤风蚀影响的风洞实验研究
2
2003
... 植被是防风固沙的有效措施[54],通过种植植物可以阻挡沙物质移动[24,55],也可为其他物种入侵、定居和种群扩大创造条件,形成可持续的植被防沙体系.西藏高原植被防风固沙主要在“一江两河”流域,通过在河漫滩和河流阶地种植植被,不仅可以减缓水力侵蚀作用,保持河床的稳定性,还可以对河流输沙进行拦截和沉积,但同时这也为爬坡沙丘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沙源,即“沙聚”变成“沙源”. ...
... 植被能产生防风固沙效益的原因,除了自身形态结构外,植被种植形成的植被群落是决定植被防风固沙效益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覆盖度、配置模式、植被孔隙度、植被密度等是影响植被防沙效益的内在因素.张春来等[55]发现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大,地表气流动力学粗糙度和摩阻速率均增大,土壤风蚀率迅速减小,临界侵蚀风速和地表剪切力明显提高,对土壤风蚀具有显著的抑制影响.Meng等[56]认为有效控制风蚀所需的临界植被盖度为60%.Zhao等[57]发现,在绿洲与流沙过渡带中,草栅+固沙植物带+农田防护林是一种有效的绿洲保护系统,可使风速降低70%,输沙量降低96%.植被孔隙度和密度也是影响植被防风固沙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对风沙物质的拦截和沉积,孔隙度和密度过小不利于植被生长,过大达不到对起沙物质的拦截效应,20%孔隙度和5%~8%的灌丛密度被证明是植被捕获沙物质的最大阈值[44]. ...
Interactive effects of wind speed,vegetation coverage and soil moisture in controlling wind erosion in a temperate desert steppe,Inner Mongolia of China
1
2018
... 植被能产生防风固沙效益的原因,除了自身形态结构外,植被种植形成的植被群落是决定植被防风固沙效益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覆盖度、配置模式、植被孔隙度、植被密度等是影响植被防沙效益的内在因素.张春来等[55]发现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大,地表气流动力学粗糙度和摩阻速率均增大,土壤风蚀率迅速减小,临界侵蚀风速和地表剪切力明显提高,对土壤风蚀具有显著的抑制影响.Meng等[56]认为有效控制风蚀所需的临界植被盖度为60%.Zhao等[57]发现,在绿洲与流沙过渡带中,草栅+固沙植物带+农田防护林是一种有效的绿洲保护系统,可使风速降低70%,输沙量降低96%.植被孔隙度和密度也是影响植被防风固沙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对风沙物质的拦截和沉积,孔隙度和密度过小不利于植被生长,过大达不到对起沙物质的拦截效应,20%孔隙度和5%~8%的灌丛密度被证明是植被捕获沙物质的最大阈值[44]. ...
Shielding effect of oasis-protection systems composed of various forms of wind break on sand fixation in an arid region:a case study in the Hexi Corridor,Northwest China
2
2008
... 植被能产生防风固沙效益的原因,除了自身形态结构外,植被种植形成的植被群落是决定植被防风固沙效益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覆盖度、配置模式、植被孔隙度、植被密度等是影响植被防沙效益的内在因素.张春来等[55]发现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大,地表气流动力学粗糙度和摩阻速率均增大,土壤风蚀率迅速减小,临界侵蚀风速和地表剪切力明显提高,对土壤风蚀具有显著的抑制影响.Meng等[56]认为有效控制风蚀所需的临界植被盖度为60%.Zhao等[57]发现,在绿洲与流沙过渡带中,草栅+固沙植物带+农田防护林是一种有效的绿洲保护系统,可使风速降低70%,输沙量降低96%.植被孔隙度和密度也是影响植被防风固沙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对风沙物质的拦截和沉积,孔隙度和密度过小不利于植被生长,过大达不到对起沙物质的拦截效应,20%孔隙度和5%~8%的灌丛密度被证明是植被捕获沙物质的最大阈值[44]. ...
... 植被种植是最有效的防沙策略,植被生长形成的植被覆盖区拦截风沙和河流中的沙物质,使其因动力机制改变或减弱沙物质沉积达到固沙效果[57].西藏高原风沙地貌主要沿着“一江两河”流域呈片状和辫状不连续分布.植被防沙措施对雅鲁藏布江河流沙物质移动的影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丰水期对河流沙物质沉积运移的影响,二是枯水期对地表裸露沉积物运移的影响.在丰水期,河漫滩植被通过发育和代谢活动改变了水动力结构,高密度的植被可以形成墙边界保护,使河流的流动模式从混合层流变为边界层流,降低植被附近水流速度和湍流强度,促进了沙物质沉积[64,69].Wharton等[70]发现河道植物覆盖可以显著降低河流流速促进了沙物质沉积,1 m2植被能够捕获0.085 m3的细沙物质.河流携带的沙物质随径流缓慢、低速经过植被覆盖区时,由于植被的拦截作用在其周边沉积下来.随着沙物质沉积的增强,河流中悬浮的细小沙质颗粒物层层叠加,最后形成河流沙丘.而由于植被影响,此时沙丘表面流速降低,抑制了沉积物的再悬浮,沙丘慢慢趋于稳定成为固定沙丘,最终沿着雅鲁藏布江河漫滩植被呈条状分布[71-73].此外,河漫滩植被对河流输沙量也会产生影响.由于植被覆盖增大局部流动阻力,降低水流速度,同时也相应地降低了用于泥沙输送和河床侵蚀的剪切应力,增加河道下垫面和河床的抗蚀力,削弱侵蚀强度,抵抗河床沉积物的变形和侵蚀,保持河床稳定性,使沙物质在植被根系沉积下来,显著减少河流输沙量[39,74-75]. ...
Climate change and its impacts on vegetation distribution an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the alpine ecosystem i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1
2016
... 西藏高原植被防沙措施以种植耐寒、耐旱性及适应高原气候的植被为主[58].例如,沿江边种植以砂生槐、藏沙蒿为主要固沙植物,可以防止江边沙物质移动[59],蒿属和锦鸡儿属等植物在乡土固沙中效果显著[60];籽蒿、花棒、沙拐枣、杨柴和砂生槐在高寒河谷流动沙地的适应性较好[61];沙柳和锦鸡儿混交林是防风固沙适宜的植被模式[62];砂生槐和杨树混交林是最佳恢复群落,植被恢复后地表粗糙度提高7.9~16.8倍[5];草本植物改善土壤养分更明显,优于灌木植物[61].河漫滩植被可以降低河流的携沙能力,影响区域的水动力结构,引起沙物质在河流的一定范围内植被固沙区堆积从而实现固沙作用[59,63-64].山坡上的植被可以通过降低地面风速,改变气流方向和沙物质运动方向使沙物质沉积下来实现固沙作用[34]. ...
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下段沙地植被研究
2
1994
... 西藏高原植被防沙措施以种植耐寒、耐旱性及适应高原气候的植被为主[58].例如,沿江边种植以砂生槐、藏沙蒿为主要固沙植物,可以防止江边沙物质移动[59],蒿属和锦鸡儿属等植物在乡土固沙中效果显著[60];籽蒿、花棒、沙拐枣、杨柴和砂生槐在高寒河谷流动沙地的适应性较好[61];沙柳和锦鸡儿混交林是防风固沙适宜的植被模式[62];砂生槐和杨树混交林是最佳恢复群落,植被恢复后地表粗糙度提高7.9~16.8倍[5];草本植物改善土壤养分更明显,优于灌木植物[61].河漫滩植被可以降低河流的携沙能力,影响区域的水动力结构,引起沙物质在河流的一定范围内植被固沙区堆积从而实现固沙作用[59,63-64].山坡上的植被可以通过降低地面风速,改变气流方向和沙物质运动方向使沙物质沉积下来实现固沙作用[34]. ...
... [59,63-64].山坡上的植被可以通过降低地面风速,改变气流方向和沙物质运动方向使沙物质沉积下来实现固沙作用[34]. ...
西藏日喀则流沙固定的几个问题
1
2003
... 西藏高原植被防沙措施以种植耐寒、耐旱性及适应高原气候的植被为主[58].例如,沿江边种植以砂生槐、藏沙蒿为主要固沙植物,可以防止江边沙物质移动[59],蒿属和锦鸡儿属等植物在乡土固沙中效果显著[60];籽蒿、花棒、沙拐枣、杨柴和砂生槐在高寒河谷流动沙地的适应性较好[61];沙柳和锦鸡儿混交林是防风固沙适宜的植被模式[62];砂生槐和杨树混交林是最佳恢复群落,植被恢复后地表粗糙度提高7.9~16.8倍[5];草本植物改善土壤养分更明显,优于灌木植物[61].河漫滩植被可以降低河流的携沙能力,影响区域的水动力结构,引起沙物质在河流的一定范围内植被固沙区堆积从而实现固沙作用[59,63-64].山坡上的植被可以通过降低地面风速,改变气流方向和沙物质运动方向使沙物质沉积下来实现固沙作用[34]. ...
雅鲁藏布江高寒河谷流动沙地适生植物种筛选和恢复效果
2
2012
... 西藏高原植被防沙措施以种植耐寒、耐旱性及适应高原气候的植被为主[58].例如,沿江边种植以砂生槐、藏沙蒿为主要固沙植物,可以防止江边沙物质移动[59],蒿属和锦鸡儿属等植物在乡土固沙中效果显著[60];籽蒿、花棒、沙拐枣、杨柴和砂生槐在高寒河谷流动沙地的适应性较好[61];沙柳和锦鸡儿混交林是防风固沙适宜的植被模式[62];砂生槐和杨树混交林是最佳恢复群落,植被恢复后地表粗糙度提高7.9~16.8倍[5];草本植物改善土壤养分更明显,优于灌木植物[61].河漫滩植被可以降低河流的携沙能力,影响区域的水动力结构,引起沙物质在河流的一定范围内植被固沙区堆积从而实现固沙作用[59,63-64].山坡上的植被可以通过降低地面风速,改变气流方向和沙物质运动方向使沙物质沉积下来实现固沙作用[34]. ...
... [61].河漫滩植被可以降低河流的携沙能力,影响区域的水动力结构,引起沙物质在河流的一定范围内植被固沙区堆积从而实现固沙作用[59,63-64].山坡上的植被可以通过降低地面风速,改变气流方向和沙物质运动方向使沙物质沉积下来实现固沙作用[34]. ...
Determine the optimal vegetation type for soil wind eros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the Alpine Sandy Land of the Gonghe Basin on the Qinghai Tibet Plateau
1
2023
... 西藏高原植被防沙措施以种植耐寒、耐旱性及适应高原气候的植被为主[58].例如,沿江边种植以砂生槐、藏沙蒿为主要固沙植物,可以防止江边沙物质移动[59],蒿属和锦鸡儿属等植物在乡土固沙中效果显著[60];籽蒿、花棒、沙拐枣、杨柴和砂生槐在高寒河谷流动沙地的适应性较好[61];沙柳和锦鸡儿混交林是防风固沙适宜的植被模式[62];砂生槐和杨树混交林是最佳恢复群落,植被恢复后地表粗糙度提高7.9~16.8倍[5];草本植物改善土壤养分更明显,优于灌木植物[61].河漫滩植被可以降低河流的携沙能力,影响区域的水动力结构,引起沙物质在河流的一定范围内植被固沙区堆积从而实现固沙作用[59,63-64].山坡上的植被可以通过降低地面风速,改变气流方向和沙物质运动方向使沙物质沉积下来实现固沙作用[34]. ...
Characteristics of desertification and short-term effectiveness of differing treatments on shifting sand dune stabilization in an Alpine Rangeland
1
2019
... 西藏高原植被防沙措施以种植耐寒、耐旱性及适应高原气候的植被为主[58].例如,沿江边种植以砂生槐、藏沙蒿为主要固沙植物,可以防止江边沙物质移动[59],蒿属和锦鸡儿属等植物在乡土固沙中效果显著[60];籽蒿、花棒、沙拐枣、杨柴和砂生槐在高寒河谷流动沙地的适应性较好[61];沙柳和锦鸡儿混交林是防风固沙适宜的植被模式[62];砂生槐和杨树混交林是最佳恢复群落,植被恢复后地表粗糙度提高7.9~16.8倍[5];草本植物改善土壤养分更明显,优于灌木植物[61].河漫滩植被可以降低河流的携沙能力,影响区域的水动力结构,引起沙物质在河流的一定范围内植被固沙区堆积从而实现固沙作用[59,63-64].山坡上的植被可以通过降低地面风速,改变气流方向和沙物质运动方向使沙物质沉积下来实现固沙作用[34]. ...
Effect of turbulence driven by wind on sediment suspension under different submerged vegetation density in Lake Taihu
2
2023
... 西藏高原植被防沙措施以种植耐寒、耐旱性及适应高原气候的植被为主[58].例如,沿江边种植以砂生槐、藏沙蒿为主要固沙植物,可以防止江边沙物质移动[59],蒿属和锦鸡儿属等植物在乡土固沙中效果显著[60];籽蒿、花棒、沙拐枣、杨柴和砂生槐在高寒河谷流动沙地的适应性较好[61];沙柳和锦鸡儿混交林是防风固沙适宜的植被模式[62];砂生槐和杨树混交林是最佳恢复群落,植被恢复后地表粗糙度提高7.9~16.8倍[5];草本植物改善土壤养分更明显,优于灌木植物[61].河漫滩植被可以降低河流的携沙能力,影响区域的水动力结构,引起沙物质在河流的一定范围内植被固沙区堆积从而实现固沙作用[59,63-64].山坡上的植被可以通过降低地面风速,改变气流方向和沙物质运动方向使沙物质沉积下来实现固沙作用[34]. ...
... 植被种植是最有效的防沙策略,植被生长形成的植被覆盖区拦截风沙和河流中的沙物质,使其因动力机制改变或减弱沙物质沉积达到固沙效果[57].西藏高原风沙地貌主要沿着“一江两河”流域呈片状和辫状不连续分布.植被防沙措施对雅鲁藏布江河流沙物质移动的影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丰水期对河流沙物质沉积运移的影响,二是枯水期对地表裸露沉积物运移的影响.在丰水期,河漫滩植被通过发育和代谢活动改变了水动力结构,高密度的植被可以形成墙边界保护,使河流的流动模式从混合层流变为边界层流,降低植被附近水流速度和湍流强度,促进了沙物质沉积[64,69].Wharton等[70]发现河道植物覆盖可以显著降低河流流速促进了沙物质沉积,1 m2植被能够捕获0.085 m3的细沙物质.河流携带的沙物质随径流缓慢、低速经过植被覆盖区时,由于植被的拦截作用在其周边沉积下来.随着沙物质沉积的增强,河流中悬浮的细小沙质颗粒物层层叠加,最后形成河流沙丘.而由于植被影响,此时沙丘表面流速降低,抑制了沉积物的再悬浮,沙丘慢慢趋于稳定成为固定沙丘,最终沿着雅鲁藏布江河漫滩植被呈条状分布[71-73].此外,河漫滩植被对河流输沙量也会产生影响.由于植被覆盖增大局部流动阻力,降低水流速度,同时也相应地降低了用于泥沙输送和河床侵蚀的剪切应力,增加河道下垫面和河床的抗蚀力,削弱侵蚀强度,抵抗河床沉积物的变形和侵蚀,保持河床稳定性,使沙物质在植被根系沉积下来,显著减少河流输沙量[39,74-75]. ...
西藏高原沙漠化研究中的问题和建议
1
2009
... 除植被防沙措施外,西藏高原地区还通过工程、生物和化学等措施来进行防沙和固沙.1994年以来,先后在山南、那曲、阿里和拉萨等不同沙漠化类型区域设立沙漠化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区,在沙漠化重点区域通过围栏封育、禁牧休牧和封沙育林育草等沙漠化防治工程措施实现沙化土地的保护和改良.截止2019年底,西藏固定沙化面积增加6.02万hm2,治理效果显著[17,65-66].通过在沙化土地中接种蓝藻与土壤颗粒结合而形成人工生物土壤结皮的方法(ABSC),不仅可以稳定表土颗粒、抵抗土壤侵蚀,还可以显著提高裸露土壤中总有机碳(从0.51%提高到0.88%)和总氮(从300 mg·kg-1增加到779.2 mg·kg-1)含量,成为西藏高原一种前景广阔的防治荒漠化策略,目前已经被用于拉萨等沙化区域沙皮固定和土壤恢复[67].此外,一些环保型化学固沙材料,例如生物类高分子固沙材料、高分子聚合材料和矿物质材料等也被用于西藏高原铁路沿线及其他沙化区流沙固定和沙害的防治[68]. ...
Effect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measures on vegetation and soil properties in semi-humid sandy land on the southeast Qinghai-Tibetan Plateau,China
1
2022
... 除植被防沙措施外,西藏高原地区还通过工程、生物和化学等措施来进行防沙和固沙.1994年以来,先后在山南、那曲、阿里和拉萨等不同沙漠化类型区域设立沙漠化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区,在沙漠化重点区域通过围栏封育、禁牧休牧和封沙育林育草等沙漠化防治工程措施实现沙化土地的保护和改良.截止2019年底,西藏固定沙化面积增加6.02万hm2,治理效果显著[17,65-66].通过在沙化土地中接种蓝藻与土壤颗粒结合而形成人工生物土壤结皮的方法(ABSC),不仅可以稳定表土颗粒、抵抗土壤侵蚀,还可以显著提高裸露土壤中总有机碳(从0.51%提高到0.88%)和总氮(从300 mg·kg-1增加到779.2 mg·kg-1)含量,成为西藏高原一种前景广阔的防治荒漠化策略,目前已经被用于拉萨等沙化区域沙皮固定和土壤恢复[67].此外,一些环保型化学固沙材料,例如生物类高分子固沙材料、高分子聚合材料和矿物质材料等也被用于西藏高原铁路沿线及其他沙化区流沙固定和沙害的防治[68]. ...
Mechanisms of artificial biological soil crusts development for anti-desertification engineering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1
2024
... 除植被防沙措施外,西藏高原地区还通过工程、生物和化学等措施来进行防沙和固沙.1994年以来,先后在山南、那曲、阿里和拉萨等不同沙漠化类型区域设立沙漠化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区,在沙漠化重点区域通过围栏封育、禁牧休牧和封沙育林育草等沙漠化防治工程措施实现沙化土地的保护和改良.截止2019年底,西藏固定沙化面积增加6.02万hm2,治理效果显著[17,65-66].通过在沙化土地中接种蓝藻与土壤颗粒结合而形成人工生物土壤结皮的方法(ABSC),不仅可以稳定表土颗粒、抵抗土壤侵蚀,还可以显著提高裸露土壤中总有机碳(从0.51%提高到0.88%)和总氮(从300 mg·kg-1增加到779.2 mg·kg-1)含量,成为西藏高原一种前景广阔的防治荒漠化策略,目前已经被用于拉萨等沙化区域沙皮固定和土壤恢复[67].此外,一些环保型化学固沙材料,例如生物类高分子固沙材料、高分子聚合材料和矿物质材料等也被用于西藏高原铁路沿线及其他沙化区流沙固定和沙害的防治[68]. ...
中国干旱区沙化土地绿色环保治理技术综述
1
2021
... 除植被防沙措施外,西藏高原地区还通过工程、生物和化学等措施来进行防沙和固沙.1994年以来,先后在山南、那曲、阿里和拉萨等不同沙漠化类型区域设立沙漠化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区,在沙漠化重点区域通过围栏封育、禁牧休牧和封沙育林育草等沙漠化防治工程措施实现沙化土地的保护和改良.截止2019年底,西藏固定沙化面积增加6.02万hm2,治理效果显著[17,65-66].通过在沙化土地中接种蓝藻与土壤颗粒结合而形成人工生物土壤结皮的方法(ABSC),不仅可以稳定表土颗粒、抵抗土壤侵蚀,还可以显著提高裸露土壤中总有机碳(从0.51%提高到0.88%)和总氮(从300 mg·kg-1增加到779.2 mg·kg-1)含量,成为西藏高原一种前景广阔的防治荒漠化策略,目前已经被用于拉萨等沙化区域沙皮固定和土壤恢复[67].此外,一些环保型化学固沙材料,例如生物类高分子固沙材料、高分子聚合材料和矿物质材料等也被用于西藏高原铁路沿线及其他沙化区流沙固定和沙害的防治[68]. ...
The impact of vegetation on meandering rivers
1
2022
... 植被种植是最有效的防沙策略,植被生长形成的植被覆盖区拦截风沙和河流中的沙物质,使其因动力机制改变或减弱沙物质沉积达到固沙效果[57].西藏高原风沙地貌主要沿着“一江两河”流域呈片状和辫状不连续分布.植被防沙措施对雅鲁藏布江河流沙物质移动的影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丰水期对河流沙物质沉积运移的影响,二是枯水期对地表裸露沉积物运移的影响.在丰水期,河漫滩植被通过发育和代谢活动改变了水动力结构,高密度的植被可以形成墙边界保护,使河流的流动模式从混合层流变为边界层流,降低植被附近水流速度和湍流强度,促进了沙物质沉积[64,69].Wharton等[70]发现河道植物覆盖可以显著降低河流流速促进了沙物质沉积,1 m2植被能够捕获0.085 m3的细沙物质.河流携带的沙物质随径流缓慢、低速经过植被覆盖区时,由于植被的拦截作用在其周边沉积下来.随着沙物质沉积的增强,河流中悬浮的细小沙质颗粒物层层叠加,最后形成河流沙丘.而由于植被影响,此时沙丘表面流速降低,抑制了沉积物的再悬浮,沙丘慢慢趋于稳定成为固定沙丘,最终沿着雅鲁藏布江河漫滩植被呈条状分布[71-73].此外,河漫滩植被对河流输沙量也会产生影响.由于植被覆盖增大局部流动阻力,降低水流速度,同时也相应地降低了用于泥沙输送和河床侵蚀的剪切应力,增加河道下垫面和河床的抗蚀力,削弱侵蚀强度,抵抗河床沉积物的变形和侵蚀,保持河床稳定性,使沙物质在植被根系沉积下来,显著减少河流输沙量[39,74-75]. ...
Macrophytes and suspension-feeding invertebrates modify flows and fine sediments in the Frome and Piddle catchments,Dorset (UK)
1
2006
... 植被种植是最有效的防沙策略,植被生长形成的植被覆盖区拦截风沙和河流中的沙物质,使其因动力机制改变或减弱沙物质沉积达到固沙效果[57].西藏高原风沙地貌主要沿着“一江两河”流域呈片状和辫状不连续分布.植被防沙措施对雅鲁藏布江河流沙物质移动的影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丰水期对河流沙物质沉积运移的影响,二是枯水期对地表裸露沉积物运移的影响.在丰水期,河漫滩植被通过发育和代谢活动改变了水动力结构,高密度的植被可以形成墙边界保护,使河流的流动模式从混合层流变为边界层流,降低植被附近水流速度和湍流强度,促进了沙物质沉积[64,69].Wharton等[70]发现河道植物覆盖可以显著降低河流流速促进了沙物质沉积,1 m2植被能够捕获0.085 m3的细沙物质.河流携带的沙物质随径流缓慢、低速经过植被覆盖区时,由于植被的拦截作用在其周边沉积下来.随着沙物质沉积的增强,河流中悬浮的细小沙质颗粒物层层叠加,最后形成河流沙丘.而由于植被影响,此时沙丘表面流速降低,抑制了沉积物的再悬浮,沙丘慢慢趋于稳定成为固定沙丘,最终沿着雅鲁藏布江河漫滩植被呈条状分布[71-73].此外,河漫滩植被对河流输沙量也会产生影响.由于植被覆盖增大局部流动阻力,降低水流速度,同时也相应地降低了用于泥沙输送和河床侵蚀的剪切应力,增加河道下垫面和河床的抗蚀力,削弱侵蚀强度,抵抗河床沉积物的变形和侵蚀,保持河床稳定性,使沙物质在植被根系沉积下来,显著减少河流输沙量[39,74-75]. ...
Long-term responses of river-margin vegetation to water-level regulation
1
1997
... 植被种植是最有效的防沙策略,植被生长形成的植被覆盖区拦截风沙和河流中的沙物质,使其因动力机制改变或减弱沙物质沉积达到固沙效果[57].西藏高原风沙地貌主要沿着“一江两河”流域呈片状和辫状不连续分布.植被防沙措施对雅鲁藏布江河流沙物质移动的影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丰水期对河流沙物质沉积运移的影响,二是枯水期对地表裸露沉积物运移的影响.在丰水期,河漫滩植被通过发育和代谢活动改变了水动力结构,高密度的植被可以形成墙边界保护,使河流的流动模式从混合层流变为边界层流,降低植被附近水流速度和湍流强度,促进了沙物质沉积[64,69].Wharton等[70]发现河道植物覆盖可以显著降低河流流速促进了沙物质沉积,1 m2植被能够捕获0.085 m3的细沙物质.河流携带的沙物质随径流缓慢、低速经过植被覆盖区时,由于植被的拦截作用在其周边沉积下来.随着沙物质沉积的增强,河流中悬浮的细小沙质颗粒物层层叠加,最后形成河流沙丘.而由于植被影响,此时沙丘表面流速降低,抑制了沉积物的再悬浮,沙丘慢慢趋于稳定成为固定沙丘,最终沿着雅鲁藏布江河漫滩植被呈条状分布[71-73].此外,河漫滩植被对河流输沙量也会产生影响.由于植被覆盖增大局部流动阻力,降低水流速度,同时也相应地降低了用于泥沙输送和河床侵蚀的剪切应力,增加河道下垫面和河床的抗蚀力,削弱侵蚀强度,抵抗河床沉积物的变形和侵蚀,保持河床稳定性,使沙物质在植被根系沉积下来,显著减少河流输沙量[39,74-75]. ...
Plant traits relevant to fluvial geomorphology and hydrological interactions
1
2016
... 植被种植是最有效的防沙策略,植被生长形成的植被覆盖区拦截风沙和河流中的沙物质,使其因动力机制改变或减弱沙物质沉积达到固沙效果[57].西藏高原风沙地貌主要沿着“一江两河”流域呈片状和辫状不连续分布.植被防沙措施对雅鲁藏布江河流沙物质移动的影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丰水期对河流沙物质沉积运移的影响,二是枯水期对地表裸露沉积物运移的影响.在丰水期,河漫滩植被通过发育和代谢活动改变了水动力结构,高密度的植被可以形成墙边界保护,使河流的流动模式从混合层流变为边界层流,降低植被附近水流速度和湍流强度,促进了沙物质沉积[64,69].Wharton等[70]发现河道植物覆盖可以显著降低河流流速促进了沙物质沉积,1 m2植被能够捕获0.085 m3的细沙物质.河流携带的沙物质随径流缓慢、低速经过植被覆盖区时,由于植被的拦截作用在其周边沉积下来.随着沙物质沉积的增强,河流中悬浮的细小沙质颗粒物层层叠加,最后形成河流沙丘.而由于植被影响,此时沙丘表面流速降低,抑制了沉积物的再悬浮,沙丘慢慢趋于稳定成为固定沙丘,最终沿着雅鲁藏布江河漫滩植被呈条状分布[71-73].此外,河漫滩植被对河流输沙量也会产生影响.由于植被覆盖增大局部流动阻力,降低水流速度,同时也相应地降低了用于泥沙输送和河床侵蚀的剪切应力,增加河道下垫面和河床的抗蚀力,削弱侵蚀强度,抵抗河床沉积物的变形和侵蚀,保持河床稳定性,使沙物质在植被根系沉积下来,显著减少河流输沙量[39,74-75]. ...
Aeolian sediment transport rate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Tibet Plateau
1
2022
... 植被种植是最有效的防沙策略,植被生长形成的植被覆盖区拦截风沙和河流中的沙物质,使其因动力机制改变或减弱沙物质沉积达到固沙效果[57].西藏高原风沙地貌主要沿着“一江两河”流域呈片状和辫状不连续分布.植被防沙措施对雅鲁藏布江河流沙物质移动的影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丰水期对河流沙物质沉积运移的影响,二是枯水期对地表裸露沉积物运移的影响.在丰水期,河漫滩植被通过发育和代谢活动改变了水动力结构,高密度的植被可以形成墙边界保护,使河流的流动模式从混合层流变为边界层流,降低植被附近水流速度和湍流强度,促进了沙物质沉积[64,69].Wharton等[70]发现河道植物覆盖可以显著降低河流流速促进了沙物质沉积,1 m2植被能够捕获0.085 m3的细沙物质.河流携带的沙物质随径流缓慢、低速经过植被覆盖区时,由于植被的拦截作用在其周边沉积下来.随着沙物质沉积的增强,河流中悬浮的细小沙质颗粒物层层叠加,最后形成河流沙丘.而由于植被影响,此时沙丘表面流速降低,抑制了沉积物的再悬浮,沙丘慢慢趋于稳定成为固定沙丘,最终沿着雅鲁藏布江河漫滩植被呈条状分布[71-73].此外,河漫滩植被对河流输沙量也会产生影响.由于植被覆盖增大局部流动阻力,降低水流速度,同时也相应地降低了用于泥沙输送和河床侵蚀的剪切应力,增加河道下垫面和河床的抗蚀力,削弱侵蚀强度,抵抗河床沉积物的变形和侵蚀,保持河床稳定性,使沙物质在植被根系沉积下来,显著减少河流输沙量[39,74-75]. ...
全球典型江河水沙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
2022
... 植被种植是最有效的防沙策略,植被生长形成的植被覆盖区拦截风沙和河流中的沙物质,使其因动力机制改变或减弱沙物质沉积达到固沙效果[57].西藏高原风沙地貌主要沿着“一江两河”流域呈片状和辫状不连续分布.植被防沙措施对雅鲁藏布江河流沙物质移动的影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丰水期对河流沙物质沉积运移的影响,二是枯水期对地表裸露沉积物运移的影响.在丰水期,河漫滩植被通过发育和代谢活动改变了水动力结构,高密度的植被可以形成墙边界保护,使河流的流动模式从混合层流变为边界层流,降低植被附近水流速度和湍流强度,促进了沙物质沉积[64,69].Wharton等[70]发现河道植物覆盖可以显著降低河流流速促进了沙物质沉积,1 m2植被能够捕获0.085 m3的细沙物质.河流携带的沙物质随径流缓慢、低速经过植被覆盖区时,由于植被的拦截作用在其周边沉积下来.随着沙物质沉积的增强,河流中悬浮的细小沙质颗粒物层层叠加,最后形成河流沙丘.而由于植被影响,此时沙丘表面流速降低,抑制了沉积物的再悬浮,沙丘慢慢趋于稳定成为固定沙丘,最终沿着雅鲁藏布江河漫滩植被呈条状分布[71-73].此外,河漫滩植被对河流输沙量也会产生影响.由于植被覆盖增大局部流动阻力,降低水流速度,同时也相应地降低了用于泥沙输送和河床侵蚀的剪切应力,增加河道下垫面和河床的抗蚀力,削弱侵蚀强度,抵抗河床沉积物的变形和侵蚀,保持河床稳定性,使沙物质在植被根系沉积下来,显著减少河流输沙量[39,74-75]. ...
新疆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不同植被下的沙丘形态特征及沉积物粒度分析
1
2022
... 在枯水期,降雨减少,河流水位下降,在丰水期形成的河流沙丘裸露出来成为风沙物源.雅鲁藏布江两岸植被及植被群落通过其形态(高、宽、茎叶密度等)、排列分布和生长特性等改变植被附近气流结构,植被“阻挡作用”导致的气流减速和下沉运动使风沙流局部过饱和而发生堆积,这为回涡沙丘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气流方向的改变不仅影响沙物质沉积和爬坡沙丘的初始发育位置,还是塑造沙丘形态的动力因子[34,76].带状植被可以产生掩体效应促进沙物质堆积,在约10 km2区域内,可沉积11 656 kg沙物质[48].雅鲁藏布江两岸植被对枯水期输沙量虽然也会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对整个雅鲁藏布江沙漠化防治贡献却很小,没有达到预期治沙效果.从近年雅鲁藏布江沙漠化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中上游植被防沙效益并不显著,甚至出现沙漠化加剧的逆向发展态势.这主要是因为虽然两岸植被使沙物质沉积下来,降低局部输沙量,但是随着干旱程度的加深,降雨减少,蒸发量增大,山谷风和西风风力加强,将沉积的沙物质吹到两岸,形成爬坡沙丘,“沙聚”变成“沙源”,加剧了沙漠化现象[77]. ...
雅鲁藏布江中游不同地表输沙量特征
1
2022
... 在枯水期,降雨减少,河流水位下降,在丰水期形成的河流沙丘裸露出来成为风沙物源.雅鲁藏布江两岸植被及植被群落通过其形态(高、宽、茎叶密度等)、排列分布和生长特性等改变植被附近气流结构,植被“阻挡作用”导致的气流减速和下沉运动使风沙流局部过饱和而发生堆积,这为回涡沙丘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气流方向的改变不仅影响沙物质沉积和爬坡沙丘的初始发育位置,还是塑造沙丘形态的动力因子[34,76].带状植被可以产生掩体效应促进沙物质堆积,在约10 km2区域内,可沉积11 656 kg沙物质[48].雅鲁藏布江两岸植被对枯水期输沙量虽然也会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对整个雅鲁藏布江沙漠化防治贡献却很小,没有达到预期治沙效果.从近年雅鲁藏布江沙漠化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中上游植被防沙效益并不显著,甚至出现沙漠化加剧的逆向发展态势.这主要是因为虽然两岸植被使沙物质沉积下来,降低局部输沙量,但是随着干旱程度的加深,降雨减少,蒸发量增大,山谷风和西风风力加强,将沉积的沙物质吹到两岸,形成爬坡沙丘,“沙聚”变成“沙源”,加剧了沙漠化现象[77]. ...
Long-term degradation of Sahelian rangeland detected by 27 years of field study in Senegal
1
2010
... 沙漠化是目前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沙漠化动态监测对沙漠化防治策略指导具有重要意义.西藏高原沙漠化动态监测可以为其沙漠化防治对策的制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指导.西藏高原由于受到海拔、气候条件和地形等因素影响,沙漠化动态监测滞后于国内典型沙化区.20世纪80年代研究初期沙漠化监测以野外调查结合沙漠化分布数据分析为主,但是成果并不显著.西藏高原沙漠化监测技术发展正式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此时遥感技术已经被广泛用于沙漠化动态监测,到2000年左右,已经形成了遥感数据结合野外调查的沙漠化动态监测新模式.地面调查可以监测当前的植被结构以及流沙斑块的空间分布状况,遥感(RS)影像反演技术则可为揭示大面积植被动态和荒漠化趋势提供多时相数据[78].此外,遥感影像还可以提供难以到达偏远地区的沙漠及其腹地风沙地貌,甚至外行星风沙地貌的丰富信息,是一种可以绘制大范围陆地表面状况的监测技术,同时也是国内外监测长时间序列地表演变过程的有效手段[79-81].Hanan等[82]通过遥感影像反演技术,建立了归一化植被指数、扰动指数、过程指数和表层土壤粒度等指标长时间序列数据集,评估了沙地荒漠化发展程度.也有学者利用实地考察结合遥感影像数据对西藏高原现代风沙活动进行研究,分析各环境因子对沙漠化演变过程的影响,并利用数学方法提取出影响西藏高原风沙活动的主要气候因子[20,83]. ...
基于遥感技术估算藏东南山区地下水径流模数方法
1
2022
... 沙漠化是目前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沙漠化动态监测对沙漠化防治策略指导具有重要意义.西藏高原沙漠化动态监测可以为其沙漠化防治对策的制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指导.西藏高原由于受到海拔、气候条件和地形等因素影响,沙漠化动态监测滞后于国内典型沙化区.20世纪80年代研究初期沙漠化监测以野外调查结合沙漠化分布数据分析为主,但是成果并不显著.西藏高原沙漠化监测技术发展正式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此时遥感技术已经被广泛用于沙漠化动态监测,到2000年左右,已经形成了遥感数据结合野外调查的沙漠化动态监测新模式.地面调查可以监测当前的植被结构以及流沙斑块的空间分布状况,遥感(RS)影像反演技术则可为揭示大面积植被动态和荒漠化趋势提供多时相数据[78].此外,遥感影像还可以提供难以到达偏远地区的沙漠及其腹地风沙地貌,甚至外行星风沙地貌的丰富信息,是一种可以绘制大范围陆地表面状况的监测技术,同时也是国内外监测长时间序列地表演变过程的有效手段[79-81].Hanan等[82]通过遥感影像反演技术,建立了归一化植被指数、扰动指数、过程指数和表层土壤粒度等指标长时间序列数据集,评估了沙地荒漠化发展程度.也有学者利用实地考察结合遥感影像数据对西藏高原现代风沙活动进行研究,分析各环境因子对沙漠化演变过程的影响,并利用数学方法提取出影响西藏高原风沙活动的主要气候因子[20,83]. ...
影响青藏高原植被生产力的极端气候阈值
0
2024
基于遥感影像的吐鲁番地区土地沙漠化动态监测
1
2018
... 沙漠化是目前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沙漠化动态监测对沙漠化防治策略指导具有重要意义.西藏高原沙漠化动态监测可以为其沙漠化防治对策的制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指导.西藏高原由于受到海拔、气候条件和地形等因素影响,沙漠化动态监测滞后于国内典型沙化区.20世纪80年代研究初期沙漠化监测以野外调查结合沙漠化分布数据分析为主,但是成果并不显著.西藏高原沙漠化监测技术发展正式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此时遥感技术已经被广泛用于沙漠化动态监测,到2000年左右,已经形成了遥感数据结合野外调查的沙漠化动态监测新模式.地面调查可以监测当前的植被结构以及流沙斑块的空间分布状况,遥感(RS)影像反演技术则可为揭示大面积植被动态和荒漠化趋势提供多时相数据[78].此外,遥感影像还可以提供难以到达偏远地区的沙漠及其腹地风沙地貌,甚至外行星风沙地貌的丰富信息,是一种可以绘制大范围陆地表面状况的监测技术,同时也是国内外监测长时间序列地表演变过程的有效手段[79-81].Hanan等[82]通过遥感影像反演技术,建立了归一化植被指数、扰动指数、过程指数和表层土壤粒度等指标长时间序列数据集,评估了沙地荒漠化发展程度.也有学者利用实地考察结合遥感影像数据对西藏高原现代风沙活动进行研究,分析各环境因子对沙漠化演变过程的影响,并利用数学方法提取出影响西藏高原风沙活动的主要气候因子[20,83]. ...
Assessment of desertification around deep wells in the sahel using satellite imagery
1
1991
... 沙漠化是目前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沙漠化动态监测对沙漠化防治策略指导具有重要意义.西藏高原沙漠化动态监测可以为其沙漠化防治对策的制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指导.西藏高原由于受到海拔、气候条件和地形等因素影响,沙漠化动态监测滞后于国内典型沙化区.20世纪80年代研究初期沙漠化监测以野外调查结合沙漠化分布数据分析为主,但是成果并不显著.西藏高原沙漠化监测技术发展正式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此时遥感技术已经被广泛用于沙漠化动态监测,到2000年左右,已经形成了遥感数据结合野外调查的沙漠化动态监测新模式.地面调查可以监测当前的植被结构以及流沙斑块的空间分布状况,遥感(RS)影像反演技术则可为揭示大面积植被动态和荒漠化趋势提供多时相数据[78].此外,遥感影像还可以提供难以到达偏远地区的沙漠及其腹地风沙地貌,甚至外行星风沙地貌的丰富信息,是一种可以绘制大范围陆地表面状况的监测技术,同时也是国内外监测长时间序列地表演变过程的有效手段[79-81].Hanan等[82]通过遥感影像反演技术,建立了归一化植被指数、扰动指数、过程指数和表层土壤粒度等指标长时间序列数据集,评估了沙地荒漠化发展程度.也有学者利用实地考察结合遥感影像数据对西藏高原现代风沙活动进行研究,分析各环境因子对沙漠化演变过程的影响,并利用数学方法提取出影响西藏高原风沙活动的主要气候因子[20,83]. ...
利用MODIS数据估算西藏高原地表植被覆盖度
2
2010
... 沙漠化是目前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沙漠化动态监测对沙漠化防治策略指导具有重要意义.西藏高原沙漠化动态监测可以为其沙漠化防治对策的制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指导.西藏高原由于受到海拔、气候条件和地形等因素影响,沙漠化动态监测滞后于国内典型沙化区.20世纪80年代研究初期沙漠化监测以野外调查结合沙漠化分布数据分析为主,但是成果并不显著.西藏高原沙漠化监测技术发展正式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此时遥感技术已经被广泛用于沙漠化动态监测,到2000年左右,已经形成了遥感数据结合野外调查的沙漠化动态监测新模式.地面调查可以监测当前的植被结构以及流沙斑块的空间分布状况,遥感(RS)影像反演技术则可为揭示大面积植被动态和荒漠化趋势提供多时相数据[78].此外,遥感影像还可以提供难以到达偏远地区的沙漠及其腹地风沙地貌,甚至外行星风沙地貌的丰富信息,是一种可以绘制大范围陆地表面状况的监测技术,同时也是国内外监测长时间序列地表演变过程的有效手段[79-81].Hanan等[82]通过遥感影像反演技术,建立了归一化植被指数、扰动指数、过程指数和表层土壤粒度等指标长时间序列数据集,评估了沙地荒漠化发展程度.也有学者利用实地考察结合遥感影像数据对西藏高原现代风沙活动进行研究,分析各环境因子对沙漠化演变过程的影响,并利用数学方法提取出影响西藏高原风沙活动的主要气候因子[20,83]. ...
... 除了遥感、“3S”和无人机等技术被用于西藏高原沙漠化动态监测外,归一化植被指数(DNVI)提取法、人工神经网络法、混合像元分析法、决策树分类法等也被应用于沙漠化信息提取,通过获取的沙漠化和植被空间分布及面积变化等数据来分析沙漠化的现状、空间分布、时空变化及驱动力等.段英杰等[91]采用监督分类和决策树分类方法,制作了2011年最新的西藏土地沙漠化现状图,西藏自治区沙漠化土地面积为218 286.60 k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8.18%,以中度沙漠化为主,主要分布在阿里地区、那曲地区和日喀则地区.除多等[83]利用西藏高原中部地面观测的植被覆盖度和同期接收的EOS/MODIS数据,分别建立了250 m分辨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发现地面观测的植被覆盖度与植被指数之间呈线性关系.李治[92]采用人工神经网络BP模型对Landsat-8和哨兵二号卫星遥感图像进行了分类,对雅鲁藏布江宽谷河段辫状河流泥沙粒径分布、地貌特征及沙漠化变化潜在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宽谷河段泥沙以细砂和中砂为主,河流沉积沙丘裸露面积变化存在很强的季节性.马静宇[93]以2001—2015年的MODIS遥感像为数据源,采用混合像元分解法获取像元植被丰度,生成不同植被丰度的像元累积频率年变化曲线,探讨分析了青藏高原植被在沙漠和非沙漠地区的生长变化特点.在西藏高原沙漠化监测过程中,遥感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遥感影像的西藏高原沙漠化监测新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面、高效的手段,帮助我们及时了解和应对沙漠化问题,为沙漠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
A long-term record (1995-2019) of the dynamics of land desertific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Yarlung Zangbo River basin derived from Landsat data
1
2021
... 利用高分辨率遥感监测技术,如MODIS、Landsat和Sentinel系列卫星等获取高分辨率的地表图像,这些图像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监测和分析沙漠化地区的植被覆盖变化、土地利用变化以及其他影响沙漠化的环境因素.例如,张志伟等[18]利用2000—2018年的MODIS影像数据,结合GIS制图技术,通过长期野外调查结合遥感技术,探讨高寒区沙漠化分类系统,确定各级各类荒漠的面积及空间分布范围.Zhan等[84]利用1995—2019年Landsat图像和大规模荒漠化监测的方法分析了雅鲁藏布江流域沙漠化的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沙漠化主要分布在宽阔的河谷和支流入口,呈条状、不连续分布,沙地倾向于分布在南坡海拔较低、靠近河流的地区.随着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发展和技术日益成熟,通过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3S”技术,可以实现对高寒地区沙漠化的动态监测,这种技术路线的实施对于及时发现和应对沙漠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朱美媛[85]利用GF-1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西藏水文数据,运用“3S”技术手段,收集5期Landsat遥感影像,对西藏高原色林错流域42年来湿地特征和生态脆弱性进行了动态监测与预警分析.王俊华等[86]利用RS与GIS技术对西藏高原矿区沙漠化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研究区荒漠化形势较为严峻,主要荒漠化类型包括沙漠化、石漠化及盐碱化等,为矿山的选址及绿色矿山开发建设提供建议及技术支持. ...
近42a西藏色林错流域湿地变化与生态脆弱性评价
1
2019
... 利用高分辨率遥感监测技术,如MODIS、Landsat和Sentinel系列卫星等获取高分辨率的地表图像,这些图像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监测和分析沙漠化地区的植被覆盖变化、土地利用变化以及其他影响沙漠化的环境因素.例如,张志伟等[18]利用2000—2018年的MODIS影像数据,结合GIS制图技术,通过长期野外调查结合遥感技术,探讨高寒区沙漠化分类系统,确定各级各类荒漠的面积及空间分布范围.Zhan等[84]利用1995—2019年Landsat图像和大规模荒漠化监测的方法分析了雅鲁藏布江流域沙漠化的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沙漠化主要分布在宽阔的河谷和支流入口,呈条状、不连续分布,沙地倾向于分布在南坡海拔较低、靠近河流的地区.随着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发展和技术日益成熟,通过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3S”技术,可以实现对高寒地区沙漠化的动态监测,这种技术路线的实施对于及时发现和应对沙漠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朱美媛[85]利用GF-1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西藏水文数据,运用“3S”技术手段,收集5期Landsat遥感影像,对西藏高原色林错流域42年来湿地特征和生态脆弱性进行了动态监测与预警分析.王俊华等[86]利用RS与GIS技术对西藏高原矿区沙漠化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研究区荒漠化形势较为严峻,主要荒漠化类型包括沙漠化、石漠化及盐碱化等,为矿山的选址及绿色矿山开发建设提供建议及技术支持. ...
基于RS与GIS技术的西藏多龙矿集区生态环境监测研究
1
2019
... 利用高分辨率遥感监测技术,如MODIS、Landsat和Sentinel系列卫星等获取高分辨率的地表图像,这些图像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监测和分析沙漠化地区的植被覆盖变化、土地利用变化以及其他影响沙漠化的环境因素.例如,张志伟等[18]利用2000—2018年的MODIS影像数据,结合GIS制图技术,通过长期野外调查结合遥感技术,探讨高寒区沙漠化分类系统,确定各级各类荒漠的面积及空间分布范围.Zhan等[84]利用1995—2019年Landsat图像和大规模荒漠化监测的方法分析了雅鲁藏布江流域沙漠化的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沙漠化主要分布在宽阔的河谷和支流入口,呈条状、不连续分布,沙地倾向于分布在南坡海拔较低、靠近河流的地区.随着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发展和技术日益成熟,通过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3S”技术,可以实现对高寒地区沙漠化的动态监测,这种技术路线的实施对于及时发现和应对沙漠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朱美媛[85]利用GF-1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西藏水文数据,运用“3S”技术手段,收集5期Landsat遥感影像,对西藏高原色林错流域42年来湿地特征和生态脆弱性进行了动态监测与预警分析.王俊华等[86]利用RS与GIS技术对西藏高原矿区沙漠化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研究区荒漠化形势较为严峻,主要荒漠化类型包括沙漠化、石漠化及盐碱化等,为矿山的选址及绿色矿山开发建设提供建议及技术支持. ...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of Haloxylon ammodendron using UAV imagery:a case study in the Gurbantunggut Desert
1
2019
... 近年来,无人机平台的使用增强了遥感技术在动态监测方面的应用范围和深度.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和多光谱传感器,能够在低空进行详细的地表拍摄,这对于提高卫星遥感数据的精密度尤为重要.无人机技术在沙漠化监测中的应用,可以提供更高精度和分辨率的数据,为精准获取宏观尺度和长时间序列的地形地貌、植被变化和沙斑动态等空间演化数据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同时也为监测、研究高寒河谷植被和沙漠化过程提供了案例和思路[87-88].潘影等[89]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和无人机多光谱影像,从村落和地形2个尺度分析西藏草地归一化植被指数,利用无人机影像对同种土地利用类型内部异质性进行分析,发现遥感影像中无法辨别的点状、线状地物对NDVI分析结果有一定影响.Geng等[90]利用无人机和遥感技术对青藏高原植被指数及与沙漠化之间关系进行分析,发现遥感数据中的植被覆盖度被低估,证明无人机技术可以提高沙漠化监测中遥感数据的精度和分辨率. ...
A new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low stratus/fog retrieval for the Atacama Desert
1
2020
... 近年来,无人机平台的使用增强了遥感技术在动态监测方面的应用范围和深度.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和多光谱传感器,能够在低空进行详细的地表拍摄,这对于提高卫星遥感数据的精密度尤为重要.无人机技术在沙漠化监测中的应用,可以提供更高精度和分辨率的数据,为精准获取宏观尺度和长时间序列的地形地貌、植被变化和沙斑动态等空间演化数据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同时也为监测、研究高寒河谷植被和沙漠化过程提供了案例和思路[87-88].潘影等[89]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和无人机多光谱影像,从村落和地形2个尺度分析西藏草地归一化植被指数,利用无人机影像对同种土地利用类型内部异质性进行分析,发现遥感影像中无法辨别的点状、线状地物对NDVI分析结果有一定影响.Geng等[90]利用无人机和遥感技术对青藏高原植被指数及与沙漠化之间关系进行分析,发现遥感数据中的植被覆盖度被低估,证明无人机技术可以提高沙漠化监测中遥感数据的精度和分辨率. ...
基于遥感和无人机数据的草地NDVI影响因子多尺度分析
1
2019
... 近年来,无人机平台的使用增强了遥感技术在动态监测方面的应用范围和深度.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和多光谱传感器,能够在低空进行详细的地表拍摄,这对于提高卫星遥感数据的精密度尤为重要.无人机技术在沙漠化监测中的应用,可以提供更高精度和分辨率的数据,为精准获取宏观尺度和长时间序列的地形地貌、植被变化和沙斑动态等空间演化数据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同时也为监测、研究高寒河谷植被和沙漠化过程提供了案例和思路[87-88].潘影等[89]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和无人机多光谱影像,从村落和地形2个尺度分析西藏草地归一化植被指数,利用无人机影像对同种土地利用类型内部异质性进行分析,发现遥感影像中无法辨别的点状、线状地物对NDVI分析结果有一定影响.Geng等[90]利用无人机和遥感技术对青藏高原植被指数及与沙漠化之间关系进行分析,发现遥感数据中的植被覆盖度被低估,证明无人机技术可以提高沙漠化监测中遥感数据的精度和分辨率. ...
Vegetation coverage of desert ecosystems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s underestimated
1
2022
... 近年来,无人机平台的使用增强了遥感技术在动态监测方面的应用范围和深度.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和多光谱传感器,能够在低空进行详细的地表拍摄,这对于提高卫星遥感数据的精密度尤为重要.无人机技术在沙漠化监测中的应用,可以提供更高精度和分辨率的数据,为精准获取宏观尺度和长时间序列的地形地貌、植被变化和沙斑动态等空间演化数据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同时也为监测、研究高寒河谷植被和沙漠化过程提供了案例和思路[87-88].潘影等[89]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和无人机多光谱影像,从村落和地形2个尺度分析西藏草地归一化植被指数,利用无人机影像对同种土地利用类型内部异质性进行分析,发现遥感影像中无法辨别的点状、线状地物对NDVI分析结果有一定影响.Geng等[90]利用无人机和遥感技术对青藏高原植被指数及与沙漠化之间关系进行分析,发现遥感数据中的植被覆盖度被低估,证明无人机技术可以提高沙漠化监测中遥感数据的精度和分辨率. ...
基于遥感数据的西藏自治区土地沙漠化监测分析研究
1
2014
... 除了遥感、“3S”和无人机等技术被用于西藏高原沙漠化动态监测外,归一化植被指数(DNVI)提取法、人工神经网络法、混合像元分析法、决策树分类法等也被应用于沙漠化信息提取,通过获取的沙漠化和植被空间分布及面积变化等数据来分析沙漠化的现状、空间分布、时空变化及驱动力等.段英杰等[91]采用监督分类和决策树分类方法,制作了2011年最新的西藏土地沙漠化现状图,西藏自治区沙漠化土地面积为218 286.60 k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8.18%,以中度沙漠化为主,主要分布在阿里地区、那曲地区和日喀则地区.除多等[83]利用西藏高原中部地面观测的植被覆盖度和同期接收的EOS/MODIS数据,分别建立了250 m分辨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发现地面观测的植被覆盖度与植被指数之间呈线性关系.李治[92]采用人工神经网络BP模型对Landsat-8和哨兵二号卫星遥感图像进行了分类,对雅鲁藏布江宽谷河段辫状河流泥沙粒径分布、地貌特征及沙漠化变化潜在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宽谷河段泥沙以细砂和中砂为主,河流沉积沙丘裸露面积变化存在很强的季节性.马静宇[93]以2001—2015年的MODIS遥感像为数据源,采用混合像元分解法获取像元植被丰度,生成不同植被丰度的像元累积频率年变化曲线,探讨分析了青藏高原植被在沙漠和非沙漠地区的生长变化特点.在西藏高原沙漠化监测过程中,遥感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遥感影像的西藏高原沙漠化监测新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面、高效的手段,帮助我们及时了解和应对沙漠化问题,为沙漠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
雅鲁藏布江宽谷河段辫状河流地貌特征与演变规律研究
1
2019
... 除了遥感、“3S”和无人机等技术被用于西藏高原沙漠化动态监测外,归一化植被指数(DNVI)提取法、人工神经网络法、混合像元分析法、决策树分类法等也被应用于沙漠化信息提取,通过获取的沙漠化和植被空间分布及面积变化等数据来分析沙漠化的现状、空间分布、时空变化及驱动力等.段英杰等[91]采用监督分类和决策树分类方法,制作了2011年最新的西藏土地沙漠化现状图,西藏自治区沙漠化土地面积为218 286.60 k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8.18%,以中度沙漠化为主,主要分布在阿里地区、那曲地区和日喀则地区.除多等[83]利用西藏高原中部地面观测的植被覆盖度和同期接收的EOS/MODIS数据,分别建立了250 m分辨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发现地面观测的植被覆盖度与植被指数之间呈线性关系.李治[92]采用人工神经网络BP模型对Landsat-8和哨兵二号卫星遥感图像进行了分类,对雅鲁藏布江宽谷河段辫状河流泥沙粒径分布、地貌特征及沙漠化变化潜在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宽谷河段泥沙以细砂和中砂为主,河流沉积沙丘裸露面积变化存在很强的季节性.马静宇[93]以2001—2015年的MODIS遥感像为数据源,采用混合像元分解法获取像元植被丰度,生成不同植被丰度的像元累积频率年变化曲线,探讨分析了青藏高原植被在沙漠和非沙漠地区的生长变化特点.在西藏高原沙漠化监测过程中,遥感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遥感影像的西藏高原沙漠化监测新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面、高效的手段,帮助我们及时了解和应对沙漠化问题,为沙漠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
基于MODIS植被丰度的沙漠化遥感界线提取方法研究
1
2018
... 除了遥感、“3S”和无人机等技术被用于西藏高原沙漠化动态监测外,归一化植被指数(DNVI)提取法、人工神经网络法、混合像元分析法、决策树分类法等也被应用于沙漠化信息提取,通过获取的沙漠化和植被空间分布及面积变化等数据来分析沙漠化的现状、空间分布、时空变化及驱动力等.段英杰等[91]采用监督分类和决策树分类方法,制作了2011年最新的西藏土地沙漠化现状图,西藏自治区沙漠化土地面积为218 286.60 k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8.18%,以中度沙漠化为主,主要分布在阿里地区、那曲地区和日喀则地区.除多等[83]利用西藏高原中部地面观测的植被覆盖度和同期接收的EOS/MODIS数据,分别建立了250 m分辨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发现地面观测的植被覆盖度与植被指数之间呈线性关系.李治[92]采用人工神经网络BP模型对Landsat-8和哨兵二号卫星遥感图像进行了分类,对雅鲁藏布江宽谷河段辫状河流泥沙粒径分布、地貌特征及沙漠化变化潜在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宽谷河段泥沙以细砂和中砂为主,河流沉积沙丘裸露面积变化存在很强的季节性.马静宇[93]以2001—2015年的MODIS遥感像为数据源,采用混合像元分解法获取像元植被丰度,生成不同植被丰度的像元累积频率年变化曲线,探讨分析了青藏高原植被在沙漠和非沙漠地区的生长变化特点.在西藏高原沙漠化监测过程中,遥感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遥感影像的西藏高原沙漠化监测新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面、高效的手段,帮助我们及时了解和应对沙漠化问题,为沙漠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