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北岸兰州段丘陵区土壤生态化学计量与空间变异
1
2022
... 生态化学计量内稳定性是生物通过维持自身化学计量组分的相对稳定来应对外界环境变化而形成的适应性策略[1-2].植物的生态化学计量内稳定性是长期进化过程中对环境适应的结果,反映了植物对环境变化的生理和生化响应与适应,内稳定性指数的大小与其生态策略以及环境适应性密切相关[3].研究植物的生态化学计量内稳定性,对于深入认识植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策略和响应机制,以及植物与生态系统的耦合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 ...
荒漠生态系统C、N、P生态化学计量研究进展
1
2022
... 生态化学计量内稳定性是生物通过维持自身化学计量组分的相对稳定来应对外界环境变化而形成的适应性策略[1-2].植物的生态化学计量内稳定性是长期进化过程中对环境适应的结果,反映了植物对环境变化的生理和生化响应与适应,内稳定性指数的大小与其生态策略以及环境适应性密切相关[3].研究植物的生态化学计量内稳定性,对于深入认识植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策略和响应机制,以及植物与生态系统的耦合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 ...
科尔沁沙地优势固沙灌木叶片氮磷化学计量内稳性
1
2019
... 生态化学计量内稳定性是生物通过维持自身化学计量组分的相对稳定来应对外界环境变化而形成的适应性策略[1-2].植物的生态化学计量内稳定性是长期进化过程中对环境适应的结果,反映了植物对环境变化的生理和生化响应与适应,内稳定性指数的大小与其生态策略以及环境适应性密切相关[3].研究植物的生态化学计量内稳定性,对于深入认识植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策略和响应机制,以及植物与生态系统的耦合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 ...
天山云杉林下优势草本植物化学计量内稳性特征
2
2022
... 植物的生长过程实质上是C、N、P和K等功能性营养物质的不断积累与其相对比例的调节[4].目前,国内外有关生态化学计量学及内稳定性的相关研究集中在C、N、P元素上,研究区域多集中于草原、河湖岸带以及湿地[5-10]、黄土高原[11-12]、森林[4,13]以及沙漠等[14].Si被认为是植物生长发育的五大有益元素之一,而且是禾本科、硅藻门以及木贼科等植物的必需元素,能够调节植物的N代谢作用增强植物的抗逆性[15-16].Si在增强干旱区植物的抗旱(盐)性中也起着重要作用[17-20],Si能够调节脯氨酸代谢和N同化作用提高甘草适应干旱(盐)胁迫的能力,而且还能够调节C氮代谢提高其抗盐性[21-22]. ...
... [4,13]以及沙漠等[14].Si被认为是植物生长发育的五大有益元素之一,而且是禾本科、硅藻门以及木贼科等植物的必需元素,能够调节植物的N代谢作用增强植物的抗逆性[15-16].Si在增强干旱区植物的抗旱(盐)性中也起着重要作用[17-20],Si能够调节脯氨酸代谢和N同化作用提高甘草适应干旱(盐)胁迫的能力,而且还能够调节C氮代谢提高其抗盐性[21-22]. ...
Stoichiometric homeostasis predicts plant species dominance,temporal stability,and responses to global change
1
2015
... 植物的生长过程实质上是C、N、P和K等功能性营养物质的不断积累与其相对比例的调节[4].目前,国内外有关生态化学计量学及内稳定性的相关研究集中在C、N、P元素上,研究区域多集中于草原、河湖岸带以及湿地[5-10]、黄土高原[11-12]、森林[4,13]以及沙漠等[14].Si被认为是植物生长发育的五大有益元素之一,而且是禾本科、硅藻门以及木贼科等植物的必需元素,能够调节植物的N代谢作用增强植物的抗逆性[15-16].Si在增强干旱区植物的抗旱(盐)性中也起着重要作用[17-20],Si能够调节脯氨酸代谢和N同化作用提高甘草适应干旱(盐)胁迫的能力,而且还能够调节C氮代谢提高其抗盐性[21-22]. ...
N、P施肥对塔里木河上游绿洲棉花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0
2017
群落演替对呼伦贝尔草地两种优势植物繁殖分配及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
0
2020
再生水补水河道芦苇碳氮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响应
0
2021
Impact of drought on terrestrial ecosystem C-N-P stoichiometry and microbial nutrient limitation
0
2024
中国河湖岸带草本植物氮磷化学计量学及内稳性特征
2
2024
... 植物的生长过程实质上是C、N、P和K等功能性营养物质的不断积累与其相对比例的调节[4].目前,国内外有关生态化学计量学及内稳定性的相关研究集中在C、N、P元素上,研究区域多集中于草原、河湖岸带以及湿地[5-10]、黄土高原[11-12]、森林[4,13]以及沙漠等[14].Si被认为是植物生长发育的五大有益元素之一,而且是禾本科、硅藻门以及木贼科等植物的必需元素,能够调节植物的N代谢作用增强植物的抗逆性[15-16].Si在增强干旱区植物的抗旱(盐)性中也起着重要作用[17-20],Si能够调节脯氨酸代谢和N同化作用提高甘草适应干旱(盐)胁迫的能力,而且还能够调节C氮代谢提高其抗盐性[21-22]. ...
... 内稳定性反映了植物对外界环境中营养元素变化的响应,植物类型不同对环境的适应性也不相同,表现出不同的生态化学计量内稳性特征.有研究表明,植物体内的N比P更为稳定,因为植物吸收的N素主要由生物因素控制,而P则受到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控制[36].植物中的Si素作为重要的功能性状(响应性状和效应性状)同样受到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影响[37].本研究中,芦苇Si具有较高的内稳定性,其内稳定性指数HISi>HIN>4(表6),这可能因为:①芦苇属于隐域性植物,其隐域性特性的形成主要受多种局部因素的影响,故而外部环境变化对其Si含量的影响作用减弱;②与芦苇所处的环境中N素匮乏有密切关系(表4).由于环境中N素营养物质缺乏,而芦苇因其特有的富Si特性使其具有较高的Si内稳定性,并能够通过维持自身Si/N内稳定性来调节自身营养需求.因此,我们推测:植物的内稳定性是植物长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所固有的基本属性,特别是对于内稳定性高的植物种来说,外界环境因素变化对其内稳定性变化的影响可能性很小[38-39].此外,不同生境芦苇Si/N的内稳定性要高于元素本身(HISi/N>HISi>HIN),说明芦苇Si、N含量以及Si/N属于有机体稳态型,这是由于相对于Si、N营养,芦苇Si/N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小,且芦苇的生长过程是按照一定的Si、N吸收比例来调控自身的养分供应.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研究中W芦苇的内稳定性指数HISi、HIN及HISi/N均大于SD和SM芦苇(表6),说明SD和SM芦苇受环境胁迫时的响应较大,这也可能是芦苇得以成功入侵沼泽湿地形成单一优势种群的原因.然而,SD、SM和W芦苇的内稳性指数差异较大,三者HISi、HIN及HISi/N均表现为稳态型,这与Xing等[40]研究水生植物内稳定性特征表现为敏感态和弱稳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原因可能是由于物种不同,其内稳定性长期受到生长策略、生态适应的影响而产生差异性.植物的生长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内稳定性指数变异较大.在区域大尺度下,植物的内稳定性指数由于受到物种、生育期、器官、营养元素、地形、气候和母质等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其差异性和波动性较大[10,41]. ...
黄土高原退耕还草地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1
2020
... 植物的生长过程实质上是C、N、P和K等功能性营养物质的不断积累与其相对比例的调节[4].目前,国内外有关生态化学计量学及内稳定性的相关研究集中在C、N、P元素上,研究区域多集中于草原、河湖岸带以及湿地[5-10]、黄土高原[11-12]、森林[4,13]以及沙漠等[14].Si被认为是植物生长发育的五大有益元素之一,而且是禾本科、硅藻门以及木贼科等植物的必需元素,能够调节植物的N代谢作用增强植物的抗逆性[15-16].Si在增强干旱区植物的抗旱(盐)性中也起着重要作用[17-20],Si能够调节脯氨酸代谢和N同化作用提高甘草适应干旱(盐)胁迫的能力,而且还能够调节C氮代谢提高其抗盐性[21-22]. ...
Interaction of soil water storage and stoichiometr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long-term natural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the Loess Platea
1
2018
... 植物的生长过程实质上是C、N、P和K等功能性营养物质的不断积累与其相对比例的调节[4].目前,国内外有关生态化学计量学及内稳定性的相关研究集中在C、N、P元素上,研究区域多集中于草原、河湖岸带以及湿地[5-10]、黄土高原[11-12]、森林[4,13]以及沙漠等[14].Si被认为是植物生长发育的五大有益元素之一,而且是禾本科、硅藻门以及木贼科等植物的必需元素,能够调节植物的N代谢作用增强植物的抗逆性[15-16].Si在增强干旱区植物的抗旱(盐)性中也起着重要作用[17-20],Si能够调节脯氨酸代谢和N同化作用提高甘草适应干旱(盐)胁迫的能力,而且还能够调节C氮代谢提高其抗盐性[21-22]. ...
Treeline ecotone drives the soil physical,bio-chemical and stoichiometry properties in alpine ecosystems of the western Himalaya,India
1
2024
... 植物的生长过程实质上是C、N、P和K等功能性营养物质的不断积累与其相对比例的调节[4].目前,国内外有关生态化学计量学及内稳定性的相关研究集中在C、N、P元素上,研究区域多集中于草原、河湖岸带以及湿地[5-10]、黄土高原[11-12]、森林[4,13]以及沙漠等[14].Si被认为是植物生长发育的五大有益元素之一,而且是禾本科、硅藻门以及木贼科等植物的必需元素,能够调节植物的N代谢作用增强植物的抗逆性[15-16].Si在增强干旱区植物的抗旱(盐)性中也起着重要作用[17-20],Si能够调节脯氨酸代谢和N同化作用提高甘草适应干旱(盐)胁迫的能力,而且还能够调节C氮代谢提高其抗盐性[21-22]. ...
齿肋赤藓(Syntrichia caninervis)氮磷计量特征对降水量的响应
1
2023
... 植物的生长过程实质上是C、N、P和K等功能性营养物质的不断积累与其相对比例的调节[4].目前,国内外有关生态化学计量学及内稳定性的相关研究集中在C、N、P元素上,研究区域多集中于草原、河湖岸带以及湿地[5-10]、黄土高原[11-12]、森林[4,13]以及沙漠等[14].Si被认为是植物生长发育的五大有益元素之一,而且是禾本科、硅藻门以及木贼科等植物的必需元素,能够调节植物的N代谢作用增强植物的抗逆性[15-16].Si在增强干旱区植物的抗旱(盐)性中也起着重要作用[17-20],Si能够调节脯氨酸代谢和N同化作用提高甘草适应干旱(盐)胁迫的能力,而且还能够调节C氮代谢提高其抗盐性[21-22]. ...
Silicon improves seed germination and alleviates drought stress in lentil crops by regulating osmolytes,hydrolytic enzymes and antioxidant defense system
1
2017
... 植物的生长过程实质上是C、N、P和K等功能性营养物质的不断积累与其相对比例的调节[4].目前,国内外有关生态化学计量学及内稳定性的相关研究集中在C、N、P元素上,研究区域多集中于草原、河湖岸带以及湿地[5-10]、黄土高原[11-12]、森林[4,13]以及沙漠等[14].Si被认为是植物生长发育的五大有益元素之一,而且是禾本科、硅藻门以及木贼科等植物的必需元素,能够调节植物的N代谢作用增强植物的抗逆性[15-16].Si在增强干旱区植物的抗旱(盐)性中也起着重要作用[17-20],Si能够调节脯氨酸代谢和N同化作用提高甘草适应干旱(盐)胁迫的能力,而且还能够调节C氮代谢提高其抗盐性[21-22]. ...
硅的生物学功能及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
2020
... 植物的生长过程实质上是C、N、P和K等功能性营养物质的不断积累与其相对比例的调节[4].目前,国内外有关生态化学计量学及内稳定性的相关研究集中在C、N、P元素上,研究区域多集中于草原、河湖岸带以及湿地[5-10]、黄土高原[11-12]、森林[4,13]以及沙漠等[14].Si被认为是植物生长发育的五大有益元素之一,而且是禾本科、硅藻门以及木贼科等植物的必需元素,能够调节植物的N代谢作用增强植物的抗逆性[15-16].Si在增强干旱区植物的抗旱(盐)性中也起着重要作用[17-20],Si能够调节脯氨酸代谢和N同化作用提高甘草适应干旱(盐)胁迫的能力,而且还能够调节C氮代谢提高其抗盐性[21-22]. ...
Silicon nutrition alleviates the lipid peroxidation and ion imbalance of Glycyrrhiza uralensis seedlings under salt stress
1
2016
... 植物的生长过程实质上是C、N、P和K等功能性营养物质的不断积累与其相对比例的调节[4].目前,国内外有关生态化学计量学及内稳定性的相关研究集中在C、N、P元素上,研究区域多集中于草原、河湖岸带以及湿地[5-10]、黄土高原[11-12]、森林[4,13]以及沙漠等[14].Si被认为是植物生长发育的五大有益元素之一,而且是禾本科、硅藻门以及木贼科等植物的必需元素,能够调节植物的N代谢作用增强植物的抗逆性[15-16].Si在增强干旱区植物的抗旱(盐)性中也起着重要作用[17-20],Si能够调节脯氨酸代谢和N同化作用提高甘草适应干旱(盐)胁迫的能力,而且还能够调节C氮代谢提高其抗盐性[21-22]. ...
Silicon alleviates salt and drought stress of Glycyrrhiza uralensis seedling by altering antioxidant metabolism and osmotic adjustment
0
2017
Silicon improves photosynthesis and strengthens enzyme activities in the C3 succulent xerophyte Zygophyllum xanthoxylum
0
2016
The features of main osmolytes,silicon and their coupling effects in improving drought resistance of the typical xerophytes in the desert areas of Northwest China
1
2020
... 植物的生长过程实质上是C、N、P和K等功能性营养物质的不断积累与其相对比例的调节[4].目前,国内外有关生态化学计量学及内稳定性的相关研究集中在C、N、P元素上,研究区域多集中于草原、河湖岸带以及湿地[5-10]、黄土高原[11-12]、森林[4,13]以及沙漠等[14].Si被认为是植物生长发育的五大有益元素之一,而且是禾本科、硅藻门以及木贼科等植物的必需元素,能够调节植物的N代谢作用增强植物的抗逆性[15-16].Si在增强干旱区植物的抗旱(盐)性中也起着重要作用[17-20],Si能够调节脯氨酸代谢和N同化作用提高甘草适应干旱(盐)胁迫的能力,而且还能够调节C氮代谢提高其抗盐性[21-22]. ...
Exogenous Silicon relieve drought stress and salt stress of Glycyrrhiza uralensis seedlings by regulating proline metabolism and nitrogen assimilation
1
2021
... 植物的生长过程实质上是C、N、P和K等功能性营养物质的不断积累与其相对比例的调节[4].目前,国内外有关生态化学计量学及内稳定性的相关研究集中在C、N、P元素上,研究区域多集中于草原、河湖岸带以及湿地[5-10]、黄土高原[11-12]、森林[4,13]以及沙漠等[14].Si被认为是植物生长发育的五大有益元素之一,而且是禾本科、硅藻门以及木贼科等植物的必需元素,能够调节植物的N代谢作用增强植物的抗逆性[15-16].Si在增强干旱区植物的抗旱(盐)性中也起着重要作用[17-20],Si能够调节脯氨酸代谢和N同化作用提高甘草适应干旱(盐)胁迫的能力,而且还能够调节C氮代谢提高其抗盐性[21-22]. ...
Silicon alleviates salinity stress in licorice (Glycyrrhiza uralensis) by regulating carbon and nitrogen metabolism
1
2021
... 植物的生长过程实质上是C、N、P和K等功能性营养物质的不断积累与其相对比例的调节[4].目前,国内外有关生态化学计量学及内稳定性的相关研究集中在C、N、P元素上,研究区域多集中于草原、河湖岸带以及湿地[5-10]、黄土高原[11-12]、森林[4,13]以及沙漠等[14].Si被认为是植物生长发育的五大有益元素之一,而且是禾本科、硅藻门以及木贼科等植物的必需元素,能够调节植物的N代谢作用增强植物的抗逆性[15-16].Si在增强干旱区植物的抗旱(盐)性中也起着重要作用[17-20],Si能够调节脯氨酸代谢和N同化作用提高甘草适应干旱(盐)胁迫的能力,而且还能够调节C氮代谢提高其抗盐性[21-22]. ...
Silicon accumulation by Phragmites australis positively responds to rise in groundwater depth in the desert oasis areas of the Hexi Corridor,China
4
2021
...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是生态域宽、适应性超强的禾本科隐域性植物,在荒漠绿洲沙丘、丘间地、草滩、盐碱地、湿地等不同地下水埋深的生境都有生长分布,且多成为构成湿地植被的主要建群种.荒漠绿洲芦苇对地下水埋深变化响应具有明显的特征和规律性,这与其体内Si积累有密切关系,芦苇Si积累积极响应地下水埋深变化[23].芦苇吸收积累高浓度的Si(SiO2)作为生理调节剂外,同时积累大量的NO3-以保持体内Si/N的稳定性来应对环境变化[24].由此推断,在以水分为主导因素的干旱荒漠区,Si极有可能通过调节芦苇的N代谢作用来应对外界环境胁迫,而明确芦苇的Si、N生态化学计量及内稳定性特征是阐明芦苇Si积累调节N代谢作用来响应环境胁迫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然而,现缺乏芦苇Si、N化学计量学及内稳定性特征的相关研究报道. ...
... 河西走廊绿洲是中国西北干旱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路段.然而,该区域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北部荒漠土地沙漠化、生态系统退化严重,中部绿洲土壤盐渍化、水土流失等问题突出[25].基于此,本研究以河西走廊中部荒漠绿洲为研究区,基于前期研究芦苇Si积累观测结果[23-24],开展芦苇不同生育期和各部位N积累变化及其与Si积累的相互关系、Si/N计量比差异性以及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研究,揭示芦苇生态适应的Si、N化学计量学及Si/N内稳定性特征,旨在为揭示荒漠绿洲芦苇的生态策略和环境适应性机制以及寻求绿洲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措施等提供科学依据. ...
... 注:表中Si数据来源于Kang等[23],不同字母表示各处理间显著差异(P<0.05). ...
... 芦苇Si、N化学计量特征(Si、N含量及Si/N)受到环境因素(土壤养分,地下水埋深等)、生育期以及不同器官的显著影响(表3、5).生境、生育期和器官对芦苇Si、N含量及Si/N具有显著的交互影响.生境(A)、生育期(B)和器官(C)单独作用、不同交互项之间的交互作用(A与B、A与C、B与C)以及A、B和C三者之间高阶交互作用均对芦苇Si、N含量及Si/N产生显著的影响,这也进一步说明,芦苇Si、N含量及Si/N的差异性变化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生育期和器官的多重影响,生境、生育期和器官对芦苇Si、N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且影响效果显著.此外,不同生境芦苇Si、N含量之间及其Si/N与土壤Si、N含量及Si/N,以及地下水埋深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芦苇Si、N营养的相互耦合作用存在一定的协同性和稳定性,芦苇Si、N营养之间存在非常复杂的协同和稳定关系,其极有可能与芦苇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策略有密切关系.这一结果不仅进一步验证了Kang等[23-24]“荒漠绿洲芦苇Si积累积极响应地下水埋深变化,芦苇积累Si作为生理调节剂并且积累N以保持体内Si/N的稳定性来应对环境胁迫的研究结论,而且为从Si调节芦苇N代谢作用的视角探索芦苇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然而,芦苇Si含量与地下水Si、N含量及Si/N无相关性,且芦苇N含量和Si/N均与地下水和土壤中Si、N含量以及Si/N无相关性,可能由于在区域大尺度上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物种、时间和气候等综合因素的相互叠加与抵消作用. ...
High ecostoichiometric stability and accumulating SiO2 and NO as main physiological adaptative mechanisms for reed to adverse environments
3
2024
...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是生态域宽、适应性超强的禾本科隐域性植物,在荒漠绿洲沙丘、丘间地、草滩、盐碱地、湿地等不同地下水埋深的生境都有生长分布,且多成为构成湿地植被的主要建群种.荒漠绿洲芦苇对地下水埋深变化响应具有明显的特征和规律性,这与其体内Si积累有密切关系,芦苇Si积累积极响应地下水埋深变化[23].芦苇吸收积累高浓度的Si(SiO2)作为生理调节剂外,同时积累大量的NO3-以保持体内Si/N的稳定性来应对环境变化[24].由此推断,在以水分为主导因素的干旱荒漠区,Si极有可能通过调节芦苇的N代谢作用来应对外界环境胁迫,而明确芦苇的Si、N生态化学计量及内稳定性特征是阐明芦苇Si积累调节N代谢作用来响应环境胁迫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然而,现缺乏芦苇Si、N化学计量学及内稳定性特征的相关研究报道. ...
... 河西走廊绿洲是中国西北干旱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路段.然而,该区域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北部荒漠土地沙漠化、生态系统退化严重,中部绿洲土壤盐渍化、水土流失等问题突出[25].基于此,本研究以河西走廊中部荒漠绿洲为研究区,基于前期研究芦苇Si积累观测结果[23-24],开展芦苇不同生育期和各部位N积累变化及其与Si积累的相互关系、Si/N计量比差异性以及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研究,揭示芦苇生态适应的Si、N化学计量学及Si/N内稳定性特征,旨在为揭示荒漠绿洲芦苇的生态策略和环境适应性机制以及寻求绿洲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措施等提供科学依据. ...
... 芦苇Si、N化学计量特征(Si、N含量及Si/N)受到环境因素(土壤养分,地下水埋深等)、生育期以及不同器官的显著影响(表3、5).生境、生育期和器官对芦苇Si、N含量及Si/N具有显著的交互影响.生境(A)、生育期(B)和器官(C)单独作用、不同交互项之间的交互作用(A与B、A与C、B与C)以及A、B和C三者之间高阶交互作用均对芦苇Si、N含量及Si/N产生显著的影响,这也进一步说明,芦苇Si、N含量及Si/N的差异性变化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生育期和器官的多重影响,生境、生育期和器官对芦苇Si、N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且影响效果显著.此外,不同生境芦苇Si、N含量之间及其Si/N与土壤Si、N含量及Si/N,以及地下水埋深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芦苇Si、N营养的相互耦合作用存在一定的协同性和稳定性,芦苇Si、N营养之间存在非常复杂的协同和稳定关系,其极有可能与芦苇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策略有密切关系.这一结果不仅进一步验证了Kang等[23-24]“荒漠绿洲芦苇Si积累积极响应地下水埋深变化,芦苇积累Si作为生理调节剂并且积累N以保持体内Si/N的稳定性来应对环境胁迫的研究结论,而且为从Si调节芦苇N代谢作用的视角探索芦苇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然而,芦苇Si含量与地下水Si、N含量及Si/N无相关性,且芦苇N含量和Si/N均与地下水和土壤中Si、N含量以及Si/N无相关性,可能由于在区域大尺度上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物种、时间和气候等综合因素的相互叠加与抵消作用. ...
河西地区生态敏感性演变格局及分区治理
1
2023
... 河西走廊绿洲是中国西北干旱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路段.然而,该区域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北部荒漠土地沙漠化、生态系统退化严重,中部绿洲土壤盐渍化、水土流失等问题突出[25].基于此,本研究以河西走廊中部荒漠绿洲为研究区,基于前期研究芦苇Si积累观测结果[23-24],开展芦苇不同生育期和各部位N积累变化及其与Si积累的相互关系、Si/N计量比差异性以及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研究,揭示芦苇生态适应的Si、N化学计量学及Si/N内稳定性特征,旨在为揭示荒漠绿洲芦苇的生态策略和环境适应性机制以及寻求绿洲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措施等提供科学依据. ...
1960-2022年河西走廊主要气候要素特征及气候生产潜力
1
2024
... 研究区位于河西走廊中部临泽县中国科学院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站(国家野外站,以下简称中科院临泽站)周边荒漠绿洲区(图1),该站隶属于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NNR).该区域为大陆性干旱沙漠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蒸发量和气温分别为117 mm、2 390 mm和7.6 ℃,年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年降水量整体呈降低趋势,南部绿洲地带和北部近沙漠地带气候类型分别向“暖湿化”和“暖干化”的趋势发展[26].该区域年平均风速3.2 m·s-1,主要风向为西北风,风沙活动集中在3—5月.土壤类型有灰棕漠土以及非地带性风沙土、草甸土、盐土、沼泽土、灌耕土等.区域内植被主要由超旱生灌木、 半灌木或盐生、旱生肉质半灌木组成,植物种类有梭梭、沙拐枣、柠条锦鸡儿、芦苇、泡泡刺、沙蒿等.研究区内芦苇在河流两岸、湖泊、湿地、盐碱地、沙丘等生境均有生长分布,维持芦苇种群生长的水资源主要来自于黑河和地下水. ...
To be or not to be what you eat:regulation of stoichiometric homeostasis among autotrophs and heterotrophs
1
2010
... 式中:C为常数;X代表环境中(土壤)等营养元素N和Si含量;Y代表植物中营养元素Si和N含量;X、Y可以是元素百分比或元素配比.本研究将芦苇的内稳定性指数HI的大小划定为稳态型(HI>4)、弱稳态型(2<HI<4)、弱敏感型(4/3<HI<2)和敏感型(HI<4/3)4个等级[27]. ...
1
2002
... 植物体内营养元素的水平能够直接体现植物养分需求状况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并且决定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功能的变化.本研究中,SD、DT、IL、SM和W生境芦苇各生育期、不同器官N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表2).从不同器官看,各生境芦苇各生育期N含量变化基本一致,表现为叶>穗>茎秆>地下茎,这与叶作为植物重要的养分储存器官,根系和地下茎作为养分吸收和传输的通道有密切关系[28-29].本研究中,5种生境芦苇N总量为3.09%~10.39%(30.9~103.9 g·kg-1,表2),与中国区域尺度(N含量:19.70 g·kg-1)和全球尺度上(N含量:20.10 g·kg-1)的叶片N含量相比显著提高[29-30],说明芦苇能够吸收积累大量的N元素作为蛋白质和遗传物质的组成成分,以便促进同化物的大量积累以抵抗不良环境的干扰.Si可以作为判断禾本科植物Si营养状况的参考指标,并且Si/N通常用于判断禾本科植物的营养限制状况.秦遂初等[31]把稻草中硅(SiO2)含量为11%时作为临界指标,当该指标低于11%时施硅肥效果明显.SiO2/N、SiO2/P和SiO2/K2O是评价水稻Si营养与N、P、K营养保持平衡的重要指标,同时,SiO2/N也是衡量水稻高产及抗逆性的重要指标,与植物对环境胁迫的抗性正相关[31].正常情况下成熟期的水稻稻草中的SiO2/N值为5~9(Si/N:2.33~4.19),而当水稻获得最高产量时,稻草中SiO2/N应保持在11.0左右(Si/N为5.13),SiO2/N大有利于水稻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31-33].本研究中,5种生境芦苇Si总量为2.46%~8.12%(SiO2:5.27%~17.40%),但Si/N为0.27~2.09(SiO2/N:0.58~4.48),处于较低的水平,且变化较小(表2,图2).以上研究表明,芦苇较高的Si、N含量以及稳定的Si/N是其在外界环境胁迫下,为抵抗复杂环境变化而形成的适应性策略[34].根据中国土壤有效Si(SiO2)的分级标准,当土壤SiO2含量低于0.12 g·kg-1时植物(水稻)施硅肥效果明显,在0.12~0.20 g·kg-1时施硅肥可达预期效果,而超过0.20 g·kg-1时为无效施肥[35].水稻灌溉水中的有效Si(SiO2)含量低于0.01 g·kg-1时会出现缺Si症状[31].本研究中,5种生境芦苇吸收的硅主要来自于土壤和地下水,土壤硅(Si)含量为0.07%~0.19%(SiO2:1.64~4.02 g·kg-1),而地下水中硅(Si)的含量为0.0026%~0.0029%(SiO2:0.0053~0.0062 g·kg-1),生境土壤和地下水Si/N为87.50~316.67和0.75~0.91(表4).根据中国土壤有效Si的参考分级标准,不同景观芦苇生境土壤Si(SiO2)含量属于比较丰富的水平,土壤Si/N处于较高水平,但其地下水Si/N值处于较低的水平.这说明,不同景观生境由地下水提供给芦苇的Si素营养很少,芦苇吸收利用的Si主要来自于土壤,土壤Si(SiO2)含量是决定芦苇植株中Si素积累的主要因素.然而,尽管不同生境芦苇Si(SiO2)含量和土壤Si(SiO2)含量都处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但芦苇Si/N相对较低,原因在于土壤中能够被芦苇直接利用的有效Si(H4SiO4)含量有限,导致芦苇对Si的吸收利用率较低,芦苇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Si素的限制,需要合理施用Si肥来提高土壤养分的供给能力,增强芦苇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
不同林龄榧树根、枝、叶的C、N、P化学计量及内稳性特征
2
2021
... 植物体内营养元素的水平能够直接体现植物养分需求状况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并且决定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功能的变化.本研究中,SD、DT、IL、SM和W生境芦苇各生育期、不同器官N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表2).从不同器官看,各生境芦苇各生育期N含量变化基本一致,表现为叶>穗>茎秆>地下茎,这与叶作为植物重要的养分储存器官,根系和地下茎作为养分吸收和传输的通道有密切关系[28-29].本研究中,5种生境芦苇N总量为3.09%~10.39%(30.9~103.9 g·kg-1,表2),与中国区域尺度(N含量:19.70 g·kg-1)和全球尺度上(N含量:20.10 g·kg-1)的叶片N含量相比显著提高[29-30],说明芦苇能够吸收积累大量的N元素作为蛋白质和遗传物质的组成成分,以便促进同化物的大量积累以抵抗不良环境的干扰.Si可以作为判断禾本科植物Si营养状况的参考指标,并且Si/N通常用于判断禾本科植物的营养限制状况.秦遂初等[31]把稻草中硅(SiO2)含量为11%时作为临界指标,当该指标低于11%时施硅肥效果明显.SiO2/N、SiO2/P和SiO2/K2O是评价水稻Si营养与N、P、K营养保持平衡的重要指标,同时,SiO2/N也是衡量水稻高产及抗逆性的重要指标,与植物对环境胁迫的抗性正相关[31].正常情况下成熟期的水稻稻草中的SiO2/N值为5~9(Si/N:2.33~4.19),而当水稻获得最高产量时,稻草中SiO2/N应保持在11.0左右(Si/N为5.13),SiO2/N大有利于水稻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31-33].本研究中,5种生境芦苇Si总量为2.46%~8.12%(SiO2:5.27%~17.40%),但Si/N为0.27~2.09(SiO2/N:0.58~4.48),处于较低的水平,且变化较小(表2,图2).以上研究表明,芦苇较高的Si、N含量以及稳定的Si/N是其在外界环境胁迫下,为抵抗复杂环境变化而形成的适应性策略[34].根据中国土壤有效Si(SiO2)的分级标准,当土壤SiO2含量低于0.12 g·kg-1时植物(水稻)施硅肥效果明显,在0.12~0.20 g·kg-1时施硅肥可达预期效果,而超过0.20 g·kg-1时为无效施肥[35].水稻灌溉水中的有效Si(SiO2)含量低于0.01 g·kg-1时会出现缺Si症状[31].本研究中,5种生境芦苇吸收的硅主要来自于土壤和地下水,土壤硅(Si)含量为0.07%~0.19%(SiO2:1.64~4.02 g·kg-1),而地下水中硅(Si)的含量为0.0026%~0.0029%(SiO2:0.0053~0.0062 g·kg-1),生境土壤和地下水Si/N为87.50~316.67和0.75~0.91(表4).根据中国土壤有效Si的参考分级标准,不同景观芦苇生境土壤Si(SiO2)含量属于比较丰富的水平,土壤Si/N处于较高水平,但其地下水Si/N值处于较低的水平.这说明,不同景观生境由地下水提供给芦苇的Si素营养很少,芦苇吸收利用的Si主要来自于土壤,土壤Si(SiO2)含量是决定芦苇植株中Si素积累的主要因素.然而,尽管不同生境芦苇Si(SiO2)含量和土壤Si(SiO2)含量都处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但芦苇Si/N相对较低,原因在于土壤中能够被芦苇直接利用的有效Si(H4SiO4)含量有限,导致芦苇对Si的吸收利用率较低,芦苇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Si素的限制,需要合理施用Si肥来提高土壤养分的供给能力,增强芦苇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
... [29-30],说明芦苇能够吸收积累大量的N元素作为蛋白质和遗传物质的组成成分,以便促进同化物的大量积累以抵抗不良环境的干扰.Si可以作为判断禾本科植物Si营养状况的参考指标,并且Si/N通常用于判断禾本科植物的营养限制状况.秦遂初等[31]把稻草中硅(SiO2)含量为11%时作为临界指标,当该指标低于11%时施硅肥效果明显.SiO2/N、SiO2/P和SiO2/K2O是评价水稻Si营养与N、P、K营养保持平衡的重要指标,同时,SiO2/N也是衡量水稻高产及抗逆性的重要指标,与植物对环境胁迫的抗性正相关[31].正常情况下成熟期的水稻稻草中的SiO2/N值为5~9(Si/N:2.33~4.19),而当水稻获得最高产量时,稻草中SiO2/N应保持在11.0左右(Si/N为5.13),SiO2/N大有利于水稻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31-33].本研究中,5种生境芦苇Si总量为2.46%~8.12%(SiO2:5.27%~17.40%),但Si/N为0.27~2.09(SiO2/N:0.58~4.48),处于较低的水平,且变化较小(表2,图2).以上研究表明,芦苇较高的Si、N含量以及稳定的Si/N是其在外界环境胁迫下,为抵抗复杂环境变化而形成的适应性策略[34].根据中国土壤有效Si(SiO2)的分级标准,当土壤SiO2含量低于0.12 g·kg-1时植物(水稻)施硅肥效果明显,在0.12~0.20 g·kg-1时施硅肥可达预期效果,而超过0.20 g·kg-1时为无效施肥[35].水稻灌溉水中的有效Si(SiO2)含量低于0.01 g·kg-1时会出现缺Si症状[31].本研究中,5种生境芦苇吸收的硅主要来自于土壤和地下水,土壤硅(Si)含量为0.07%~0.19%(SiO2:1.64~4.02 g·kg-1),而地下水中硅(Si)的含量为0.0026%~0.0029%(SiO2:0.0053~0.0062 g·kg-1),生境土壤和地下水Si/N为87.50~316.67和0.75~0.91(表4).根据中国土壤有效Si的参考分级标准,不同景观芦苇生境土壤Si(SiO2)含量属于比较丰富的水平,土壤Si/N处于较高水平,但其地下水Si/N值处于较低的水平.这说明,不同景观生境由地下水提供给芦苇的Si素营养很少,芦苇吸收利用的Si主要来自于土壤,土壤Si(SiO2)含量是决定芦苇植株中Si素积累的主要因素.然而,尽管不同生境芦苇Si(SiO2)含量和土壤Si(SiO2)含量都处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但芦苇Si/N相对较低,原因在于土壤中能够被芦苇直接利用的有效Si(H4SiO4)含量有限,导致芦苇对Si的吸收利用率较低,芦苇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Si素的限制,需要合理施用Si肥来提高土壤养分的供给能力,增强芦苇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
中国四种森林类型主要优势植物的 C∶N∶P化学计量学特征
1
2011
... 植物体内营养元素的水平能够直接体现植物养分需求状况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并且决定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功能的变化.本研究中,SD、DT、IL、SM和W生境芦苇各生育期、不同器官N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表2).从不同器官看,各生境芦苇各生育期N含量变化基本一致,表现为叶>穗>茎秆>地下茎,这与叶作为植物重要的养分储存器官,根系和地下茎作为养分吸收和传输的通道有密切关系[28-29].本研究中,5种生境芦苇N总量为3.09%~10.39%(30.9~103.9 g·kg-1,表2),与中国区域尺度(N含量:19.70 g·kg-1)和全球尺度上(N含量:20.10 g·kg-1)的叶片N含量相比显著提高[29-30],说明芦苇能够吸收积累大量的N元素作为蛋白质和遗传物质的组成成分,以便促进同化物的大量积累以抵抗不良环境的干扰.Si可以作为判断禾本科植物Si营养状况的参考指标,并且Si/N通常用于判断禾本科植物的营养限制状况.秦遂初等[31]把稻草中硅(SiO2)含量为11%时作为临界指标,当该指标低于11%时施硅肥效果明显.SiO2/N、SiO2/P和SiO2/K2O是评价水稻Si营养与N、P、K营养保持平衡的重要指标,同时,SiO2/N也是衡量水稻高产及抗逆性的重要指标,与植物对环境胁迫的抗性正相关[31].正常情况下成熟期的水稻稻草中的SiO2/N值为5~9(Si/N:2.33~4.19),而当水稻获得最高产量时,稻草中SiO2/N应保持在11.0左右(Si/N为5.13),SiO2/N大有利于水稻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31-33].本研究中,5种生境芦苇Si总量为2.46%~8.12%(SiO2:5.27%~17.40%),但Si/N为0.27~2.09(SiO2/N:0.58~4.48),处于较低的水平,且变化较小(表2,图2).以上研究表明,芦苇较高的Si、N含量以及稳定的Si/N是其在外界环境胁迫下,为抵抗复杂环境变化而形成的适应性策略[34].根据中国土壤有效Si(SiO2)的分级标准,当土壤SiO2含量低于0.12 g·kg-1时植物(水稻)施硅肥效果明显,在0.12~0.20 g·kg-1时施硅肥可达预期效果,而超过0.20 g·kg-1时为无效施肥[35].水稻灌溉水中的有效Si(SiO2)含量低于0.01 g·kg-1时会出现缺Si症状[31].本研究中,5种生境芦苇吸收的硅主要来自于土壤和地下水,土壤硅(Si)含量为0.07%~0.19%(SiO2:1.64~4.02 g·kg-1),而地下水中硅(Si)的含量为0.0026%~0.0029%(SiO2:0.0053~0.0062 g·kg-1),生境土壤和地下水Si/N为87.50~316.67和0.75~0.91(表4).根据中国土壤有效Si的参考分级标准,不同景观芦苇生境土壤Si(SiO2)含量属于比较丰富的水平,土壤Si/N处于较高水平,但其地下水Si/N值处于较低的水平.这说明,不同景观生境由地下水提供给芦苇的Si素营养很少,芦苇吸收利用的Si主要来自于土壤,土壤Si(SiO2)含量是决定芦苇植株中Si素积累的主要因素.然而,尽管不同生境芦苇Si(SiO2)含量和土壤Si(SiO2)含量都处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但芦苇Si/N相对较低,原因在于土壤中能够被芦苇直接利用的有效Si(H4SiO4)含量有限,导致芦苇对Si的吸收利用率较低,芦苇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Si素的限制,需要合理施用Si肥来提高土壤养分的供给能力,增强芦苇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
植物营养与合理施肥
4
1983
... 植物体内营养元素的水平能够直接体现植物养分需求状况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并且决定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功能的变化.本研究中,SD、DT、IL、SM和W生境芦苇各生育期、不同器官N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表2).从不同器官看,各生境芦苇各生育期N含量变化基本一致,表现为叶>穗>茎秆>地下茎,这与叶作为植物重要的养分储存器官,根系和地下茎作为养分吸收和传输的通道有密切关系[28-29].本研究中,5种生境芦苇N总量为3.09%~10.39%(30.9~103.9 g·kg-1,表2),与中国区域尺度(N含量:19.70 g·kg-1)和全球尺度上(N含量:20.10 g·kg-1)的叶片N含量相比显著提高[29-30],说明芦苇能够吸收积累大量的N元素作为蛋白质和遗传物质的组成成分,以便促进同化物的大量积累以抵抗不良环境的干扰.Si可以作为判断禾本科植物Si营养状况的参考指标,并且Si/N通常用于判断禾本科植物的营养限制状况.秦遂初等[31]把稻草中硅(SiO2)含量为11%时作为临界指标,当该指标低于11%时施硅肥效果明显.SiO2/N、SiO2/P和SiO2/K2O是评价水稻Si营养与N、P、K营养保持平衡的重要指标,同时,SiO2/N也是衡量水稻高产及抗逆性的重要指标,与植物对环境胁迫的抗性正相关[31].正常情况下成熟期的水稻稻草中的SiO2/N值为5~9(Si/N:2.33~4.19),而当水稻获得最高产量时,稻草中SiO2/N应保持在11.0左右(Si/N为5.13),SiO2/N大有利于水稻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31-33].本研究中,5种生境芦苇Si总量为2.46%~8.12%(SiO2:5.27%~17.40%),但Si/N为0.27~2.09(SiO2/N:0.58~4.48),处于较低的水平,且变化较小(表2,图2).以上研究表明,芦苇较高的Si、N含量以及稳定的Si/N是其在外界环境胁迫下,为抵抗复杂环境变化而形成的适应性策略[34].根据中国土壤有效Si(SiO2)的分级标准,当土壤SiO2含量低于0.12 g·kg-1时植物(水稻)施硅肥效果明显,在0.12~0.20 g·kg-1时施硅肥可达预期效果,而超过0.20 g·kg-1时为无效施肥[35].水稻灌溉水中的有效Si(SiO2)含量低于0.01 g·kg-1时会出现缺Si症状[31].本研究中,5种生境芦苇吸收的硅主要来自于土壤和地下水,土壤硅(Si)含量为0.07%~0.19%(SiO2:1.64~4.02 g·kg-1),而地下水中硅(Si)的含量为0.0026%~0.0029%(SiO2:0.0053~0.0062 g·kg-1),生境土壤和地下水Si/N为87.50~316.67和0.75~0.91(表4).根据中国土壤有效Si的参考分级标准,不同景观芦苇生境土壤Si(SiO2)含量属于比较丰富的水平,土壤Si/N处于较高水平,但其地下水Si/N值处于较低的水平.这说明,不同景观生境由地下水提供给芦苇的Si素营养很少,芦苇吸收利用的Si主要来自于土壤,土壤Si(SiO2)含量是决定芦苇植株中Si素积累的主要因素.然而,尽管不同生境芦苇Si(SiO2)含量和土壤Si(SiO2)含量都处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但芦苇Si/N相对较低,原因在于土壤中能够被芦苇直接利用的有效Si(H4SiO4)含量有限,导致芦苇对Si的吸收利用率较低,芦苇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Si素的限制,需要合理施用Si肥来提高土壤养分的供给能力,增强芦苇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
... [31].正常情况下成熟期的水稻稻草中的SiO2/N值为5~9(Si/N:2.33~4.19),而当水稻获得最高产量时,稻草中SiO2/N应保持在11.0左右(Si/N为5.13),SiO2/N大有利于水稻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31-33].本研究中,5种生境芦苇Si总量为2.46%~8.12%(SiO2:5.27%~17.40%),但Si/N为0.27~2.09(SiO2/N:0.58~4.48),处于较低的水平,且变化较小(表2,图2).以上研究表明,芦苇较高的Si、N含量以及稳定的Si/N是其在外界环境胁迫下,为抵抗复杂环境变化而形成的适应性策略[34].根据中国土壤有效Si(SiO2)的分级标准,当土壤SiO2含量低于0.12 g·kg-1时植物(水稻)施硅肥效果明显,在0.12~0.20 g·kg-1时施硅肥可达预期效果,而超过0.20 g·kg-1时为无效施肥[35].水稻灌溉水中的有效Si(SiO2)含量低于0.01 g·kg-1时会出现缺Si症状[31].本研究中,5种生境芦苇吸收的硅主要来自于土壤和地下水,土壤硅(Si)含量为0.07%~0.19%(SiO2:1.64~4.02 g·kg-1),而地下水中硅(Si)的含量为0.0026%~0.0029%(SiO2:0.0053~0.0062 g·kg-1),生境土壤和地下水Si/N为87.50~316.67和0.75~0.91(表4).根据中国土壤有效Si的参考分级标准,不同景观芦苇生境土壤Si(SiO2)含量属于比较丰富的水平,土壤Si/N处于较高水平,但其地下水Si/N值处于较低的水平.这说明,不同景观生境由地下水提供给芦苇的Si素营养很少,芦苇吸收利用的Si主要来自于土壤,土壤Si(SiO2)含量是决定芦苇植株中Si素积累的主要因素.然而,尽管不同生境芦苇Si(SiO2)含量和土壤Si(SiO2)含量都处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但芦苇Si/N相对较低,原因在于土壤中能够被芦苇直接利用的有效Si(H4SiO4)含量有限,导致芦苇对Si的吸收利用率较低,芦苇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Si素的限制,需要合理施用Si肥来提高土壤养分的供给能力,增强芦苇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
... [31-33].本研究中,5种生境芦苇Si总量为2.46%~8.12%(SiO2:5.27%~17.40%),但Si/N为0.27~2.09(SiO2/N:0.58~4.48),处于较低的水平,且变化较小(表2,图2).以上研究表明,芦苇较高的Si、N含量以及稳定的Si/N是其在外界环境胁迫下,为抵抗复杂环境变化而形成的适应性策略[34].根据中国土壤有效Si(SiO2)的分级标准,当土壤SiO2含量低于0.12 g·kg-1时植物(水稻)施硅肥效果明显,在0.12~0.20 g·kg-1时施硅肥可达预期效果,而超过0.20 g·kg-1时为无效施肥[35].水稻灌溉水中的有效Si(SiO2)含量低于0.01 g·kg-1时会出现缺Si症状[31].本研究中,5种生境芦苇吸收的硅主要来自于土壤和地下水,土壤硅(Si)含量为0.07%~0.19%(SiO2:1.64~4.02 g·kg-1),而地下水中硅(Si)的含量为0.0026%~0.0029%(SiO2:0.0053~0.0062 g·kg-1),生境土壤和地下水Si/N为87.50~316.67和0.75~0.91(表4).根据中国土壤有效Si的参考分级标准,不同景观芦苇生境土壤Si(SiO2)含量属于比较丰富的水平,土壤Si/N处于较高水平,但其地下水Si/N值处于较低的水平.这说明,不同景观生境由地下水提供给芦苇的Si素营养很少,芦苇吸收利用的Si主要来自于土壤,土壤Si(SiO2)含量是决定芦苇植株中Si素积累的主要因素.然而,尽管不同生境芦苇Si(SiO2)含量和土壤Si(SiO2)含量都处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但芦苇Si/N相对较低,原因在于土壤中能够被芦苇直接利用的有效Si(H4SiO4)含量有限,导致芦苇对Si的吸收利用率较低,芦苇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Si素的限制,需要合理施用Si肥来提高土壤养分的供给能力,增强芦苇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
... [31].本研究中,5种生境芦苇吸收的硅主要来自于土壤和地下水,土壤硅(Si)含量为0.07%~0.19%(SiO2:1.64~4.02 g·kg-1),而地下水中硅(Si)的含量为0.0026%~0.0029%(SiO2:0.0053~0.0062 g·kg-1),生境土壤和地下水Si/N为87.50~316.67和0.75~0.91(表4).根据中国土壤有效Si的参考分级标准,不同景观芦苇生境土壤Si(SiO2)含量属于比较丰富的水平,土壤Si/N处于较高水平,但其地下水Si/N值处于较低的水平.这说明,不同景观生境由地下水提供给芦苇的Si素营养很少,芦苇吸收利用的Si主要来自于土壤,土壤Si(SiO2)含量是决定芦苇植株中Si素积累的主要因素.然而,尽管不同生境芦苇Si(SiO2)含量和土壤Si(SiO2)含量都处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但芦苇Si/N相对较低,原因在于土壤中能够被芦苇直接利用的有效Si(H4SiO4)含量有限,导致芦苇对Si的吸收利用率较低,芦苇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Si素的限制,需要合理施用Si肥来提高土壤养分的供给能力,增强芦苇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
1
1992
... 植物体内营养元素的水平能够直接体现植物养分需求状况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并且决定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功能的变化.本研究中,SD、DT、IL、SM和W生境芦苇各生育期、不同器官N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表2).从不同器官看,各生境芦苇各生育期N含量变化基本一致,表现为叶>穗>茎秆>地下茎,这与叶作为植物重要的养分储存器官,根系和地下茎作为养分吸收和传输的通道有密切关系[28-29].本研究中,5种生境芦苇N总量为3.09%~10.39%(30.9~103.9 g·kg-1,表2),与中国区域尺度(N含量:19.70 g·kg-1)和全球尺度上(N含量:20.10 g·kg-1)的叶片N含量相比显著提高[29-30],说明芦苇能够吸收积累大量的N元素作为蛋白质和遗传物质的组成成分,以便促进同化物的大量积累以抵抗不良环境的干扰.Si可以作为判断禾本科植物Si营养状况的参考指标,并且Si/N通常用于判断禾本科植物的营养限制状况.秦遂初等[31]把稻草中硅(SiO2)含量为11%时作为临界指标,当该指标低于11%时施硅肥效果明显.SiO2/N、SiO2/P和SiO2/K2O是评价水稻Si营养与N、P、K营养保持平衡的重要指标,同时,SiO2/N也是衡量水稻高产及抗逆性的重要指标,与植物对环境胁迫的抗性正相关[31].正常情况下成熟期的水稻稻草中的SiO2/N值为5~9(Si/N:2.33~4.19),而当水稻获得最高产量时,稻草中SiO2/N应保持在11.0左右(Si/N为5.13),SiO2/N大有利于水稻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31-33].本研究中,5种生境芦苇Si总量为2.46%~8.12%(SiO2:5.27%~17.40%),但Si/N为0.27~2.09(SiO2/N:0.58~4.48),处于较低的水平,且变化较小(表2,图2).以上研究表明,芦苇较高的Si、N含量以及稳定的Si/N是其在外界环境胁迫下,为抵抗复杂环境变化而形成的适应性策略[34].根据中国土壤有效Si(SiO2)的分级标准,当土壤SiO2含量低于0.12 g·kg-1时植物(水稻)施硅肥效果明显,在0.12~0.20 g·kg-1时施硅肥可达预期效果,而超过0.20 g·kg-1时为无效施肥[35].水稻灌溉水中的有效Si(SiO2)含量低于0.01 g·kg-1时会出现缺Si症状[31].本研究中,5种生境芦苇吸收的硅主要来自于土壤和地下水,土壤硅(Si)含量为0.07%~0.19%(SiO2:1.64~4.02 g·kg-1),而地下水中硅(Si)的含量为0.0026%~0.0029%(SiO2:0.0053~0.0062 g·kg-1),生境土壤和地下水Si/N为87.50~316.67和0.75~0.91(表4).根据中国土壤有效Si的参考分级标准,不同景观芦苇生境土壤Si(SiO2)含量属于比较丰富的水平,土壤Si/N处于较高水平,但其地下水Si/N值处于较低的水平.这说明,不同景观生境由地下水提供给芦苇的Si素营养很少,芦苇吸收利用的Si主要来自于土壤,土壤Si(SiO2)含量是决定芦苇植株中Si素积累的主要因素.然而,尽管不同生境芦苇Si(SiO2)含量和土壤Si(SiO2)含量都处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但芦苇Si/N相对较低,原因在于土壤中能够被芦苇直接利用的有效Si(H4SiO4)含量有限,导致芦苇对Si的吸收利用率较低,芦苇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Si素的限制,需要合理施用Si肥来提高土壤养分的供给能力,增强芦苇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
横断山脉亚高山带高山栎叶片生态化学计量及内稳性特征
1
2023
... 植物体内营养元素的水平能够直接体现植物养分需求状况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并且决定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功能的变化.本研究中,SD、DT、IL、SM和W生境芦苇各生育期、不同器官N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表2).从不同器官看,各生境芦苇各生育期N含量变化基本一致,表现为叶>穗>茎秆>地下茎,这与叶作为植物重要的养分储存器官,根系和地下茎作为养分吸收和传输的通道有密切关系[28-29].本研究中,5种生境芦苇N总量为3.09%~10.39%(30.9~103.9 g·kg-1,表2),与中国区域尺度(N含量:19.70 g·kg-1)和全球尺度上(N含量:20.10 g·kg-1)的叶片N含量相比显著提高[29-30],说明芦苇能够吸收积累大量的N元素作为蛋白质和遗传物质的组成成分,以便促进同化物的大量积累以抵抗不良环境的干扰.Si可以作为判断禾本科植物Si营养状况的参考指标,并且Si/N通常用于判断禾本科植物的营养限制状况.秦遂初等[31]把稻草中硅(SiO2)含量为11%时作为临界指标,当该指标低于11%时施硅肥效果明显.SiO2/N、SiO2/P和SiO2/K2O是评价水稻Si营养与N、P、K营养保持平衡的重要指标,同时,SiO2/N也是衡量水稻高产及抗逆性的重要指标,与植物对环境胁迫的抗性正相关[31].正常情况下成熟期的水稻稻草中的SiO2/N值为5~9(Si/N:2.33~4.19),而当水稻获得最高产量时,稻草中SiO2/N应保持在11.0左右(Si/N为5.13),SiO2/N大有利于水稻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31-33].本研究中,5种生境芦苇Si总量为2.46%~8.12%(SiO2:5.27%~17.40%),但Si/N为0.27~2.09(SiO2/N:0.58~4.48),处于较低的水平,且变化较小(表2,图2).以上研究表明,芦苇较高的Si、N含量以及稳定的Si/N是其在外界环境胁迫下,为抵抗复杂环境变化而形成的适应性策略[34].根据中国土壤有效Si(SiO2)的分级标准,当土壤SiO2含量低于0.12 g·kg-1时植物(水稻)施硅肥效果明显,在0.12~0.20 g·kg-1时施硅肥可达预期效果,而超过0.20 g·kg-1时为无效施肥[35].水稻灌溉水中的有效Si(SiO2)含量低于0.01 g·kg-1时会出现缺Si症状[31].本研究中,5种生境芦苇吸收的硅主要来自于土壤和地下水,土壤硅(Si)含量为0.07%~0.19%(SiO2:1.64~4.02 g·kg-1),而地下水中硅(Si)的含量为0.0026%~0.0029%(SiO2:0.0053~0.0062 g·kg-1),生境土壤和地下水Si/N为87.50~316.67和0.75~0.91(表4).根据中国土壤有效Si的参考分级标准,不同景观芦苇生境土壤Si(SiO2)含量属于比较丰富的水平,土壤Si/N处于较高水平,但其地下水Si/N值处于较低的水平.这说明,不同景观生境由地下水提供给芦苇的Si素营养很少,芦苇吸收利用的Si主要来自于土壤,土壤Si(SiO2)含量是决定芦苇植株中Si素积累的主要因素.然而,尽管不同生境芦苇Si(SiO2)含量和土壤Si(SiO2)含量都处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但芦苇Si/N相对较低,原因在于土壤中能够被芦苇直接利用的有效Si(H4SiO4)含量有限,导致芦苇对Si的吸收利用率较低,芦苇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Si素的限制,需要合理施用Si肥来提高土壤养分的供给能力,增强芦苇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
1
1983
... 植物体内营养元素的水平能够直接体现植物养分需求状况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并且决定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功能的变化.本研究中,SD、DT、IL、SM和W生境芦苇各生育期、不同器官N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表2).从不同器官看,各生境芦苇各生育期N含量变化基本一致,表现为叶>穗>茎秆>地下茎,这与叶作为植物重要的养分储存器官,根系和地下茎作为养分吸收和传输的通道有密切关系[28-29].本研究中,5种生境芦苇N总量为3.09%~10.39%(30.9~103.9 g·kg-1,表2),与中国区域尺度(N含量:19.70 g·kg-1)和全球尺度上(N含量:20.10 g·kg-1)的叶片N含量相比显著提高[29-30],说明芦苇能够吸收积累大量的N元素作为蛋白质和遗传物质的组成成分,以便促进同化物的大量积累以抵抗不良环境的干扰.Si可以作为判断禾本科植物Si营养状况的参考指标,并且Si/N通常用于判断禾本科植物的营养限制状况.秦遂初等[31]把稻草中硅(SiO2)含量为11%时作为临界指标,当该指标低于11%时施硅肥效果明显.SiO2/N、SiO2/P和SiO2/K2O是评价水稻Si营养与N、P、K营养保持平衡的重要指标,同时,SiO2/N也是衡量水稻高产及抗逆性的重要指标,与植物对环境胁迫的抗性正相关[31].正常情况下成熟期的水稻稻草中的SiO2/N值为5~9(Si/N:2.33~4.19),而当水稻获得最高产量时,稻草中SiO2/N应保持在11.0左右(Si/N为5.13),SiO2/N大有利于水稻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31-33].本研究中,5种生境芦苇Si总量为2.46%~8.12%(SiO2:5.27%~17.40%),但Si/N为0.27~2.09(SiO2/N:0.58~4.48),处于较低的水平,且变化较小(表2,图2).以上研究表明,芦苇较高的Si、N含量以及稳定的Si/N是其在外界环境胁迫下,为抵抗复杂环境变化而形成的适应性策略[34].根据中国土壤有效Si(SiO2)的分级标准,当土壤SiO2含量低于0.12 g·kg-1时植物(水稻)施硅肥效果明显,在0.12~0.20 g·kg-1时施硅肥可达预期效果,而超过0.20 g·kg-1时为无效施肥[35].水稻灌溉水中的有效Si(SiO2)含量低于0.01 g·kg-1时会出现缺Si症状[31].本研究中,5种生境芦苇吸收的硅主要来自于土壤和地下水,土壤硅(Si)含量为0.07%~0.19%(SiO2:1.64~4.02 g·kg-1),而地下水中硅(Si)的含量为0.0026%~0.0029%(SiO2:0.0053~0.0062 g·kg-1),生境土壤和地下水Si/N为87.50~316.67和0.75~0.91(表4).根据中国土壤有效Si的参考分级标准,不同景观芦苇生境土壤Si(SiO2)含量属于比较丰富的水平,土壤Si/N处于较高水平,但其地下水Si/N值处于较低的水平.这说明,不同景观生境由地下水提供给芦苇的Si素营养很少,芦苇吸收利用的Si主要来自于土壤,土壤Si(SiO2)含量是决定芦苇植株中Si素积累的主要因素.然而,尽管不同生境芦苇Si(SiO2)含量和土壤Si(SiO2)含量都处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但芦苇Si/N相对较低,原因在于土壤中能够被芦苇直接利用的有效Si(H4SiO4)含量有限,导致芦苇对Si的吸收利用率较低,芦苇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Si素的限制,需要合理施用Si肥来提高土壤养分的供给能力,增强芦苇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
Lea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s of woody plants differ in responses to climate,soil and plant growth form
1
2013
... 内稳定性反映了植物对外界环境中营养元素变化的响应,植物类型不同对环境的适应性也不相同,表现出不同的生态化学计量内稳性特征.有研究表明,植物体内的N比P更为稳定,因为植物吸收的N素主要由生物因素控制,而P则受到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控制[36].植物中的Si素作为重要的功能性状(响应性状和效应性状)同样受到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影响[37].本研究中,芦苇Si具有较高的内稳定性,其内稳定性指数HISi>HIN>4(表6),这可能因为:①芦苇属于隐域性植物,其隐域性特性的形成主要受多种局部因素的影响,故而外部环境变化对其Si含量的影响作用减弱;②与芦苇所处的环境中N素匮乏有密切关系(表4).由于环境中N素营养物质缺乏,而芦苇因其特有的富Si特性使其具有较高的Si内稳定性,并能够通过维持自身Si/N内稳定性来调节自身营养需求.因此,我们推测:植物的内稳定性是植物长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所固有的基本属性,特别是对于内稳定性高的植物种来说,外界环境因素变化对其内稳定性变化的影响可能性很小[38-39].此外,不同生境芦苇Si/N的内稳定性要高于元素本身(HISi/N>HISi>HIN),说明芦苇Si、N含量以及Si/N属于有机体稳态型,这是由于相对于Si、N营养,芦苇Si/N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小,且芦苇的生长过程是按照一定的Si、N吸收比例来调控自身的养分供应.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研究中W芦苇的内稳定性指数HISi、HIN及HISi/N均大于SD和SM芦苇(表6),说明SD和SM芦苇受环境胁迫时的响应较大,这也可能是芦苇得以成功入侵沼泽湿地形成单一优势种群的原因.然而,SD、SM和W芦苇的内稳性指数差异较大,三者HISi、HIN及HISi/N均表现为稳态型,这与Xing等[40]研究水生植物内稳定性特征表现为敏感态和弱稳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原因可能是由于物种不同,其内稳定性长期受到生长策略、生态适应的影响而产生差异性.植物的生长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内稳定性指数变异较大.在区域大尺度下,植物的内稳定性指数由于受到物种、生育期、器官、营养元素、地形、气候和母质等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其差异性和波动性较大[10,41]. ...
高等植物中硅元素的生态学作用
1
2017
... 内稳定性反映了植物对外界环境中营养元素变化的响应,植物类型不同对环境的适应性也不相同,表现出不同的生态化学计量内稳性特征.有研究表明,植物体内的N比P更为稳定,因为植物吸收的N素主要由生物因素控制,而P则受到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控制[36].植物中的Si素作为重要的功能性状(响应性状和效应性状)同样受到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影响[37].本研究中,芦苇Si具有较高的内稳定性,其内稳定性指数HISi>HIN>4(表6),这可能因为:①芦苇属于隐域性植物,其隐域性特性的形成主要受多种局部因素的影响,故而外部环境变化对其Si含量的影响作用减弱;②与芦苇所处的环境中N素匮乏有密切关系(表4).由于环境中N素营养物质缺乏,而芦苇因其特有的富Si特性使其具有较高的Si内稳定性,并能够通过维持自身Si/N内稳定性来调节自身营养需求.因此,我们推测:植物的内稳定性是植物长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所固有的基本属性,特别是对于内稳定性高的植物种来说,外界环境因素变化对其内稳定性变化的影响可能性很小[38-39].此外,不同生境芦苇Si/N的内稳定性要高于元素本身(HISi/N>HISi>HIN),说明芦苇Si、N含量以及Si/N属于有机体稳态型,这是由于相对于Si、N营养,芦苇Si/N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小,且芦苇的生长过程是按照一定的Si、N吸收比例来调控自身的养分供应.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研究中W芦苇的内稳定性指数HISi、HIN及HISi/N均大于SD和SM芦苇(表6),说明SD和SM芦苇受环境胁迫时的响应较大,这也可能是芦苇得以成功入侵沼泽湿地形成单一优势种群的原因.然而,SD、SM和W芦苇的内稳性指数差异较大,三者HISi、HIN及HISi/N均表现为稳态型,这与Xing等[40]研究水生植物内稳定性特征表现为敏感态和弱稳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原因可能是由于物种不同,其内稳定性长期受到生长策略、生态适应的影响而产生差异性.植物的生长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内稳定性指数变异较大.在区域大尺度下,植物的内稳定性指数由于受到物种、生育期、器官、营养元素、地形、气候和母质等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其差异性和波动性较大[10,41]. ...
草原风蚀坑发育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
1
2023
... 内稳定性反映了植物对外界环境中营养元素变化的响应,植物类型不同对环境的适应性也不相同,表现出不同的生态化学计量内稳性特征.有研究表明,植物体内的N比P更为稳定,因为植物吸收的N素主要由生物因素控制,而P则受到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控制[36].植物中的Si素作为重要的功能性状(响应性状和效应性状)同样受到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影响[37].本研究中,芦苇Si具有较高的内稳定性,其内稳定性指数HISi>HIN>4(表6),这可能因为:①芦苇属于隐域性植物,其隐域性特性的形成主要受多种局部因素的影响,故而外部环境变化对其Si含量的影响作用减弱;②与芦苇所处的环境中N素匮乏有密切关系(表4).由于环境中N素营养物质缺乏,而芦苇因其特有的富Si特性使其具有较高的Si内稳定性,并能够通过维持自身Si/N内稳定性来调节自身营养需求.因此,我们推测:植物的内稳定性是植物长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所固有的基本属性,特别是对于内稳定性高的植物种来说,外界环境因素变化对其内稳定性变化的影响可能性很小[38-39].此外,不同生境芦苇Si/N的内稳定性要高于元素本身(HISi/N>HISi>HIN),说明芦苇Si、N含量以及Si/N属于有机体稳态型,这是由于相对于Si、N营养,芦苇Si/N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小,且芦苇的生长过程是按照一定的Si、N吸收比例来调控自身的养分供应.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研究中W芦苇的内稳定性指数HISi、HIN及HISi/N均大于SD和SM芦苇(表6),说明SD和SM芦苇受环境胁迫时的响应较大,这也可能是芦苇得以成功入侵沼泽湿地形成单一优势种群的原因.然而,SD、SM和W芦苇的内稳性指数差异较大,三者HISi、HIN及HISi/N均表现为稳态型,这与Xing等[40]研究水生植物内稳定性特征表现为敏感态和弱稳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原因可能是由于物种不同,其内稳定性长期受到生长策略、生态适应的影响而产生差异性.植物的生长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内稳定性指数变异较大.在区域大尺度下,植物的内稳定性指数由于受到物种、生育期、器官、营养元素、地形、气候和母质等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其差异性和波动性较大[10,41]. ...
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内稳性特征
1
2019
... 内稳定性反映了植物对外界环境中营养元素变化的响应,植物类型不同对环境的适应性也不相同,表现出不同的生态化学计量内稳性特征.有研究表明,植物体内的N比P更为稳定,因为植物吸收的N素主要由生物因素控制,而P则受到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控制[36].植物中的Si素作为重要的功能性状(响应性状和效应性状)同样受到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影响[37].本研究中,芦苇Si具有较高的内稳定性,其内稳定性指数HISi>HIN>4(表6),这可能因为:①芦苇属于隐域性植物,其隐域性特性的形成主要受多种局部因素的影响,故而外部环境变化对其Si含量的影响作用减弱;②与芦苇所处的环境中N素匮乏有密切关系(表4).由于环境中N素营养物质缺乏,而芦苇因其特有的富Si特性使其具有较高的Si内稳定性,并能够通过维持自身Si/N内稳定性来调节自身营养需求.因此,我们推测:植物的内稳定性是植物长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所固有的基本属性,特别是对于内稳定性高的植物种来说,外界环境因素变化对其内稳定性变化的影响可能性很小[38-39].此外,不同生境芦苇Si/N的内稳定性要高于元素本身(HISi/N>HISi>HIN),说明芦苇Si、N含量以及Si/N属于有机体稳态型,这是由于相对于Si、N营养,芦苇Si/N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小,且芦苇的生长过程是按照一定的Si、N吸收比例来调控自身的养分供应.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研究中W芦苇的内稳定性指数HISi、HIN及HISi/N均大于SD和SM芦苇(表6),说明SD和SM芦苇受环境胁迫时的响应较大,这也可能是芦苇得以成功入侵沼泽湿地形成单一优势种群的原因.然而,SD、SM和W芦苇的内稳性指数差异较大,三者HISi、HIN及HISi/N均表现为稳态型,这与Xing等[40]研究水生植物内稳定性特征表现为敏感态和弱稳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原因可能是由于物种不同,其内稳定性长期受到生长策略、生态适应的影响而产生差异性.植物的生长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内稳定性指数变异较大.在区域大尺度下,植物的内稳定性指数由于受到物种、生育期、器官、营养元素、地形、气候和母质等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其差异性和波动性较大[10,41]. ...
Multielement stoichiometry of submerged macrophytes across Yunnan plateau lakes (China)
1
2015
... 内稳定性反映了植物对外界环境中营养元素变化的响应,植物类型不同对环境的适应性也不相同,表现出不同的生态化学计量内稳性特征.有研究表明,植物体内的N比P更为稳定,因为植物吸收的N素主要由生物因素控制,而P则受到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控制[36].植物中的Si素作为重要的功能性状(响应性状和效应性状)同样受到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影响[37].本研究中,芦苇Si具有较高的内稳定性,其内稳定性指数HISi>HIN>4(表6),这可能因为:①芦苇属于隐域性植物,其隐域性特性的形成主要受多种局部因素的影响,故而外部环境变化对其Si含量的影响作用减弱;②与芦苇所处的环境中N素匮乏有密切关系(表4).由于环境中N素营养物质缺乏,而芦苇因其特有的富Si特性使其具有较高的Si内稳定性,并能够通过维持自身Si/N内稳定性来调节自身营养需求.因此,我们推测:植物的内稳定性是植物长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所固有的基本属性,特别是对于内稳定性高的植物种来说,外界环境因素变化对其内稳定性变化的影响可能性很小[38-39].此外,不同生境芦苇Si/N的内稳定性要高于元素本身(HISi/N>HISi>HIN),说明芦苇Si、N含量以及Si/N属于有机体稳态型,这是由于相对于Si、N营养,芦苇Si/N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小,且芦苇的生长过程是按照一定的Si、N吸收比例来调控自身的养分供应.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研究中W芦苇的内稳定性指数HISi、HIN及HISi/N均大于SD和SM芦苇(表6),说明SD和SM芦苇受环境胁迫时的响应较大,这也可能是芦苇得以成功入侵沼泽湿地形成单一优势种群的原因.然而,SD、SM和W芦苇的内稳性指数差异较大,三者HISi、HIN及HISi/N均表现为稳态型,这与Xing等[40]研究水生植物内稳定性特征表现为敏感态和弱稳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原因可能是由于物种不同,其内稳定性长期受到生长策略、生态适应的影响而产生差异性.植物的生长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内稳定性指数变异较大.在区域大尺度下,植物的内稳定性指数由于受到物种、生育期、器官、营养元素、地形、气候和母质等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其差异性和波动性较大[10,41]. ...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homeostasis of Leymus chinensis in degraded grassland in western Jilin Province,NE China
1
2016
... 内稳定性反映了植物对外界环境中营养元素变化的响应,植物类型不同对环境的适应性也不相同,表现出不同的生态化学计量内稳性特征.有研究表明,植物体内的N比P更为稳定,因为植物吸收的N素主要由生物因素控制,而P则受到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控制[36].植物中的Si素作为重要的功能性状(响应性状和效应性状)同样受到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影响[37].本研究中,芦苇Si具有较高的内稳定性,其内稳定性指数HISi>HIN>4(表6),这可能因为:①芦苇属于隐域性植物,其隐域性特性的形成主要受多种局部因素的影响,故而外部环境变化对其Si含量的影响作用减弱;②与芦苇所处的环境中N素匮乏有密切关系(表4).由于环境中N素营养物质缺乏,而芦苇因其特有的富Si特性使其具有较高的Si内稳定性,并能够通过维持自身Si/N内稳定性来调节自身营养需求.因此,我们推测:植物的内稳定性是植物长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所固有的基本属性,特别是对于内稳定性高的植物种来说,外界环境因素变化对其内稳定性变化的影响可能性很小[38-39].此外,不同生境芦苇Si/N的内稳定性要高于元素本身(HISi/N>HISi>HIN),说明芦苇Si、N含量以及Si/N属于有机体稳态型,这是由于相对于Si、N营养,芦苇Si/N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小,且芦苇的生长过程是按照一定的Si、N吸收比例来调控自身的养分供应.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研究中W芦苇的内稳定性指数HISi、HIN及HISi/N均大于SD和SM芦苇(表6),说明SD和SM芦苇受环境胁迫时的响应较大,这也可能是芦苇得以成功入侵沼泽湿地形成单一优势种群的原因.然而,SD、SM和W芦苇的内稳性指数差异较大,三者HISi、HIN及HISi/N均表现为稳态型,这与Xing等[40]研究水生植物内稳定性特征表现为敏感态和弱稳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原因可能是由于物种不同,其内稳定性长期受到生长策略、生态适应的影响而产生差异性.植物的生长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内稳定性指数变异较大.在区域大尺度下,植物的内稳定性指数由于受到物种、生育期、器官、营养元素、地形、气候和母质等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其差异性和波动性较大[10,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