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沙质海岸风沙防治研究进展
李娜 , 1 , 2 , 3 , 屈建军 , 1 , 2 , 安兰兰 2 , 3 , 张德熙 2 , 3 , 李育培 4
1.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广东 广州 511458
2.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
3.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甘肃省知识计算与决策智能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
4.三沙市海洋保护区管理局,海南 三沙 572200
Research progress on aeolian sand control of China's sandy coasts
Li Na , 1 , 2 , 3 , Qu Jianjun , 1 , 2 , An Lanlan 2 , 3 , Zhang Dexi 2 , 3 , Li Yupei 4
1.Southern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uangdong Laboratory (Guangzhou),Guangzhou 511458,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Ecological Safe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rid Lands /, Northwest Institute of Eco-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Lanzhou 730000,China
3.Gansu Province Key Laboratory of Knowledge Computing and Intelligent Decision, Northwest Institute of Eco-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Lanzhou 730000,China
4.Sansha City Marine Reserve Administration,Sansha 572200,Hainan,China
通讯作者: 屈建军(E-mail: qujianj@lzb.ac.cn )
收稿日期: 2024-11-08
修回日期: 2024-12-30
基金资助: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队伍经费项目 . GML20XXGD08XX
Received: 2024-11-08
Revised: 2024-12-3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李娜(1983—),女,甘肃张掖人,研究馆员,主要从事资源环境科技情报研究E-mail:lina@llas.ac.cn
, E-mail:lina@llas.ac.cn
摘要
中国海岸线曲折复杂,绵延数万千米,其中沙质海岸占据了很大比例。近年来,沙质海岸风沙防治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这对于保障沿海地区的生态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全面梳理了沙质海岸风沙防治的研究进展,综合分析了多年来中国沙质海岸风沙危害的类型、成因、风沙运动观测与模拟、风沙防治措施、资源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沙质海岸风沙危害以风沙侵蚀和堆积为主要形式,其发生受自然因素与人为活动共同影响。中国沙质海岸风沙综合防护融合工程固沙、生物治理与资源合理利用的多元化策略,通过精准观测与模拟风沙运动规律,科学指导防护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当前,中国沙质海岸风沙防治仍面临技术模拟、特殊环境适应性、能源供应稳定性等挑战。未来,需深化特征环境风沙运动规律探索,优化治理策略,突破技术瓶颈,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带来的挑战,为全球海岸生态环境保护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
关键词:
沙质海岸
;
风沙防治
;
技术措施
;
资源利用与保护
Abstract
The coastline of China is intricate and complex, with sandy coastlines occupying a significant proportion. In recent years, research on aeolian sand control of sandy coasts has garnered widespread attention, which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ensuring ecological safe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in coastal areas.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aeolian sand control of sandy coasts in China, and analyzes the research findings over the years regarding the types and causes of coastal aeolia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s well as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coastal aeolian disaster primarily manifest as erosion and accumulation, influenced by both natural factors and human activities. The integrated engineering for China's coastal Aeolian control combines diverse strategies of sand fixation, biological management, and rational resource utilization. By precisely observing and simulating the laws of wind and sand movement, it scientifically guides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protective measures. Currently, China's sandy coastlines face challenges in technical simulation, adaptability to specific environments, and stability of energy supply in sand and dus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fforts. In the future, it is necessary to deepe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movement patterns of sand and dust in characteristic environments, optimize governance strategies, break through technological bottlenecks, and 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o jointly address the challenges posed by climate change and rising sea levels, contributing Chinese wisdom and solutions to global coast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Keywords:
sandy coast
;
aeolian sand control
;
technical measures
;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本文引用格式
李娜, 屈建军, 安兰兰, 张德熙, 李育培. 中国沙质海岸风沙防治研究进展 . 中国沙漠 [J], 2025, 45(2): 217-224 doi:10.7522/j.issn.1000-694X.2024.00186
Li Na, Qu Jianjun, An Lanlan, Zhang Dexi, Li Yupei. Research progress on aeolian sand control of China's sandy coasts .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 [J], 2025, 45(2): 217-224 doi:10.7522/j.issn.1000-694X.2024.00186
0 引言
地球表面大约2/3被水体覆盖,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濒临西北太平洋,共有海岸线3.2万km,沙质海岸地貌广布。根据海岸地貌特征可以划分海岸种类[1 -2 ] ,沙质海岸由粒径为0.063~2 mm的砂或砾石组成的,通常形成于波浪作用强烈的开阔海岸[3 ] 。中国海岸带横跨22个纬度带,多种海岸类型交错并存,其中沙质海岸面积最大[4 ] 。海岸风沙会导致风沙淤埋港口、沿海盐业和养殖业生产受损、农田沙化、掩埋村舍和道路等危害。海岸风沙危害防治已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重点,也是一项涉及海洋工程、风沙地貌和空气动力等多学科交叉的难题。国外的有关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土木工程方面,主要关注了沿海航道与海岸码头保护的相关问题[5 -6 ]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逐步围绕着植物群落、动物生态学以及微生物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的研究[7 -10 ] 。为了解决风暴潮和海啸等灾害带来的影响,学者们开始尝试研究植物和沙坝对沙质海岸的保护性[11 -12 ] ;伴随着污染排放不当等人类活动的加深,许多学者对海岸沙滩开展了相关的污染源分布组成与沙质海岸的防治研究[13 ] 。受限于观测仪器等因素,国内沙质海岸研究起步较晚[14 -17 ] ,早期仅有少量对海岸风沙运动过程的相关研究[18 -19 ] ,且侧重于描述。随着跨学科合作初步形成,地理学、海洋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逐渐显现,同时工程学的引入使得与海岸防护相关的研究日益增多。近20年以来,逐步出现了对海岸起沙速度、风沙流结构以及沙丘移动与形态变化等相关主题的研究[20 ] 。早期对于沙质海岸风沙防治开展的有关研究,以实践探索为主,例如从海岸演变到海岸防护工程的现状分析以及现场试验,对防护工作提出综合防护建议[21 -22 ] 。2010年以后,学者们开始通过对海岸地貌及其演化过程的研究来探索海岸防护的新方法、新技术;通过海岸沉积物与环境变化的研究来寻找海岸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与保护,并以此为前提开展海岸资源的开发利用。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该研究领域逐步成为地理学、海洋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以及生物学等学科综合关注的领域。
中国海岸线漫长,沙质海岸分布广泛,风沙活动频繁,这使得海岸风沙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国内研究团队在海岸风沙防治方面,因地制宜,注重政策导向与应用性,尤其是在海洋环保、沙滩修复和防灾减灾等领域;研究成果往往被纳入相关政策文件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陆续出版了《中国海滩养护技术手册》《海滩养护与修复工程验收技术方法》等文件,为沙滩养护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符合国情的沙滩养护方案的探索与制定,也标志着中国在海滩养护与修复方面迈向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发展道路[23 ] 。在相关技术方法的指引下,沙质海岸研究逐渐向实用化和系统化发展,在沙质海岸地貌演化、海岸风沙防治与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应对沿海区域面临的环境挑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本文以中国沙质海岸的风沙防治成果为调研对象,从风沙危害的类型特征、沙害成因、防治技术措施等方面,系统总结了沙质海岸风沙的危害及防治研究进展,并凝练和提出了海岸风沙防护技术的关键与难点,为中国乃至全球沙质海岸可持续管理的未来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1 中国海岸风沙危害及成因
中国海岸地区长期遭受风沙危害的困扰,风沙的危害包括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和经济活动等。中国海岸风沙的危害主要表现为风沙淤埋地表建筑物、港口、村舍等,农田沙化、海岸侵蚀,以及影响沿海盐业与养殖业的正常生产[20 ] 。这些风沙危害具有频繁性和广泛性、季节性、复杂性、难以预测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中国海岸风沙危害的复杂性和严峻性。为了减轻风沙危害的影响,科研人员对相关防治措施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1.1 海岸风沙的危害
海岸地区年均风速高且频繁,风沙危害尤为严重。风沙不仅会淤埋港口、道路、农田和村舍等,还会侵蚀土壤、破坏植被和建筑物景观,以及影响沿海盐业和养殖业生产等,严重阻碍了当地社会经济进步与生态安全维护[24 ] 。其中,风沙淤埋是海岸风沙活动最直接且显著的危害,强风携带的大量沙土易在港口、道路及农田等地堆积,严重影响交通出行和农业生产。据相关统计数据,早在15世纪后期,胶东半岛的北岸就遭受了风沙侵袭,大片村舍被掩埋。20世纪50年代前的百年间,福建省东山县有13个村庄及超过1 300 hm2 的农田不幸被风沙所覆盖。此外,在20世纪20—50年代,风沙导致广东省电白县8个村庄和近300 hm2 农田的消失[25 ] 。风沙侵蚀还会对海岸地带的土壤结构、建筑物及植被造成严重破坏,降低土壤肥力,加速海岸线的后退,甚至威胁着沿海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但有研究表明,海岸风沙对植被的作用是双重的,风蚀和风沙流磨蚀会导致植物水势下降,从而对生长产生负面影响,沙埋则在降低植物光合作用面积的同时,增强水分利用效率,可能提高植物水势[26 ] 。杨显基等[27 ] 通过对海岸沙生植物老鼠艻(Spinifex littoreus )叶的研究同样证实了这一点。适度的沙埋能够帮助鼠艻叶在恶劣环境中维持较高的水势,从而影响其生长和适应能力。因此,不同植物对于风沙流胁迫的响应可能存在差异。
1.2 风沙危害的成因
中国海岸风沙危害的产生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过程,其根源可归结为自然因素与人为活动的共同作用。自然因素方面,沙源和动力条件是两大核心要素。丰富的沙源是海岸风沙危害形成主要控制因素,为灾害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25 ] 。如华南沿海河流众多,每年输沙量1亿吨以上,其中泥沙悬移质为1亿吨,泥沙推移质为0.1亿吨,这些泥沙是海滩沙砾的主要物源供给者[28 ] 。风暴潮汐作用、海浪冲刷、气候变化、海平面波动等为主要驱动力,不断为海岸地区输送新的沙物质。尤其是潮汐和波浪,作为海岸沙害形成的第一驱动力,潮汐通过影响海滩表层湿度、风区长度以及沙源区宽度的周期性变化,显著影响风沙的起动和运动过程,且与波浪共同作用,形成真实的海滩淹没范围[29 ] 。而决定波浪、潮汐等海流对海岸的作用高度的即为海平面升降变化,它会引起海岸侵蚀,导致海岸线位置变迁。风力是风沙灾害形成的第二大驱动力。由大风引起的风沙灾害一直困扰着中国沿岸居民的生产生活。中国东部沿海及其岛屿区域是国内风力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沿海地区的有效风力出现频率为80%~90%。特别是在闽南地区,年平均大风日数(风速超过17 m·s-1 )高达30.2 d[30 ] 。而强台风更是风蚀、沙埋和风沙流磨蚀等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27 ] 。除此之外,有学者发现海岸轮廓、滨岸地形起伏、植被覆盖疏密为制约风沙灾害程度的主要条件[28 ] 。海岸风沙灾害的产生,固然与地表沙源和风力作用有关,但也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密切相关,尤其是局部地区的毁林开荒、采砂等活动,造成风沙灾害加强[17 ] 。谭伟福[31 ] 在广西风沙化普查研究中也证实了这一点,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人为(诱发)因素促进了广西土地风沙化的形成。林启慧[32 ] 还提出人口增长、历史海防需求、外国侵略以及战争期间的人为破坏,共同加剧了沿海地区的森林过度开发。这些行为导致植被大量减少,地表裸露程度增加,土壤固定能力显著下降,进而促使风沙灾害频发且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2 中国沙质海岸风沙综合防护
沙质海岸风沙防治是保护沿海地区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学者们对海岸风沙防治技术措施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不仅关注传统的工程固沙方法,还积极探索生物防治、生态修复等创新手段。通过对不同防治技术措施的实验、观测和分析,学者们逐渐揭示了风沙运动规律,为制定针对性强、适用性广的海岸风沙防治策略提供了有力支撑。
2.1 海岸风沙运动观测与模拟
海岸风沙运动的观测与模拟研究是海岸风沙问题研究的基础与核心[33 ] 。通过对海岸风沙活动的实时监测和精确模拟,科学家们能够深入了解风沙运动的动力学特征、传输路径以及沉积模式,进而揭示出风暴潮、海浪冲刷等自然因素与毁林开荒、不合理土地利用等人为活动相互作用,共同促成海岸风沙危害的形成。这些观测与模拟数据不仅为理解风沙危害的根源提供了实证基础,还可为制定针对性的风沙防治策略、优化海岸带资源管理与生态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遥感技术、地面测量技术以及自动化观测设备的不断发展,国内学者已经能够在典型海岸沙地进行多测点、大样本的全面、系统、高精度的野外观测,并基于观测数据,建立海岸风沙运动模型,模拟海岸风沙运动的动力过程、沙丘形态变化以及风沙沉积特征等。风沙-植被演变作为海岸地理环境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者多采用光释光测年技术、遥感影像分析、实地野外勘查和实验判别等实证研究方法,来揭示风沙地貌的特征和变化趋势,主要关注风沙地貌的形成、变化和发展趋势,以及植被对风沙地貌的影响和反馈[34 -36 ] 。如有学者利用遥感技术对海坛岛沿海防护林防风固沙效益进行监测分析,并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价与监测指标筛选方法[37 ] 。部分学者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数值方法进行求解,以预测和解释海岸环境的演变过程。这类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海洋环境问题,如港口淤积、海床侵蚀、污染物扩散等,为沿海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如刘达等[38 ] 以立面二维自由面紊流模型为工具,建立了基于植物冠层特征的多孔介质模型,精细地模拟了破碎波对植物带的冲击,研究了植物种类、植物密度、滩地水深等因素对消浪效果的影响。蔡淑娟[39 ] 使用LITPACK的添加模块LITPROF模拟沙质海岸剖面形态变化,主要研究了沙坝的形成与迁移。还有一些学者模拟和预测各种海洋环境条件下,海岸线的水动力变化、泥沙冲淤以及工程建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有的专注于研究不同坡度条件下的沿岸流特性[40 ] ,有的针对具体区域建立模型进行潮流场模拟和水动力变化预测[41 -42 ] ,还有研究模拟了波浪对墙体的冲击过程[43 ] 。这些研究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了海岸线的形态变化、植被演变和水沙动力机制,还为海岸工程和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撑。
2.2 海岸风沙防治措施
海岸风沙侵袭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也威胁到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和基础设施的安全。因此,实施有效的海岸风沙防治技术措施显得尤为重要。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海岸风沙的治理工作,通过建设沿海防护林固定了大面积的海岸流动沙地,有效减轻了风沙危害[20 ] 。而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中国在海岸风沙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不仅在理论上深化了对海岸风沙形成与演变机制的认识,更在实践中创新和发展了一系列高效、可持续的防治策略与方法。在防治策略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中国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风沙灾害特点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制定差异化的防治方案。同时,学者们注重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的结合,借鉴包兰铁路沙坡头段风沙危害防治体系的经验,提出了以阻为主、阻固结合、以工程措施为先导、最终以生物措施替代工程措施的综合防治思路(图1 ),取得了显著的风沙防治效果[25 ] 。
图1
图1
海岸风沙危害防治思路[25 ]
Fig.1
Idea of aeolian sand control of sandy coasts[25 ]
2.2.1 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是沙质海岸风沙防治的重要手段,在植被覆盖较差、风沙活动强烈且对沿海生产、生活活动造成严重影响的地带,如盐田周边、滨海工厂附近以及村镇边缘的沙地区域,采取工程防沙措施的效果更为明显[44 ] 。常用的工程措施有设置沙障、防风网、固沙网、防浪拦沙堤等,即通过物理设施来阻挡和固定风沙。沙障设置是最常见的防沙手段,如在沙丘前沿或海滩上设置竹栅栏、沙袋等,可以有效地阻挡风沙的侵袭,减缓沙丘的移动速度。福建长乐东部海岸便采用竹栅栏、马鞍藤等多级防沙组合体系,取得了显著的防风固沙效果[45 ] 。防风网、防风墙也可以有效阻挡风沙,减少风沙侵蚀危害[20 ] 。固沙网是一种新型的固沙材料,具有重量轻、安装方便、固沙效果好等优点。通过在沙丘表面铺设固沙网,可以有效地固定流沙,防止其被风吹起形成风沙流。Xie等[46 ] 通过模拟风洞试验发现,阻尼材料应用于固沙是提高固沙耐久性的有效方法。除此之外,在海岸带前沿建设防浪拦沙堤,不仅可以防止海浪对海岸线的侵蚀,还可以拦截海浪带来的沙源,减少风沙灾害的发生。防浪拦沙堤也存在多种结构类型,杨文斌等[47 ] 在探讨东营港区进港航道工程配套防波挡沙堤的设计时,比较了5种结构形式的潜堤,并分析了各种结构的特点及适用条件,最终选定了最优的防波挡沙堤结构型式。有团队在热带沙质海滩综合采用防浪拦沙堤、缓冲带、阻沙带等工程措施,首次构建了集防浪、阻沙、固沙与输沙为一体的综合防护体系,有效保障了国防设施的安全与功能可持续[48 ] 。
2.2.2 生物措施
生物措施以其独特的生态智慧与可持续性,日益成为保护海岸线、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面对日益严峻的海岸侵蚀、风沙侵袭问题,单纯依靠物理或化学方法往往难以达到长期且全面的防护效果。因此,引入并优化生物措施,如种植耐盐碱、抗风沙的本土植物群落,构建生态防护林带,不仅能够有效减缓风速、固定流沙,还能促进土壤改良与生物多样性恢复,为海岸线筑起一道绿色而坚韧的生命屏障。近年来,对海岸防护林群落构建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南沙沿海防护林对台风“韦森特”的防护效应研究表明,防护林可以有效削弱台风的风速,减少风害[49 ] 。广州市南沙区的研究显示,采用多层次的乔灌草配置,以本土树种为主,搭配部分优良的引进树种,采取适合的营林措施,可以构建出具有一定防护功能的人工林群落[50 ] 。不同的防护林类型对土壤改良能力有所不同。刘平等[51 ] 在对渤海泥质海岸的研究中,通过比较不同防护林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发现UP防护林对土壤改良效果最佳。而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沙质防护区的研究表明,刺槐纯林对土壤改良效果最好[52 ] 。不同树种的防护力、资源利用效率也存在差异。周瑞莲等[53 ] 利用便携式风洞,对4个海岸防风树种进行了强风沙流吹袭的耐受阈值比较,发现耐受阈值柽柳>黑松>紫穗槐>单叶蔓荆。刘玉静等[54 ] 评估了烟台海岸带6个树种(柽柳、黑松、龙柏、白蜡、廊坊杨和刺槐)在多变环境条件下的生长发育潜力,发现刺槐和白蜡的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廊坊杨和柽柳次之,黑松再次,龙柏最低。
2.2.3 海岸资源保护与利用
过度开发海岸资源可能导致生态破坏,从而加剧海岸侵蚀和风沙问题。近年来,由于海岸矿砂资源、土地资源、海洋油气资源、港址资源及滨海旅游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已导致近岸海域与岸线资源遭受持续退化,海岸侵蚀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55 ] 。如李雪艳等[56 ] 发现莱州湾东部潮上带土地利用显著增大了岸线附近的水流流速,进而导致侵蚀加重。因此,合理开发海岸资源能够确保区域生态平衡不受破坏,从而有效防止风沙的侵袭。
中国大陆海岸线开发利用负荷不断增加,重度开发岸线集中在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和浙江,北方高易损度海岸线比例较高,南方整体较好,海南和广西有较大开发潜力[57 ] 。具体而言,土地利用方面,天津、上海建设用地占比大,辽宁、山东人工湿地占比较高;海域利用方面,山东、福建渔业用海占比大,上海交通运输用海最大,上海、天津、河北能源开发用海占比较大。基于此,不同地区的海岸带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策略也各有侧重点。为促进海南岛海岸带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必须以生态平衡为本,加强海岸动力过程研究,评估旅游承载力,开展资源数据挖掘与监测,申报海洋类世界自然遗产,并探索“海南模式”,包括立法、规划、调控、科学支撑、财力保障、统一管理和公众参与[58 ] 。基于自然-社会经济脆弱性评估评价结果,徐铭晖等[59 ] 对深圳市进行了土地利用适宜性判定,并提出滨海界面动态适灾-岸线后方点状供地-腹地空间低影响开发的优化策略。焦琦斐等[60 ] 通过对科学规划和生态养殖技术的研究应用,提出环渤海地区应在努力探索减少海洋环境影响的同时,发展沙质海岸养殖经济的方案。目前湛江市海岸带管理还未真正落实生态系统理念,有学者提出应通过制定海岸带保护条例、建立统筹协调机制与联合执法机制等,进一步强化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岸带综合管理[61 ] 。
3 海岸风沙防治技术的关键及难点
在面临日益严峻的海岸风沙侵蚀挑战的背景下,探索并应用高效、可持续的海岸风沙防治关键技术显得尤为重要。这些关键技术不仅关乎海岸线的稳定与保护,更是维护海洋生态系统健康与促进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3.1 海岸风沙防治关键技术
海岸风沙防治是沿海区域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的重要课题。根据已经申请的相关专利技术,当前,海岸风沙防治涉及的主要技术领域有控制、利用相关的工程技术[62 ] 、植物(包括树木、草坪和农作物)的栽培边饰技术[63 ] 、土壤或岩石的改良技术以及整地技术等[64 ] 。主要用于海岸植被保护、沙障或栅栏等防沙工程建设、防风、检测装置设备及材料的研发,以及风沙等级、生态风险的评估等。中国作为主要的技术来源国,在海岸风沙防治技术领域拥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和活跃程度。在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方针指导下,中国海岸风沙防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海岸风沙危害的规模和程度显著降低[20 ] 。
3.2 海岸风沙防治技术难点
在当前海岸风沙防治技术领域,尽管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和不足。首先,现有技术在模拟海岸风沙运动的动态性方面存在局限性,缺乏系统性及针对性的修复方案,导致在生态修复、植被恢复以及多层次结构维护方面成效不佳[65 ] 。技术限制还体现在对特殊环境如寒冷地区空冷岛的冻凝问题[66 ] 、岛屿及珊瑚周边沙地的严重侵蚀[67 ] ,以及沿海岛屿土壤盐碱化等挑战的应对能力不足[68 ] 。同时,能源供应的不稳定与资源利用的低效进一步加剧了海岸风沙防治的困难。在监测与检测领域,缺乏实时、准确的手段来评估环境变化与设备状态,设计与适应性方面的问题也限制了技术的广泛应用[69 ] 。其次,传统堤坝结构对于沙质海岸和岛屿的海沙冲刷及风蚀防护效果有限,现有智能化设备功能单一,作用范围有限,且在多微网系统中,供电潜力和不可控能源出力的评估技术不成熟,且伴随高昂的建设与维护成本,难以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重可持续性[70 ] 。因此,海岸风沙防治技术在提高防治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环境适应性、提升智能化水平以及确保经济可持续性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未来需要针对这些难点进行深入探索,以实现技术的全面进步和创新。
4 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中国沙质海岸风沙防治研究的系统回顾,我们梳理了沙质海岸风沙危害成因、综合治理措施、关键技术及难点等。中国沙质海岸风沙防治研究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不仅在理论层面有所突破,还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沙质海岸风沙危害具有频繁性、广泛性、季节性、复杂性和难以预测性等特征,对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和经济活动造成了严重影响。风沙淤埋和侵蚀是主要的危害形式,直接影响了港口、道路、农田、建筑物和植被。自然因素如风暴潮汐作用、海浪冲刷、气候变化和海平面波动是风沙危害发生的关键因素,而人为活动,如毁林开荒、采砂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则加剧了风沙灾害的程度。因此,减轻风沙危害需要综合考虑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共同影响。
中国沙质海岸风沙综合防护策略多元化,通过实时监测与模拟海岸风沙运动,深化对风沙形成与演变机制的理解,为制定针对性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实现海岸风沙的有效治理。同时,合理开发与保护海岸资源,确保海岸区域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未来,应继续优化防治策略与方法,加强海岸带综合管理,以实现沿海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共生。
中国在海岸风沙防治技术领域展现出较高的创新能力和活跃度,通过工程技术、植被栽培、土壤改良等关键技术,有效降低了风沙危害。然而,现有技术在模拟海岸风沙动态性、适应特殊环境、能源供应稳定性等方面存在局限。智能化水平不足、设计与适应性问题,以及经济可持续性挑战亦亟待解决。
中国沙质海岸风沙防治研究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首要任务是对沙质海岸风沙形成与演变机制的理解,尤其是要深入研究自然因素与人为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风沙危害的影响。通过实时监测、高精度模拟和大数据分析,揭示风沙运动的多尺度特征和复杂过程,并与国外研究结果进行对比,阐述中国海岸风沙运动的动力过程特点,为制定更为精准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面对自然与人为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需持续优化综合防治策略,一方面,通过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的有机结合,实现海岸风沙的有效治理,如开发新型固沙材料、优化植被恢复技术等。另一方面,加强以保护海岸风沙景观和减少风沙危害为目的海岸风沙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治理措施的协调研究。特别是在生态脆弱区和经济发展重要区域,应因地制宜地制定针对性的防护方案,确保生态平衡与经济活动的双重保障。此外,针对技术局限,应加大研发力度,突破瓶颈,提升智能化与环境适应性,确保防治技术的经济可行与高效实施。随着国际合作的趋势加深,未来还需加强数据共享机制,与全球相关研究机构共享探测数据和研究成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带来的挑战,为全球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参考文献
View Option
[1]
Johnson D W .Shore Processes and Shoreline Development [M].New York,USA :John Wiley ,1919 :584 .
[本文引用: 1]
[2]
Shepard F P , Goldberg E D , Inman D L .Submarine Geology [M].New York,USA :Harper & Row ,1963 .
[本文引用: 1]
[3]
曹伯勋 ,赵良政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 [M].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5 .
[本文引用: 1]
[4]
衣伟虹 .我国典型地区海岸侵蚀过程及控制因素研究
[D].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 ,2011 .
[本文引用: 1]
[5]
Haupt L M .Littoral movements of the New Jersey Coast,with remarks on beach protection and Jetty reaction
[J].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1890 ,23 (2 ):123 -141 .
[本文引用: 1]
[6]
P.Harbors Vedel .Island harbours and the accumulations of material caused by detached works
[J].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1905 ,54 (3 ):137 -158 .
[本文引用: 1]
[7]
Newcombe C L .Certain environmental factors of a sand beach in the St Andrews region,New Brunswick,with a preliminary designation of the intertidal communities
[J].Journal of Ecology ,1935 ,23 (2 ):334 -355 .
[本文引用: 1]
[8]
Dahl E .Some aspects of the ecology and zonation of the fauna on sandy beaches
[J].Oikos ,1952 ,4(Fasc.1 ):1 -27 .
[9]
Gordon M S .Anaerobiosis in marine sandy beaches
[J].Science ,1960 ,132 (3427 ):616 -617 .
[10]
Enright J T .The tidal rhythm of activity of a sand-beach amphipod
[J].Zeitschrift für Vergleichende Physiologie ,1963 ,46 :276 -313 .
[本文引用: 1]
[11]
迪德里希·策勒 ,舒述君 ,董祖祺 .德国北海的海岸防护
[J].华水科技情报 ,1981 (2 ):73 -75 .
[本文引用: 1]
[12]
石川政幸 ,张士刚 .日本海中部地震海啸时海岸防护林的效果和被害状况
[J].河北林业科技 ,1984 (4 ):31 .
[本文引用: 1]
[13]
Pattnaik A , Rao M V L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interstitial meiofauna of the sandy beach of Gopalpur,South Orissa Coast
[J].Indian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s ,1990 ,19 (3 ):165 -170 .
[本文引用: 1]
[14]
蔡爱智 ,蔡月娥 .中国海岸风沙沉积的成因与特征
[J].中国沙漠 ,1983 ,3 (3 ):5 -14 .
[本文引用: 1]
[15]
吴正 ,吴克刚 .中国海岸风沙研究的进展和问题
[J].地理科学 ,1990 (3 ):230 -236 .
[16]
吴正 .中国海岸风沙地貌与沉积研究的新进展
[J].地球科学进展 ,1993 (2 ):59 -61 .
[17]
董玉祥 .中国的海岸风沙研究:进展与展望
[J].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 ):26 -35 .
[本文引用: 2]
[18]
林信辉 ,江永哲 .沙体含水率与飞沙量之关系实验
[J].中华水土保持学报 ,1979 ,10 (2 ):173 -193 .
[本文引用: 1]
[19]
游繁结 .台湾西海岸飞沙量推估之初步研究
[J].中华水土保持学报 ,1986 ,27 (1 ):107 -117 .
[本文引用: 1]
[20]
董玉祥 ,李志忠 .近40年中国海岸风沙地貌研究回顾
[J].中国沙漠 ,2022 ,42 (1 ):12 -22 .
[本文引用: 5]
[21]
喻国华 .江苏海岸侵蚀特点与治理
[J].江苏水利 ,1986 (4 ):57 -64 .
[本文引用: 1]
[22]
喻国华 .小丁港海岸演变及整治工程试验研究
[J].海岸工程 ,1987 (1 ):71 -78 .
[本文引用: 1]
[23]
董治宝 ,吕萍 .70年来中国风沙地貌学的发展
[J].地理学报 ,2020 ,75 (3 ):509 -528 .
[本文引用: 1]
[24]
逄金强 .山东海岸沙地主要防风固沙树种对风和风沙流危害的耐受力及其适应机制
[D].烟台 :鲁东大学 ,2020 .
[本文引用: 1]
[25]
倪成君 ,何海琦 ,张克存 ,等 .华南沿海风沙危害防护体系及其效益分析
[J].中国沙漠 ,2011 ,31 (5 ):1098 -1104 .
[本文引用: 5]
[26]
符淑宜 ,董玉祥 .海岸风沙地貌与植被相互作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J].地球科学进展 ,2024 ,39 (1 ):34 -45 .
[本文引用: 1]
[27]
杨显基 ,杜建会 ,秦晶 ,等 .海岸沙生植物老鼠艻(Spinifex littoreus )叶水势对风蚀、沙埋和风沙流磨蚀的响应
[J].生态学杂志 ,2017 ,36 (5 ):1215 -1223 .
[本文引用: 2]
[28]
陈欣树 ,陈俊仁 .华南沿海风沙灾害与防治
[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1993 (3 ):102 -104 .
[本文引用: 2]
[29]
何岩雨 ,刘建辉 ,蔡锋 ,等 .潮汐作用下的风沙运动过程研究进展
[J].中国沙漠 ,2018 ,38 (3 ):455 -463 .
[本文引用: 1]
[30]
李震 ,雷怀彦 .中国砂质海岸分布特征与存在问题
[J].海洋地质动态 ,2006 ,22 (6 ):1 -4 .
[本文引用: 1]
[31]
谭伟福 .广西沿海风沙化土地现状分析及评价
[J].广西林业科学 ,1995 (4 ):174 -181 .
[本文引用: 1]
[32]
林启慧 .新中国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初步探索
[D].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 ,2022 .
[本文引用: 1]
[33]
董玉祥 .海岸风沙运动观测与模拟的研究与进展
[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1 (2 ):60 -66 .
[本文引用: 1]
[34]
于晓莉 ,李志忠 ,靳建辉 ,等 .近300年来福建长乐海岸沙丘记录的风沙环境演变
[J].海洋与湖沼 ,2017 ,48 (2 ):232 -245 .
[本文引用: 1]
[35]
司月君 ,李保生 ,李志文 ,等 .北部湾海岸现代风沙与海滩沙粒度特征对比
[J].中国沙漠 ,2020 ,40 (6 ):43 -52 .
[36]
刘建辉 ,陈旭 ,蔡锋 ,等 .海滩养护影响下的海岸风沙作用研究进展
[J].应用海洋学学报 ,2023 ,42 (1 ):145 -155 .
[本文引用: 1]
[37]
Peng X , Ding F , Wu W ,et al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of wind-preventing and sand-fixing effects of coastal protection forests:a case study in Haitan Island,Fujian,China
[C]//2014 Thir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arth Observation and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s (EORSA) .IEEE ,2014 :57 -61 .
[本文引用: 1]
[38]
刘达 ,黄本胜 ,邱静 ,等 .海岸破碎带植物消浪数值模拟研究
[J].海洋工程 ,2016 ,34 (2 ):16 -23 .
[本文引用: 1]
[39]
蔡淑娟 .海岸底床剖面演变模拟与分析
[J].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4 ,20 (10 ):36 -39 .
[本文引用: 1]
[40]
沈良朵 ,邹志利 ,唐志波 ,等 .缓坡海岸平均沿岸流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J].船舶力学 ,2016 ,20 (8 ):973 -982 .
[本文引用: 1]
[41]
唐迎迎 ,林忠洲 ,孙伟 .浙江象山沙塘湾海岸线整治修复数值模拟研究
[J].水利水电快报 ,2018 ,39 (12 ):39 -42 .
[本文引用: 1]
[42]
李希彬 ,牛福新 ,王鲁宁 ,等 .未来大规模海岸工程对渤海湾潮动力环境影响的模拟研究
[J].海洋通报 ,2018 ,37 (3 ):320 -327 .
[本文引用: 1]
[43]
陈从磊 ,刘桢 ,王玉红 ,等 .基于Fluent的波浪对海岸冲击的数值模拟
[J].中国海洋平台 ,2020 ,35 (4 ):56 -59 .
[本文引用: 1]
[44]
张振克 ,杨运恒 .胶东半岛北部沿海现代风沙灾害特点、成因及减灾对策
[J].中国沙漠 ,1992 ,12 (4 ):37 -43 .
[本文引用: 1]
[45]
雷怀彦 ,林炳煌 ,刘建辉 ,等 .福建东部海岸风沙流结构特征及沙害防治对策
[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1 ):143 -147 .
[本文引用: 1]
[46]
Xie H , Liu B , Chen H ,et al .Inn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amping property and the sand‐fixing durability of polymer materials
[J].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18 ,136 :47208 .
[本文引用: 1]
[47]
杨文斌 ,李颖 .东营港东营港区防波挡沙堤结构型式研究
[J].港工技术 ,2022 ,59 (2 ):4541 -4549 .
[本文引用: 1]
[48]
屈建军 ,凌裕泉 ,刘宝军 ,等 .我国风沙防治工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J].地球科学进展 ,2019 ,34 (3 ):225 -231 .
[本文引用: 1]
[49]
潘勇军 ,陈步峰 ,黄金彪 ,等 .南沙沿海防护林对“韦森特”台风的防护效应
[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4 ,34 (10 ):84 -89 .
[本文引用: 1]
[50]
裴男才 ,陈步峰 ,吴敏 ,等 .广州市南沙区海岸防护林群落构建技术研究
[J].生态环境学报 ,2013 ,22 (11 ):1802 -1806 .
[本文引用: 1]
[51]
刘平 ,邱月 ,王玉涛 ,等 .渤海泥质海岸典型防护林对土壤酶活性季节动态的影响
[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8 ,49 (6 ):678 -685
[本文引用: 1]
[52]
刘平 ,邢献予 ,王玉涛 ,等 .辽宁基岩质海岸防护林对枯落物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7 ,48 (3 ):360 -366 .
[本文引用: 1]
[53]
周瑞莲 ,强生斌 ,逄金强 ,等 .海岸防风固沙树种耐风吹阈值比较
[J].中国沙漠 ,2020 ,40 (6 ):127 -138 .
[本文引用: 1]
[54]
刘玉静 ,董周焱 ,柏新富 ,等 .烟台海岸防护林带6树种资源利用效率比较
[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46 (4 ):570 -575 .
[本文引用: 1]
[55]
李霄汉 ,张天才 ,张振荣 ,等 .河北省海岸带资源及开发利用研究
[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5 ,36 (4 ):104 -112 .
[本文引用: 1]
[56]
李雪艳 ,王庆 ,王红艳 ,等 .莱州湾东部潮上带土地利用对海岸蚀退的影响
[J].海洋与湖沼 ,2015 ,46 (6 ):1347 -1357 .
[本文引用: 1]
[57]
刘百桥 ,孟伟庆 ,赵建华 ,等 .中国大陆1990-2013年海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特征变化
[J].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 (12 ):2033 -2044 .
[本文引用: 1]
[58]
韩刚 ,韩立卓 ,武海江 ,等 .浅析海南岛海岸带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
[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4 ,41 (2 ):122 -130 .
[本文引用: 1]
[59]
徐铭晖 ,林小如 ,文超祥 ,等 .海岸带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与布局优化研究:基于自然-社会经济脆弱性评估
[J].南方建筑 ,2024 (5 ):106 -115 .
[本文引用: 1]
[60]
焦琦斐 ,李鹏 ,吴昕浩 ,等 .海洋渔业碳汇估算方法与应用研究:以环渤海地区为例
[J].地理研究 ,2024 ,43:6) :1611 -1626 .
[本文引用: 1]
[61]
褚晓琳 ,张皓玥 .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岸带综合管理研究:以广东省湛江市为例
[J].海洋湖沼通报 ,2023 ,45 (6 ):171 -179 .
[本文引用: 1]
[62]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一种单向输沙的沙质海岸或岛屿促淤造陆系统及方法
:CN202310986872.9 [P]. 2023-09-19 .
[本文引用: 1]
[63]
自然资源部海岛研究中心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一种用于滨海修复沙丘固定的近自然植被分区种植方法
:CN202410914330.5 [P].2024-11-12 .
[本文引用: 1]
[64]
国能河北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沿海滩涂光伏的桩体固定结构
:CN202322224021.9 [P].2024-03-29 .
[本文引用: 1]
[65]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一种海岸沙丘修复与养护方法
:CN202310322804.2 [P].2023-11-28 .
[本文引用: 1]
[66]
青岛鸿盛源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空冷岛冬季防风防冻装置
:CN202420369499.2 [P].2024-10-18 .
[本文引用: 1]
[67]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 .岛屿珊瑚沙地用蜂巢状固沙设施
:CN202110152896.5 [P].2021-05-07 .
[本文引用: 1]
[68]
厦门万银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耐盐植物进行海滨盐碱沙地生态复绿的方法
:CN109757146B [P].2022-11-04 .
[本文引用: 1]
[69]
太原理工大学 .一种空冷岛冻结状态在线监测方法
:CN201811483881.1 [P].2022-11-25 .
[本文引用: 1]
[70]
北京正和恒基滨水生态环境治理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海岸带的沙丘防护结构
:CN202420375375.5 [P].2024-11-01 .
[本文引用: 1]
1
1919
... 地球表面大约2/3被水体覆盖,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濒临西北太平洋,共有海岸线3.2万km,沙质海岸地貌广布.根据海岸地貌特征可以划分海岸种类[1 -2 ] ,沙质海岸由粒径为0.063~2 mm的砂或砾石组成的,通常形成于波浪作用强烈的开阔海岸[3 ] .中国海岸带横跨22个纬度带,多种海岸类型交错并存,其中沙质海岸面积最大[4 ] .海岸风沙会导致风沙淤埋港口、沿海盐业和养殖业生产受损、农田沙化、掩埋村舍和道路等危害.海岸风沙危害防治已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重点,也是一项涉及海洋工程、风沙地貌和空气动力等多学科交叉的难题.国外的有关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土木工程方面,主要关注了沿海航道与海岸码头保护的相关问题[5 -6 ]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逐步围绕着植物群落、动物生态学以及微生物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的研究[7 -10 ] .为了解决风暴潮和海啸等灾害带来的影响,学者们开始尝试研究植物和沙坝对沙质海岸的保护性[11 -12 ] ;伴随着污染排放不当等人类活动的加深,许多学者对海岸沙滩开展了相关的污染源分布组成与沙质海岸的防治研究[13 ] .受限于观测仪器等因素,国内沙质海岸研究起步较晚[14 -17 ] ,早期仅有少量对海岸风沙运动过程的相关研究[18 -19 ] ,且侧重于描述.随着跨学科合作初步形成,地理学、海洋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逐渐显现,同时工程学的引入使得与海岸防护相关的研究日益增多.近20年以来,逐步出现了对海岸起沙速度、风沙流结构以及沙丘移动与形态变化等相关主题的研究[20 ] .早期对于沙质海岸风沙防治开展的有关研究,以实践探索为主,例如从海岸演变到海岸防护工程的现状分析以及现场试验,对防护工作提出综合防护建议[21 -22 ] .2010年以后,学者们开始通过对海岸地貌及其演化过程的研究来探索海岸防护的新方法、新技术;通过海岸沉积物与环境变化的研究来寻找海岸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与保护,并以此为前提开展海岸资源的开发利用.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该研究领域逐步成为地理学、海洋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以及生物学等学科综合关注的领域. ...
1
1963
... 地球表面大约2/3被水体覆盖,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濒临西北太平洋,共有海岸线3.2万km,沙质海岸地貌广布.根据海岸地貌特征可以划分海岸种类[1 -2 ] ,沙质海岸由粒径为0.063~2 mm的砂或砾石组成的,通常形成于波浪作用强烈的开阔海岸[3 ] .中国海岸带横跨22个纬度带,多种海岸类型交错并存,其中沙质海岸面积最大[4 ] .海岸风沙会导致风沙淤埋港口、沿海盐业和养殖业生产受损、农田沙化、掩埋村舍和道路等危害.海岸风沙危害防治已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重点,也是一项涉及海洋工程、风沙地貌和空气动力等多学科交叉的难题.国外的有关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土木工程方面,主要关注了沿海航道与海岸码头保护的相关问题[5 -6 ]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逐步围绕着植物群落、动物生态学以及微生物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的研究[7 -10 ] .为了解决风暴潮和海啸等灾害带来的影响,学者们开始尝试研究植物和沙坝对沙质海岸的保护性[11 -12 ] ;伴随着污染排放不当等人类活动的加深,许多学者对海岸沙滩开展了相关的污染源分布组成与沙质海岸的防治研究[13 ] .受限于观测仪器等因素,国内沙质海岸研究起步较晚[14 -17 ] ,早期仅有少量对海岸风沙运动过程的相关研究[18 -19 ] ,且侧重于描述.随着跨学科合作初步形成,地理学、海洋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逐渐显现,同时工程学的引入使得与海岸防护相关的研究日益增多.近20年以来,逐步出现了对海岸起沙速度、风沙流结构以及沙丘移动与形态变化等相关主题的研究[20 ] .早期对于沙质海岸风沙防治开展的有关研究,以实践探索为主,例如从海岸演变到海岸防护工程的现状分析以及现场试验,对防护工作提出综合防护建议[21 -22 ] .2010年以后,学者们开始通过对海岸地貌及其演化过程的研究来探索海岸防护的新方法、新技术;通过海岸沉积物与环境变化的研究来寻找海岸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与保护,并以此为前提开展海岸资源的开发利用.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该研究领域逐步成为地理学、海洋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以及生物学等学科综合关注的领域. ...
1
1995
... 地球表面大约2/3被水体覆盖,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濒临西北太平洋,共有海岸线3.2万km,沙质海岸地貌广布.根据海岸地貌特征可以划分海岸种类[1 -2 ] ,沙质海岸由粒径为0.063~2 mm的砂或砾石组成的,通常形成于波浪作用强烈的开阔海岸[3 ] .中国海岸带横跨22个纬度带,多种海岸类型交错并存,其中沙质海岸面积最大[4 ] .海岸风沙会导致风沙淤埋港口、沿海盐业和养殖业生产受损、农田沙化、掩埋村舍和道路等危害.海岸风沙危害防治已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重点,也是一项涉及海洋工程、风沙地貌和空气动力等多学科交叉的难题.国外的有关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土木工程方面,主要关注了沿海航道与海岸码头保护的相关问题[5 -6 ]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逐步围绕着植物群落、动物生态学以及微生物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的研究[7 -10 ] .为了解决风暴潮和海啸等灾害带来的影响,学者们开始尝试研究植物和沙坝对沙质海岸的保护性[11 -12 ] ;伴随着污染排放不当等人类活动的加深,许多学者对海岸沙滩开展了相关的污染源分布组成与沙质海岸的防治研究[13 ] .受限于观测仪器等因素,国内沙质海岸研究起步较晚[14 -17 ] ,早期仅有少量对海岸风沙运动过程的相关研究[18 -19 ] ,且侧重于描述.随着跨学科合作初步形成,地理学、海洋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逐渐显现,同时工程学的引入使得与海岸防护相关的研究日益增多.近20年以来,逐步出现了对海岸起沙速度、风沙流结构以及沙丘移动与形态变化等相关主题的研究[20 ] .早期对于沙质海岸风沙防治开展的有关研究,以实践探索为主,例如从海岸演变到海岸防护工程的现状分析以及现场试验,对防护工作提出综合防护建议[21 -22 ] .2010年以后,学者们开始通过对海岸地貌及其演化过程的研究来探索海岸防护的新方法、新技术;通过海岸沉积物与环境变化的研究来寻找海岸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与保护,并以此为前提开展海岸资源的开发利用.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该研究领域逐步成为地理学、海洋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以及生物学等学科综合关注的领域. ...
我国典型地区海岸侵蚀过程及控制因素研究
1
2011
... 地球表面大约2/3被水体覆盖,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濒临西北太平洋,共有海岸线3.2万km,沙质海岸地貌广布.根据海岸地貌特征可以划分海岸种类[1 -2 ] ,沙质海岸由粒径为0.063~2 mm的砂或砾石组成的,通常形成于波浪作用强烈的开阔海岸[3 ] .中国海岸带横跨22个纬度带,多种海岸类型交错并存,其中沙质海岸面积最大[4 ] .海岸风沙会导致风沙淤埋港口、沿海盐业和养殖业生产受损、农田沙化、掩埋村舍和道路等危害.海岸风沙危害防治已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重点,也是一项涉及海洋工程、风沙地貌和空气动力等多学科交叉的难题.国外的有关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土木工程方面,主要关注了沿海航道与海岸码头保护的相关问题[5 -6 ]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逐步围绕着植物群落、动物生态学以及微生物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的研究[7 -10 ] .为了解决风暴潮和海啸等灾害带来的影响,学者们开始尝试研究植物和沙坝对沙质海岸的保护性[11 -12 ] ;伴随着污染排放不当等人类活动的加深,许多学者对海岸沙滩开展了相关的污染源分布组成与沙质海岸的防治研究[13 ] .受限于观测仪器等因素,国内沙质海岸研究起步较晚[14 -17 ] ,早期仅有少量对海岸风沙运动过程的相关研究[18 -19 ] ,且侧重于描述.随着跨学科合作初步形成,地理学、海洋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逐渐显现,同时工程学的引入使得与海岸防护相关的研究日益增多.近20年以来,逐步出现了对海岸起沙速度、风沙流结构以及沙丘移动与形态变化等相关主题的研究[20 ] .早期对于沙质海岸风沙防治开展的有关研究,以实践探索为主,例如从海岸演变到海岸防护工程的现状分析以及现场试验,对防护工作提出综合防护建议[21 -22 ] .2010年以后,学者们开始通过对海岸地貌及其演化过程的研究来探索海岸防护的新方法、新技术;通过海岸沉积物与环境变化的研究来寻找海岸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与保护,并以此为前提开展海岸资源的开发利用.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该研究领域逐步成为地理学、海洋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以及生物学等学科综合关注的领域. ...
Littoral movements of the New Jersey Coast,with remarks on beach protection and Jetty reaction
1
1890
... 地球表面大约2/3被水体覆盖,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濒临西北太平洋,共有海岸线3.2万km,沙质海岸地貌广布.根据海岸地貌特征可以划分海岸种类[1 -2 ] ,沙质海岸由粒径为0.063~2 mm的砂或砾石组成的,通常形成于波浪作用强烈的开阔海岸[3 ] .中国海岸带横跨22个纬度带,多种海岸类型交错并存,其中沙质海岸面积最大[4 ] .海岸风沙会导致风沙淤埋港口、沿海盐业和养殖业生产受损、农田沙化、掩埋村舍和道路等危害.海岸风沙危害防治已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重点,也是一项涉及海洋工程、风沙地貌和空气动力等多学科交叉的难题.国外的有关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土木工程方面,主要关注了沿海航道与海岸码头保护的相关问题[5 -6 ]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逐步围绕着植物群落、动物生态学以及微生物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的研究[7 -10 ] .为了解决风暴潮和海啸等灾害带来的影响,学者们开始尝试研究植物和沙坝对沙质海岸的保护性[11 -12 ] ;伴随着污染排放不当等人类活动的加深,许多学者对海岸沙滩开展了相关的污染源分布组成与沙质海岸的防治研究[13 ] .受限于观测仪器等因素,国内沙质海岸研究起步较晚[14 -17 ] ,早期仅有少量对海岸风沙运动过程的相关研究[18 -19 ] ,且侧重于描述.随着跨学科合作初步形成,地理学、海洋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逐渐显现,同时工程学的引入使得与海岸防护相关的研究日益增多.近20年以来,逐步出现了对海岸起沙速度、风沙流结构以及沙丘移动与形态变化等相关主题的研究[20 ] .早期对于沙质海岸风沙防治开展的有关研究,以实践探索为主,例如从海岸演变到海岸防护工程的现状分析以及现场试验,对防护工作提出综合防护建议[21 -22 ] .2010年以后,学者们开始通过对海岸地貌及其演化过程的研究来探索海岸防护的新方法、新技术;通过海岸沉积物与环境变化的研究来寻找海岸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与保护,并以此为前提开展海岸资源的开发利用.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该研究领域逐步成为地理学、海洋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以及生物学等学科综合关注的领域. ...
Island harbours and the accumulations of material caused by detached works
1
1905
... 地球表面大约2/3被水体覆盖,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濒临西北太平洋,共有海岸线3.2万km,沙质海岸地貌广布.根据海岸地貌特征可以划分海岸种类[1 -2 ] ,沙质海岸由粒径为0.063~2 mm的砂或砾石组成的,通常形成于波浪作用强烈的开阔海岸[3 ] .中国海岸带横跨22个纬度带,多种海岸类型交错并存,其中沙质海岸面积最大[4 ] .海岸风沙会导致风沙淤埋港口、沿海盐业和养殖业生产受损、农田沙化、掩埋村舍和道路等危害.海岸风沙危害防治已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重点,也是一项涉及海洋工程、风沙地貌和空气动力等多学科交叉的难题.国外的有关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土木工程方面,主要关注了沿海航道与海岸码头保护的相关问题[5 -6 ]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逐步围绕着植物群落、动物生态学以及微生物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的研究[7 -10 ] .为了解决风暴潮和海啸等灾害带来的影响,学者们开始尝试研究植物和沙坝对沙质海岸的保护性[11 -12 ] ;伴随着污染排放不当等人类活动的加深,许多学者对海岸沙滩开展了相关的污染源分布组成与沙质海岸的防治研究[13 ] .受限于观测仪器等因素,国内沙质海岸研究起步较晚[14 -17 ] ,早期仅有少量对海岸风沙运动过程的相关研究[18 -19 ] ,且侧重于描述.随着跨学科合作初步形成,地理学、海洋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逐渐显现,同时工程学的引入使得与海岸防护相关的研究日益增多.近20年以来,逐步出现了对海岸起沙速度、风沙流结构以及沙丘移动与形态变化等相关主题的研究[20 ] .早期对于沙质海岸风沙防治开展的有关研究,以实践探索为主,例如从海岸演变到海岸防护工程的现状分析以及现场试验,对防护工作提出综合防护建议[21 -22 ] .2010年以后,学者们开始通过对海岸地貌及其演化过程的研究来探索海岸防护的新方法、新技术;通过海岸沉积物与环境变化的研究来寻找海岸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与保护,并以此为前提开展海岸资源的开发利用.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该研究领域逐步成为地理学、海洋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以及生物学等学科综合关注的领域. ...
Certain environmental factors of a sand beach in the St Andrews region,New Brunswick,with a preliminary designation of the intertidal communities
1
1935
... 地球表面大约2/3被水体覆盖,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濒临西北太平洋,共有海岸线3.2万km,沙质海岸地貌广布.根据海岸地貌特征可以划分海岸种类[1 -2 ] ,沙质海岸由粒径为0.063~2 mm的砂或砾石组成的,通常形成于波浪作用强烈的开阔海岸[3 ] .中国海岸带横跨22个纬度带,多种海岸类型交错并存,其中沙质海岸面积最大[4 ] .海岸风沙会导致风沙淤埋港口、沿海盐业和养殖业生产受损、农田沙化、掩埋村舍和道路等危害.海岸风沙危害防治已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重点,也是一项涉及海洋工程、风沙地貌和空气动力等多学科交叉的难题.国外的有关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土木工程方面,主要关注了沿海航道与海岸码头保护的相关问题[5 -6 ]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逐步围绕着植物群落、动物生态学以及微生物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的研究[7 -10 ] .为了解决风暴潮和海啸等灾害带来的影响,学者们开始尝试研究植物和沙坝对沙质海岸的保护性[11 -12 ] ;伴随着污染排放不当等人类活动的加深,许多学者对海岸沙滩开展了相关的污染源分布组成与沙质海岸的防治研究[13 ] .受限于观测仪器等因素,国内沙质海岸研究起步较晚[14 -17 ] ,早期仅有少量对海岸风沙运动过程的相关研究[18 -19 ] ,且侧重于描述.随着跨学科合作初步形成,地理学、海洋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逐渐显现,同时工程学的引入使得与海岸防护相关的研究日益增多.近20年以来,逐步出现了对海岸起沙速度、风沙流结构以及沙丘移动与形态变化等相关主题的研究[20 ] .早期对于沙质海岸风沙防治开展的有关研究,以实践探索为主,例如从海岸演变到海岸防护工程的现状分析以及现场试验,对防护工作提出综合防护建议[21 -22 ] .2010年以后,学者们开始通过对海岸地貌及其演化过程的研究来探索海岸防护的新方法、新技术;通过海岸沉积物与环境变化的研究来寻找海岸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与保护,并以此为前提开展海岸资源的开发利用.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该研究领域逐步成为地理学、海洋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以及生物学等学科综合关注的领域. ...
Some aspects of the ecology and zonation of the fauna on sandy beaches
0
1952
Anaerobiosis in marine sandy beaches
0
1960
The tidal rhythm of activity of a sand-beach amphipod
1
1963
... 地球表面大约2/3被水体覆盖,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濒临西北太平洋,共有海岸线3.2万km,沙质海岸地貌广布.根据海岸地貌特征可以划分海岸种类[1 -2 ] ,沙质海岸由粒径为0.063~2 mm的砂或砾石组成的,通常形成于波浪作用强烈的开阔海岸[3 ] .中国海岸带横跨22个纬度带,多种海岸类型交错并存,其中沙质海岸面积最大[4 ] .海岸风沙会导致风沙淤埋港口、沿海盐业和养殖业生产受损、农田沙化、掩埋村舍和道路等危害.海岸风沙危害防治已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重点,也是一项涉及海洋工程、风沙地貌和空气动力等多学科交叉的难题.国外的有关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土木工程方面,主要关注了沿海航道与海岸码头保护的相关问题[5 -6 ]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逐步围绕着植物群落、动物生态学以及微生物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的研究[7 -10 ] .为了解决风暴潮和海啸等灾害带来的影响,学者们开始尝试研究植物和沙坝对沙质海岸的保护性[11 -12 ] ;伴随着污染排放不当等人类活动的加深,许多学者对海岸沙滩开展了相关的污染源分布组成与沙质海岸的防治研究[13 ] .受限于观测仪器等因素,国内沙质海岸研究起步较晚[14 -17 ] ,早期仅有少量对海岸风沙运动过程的相关研究[18 -19 ] ,且侧重于描述.随着跨学科合作初步形成,地理学、海洋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逐渐显现,同时工程学的引入使得与海岸防护相关的研究日益增多.近20年以来,逐步出现了对海岸起沙速度、风沙流结构以及沙丘移动与形态变化等相关主题的研究[20 ] .早期对于沙质海岸风沙防治开展的有关研究,以实践探索为主,例如从海岸演变到海岸防护工程的现状分析以及现场试验,对防护工作提出综合防护建议[21 -22 ] .2010年以后,学者们开始通过对海岸地貌及其演化过程的研究来探索海岸防护的新方法、新技术;通过海岸沉积物与环境变化的研究来寻找海岸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与保护,并以此为前提开展海岸资源的开发利用.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该研究领域逐步成为地理学、海洋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以及生物学等学科综合关注的领域. ...
德国北海的海岸防护
1
1981
... 地球表面大约2/3被水体覆盖,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濒临西北太平洋,共有海岸线3.2万km,沙质海岸地貌广布.根据海岸地貌特征可以划分海岸种类[1 -2 ] ,沙质海岸由粒径为0.063~2 mm的砂或砾石组成的,通常形成于波浪作用强烈的开阔海岸[3 ] .中国海岸带横跨22个纬度带,多种海岸类型交错并存,其中沙质海岸面积最大[4 ] .海岸风沙会导致风沙淤埋港口、沿海盐业和养殖业生产受损、农田沙化、掩埋村舍和道路等危害.海岸风沙危害防治已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重点,也是一项涉及海洋工程、风沙地貌和空气动力等多学科交叉的难题.国外的有关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土木工程方面,主要关注了沿海航道与海岸码头保护的相关问题[5 -6 ]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逐步围绕着植物群落、动物生态学以及微生物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的研究[7 -10 ] .为了解决风暴潮和海啸等灾害带来的影响,学者们开始尝试研究植物和沙坝对沙质海岸的保护性[11 -12 ] ;伴随着污染排放不当等人类活动的加深,许多学者对海岸沙滩开展了相关的污染源分布组成与沙质海岸的防治研究[13 ] .受限于观测仪器等因素,国内沙质海岸研究起步较晚[14 -17 ] ,早期仅有少量对海岸风沙运动过程的相关研究[18 -19 ] ,且侧重于描述.随着跨学科合作初步形成,地理学、海洋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逐渐显现,同时工程学的引入使得与海岸防护相关的研究日益增多.近20年以来,逐步出现了对海岸起沙速度、风沙流结构以及沙丘移动与形态变化等相关主题的研究[20 ] .早期对于沙质海岸风沙防治开展的有关研究,以实践探索为主,例如从海岸演变到海岸防护工程的现状分析以及现场试验,对防护工作提出综合防护建议[21 -22 ] .2010年以后,学者们开始通过对海岸地貌及其演化过程的研究来探索海岸防护的新方法、新技术;通过海岸沉积物与环境变化的研究来寻找海岸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与保护,并以此为前提开展海岸资源的开发利用.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该研究领域逐步成为地理学、海洋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以及生物学等学科综合关注的领域. ...
日本海中部地震海啸时海岸防护林的效果和被害状况
1
1984
... 地球表面大约2/3被水体覆盖,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濒临西北太平洋,共有海岸线3.2万km,沙质海岸地貌广布.根据海岸地貌特征可以划分海岸种类[1 -2 ] ,沙质海岸由粒径为0.063~2 mm的砂或砾石组成的,通常形成于波浪作用强烈的开阔海岸[3 ] .中国海岸带横跨22个纬度带,多种海岸类型交错并存,其中沙质海岸面积最大[4 ] .海岸风沙会导致风沙淤埋港口、沿海盐业和养殖业生产受损、农田沙化、掩埋村舍和道路等危害.海岸风沙危害防治已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重点,也是一项涉及海洋工程、风沙地貌和空气动力等多学科交叉的难题.国外的有关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土木工程方面,主要关注了沿海航道与海岸码头保护的相关问题[5 -6 ]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逐步围绕着植物群落、动物生态学以及微生物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的研究[7 -10 ] .为了解决风暴潮和海啸等灾害带来的影响,学者们开始尝试研究植物和沙坝对沙质海岸的保护性[11 -12 ] ;伴随着污染排放不当等人类活动的加深,许多学者对海岸沙滩开展了相关的污染源分布组成与沙质海岸的防治研究[13 ] .受限于观测仪器等因素,国内沙质海岸研究起步较晚[14 -17 ] ,早期仅有少量对海岸风沙运动过程的相关研究[18 -19 ] ,且侧重于描述.随着跨学科合作初步形成,地理学、海洋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逐渐显现,同时工程学的引入使得与海岸防护相关的研究日益增多.近20年以来,逐步出现了对海岸起沙速度、风沙流结构以及沙丘移动与形态变化等相关主题的研究[20 ] .早期对于沙质海岸风沙防治开展的有关研究,以实践探索为主,例如从海岸演变到海岸防护工程的现状分析以及现场试验,对防护工作提出综合防护建议[21 -22 ] .2010年以后,学者们开始通过对海岸地貌及其演化过程的研究来探索海岸防护的新方法、新技术;通过海岸沉积物与环境变化的研究来寻找海岸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与保护,并以此为前提开展海岸资源的开发利用.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该研究领域逐步成为地理学、海洋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以及生物学等学科综合关注的领域. ...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interstitial meiofauna of the sandy beach of Gopalpur,South Orissa Coast
1
1990
... 地球表面大约2/3被水体覆盖,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濒临西北太平洋,共有海岸线3.2万km,沙质海岸地貌广布.根据海岸地貌特征可以划分海岸种类[1 -2 ] ,沙质海岸由粒径为0.063~2 mm的砂或砾石组成的,通常形成于波浪作用强烈的开阔海岸[3 ] .中国海岸带横跨22个纬度带,多种海岸类型交错并存,其中沙质海岸面积最大[4 ] .海岸风沙会导致风沙淤埋港口、沿海盐业和养殖业生产受损、农田沙化、掩埋村舍和道路等危害.海岸风沙危害防治已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重点,也是一项涉及海洋工程、风沙地貌和空气动力等多学科交叉的难题.国外的有关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土木工程方面,主要关注了沿海航道与海岸码头保护的相关问题[5 -6 ]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逐步围绕着植物群落、动物生态学以及微生物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的研究[7 -10 ] .为了解决风暴潮和海啸等灾害带来的影响,学者们开始尝试研究植物和沙坝对沙质海岸的保护性[11 -12 ] ;伴随着污染排放不当等人类活动的加深,许多学者对海岸沙滩开展了相关的污染源分布组成与沙质海岸的防治研究[13 ] .受限于观测仪器等因素,国内沙质海岸研究起步较晚[14 -17 ] ,早期仅有少量对海岸风沙运动过程的相关研究[18 -19 ] ,且侧重于描述.随着跨学科合作初步形成,地理学、海洋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逐渐显现,同时工程学的引入使得与海岸防护相关的研究日益增多.近20年以来,逐步出现了对海岸起沙速度、风沙流结构以及沙丘移动与形态变化等相关主题的研究[20 ] .早期对于沙质海岸风沙防治开展的有关研究,以实践探索为主,例如从海岸演变到海岸防护工程的现状分析以及现场试验,对防护工作提出综合防护建议[21 -22 ] .2010年以后,学者们开始通过对海岸地貌及其演化过程的研究来探索海岸防护的新方法、新技术;通过海岸沉积物与环境变化的研究来寻找海岸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与保护,并以此为前提开展海岸资源的开发利用.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该研究领域逐步成为地理学、海洋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以及生物学等学科综合关注的领域. ...
中国海岸风沙沉积的成因与特征
1
1983
... 地球表面大约2/3被水体覆盖,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濒临西北太平洋,共有海岸线3.2万km,沙质海岸地貌广布.根据海岸地貌特征可以划分海岸种类[1 -2 ] ,沙质海岸由粒径为0.063~2 mm的砂或砾石组成的,通常形成于波浪作用强烈的开阔海岸[3 ] .中国海岸带横跨22个纬度带,多种海岸类型交错并存,其中沙质海岸面积最大[4 ] .海岸风沙会导致风沙淤埋港口、沿海盐业和养殖业生产受损、农田沙化、掩埋村舍和道路等危害.海岸风沙危害防治已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重点,也是一项涉及海洋工程、风沙地貌和空气动力等多学科交叉的难题.国外的有关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土木工程方面,主要关注了沿海航道与海岸码头保护的相关问题[5 -6 ]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逐步围绕着植物群落、动物生态学以及微生物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的研究[7 -10 ] .为了解决风暴潮和海啸等灾害带来的影响,学者们开始尝试研究植物和沙坝对沙质海岸的保护性[11 -12 ] ;伴随着污染排放不当等人类活动的加深,许多学者对海岸沙滩开展了相关的污染源分布组成与沙质海岸的防治研究[13 ] .受限于观测仪器等因素,国内沙质海岸研究起步较晚[14 -17 ] ,早期仅有少量对海岸风沙运动过程的相关研究[18 -19 ] ,且侧重于描述.随着跨学科合作初步形成,地理学、海洋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逐渐显现,同时工程学的引入使得与海岸防护相关的研究日益增多.近20年以来,逐步出现了对海岸起沙速度、风沙流结构以及沙丘移动与形态变化等相关主题的研究[20 ] .早期对于沙质海岸风沙防治开展的有关研究,以实践探索为主,例如从海岸演变到海岸防护工程的现状分析以及现场试验,对防护工作提出综合防护建议[21 -22 ] .2010年以后,学者们开始通过对海岸地貌及其演化过程的研究来探索海岸防护的新方法、新技术;通过海岸沉积物与环境变化的研究来寻找海岸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与保护,并以此为前提开展海岸资源的开发利用.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该研究领域逐步成为地理学、海洋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以及生物学等学科综合关注的领域. ...
中国的海岸风沙研究:进展与展望
2
2006
... 地球表面大约2/3被水体覆盖,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濒临西北太平洋,共有海岸线3.2万km,沙质海岸地貌广布.根据海岸地貌特征可以划分海岸种类[1 -2 ] ,沙质海岸由粒径为0.063~2 mm的砂或砾石组成的,通常形成于波浪作用强烈的开阔海岸[3 ] .中国海岸带横跨22个纬度带,多种海岸类型交错并存,其中沙质海岸面积最大[4 ] .海岸风沙会导致风沙淤埋港口、沿海盐业和养殖业生产受损、农田沙化、掩埋村舍和道路等危害.海岸风沙危害防治已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重点,也是一项涉及海洋工程、风沙地貌和空气动力等多学科交叉的难题.国外的有关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土木工程方面,主要关注了沿海航道与海岸码头保护的相关问题[5 -6 ]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逐步围绕着植物群落、动物生态学以及微生物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的研究[7 -10 ] .为了解决风暴潮和海啸等灾害带来的影响,学者们开始尝试研究植物和沙坝对沙质海岸的保护性[11 -12 ] ;伴随着污染排放不当等人类活动的加深,许多学者对海岸沙滩开展了相关的污染源分布组成与沙质海岸的防治研究[13 ] .受限于观测仪器等因素,国内沙质海岸研究起步较晚[14 -17 ] ,早期仅有少量对海岸风沙运动过程的相关研究[18 -19 ] ,且侧重于描述.随着跨学科合作初步形成,地理学、海洋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逐渐显现,同时工程学的引入使得与海岸防护相关的研究日益增多.近20年以来,逐步出现了对海岸起沙速度、风沙流结构以及沙丘移动与形态变化等相关主题的研究[20 ] .早期对于沙质海岸风沙防治开展的有关研究,以实践探索为主,例如从海岸演变到海岸防护工程的现状分析以及现场试验,对防护工作提出综合防护建议[21 -22 ] .2010年以后,学者们开始通过对海岸地貌及其演化过程的研究来探索海岸防护的新方法、新技术;通过海岸沉积物与环境变化的研究来寻找海岸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与保护,并以此为前提开展海岸资源的开发利用.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该研究领域逐步成为地理学、海洋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以及生物学等学科综合关注的领域. ...
... 中国海岸风沙危害的产生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过程,其根源可归结为自然因素与人为活动的共同作用.自然因素方面,沙源和动力条件是两大核心要素.丰富的沙源是海岸风沙危害形成主要控制因素,为灾害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25 ] .如华南沿海河流众多,每年输沙量1亿吨以上,其中泥沙悬移质为1亿吨,泥沙推移质为0.1亿吨,这些泥沙是海滩沙砾的主要物源供给者[28 ] .风暴潮汐作用、海浪冲刷、气候变化、海平面波动等为主要驱动力,不断为海岸地区输送新的沙物质.尤其是潮汐和波浪,作为海岸沙害形成的第一驱动力,潮汐通过影响海滩表层湿度、风区长度以及沙源区宽度的周期性变化,显著影响风沙的起动和运动过程,且与波浪共同作用,形成真实的海滩淹没范围[29 ] .而决定波浪、潮汐等海流对海岸的作用高度的即为海平面升降变化,它会引起海岸侵蚀,导致海岸线位置变迁.风力是风沙灾害形成的第二大驱动力.由大风引起的风沙灾害一直困扰着中国沿岸居民的生产生活.中国东部沿海及其岛屿区域是国内风力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沿海地区的有效风力出现频率为80%~90%.特别是在闽南地区,年平均大风日数(风速超过17 m·s-1 )高达30.2 d[30 ] .而强台风更是风蚀、沙埋和风沙流磨蚀等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27 ] .除此之外,有学者发现海岸轮廓、滨岸地形起伏、植被覆盖疏密为制约风沙灾害程度的主要条件[28 ] .海岸风沙灾害的产生,固然与地表沙源和风力作用有关,但也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密切相关,尤其是局部地区的毁林开荒、采砂等活动,造成风沙灾害加强[17 ] .谭伟福[31 ] 在广西风沙化普查研究中也证实了这一点,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人为(诱发)因素促进了广西土地风沙化的形成.林启慧[32 ] 还提出人口增长、历史海防需求、外国侵略以及战争期间的人为破坏,共同加剧了沿海地区的森林过度开发.这些行为导致植被大量减少,地表裸露程度增加,土壤固定能力显著下降,进而促使风沙灾害频发且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
沙体含水率与飞沙量之关系实验
1
1979
... 地球表面大约2/3被水体覆盖,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濒临西北太平洋,共有海岸线3.2万km,沙质海岸地貌广布.根据海岸地貌特征可以划分海岸种类[1 -2 ] ,沙质海岸由粒径为0.063~2 mm的砂或砾石组成的,通常形成于波浪作用强烈的开阔海岸[3 ] .中国海岸带横跨22个纬度带,多种海岸类型交错并存,其中沙质海岸面积最大[4 ] .海岸风沙会导致风沙淤埋港口、沿海盐业和养殖业生产受损、农田沙化、掩埋村舍和道路等危害.海岸风沙危害防治已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重点,也是一项涉及海洋工程、风沙地貌和空气动力等多学科交叉的难题.国外的有关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土木工程方面,主要关注了沿海航道与海岸码头保护的相关问题[5 -6 ]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逐步围绕着植物群落、动物生态学以及微生物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的研究[7 -10 ] .为了解决风暴潮和海啸等灾害带来的影响,学者们开始尝试研究植物和沙坝对沙质海岸的保护性[11 -12 ] ;伴随着污染排放不当等人类活动的加深,许多学者对海岸沙滩开展了相关的污染源分布组成与沙质海岸的防治研究[13 ] .受限于观测仪器等因素,国内沙质海岸研究起步较晚[14 -17 ] ,早期仅有少量对海岸风沙运动过程的相关研究[18 -19 ] ,且侧重于描述.随着跨学科合作初步形成,地理学、海洋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逐渐显现,同时工程学的引入使得与海岸防护相关的研究日益增多.近20年以来,逐步出现了对海岸起沙速度、风沙流结构以及沙丘移动与形态变化等相关主题的研究[20 ] .早期对于沙质海岸风沙防治开展的有关研究,以实践探索为主,例如从海岸演变到海岸防护工程的现状分析以及现场试验,对防护工作提出综合防护建议[21 -22 ] .2010年以后,学者们开始通过对海岸地貌及其演化过程的研究来探索海岸防护的新方法、新技术;通过海岸沉积物与环境变化的研究来寻找海岸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与保护,并以此为前提开展海岸资源的开发利用.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该研究领域逐步成为地理学、海洋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以及生物学等学科综合关注的领域. ...
台湾西海岸飞沙量推估之初步研究
1
1986
... 地球表面大约2/3被水体覆盖,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濒临西北太平洋,共有海岸线3.2万km,沙质海岸地貌广布.根据海岸地貌特征可以划分海岸种类[1 -2 ] ,沙质海岸由粒径为0.063~2 mm的砂或砾石组成的,通常形成于波浪作用强烈的开阔海岸[3 ] .中国海岸带横跨22个纬度带,多种海岸类型交错并存,其中沙质海岸面积最大[4 ] .海岸风沙会导致风沙淤埋港口、沿海盐业和养殖业生产受损、农田沙化、掩埋村舍和道路等危害.海岸风沙危害防治已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重点,也是一项涉及海洋工程、风沙地貌和空气动力等多学科交叉的难题.国外的有关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土木工程方面,主要关注了沿海航道与海岸码头保护的相关问题[5 -6 ]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逐步围绕着植物群落、动物生态学以及微生物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的研究[7 -10 ] .为了解决风暴潮和海啸等灾害带来的影响,学者们开始尝试研究植物和沙坝对沙质海岸的保护性[11 -12 ] ;伴随着污染排放不当等人类活动的加深,许多学者对海岸沙滩开展了相关的污染源分布组成与沙质海岸的防治研究[13 ] .受限于观测仪器等因素,国内沙质海岸研究起步较晚[14 -17 ] ,早期仅有少量对海岸风沙运动过程的相关研究[18 -19 ] ,且侧重于描述.随着跨学科合作初步形成,地理学、海洋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逐渐显现,同时工程学的引入使得与海岸防护相关的研究日益增多.近20年以来,逐步出现了对海岸起沙速度、风沙流结构以及沙丘移动与形态变化等相关主题的研究[20 ] .早期对于沙质海岸风沙防治开展的有关研究,以实践探索为主,例如从海岸演变到海岸防护工程的现状分析以及现场试验,对防护工作提出综合防护建议[21 -22 ] .2010年以后,学者们开始通过对海岸地貌及其演化过程的研究来探索海岸防护的新方法、新技术;通过海岸沉积物与环境变化的研究来寻找海岸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与保护,并以此为前提开展海岸资源的开发利用.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该研究领域逐步成为地理学、海洋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以及生物学等学科综合关注的领域. ...
近40年中国海岸风沙地貌研究回顾
5
2022
... 地球表面大约2/3被水体覆盖,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濒临西北太平洋,共有海岸线3.2万km,沙质海岸地貌广布.根据海岸地貌特征可以划分海岸种类[1 -2 ] ,沙质海岸由粒径为0.063~2 mm的砂或砾石组成的,通常形成于波浪作用强烈的开阔海岸[3 ] .中国海岸带横跨22个纬度带,多种海岸类型交错并存,其中沙质海岸面积最大[4 ] .海岸风沙会导致风沙淤埋港口、沿海盐业和养殖业生产受损、农田沙化、掩埋村舍和道路等危害.海岸风沙危害防治已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重点,也是一项涉及海洋工程、风沙地貌和空气动力等多学科交叉的难题.国外的有关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土木工程方面,主要关注了沿海航道与海岸码头保护的相关问题[5 -6 ]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逐步围绕着植物群落、动物生态学以及微生物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的研究[7 -10 ] .为了解决风暴潮和海啸等灾害带来的影响,学者们开始尝试研究植物和沙坝对沙质海岸的保护性[11 -12 ] ;伴随着污染排放不当等人类活动的加深,许多学者对海岸沙滩开展了相关的污染源分布组成与沙质海岸的防治研究[13 ] .受限于观测仪器等因素,国内沙质海岸研究起步较晚[14 -17 ] ,早期仅有少量对海岸风沙运动过程的相关研究[18 -19 ] ,且侧重于描述.随着跨学科合作初步形成,地理学、海洋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逐渐显现,同时工程学的引入使得与海岸防护相关的研究日益增多.近20年以来,逐步出现了对海岸起沙速度、风沙流结构以及沙丘移动与形态变化等相关主题的研究[20 ] .早期对于沙质海岸风沙防治开展的有关研究,以实践探索为主,例如从海岸演变到海岸防护工程的现状分析以及现场试验,对防护工作提出综合防护建议[21 -22 ] .2010年以后,学者们开始通过对海岸地貌及其演化过程的研究来探索海岸防护的新方法、新技术;通过海岸沉积物与环境变化的研究来寻找海岸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与保护,并以此为前提开展海岸资源的开发利用.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该研究领域逐步成为地理学、海洋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以及生物学等学科综合关注的领域. ...
... 中国海岸地区长期遭受风沙危害的困扰,风沙的危害包括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和经济活动等.中国海岸风沙的危害主要表现为风沙淤埋地表建筑物、港口、村舍等,农田沙化、海岸侵蚀,以及影响沿海盐业与养殖业的正常生产[20 ] .这些风沙危害具有频繁性和广泛性、季节性、复杂性、难以预测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中国海岸风沙危害的复杂性和严峻性.为了减轻风沙危害的影响,科研人员对相关防治措施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
... 海岸风沙侵袭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也威胁到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和基础设施的安全.因此,实施有效的海岸风沙防治技术措施显得尤为重要.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海岸风沙的治理工作,通过建设沿海防护林固定了大面积的海岸流动沙地,有效减轻了风沙危害[20 ] .而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中国在海岸风沙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不仅在理论上深化了对海岸风沙形成与演变机制的认识,更在实践中创新和发展了一系列高效、可持续的防治策略与方法.在防治策略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中国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风沙灾害特点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制定差异化的防治方案.同时,学者们注重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的结合,借鉴包兰铁路沙坡头段风沙危害防治体系的经验,提出了以阻为主、阻固结合、以工程措施为先导、最终以生物措施替代工程措施的综合防治思路(图1 ),取得了显著的风沙防治效果[25 ] . ...
... 工程措施是沙质海岸风沙防治的重要手段,在植被覆盖较差、风沙活动强烈且对沿海生产、生活活动造成严重影响的地带,如盐田周边、滨海工厂附近以及村镇边缘的沙地区域,采取工程防沙措施的效果更为明显[44 ] .常用的工程措施有设置沙障、防风网、固沙网、防浪拦沙堤等,即通过物理设施来阻挡和固定风沙.沙障设置是最常见的防沙手段,如在沙丘前沿或海滩上设置竹栅栏、沙袋等,可以有效地阻挡风沙的侵袭,减缓沙丘的移动速度.福建长乐东部海岸便采用竹栅栏、马鞍藤等多级防沙组合体系,取得了显著的防风固沙效果[45 ] .防风网、防风墙也可以有效阻挡风沙,减少风沙侵蚀危害[20 ] .固沙网是一种新型的固沙材料,具有重量轻、安装方便、固沙效果好等优点.通过在沙丘表面铺设固沙网,可以有效地固定流沙,防止其被风吹起形成风沙流.Xie等[46 ] 通过模拟风洞试验发现,阻尼材料应用于固沙是提高固沙耐久性的有效方法.除此之外,在海岸带前沿建设防浪拦沙堤,不仅可以防止海浪对海岸线的侵蚀,还可以拦截海浪带来的沙源,减少风沙灾害的发生.防浪拦沙堤也存在多种结构类型,杨文斌等[47 ] 在探讨东营港区进港航道工程配套防波挡沙堤的设计时,比较了5种结构形式的潜堤,并分析了各种结构的特点及适用条件,最终选定了最优的防波挡沙堤结构型式.有团队在热带沙质海滩综合采用防浪拦沙堤、缓冲带、阻沙带等工程措施,首次构建了集防浪、阻沙、固沙与输沙为一体的综合防护体系,有效保障了国防设施的安全与功能可持续[48 ] . ...
... 海岸风沙防治是沿海区域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的重要课题.根据已经申请的相关专利技术,当前,海岸风沙防治涉及的主要技术领域有控制、利用相关的工程技术[62 ] 、植物(包括树木、草坪和农作物)的栽培边饰技术[63 ] 、土壤或岩石的改良技术以及整地技术等[64 ] .主要用于海岸植被保护、沙障或栅栏等防沙工程建设、防风、检测装置设备及材料的研发,以及风沙等级、生态风险的评估等.中国作为主要的技术来源国,在海岸风沙防治技术领域拥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和活跃程度.在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方针指导下,中国海岸风沙防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海岸风沙危害的规模和程度显著降低[20 ] . ...
江苏海岸侵蚀特点与治理
1
1986
... 地球表面大约2/3被水体覆盖,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濒临西北太平洋,共有海岸线3.2万km,沙质海岸地貌广布.根据海岸地貌特征可以划分海岸种类[1 -2 ] ,沙质海岸由粒径为0.063~2 mm的砂或砾石组成的,通常形成于波浪作用强烈的开阔海岸[3 ] .中国海岸带横跨22个纬度带,多种海岸类型交错并存,其中沙质海岸面积最大[4 ] .海岸风沙会导致风沙淤埋港口、沿海盐业和养殖业生产受损、农田沙化、掩埋村舍和道路等危害.海岸风沙危害防治已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重点,也是一项涉及海洋工程、风沙地貌和空气动力等多学科交叉的难题.国外的有关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土木工程方面,主要关注了沿海航道与海岸码头保护的相关问题[5 -6 ]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逐步围绕着植物群落、动物生态学以及微生物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的研究[7 -10 ] .为了解决风暴潮和海啸等灾害带来的影响,学者们开始尝试研究植物和沙坝对沙质海岸的保护性[11 -12 ] ;伴随着污染排放不当等人类活动的加深,许多学者对海岸沙滩开展了相关的污染源分布组成与沙质海岸的防治研究[13 ] .受限于观测仪器等因素,国内沙质海岸研究起步较晚[14 -17 ] ,早期仅有少量对海岸风沙运动过程的相关研究[18 -19 ] ,且侧重于描述.随着跨学科合作初步形成,地理学、海洋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逐渐显现,同时工程学的引入使得与海岸防护相关的研究日益增多.近20年以来,逐步出现了对海岸起沙速度、风沙流结构以及沙丘移动与形态变化等相关主题的研究[20 ] .早期对于沙质海岸风沙防治开展的有关研究,以实践探索为主,例如从海岸演变到海岸防护工程的现状分析以及现场试验,对防护工作提出综合防护建议[21 -22 ] .2010年以后,学者们开始通过对海岸地貌及其演化过程的研究来探索海岸防护的新方法、新技术;通过海岸沉积物与环境变化的研究来寻找海岸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与保护,并以此为前提开展海岸资源的开发利用.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该研究领域逐步成为地理学、海洋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以及生物学等学科综合关注的领域. ...
小丁港海岸演变及整治工程试验研究
1
1987
... 地球表面大约2/3被水体覆盖,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濒临西北太平洋,共有海岸线3.2万km,沙质海岸地貌广布.根据海岸地貌特征可以划分海岸种类[1 -2 ] ,沙质海岸由粒径为0.063~2 mm的砂或砾石组成的,通常形成于波浪作用强烈的开阔海岸[3 ] .中国海岸带横跨22个纬度带,多种海岸类型交错并存,其中沙质海岸面积最大[4 ] .海岸风沙会导致风沙淤埋港口、沿海盐业和养殖业生产受损、农田沙化、掩埋村舍和道路等危害.海岸风沙危害防治已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重点,也是一项涉及海洋工程、风沙地貌和空气动力等多学科交叉的难题.国外的有关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土木工程方面,主要关注了沿海航道与海岸码头保护的相关问题[5 -6 ]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逐步围绕着植物群落、动物生态学以及微生物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的研究[7 -10 ] .为了解决风暴潮和海啸等灾害带来的影响,学者们开始尝试研究植物和沙坝对沙质海岸的保护性[11 -12 ] ;伴随着污染排放不当等人类活动的加深,许多学者对海岸沙滩开展了相关的污染源分布组成与沙质海岸的防治研究[13 ] .受限于观测仪器等因素,国内沙质海岸研究起步较晚[14 -17 ] ,早期仅有少量对海岸风沙运动过程的相关研究[18 -19 ] ,且侧重于描述.随着跨学科合作初步形成,地理学、海洋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逐渐显现,同时工程学的引入使得与海岸防护相关的研究日益增多.近20年以来,逐步出现了对海岸起沙速度、风沙流结构以及沙丘移动与形态变化等相关主题的研究[20 ] .早期对于沙质海岸风沙防治开展的有关研究,以实践探索为主,例如从海岸演变到海岸防护工程的现状分析以及现场试验,对防护工作提出综合防护建议[21 -22 ] .2010年以后,学者们开始通过对海岸地貌及其演化过程的研究来探索海岸防护的新方法、新技术;通过海岸沉积物与环境变化的研究来寻找海岸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与保护,并以此为前提开展海岸资源的开发利用.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该研究领域逐步成为地理学、海洋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以及生物学等学科综合关注的领域. ...
70年来中国风沙地貌学的发展
1
2020
... 中国海岸线漫长,沙质海岸分布广泛,风沙活动频繁,这使得海岸风沙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国内研究团队在海岸风沙防治方面,因地制宜,注重政策导向与应用性,尤其是在海洋环保、沙滩修复和防灾减灾等领域;研究成果往往被纳入相关政策文件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陆续出版了《中国海滩养护技术手册》《海滩养护与修复工程验收技术方法》等文件,为沙滩养护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符合国情的沙滩养护方案的探索与制定,也标志着中国在海滩养护与修复方面迈向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发展道路[23 ] .在相关技术方法的指引下,沙质海岸研究逐渐向实用化和系统化发展,在沙质海岸地貌演化、海岸风沙防治与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应对沿海区域面临的环境挑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
山东海岸沙地主要防风固沙树种对风和风沙流危害的耐受力及其适应机制
1
2020
... 海岸地区年均风速高且频繁,风沙危害尤为严重.风沙不仅会淤埋港口、道路、农田和村舍等,还会侵蚀土壤、破坏植被和建筑物景观,以及影响沿海盐业和养殖业生产等,严重阻碍了当地社会经济进步与生态安全维护[24 ] .其中,风沙淤埋是海岸风沙活动最直接且显著的危害,强风携带的大量沙土易在港口、道路及农田等地堆积,严重影响交通出行和农业生产.据相关统计数据,早在15世纪后期,胶东半岛的北岸就遭受了风沙侵袭,大片村舍被掩埋.20世纪50年代前的百年间,福建省东山县有13个村庄及超过1 300 hm2 的农田不幸被风沙所覆盖.此外,在20世纪20—50年代,风沙导致广东省电白县8个村庄和近300 hm2 农田的消失[25 ] .风沙侵蚀还会对海岸地带的土壤结构、建筑物及植被造成严重破坏,降低土壤肥力,加速海岸线的后退,甚至威胁着沿海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但有研究表明,海岸风沙对植被的作用是双重的,风蚀和风沙流磨蚀会导致植物水势下降,从而对生长产生负面影响,沙埋则在降低植物光合作用面积的同时,增强水分利用效率,可能提高植物水势[26 ] .杨显基等[27 ] 通过对海岸沙生植物老鼠艻(Spinifex littoreus )叶的研究同样证实了这一点.适度的沙埋能够帮助鼠艻叶在恶劣环境中维持较高的水势,从而影响其生长和适应能力.因此,不同植物对于风沙流胁迫的响应可能存在差异. ...
华南沿海风沙危害防护体系及其效益分析
5
2011
... 海岸地区年均风速高且频繁,风沙危害尤为严重.风沙不仅会淤埋港口、道路、农田和村舍等,还会侵蚀土壤、破坏植被和建筑物景观,以及影响沿海盐业和养殖业生产等,严重阻碍了当地社会经济进步与生态安全维护[24 ] .其中,风沙淤埋是海岸风沙活动最直接且显著的危害,强风携带的大量沙土易在港口、道路及农田等地堆积,严重影响交通出行和农业生产.据相关统计数据,早在15世纪后期,胶东半岛的北岸就遭受了风沙侵袭,大片村舍被掩埋.20世纪50年代前的百年间,福建省东山县有13个村庄及超过1 300 hm2 的农田不幸被风沙所覆盖.此外,在20世纪20—50年代,风沙导致广东省电白县8个村庄和近300 hm2 农田的消失[25 ] .风沙侵蚀还会对海岸地带的土壤结构、建筑物及植被造成严重破坏,降低土壤肥力,加速海岸线的后退,甚至威胁着沿海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但有研究表明,海岸风沙对植被的作用是双重的,风蚀和风沙流磨蚀会导致植物水势下降,从而对生长产生负面影响,沙埋则在降低植物光合作用面积的同时,增强水分利用效率,可能提高植物水势[26 ] .杨显基等[27 ] 通过对海岸沙生植物老鼠艻(Spinifex littoreus )叶的研究同样证实了这一点.适度的沙埋能够帮助鼠艻叶在恶劣环境中维持较高的水势,从而影响其生长和适应能力.因此,不同植物对于风沙流胁迫的响应可能存在差异. ...
... 中国海岸风沙危害的产生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过程,其根源可归结为自然因素与人为活动的共同作用.自然因素方面,沙源和动力条件是两大核心要素.丰富的沙源是海岸风沙危害形成主要控制因素,为灾害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25 ] .如华南沿海河流众多,每年输沙量1亿吨以上,其中泥沙悬移质为1亿吨,泥沙推移质为0.1亿吨,这些泥沙是海滩沙砾的主要物源供给者[28 ] .风暴潮汐作用、海浪冲刷、气候变化、海平面波动等为主要驱动力,不断为海岸地区输送新的沙物质.尤其是潮汐和波浪,作为海岸沙害形成的第一驱动力,潮汐通过影响海滩表层湿度、风区长度以及沙源区宽度的周期性变化,显著影响风沙的起动和运动过程,且与波浪共同作用,形成真实的海滩淹没范围[29 ] .而决定波浪、潮汐等海流对海岸的作用高度的即为海平面升降变化,它会引起海岸侵蚀,导致海岸线位置变迁.风力是风沙灾害形成的第二大驱动力.由大风引起的风沙灾害一直困扰着中国沿岸居民的生产生活.中国东部沿海及其岛屿区域是国内风力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沿海地区的有效风力出现频率为80%~90%.特别是在闽南地区,年平均大风日数(风速超过17 m·s-1 )高达30.2 d[30 ] .而强台风更是风蚀、沙埋和风沙流磨蚀等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27 ] .除此之外,有学者发现海岸轮廓、滨岸地形起伏、植被覆盖疏密为制约风沙灾害程度的主要条件[28 ] .海岸风沙灾害的产生,固然与地表沙源和风力作用有关,但也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密切相关,尤其是局部地区的毁林开荒、采砂等活动,造成风沙灾害加强[17 ] .谭伟福[31 ] 在广西风沙化普查研究中也证实了这一点,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人为(诱发)因素促进了广西土地风沙化的形成.林启慧[32 ] 还提出人口增长、历史海防需求、外国侵略以及战争期间的人为破坏,共同加剧了沿海地区的森林过度开发.这些行为导致植被大量减少,地表裸露程度增加,土壤固定能力显著下降,进而促使风沙灾害频发且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
... 海岸风沙侵袭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也威胁到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和基础设施的安全.因此,实施有效的海岸风沙防治技术措施显得尤为重要.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海岸风沙的治理工作,通过建设沿海防护林固定了大面积的海岸流动沙地,有效减轻了风沙危害[20 ] .而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中国在海岸风沙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不仅在理论上深化了对海岸风沙形成与演变机制的认识,更在实践中创新和发展了一系列高效、可持续的防治策略与方法.在防治策略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中国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风沙灾害特点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制定差异化的防治方案.同时,学者们注重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的结合,借鉴包兰铁路沙坡头段风沙危害防治体系的经验,提出了以阻为主、阻固结合、以工程措施为先导、最终以生物措施替代工程措施的综合防治思路(图1 ),取得了显著的风沙防治效果[25 ] . ...
... [
25 ]
Idea of aeolian sand control of sandy coasts[25 ] Fig.1 ![]()
2.2.1 工程措施工程措施是沙质海岸风沙防治的重要手段,在植被覆盖较差、风沙活动强烈且对沿海生产、生活活动造成严重影响的地带,如盐田周边、滨海工厂附近以及村镇边缘的沙地区域,采取工程防沙措施的效果更为明显[44 ] .常用的工程措施有设置沙障、防风网、固沙网、防浪拦沙堤等,即通过物理设施来阻挡和固定风沙.沙障设置是最常见的防沙手段,如在沙丘前沿或海滩上设置竹栅栏、沙袋等,可以有效地阻挡风沙的侵袭,减缓沙丘的移动速度.福建长乐东部海岸便采用竹栅栏、马鞍藤等多级防沙组合体系,取得了显著的防风固沙效果[45 ] .防风网、防风墙也可以有效阻挡风沙,减少风沙侵蚀危害[20 ] .固沙网是一种新型的固沙材料,具有重量轻、安装方便、固沙效果好等优点.通过在沙丘表面铺设固沙网,可以有效地固定流沙,防止其被风吹起形成风沙流.Xie等[46 ] 通过模拟风洞试验发现,阻尼材料应用于固沙是提高固沙耐久性的有效方法.除此之外,在海岸带前沿建设防浪拦沙堤,不仅可以防止海浪对海岸线的侵蚀,还可以拦截海浪带来的沙源,减少风沙灾害的发生.防浪拦沙堤也存在多种结构类型,杨文斌等[47 ] 在探讨东营港区进港航道工程配套防波挡沙堤的设计时,比较了5种结构形式的潜堤,并分析了各种结构的特点及适用条件,最终选定了最优的防波挡沙堤结构型式.有团队在热带沙质海滩综合采用防浪拦沙堤、缓冲带、阻沙带等工程措施,首次构建了集防浪、阻沙、固沙与输沙为一体的综合防护体系,有效保障了国防设施的安全与功能可持续[48 ] . ...
... [
25 ]
Fig.1 ![]()
2.2.1 工程措施工程措施是沙质海岸风沙防治的重要手段,在植被覆盖较差、风沙活动强烈且对沿海生产、生活活动造成严重影响的地带,如盐田周边、滨海工厂附近以及村镇边缘的沙地区域,采取工程防沙措施的效果更为明显[44 ] .常用的工程措施有设置沙障、防风网、固沙网、防浪拦沙堤等,即通过物理设施来阻挡和固定风沙.沙障设置是最常见的防沙手段,如在沙丘前沿或海滩上设置竹栅栏、沙袋等,可以有效地阻挡风沙的侵袭,减缓沙丘的移动速度.福建长乐东部海岸便采用竹栅栏、马鞍藤等多级防沙组合体系,取得了显著的防风固沙效果[45 ] .防风网、防风墙也可以有效阻挡风沙,减少风沙侵蚀危害[20 ] .固沙网是一种新型的固沙材料,具有重量轻、安装方便、固沙效果好等优点.通过在沙丘表面铺设固沙网,可以有效地固定流沙,防止其被风吹起形成风沙流.Xie等[46 ] 通过模拟风洞试验发现,阻尼材料应用于固沙是提高固沙耐久性的有效方法.除此之外,在海岸带前沿建设防浪拦沙堤,不仅可以防止海浪对海岸线的侵蚀,还可以拦截海浪带来的沙源,减少风沙灾害的发生.防浪拦沙堤也存在多种结构类型,杨文斌等[47 ] 在探讨东营港区进港航道工程配套防波挡沙堤的设计时,比较了5种结构形式的潜堤,并分析了各种结构的特点及适用条件,最终选定了最优的防波挡沙堤结构型式.有团队在热带沙质海滩综合采用防浪拦沙堤、缓冲带、阻沙带等工程措施,首次构建了集防浪、阻沙、固沙与输沙为一体的综合防护体系,有效保障了国防设施的安全与功能可持续[48 ] . ...
海岸风沙地貌与植被相互作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1
2024
... 海岸地区年均风速高且频繁,风沙危害尤为严重.风沙不仅会淤埋港口、道路、农田和村舍等,还会侵蚀土壤、破坏植被和建筑物景观,以及影响沿海盐业和养殖业生产等,严重阻碍了当地社会经济进步与生态安全维护[24 ] .其中,风沙淤埋是海岸风沙活动最直接且显著的危害,强风携带的大量沙土易在港口、道路及农田等地堆积,严重影响交通出行和农业生产.据相关统计数据,早在15世纪后期,胶东半岛的北岸就遭受了风沙侵袭,大片村舍被掩埋.20世纪50年代前的百年间,福建省东山县有13个村庄及超过1 300 hm2 的农田不幸被风沙所覆盖.此外,在20世纪20—50年代,风沙导致广东省电白县8个村庄和近300 hm2 农田的消失[25 ] .风沙侵蚀还会对海岸地带的土壤结构、建筑物及植被造成严重破坏,降低土壤肥力,加速海岸线的后退,甚至威胁着沿海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但有研究表明,海岸风沙对植被的作用是双重的,风蚀和风沙流磨蚀会导致植物水势下降,从而对生长产生负面影响,沙埋则在降低植物光合作用面积的同时,增强水分利用效率,可能提高植物水势[26 ] .杨显基等[27 ] 通过对海岸沙生植物老鼠艻(Spinifex littoreus )叶的研究同样证实了这一点.适度的沙埋能够帮助鼠艻叶在恶劣环境中维持较高的水势,从而影响其生长和适应能力.因此,不同植物对于风沙流胁迫的响应可能存在差异. ...
海岸沙生植物老鼠艻(Spinifex littoreus )叶水势对风蚀、沙埋和风沙流磨蚀的响应
2
2017
... 海岸地区年均风速高且频繁,风沙危害尤为严重.风沙不仅会淤埋港口、道路、农田和村舍等,还会侵蚀土壤、破坏植被和建筑物景观,以及影响沿海盐业和养殖业生产等,严重阻碍了当地社会经济进步与生态安全维护[24 ] .其中,风沙淤埋是海岸风沙活动最直接且显著的危害,强风携带的大量沙土易在港口、道路及农田等地堆积,严重影响交通出行和农业生产.据相关统计数据,早在15世纪后期,胶东半岛的北岸就遭受了风沙侵袭,大片村舍被掩埋.20世纪50年代前的百年间,福建省东山县有13个村庄及超过1 300 hm2 的农田不幸被风沙所覆盖.此外,在20世纪20—50年代,风沙导致广东省电白县8个村庄和近300 hm2 农田的消失[25 ] .风沙侵蚀还会对海岸地带的土壤结构、建筑物及植被造成严重破坏,降低土壤肥力,加速海岸线的后退,甚至威胁着沿海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但有研究表明,海岸风沙对植被的作用是双重的,风蚀和风沙流磨蚀会导致植物水势下降,从而对生长产生负面影响,沙埋则在降低植物光合作用面积的同时,增强水分利用效率,可能提高植物水势[26 ] .杨显基等[27 ] 通过对海岸沙生植物老鼠艻(Spinifex littoreus )叶的研究同样证实了这一点.适度的沙埋能够帮助鼠艻叶在恶劣环境中维持较高的水势,从而影响其生长和适应能力.因此,不同植物对于风沙流胁迫的响应可能存在差异. ...
... 中国海岸风沙危害的产生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过程,其根源可归结为自然因素与人为活动的共同作用.自然因素方面,沙源和动力条件是两大核心要素.丰富的沙源是海岸风沙危害形成主要控制因素,为灾害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25 ] .如华南沿海河流众多,每年输沙量1亿吨以上,其中泥沙悬移质为1亿吨,泥沙推移质为0.1亿吨,这些泥沙是海滩沙砾的主要物源供给者[28 ] .风暴潮汐作用、海浪冲刷、气候变化、海平面波动等为主要驱动力,不断为海岸地区输送新的沙物质.尤其是潮汐和波浪,作为海岸沙害形成的第一驱动力,潮汐通过影响海滩表层湿度、风区长度以及沙源区宽度的周期性变化,显著影响风沙的起动和运动过程,且与波浪共同作用,形成真实的海滩淹没范围[29 ] .而决定波浪、潮汐等海流对海岸的作用高度的即为海平面升降变化,它会引起海岸侵蚀,导致海岸线位置变迁.风力是风沙灾害形成的第二大驱动力.由大风引起的风沙灾害一直困扰着中国沿岸居民的生产生活.中国东部沿海及其岛屿区域是国内风力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沿海地区的有效风力出现频率为80%~90%.特别是在闽南地区,年平均大风日数(风速超过17 m·s-1 )高达30.2 d[30 ] .而强台风更是风蚀、沙埋和风沙流磨蚀等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27 ] .除此之外,有学者发现海岸轮廓、滨岸地形起伏、植被覆盖疏密为制约风沙灾害程度的主要条件[28 ] .海岸风沙灾害的产生,固然与地表沙源和风力作用有关,但也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密切相关,尤其是局部地区的毁林开荒、采砂等活动,造成风沙灾害加强[17 ] .谭伟福[31 ] 在广西风沙化普查研究中也证实了这一点,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人为(诱发)因素促进了广西土地风沙化的形成.林启慧[32 ] 还提出人口增长、历史海防需求、外国侵略以及战争期间的人为破坏,共同加剧了沿海地区的森林过度开发.这些行为导致植被大量减少,地表裸露程度增加,土壤固定能力显著下降,进而促使风沙灾害频发且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
华南沿海风沙灾害与防治
2
1993
... 中国海岸风沙危害的产生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过程,其根源可归结为自然因素与人为活动的共同作用.自然因素方面,沙源和动力条件是两大核心要素.丰富的沙源是海岸风沙危害形成主要控制因素,为灾害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25 ] .如华南沿海河流众多,每年输沙量1亿吨以上,其中泥沙悬移质为1亿吨,泥沙推移质为0.1亿吨,这些泥沙是海滩沙砾的主要物源供给者[28 ] .风暴潮汐作用、海浪冲刷、气候变化、海平面波动等为主要驱动力,不断为海岸地区输送新的沙物质.尤其是潮汐和波浪,作为海岸沙害形成的第一驱动力,潮汐通过影响海滩表层湿度、风区长度以及沙源区宽度的周期性变化,显著影响风沙的起动和运动过程,且与波浪共同作用,形成真实的海滩淹没范围[29 ] .而决定波浪、潮汐等海流对海岸的作用高度的即为海平面升降变化,它会引起海岸侵蚀,导致海岸线位置变迁.风力是风沙灾害形成的第二大驱动力.由大风引起的风沙灾害一直困扰着中国沿岸居民的生产生活.中国东部沿海及其岛屿区域是国内风力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沿海地区的有效风力出现频率为80%~90%.特别是在闽南地区,年平均大风日数(风速超过17 m·s-1 )高达30.2 d[30 ] .而强台风更是风蚀、沙埋和风沙流磨蚀等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27 ] .除此之外,有学者发现海岸轮廓、滨岸地形起伏、植被覆盖疏密为制约风沙灾害程度的主要条件[28 ] .海岸风沙灾害的产生,固然与地表沙源和风力作用有关,但也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密切相关,尤其是局部地区的毁林开荒、采砂等活动,造成风沙灾害加强[17 ] .谭伟福[31 ] 在广西风沙化普查研究中也证实了这一点,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人为(诱发)因素促进了广西土地风沙化的形成.林启慧[32 ] 还提出人口增长、历史海防需求、外国侵略以及战争期间的人为破坏,共同加剧了沿海地区的森林过度开发.这些行为导致植被大量减少,地表裸露程度增加,土壤固定能力显著下降,进而促使风沙灾害频发且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
... [28 ].海岸风沙灾害的产生,固然与地表沙源和风力作用有关,但也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密切相关,尤其是局部地区的毁林开荒、采砂等活动,造成风沙灾害加强[17 ] .谭伟福[31 ] 在广西风沙化普查研究中也证实了这一点,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人为(诱发)因素促进了广西土地风沙化的形成.林启慧[32 ] 还提出人口增长、历史海防需求、外国侵略以及战争期间的人为破坏,共同加剧了沿海地区的森林过度开发.这些行为导致植被大量减少,地表裸露程度增加,土壤固定能力显著下降,进而促使风沙灾害频发且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
潮汐作用下的风沙运动过程研究进展
1
2018
... 中国海岸风沙危害的产生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过程,其根源可归结为自然因素与人为活动的共同作用.自然因素方面,沙源和动力条件是两大核心要素.丰富的沙源是海岸风沙危害形成主要控制因素,为灾害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25 ] .如华南沿海河流众多,每年输沙量1亿吨以上,其中泥沙悬移质为1亿吨,泥沙推移质为0.1亿吨,这些泥沙是海滩沙砾的主要物源供给者[28 ] .风暴潮汐作用、海浪冲刷、气候变化、海平面波动等为主要驱动力,不断为海岸地区输送新的沙物质.尤其是潮汐和波浪,作为海岸沙害形成的第一驱动力,潮汐通过影响海滩表层湿度、风区长度以及沙源区宽度的周期性变化,显著影响风沙的起动和运动过程,且与波浪共同作用,形成真实的海滩淹没范围[29 ] .而决定波浪、潮汐等海流对海岸的作用高度的即为海平面升降变化,它会引起海岸侵蚀,导致海岸线位置变迁.风力是风沙灾害形成的第二大驱动力.由大风引起的风沙灾害一直困扰着中国沿岸居民的生产生活.中国东部沿海及其岛屿区域是国内风力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沿海地区的有效风力出现频率为80%~90%.特别是在闽南地区,年平均大风日数(风速超过17 m·s-1 )高达30.2 d[30 ] .而强台风更是风蚀、沙埋和风沙流磨蚀等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27 ] .除此之外,有学者发现海岸轮廓、滨岸地形起伏、植被覆盖疏密为制约风沙灾害程度的主要条件[28 ] .海岸风沙灾害的产生,固然与地表沙源和风力作用有关,但也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密切相关,尤其是局部地区的毁林开荒、采砂等活动,造成风沙灾害加强[17 ] .谭伟福[31 ] 在广西风沙化普查研究中也证实了这一点,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人为(诱发)因素促进了广西土地风沙化的形成.林启慧[32 ] 还提出人口增长、历史海防需求、外国侵略以及战争期间的人为破坏,共同加剧了沿海地区的森林过度开发.这些行为导致植被大量减少,地表裸露程度增加,土壤固定能力显著下降,进而促使风沙灾害频发且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
中国砂质海岸分布特征与存在问题
1
2006
... 中国海岸风沙危害的产生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过程,其根源可归结为自然因素与人为活动的共同作用.自然因素方面,沙源和动力条件是两大核心要素.丰富的沙源是海岸风沙危害形成主要控制因素,为灾害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25 ] .如华南沿海河流众多,每年输沙量1亿吨以上,其中泥沙悬移质为1亿吨,泥沙推移质为0.1亿吨,这些泥沙是海滩沙砾的主要物源供给者[28 ] .风暴潮汐作用、海浪冲刷、气候变化、海平面波动等为主要驱动力,不断为海岸地区输送新的沙物质.尤其是潮汐和波浪,作为海岸沙害形成的第一驱动力,潮汐通过影响海滩表层湿度、风区长度以及沙源区宽度的周期性变化,显著影响风沙的起动和运动过程,且与波浪共同作用,形成真实的海滩淹没范围[29 ] .而决定波浪、潮汐等海流对海岸的作用高度的即为海平面升降变化,它会引起海岸侵蚀,导致海岸线位置变迁.风力是风沙灾害形成的第二大驱动力.由大风引起的风沙灾害一直困扰着中国沿岸居民的生产生活.中国东部沿海及其岛屿区域是国内风力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沿海地区的有效风力出现频率为80%~90%.特别是在闽南地区,年平均大风日数(风速超过17 m·s-1 )高达30.2 d[30 ] .而强台风更是风蚀、沙埋和风沙流磨蚀等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27 ] .除此之外,有学者发现海岸轮廓、滨岸地形起伏、植被覆盖疏密为制约风沙灾害程度的主要条件[28 ] .海岸风沙灾害的产生,固然与地表沙源和风力作用有关,但也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密切相关,尤其是局部地区的毁林开荒、采砂等活动,造成风沙灾害加强[17 ] .谭伟福[31 ] 在广西风沙化普查研究中也证实了这一点,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人为(诱发)因素促进了广西土地风沙化的形成.林启慧[32 ] 还提出人口增长、历史海防需求、外国侵略以及战争期间的人为破坏,共同加剧了沿海地区的森林过度开发.这些行为导致植被大量减少,地表裸露程度增加,土壤固定能力显著下降,进而促使风沙灾害频发且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
广西沿海风沙化土地现状分析及评价
1
1995
... 中国海岸风沙危害的产生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过程,其根源可归结为自然因素与人为活动的共同作用.自然因素方面,沙源和动力条件是两大核心要素.丰富的沙源是海岸风沙危害形成主要控制因素,为灾害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25 ] .如华南沿海河流众多,每年输沙量1亿吨以上,其中泥沙悬移质为1亿吨,泥沙推移质为0.1亿吨,这些泥沙是海滩沙砾的主要物源供给者[28 ] .风暴潮汐作用、海浪冲刷、气候变化、海平面波动等为主要驱动力,不断为海岸地区输送新的沙物质.尤其是潮汐和波浪,作为海岸沙害形成的第一驱动力,潮汐通过影响海滩表层湿度、风区长度以及沙源区宽度的周期性变化,显著影响风沙的起动和运动过程,且与波浪共同作用,形成真实的海滩淹没范围[29 ] .而决定波浪、潮汐等海流对海岸的作用高度的即为海平面升降变化,它会引起海岸侵蚀,导致海岸线位置变迁.风力是风沙灾害形成的第二大驱动力.由大风引起的风沙灾害一直困扰着中国沿岸居民的生产生活.中国东部沿海及其岛屿区域是国内风力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沿海地区的有效风力出现频率为80%~90%.特别是在闽南地区,年平均大风日数(风速超过17 m·s-1 )高达30.2 d[30 ] .而强台风更是风蚀、沙埋和风沙流磨蚀等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27 ] .除此之外,有学者发现海岸轮廓、滨岸地形起伏、植被覆盖疏密为制约风沙灾害程度的主要条件[28 ] .海岸风沙灾害的产生,固然与地表沙源和风力作用有关,但也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密切相关,尤其是局部地区的毁林开荒、采砂等活动,造成风沙灾害加强[17 ] .谭伟福[31 ] 在广西风沙化普查研究中也证实了这一点,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人为(诱发)因素促进了广西土地风沙化的形成.林启慧[32 ] 还提出人口增长、历史海防需求、外国侵略以及战争期间的人为破坏,共同加剧了沿海地区的森林过度开发.这些行为导致植被大量减少,地表裸露程度增加,土壤固定能力显著下降,进而促使风沙灾害频发且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
新中国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初步探索
1
2022
... 中国海岸风沙危害的产生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过程,其根源可归结为自然因素与人为活动的共同作用.自然因素方面,沙源和动力条件是两大核心要素.丰富的沙源是海岸风沙危害形成主要控制因素,为灾害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25 ] .如华南沿海河流众多,每年输沙量1亿吨以上,其中泥沙悬移质为1亿吨,泥沙推移质为0.1亿吨,这些泥沙是海滩沙砾的主要物源供给者[28 ] .风暴潮汐作用、海浪冲刷、气候变化、海平面波动等为主要驱动力,不断为海岸地区输送新的沙物质.尤其是潮汐和波浪,作为海岸沙害形成的第一驱动力,潮汐通过影响海滩表层湿度、风区长度以及沙源区宽度的周期性变化,显著影响风沙的起动和运动过程,且与波浪共同作用,形成真实的海滩淹没范围[29 ] .而决定波浪、潮汐等海流对海岸的作用高度的即为海平面升降变化,它会引起海岸侵蚀,导致海岸线位置变迁.风力是风沙灾害形成的第二大驱动力.由大风引起的风沙灾害一直困扰着中国沿岸居民的生产生活.中国东部沿海及其岛屿区域是国内风力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沿海地区的有效风力出现频率为80%~90%.特别是在闽南地区,年平均大风日数(风速超过17 m·s-1 )高达30.2 d[30 ] .而强台风更是风蚀、沙埋和风沙流磨蚀等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27 ] .除此之外,有学者发现海岸轮廓、滨岸地形起伏、植被覆盖疏密为制约风沙灾害程度的主要条件[28 ] .海岸风沙灾害的产生,固然与地表沙源和风力作用有关,但也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密切相关,尤其是局部地区的毁林开荒、采砂等活动,造成风沙灾害加强[17 ] .谭伟福[31 ] 在广西风沙化普查研究中也证实了这一点,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人为(诱发)因素促进了广西土地风沙化的形成.林启慧[32 ] 还提出人口增长、历史海防需求、外国侵略以及战争期间的人为破坏,共同加剧了沿海地区的森林过度开发.这些行为导致植被大量减少,地表裸露程度增加,土壤固定能力显著下降,进而促使风沙灾害频发且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
海岸风沙运动观测与模拟的研究与进展
1
2001
... 海岸风沙运动的观测与模拟研究是海岸风沙问题研究的基础与核心[33 ] .通过对海岸风沙活动的实时监测和精确模拟,科学家们能够深入了解风沙运动的动力学特征、传输路径以及沉积模式,进而揭示出风暴潮、海浪冲刷等自然因素与毁林开荒、不合理土地利用等人为活动相互作用,共同促成海岸风沙危害的形成.这些观测与模拟数据不仅为理解风沙危害的根源提供了实证基础,还可为制定针对性的风沙防治策略、优化海岸带资源管理与生态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
近300年来福建长乐海岸沙丘记录的风沙环境演变
1
2017
... 随着遥感技术、地面测量技术以及自动化观测设备的不断发展,国内学者已经能够在典型海岸沙地进行多测点、大样本的全面、系统、高精度的野外观测,并基于观测数据,建立海岸风沙运动模型,模拟海岸风沙运动的动力过程、沙丘形态变化以及风沙沉积特征等.风沙-植被演变作为海岸地理环境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者多采用光释光测年技术、遥感影像分析、实地野外勘查和实验判别等实证研究方法,来揭示风沙地貌的特征和变化趋势,主要关注风沙地貌的形成、变化和发展趋势,以及植被对风沙地貌的影响和反馈[34 -36 ] .如有学者利用遥感技术对海坛岛沿海防护林防风固沙效益进行监测分析,并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价与监测指标筛选方法[37 ] .部分学者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数值方法进行求解,以预测和解释海岸环境的演变过程.这类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海洋环境问题,如港口淤积、海床侵蚀、污染物扩散等,为沿海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如刘达等[38 ] 以立面二维自由面紊流模型为工具,建立了基于植物冠层特征的多孔介质模型,精细地模拟了破碎波对植物带的冲击,研究了植物种类、植物密度、滩地水深等因素对消浪效果的影响.蔡淑娟[39 ] 使用LITPACK的添加模块LITPROF模拟沙质海岸剖面形态变化,主要研究了沙坝的形成与迁移.还有一些学者模拟和预测各种海洋环境条件下,海岸线的水动力变化、泥沙冲淤以及工程建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有的专注于研究不同坡度条件下的沿岸流特性[40 ] ,有的针对具体区域建立模型进行潮流场模拟和水动力变化预测[41 -42 ] ,还有研究模拟了波浪对墙体的冲击过程[43 ] .这些研究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了海岸线的形态变化、植被演变和水沙动力机制,还为海岸工程和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撑. ...
北部湾海岸现代风沙与海滩沙粒度特征对比
0
2020
海滩养护影响下的海岸风沙作用研究进展
1
2023
... 随着遥感技术、地面测量技术以及自动化观测设备的不断发展,国内学者已经能够在典型海岸沙地进行多测点、大样本的全面、系统、高精度的野外观测,并基于观测数据,建立海岸风沙运动模型,模拟海岸风沙运动的动力过程、沙丘形态变化以及风沙沉积特征等.风沙-植被演变作为海岸地理环境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者多采用光释光测年技术、遥感影像分析、实地野外勘查和实验判别等实证研究方法,来揭示风沙地貌的特征和变化趋势,主要关注风沙地貌的形成、变化和发展趋势,以及植被对风沙地貌的影响和反馈[34 -36 ] .如有学者利用遥感技术对海坛岛沿海防护林防风固沙效益进行监测分析,并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价与监测指标筛选方法[37 ] .部分学者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数值方法进行求解,以预测和解释海岸环境的演变过程.这类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海洋环境问题,如港口淤积、海床侵蚀、污染物扩散等,为沿海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如刘达等[38 ] 以立面二维自由面紊流模型为工具,建立了基于植物冠层特征的多孔介质模型,精细地模拟了破碎波对植物带的冲击,研究了植物种类、植物密度、滩地水深等因素对消浪效果的影响.蔡淑娟[39 ] 使用LITPACK的添加模块LITPROF模拟沙质海岸剖面形态变化,主要研究了沙坝的形成与迁移.还有一些学者模拟和预测各种海洋环境条件下,海岸线的水动力变化、泥沙冲淤以及工程建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有的专注于研究不同坡度条件下的沿岸流特性[40 ] ,有的针对具体区域建立模型进行潮流场模拟和水动力变化预测[41 -42 ] ,还有研究模拟了波浪对墙体的冲击过程[43 ] .这些研究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了海岸线的形态变化、植被演变和水沙动力机制,还为海岸工程和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撑. ...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of wind-preventing and sand-fixing effects of coastal protection forests:a case study in Haitan Island,Fujian,China
1
2014
... 随着遥感技术、地面测量技术以及自动化观测设备的不断发展,国内学者已经能够在典型海岸沙地进行多测点、大样本的全面、系统、高精度的野外观测,并基于观测数据,建立海岸风沙运动模型,模拟海岸风沙运动的动力过程、沙丘形态变化以及风沙沉积特征等.风沙-植被演变作为海岸地理环境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者多采用光释光测年技术、遥感影像分析、实地野外勘查和实验判别等实证研究方法,来揭示风沙地貌的特征和变化趋势,主要关注风沙地貌的形成、变化和发展趋势,以及植被对风沙地貌的影响和反馈[34 -36 ] .如有学者利用遥感技术对海坛岛沿海防护林防风固沙效益进行监测分析,并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价与监测指标筛选方法[37 ] .部分学者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数值方法进行求解,以预测和解释海岸环境的演变过程.这类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海洋环境问题,如港口淤积、海床侵蚀、污染物扩散等,为沿海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如刘达等[38 ] 以立面二维自由面紊流模型为工具,建立了基于植物冠层特征的多孔介质模型,精细地模拟了破碎波对植物带的冲击,研究了植物种类、植物密度、滩地水深等因素对消浪效果的影响.蔡淑娟[39 ] 使用LITPACK的添加模块LITPROF模拟沙质海岸剖面形态变化,主要研究了沙坝的形成与迁移.还有一些学者模拟和预测各种海洋环境条件下,海岸线的水动力变化、泥沙冲淤以及工程建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有的专注于研究不同坡度条件下的沿岸流特性[40 ] ,有的针对具体区域建立模型进行潮流场模拟和水动力变化预测[41 -42 ] ,还有研究模拟了波浪对墙体的冲击过程[43 ] .这些研究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了海岸线的形态变化、植被演变和水沙动力机制,还为海岸工程和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撑. ...
海岸破碎带植物消浪数值模拟研究
1
2016
... 随着遥感技术、地面测量技术以及自动化观测设备的不断发展,国内学者已经能够在典型海岸沙地进行多测点、大样本的全面、系统、高精度的野外观测,并基于观测数据,建立海岸风沙运动模型,模拟海岸风沙运动的动力过程、沙丘形态变化以及风沙沉积特征等.风沙-植被演变作为海岸地理环境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者多采用光释光测年技术、遥感影像分析、实地野外勘查和实验判别等实证研究方法,来揭示风沙地貌的特征和变化趋势,主要关注风沙地貌的形成、变化和发展趋势,以及植被对风沙地貌的影响和反馈[34 -36 ] .如有学者利用遥感技术对海坛岛沿海防护林防风固沙效益进行监测分析,并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价与监测指标筛选方法[37 ] .部分学者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数值方法进行求解,以预测和解释海岸环境的演变过程.这类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海洋环境问题,如港口淤积、海床侵蚀、污染物扩散等,为沿海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如刘达等[38 ] 以立面二维自由面紊流模型为工具,建立了基于植物冠层特征的多孔介质模型,精细地模拟了破碎波对植物带的冲击,研究了植物种类、植物密度、滩地水深等因素对消浪效果的影响.蔡淑娟[39 ] 使用LITPACK的添加模块LITPROF模拟沙质海岸剖面形态变化,主要研究了沙坝的形成与迁移.还有一些学者模拟和预测各种海洋环境条件下,海岸线的水动力变化、泥沙冲淤以及工程建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有的专注于研究不同坡度条件下的沿岸流特性[40 ] ,有的针对具体区域建立模型进行潮流场模拟和水动力变化预测[41 -42 ] ,还有研究模拟了波浪对墙体的冲击过程[43 ] .这些研究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了海岸线的形态变化、植被演变和水沙动力机制,还为海岸工程和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撑. ...
海岸底床剖面演变模拟与分析
1
2014
... 随着遥感技术、地面测量技术以及自动化观测设备的不断发展,国内学者已经能够在典型海岸沙地进行多测点、大样本的全面、系统、高精度的野外观测,并基于观测数据,建立海岸风沙运动模型,模拟海岸风沙运动的动力过程、沙丘形态变化以及风沙沉积特征等.风沙-植被演变作为海岸地理环境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者多采用光释光测年技术、遥感影像分析、实地野外勘查和实验判别等实证研究方法,来揭示风沙地貌的特征和变化趋势,主要关注风沙地貌的形成、变化和发展趋势,以及植被对风沙地貌的影响和反馈[34 -36 ] .如有学者利用遥感技术对海坛岛沿海防护林防风固沙效益进行监测分析,并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价与监测指标筛选方法[37 ] .部分学者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数值方法进行求解,以预测和解释海岸环境的演变过程.这类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海洋环境问题,如港口淤积、海床侵蚀、污染物扩散等,为沿海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如刘达等[38 ] 以立面二维自由面紊流模型为工具,建立了基于植物冠层特征的多孔介质模型,精细地模拟了破碎波对植物带的冲击,研究了植物种类、植物密度、滩地水深等因素对消浪效果的影响.蔡淑娟[39 ] 使用LITPACK的添加模块LITPROF模拟沙质海岸剖面形态变化,主要研究了沙坝的形成与迁移.还有一些学者模拟和预测各种海洋环境条件下,海岸线的水动力变化、泥沙冲淤以及工程建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有的专注于研究不同坡度条件下的沿岸流特性[40 ] ,有的针对具体区域建立模型进行潮流场模拟和水动力变化预测[41 -42 ] ,还有研究模拟了波浪对墙体的冲击过程[43 ] .这些研究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了海岸线的形态变化、植被演变和水沙动力机制,还为海岸工程和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撑. ...
缓坡海岸平均沿岸流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1
2016
... 随着遥感技术、地面测量技术以及自动化观测设备的不断发展,国内学者已经能够在典型海岸沙地进行多测点、大样本的全面、系统、高精度的野外观测,并基于观测数据,建立海岸风沙运动模型,模拟海岸风沙运动的动力过程、沙丘形态变化以及风沙沉积特征等.风沙-植被演变作为海岸地理环境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者多采用光释光测年技术、遥感影像分析、实地野外勘查和实验判别等实证研究方法,来揭示风沙地貌的特征和变化趋势,主要关注风沙地貌的形成、变化和发展趋势,以及植被对风沙地貌的影响和反馈[34 -36 ] .如有学者利用遥感技术对海坛岛沿海防护林防风固沙效益进行监测分析,并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价与监测指标筛选方法[37 ] .部分学者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数值方法进行求解,以预测和解释海岸环境的演变过程.这类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海洋环境问题,如港口淤积、海床侵蚀、污染物扩散等,为沿海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如刘达等[38 ] 以立面二维自由面紊流模型为工具,建立了基于植物冠层特征的多孔介质模型,精细地模拟了破碎波对植物带的冲击,研究了植物种类、植物密度、滩地水深等因素对消浪效果的影响.蔡淑娟[39 ] 使用LITPACK的添加模块LITPROF模拟沙质海岸剖面形态变化,主要研究了沙坝的形成与迁移.还有一些学者模拟和预测各种海洋环境条件下,海岸线的水动力变化、泥沙冲淤以及工程建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有的专注于研究不同坡度条件下的沿岸流特性[40 ] ,有的针对具体区域建立模型进行潮流场模拟和水动力变化预测[41 -42 ] ,还有研究模拟了波浪对墙体的冲击过程[43 ] .这些研究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了海岸线的形态变化、植被演变和水沙动力机制,还为海岸工程和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撑. ...
浙江象山沙塘湾海岸线整治修复数值模拟研究
1
2018
... 随着遥感技术、地面测量技术以及自动化观测设备的不断发展,国内学者已经能够在典型海岸沙地进行多测点、大样本的全面、系统、高精度的野外观测,并基于观测数据,建立海岸风沙运动模型,模拟海岸风沙运动的动力过程、沙丘形态变化以及风沙沉积特征等.风沙-植被演变作为海岸地理环境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者多采用光释光测年技术、遥感影像分析、实地野外勘查和实验判别等实证研究方法,来揭示风沙地貌的特征和变化趋势,主要关注风沙地貌的形成、变化和发展趋势,以及植被对风沙地貌的影响和反馈[34 -36 ] .如有学者利用遥感技术对海坛岛沿海防护林防风固沙效益进行监测分析,并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价与监测指标筛选方法[37 ] .部分学者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数值方法进行求解,以预测和解释海岸环境的演变过程.这类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海洋环境问题,如港口淤积、海床侵蚀、污染物扩散等,为沿海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如刘达等[38 ] 以立面二维自由面紊流模型为工具,建立了基于植物冠层特征的多孔介质模型,精细地模拟了破碎波对植物带的冲击,研究了植物种类、植物密度、滩地水深等因素对消浪效果的影响.蔡淑娟[39 ] 使用LITPACK的添加模块LITPROF模拟沙质海岸剖面形态变化,主要研究了沙坝的形成与迁移.还有一些学者模拟和预测各种海洋环境条件下,海岸线的水动力变化、泥沙冲淤以及工程建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有的专注于研究不同坡度条件下的沿岸流特性[40 ] ,有的针对具体区域建立模型进行潮流场模拟和水动力变化预测[41 -42 ] ,还有研究模拟了波浪对墙体的冲击过程[43 ] .这些研究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了海岸线的形态变化、植被演变和水沙动力机制,还为海岸工程和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撑. ...
未来大规模海岸工程对渤海湾潮动力环境影响的模拟研究
1
2018
... 随着遥感技术、地面测量技术以及自动化观测设备的不断发展,国内学者已经能够在典型海岸沙地进行多测点、大样本的全面、系统、高精度的野外观测,并基于观测数据,建立海岸风沙运动模型,模拟海岸风沙运动的动力过程、沙丘形态变化以及风沙沉积特征等.风沙-植被演变作为海岸地理环境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者多采用光释光测年技术、遥感影像分析、实地野外勘查和实验判别等实证研究方法,来揭示风沙地貌的特征和变化趋势,主要关注风沙地貌的形成、变化和发展趋势,以及植被对风沙地貌的影响和反馈[34 -36 ] .如有学者利用遥感技术对海坛岛沿海防护林防风固沙效益进行监测分析,并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价与监测指标筛选方法[37 ] .部分学者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数值方法进行求解,以预测和解释海岸环境的演变过程.这类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海洋环境问题,如港口淤积、海床侵蚀、污染物扩散等,为沿海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如刘达等[38 ] 以立面二维自由面紊流模型为工具,建立了基于植物冠层特征的多孔介质模型,精细地模拟了破碎波对植物带的冲击,研究了植物种类、植物密度、滩地水深等因素对消浪效果的影响.蔡淑娟[39 ] 使用LITPACK的添加模块LITPROF模拟沙质海岸剖面形态变化,主要研究了沙坝的形成与迁移.还有一些学者模拟和预测各种海洋环境条件下,海岸线的水动力变化、泥沙冲淤以及工程建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有的专注于研究不同坡度条件下的沿岸流特性[40 ] ,有的针对具体区域建立模型进行潮流场模拟和水动力变化预测[41 -42 ] ,还有研究模拟了波浪对墙体的冲击过程[43 ] .这些研究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了海岸线的形态变化、植被演变和水沙动力机制,还为海岸工程和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撑. ...
基于Fluent的波浪对海岸冲击的数值模拟
1
2020
... 随着遥感技术、地面测量技术以及自动化观测设备的不断发展,国内学者已经能够在典型海岸沙地进行多测点、大样本的全面、系统、高精度的野外观测,并基于观测数据,建立海岸风沙运动模型,模拟海岸风沙运动的动力过程、沙丘形态变化以及风沙沉积特征等.风沙-植被演变作为海岸地理环境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者多采用光释光测年技术、遥感影像分析、实地野外勘查和实验判别等实证研究方法,来揭示风沙地貌的特征和变化趋势,主要关注风沙地貌的形成、变化和发展趋势,以及植被对风沙地貌的影响和反馈[34 -36 ] .如有学者利用遥感技术对海坛岛沿海防护林防风固沙效益进行监测分析,并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价与监测指标筛选方法[37 ] .部分学者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数值方法进行求解,以预测和解释海岸环境的演变过程.这类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海洋环境问题,如港口淤积、海床侵蚀、污染物扩散等,为沿海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如刘达等[38 ] 以立面二维自由面紊流模型为工具,建立了基于植物冠层特征的多孔介质模型,精细地模拟了破碎波对植物带的冲击,研究了植物种类、植物密度、滩地水深等因素对消浪效果的影响.蔡淑娟[39 ] 使用LITPACK的添加模块LITPROF模拟沙质海岸剖面形态变化,主要研究了沙坝的形成与迁移.还有一些学者模拟和预测各种海洋环境条件下,海岸线的水动力变化、泥沙冲淤以及工程建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有的专注于研究不同坡度条件下的沿岸流特性[40 ] ,有的针对具体区域建立模型进行潮流场模拟和水动力变化预测[41 -42 ] ,还有研究模拟了波浪对墙体的冲击过程[43 ] .这些研究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了海岸线的形态变化、植被演变和水沙动力机制,还为海岸工程和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撑. ...
胶东半岛北部沿海现代风沙灾害特点、成因及减灾对策
1
1992
... 工程措施是沙质海岸风沙防治的重要手段,在植被覆盖较差、风沙活动强烈且对沿海生产、生活活动造成严重影响的地带,如盐田周边、滨海工厂附近以及村镇边缘的沙地区域,采取工程防沙措施的效果更为明显[44 ] .常用的工程措施有设置沙障、防风网、固沙网、防浪拦沙堤等,即通过物理设施来阻挡和固定风沙.沙障设置是最常见的防沙手段,如在沙丘前沿或海滩上设置竹栅栏、沙袋等,可以有效地阻挡风沙的侵袭,减缓沙丘的移动速度.福建长乐东部海岸便采用竹栅栏、马鞍藤等多级防沙组合体系,取得了显著的防风固沙效果[45 ] .防风网、防风墙也可以有效阻挡风沙,减少风沙侵蚀危害[20 ] .固沙网是一种新型的固沙材料,具有重量轻、安装方便、固沙效果好等优点.通过在沙丘表面铺设固沙网,可以有效地固定流沙,防止其被风吹起形成风沙流.Xie等[46 ] 通过模拟风洞试验发现,阻尼材料应用于固沙是提高固沙耐久性的有效方法.除此之外,在海岸带前沿建设防浪拦沙堤,不仅可以防止海浪对海岸线的侵蚀,还可以拦截海浪带来的沙源,减少风沙灾害的发生.防浪拦沙堤也存在多种结构类型,杨文斌等[47 ] 在探讨东营港区进港航道工程配套防波挡沙堤的设计时,比较了5种结构形式的潜堤,并分析了各种结构的特点及适用条件,最终选定了最优的防波挡沙堤结构型式.有团队在热带沙质海滩综合采用防浪拦沙堤、缓冲带、阻沙带等工程措施,首次构建了集防浪、阻沙、固沙与输沙为一体的综合防护体系,有效保障了国防设施的安全与功能可持续[48 ] . ...
福建东部海岸风沙流结构特征及沙害防治对策
1
2008
... 工程措施是沙质海岸风沙防治的重要手段,在植被覆盖较差、风沙活动强烈且对沿海生产、生活活动造成严重影响的地带,如盐田周边、滨海工厂附近以及村镇边缘的沙地区域,采取工程防沙措施的效果更为明显[44 ] .常用的工程措施有设置沙障、防风网、固沙网、防浪拦沙堤等,即通过物理设施来阻挡和固定风沙.沙障设置是最常见的防沙手段,如在沙丘前沿或海滩上设置竹栅栏、沙袋等,可以有效地阻挡风沙的侵袭,减缓沙丘的移动速度.福建长乐东部海岸便采用竹栅栏、马鞍藤等多级防沙组合体系,取得了显著的防风固沙效果[45 ] .防风网、防风墙也可以有效阻挡风沙,减少风沙侵蚀危害[20 ] .固沙网是一种新型的固沙材料,具有重量轻、安装方便、固沙效果好等优点.通过在沙丘表面铺设固沙网,可以有效地固定流沙,防止其被风吹起形成风沙流.Xie等[46 ] 通过模拟风洞试验发现,阻尼材料应用于固沙是提高固沙耐久性的有效方法.除此之外,在海岸带前沿建设防浪拦沙堤,不仅可以防止海浪对海岸线的侵蚀,还可以拦截海浪带来的沙源,减少风沙灾害的发生.防浪拦沙堤也存在多种结构类型,杨文斌等[47 ] 在探讨东营港区进港航道工程配套防波挡沙堤的设计时,比较了5种结构形式的潜堤,并分析了各种结构的特点及适用条件,最终选定了最优的防波挡沙堤结构型式.有团队在热带沙质海滩综合采用防浪拦沙堤、缓冲带、阻沙带等工程措施,首次构建了集防浪、阻沙、固沙与输沙为一体的综合防护体系,有效保障了国防设施的安全与功能可持续[48 ] . ...
Inn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amping property and the sand‐fixing durability of polymer materials
1
2018
... 工程措施是沙质海岸风沙防治的重要手段,在植被覆盖较差、风沙活动强烈且对沿海生产、生活活动造成严重影响的地带,如盐田周边、滨海工厂附近以及村镇边缘的沙地区域,采取工程防沙措施的效果更为明显[44 ] .常用的工程措施有设置沙障、防风网、固沙网、防浪拦沙堤等,即通过物理设施来阻挡和固定风沙.沙障设置是最常见的防沙手段,如在沙丘前沿或海滩上设置竹栅栏、沙袋等,可以有效地阻挡风沙的侵袭,减缓沙丘的移动速度.福建长乐东部海岸便采用竹栅栏、马鞍藤等多级防沙组合体系,取得了显著的防风固沙效果[45 ] .防风网、防风墙也可以有效阻挡风沙,减少风沙侵蚀危害[20 ] .固沙网是一种新型的固沙材料,具有重量轻、安装方便、固沙效果好等优点.通过在沙丘表面铺设固沙网,可以有效地固定流沙,防止其被风吹起形成风沙流.Xie等[46 ] 通过模拟风洞试验发现,阻尼材料应用于固沙是提高固沙耐久性的有效方法.除此之外,在海岸带前沿建设防浪拦沙堤,不仅可以防止海浪对海岸线的侵蚀,还可以拦截海浪带来的沙源,减少风沙灾害的发生.防浪拦沙堤也存在多种结构类型,杨文斌等[47 ] 在探讨东营港区进港航道工程配套防波挡沙堤的设计时,比较了5种结构形式的潜堤,并分析了各种结构的特点及适用条件,最终选定了最优的防波挡沙堤结构型式.有团队在热带沙质海滩综合采用防浪拦沙堤、缓冲带、阻沙带等工程措施,首次构建了集防浪、阻沙、固沙与输沙为一体的综合防护体系,有效保障了国防设施的安全与功能可持续[48 ] . ...
东营港东营港区防波挡沙堤结构型式研究
1
2022
... 工程措施是沙质海岸风沙防治的重要手段,在植被覆盖较差、风沙活动强烈且对沿海生产、生活活动造成严重影响的地带,如盐田周边、滨海工厂附近以及村镇边缘的沙地区域,采取工程防沙措施的效果更为明显[44 ] .常用的工程措施有设置沙障、防风网、固沙网、防浪拦沙堤等,即通过物理设施来阻挡和固定风沙.沙障设置是最常见的防沙手段,如在沙丘前沿或海滩上设置竹栅栏、沙袋等,可以有效地阻挡风沙的侵袭,减缓沙丘的移动速度.福建长乐东部海岸便采用竹栅栏、马鞍藤等多级防沙组合体系,取得了显著的防风固沙效果[45 ] .防风网、防风墙也可以有效阻挡风沙,减少风沙侵蚀危害[20 ] .固沙网是一种新型的固沙材料,具有重量轻、安装方便、固沙效果好等优点.通过在沙丘表面铺设固沙网,可以有效地固定流沙,防止其被风吹起形成风沙流.Xie等[46 ] 通过模拟风洞试验发现,阻尼材料应用于固沙是提高固沙耐久性的有效方法.除此之外,在海岸带前沿建设防浪拦沙堤,不仅可以防止海浪对海岸线的侵蚀,还可以拦截海浪带来的沙源,减少风沙灾害的发生.防浪拦沙堤也存在多种结构类型,杨文斌等[47 ] 在探讨东营港区进港航道工程配套防波挡沙堤的设计时,比较了5种结构形式的潜堤,并分析了各种结构的特点及适用条件,最终选定了最优的防波挡沙堤结构型式.有团队在热带沙质海滩综合采用防浪拦沙堤、缓冲带、阻沙带等工程措施,首次构建了集防浪、阻沙、固沙与输沙为一体的综合防护体系,有效保障了国防设施的安全与功能可持续[48 ] . ...
我国风沙防治工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
2019
... 工程措施是沙质海岸风沙防治的重要手段,在植被覆盖较差、风沙活动强烈且对沿海生产、生活活动造成严重影响的地带,如盐田周边、滨海工厂附近以及村镇边缘的沙地区域,采取工程防沙措施的效果更为明显[44 ] .常用的工程措施有设置沙障、防风网、固沙网、防浪拦沙堤等,即通过物理设施来阻挡和固定风沙.沙障设置是最常见的防沙手段,如在沙丘前沿或海滩上设置竹栅栏、沙袋等,可以有效地阻挡风沙的侵袭,减缓沙丘的移动速度.福建长乐东部海岸便采用竹栅栏、马鞍藤等多级防沙组合体系,取得了显著的防风固沙效果[45 ] .防风网、防风墙也可以有效阻挡风沙,减少风沙侵蚀危害[20 ] .固沙网是一种新型的固沙材料,具有重量轻、安装方便、固沙效果好等优点.通过在沙丘表面铺设固沙网,可以有效地固定流沙,防止其被风吹起形成风沙流.Xie等[46 ] 通过模拟风洞试验发现,阻尼材料应用于固沙是提高固沙耐久性的有效方法.除此之外,在海岸带前沿建设防浪拦沙堤,不仅可以防止海浪对海岸线的侵蚀,还可以拦截海浪带来的沙源,减少风沙灾害的发生.防浪拦沙堤也存在多种结构类型,杨文斌等[47 ] 在探讨东营港区进港航道工程配套防波挡沙堤的设计时,比较了5种结构形式的潜堤,并分析了各种结构的特点及适用条件,最终选定了最优的防波挡沙堤结构型式.有团队在热带沙质海滩综合采用防浪拦沙堤、缓冲带、阻沙带等工程措施,首次构建了集防浪、阻沙、固沙与输沙为一体的综合防护体系,有效保障了国防设施的安全与功能可持续[48 ] . ...
南沙沿海防护林对“韦森特”台风的防护效应
1
2014
... 生物措施以其独特的生态智慧与可持续性,日益成为保护海岸线、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面对日益严峻的海岸侵蚀、风沙侵袭问题,单纯依靠物理或化学方法往往难以达到长期且全面的防护效果.因此,引入并优化生物措施,如种植耐盐碱、抗风沙的本土植物群落,构建生态防护林带,不仅能够有效减缓风速、固定流沙,还能促进土壤改良与生物多样性恢复,为海岸线筑起一道绿色而坚韧的生命屏障.近年来,对海岸防护林群落构建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南沙沿海防护林对台风“韦森特”的防护效应研究表明,防护林可以有效削弱台风的风速,减少风害[49 ] .广州市南沙区的研究显示,采用多层次的乔灌草配置,以本土树种为主,搭配部分优良的引进树种,采取适合的营林措施,可以构建出具有一定防护功能的人工林群落[50 ] .不同的防护林类型对土壤改良能力有所不同.刘平等[51 ] 在对渤海泥质海岸的研究中,通过比较不同防护林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发现UP防护林对土壤改良效果最佳.而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沙质防护区的研究表明,刺槐纯林对土壤改良效果最好[52 ] .不同树种的防护力、资源利用效率也存在差异.周瑞莲等[53 ] 利用便携式风洞,对4个海岸防风树种进行了强风沙流吹袭的耐受阈值比较,发现耐受阈值柽柳>黑松>紫穗槐>单叶蔓荆.刘玉静等[54 ] 评估了烟台海岸带6个树种(柽柳、黑松、龙柏、白蜡、廊坊杨和刺槐)在多变环境条件下的生长发育潜力,发现刺槐和白蜡的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廊坊杨和柽柳次之,黑松再次,龙柏最低. ...
广州市南沙区海岸防护林群落构建技术研究
1
2013
... 生物措施以其独特的生态智慧与可持续性,日益成为保护海岸线、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面对日益严峻的海岸侵蚀、风沙侵袭问题,单纯依靠物理或化学方法往往难以达到长期且全面的防护效果.因此,引入并优化生物措施,如种植耐盐碱、抗风沙的本土植物群落,构建生态防护林带,不仅能够有效减缓风速、固定流沙,还能促进土壤改良与生物多样性恢复,为海岸线筑起一道绿色而坚韧的生命屏障.近年来,对海岸防护林群落构建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南沙沿海防护林对台风“韦森特”的防护效应研究表明,防护林可以有效削弱台风的风速,减少风害[49 ] .广州市南沙区的研究显示,采用多层次的乔灌草配置,以本土树种为主,搭配部分优良的引进树种,采取适合的营林措施,可以构建出具有一定防护功能的人工林群落[50 ] .不同的防护林类型对土壤改良能力有所不同.刘平等[51 ] 在对渤海泥质海岸的研究中,通过比较不同防护林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发现UP防护林对土壤改良效果最佳.而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沙质防护区的研究表明,刺槐纯林对土壤改良效果最好[52 ] .不同树种的防护力、资源利用效率也存在差异.周瑞莲等[53 ] 利用便携式风洞,对4个海岸防风树种进行了强风沙流吹袭的耐受阈值比较,发现耐受阈值柽柳>黑松>紫穗槐>单叶蔓荆.刘玉静等[54 ] 评估了烟台海岸带6个树种(柽柳、黑松、龙柏、白蜡、廊坊杨和刺槐)在多变环境条件下的生长发育潜力,发现刺槐和白蜡的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廊坊杨和柽柳次之,黑松再次,龙柏最低. ...
渤海泥质海岸典型防护林对土壤酶活性季节动态的影响
1
2018
... 生物措施以其独特的生态智慧与可持续性,日益成为保护海岸线、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面对日益严峻的海岸侵蚀、风沙侵袭问题,单纯依靠物理或化学方法往往难以达到长期且全面的防护效果.因此,引入并优化生物措施,如种植耐盐碱、抗风沙的本土植物群落,构建生态防护林带,不仅能够有效减缓风速、固定流沙,还能促进土壤改良与生物多样性恢复,为海岸线筑起一道绿色而坚韧的生命屏障.近年来,对海岸防护林群落构建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南沙沿海防护林对台风“韦森特”的防护效应研究表明,防护林可以有效削弱台风的风速,减少风害[49 ] .广州市南沙区的研究显示,采用多层次的乔灌草配置,以本土树种为主,搭配部分优良的引进树种,采取适合的营林措施,可以构建出具有一定防护功能的人工林群落[50 ] .不同的防护林类型对土壤改良能力有所不同.刘平等[51 ] 在对渤海泥质海岸的研究中,通过比较不同防护林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发现UP防护林对土壤改良效果最佳.而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沙质防护区的研究表明,刺槐纯林对土壤改良效果最好[52 ] .不同树种的防护力、资源利用效率也存在差异.周瑞莲等[53 ] 利用便携式风洞,对4个海岸防风树种进行了强风沙流吹袭的耐受阈值比较,发现耐受阈值柽柳>黑松>紫穗槐>单叶蔓荆.刘玉静等[54 ] 评估了烟台海岸带6个树种(柽柳、黑松、龙柏、白蜡、廊坊杨和刺槐)在多变环境条件下的生长发育潜力,发现刺槐和白蜡的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廊坊杨和柽柳次之,黑松再次,龙柏最低. ...
辽宁基岩质海岸防护林对枯落物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1
2017
... 生物措施以其独特的生态智慧与可持续性,日益成为保护海岸线、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面对日益严峻的海岸侵蚀、风沙侵袭问题,单纯依靠物理或化学方法往往难以达到长期且全面的防护效果.因此,引入并优化生物措施,如种植耐盐碱、抗风沙的本土植物群落,构建生态防护林带,不仅能够有效减缓风速、固定流沙,还能促进土壤改良与生物多样性恢复,为海岸线筑起一道绿色而坚韧的生命屏障.近年来,对海岸防护林群落构建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南沙沿海防护林对台风“韦森特”的防护效应研究表明,防护林可以有效削弱台风的风速,减少风害[49 ] .广州市南沙区的研究显示,采用多层次的乔灌草配置,以本土树种为主,搭配部分优良的引进树种,采取适合的营林措施,可以构建出具有一定防护功能的人工林群落[50 ] .不同的防护林类型对土壤改良能力有所不同.刘平等[51 ] 在对渤海泥质海岸的研究中,通过比较不同防护林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发现UP防护林对土壤改良效果最佳.而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沙质防护区的研究表明,刺槐纯林对土壤改良效果最好[52 ] .不同树种的防护力、资源利用效率也存在差异.周瑞莲等[53 ] 利用便携式风洞,对4个海岸防风树种进行了强风沙流吹袭的耐受阈值比较,发现耐受阈值柽柳>黑松>紫穗槐>单叶蔓荆.刘玉静等[54 ] 评估了烟台海岸带6个树种(柽柳、黑松、龙柏、白蜡、廊坊杨和刺槐)在多变环境条件下的生长发育潜力,发现刺槐和白蜡的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廊坊杨和柽柳次之,黑松再次,龙柏最低. ...
海岸防风固沙树种耐风吹阈值比较
1
2020
... 生物措施以其独特的生态智慧与可持续性,日益成为保护海岸线、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面对日益严峻的海岸侵蚀、风沙侵袭问题,单纯依靠物理或化学方法往往难以达到长期且全面的防护效果.因此,引入并优化生物措施,如种植耐盐碱、抗风沙的本土植物群落,构建生态防护林带,不仅能够有效减缓风速、固定流沙,还能促进土壤改良与生物多样性恢复,为海岸线筑起一道绿色而坚韧的生命屏障.近年来,对海岸防护林群落构建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南沙沿海防护林对台风“韦森特”的防护效应研究表明,防护林可以有效削弱台风的风速,减少风害[49 ] .广州市南沙区的研究显示,采用多层次的乔灌草配置,以本土树种为主,搭配部分优良的引进树种,采取适合的营林措施,可以构建出具有一定防护功能的人工林群落[50 ] .不同的防护林类型对土壤改良能力有所不同.刘平等[51 ] 在对渤海泥质海岸的研究中,通过比较不同防护林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发现UP防护林对土壤改良效果最佳.而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沙质防护区的研究表明,刺槐纯林对土壤改良效果最好[52 ] .不同树种的防护力、资源利用效率也存在差异.周瑞莲等[53 ] 利用便携式风洞,对4个海岸防风树种进行了强风沙流吹袭的耐受阈值比较,发现耐受阈值柽柳>黑松>紫穗槐>单叶蔓荆.刘玉静等[54 ] 评估了烟台海岸带6个树种(柽柳、黑松、龙柏、白蜡、廊坊杨和刺槐)在多变环境条件下的生长发育潜力,发现刺槐和白蜡的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廊坊杨和柽柳次之,黑松再次,龙柏最低. ...
烟台海岸防护林带6树种资源利用效率比较
1
2015
... 生物措施以其独特的生态智慧与可持续性,日益成为保护海岸线、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面对日益严峻的海岸侵蚀、风沙侵袭问题,单纯依靠物理或化学方法往往难以达到长期且全面的防护效果.因此,引入并优化生物措施,如种植耐盐碱、抗风沙的本土植物群落,构建生态防护林带,不仅能够有效减缓风速、固定流沙,还能促进土壤改良与生物多样性恢复,为海岸线筑起一道绿色而坚韧的生命屏障.近年来,对海岸防护林群落构建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南沙沿海防护林对台风“韦森特”的防护效应研究表明,防护林可以有效削弱台风的风速,减少风害[49 ] .广州市南沙区的研究显示,采用多层次的乔灌草配置,以本土树种为主,搭配部分优良的引进树种,采取适合的营林措施,可以构建出具有一定防护功能的人工林群落[50 ] .不同的防护林类型对土壤改良能力有所不同.刘平等[51 ] 在对渤海泥质海岸的研究中,通过比较不同防护林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发现UP防护林对土壤改良效果最佳.而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沙质防护区的研究表明,刺槐纯林对土壤改良效果最好[52 ] .不同树种的防护力、资源利用效率也存在差异.周瑞莲等[53 ] 利用便携式风洞,对4个海岸防风树种进行了强风沙流吹袭的耐受阈值比较,发现耐受阈值柽柳>黑松>紫穗槐>单叶蔓荆.刘玉静等[54 ] 评估了烟台海岸带6个树种(柽柳、黑松、龙柏、白蜡、廊坊杨和刺槐)在多变环境条件下的生长发育潜力,发现刺槐和白蜡的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廊坊杨和柽柳次之,黑松再次,龙柏最低. ...
河北省海岸带资源及开发利用研究
1
2015
... 过度开发海岸资源可能导致生态破坏,从而加剧海岸侵蚀和风沙问题.近年来,由于海岸矿砂资源、土地资源、海洋油气资源、港址资源及滨海旅游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已导致近岸海域与岸线资源遭受持续退化,海岸侵蚀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55 ] .如李雪艳等[56 ] 发现莱州湾东部潮上带土地利用显著增大了岸线附近的水流流速,进而导致侵蚀加重.因此,合理开发海岸资源能够确保区域生态平衡不受破坏,从而有效防止风沙的侵袭. ...
莱州湾东部潮上带土地利用对海岸蚀退的影响
1
2015
... 过度开发海岸资源可能导致生态破坏,从而加剧海岸侵蚀和风沙问题.近年来,由于海岸矿砂资源、土地资源、海洋油气资源、港址资源及滨海旅游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已导致近岸海域与岸线资源遭受持续退化,海岸侵蚀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55 ] .如李雪艳等[56 ] 发现莱州湾东部潮上带土地利用显著增大了岸线附近的水流流速,进而导致侵蚀加重.因此,合理开发海岸资源能够确保区域生态平衡不受破坏,从而有效防止风沙的侵袭. ...
中国大陆1990-2013年海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特征变化
1
2015
... 中国大陆海岸线开发利用负荷不断增加,重度开发岸线集中在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和浙江,北方高易损度海岸线比例较高,南方整体较好,海南和广西有较大开发潜力[57 ] .具体而言,土地利用方面,天津、上海建设用地占比大,辽宁、山东人工湿地占比较高;海域利用方面,山东、福建渔业用海占比大,上海交通运输用海最大,上海、天津、河北能源开发用海占比较大.基于此,不同地区的海岸带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策略也各有侧重点.为促进海南岛海岸带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必须以生态平衡为本,加强海岸动力过程研究,评估旅游承载力,开展资源数据挖掘与监测,申报海洋类世界自然遗产,并探索“海南模式”,包括立法、规划、调控、科学支撑、财力保障、统一管理和公众参与[58 ] .基于自然-社会经济脆弱性评估评价结果,徐铭晖等[59 ] 对深圳市进行了土地利用适宜性判定,并提出滨海界面动态适灾-岸线后方点状供地-腹地空间低影响开发的优化策略.焦琦斐等[60 ] 通过对科学规划和生态养殖技术的研究应用,提出环渤海地区应在努力探索减少海洋环境影响的同时,发展沙质海岸养殖经济的方案.目前湛江市海岸带管理还未真正落实生态系统理念,有学者提出应通过制定海岸带保护条例、建立统筹协调机制与联合执法机制等,进一步强化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岸带综合管理[61 ] . ...
浅析海南岛海岸带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
1
2024
... 中国大陆海岸线开发利用负荷不断增加,重度开发岸线集中在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和浙江,北方高易损度海岸线比例较高,南方整体较好,海南和广西有较大开发潜力[57 ] .具体而言,土地利用方面,天津、上海建设用地占比大,辽宁、山东人工湿地占比较高;海域利用方面,山东、福建渔业用海占比大,上海交通运输用海最大,上海、天津、河北能源开发用海占比较大.基于此,不同地区的海岸带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策略也各有侧重点.为促进海南岛海岸带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必须以生态平衡为本,加强海岸动力过程研究,评估旅游承载力,开展资源数据挖掘与监测,申报海洋类世界自然遗产,并探索“海南模式”,包括立法、规划、调控、科学支撑、财力保障、统一管理和公众参与[58 ] .基于自然-社会经济脆弱性评估评价结果,徐铭晖等[59 ] 对深圳市进行了土地利用适宜性判定,并提出滨海界面动态适灾-岸线后方点状供地-腹地空间低影响开发的优化策略.焦琦斐等[60 ] 通过对科学规划和生态养殖技术的研究应用,提出环渤海地区应在努力探索减少海洋环境影响的同时,发展沙质海岸养殖经济的方案.目前湛江市海岸带管理还未真正落实生态系统理念,有学者提出应通过制定海岸带保护条例、建立统筹协调机制与联合执法机制等,进一步强化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岸带综合管理[61 ] . ...
海岸带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与布局优化研究:基于自然-社会经济脆弱性评估
1
2024
... 中国大陆海岸线开发利用负荷不断增加,重度开发岸线集中在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和浙江,北方高易损度海岸线比例较高,南方整体较好,海南和广西有较大开发潜力[57 ] .具体而言,土地利用方面,天津、上海建设用地占比大,辽宁、山东人工湿地占比较高;海域利用方面,山东、福建渔业用海占比大,上海交通运输用海最大,上海、天津、河北能源开发用海占比较大.基于此,不同地区的海岸带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策略也各有侧重点.为促进海南岛海岸带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必须以生态平衡为本,加强海岸动力过程研究,评估旅游承载力,开展资源数据挖掘与监测,申报海洋类世界自然遗产,并探索“海南模式”,包括立法、规划、调控、科学支撑、财力保障、统一管理和公众参与[58 ] .基于自然-社会经济脆弱性评估评价结果,徐铭晖等[59 ] 对深圳市进行了土地利用适宜性判定,并提出滨海界面动态适灾-岸线后方点状供地-腹地空间低影响开发的优化策略.焦琦斐等[60 ] 通过对科学规划和生态养殖技术的研究应用,提出环渤海地区应在努力探索减少海洋环境影响的同时,发展沙质海岸养殖经济的方案.目前湛江市海岸带管理还未真正落实生态系统理念,有学者提出应通过制定海岸带保护条例、建立统筹协调机制与联合执法机制等,进一步强化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岸带综合管理[61 ] . ...
海洋渔业碳汇估算方法与应用研究:以环渤海地区为例
1
2024
... 中国大陆海岸线开发利用负荷不断增加,重度开发岸线集中在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和浙江,北方高易损度海岸线比例较高,南方整体较好,海南和广西有较大开发潜力[57 ] .具体而言,土地利用方面,天津、上海建设用地占比大,辽宁、山东人工湿地占比较高;海域利用方面,山东、福建渔业用海占比大,上海交通运输用海最大,上海、天津、河北能源开发用海占比较大.基于此,不同地区的海岸带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策略也各有侧重点.为促进海南岛海岸带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必须以生态平衡为本,加强海岸动力过程研究,评估旅游承载力,开展资源数据挖掘与监测,申报海洋类世界自然遗产,并探索“海南模式”,包括立法、规划、调控、科学支撑、财力保障、统一管理和公众参与[58 ] .基于自然-社会经济脆弱性评估评价结果,徐铭晖等[59 ] 对深圳市进行了土地利用适宜性判定,并提出滨海界面动态适灾-岸线后方点状供地-腹地空间低影响开发的优化策略.焦琦斐等[60 ] 通过对科学规划和生态养殖技术的研究应用,提出环渤海地区应在努力探索减少海洋环境影响的同时,发展沙质海岸养殖经济的方案.目前湛江市海岸带管理还未真正落实生态系统理念,有学者提出应通过制定海岸带保护条例、建立统筹协调机制与联合执法机制等,进一步强化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岸带综合管理[61 ] . ...
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岸带综合管理研究:以广东省湛江市为例
1
2023
... 中国大陆海岸线开发利用负荷不断增加,重度开发岸线集中在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和浙江,北方高易损度海岸线比例较高,南方整体较好,海南和广西有较大开发潜力[57 ] .具体而言,土地利用方面,天津、上海建设用地占比大,辽宁、山东人工湿地占比较高;海域利用方面,山东、福建渔业用海占比大,上海交通运输用海最大,上海、天津、河北能源开发用海占比较大.基于此,不同地区的海岸带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策略也各有侧重点.为促进海南岛海岸带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必须以生态平衡为本,加强海岸动力过程研究,评估旅游承载力,开展资源数据挖掘与监测,申报海洋类世界自然遗产,并探索“海南模式”,包括立法、规划、调控、科学支撑、财力保障、统一管理和公众参与[58 ] .基于自然-社会经济脆弱性评估评价结果,徐铭晖等[59 ] 对深圳市进行了土地利用适宜性判定,并提出滨海界面动态适灾-岸线后方点状供地-腹地空间低影响开发的优化策略.焦琦斐等[60 ] 通过对科学规划和生态养殖技术的研究应用,提出环渤海地区应在努力探索减少海洋环境影响的同时,发展沙质海岸养殖经济的方案.目前湛江市海岸带管理还未真正落实生态系统理念,有学者提出应通过制定海岸带保护条例、建立统筹协调机制与联合执法机制等,进一步强化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岸带综合管理[61 ] . ...
一种单向输沙的沙质海岸或岛屿促淤造陆系统及方法
1
... 海岸风沙防治是沿海区域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的重要课题.根据已经申请的相关专利技术,当前,海岸风沙防治涉及的主要技术领域有控制、利用相关的工程技术[62 ] 、植物(包括树木、草坪和农作物)的栽培边饰技术[63 ] 、土壤或岩石的改良技术以及整地技术等[64 ] .主要用于海岸植被保护、沙障或栅栏等防沙工程建设、防风、检测装置设备及材料的研发,以及风沙等级、生态风险的评估等.中国作为主要的技术来源国,在海岸风沙防治技术领域拥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和活跃程度.在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方针指导下,中国海岸风沙防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海岸风沙危害的规模和程度显著降低[20 ] . ...
一种用于滨海修复沙丘固定的近自然植被分区种植方法
1
... 海岸风沙防治是沿海区域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的重要课题.根据已经申请的相关专利技术,当前,海岸风沙防治涉及的主要技术领域有控制、利用相关的工程技术[62 ] 、植物(包括树木、草坪和农作物)的栽培边饰技术[63 ] 、土壤或岩石的改良技术以及整地技术等[64 ] .主要用于海岸植被保护、沙障或栅栏等防沙工程建设、防风、检测装置设备及材料的研发,以及风沙等级、生态风险的评估等.中国作为主要的技术来源国,在海岸风沙防治技术领域拥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和活跃程度.在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方针指导下,中国海岸风沙防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海岸风沙危害的规模和程度显著降低[20 ] . ...
一种沿海滩涂光伏的桩体固定结构
1
... 海岸风沙防治是沿海区域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的重要课题.根据已经申请的相关专利技术,当前,海岸风沙防治涉及的主要技术领域有控制、利用相关的工程技术[62 ] 、植物(包括树木、草坪和农作物)的栽培边饰技术[63 ] 、土壤或岩石的改良技术以及整地技术等[64 ] .主要用于海岸植被保护、沙障或栅栏等防沙工程建设、防风、检测装置设备及材料的研发,以及风沙等级、生态风险的评估等.中国作为主要的技术来源国,在海岸风沙防治技术领域拥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和活跃程度.在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方针指导下,中国海岸风沙防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海岸风沙危害的规模和程度显著降低[20 ] . ...
一种海岸沙丘修复与养护方法
1
... 在当前海岸风沙防治技术领域,尽管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和不足.首先,现有技术在模拟海岸风沙运动的动态性方面存在局限性,缺乏系统性及针对性的修复方案,导致在生态修复、植被恢复以及多层次结构维护方面成效不佳[65 ] .技术限制还体现在对特殊环境如寒冷地区空冷岛的冻凝问题[66 ] 、岛屿及珊瑚周边沙地的严重侵蚀[67 ] ,以及沿海岛屿土壤盐碱化等挑战的应对能力不足[68 ] .同时,能源供应的不稳定与资源利用的低效进一步加剧了海岸风沙防治的困难.在监测与检测领域,缺乏实时、准确的手段来评估环境变化与设备状态,设计与适应性方面的问题也限制了技术的广泛应用[69 ] .其次,传统堤坝结构对于沙质海岸和岛屿的海沙冲刷及风蚀防护效果有限,现有智能化设备功能单一,作用范围有限,且在多微网系统中,供电潜力和不可控能源出力的评估技术不成熟,且伴随高昂的建设与维护成本,难以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重可持续性[70 ] .因此,海岸风沙防治技术在提高防治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环境适应性、提升智能化水平以及确保经济可持续性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未来需要针对这些难点进行深入探索,以实现技术的全面进步和创新. ...
空冷岛冬季防风防冻装置
1
... 在当前海岸风沙防治技术领域,尽管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和不足.首先,现有技术在模拟海岸风沙运动的动态性方面存在局限性,缺乏系统性及针对性的修复方案,导致在生态修复、植被恢复以及多层次结构维护方面成效不佳[65 ] .技术限制还体现在对特殊环境如寒冷地区空冷岛的冻凝问题[66 ] 、岛屿及珊瑚周边沙地的严重侵蚀[67 ] ,以及沿海岛屿土壤盐碱化等挑战的应对能力不足[68 ] .同时,能源供应的不稳定与资源利用的低效进一步加剧了海岸风沙防治的困难.在监测与检测领域,缺乏实时、准确的手段来评估环境变化与设备状态,设计与适应性方面的问题也限制了技术的广泛应用[69 ] .其次,传统堤坝结构对于沙质海岸和岛屿的海沙冲刷及风蚀防护效果有限,现有智能化设备功能单一,作用范围有限,且在多微网系统中,供电潜力和不可控能源出力的评估技术不成熟,且伴随高昂的建设与维护成本,难以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重可持续性[70 ] .因此,海岸风沙防治技术在提高防治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环境适应性、提升智能化水平以及确保经济可持续性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未来需要针对这些难点进行深入探索,以实现技术的全面进步和创新. ...
岛屿珊瑚沙地用蜂巢状固沙设施
1
... 在当前海岸风沙防治技术领域,尽管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和不足.首先,现有技术在模拟海岸风沙运动的动态性方面存在局限性,缺乏系统性及针对性的修复方案,导致在生态修复、植被恢复以及多层次结构维护方面成效不佳[65 ] .技术限制还体现在对特殊环境如寒冷地区空冷岛的冻凝问题[66 ] 、岛屿及珊瑚周边沙地的严重侵蚀[67 ] ,以及沿海岛屿土壤盐碱化等挑战的应对能力不足[68 ] .同时,能源供应的不稳定与资源利用的低效进一步加剧了海岸风沙防治的困难.在监测与检测领域,缺乏实时、准确的手段来评估环境变化与设备状态,设计与适应性方面的问题也限制了技术的广泛应用[69 ] .其次,传统堤坝结构对于沙质海岸和岛屿的海沙冲刷及风蚀防护效果有限,现有智能化设备功能单一,作用范围有限,且在多微网系统中,供电潜力和不可控能源出力的评估技术不成熟,且伴随高昂的建设与维护成本,难以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重可持续性[70 ] .因此,海岸风沙防治技术在提高防治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环境适应性、提升智能化水平以及确保经济可持续性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未来需要针对这些难点进行深入探索,以实现技术的全面进步和创新. ...
一种利用耐盐植物进行海滨盐碱沙地生态复绿的方法
1
... 在当前海岸风沙防治技术领域,尽管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和不足.首先,现有技术在模拟海岸风沙运动的动态性方面存在局限性,缺乏系统性及针对性的修复方案,导致在生态修复、植被恢复以及多层次结构维护方面成效不佳[65 ] .技术限制还体现在对特殊环境如寒冷地区空冷岛的冻凝问题[66 ] 、岛屿及珊瑚周边沙地的严重侵蚀[67 ] ,以及沿海岛屿土壤盐碱化等挑战的应对能力不足[68 ] .同时,能源供应的不稳定与资源利用的低效进一步加剧了海岸风沙防治的困难.在监测与检测领域,缺乏实时、准确的手段来评估环境变化与设备状态,设计与适应性方面的问题也限制了技术的广泛应用[69 ] .其次,传统堤坝结构对于沙质海岸和岛屿的海沙冲刷及风蚀防护效果有限,现有智能化设备功能单一,作用范围有限,且在多微网系统中,供电潜力和不可控能源出力的评估技术不成熟,且伴随高昂的建设与维护成本,难以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重可持续性[70 ] .因此,海岸风沙防治技术在提高防治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环境适应性、提升智能化水平以及确保经济可持续性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未来需要针对这些难点进行深入探索,以实现技术的全面进步和创新. ...
一种空冷岛冻结状态在线监测方法
1
... 在当前海岸风沙防治技术领域,尽管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和不足.首先,现有技术在模拟海岸风沙运动的动态性方面存在局限性,缺乏系统性及针对性的修复方案,导致在生态修复、植被恢复以及多层次结构维护方面成效不佳[65 ] .技术限制还体现在对特殊环境如寒冷地区空冷岛的冻凝问题[66 ] 、岛屿及珊瑚周边沙地的严重侵蚀[67 ] ,以及沿海岛屿土壤盐碱化等挑战的应对能力不足[68 ] .同时,能源供应的不稳定与资源利用的低效进一步加剧了海岸风沙防治的困难.在监测与检测领域,缺乏实时、准确的手段来评估环境变化与设备状态,设计与适应性方面的问题也限制了技术的广泛应用[69 ] .其次,传统堤坝结构对于沙质海岸和岛屿的海沙冲刷及风蚀防护效果有限,现有智能化设备功能单一,作用范围有限,且在多微网系统中,供电潜力和不可控能源出力的评估技术不成熟,且伴随高昂的建设与维护成本,难以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重可持续性[70 ] .因此,海岸风沙防治技术在提高防治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环境适应性、提升智能化水平以及确保经济可持续性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未来需要针对这些难点进行深入探索,以实现技术的全面进步和创新. ...
一种用于海岸带的沙丘防护结构
1
... 在当前海岸风沙防治技术领域,尽管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和不足.首先,现有技术在模拟海岸风沙运动的动态性方面存在局限性,缺乏系统性及针对性的修复方案,导致在生态修复、植被恢复以及多层次结构维护方面成效不佳[65 ] .技术限制还体现在对特殊环境如寒冷地区空冷岛的冻凝问题[66 ] 、岛屿及珊瑚周边沙地的严重侵蚀[67 ] ,以及沿海岛屿土壤盐碱化等挑战的应对能力不足[68 ] .同时,能源供应的不稳定与资源利用的低效进一步加剧了海岸风沙防治的困难.在监测与检测领域,缺乏实时、准确的手段来评估环境变化与设备状态,设计与适应性方面的问题也限制了技术的广泛应用[69 ] .其次,传统堤坝结构对于沙质海岸和岛屿的海沙冲刷及风蚀防护效果有限,现有智能化设备功能单一,作用范围有限,且在多微网系统中,供电潜力和不可控能源出力的评估技术不成熟,且伴随高昂的建设与维护成本,难以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重可持续性[70 ] .因此,海岸风沙防治技术在提高防治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环境适应性、提升智能化水平以及确保经济可持续性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未来需要针对这些难点进行深入探索,以实现技术的全面进步和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