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官方微信

高级检索

中国沙漠, 2025, 45(4): 272-284 doi: 10.7522/j.issn.1000-694X.2025.00054

蒙古高原地下水储量和影响因素

周梦瑶,1, 辛智鸣2, 程一本,1

1.北京林业大学 水土保持学院,北京 100083

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沙漠林业实验中心,内蒙古 磴口 015200

Groundwater storage chang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Mongolian Plateau

Zhou Mengyao,1, Xin Zhiming2, Cheng Yiben,1

1.Colleg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

2.Desert Forestry Experimental Center,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Dengkou 015200,Inner Mongolia,China

通讯作者: 程一本(E-mail: chengyiben@bjfu.edu.cn

收稿日期: 2024-11-04   修回日期: 2025-03-20  

基金资助: 生态光伏植被配置模式与修复技术研究项目.  AMKJ2023-17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项目.  nmqxywpt20241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2023YFF130420103
生态保护带人工防护林结构近自然改造与水土保持功能提升技术与示范项目.  2023YFF1305201
北京林业大学热点追踪项目援蒙“种植十亿棵树”计划暨中蒙荒漠化合作项目.  2023BLRD04

Received: 2024-11-04   Revised: 2025-03-2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周梦瑶(2002—),女,山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荒漠化防治研究E-mail:jk9410240112@163.com. , E-mail:jk9410240112@163.com

摘要

研究蒙古高原地下水依赖型生态系统的水资源和植被动态变化,对蒙古高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以蒙古高原为研究区域,基于GRACE重力卫星计算蒙古高原地下水储量变化,采用Sen斜率估计、M-K趋势检验和皮尔逊相关系数计算方法,分析2002—2021年地下水储量变化趋势及与NDVI、降水、蒸散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蒙古高原地下水储量时间上整体呈下降趋势,且下降速度逐渐加大;空间上北部以及中部地下水储量轻微下降,西部与南部降低较多,地下水储量变化速率为-3.28 mm·a-1,且内蒙古地下水下降速率大于蒙古国。(2)蒙古高原NDVI与地下水储量具有相关性,在蒙古高原北部以及东南部,NDVI与地下水储量负相关,显著负相关区域仅占1.39%;在中部正相关,呈显著正相关的区域占9.33%。(3)蒙古高原降水与地下水储量具有相关性,西南部降水与地下水储量正相关,显著正相关区域占5.41%;在东部和西北部负相关,显著负相关的区域占3.36%。(4)蒙古高原蒸散发是影响地下水储量变化的关键因素,蒸散发对地下水储量变化有显著影响,在蒙古高原东北部,显著正相关的区域占2.87%;在西北部与东南部呈负相关,显著负相关的区域占3.95%。未来应增加蒙古国植被覆盖面积,并适度减少内蒙古植被增加速率。

关键词: 蒙古高原 ; 荒漠化防治 ; GRACE卫星 ; 地下水 ; 地下水依赖型生态系统

Abstract

The stud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vegetation dynamics in groundwater-dependent ecosystems on the Mongolian Plateau is of great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for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on the Mongolian Plateau. In this study, we used the Mongolian Plateau as the study area, calculated the changes of groundwater reserves on the Mongolian Plateau based on the GRACE gravity satellite, and analyzed the trends of groundwater reserv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NDVI, precipitation, and evapotranspiration from 2002 to 2021 by using the Sen slope estimation, the M-K trend test, and Pearson'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calcul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1) the groundwater storage in the Mongolian Plateau shows an overall decreasing trend in time, and the rate of decrease gradually accelerates; spatially, the groundwater storage in the north and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Plateau slightly decreases, while in the west and the south it decreases more, and the rate of change of the groundwater storage is -347.38 mm·a-1, and the rate of decrease of the groundwater in Inner Mongolia is larger than that in Mongolia. (2) The changes in NDVI and groundwater reserves on the Mongolian Plateau are correlated. 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astern parts of the Plateau, NDVI and groundwater reserves a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accounting for only 1.39% of the total;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Plateau,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accounting for 9.33% of the total. (3) Precipitation and groundwater storage changes are correlated on the Mongolian Plateau. In the southwestern part of the Plateau,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recipitation and groundwater storage changes, with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accounting for 5.41% of the area; in the eastern and northwestern parts of the Plateau, there i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accounting for 3.36% of the area. (4) The evapotranspiration on the Mongolian Plateau is a key factor affecting the change of groundwater storage, and the evapotranspiration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change of groundwater storage. In the northeast of the Mongolian Plateau, th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accounts for 2.87% of the area, and the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northwest and the southeast, and the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accounts for 3.95% of the area. In the future, the area covered by vegetation in Mongolia should be increased and the rate of vegetation increase in Inner Mongolia should be reduced moderately. The study reveal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groundwater storage on the Mongolian Plateau,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t provides data support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the Mongolian Plateau.

Keywords: Mongolian Plateau ;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 GRACE satellite ; groundwater ; groundwater-dependent ecosystems

PDF (6359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周梦瑶, 辛智鸣, 程一本. 蒙古高原地下水储量和影响因素. 中国沙漠[J], 2025, 45(4): 272-284 doi:10.7522/j.issn.1000-694X.2025.00054

Zhou Mengyao, Xin Zhiming, Cheng Yiben. Groundwater storage chang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Mongolian Plateau.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J], 2025, 45(4): 272-284 doi:10.7522/j.issn.1000-694X.2025.00054

0 引言

2021年3月蒙古高原遭遇的大强度沙尘暴引发全球关注1。蒙古高原地处欧亚大陆中部干旱半干旱气候带,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对全球气候变化极为敏感2,在全球碳循环和气候系统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但也容易受到荒漠化影响3-6。气候变化给蒙古高原带来巨大影响,降雨、温度和风速变化对高原荒漠化影响巨大7-8。地球表层水资源是高原脆弱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生态资源,是制约地区水分循环和生物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9。蒙古高原荒漠化进程受到多重因子的影响,气候变化是主要驱动因素,人类活动也对荒漠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为研究蒙古高原荒漠化进程,学者们从陆地水储量变化、植被因子、降雨因子、地表水体面积、气候变化等指标对蒙古高原开展研究。林新昊等10研究了2002—2015年蒙古高原植被短期稳定性对陆地水储量与气象要素的响应,证明蒙古高原地区除了受降水和气温共同影响外,陆地水储量在某些地区更能决定研究区植被生长状况。植被增长会消耗大量的地下水资源,袁瑞强11研究了蒙古高原植被NDVI对陆地水储量的响应,结果表明,2002—2015年蒙古高原生长季植被,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植被NDVI与陆地水储量呈正相关的面积占总面积的75%。Cheng等12-16研究了内蒙古不同植被对水分分配过程的影响。深层渗漏是降雨补给地下水的重要途径,维系了沙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半干旱沙区生态系统提供水文效益17。在蒙古高原沙地,降水为地下水的重要来源,白旭赢等18对毛乌素沙地水体面积变化及其驱动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长时间序列下,毛乌素沙地降水因子对水体面积变化影响显著,年降水量和水体面积显著正相关,在2009—2017年内降水和水体面积的相关性强。Yan等19研究了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降水和气温等对NDVI的影响。Yuan等20研究了内蒙古科尔沁沙地降水及温度等对NDVI的影响。目前,部分学者已对蒙古高原NDVI、降水、地表水、陆地水储量等进行研究,但是,地下水为蒙古高原重要的水资源来源,对地下水的动态变化的研究以及对地表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尚未在蒙古高原大量开展。

地下水资源变化影响荒漠地区陆表生态系统,现阶段学者主要通过原位观测和卫星遥感开展地下水研究。其中,原位监测难度较大,且容易在监测点外的区域形成了检测盲区,无法及时地了解地下水储量的变化情况21-22,而重力反演与气候实验(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GEACE)卫星数据为监测大尺度区域地下水储量变化提供了有效途径23。Wahr等24最早利用GRACE卫星数据进行研究,首先在理论上验证了GRACE卫星监测陆地水文要素的可行性。Rodell等25研究了GRACE卫星地下水储量变化监测的潜力。王坤等26利用GRACE卫星数据研究了2003—2021年黄淮海地下水储量变化以及降水、蒸散发、地下水供水等对地下水储量变化的影响。康小虎等27利用GRACE及GLDAS数据对黄河流域甘肃段2002—2022年的地下水储量变化量与地下水可持续性进行了分析。国内外众多学者通过GRACE数据获取地下水储量在许多区域都进行了大量的分析与研究,并对测量精度进行验证,研究方法也日渐成熟。

综上所述,开展蒙古高原地下水储量变化研究,揭示地下水与地表植被、降雨量、蒸散发等相关性,有利于研究蒙古高原荒漠化进程。基于此,本研究利用GRACE卫星数据研究了2002—2021年蒙古高原地下水储量变化情况,并分析其与降水量、蒸散发、NDVI之间的相关关系。本研究将开展①蒙古高原地下水储量时间变化、空间变化分析;②蒙古高原NDVI变化及其与地下水储量变化的相关性分析;③蒙古高原降水量变化及其与地下水储量变化的相关性分析;④蒙古高原蒸散发变化及其与地下水储量变化的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应对水资源短缺和荒漠化并建立生态保护屏障提供数据支持。

1 数据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蒙古高原位于亚洲东部,由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与蒙古国两部分组成,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北界为萨彦岭、南界为阴山山脉,地势由东向西逐渐降低,平均海拔约1 200 m(图1)。蒙古高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而漫长,年内气温-40~35 ℃。由于蒙古高原北部受北冰洋水汽影响,东部受太平洋水汽影响,年平均降水量约300 mm。受气候影响,植被覆盖由北向南依次跨越森林、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戈壁荒漠,生态环境多样且较脆弱。

图1

图1   蒙古高原海拔概况

注:该图基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GS(2024)0650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边界无修改

Fig.1   Map of the Mongolian Plateau


1.2 数据来源

1.2.1 GRACE数据

GRACE数据主要由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空间研究中心(CSR)、美国太空总署喷气动力实验室(JPL)和德国波茨坦地球科学研究中心(GFZ)3家科研机构对其进行解算和发布28。本文选取了2002年4月至2021年12月CSR GRACE/GRACE-FO RL06.2 Mascon Solutions产品数据TWSA,空间分辨率为0.25°×0.25°,时间分辨率为1月。由于卫星的自身原因和测量误差的影响,出现了连续11个月缺失数据,本文采用缺失月份的多年平均值替代。

1.2.2 GLDAS数据

全球陆面数据同化系统(GLDAS)是由美国航空航天局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和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共同开发完成。本文选取2002年4月至2021年12月Noah模型数据,空间分辨率为0.25°×0.25°,时间分辨率为1月,与CSR GRACE/GRACE-FO RL06.2 Mascon产品数据相一致。读取土壤水(SMS)、总冠层水量(Canoplnt)、雪水当量(SWE)数据。

1.2.3 影响因子数据

影响因子数据均在谷歌地球引擎平台(Google Earth Engine,GEE)获取,植被数据使用MODIS植被指数产品——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空间分辨率为500 m,时间分辨率为1月;降水数据使用ERA5-Land数据集,空间分辨率为500 m,时间分辨率为1月;蒸散发数据使用MODIS/006/MOD16A2数据集,空间分辨率为500 m,时间分辨率为1月。本文选取2002—2021年中国内蒙古、蒙古国NDVI、降水量以及蒸散发数据进行分析。

1.3 研究方法
1.3.1 地下水储量变化量

陆地水储量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生物水、冰雪、植被冠层水等,而在长时间尺度上,其中地表水与生物水相对于其他成分,其多年变化量可以忽略不计29-30。因此,地下水储量变化量可以用下式26表示:

GWS=TWS-Canoplnt-SMS-SWE

式中:GWS为地下水储量;TWS为陆地水储量;Canoplnt为地表水储量;SMS为土壤水含量;SWE为雪水当量。通过该公式计算浅层地下水储量变化,根据GRACE和GLDAS数据,将计算后的数据导入ArcGIS,将栅格数据进行掩膜处理,把区域内的地下水储量变化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该区域当月的地下水储量变化值。

1.3.2 Sen斜率估计(Theil-Sen Median)法和M-K(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法

Theil-Sen Median 方法又称Sen斜率估计,是一种稳健的非参数统计的趋势计算方法31-33,其计算公式34

β=Medianxj-xij-i    j>i

式中:β为斜率;(xi+xj)为任意两样本点。当β>0序列存在上升趋势,β<0时序列呈下降趋势。

M-K检验法是一种非参数方法35,其目的是评估变量随着时间的变化是否有单调上升或下降的趋势36。其优势是不需要样本来遵循一定的分布和不受少数异常值的干扰,因此更适合类型变量和序列37。对于独立同分布的时间序列x1x2x3x4,…,xnn为时间序列长度,定义统计变量35S

S=k=1n-1j=k+1nSgn(xj-xk)

式中:i≥1,jnSgn(xj-xk)为指示函数,依据xj-xk的正负号取值为1,0或-1。

Sgnxj-xk=1,xj-xk>00,xj-xk=0-1,xj-xk<0

S统计量的方差为:

Var(S)=nn-1×2n+518

式中:n为序列中数据个数。当n>10时,标准正态统计量Zs为:

Zs=S-1VarS,S>00,S=0S+1VarS,S<0

本研究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若|Zs|Z1-α/2,则原假设不成立;当Z>0时,表示时间序列的变化幅度增加;当Z<0时,则表示变化幅度减小。若|Zs|2.58,认为变化趋势具有极显著性;若1.96|Zs|<2.58,认为变化趋势具有显著性;若1.65|Zs|<1.96,认为变化趋势具有微显著性;若|Zs|1.65,认为变化趋势无显著性。在ArcGIS中利用栅格计算器计算20年年均地下水储量、NDVI、降水的变化趋势,对地下水储量、NDVI、降水、蒸散发进行趋势分析并进行显著性检验。

1.3.3 皮尔逊(Pearson)相关系数

Pearson相关系数是常用的线性相关系数。广泛地应用于度量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取值[-1,1],越接近1或-1,代表两个变量之间正或负相关性显著;接近0,代表两变量间相关性较小38-39。变量xy的皮尔逊相关系数计算公式40为:

r=1n-1i=1nxi-x¯σxyi-y¯σy

式中:xi-x¯σxx¯σx分别为对样本xi样本的标准分数、样本平均值和样本标准差;n为样本数量;r为皮尔逊相关系数值。利用ArcGIS对年均NDVI、降水进行重采样为分辨率为0.25°×0.25°的数据,并通过该方法对地下水储量变化与NDVI、降水、蒸散发进行相关性分析。将P<0.05定义为显著相关。

2 结果与分析

2.1 地下水储量变化

2.1.1 地下水储量时间变化

2002—2021年蒙古高原整体逐月尺度的地下水储量变化量均呈下降趋势(图2)。蒙古高原地下水储量变化量线性拟合斜率为-3.1647、内蒙古为-4.1681、蒙古国为-2.1436。蒙古高原整体地下水储量变化速率为-3.28 mm·a-1;内蒙古降低最快,变化速率为-4.91 mm·a-1;蒙古国降低较慢,变化速率为-2.15 mm·a-1。中国内蒙古及蒙古国地下储水量变化量为-280~-440 mm,其中,蒙古国变化量为-280~-380 mm;中国内蒙古变化量为-380~-440 mm。从时间分段上看,蒙古国、中国内蒙古以及整个蒙古高原在2003—2007、2013—2016年变化较为平稳,在2008年以及2018年都有大幅度的下降,并都在2013年有大幅上升。

图2

图2   蒙古高原、蒙古国及中国内蒙古逐月地下水储量变化及年均变化量

Fig.2   Month-to-Month and annual average changes in groundwater storage in the Mongolian Plateau,Mongolia and Inner Mongolia


在多年月平均尺度上,中国内蒙古、蒙古国以及整个蒙古高原地下水储量变化量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图3),均在1—4月上升,内蒙古在4月达到峰值,蒙古国在5月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并都在6—8月略微上升后在8—10月大幅下降到最低值,最终在10—12月缓慢上升。地下水储量都是在冬季减少最多,在夏季减少最少 。

图3

图3   蒙古国与中国内蒙古月平均地下水储量变化

Fig.3   Changes in average monthly groundwater reserves in Mongolia and Inner Mongolia


2.1.2 地下水储量空间变化

中国内蒙古与蒙古国大部分区域地下水储量呈下降状态(图4),说明近20年来蒙古高原整体地下水储量趋于减少。

图4

图4   中国内蒙古及蒙古国地下水储量变化空间分布

Fig.4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roundwater storage trends in Inner Mongolia and Mongolia


内蒙古东北部、中部偏西有大片区域地下水储量呈显著下降,地下水储量月变化量为-330~-596 mm;地下水储量中度下降的区域较为分散,月变化量为-265~-330 mm;在中部偏东以及西部大部分区域地下水储量呈轻微下降,月变化量为0~-265 mm;在东北部有少量的地下水储量增加区域,但增加量较小,仅为15.3 mm。蒙古国地下水储量显著下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蒙古国南部,少量分布在北部,占比最小,地下水储量月变化量为-332~-616 mm;地下水储量呈中度下降的区域分布在西南部,月变化量为-263~-332 mm;地下水储量轻微下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中部及东部,占比最大,月变化量为-3.3~-263 mm。

2.2 地下水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
2.2.1 NDVI对地下水储量变化的影响

为探究蒙古高原NDVI对地下水储量的影响,首先对NDVI的变化特征进行计算及分析,了解NDVI的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图5)。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地区NDVI较大,植被覆盖度较高;西部沙漠地区NDVI较小,植被覆盖度较低。蒙古国北部NDVI较大,植被覆盖较高;南部NDVI较小,植被覆盖率小。

图5

图5   中国内蒙古与蒙古国20年平均NDVI

Fig.5   20-year average NDVI between Inner Mongolia and Mongolia


为了分析NDVI的变化趋势,将中国内蒙古以及蒙古国2002—2021年年均NDVI进行Sen趋势分析以及M-K显著性检验(图6)。内蒙古NDVI上升的区域占89%,25%的区域为极显著上升;NDVI下降的区域占比较少,仅有11%,显著下降的区域仅为0.9%。内蒙古整体NDVI在增加,在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地区及西部增加较显著。蒙古国NDVI上升的区域占87%,其中,显著上升以及极显著上升的区域占比13%;NDVI下降的区域占12%,极显著下降占比仅为0.02%。蒙古国NDVI增加的区域主要在东部,西部山地增加较少。内蒙古NDVI增加的区域大于蒙古国。

图6

图6   中国内蒙古与蒙古国NDVI变化趋势

Fig.6   Trends in NDVI between Inner Mongolia and Mongolia


为了探究NDVI与地下水储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利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对中国内蒙古以及蒙古国地下水储量变化与植被NDVI进行相关系数的计算以及显著性分析(图7)。内蒙古地下水储量与NDVI正相关的区域占49%,其中3.1%的区域地下水储量与NDVI显著正相关;负相关的区域占51%,显著负相关的区域占2.9%。蒙古国地下水储量与NDVI呈正相关的区域占73.7%,有13.5%的区域为显著正相关,集中在蒙古国中部地区;负相关的区域占26.3%,仅有0.3%的区域为显著负相关。北部大部分地区地下水变化量与NDVI呈负相关,NDVI上升,地下水储量逐渐降低,说明北部植被覆盖度增多,消耗地下水资源;而南部NDVI呈下降趋势,地下水储量也呈下降趋势,因此NDVI与地下水储量变化呈正相关。

图7

图7   中国内蒙古与蒙古国NDVI与地下水储量变化的相关系数及相关性

Fig.7   Correlation between NDVI and groundwater storage changes in Inner Mongolia and Mongolia


2.2.2 降水量对地下水储量变化的影响

内蒙古降水量呈上升趋势的区域占48.7%,显著上升与极显著上升的区域占5.1%,主要分布在东部大兴安岭地区(图8);降水量呈下降的区域占51.3%,显著下降与极显著下降的区域仅占0.9%,显著下降的区域集中在内蒙古西部阿拉善盟沙地。蒙古国降水量上升的区域占约79%,占比较大,其中极显著上升与显著上升的区域总占比为6.8%;降水量下降的区域占21%,其中,显著下降的区域占比不到0.1%。总体来看,蒙古国降水量变化呈上升趋势。

图8

图8   中国内蒙古与蒙古国降水量变化趋势

Fig.8   Trends in precipitation in Inner Mongolia and Mongolia


为了探究降水量与地下水储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利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对中国内蒙古以及蒙古国地下水储量与年降水量进行相关系数以及显著性分析(图9)。内蒙古地下水储量与年降水量正相关的区域占内蒙古的45%,显著正相关的区域占10.3%,集中在内蒙古西部地区;负相关的区域占55%,显著负相关的区域仅占1.88%,集中在内蒙古东部。蒙古国地下水储量与降水量正相关的区域占49.28%,主要分布在中南部,显著正相关的区域占2.09%;蒙古国地下水储量与降水量呈负相关的区域为50.72%,显著负相关的区域为4.36%,分布在蒙古国北部杭爱山以及萨彦岭地区。

图9

图9   中国内蒙古及蒙古国降水量与地下水储量变化相关系数及相关性

Fig.9   Correlation between precipitation and groundwater storage changes in Inner Mongolia and Mongolia


2.2.3 蒸散发对地下水储量变化的影响

内蒙古蒸散发呈上升趋势的占68.63%(图10),主要在内蒙古中部,极显著上升与显著上升的区域总共占比44.59%,呈下降趋势的区域仅占5.52%,分布在内蒙古东北部。蒙古国蒸散发呈上升趋势的区域占70.19%,集中在蒙古国中部以及北部地区,其中极显著增加与显著增加的区域总占比63.70%;蒸散发呈下降趋势的区域仅占0.53%,分布在蒙古国最北部地区。综上所述,蒙古高原蒸散发整体呈增加趋势。

图10

图10   中国内蒙古及蒙古国蒸散发的变化趋势

Fig.10   Trends in evapotranspiration in Inner Mongolia and Mongolia


内蒙古蒸散发与地下水储量呈正相关的区域占56.10%(图11),显著正相关的区域占比5.64%,分布在内蒙古东北部及西部地区;负相关的区域占43.90%,分布在内蒙古的中部,显著负相关的区域占比2.65%。蒙古国蒸散发与地下水储量正相关的区域占33.08%,主要分布在蒙古国西部地区,显著正相关的区域仅占0.90%;负相关的区域占比66.92%,集中在蒙古国中西部地区,显著负相关的区域占4.88%。

图11

图11   中国内蒙古及蒙古国蒸散发与地下水储量变化相关系数及相关性

Fig.11   Correlation between evapotranspiration and groundwater storage changes in Inner Mongolia and Mongolia


3 讨论

3.1 GRACE卫星数据在蒙古高原地下水研究中的优势

GRACE卫星提供了一种独特的遥感手段,能够基于重力变化监测大尺度地下水储量的动态变化。相比于传统的水文监测方法,如井测数据或水文模型,GRACE卫星数据的最大优势在于其能够在大空间尺度上实现连续的地下水储量估算,无须依赖密集的地面观测网络。Wahr等24利用第一年的GRACE数据对GRACE卫星监测到的时变重力场进行了精度验证,发现与传统方法相比GRACE数据能够明显提高地球重力场的监测精度,同时能够对陆地水储量进行反演。基于GRACE重力卫星,利用水量平衡方程,并且结合其他水文模型可以从陆地水储量中分离计算得到地下水储量变化41。Rodell等42基于GRACE卫星数据,借助GLDAS模型和地下水位实测水井数据研究分析了密西西比河流域及其4个主要子流域的地下水储量变化,结果表明,基于GRACE数据反演的地下水储量在密西西比河流域和两个面积较大的子流域精度较高,在面积较小的子流域则精度差。对于蒙古高原这样大尺度、地形复杂、气候干旱、监测站点稀疏的区域,GRACE数据填补了地下水观测的空白,使得研究者能够对蒙古高原整体及其不同区域的地下水变化进行长期、系统的分析。

3.2 地下水储量时空变化

从长时间尺度变化来看,蒙古高原整体水资源逐渐在减少,2002—2015年蒙古高原陆地水储量整体上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11。本研究表明,蒙古高原地下水储量变化呈下降趋势,且下降速率逐渐加快,内蒙古降低速率大于蒙古国。由于大规模的植被恢复会加剧地区内水资源短缺43,蒙古高原整体植被覆盖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中,内蒙古增加面积远大于蒙古国。中国“三北”工程的成功建设,在“三北”地区环境改善、抵御风沙危害、防治水土流失、水源涵养、保障生态安全、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巨大贡献44-48,大大增加了内蒙古的植被覆盖度,但同时也加剧了地下水资源的消耗。内蒙古人口大于蒙古国,对地下水的消耗量也更大。

在空间尺度上,蒙古高原北部以及中部地下水储量轻微下降,西部与南部呈中度及显著下降,与周岩49对内蒙古陆地水储量变化趋势结果一致,其中陆地水储量下降最快(每年8 mm)的地区集中在内蒙古中南部,与剧烈的农业灌溉有关。

3.3 地下水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

内蒙古地下水储量变化与蒸散发、NDVI均极显著负相关(表1);蒙古国地下水储量与蒸散发极显著负相关,与NDVI显著负相关。

表1   中国内蒙古、蒙古国地下水储量与影响因子的皮尔逊相关性

Table 1  Pearson's correlation between groundwater storage and impact factors in Inner Mongolia and Mongolia

影响因子内蒙古蒙古国
NDVI降水量蒸散发NDVI降水量蒸散发
相关系数-0.721-0.317-0.825-0.476-0.293-0.839
P<0.01≥0.05<0.01<0.05≥0.05<0.01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维持植被生长的水源主要来自土壤水、地下水以及冰雪融水50。植被生长与地下水之间存在一定的同步性51。内蒙古NDVI空间变化趋势与皇彦等52的关于内蒙古NDVI变化研究结果一致。在内蒙古南部,植被呈增加趋势,在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植被需水的主要来源均为地下水53。从研究结果来看,地下水储量的变化与植被NDVI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在东南部NDVI与地下水储量负相关,表明大量植树造林等人类活动提升的植被覆盖面积同时增加地下水的消耗。在蒙古高原中部,由于植被覆盖较少,NDVI变化较小,因此与地下储水量正相关。内蒙古应适当地降低造林速度,从而减少对地下水的消耗。蒙古国整体植被覆盖面积增加较少,应在“种植十亿棵树”的背景下,积极造林。

蒙古高原受地理位置影响,年降水量由北部和东部向南部和西部逐渐减小53。在内蒙古西部以及蒙古国南部,植被覆盖度较低,降水能够直接补给地下水,例如内蒙古西部沙漠地区和东部沙地,地下水下降造成荒漠化加剧,应适当地增加植被覆盖面积来减缓荒漠化;在内蒙古东部以及蒙古国北部,由于植被覆盖度较高,植被的恢复消耗了大量的降水入渗量54,从而缓解荒漠化的加剧,这与郭晓娜关于蒙古高原荒漠化土地的减少发生在高原的北部和东部一致1

蒸散发对地下水储量变化具有显著影响,蒙古高原蒸散发与地下水储量变化的呈显著负相关,蒸散发过程会消耗土壤水分,减少地下水的补给26。2002—2021年蒙古高原蒸散发显著增加,是导致地下水储量减少的关键因素。

除气候因子外,人类活动如灌溉、放牧等也是导致蒙古高原地下水储量减少的重要因素。内蒙古自治区南部陆地水储量下降较为明显,主要受当地农业灌溉用水导致55。蒙古高原土地覆被类型丰富,其中草原面积占总面积的50%以上56-57,为放牧提供了条件。

4 结论

蒙古高原是生态脆弱区,蒙古高原荒漠化进程直接影响了中国北方地区生态修复成果,特别是影响北京地区生态环境。本研究对蒙古高原2002—2021年地下水储量变化、NDVI、降水以及蒸散发数据进行分析,揭示了蒙古高原地下水储量的变化情况以及其与NDVI、降水、蒸散发的相关性。

在时间尺度上,蒙古高原地下水储量逐年降低,地下水储量变化速率为-3.28 mm·a-1,内蒙古降低最快,变化速率为-4.19 mm·a-1;蒙古国降低较慢,变化速率为-2.15 mm·a-1。在空间尺度上,蒙古高原北部以及中部地下水储量呈轻微下降,平均月变化量为-264 mm,西部与南部降低较多,最多月变化量为-616 mm。

NDVI对地下水有重要的影响,蒙古高原中部,植被呈增加趋势,NDVI与地下水储量呈正相关关系,占整个区域的63.28%,呈显著正相关的区域占9.33%;在南部以及北部呈负相关关系,占蒙古高原的36.72%,呈显著负相关的区域仅占1.39%。应适当地增加蒙古高原中部以及西南部的植被覆盖度,提高水土保持能力从而减缓荒漠化的加剧。

降水对地下水影响也较大,但与NDVI具有空间异质性,在蒙古高原东部及北部,降水量与地下水储量负相关,占整个区域的52.64%,显著负相关的区域占3.36%;在蒙古高原中部及西南部,降水量与地下水储量正相关,占蒙古高原的47.36%,呈显著正相关的区域占5.41%。

蒸散发对地下水储量变化有显著影响,是影响蒙古高原地下水储量变化的关键因子。在蒙古高原东北部,蒸散发与地下水储量呈正相关,占蒙古高原的43.17%,显著正相关的区域占2.87%;在蒙古高原西北部与东南部蒸散发与地下水储量呈负相关,占整个区域的56.83%,显著负相关的区域占3.95%。

参考文献

郭晓娜.

近20年蒙古高原荒漠化演变趋势、驱动机制及生态效应

[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1.

[本文引用: 2]

Bao GQin Z HBao Y Het al.

NDVI-based long-term vegetation dynamics and its response to climatic change in the Mongolian Plateau

[J].Remote Sensing,201469):8337-8358.

[本文引用: 1]

Chen J QJohn RShao C Let al.

Policy shifts influence the functional changes of the CNH systems on the Mongolian Plateau

[J].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2015108):085003.

[本文引用: 1]

Helldén UTottrup C.

Regional desertification:a global synthesis

[J].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2008643/4):169-176.

Li S GEugster WAsanuma Jet al.

Response of gross ecosystem productivity,light use efficiency,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Mongolian steppe to seasonal variations in soil moisture

[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Biogeosciences,2008113G1).

White RBattisti DRoe G.

Mongolian mountains matter most:Impacts of the latitude and height of Asian orography on Pacific wintertim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J].Journal of Climate,20173011):4065-4082.

[本文引用: 1]

Li J QLi Z LDong S Pet al.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in veget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1982-2018) and their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Ulan Buh Desert,Northwest China

[J].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20211431643-1654.

[本文引用: 1]

Xu D YZhang X Y.

Multi‐scenario simulation of desertification in North China for 2030

[J].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2021322):1060-1074.

[本文引用: 1]

张利平夏军胡志芳.

中国水资源状况与水资源安全问题分析

[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2):116-120.

[本文引用: 1]

林新昊何民华曾桂香.

蒙古高原植被稳定性对陆地水储量与气温和降水的响应分析

[J].灌溉排水学报,2023428):106-113.

[本文引用: 1]

袁瑞强.

蒙古高原植被NDVI对陆地水储量的响应分析

[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1.

[本文引用: 2]

Cheng Y BZhan H BYang W Bet al.

An ecohydrological perspective of reconstructed vegetation in the semi-arid region in drought seasons

[J].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2021243106488.

[本文引用: 1]

Cheng Y BLi Y LZhan H Bet al.

New comparative experiments of different soil types for farml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arid regions

[J].Water,2018103):298-306.

Cheng Y BZhan H BYang W Bet al.

Is annual recharge coefficient a valid concept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J].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20172110):5031-5042.

Cheng Y BZhan H BYang W Bet al.

Redistribution process of precipitation i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ctivity of 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in Mu Us Sandy Land,China

[J].Internation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search,2023113):572-585.

Cheng Y BLi X LWang Y Qet al.

New measures of deep soil water recharge during th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process in semi-arid regions of northern China

[J].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20202412):5875-5890.

[本文引用: 1]

张帆辛智鸣杨文斌.

毛乌素沙地典型植被对地下水循环过程的调控

[J].中国沙漠,2025451):63-74.

[本文引用: 1]

白旭赢王玉杰王云琦.

毛乌素沙地水体面积变化及驱动因子

[J].中国沙漠,2023432):65-73.

[本文引用: 1]

Yan Y JZhou J YFeng Wet al.

Study of changes in the ulan Buh Desert under the dual impacts of desert farmland development and climate change

[J].Plants,20231219):3510-3519.

[本文引用: 1]

Yuan Z XCheng Y BMi L Net al.

Effect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on herbaceous and arboreal phenology

[J].Plants,20231222):1-13.

[本文引用: 1]

宫辉力李小娟潘云.

京津冀地下水消耗与区域地面沉降演化规律

[J].中国科学基金,2017311):72-77.

[本文引用: 1]

杨阳.

关中地区地下水储量时空变化监测与分析

[D].兰州交通大学2017.

[本文引用: 1]

涂梦昭刘志锋何春阳.

基于GRACE卫星数据的中国地下水储量监测进展

[J].地球科学进展,2020356):643-656.

[本文引用: 1]

Wahr JMolenaar MBryan F.

Time variability of the Earth's gravity field:Hydrological and oceanic effects and their possible detection using GRACE

[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Earth,1998103B12):30205-30229.

[本文引用: 2]

Rodell MFamiglietti J S.

The potential for satellite-based monitoring of groundwater storage changes using GRACE:the High Plains aquifer,Central US

[J].Journal of Hydrology,20022631/4):245-256.

[本文引用: 1]

王坤李玉龙李琛曦.

基于GRACE卫星的黄淮海地区地下水储量变化与归因分析

[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236):24-34.

[本文引用: 3]

康小虎李琳孙超.

基于GRACE与GLDAS数据的黄河流域甘肃段地下水可持续性研究

[J].中国沙漠,2024442):196-206.

[本文引用: 1]

徐鹏飞蒋涛章传银.

GRACE/GRACE-FO空窗期的陆地水储量变化数据间断补偿:以全球典型流域为例

[J].地球物理学报,2021649):3048-3067.

[本文引用: 1]

粟晓玲褚江东张特.

西北地区地下水干旱时空演变趋势及对气象干旱的动态响应

[J].水资源保护,2022381):34-42.

[本文引用: 1]

Wang HXiang LSteffen Het al.

GRACE-based estimates of groundwater variations over North America from 2002 to 2017

[J].Geodesy and Geodynamics,2022131):11-23.

[本文引用: 1]

任艳群刘苏峡.

北半球积雪/海冰面积与温度相关性的差异分析

[J].地理研究,2018375):26-38.

[本文引用: 1]

张楠张保留吕连宏.

碳达峰国家达峰特征与启示

[J].中国环境科学,2022424):1912-1921.

张建云刘九夫金君良.

青藏高原水资源演变与趋势分析

[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3411):1264-1273.

[本文引用: 1]

袁江龙刘晓煌李洪宇.

1990-2050年黄河中游伊洛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碳储量时空分异特征

[J].现代地质,2024383):559-573.

[本文引用: 1]

Yue SPilon PCavadias G.

Power of the Mann-Kendall and Spearman's rho tests for detecting monotonic trends in hydrological series

[J].Journal of hydrology,20022591):254-571.

[本文引用: 2]

Wang FWang Z MYang H Bet al.

Utilizing GRACE-based groundwater drought index for drought characterization and teleconnection factors analysis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J].Journal of Hydrology,2020585124849.

[本文引用: 1]

Hamed K H.

Trend detection in hydrologic data:the Mann-Kendall trend test under the scaling hypothesis

[J].Journal of Hydrology,20083493/4):350-363.

[本文引用: 1]

余亚飞温忠辉商金华.

基于泉群流量与降水量相关性的明水泉域岩溶水强径流带识别

[J].水资源保护,2021373):56-60.

[本文引用: 1]

陈艳拢王晓岚李恩.

CEM 的波段选择方法研究及应用

[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204012):3778-3783.

[本文引用: 1]

潘金胤王世东范沁河.

基于遥感绿色指数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J].自然资源遥感,2024363):88-95.

[本文引用: 1]

Strassberg GScanlon B RChambers D.

Evaluation of groundwater storage monitoring with the GRACE satellite:case study of the High Plains aquifer,Central United States

[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2009455):1-12.

[本文引用: 1]

Rodell MChen JKato Het al.

Estimating groundwater storage changes in the Mississippi River Basin (USA) using GRACE

[J].Hydrogeology Journal,200715159-166.

[本文引用: 1]

Ren Z PLi Z BLiu X Let al.

Comparing watershed afforestation and natural revegetation impacts on soil moisture in the semiarid Loess Plateau of China

[J].Scientific Reports,201881):65-86.

[本文引用: 1]

纪平邵全琴王敏.

中国三北防护林工程第二阶段生态效益综合评价

[J].林业科学,20225811):31-48.

[本文引用: 1]

黄麟祝萍肖桐.

近35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防风固沙效应

[J].地理科学,2018384):600-609.

王耀张昌顺刘春兰.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区森林水源涵养格局变化研究

[J].生态学报,20193916):5847-5856.

黄麟曹巍巩国丽.

2000-2010年中国三北地区生态系统时空变化特征

[J].生态学报,2016361):107-117.

赵子夜.

中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现状及思考

[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83):67-76.

[本文引用: 1]

周岩.

基于遥感云计算的典型农牧区水资源变化监测及归因分析

[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1.

[本文引用: 1]

Xu G QYu D DLi Y.

Patterns of biomass allocation in Haloxylon persicum woodlands and their understory herbaceous layer along a groundwater depth gradient

[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1739537-47.

[本文引用: 1]

刘心怡.

蒙古高原典型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D].呼和浩特内蒙工业大学2024.

[本文引用: 1]

皇彦宋海清胡琦.

2000-2020年内蒙古NDVI时空动态及其对水热条件的响应

[J].水土保持研究,2024314):197-204.

[本文引用: 1]

卜凡蕊刘颖邹学勇.

中国东部典型沙地植被稳定性与水资源关系特征

[J].中国沙漠,2024444):111-125.

[本文引用: 2]

王希栋.

基于GRACE产品的黄河流域地下水储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3.

[本文引用: 1]

高振飞.

蒙古高原地表水与陆地水储量时空动态及交互作用分析

[D].郑州河南大学2024.

[本文引用: 1]

John RChen JOuyang Z Tet al.

Vegetation response to extreme climate events on the Mongolian Plateau from 2000 to 2010

[J].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201383):035033.

[本文引用: 1]

Qiang XYang XYing Let al.

Effects of afforestation on water resource variations in the Inner Mongolian Plateau

[J].PeerJ,20197e7525.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