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08
... 碳元素作为地球生命体系的基石,不仅是构成有机物质的核心成分,更承载着人类文明发展所需的能量载体.地球上大部分的碳储存在岩石中,其余的存在于海洋、大气、植物、土壤和化石燃料中.碳在这些储存库之间的流动,形成了维持地球系统稳定的关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碳循环,并且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与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显著攀升,致使碳循环研究成为地球科学领域的前沿热点[1].人类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明确无疑,化石燃料燃烧、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预计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可能会导致21世纪全球温升超过1.5 ℃;如果任其发展,气候变化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普遍和不可逆转影响的可能性将会增强[2-3].因此,控制大气中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浓度(即“减排增汇”)是应对气候危机、维护生态平衡的核心策略.大气、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是人工源温室气体的3个可能的容纳汇.在关键性、颠覆性能源技术还没有取得突破之前,通过人为生态工程建设、巩固和提升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是最为行之有效、最绿色、最经济、最具规模的碳中和技术途径[4]. ...
1
2013
... 碳元素作为地球生命体系的基石,不仅是构成有机物质的核心成分,更承载着人类文明发展所需的能量载体.地球上大部分的碳储存在岩石中,其余的存在于海洋、大气、植物、土壤和化石燃料中.碳在这些储存库之间的流动,形成了维持地球系统稳定的关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碳循环,并且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与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显著攀升,致使碳循环研究成为地球科学领域的前沿热点[1].人类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明确无疑,化石燃料燃烧、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预计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可能会导致21世纪全球温升超过1.5 ℃;如果任其发展,气候变化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普遍和不可逆转影响的可能性将会增强[2-3].因此,控制大气中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浓度(即“减排增汇”)是应对气候危机、维护生态平衡的核心策略.大气、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是人工源温室气体的3个可能的容纳汇.在关键性、颠覆性能源技术还没有取得突破之前,通过人为生态工程建设、巩固和提升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是最为行之有效、最绿色、最经济、最具规模的碳中和技术途径[4]. ...
Climate Change 2023:Synthesis Report
1
2023
... 碳元素作为地球生命体系的基石,不仅是构成有机物质的核心成分,更承载着人类文明发展所需的能量载体.地球上大部分的碳储存在岩石中,其余的存在于海洋、大气、植物、土壤和化石燃料中.碳在这些储存库之间的流动,形成了维持地球系统稳定的关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碳循环,并且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与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显著攀升,致使碳循环研究成为地球科学领域的前沿热点[1].人类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明确无疑,化石燃料燃烧、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预计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可能会导致21世纪全球温升超过1.5 ℃;如果任其发展,气候变化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普遍和不可逆转影响的可能性将会增强[2-3].因此,控制大气中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浓度(即“减排增汇”)是应对气候危机、维护生态平衡的核心策略.大气、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是人工源温室气体的3个可能的容纳汇.在关键性、颠覆性能源技术还没有取得突破之前,通过人为生态工程建设、巩固和提升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是最为行之有效、最绿色、最经济、最具规模的碳中和技术途径[4]. ...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略之探讨
1
2022
... 碳元素作为地球生命体系的基石,不仅是构成有机物质的核心成分,更承载着人类文明发展所需的能量载体.地球上大部分的碳储存在岩石中,其余的存在于海洋、大气、植物、土壤和化石燃料中.碳在这些储存库之间的流动,形成了维持地球系统稳定的关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碳循环,并且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与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显著攀升,致使碳循环研究成为地球科学领域的前沿热点[1].人类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明确无疑,化石燃料燃烧、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预计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可能会导致21世纪全球温升超过1.5 ℃;如果任其发展,气候变化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普遍和不可逆转影响的可能性将会增强[2-3].因此,控制大气中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浓度(即“减排增汇”)是应对气候危机、维护生态平衡的核心策略.大气、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是人工源温室气体的3个可能的容纳汇.在关键性、颠覆性能源技术还没有取得突破之前,通过人为生态工程建设、巩固和提升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是最为行之有效、最绿色、最经济、最具规模的碳中和技术途径[4]. ...
1
2013
... 沙地泛指草原地带内出现的沙质土地,早在20世纪60年代,沙地在中国已经是很常见的地理学名词,通常用在对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和呼伦贝尔四大沙地的称呼上[5].沙地的地理学概念主要是指分布于干旱、极干旱地区以外的沙质土地中以固定、半固定沙丘或以沙质覆盖为主的区域.中国地理学界把降水200~400 mm的半干旱地区和400~600 mm的半湿润地区、温度条件跨越暖温带和温带区、植被生物带自东南向西北为森林草原过渡带和干草原地区的类沙漠景观称为沙地[6].中国的四大沙地虽然南北跨越10个纬度,东西跨越16个经度,但从植被区划上看全都分布在温带草原区域[7].沙漠化是指使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漠景观的土地退化[8].草地沙漠化是草地退化的特殊类型[9],属于草地退化最严重的阶段[10].因此,生态学视角下,中国四大沙地的形成实质是温带草原沙漠化的产物.这种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沙地既区别于干旱、极干旱地区的典型沙漠,又具有独特的生态脆弱性.全球变化背景下,土地沙漠化与大气CO2浓度升高存在必然联系[11-12],干旱半干旱区因其广域性分布和严重退化被认为是固碳潜力最大的区域[13],以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或土地利用的有效管理可以蓄积、维持和增大植被及土壤碳库[14]等科学共识,推动中国沙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固碳现状和潜力评估等方面的研究自20世纪末以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
1
2023
... 沙地泛指草原地带内出现的沙质土地,早在20世纪60年代,沙地在中国已经是很常见的地理学名词,通常用在对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和呼伦贝尔四大沙地的称呼上[5].沙地的地理学概念主要是指分布于干旱、极干旱地区以外的沙质土地中以固定、半固定沙丘或以沙质覆盖为主的区域.中国地理学界把降水200~400 mm的半干旱地区和400~600 mm的半湿润地区、温度条件跨越暖温带和温带区、植被生物带自东南向西北为森林草原过渡带和干草原地区的类沙漠景观称为沙地[6].中国的四大沙地虽然南北跨越10个纬度,东西跨越16个经度,但从植被区划上看全都分布在温带草原区域[7].沙漠化是指使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漠景观的土地退化[8].草地沙漠化是草地退化的特殊类型[9],属于草地退化最严重的阶段[10].因此,生态学视角下,中国四大沙地的形成实质是温带草原沙漠化的产物.这种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沙地既区别于干旱、极干旱地区的典型沙漠,又具有独特的生态脆弱性.全球变化背景下,土地沙漠化与大气CO2浓度升高存在必然联系[11-12],干旱半干旱区因其广域性分布和严重退化被认为是固碳潜力最大的区域[13],以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或土地利用的有效管理可以蓄积、维持和增大植被及土壤碳库[14]等科学共识,推动中国沙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固碳现状和潜力评估等方面的研究自20世纪末以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
1
2001
... 沙地泛指草原地带内出现的沙质土地,早在20世纪60年代,沙地在中国已经是很常见的地理学名词,通常用在对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和呼伦贝尔四大沙地的称呼上[5].沙地的地理学概念主要是指分布于干旱、极干旱地区以外的沙质土地中以固定、半固定沙丘或以沙质覆盖为主的区域.中国地理学界把降水200~400 mm的半干旱地区和400~600 mm的半湿润地区、温度条件跨越暖温带和温带区、植被生物带自东南向西北为森林草原过渡带和干草原地区的类沙漠景观称为沙地[6].中国的四大沙地虽然南北跨越10个纬度,东西跨越16个经度,但从植被区划上看全都分布在温带草原区域[7].沙漠化是指使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漠景观的土地退化[8].草地沙漠化是草地退化的特殊类型[9],属于草地退化最严重的阶段[10].因此,生态学视角下,中国四大沙地的形成实质是温带草原沙漠化的产物.这种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沙地既区别于干旱、极干旱地区的典型沙漠,又具有独特的生态脆弱性.全球变化背景下,土地沙漠化与大气CO2浓度升高存在必然联系[11-12],干旱半干旱区因其广域性分布和严重退化被认为是固碳潜力最大的区域[13],以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或土地利用的有效管理可以蓄积、维持和增大植被及土壤碳库[14]等科学共识,推动中国沙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固碳现状和潜力评估等方面的研究自20世纪末以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
1
1989
... 沙地泛指草原地带内出现的沙质土地,早在20世纪60年代,沙地在中国已经是很常见的地理学名词,通常用在对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和呼伦贝尔四大沙地的称呼上[5].沙地的地理学概念主要是指分布于干旱、极干旱地区以外的沙质土地中以固定、半固定沙丘或以沙质覆盖为主的区域.中国地理学界把降水200~400 mm的半干旱地区和400~600 mm的半湿润地区、温度条件跨越暖温带和温带区、植被生物带自东南向西北为森林草原过渡带和干草原地区的类沙漠景观称为沙地[6].中国的四大沙地虽然南北跨越10个纬度,东西跨越16个经度,但从植被区划上看全都分布在温带草原区域[7].沙漠化是指使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漠景观的土地退化[8].草地沙漠化是草地退化的特殊类型[9],属于草地退化最严重的阶段[10].因此,生态学视角下,中国四大沙地的形成实质是温带草原沙漠化的产物.这种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沙地既区别于干旱、极干旱地区的典型沙漠,又具有独特的生态脆弱性.全球变化背景下,土地沙漠化与大气CO2浓度升高存在必然联系[11-12],干旱半干旱区因其广域性分布和严重退化被认为是固碳潜力最大的区域[13],以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或土地利用的有效管理可以蓄积、维持和增大植被及土壤碳库[14]等科学共识,推动中国沙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固碳现状和潜力评估等方面的研究自20世纪末以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
1
2006
... 沙地泛指草原地带内出现的沙质土地,早在20世纪60年代,沙地在中国已经是很常见的地理学名词,通常用在对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和呼伦贝尔四大沙地的称呼上[5].沙地的地理学概念主要是指分布于干旱、极干旱地区以外的沙质土地中以固定、半固定沙丘或以沙质覆盖为主的区域.中国地理学界把降水200~400 mm的半干旱地区和400~600 mm的半湿润地区、温度条件跨越暖温带和温带区、植被生物带自东南向西北为森林草原过渡带和干草原地区的类沙漠景观称为沙地[6].中国的四大沙地虽然南北跨越10个纬度,东西跨越16个经度,但从植被区划上看全都分布在温带草原区域[7].沙漠化是指使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漠景观的土地退化[8].草地沙漠化是草地退化的特殊类型[9],属于草地退化最严重的阶段[10].因此,生态学视角下,中国四大沙地的形成实质是温带草原沙漠化的产物.这种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沙地既区别于干旱、极干旱地区的典型沙漠,又具有独特的生态脆弱性.全球变化背景下,土地沙漠化与大气CO2浓度升高存在必然联系[11-12],干旱半干旱区因其广域性分布和严重退化被认为是固碳潜力最大的区域[13],以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或土地利用的有效管理可以蓄积、维持和增大植被及土壤碳库[14]等科学共识,推动中国沙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固碳现状和潜力评估等方面的研究自20世纪末以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
沙漠化对科尔沁沙质草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及其成因分析
1
2013
... 沙地泛指草原地带内出现的沙质土地,早在20世纪60年代,沙地在中国已经是很常见的地理学名词,通常用在对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和呼伦贝尔四大沙地的称呼上[5].沙地的地理学概念主要是指分布于干旱、极干旱地区以外的沙质土地中以固定、半固定沙丘或以沙质覆盖为主的区域.中国地理学界把降水200~400 mm的半干旱地区和400~600 mm的半湿润地区、温度条件跨越暖温带和温带区、植被生物带自东南向西北为森林草原过渡带和干草原地区的类沙漠景观称为沙地[6].中国的四大沙地虽然南北跨越10个纬度,东西跨越16个经度,但从植被区划上看全都分布在温带草原区域[7].沙漠化是指使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漠景观的土地退化[8].草地沙漠化是草地退化的特殊类型[9],属于草地退化最严重的阶段[10].因此,生态学视角下,中国四大沙地的形成实质是温带草原沙漠化的产物.这种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沙地既区别于干旱、极干旱地区的典型沙漠,又具有独特的生态脆弱性.全球变化背景下,土地沙漠化与大气CO2浓度升高存在必然联系[11-12],干旱半干旱区因其广域性分布和严重退化被认为是固碳潜力最大的区域[13],以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或土地利用的有效管理可以蓄积、维持和增大植被及土壤碳库[14]等科学共识,推动中国沙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固碳现状和潜力评估等方面的研究自20世纪末以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
Potential of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to sequester carbon and mitigate the greenhouse effect
1
2001
... 沙地泛指草原地带内出现的沙质土地,早在20世纪60年代,沙地在中国已经是很常见的地理学名词,通常用在对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和呼伦贝尔四大沙地的称呼上[5].沙地的地理学概念主要是指分布于干旱、极干旱地区以外的沙质土地中以固定、半固定沙丘或以沙质覆盖为主的区域.中国地理学界把降水200~400 mm的半干旱地区和400~600 mm的半湿润地区、温度条件跨越暖温带和温带区、植被生物带自东南向西北为森林草原过渡带和干草原地区的类沙漠景观称为沙地[6].中国的四大沙地虽然南北跨越10个纬度,东西跨越16个经度,但从植被区划上看全都分布在温带草原区域[7].沙漠化是指使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漠景观的土地退化[8].草地沙漠化是草地退化的特殊类型[9],属于草地退化最严重的阶段[10].因此,生态学视角下,中国四大沙地的形成实质是温带草原沙漠化的产物.这种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沙地既区别于干旱、极干旱地区的典型沙漠,又具有独特的生态脆弱性.全球变化背景下,土地沙漠化与大气CO2浓度升高存在必然联系[11-12],干旱半干旱区因其广域性分布和严重退化被认为是固碳潜力最大的区域[13],以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或土地利用的有效管理可以蓄积、维持和增大植被及土壤碳库[14]等科学共识,推动中国沙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固碳现状和潜力评估等方面的研究自20世纪末以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
Regional desertification:a global synthesis
1
2008
... 沙地泛指草原地带内出现的沙质土地,早在20世纪60年代,沙地在中国已经是很常见的地理学名词,通常用在对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和呼伦贝尔四大沙地的称呼上[5].沙地的地理学概念主要是指分布于干旱、极干旱地区以外的沙质土地中以固定、半固定沙丘或以沙质覆盖为主的区域.中国地理学界把降水200~400 mm的半干旱地区和400~600 mm的半湿润地区、温度条件跨越暖温带和温带区、植被生物带自东南向西北为森林草原过渡带和干草原地区的类沙漠景观称为沙地[6].中国的四大沙地虽然南北跨越10个纬度,东西跨越16个经度,但从植被区划上看全都分布在温带草原区域[7].沙漠化是指使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漠景观的土地退化[8].草地沙漠化是草地退化的特殊类型[9],属于草地退化最严重的阶段[10].因此,生态学视角下,中国四大沙地的形成实质是温带草原沙漠化的产物.这种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沙地既区别于干旱、极干旱地区的典型沙漠,又具有独特的生态脆弱性.全球变化背景下,土地沙漠化与大气CO2浓度升高存在必然联系[11-12],干旱半干旱区因其广域性分布和严重退化被认为是固碳潜力最大的区域[13],以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或土地利用的有效管理可以蓄积、维持和增大植被及土壤碳库[14]等科学共识,推动中国沙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固碳现状和潜力评估等方面的研究自20世纪末以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Grassland Systems
1
2010
... 沙地泛指草原地带内出现的沙质土地,早在20世纪60年代,沙地在中国已经是很常见的地理学名词,通常用在对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和呼伦贝尔四大沙地的称呼上[5].沙地的地理学概念主要是指分布于干旱、极干旱地区以外的沙质土地中以固定、半固定沙丘或以沙质覆盖为主的区域.中国地理学界把降水200~400 mm的半干旱地区和400~600 mm的半湿润地区、温度条件跨越暖温带和温带区、植被生物带自东南向西北为森林草原过渡带和干草原地区的类沙漠景观称为沙地[6].中国的四大沙地虽然南北跨越10个纬度,东西跨越16个经度,但从植被区划上看全都分布在温带草原区域[7].沙漠化是指使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漠景观的土地退化[8].草地沙漠化是草地退化的特殊类型[9],属于草地退化最严重的阶段[10].因此,生态学视角下,中国四大沙地的形成实质是温带草原沙漠化的产物.这种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沙地既区别于干旱、极干旱地区的典型沙漠,又具有独特的生态脆弱性.全球变化背景下,土地沙漠化与大气CO2浓度升高存在必然联系[11-12],干旱半干旱区因其广域性分布和严重退化被认为是固碳潜力最大的区域[13],以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或土地利用的有效管理可以蓄积、维持和增大植被及土壤碳库[14]等科学共识,推动中国沙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固碳现状和潜力评估等方面的研究自20世纪末以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
1
2000
... 沙地泛指草原地带内出现的沙质土地,早在20世纪60年代,沙地在中国已经是很常见的地理学名词,通常用在对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和呼伦贝尔四大沙地的称呼上[5].沙地的地理学概念主要是指分布于干旱、极干旱地区以外的沙质土地中以固定、半固定沙丘或以沙质覆盖为主的区域.中国地理学界把降水200~400 mm的半干旱地区和400~600 mm的半湿润地区、温度条件跨越暖温带和温带区、植被生物带自东南向西北为森林草原过渡带和干草原地区的类沙漠景观称为沙地[6].中国的四大沙地虽然南北跨越10个纬度,东西跨越16个经度,但从植被区划上看全都分布在温带草原区域[7].沙漠化是指使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漠景观的土地退化[8].草地沙漠化是草地退化的特殊类型[9],属于草地退化最严重的阶段[10].因此,生态学视角下,中国四大沙地的形成实质是温带草原沙漠化的产物.这种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沙地既区别于干旱、极干旱地区的典型沙漠,又具有独特的生态脆弱性.全球变化背景下,土地沙漠化与大气CO2浓度升高存在必然联系[11-12],干旱半干旱区因其广域性分布和严重退化被认为是固碳潜力最大的区域[13],以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或土地利用的有效管理可以蓄积、维持和增大植被及土壤碳库[14]等科学共识,推动中国沙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固碳现状和潜力评估等方面的研究自20世纪末以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
科尔沁沙地1961-2021年主要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以奈曼旗为例
1
2023
...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奈曼沙漠化研究站(简称奈曼站)始建于1985年,是中国科学院在北方农牧交错带建立的专门从事土地沙漠化防治的野外观测研究站.该站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的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境内(42°55′N、120°42′E,海拔345 m),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别为6.95 ℃和345 mm[15];≥10 ℃的积温为3 000~3 400 ℃,年均潜在蒸发量1 973 mm,年平均风速3.5 m·s⁻¹,年大风日数20~60 d;地带性土壤为沙质栗钙土,但在风蚀作用下多已退化为风沙土[16].奈曼站的建站动因源于京通(北京-通辽)铁路奈曼段的防沙治沙需求,自1966年起,奈曼站科研人员即配合铁路部门开展线路踏勘与选线工作,1970—1983年相继开展了流沙固定试验、铁路防沙技术体系构建与示范,以及防护体系生态效益研究等工作,应国家及地方防沙治沙需求于1985年正式建站,定位于“研究半干旱农牧交错区沙漠化土地发生发展与建立最佳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生产力及其演变规律,为高效合理利用沙漠化土地提供理论依据及示范样板”.奈曼站于1992年成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站,2003年被遴选为国家林业局沙尘暴地面监测站,2005年成为国家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NERN)站(内蒙古奈曼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先后被认定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奈曼青少年科学教育基地(2004年)、通辽市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基地(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科普示范基地(2018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2年);2023年入选为水利部国家水土保持监测站,2024年入选为生态环境部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40年来,奈曼站立足科尔沁沙地,定位于“半干旱农牧交错区土地沙漠化及其治理的应用基础研究”,围绕土地沙漠化发生机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机理、区域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示范,以及沙地生态系统变化长期定位监测等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原创性成果,为“三北”防护林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其中,“奈曼沙漠化土地综合整治模式”及相关理论和技术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等机构列入防沙治沙基本培训教材. ...
科尔沁沙地植被的统计学特征与土地沙漠化
1
2004
...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奈曼沙漠化研究站(简称奈曼站)始建于1985年,是中国科学院在北方农牧交错带建立的专门从事土地沙漠化防治的野外观测研究站.该站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的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境内(42°55′N、120°42′E,海拔345 m),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别为6.95 ℃和345 mm[15];≥10 ℃的积温为3 000~3 400 ℃,年均潜在蒸发量1 973 mm,年平均风速3.5 m·s⁻¹,年大风日数20~60 d;地带性土壤为沙质栗钙土,但在风蚀作用下多已退化为风沙土[16].奈曼站的建站动因源于京通(北京-通辽)铁路奈曼段的防沙治沙需求,自1966年起,奈曼站科研人员即配合铁路部门开展线路踏勘与选线工作,1970—1983年相继开展了流沙固定试验、铁路防沙技术体系构建与示范,以及防护体系生态效益研究等工作,应国家及地方防沙治沙需求于1985年正式建站,定位于“研究半干旱农牧交错区沙漠化土地发生发展与建立最佳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生产力及其演变规律,为高效合理利用沙漠化土地提供理论依据及示范样板”.奈曼站于1992年成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站,2003年被遴选为国家林业局沙尘暴地面监测站,2005年成为国家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NERN)站(内蒙古奈曼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先后被认定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奈曼青少年科学教育基地(2004年)、通辽市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基地(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科普示范基地(2018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2年);2023年入选为水利部国家水土保持监测站,2024年入选为生态环境部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40年来,奈曼站立足科尔沁沙地,定位于“半干旱农牧交错区土地沙漠化及其治理的应用基础研究”,围绕土地沙漠化发生机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机理、区域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示范,以及沙地生态系统变化长期定位监测等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原创性成果,为“三北”防护林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其中,“奈曼沙漠化土地综合整治模式”及相关理论和技术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等机构列入防沙治沙基本培训教材. ...
科尔沁沙地防沙治沙实践与生态可持续修复浅议
2
2024
...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双碳”目标深入推进的双重背景下,中国沙地生态系统因其独特的脆弱性特征与生态修复高固碳潜力,已成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核心阵地和陆地碳循环研究的关键区域.科尔沁沙地是中国四大沙地中面积较大且唯一位于大兴安岭以东的沙地,水热条件较好,植被区划上属于温带草原地带,原始景观是水草丰美的疏林草地,但是脆弱的生态环境基质条件叠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该区沙漠化急剧发展;以地跨内蒙古、辽宁、吉林三省区的19个县级行政区(总面积14.36 万km2)作为科尔沁沙地的界定范围[17],其1975、1990、2000、2010、2020年的沙漠化土地面积占该区总土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5.2%、32.0%、36.8%、36.2%、36.1%(数据来源于http:// www.geodata.cn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中国北方1∶10万沙漠化土地分布),而奈曼旗作为科尔沁沙地沙漠化发展最为严重的旗县之一,其沙漠化土地面积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比例高达69.5%[18].因此,科尔沁沙地不仅是国家防沙治沙的重中之重,亦是当前基于生态修复助推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点区域.本文以奈曼站建站40周年为契机,通过系统梳理总结建站以来围绕科尔沁沙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所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以期推动半干旱风沙区生态修复固碳增汇途径、过程与机理等的深化研究,为国家“双碳”目标在生态脆弱区的精准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路径. ...
... 奈曼站研究团队以科尔沁沙地(采样面积12.03 万km2)为核心研究区辐射整个北方农牧交错带(采样面积65.46 万km2),开展了迄今为止在该区域关于SOC研究覆盖面积最大、样点密度最高的野外调查取样工作,以及精度最高的SOC储量估算[17,39-42],取得重大进展. ...
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的沙漠化及其整治问题:以哲里木盟奈曼旗为例
2
1987
...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双碳”目标深入推进的双重背景下,中国沙地生态系统因其独特的脆弱性特征与生态修复高固碳潜力,已成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核心阵地和陆地碳循环研究的关键区域.科尔沁沙地是中国四大沙地中面积较大且唯一位于大兴安岭以东的沙地,水热条件较好,植被区划上属于温带草原地带,原始景观是水草丰美的疏林草地,但是脆弱的生态环境基质条件叠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该区沙漠化急剧发展;以地跨内蒙古、辽宁、吉林三省区的19个县级行政区(总面积14.36 万km2)作为科尔沁沙地的界定范围[17],其1975、1990、2000、2010、2020年的沙漠化土地面积占该区总土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5.2%、32.0%、36.8%、36.2%、36.1%(数据来源于http:// www.geodata.cn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中国北方1∶10万沙漠化土地分布),而奈曼旗作为科尔沁沙地沙漠化发展最为严重的旗县之一,其沙漠化土地面积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比例高达69.5%[18].因此,科尔沁沙地不仅是国家防沙治沙的重中之重,亦是当前基于生态修复助推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点区域.本文以奈曼站建站40周年为契机,通过系统梳理总结建站以来围绕科尔沁沙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所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以期推动半干旱风沙区生态修复固碳增汇途径、过程与机理等的深化研究,为国家“双碳”目标在生态脆弱区的精准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路径. ...
...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的科研实践中,奈曼站的研究重点聚焦于揭示土地沙漠化正逆过程中植被生物量与土壤质量的动态演变规律.虽然该阶段尚未形成明确的“碳”研究主题,但基于植物生物量干重、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碳当量之间的转换系数,可有效反演出植被与土壤的碳含量/储量数据,为后续区域碳循环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本底数据支撑.这一时期取得的相关研究结果主要有:流动-半流动沙丘封育后的植被总生物量干重从1 089 kg·hm-2增加到4 676 kg·hm-2[18];人工固沙植被建设明显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但不同模式的作用效果有差异(樟子松+小叶锦鸡儿固沙区>小叶锦鸡儿固沙区>樟子松+差巴嘎蒿固沙区>樟子松固沙区>流沙区)[19];农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有机质下降幅度达71.2%[20];沙漠化导致沙丘草地土壤有机质从14.0 g·kg-1下降到2.1 g·kg-1、地上部生物量从3 750~6 000 kg·hm-2下降到300~750 kg·hm-2[21];流动沙地转换为沙地薄膜稻田后土壤有机质从0.82 g·kg-1增加到1.80 g·kg-1[22];沙丘不同部位植被枯落物年均产量分别为丘间地94.8 g·m-2、沙丘顶40.4 g·m-2、迎风坡35.5 g·m-2和背风坡37.4 g·m-2,枯落物的平均分解转化率为0.11%~0.18%[23];流动沙丘铺设草方格、秸秆栅栏沙障和栽植差巴嘎蒿后,植被生物量(地上+地下)分别增加116.4、94.5、91.0 g·m-2[24]. ...
京通铁路两侧防护体系的建立及其生态效益的研究:以奈曼地段为例
1
1989
...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的科研实践中,奈曼站的研究重点聚焦于揭示土地沙漠化正逆过程中植被生物量与土壤质量的动态演变规律.虽然该阶段尚未形成明确的“碳”研究主题,但基于植物生物量干重、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碳当量之间的转换系数,可有效反演出植被与土壤的碳含量/储量数据,为后续区域碳循环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本底数据支撑.这一时期取得的相关研究结果主要有:流动-半流动沙丘封育后的植被总生物量干重从1 089 kg·hm-2增加到4 676 kg·hm-2[18];人工固沙植被建设明显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但不同模式的作用效果有差异(樟子松+小叶锦鸡儿固沙区>小叶锦鸡儿固沙区>樟子松+差巴嘎蒿固沙区>樟子松固沙区>流沙区)[19];农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有机质下降幅度达71.2%[20];沙漠化导致沙丘草地土壤有机质从14.0 g·kg-1下降到2.1 g·kg-1、地上部生物量从3 750~6 000 kg·hm-2下降到300~750 kg·hm-2[21];流动沙地转换为沙地薄膜稻田后土壤有机质从0.82 g·kg-1增加到1.80 g·kg-1[22];沙丘不同部位植被枯落物年均产量分别为丘间地94.8 g·m-2、沙丘顶40.4 g·m-2、迎风坡35.5 g·m-2和背风坡37.4 g·m-2,枯落物的平均分解转化率为0.11%~0.18%[23];流动沙丘铺设草方格、秸秆栅栏沙障和栽植差巴嘎蒿后,植被生物量(地上+地下)分别增加116.4、94.5、91.0 g·m-2[24]. ...
科尔沁地区农田土壤沙漠化演变的研究
1
1996
...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的科研实践中,奈曼站的研究重点聚焦于揭示土地沙漠化正逆过程中植被生物量与土壤质量的动态演变规律.虽然该阶段尚未形成明确的“碳”研究主题,但基于植物生物量干重、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碳当量之间的转换系数,可有效反演出植被与土壤的碳含量/储量数据,为后续区域碳循环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本底数据支撑.这一时期取得的相关研究结果主要有:流动-半流动沙丘封育后的植被总生物量干重从1 089 kg·hm-2增加到4 676 kg·hm-2[18];人工固沙植被建设明显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但不同模式的作用效果有差异(樟子松+小叶锦鸡儿固沙区>小叶锦鸡儿固沙区>樟子松+差巴嘎蒿固沙区>樟子松固沙区>流沙区)[19];农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有机质下降幅度达71.2%[20];沙漠化导致沙丘草地土壤有机质从14.0 g·kg-1下降到2.1 g·kg-1、地上部生物量从3 750~6 000 kg·hm-2下降到300~750 kg·hm-2[21];流动沙地转换为沙地薄膜稻田后土壤有机质从0.82 g·kg-1增加到1.80 g·kg-1[22];沙丘不同部位植被枯落物年均产量分别为丘间地94.8 g·m-2、沙丘顶40.4 g·m-2、迎风坡35.5 g·m-2和背风坡37.4 g·m-2,枯落物的平均分解转化率为0.11%~0.18%[23];流动沙丘铺设草方格、秸秆栅栏沙障和栽植差巴嘎蒿后,植被生物量(地上+地下)分别增加116.4、94.5、91.0 g·m-2[24]. ...
科尔沁沙地沙丘地自然条件特征
1
1995
...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的科研实践中,奈曼站的研究重点聚焦于揭示土地沙漠化正逆过程中植被生物量与土壤质量的动态演变规律.虽然该阶段尚未形成明确的“碳”研究主题,但基于植物生物量干重、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碳当量之间的转换系数,可有效反演出植被与土壤的碳含量/储量数据,为后续区域碳循环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本底数据支撑.这一时期取得的相关研究结果主要有:流动-半流动沙丘封育后的植被总生物量干重从1 089 kg·hm-2增加到4 676 kg·hm-2[18];人工固沙植被建设明显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但不同模式的作用效果有差异(樟子松+小叶锦鸡儿固沙区>小叶锦鸡儿固沙区>樟子松+差巴嘎蒿固沙区>樟子松固沙区>流沙区)[19];农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有机质下降幅度达71.2%[20];沙漠化导致沙丘草地土壤有机质从14.0 g·kg-1下降到2.1 g·kg-1、地上部生物量从3 750~6 000 kg·hm-2下降到300~750 kg·hm-2[21];流动沙地转换为沙地薄膜稻田后土壤有机质从0.82 g·kg-1增加到1.80 g·kg-1[22];沙丘不同部位植被枯落物年均产量分别为丘间地94.8 g·m-2、沙丘顶40.4 g·m-2、迎风坡35.5 g·m-2和背风坡37.4 g·m-2,枯落物的平均分解转化率为0.11%~0.18%[23];流动沙丘铺设草方格、秸秆栅栏沙障和栽植差巴嘎蒿后,植被生物量(地上+地下)分别增加116.4、94.5、91.0 g·m-2[24]. ...
沙地薄膜稻田生态环境特征
1
1995
...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的科研实践中,奈曼站的研究重点聚焦于揭示土地沙漠化正逆过程中植被生物量与土壤质量的动态演变规律.虽然该阶段尚未形成明确的“碳”研究主题,但基于植物生物量干重、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碳当量之间的转换系数,可有效反演出植被与土壤的碳含量/储量数据,为后续区域碳循环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本底数据支撑.这一时期取得的相关研究结果主要有:流动-半流动沙丘封育后的植被总生物量干重从1 089 kg·hm-2增加到4 676 kg·hm-2[18];人工固沙植被建设明显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但不同模式的作用效果有差异(樟子松+小叶锦鸡儿固沙区>小叶锦鸡儿固沙区>樟子松+差巴嘎蒿固沙区>樟子松固沙区>流沙区)[19];农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有机质下降幅度达71.2%[20];沙漠化导致沙丘草地土壤有机质从14.0 g·kg-1下降到2.1 g·kg-1、地上部生物量从3 750~6 000 kg·hm-2下降到300~750 kg·hm-2[21];流动沙地转换为沙地薄膜稻田后土壤有机质从0.82 g·kg-1增加到1.80 g·kg-1[22];沙丘不同部位植被枯落物年均产量分别为丘间地94.8 g·m-2、沙丘顶40.4 g·m-2、迎风坡35.5 g·m-2和背风坡37.4 g·m-2,枯落物的平均分解转化率为0.11%~0.18%[23];流动沙丘铺设草方格、秸秆栅栏沙障和栽植差巴嘎蒿后,植被生物量(地上+地下)分别增加116.4、94.5、91.0 g·m-2[24]. ...
科尔沁沙地土壤有机质动态分析
1
1997
...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的科研实践中,奈曼站的研究重点聚焦于揭示土地沙漠化正逆过程中植被生物量与土壤质量的动态演变规律.虽然该阶段尚未形成明确的“碳”研究主题,但基于植物生物量干重、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碳当量之间的转换系数,可有效反演出植被与土壤的碳含量/储量数据,为后续区域碳循环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本底数据支撑.这一时期取得的相关研究结果主要有:流动-半流动沙丘封育后的植被总生物量干重从1 089 kg·hm-2增加到4 676 kg·hm-2[18];人工固沙植被建设明显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但不同模式的作用效果有差异(樟子松+小叶锦鸡儿固沙区>小叶锦鸡儿固沙区>樟子松+差巴嘎蒿固沙区>樟子松固沙区>流沙区)[19];农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有机质下降幅度达71.2%[20];沙漠化导致沙丘草地土壤有机质从14.0 g·kg-1下降到2.1 g·kg-1、地上部生物量从3 750~6 000 kg·hm-2下降到300~750 kg·hm-2[21];流动沙地转换为沙地薄膜稻田后土壤有机质从0.82 g·kg-1增加到1.80 g·kg-1[22];沙丘不同部位植被枯落物年均产量分别为丘间地94.8 g·m-2、沙丘顶40.4 g·m-2、迎风坡35.5 g·m-2和背风坡37.4 g·m-2,枯落物的平均分解转化率为0.11%~0.18%[23];流动沙丘铺设草方格、秸秆栅栏沙障和栽植差巴嘎蒿后,植被生物量(地上+地下)分别增加116.4、94.5、91.0 g·m-2[24]. ...
科尔沁沙地采用人工植被对流沙治理的技术
1
2000
...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的科研实践中,奈曼站的研究重点聚焦于揭示土地沙漠化正逆过程中植被生物量与土壤质量的动态演变规律.虽然该阶段尚未形成明确的“碳”研究主题,但基于植物生物量干重、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碳当量之间的转换系数,可有效反演出植被与土壤的碳含量/储量数据,为后续区域碳循环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本底数据支撑.这一时期取得的相关研究结果主要有:流动-半流动沙丘封育后的植被总生物量干重从1 089 kg·hm-2增加到4 676 kg·hm-2[18];人工固沙植被建设明显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但不同模式的作用效果有差异(樟子松+小叶锦鸡儿固沙区>小叶锦鸡儿固沙区>樟子松+差巴嘎蒿固沙区>樟子松固沙区>流沙区)[19];农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有机质下降幅度达71.2%[20];沙漠化导致沙丘草地土壤有机质从14.0 g·kg-1下降到2.1 g·kg-1、地上部生物量从3 750~6 000 kg·hm-2下降到300~750 kg·hm-2[21];流动沙地转换为沙地薄膜稻田后土壤有机质从0.82 g·kg-1增加到1.80 g·kg-1[22];沙丘不同部位植被枯落物年均产量分别为丘间地94.8 g·m-2、沙丘顶40.4 g·m-2、迎风坡35.5 g·m-2和背风坡37.4 g·m-2,枯落物的平均分解转化率为0.11%~0.18%[23];流动沙丘铺设草方格、秸秆栅栏沙障和栽植差巴嘎蒿后,植被生物量(地上+地下)分别增加116.4、94.5、91.0 g·m-2[24]. ...
持续放牧和围封对科尔沁退化沙地草地碳截存的影响
1
2003
...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奈曼站自21世纪以来逐步建立起以“碳”为核心的系统性研究体系.针对植被与土壤碳含量/储量及其变化方面的研究主要有:持续放牧的退化沙质草地围封5年和10年后,土壤有机碳(SOC)储量从493 g·m-2分别增加到524 g·m-2和584 g·m-2,植物系统碳储量从95 g·m-2分别增加到146 g·m⁻²和309 g·m-2[25];土壤黏粉粒吹蚀1%则SOC含量下降0.169 g·kg-1,沙漠化程度增加1级土壤颗粒有机碳(POC)下降0.430 g·kg-1,首次从稳定/非稳定性碳的角度探究了沙漠化过程中SOC衰减的机理[26];小叶锦鸡儿固沙林建植5、13、21、28年后灌丛下0~5 cm层SOC含量分别比流动沙丘(0.284 g·kg-1)增加了4.6、13.3、16.5、20.5倍[27];从潜在沙漠化农田向严重沙漠化农田转变过程中,SOC含量下降了65%[28];农田严重风蚀和风积分别导致SOC含量下降71%和19%[29];随沙漠化的发展从丘间低地到固定、半固定、半流动和流动沙丘,植被(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碳储量分别降低26%、51%、79%和91%,SOC储量分别降低52%、76%、87%和90%[30];20世纪科尔沁沙地沙漠化导致植物-土壤系统有机碳损失总量为107.53 Mt(3.6 kg·m-2),其中SOC的损失量占94.5%[31],单位面积SOC损失量草地(1 116 g·m-2)高于农田(324 g·m-2)[32]. ...
农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和氮的衰减及其机理研究
1
2003
...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奈曼站自21世纪以来逐步建立起以“碳”为核心的系统性研究体系.针对植被与土壤碳含量/储量及其变化方面的研究主要有:持续放牧的退化沙质草地围封5年和10年后,土壤有机碳(SOC)储量从493 g·m-2分别增加到524 g·m-2和584 g·m-2,植物系统碳储量从95 g·m-2分别增加到146 g·m⁻²和309 g·m-2[25];土壤黏粉粒吹蚀1%则SOC含量下降0.169 g·kg-1,沙漠化程度增加1级土壤颗粒有机碳(POC)下降0.430 g·kg-1,首次从稳定/非稳定性碳的角度探究了沙漠化过程中SOC衰减的机理[26];小叶锦鸡儿固沙林建植5、13、21、28年后灌丛下0~5 cm层SOC含量分别比流动沙丘(0.284 g·kg-1)增加了4.6、13.3、16.5、20.5倍[27];从潜在沙漠化农田向严重沙漠化农田转变过程中,SOC含量下降了65%[28];农田严重风蚀和风积分别导致SOC含量下降71%和19%[29];随沙漠化的发展从丘间低地到固定、半固定、半流动和流动沙丘,植被(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碳储量分别降低26%、51%、79%和91%,SOC储量分别降低52%、76%、87%和90%[30];20世纪科尔沁沙地沙漠化导致植物-土壤系统有机碳损失总量为107.53 Mt(3.6 kg·m-2),其中SOC的损失量占94.5%[31],单位面积SOC损失量草地(1 116 g·m-2)高于农田(324 g·m-2)[32]. ...
科尔沁沙地不同年代小叶锦鸡儿人工林植物群落特征及其土壤特性
1
2004
...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奈曼站自21世纪以来逐步建立起以“碳”为核心的系统性研究体系.针对植被与土壤碳含量/储量及其变化方面的研究主要有:持续放牧的退化沙质草地围封5年和10年后,土壤有机碳(SOC)储量从493 g·m-2分别增加到524 g·m-2和584 g·m-2,植物系统碳储量从95 g·m-2分别增加到146 g·m⁻²和309 g·m-2[25];土壤黏粉粒吹蚀1%则SOC含量下降0.169 g·kg-1,沙漠化程度增加1级土壤颗粒有机碳(POC)下降0.430 g·kg-1,首次从稳定/非稳定性碳的角度探究了沙漠化过程中SOC衰减的机理[26];小叶锦鸡儿固沙林建植5、13、21、28年后灌丛下0~5 cm层SOC含量分别比流动沙丘(0.284 g·kg-1)增加了4.6、13.3、16.5、20.5倍[27];从潜在沙漠化农田向严重沙漠化农田转变过程中,SOC含量下降了65%[28];农田严重风蚀和风积分别导致SOC含量下降71%和19%[29];随沙漠化的发展从丘间低地到固定、半固定、半流动和流动沙丘,植被(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碳储量分别降低26%、51%、79%和91%,SOC储量分别降低52%、76%、87%和90%[30];20世纪科尔沁沙地沙漠化导致植物-土壤系统有机碳损失总量为107.53 Mt(3.6 kg·m-2),其中SOC的损失量占94.5%[31],单位面积SOC损失量草地(1 116 g·m-2)高于农田(324 g·m-2)[32]. ...
Fractal features of soil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and the implication for indicating desertification
1
2004
...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奈曼站自21世纪以来逐步建立起以“碳”为核心的系统性研究体系.针对植被与土壤碳含量/储量及其变化方面的研究主要有:持续放牧的退化沙质草地围封5年和10年后,土壤有机碳(SOC)储量从493 g·m-2分别增加到524 g·m-2和584 g·m-2,植物系统碳储量从95 g·m-2分别增加到146 g·m⁻²和309 g·m-2[25];土壤黏粉粒吹蚀1%则SOC含量下降0.169 g·kg-1,沙漠化程度增加1级土壤颗粒有机碳(POC)下降0.430 g·kg-1,首次从稳定/非稳定性碳的角度探究了沙漠化过程中SOC衰减的机理[26];小叶锦鸡儿固沙林建植5、13、21、28年后灌丛下0~5 cm层SOC含量分别比流动沙丘(0.284 g·kg-1)增加了4.6、13.3、16.5、20.5倍[27];从潜在沙漠化农田向严重沙漠化农田转变过程中,SOC含量下降了65%[28];农田严重风蚀和风积分别导致SOC含量下降71%和19%[29];随沙漠化的发展从丘间低地到固定、半固定、半流动和流动沙丘,植被(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碳储量分别降低26%、51%、79%和91%,SOC储量分别降低52%、76%、87%和90%[30];20世纪科尔沁沙地沙漠化导致植物-土壤系统有机碳损失总量为107.53 Mt(3.6 kg·m-2),其中SOC的损失量占94.5%[31],单位面积SOC损失量草地(1 116 g·m-2)高于农田(324 g·m-2)[32]. ...
Wind erosion and sand accumulation effects on soil properties in Horqin Sandy Farmland,Inner Mongolia
1
2006
...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奈曼站自21世纪以来逐步建立起以“碳”为核心的系统性研究体系.针对植被与土壤碳含量/储量及其变化方面的研究主要有:持续放牧的退化沙质草地围封5年和10年后,土壤有机碳(SOC)储量从493 g·m-2分别增加到524 g·m-2和584 g·m-2,植物系统碳储量从95 g·m-2分别增加到146 g·m⁻²和309 g·m-2[25];土壤黏粉粒吹蚀1%则SOC含量下降0.169 g·kg-1,沙漠化程度增加1级土壤颗粒有机碳(POC)下降0.430 g·kg-1,首次从稳定/非稳定性碳的角度探究了沙漠化过程中SOC衰减的机理[26];小叶锦鸡儿固沙林建植5、13、21、28年后灌丛下0~5 cm层SOC含量分别比流动沙丘(0.284 g·kg-1)增加了4.6、13.3、16.5、20.5倍[27];从潜在沙漠化农田向严重沙漠化农田转变过程中,SOC含量下降了65%[28];农田严重风蚀和风积分别导致SOC含量下降71%和19%[29];随沙漠化的发展从丘间低地到固定、半固定、半流动和流动沙丘,植被(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碳储量分别降低26%、51%、79%和91%,SOC储量分别降低52%、76%、87%和90%[30];20世纪科尔沁沙地沙漠化导致植物-土壤系统有机碳损失总量为107.53 Mt(3.6 kg·m-2),其中SOC的损失量占94.5%[31],单位面积SOC损失量草地(1 116 g·m-2)高于农田(324 g·m-2)[32]. ...
Biomass energy,carbon and nitrogen stores in different habitats along a desertification gradient in the semiarid Horqin Sandy Land
1
2006
...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奈曼站自21世纪以来逐步建立起以“碳”为核心的系统性研究体系.针对植被与土壤碳含量/储量及其变化方面的研究主要有:持续放牧的退化沙质草地围封5年和10年后,土壤有机碳(SOC)储量从493 g·m-2分别增加到524 g·m-2和584 g·m-2,植物系统碳储量从95 g·m-2分别增加到146 g·m⁻²和309 g·m-2[25];土壤黏粉粒吹蚀1%则SOC含量下降0.169 g·kg-1,沙漠化程度增加1级土壤颗粒有机碳(POC)下降0.430 g·kg-1,首次从稳定/非稳定性碳的角度探究了沙漠化过程中SOC衰减的机理[26];小叶锦鸡儿固沙林建植5、13、21、28年后灌丛下0~5 cm层SOC含量分别比流动沙丘(0.284 g·kg-1)增加了4.6、13.3、16.5、20.5倍[27];从潜在沙漠化农田向严重沙漠化农田转变过程中,SOC含量下降了65%[28];农田严重风蚀和风积分别导致SOC含量下降71%和19%[29];随沙漠化的发展从丘间低地到固定、半固定、半流动和流动沙丘,植被(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碳储量分别降低26%、51%、79%和91%,SOC储量分别降低52%、76%、87%和90%[30];20世纪科尔沁沙地沙漠化导致植物-土壤系统有机碳损失总量为107.53 Mt(3.6 kg·m-2),其中SOC的损失量占94.5%[31],单位面积SOC损失量草地(1 116 g·m-2)高于农田(324 g·m-2)[32]. ...
Desertification effects on C and N content of sandy soils under grassland in Horqin,northern China
1
2008
...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奈曼站自21世纪以来逐步建立起以“碳”为核心的系统性研究体系.针对植被与土壤碳含量/储量及其变化方面的研究主要有:持续放牧的退化沙质草地围封5年和10年后,土壤有机碳(SOC)储量从493 g·m-2分别增加到524 g·m-2和584 g·m-2,植物系统碳储量从95 g·m-2分别增加到146 g·m⁻²和309 g·m-2[25];土壤黏粉粒吹蚀1%则SOC含量下降0.169 g·kg-1,沙漠化程度增加1级土壤颗粒有机碳(POC)下降0.430 g·kg-1,首次从稳定/非稳定性碳的角度探究了沙漠化过程中SOC衰减的机理[26];小叶锦鸡儿固沙林建植5、13、21、28年后灌丛下0~5 cm层SOC含量分别比流动沙丘(0.284 g·kg-1)增加了4.6、13.3、16.5、20.5倍[27];从潜在沙漠化农田向严重沙漠化农田转变过程中,SOC含量下降了65%[28];农田严重风蚀和风积分别导致SOC含量下降71%和19%[29];随沙漠化的发展从丘间低地到固定、半固定、半流动和流动沙丘,植被(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碳储量分别降低26%、51%、79%和91%,SOC储量分别降低52%、76%、87%和90%[30];20世纪科尔沁沙地沙漠化导致植物-土壤系统有机碳损失总量为107.53 Mt(3.6 kg·m-2),其中SOC的损失量占94.5%[31],单位面积SOC损失量草地(1 116 g·m-2)高于农田(324 g·m-2)[32]. ...
Effects of desertification on soil organic C and N content in sandy farmland and grassland of Inner Mongolia
1
2009
...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奈曼站自21世纪以来逐步建立起以“碳”为核心的系统性研究体系.针对植被与土壤碳含量/储量及其变化方面的研究主要有:持续放牧的退化沙质草地围封5年和10年后,土壤有机碳(SOC)储量从493 g·m-2分别增加到524 g·m-2和584 g·m-2,植物系统碳储量从95 g·m-2分别增加到146 g·m⁻²和309 g·m-2[25];土壤黏粉粒吹蚀1%则SOC含量下降0.169 g·kg-1,沙漠化程度增加1级土壤颗粒有机碳(POC)下降0.430 g·kg-1,首次从稳定/非稳定性碳的角度探究了沙漠化过程中SOC衰减的机理[26];小叶锦鸡儿固沙林建植5、13、21、28年后灌丛下0~5 cm层SOC含量分别比流动沙丘(0.284 g·kg-1)增加了4.6、13.3、16.5、20.5倍[27];从潜在沙漠化农田向严重沙漠化农田转变过程中,SOC含量下降了65%[28];农田严重风蚀和风积分别导致SOC含量下降71%和19%[29];随沙漠化的发展从丘间低地到固定、半固定、半流动和流动沙丘,植被(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碳储量分别降低26%、51%、79%和91%,SOC储量分别降低52%、76%、87%和90%[30];20世纪科尔沁沙地沙漠化导致植物-土壤系统有机碳损失总量为107.53 Mt(3.6 kg·m-2),其中SOC的损失量占94.5%[31],单位面积SOC损失量草地(1 116 g·m-2)高于农田(324 g·m-2)[32]. ...
Effects of grazing and livestock exclusion on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in desertified sandy grassland,Inner Mongolia,northern China
2
2011
... 上述研究表明,21世纪前十年研究重点聚焦于沙漠化发展过程中的碳损失.2010年以后的相关研究聚焦于沙漠化恢复过程中的碳固存,取得的主要进展包括:以流动沙丘为主要地貌景观的严重沙漠化草地围封自然恢复8年后,0~100 cm SOC平均含量从0.339 g·kg⁻¹增加到0.585 g‧kg-1,土壤无机碳(SIC)从0.042 g‧kg-1增加到0.054 g‧kg-1[33];流动沙丘围封7、12、25年后,植物-土壤系统有机碳储量分别增加341、822、1 786 g·m-2,其中SOC增量分别为245、522、1 414 g·m-2[34];流动沙丘营造樟子松乔木固沙林28、38年后,植物-土壤系统碳储量分别是造林前的72、160倍,其中SOC增量分别为5 729、8 289 kg·hm-2,SIC增量分别为797、2 043 kg·hm-2[35];流动沙丘营造小叶锦鸡儿灌木固沙林9、15、31年后,SOC储量分别增加88%、74%、145%[36];随沙漠化的逆转从流动沙丘到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沙质草地,植物-土壤系统碳储量分别增加1.9、4.8、7.1倍[37];上面的结果普遍源于“空间代替时间法”,而一项基于“原位重采样法”的沙漠化草地长期围封恢复研究表明在围封8、13、15年的时间尺度上SOC含量比参照基准(2.93 g‧kg-1)分别增加49.8%、62.8%、107.5%[38]. ...
...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陆地碳源和碳汇动态的主要因素,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可以有效提升植被与土壤碳库.奈曼站开展的研究已充分证明了沙漠化土地生态修复的碳固存能力.2001—2023年,科尔沁沙地植被固碳能力以4.78 g·m-2·a-1的速率极显著上升,极显著恢复区域占比高达89.3%.气候从过去的暖干化向近期的暖湿化趋势转变是科尔沁沙地植被固碳能力提升的主要驱动力(贡献率54.4%),而在植被固碳能力退化的区域,人类活动主导作用仍不容忽视.针对科尔沁沙地以流动沙丘为主要地貌构成单元的严重沙漠化草地采取围封和造林措施后的碳固存研究表明,在禁牧围封25年[33]、樟子松造林28年[34]、小叶锦鸡儿造林31年[35]后,假定SOC随生态修复时间线性增加,1 m深SOC固存速率分别可达56.6、20.5、36.0 g·m-2·a-1;基于此速率,若严重沙漠化草地SOC含量要恢复到疏林草地原生景观的水平则通过禁牧围封和造林需74~205 a[42],从土壤碳固存的角度反映出沙漠化土地的生态修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
Temporal progress in improving carbon and nitrogen storage by grazing exclosure practice in a degraded land area of China's Horqin Sandy Grassland
2
2012
... 上述研究表明,21世纪前十年研究重点聚焦于沙漠化发展过程中的碳损失.2010年以后的相关研究聚焦于沙漠化恢复过程中的碳固存,取得的主要进展包括:以流动沙丘为主要地貌景观的严重沙漠化草地围封自然恢复8年后,0~100 cm SOC平均含量从0.339 g·kg⁻¹增加到0.585 g‧kg-1,土壤无机碳(SIC)从0.042 g‧kg-1增加到0.054 g‧kg-1[33];流动沙丘围封7、12、25年后,植物-土壤系统有机碳储量分别增加341、822、1 786 g·m-2,其中SOC增量分别为245、522、1 414 g·m-2[34];流动沙丘营造樟子松乔木固沙林28、38年后,植物-土壤系统碳储量分别是造林前的72、160倍,其中SOC增量分别为5 729、8 289 kg·hm-2,SIC增量分别为797、2 043 kg·hm-2[35];流动沙丘营造小叶锦鸡儿灌木固沙林9、15、31年后,SOC储量分别增加88%、74%、145%[36];随沙漠化的逆转从流动沙丘到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沙质草地,植物-土壤系统碳储量分别增加1.9、4.8、7.1倍[37];上面的结果普遍源于“空间代替时间法”,而一项基于“原位重采样法”的沙漠化草地长期围封恢复研究表明在围封8、13、15年的时间尺度上SOC含量比参照基准(2.93 g‧kg-1)分别增加49.8%、62.8%、107.5%[38]. ...
...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陆地碳源和碳汇动态的主要因素,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可以有效提升植被与土壤碳库.奈曼站开展的研究已充分证明了沙漠化土地生态修复的碳固存能力.2001—2023年,科尔沁沙地植被固碳能力以4.78 g·m-2·a-1的速率极显著上升,极显著恢复区域占比高达89.3%.气候从过去的暖干化向近期的暖湿化趋势转变是科尔沁沙地植被固碳能力提升的主要驱动力(贡献率54.4%),而在植被固碳能力退化的区域,人类活动主导作用仍不容忽视.针对科尔沁沙地以流动沙丘为主要地貌构成单元的严重沙漠化草地采取围封和造林措施后的碳固存研究表明,在禁牧围封25年[33]、樟子松造林28年[34]、小叶锦鸡儿造林31年[35]后,假定SOC随生态修复时间线性增加,1 m深SOC固存速率分别可达56.6、20.5、36.0 g·m-2·a-1;基于此速率,若严重沙漠化草地SOC含量要恢复到疏林草地原生景观的水平则通过禁牧围封和造林需74~205 a[42],从土壤碳固存的角度反映出沙漠化土地的生态修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
Accumulation of carbon and nitrogen in the plant-soil system after afforestation of active sand dunes in China's Horqin Sandy Land
2
2013
... 上述研究表明,21世纪前十年研究重点聚焦于沙漠化发展过程中的碳损失.2010年以后的相关研究聚焦于沙漠化恢复过程中的碳固存,取得的主要进展包括:以流动沙丘为主要地貌景观的严重沙漠化草地围封自然恢复8年后,0~100 cm SOC平均含量从0.339 g·kg⁻¹增加到0.585 g‧kg-1,土壤无机碳(SIC)从0.042 g‧kg-1增加到0.054 g‧kg-1[33];流动沙丘围封7、12、25年后,植物-土壤系统有机碳储量分别增加341、822、1 786 g·m-2,其中SOC增量分别为245、522、1 414 g·m-2[34];流动沙丘营造樟子松乔木固沙林28、38年后,植物-土壤系统碳储量分别是造林前的72、160倍,其中SOC增量分别为5 729、8 289 kg·hm-2,SIC增量分别为797、2 043 kg·hm-2[35];流动沙丘营造小叶锦鸡儿灌木固沙林9、15、31年后,SOC储量分别增加88%、74%、145%[36];随沙漠化的逆转从流动沙丘到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沙质草地,植物-土壤系统碳储量分别增加1.9、4.8、7.1倍[37];上面的结果普遍源于“空间代替时间法”,而一项基于“原位重采样法”的沙漠化草地长期围封恢复研究表明在围封8、13、15年的时间尺度上SOC含量比参照基准(2.93 g‧kg-1)分别增加49.8%、62.8%、107.5%[38]. ...
...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陆地碳源和碳汇动态的主要因素,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可以有效提升植被与土壤碳库.奈曼站开展的研究已充分证明了沙漠化土地生态修复的碳固存能力.2001—2023年,科尔沁沙地植被固碳能力以4.78 g·m-2·a-1的速率极显著上升,极显著恢复区域占比高达89.3%.气候从过去的暖干化向近期的暖湿化趋势转变是科尔沁沙地植被固碳能力提升的主要驱动力(贡献率54.4%),而在植被固碳能力退化的区域,人类活动主导作用仍不容忽视.针对科尔沁沙地以流动沙丘为主要地貌构成单元的严重沙漠化草地采取围封和造林措施后的碳固存研究表明,在禁牧围封25年[33]、樟子松造林28年[34]、小叶锦鸡儿造林31年[35]后,假定SOC随生态修复时间线性增加,1 m深SOC固存速率分别可达56.6、20.5、36.0 g·m-2·a-1;基于此速率,若严重沙漠化草地SOC含量要恢复到疏林草地原生景观的水平则通过禁牧围封和造林需74~205 a[42],从土壤碳固存的角度反映出沙漠化土地的生态修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
Improvements in soil carbon and nitrogen capacities after shrub planting to stabilize sand dunes in China's Horqin Sandy Land
1
2017
... 上述研究表明,21世纪前十年研究重点聚焦于沙漠化发展过程中的碳损失.2010年以后的相关研究聚焦于沙漠化恢复过程中的碳固存,取得的主要进展包括:以流动沙丘为主要地貌景观的严重沙漠化草地围封自然恢复8年后,0~100 cm SOC平均含量从0.339 g·kg⁻¹增加到0.585 g‧kg-1,土壤无机碳(SIC)从0.042 g‧kg-1增加到0.054 g‧kg-1[33];流动沙丘围封7、12、25年后,植物-土壤系统有机碳储量分别增加341、822、1 786 g·m-2,其中SOC增量分别为245、522、1 414 g·m-2[34];流动沙丘营造樟子松乔木固沙林28、38年后,植物-土壤系统碳储量分别是造林前的72、160倍,其中SOC增量分别为5 729、8 289 kg·hm-2,SIC增量分别为797、2 043 kg·hm-2[35];流动沙丘营造小叶锦鸡儿灌木固沙林9、15、31年后,SOC储量分别增加88%、74%、145%[36];随沙漠化的逆转从流动沙丘到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沙质草地,植物-土壤系统碳储量分别增加1.9、4.8、7.1倍[37];上面的结果普遍源于“空间代替时间法”,而一项基于“原位重采样法”的沙漠化草地长期围封恢复研究表明在围封8、13、15年的时间尺度上SOC含量比参照基准(2.93 g‧kg-1)分别增加49.8%、62.8%、107.5%[38]. ...
Changes in carbon and nitrogen storage along a restoration gradient in a semiarid sandy grassland
2
2015
... 上述研究表明,21世纪前十年研究重点聚焦于沙漠化发展过程中的碳损失.2010年以后的相关研究聚焦于沙漠化恢复过程中的碳固存,取得的主要进展包括:以流动沙丘为主要地貌景观的严重沙漠化草地围封自然恢复8年后,0~100 cm SOC平均含量从0.339 g·kg⁻¹增加到0.585 g‧kg-1,土壤无机碳(SIC)从0.042 g‧kg-1增加到0.054 g‧kg-1[33];流动沙丘围封7、12、25年后,植物-土壤系统有机碳储量分别增加341、822、1 786 g·m-2,其中SOC增量分别为245、522、1 414 g·m-2[34];流动沙丘营造樟子松乔木固沙林28、38年后,植物-土壤系统碳储量分别是造林前的72、160倍,其中SOC增量分别为5 729、8 289 kg·hm-2,SIC增量分别为797、2 043 kg·hm-2[35];流动沙丘营造小叶锦鸡儿灌木固沙林9、15、31年后,SOC储量分别增加88%、74%、145%[36];随沙漠化的逆转从流动沙丘到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沙质草地,植物-土壤系统碳储量分别增加1.9、4.8、7.1倍[37];上面的结果普遍源于“空间代替时间法”,而一项基于“原位重采样法”的沙漠化草地长期围封恢复研究表明在围封8、13、15年的时间尺度上SOC含量比参照基准(2.93 g‧kg-1)分别增加49.8%、62.8%、107.5%[38]. ...
... 在生态恢复的土壤碳固存机理解析方面,奈曼站研究团队从土壤轻组有机碳(LFC)[59-61]、土壤颗粒有机碳(POC)[62-63]、土壤微生物残体碳(MNC)[37]等角度开展了积极探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流动沙丘营造樟子松林25年和35年后,LFC占SOC的比例从14.50%分别增加到46.46%和50.38%;经长期过度放牧形成的沙漠化沙质草地围封12年后,0~100 cm SOC增加1 174.4 g‧m-2,LFC增加267.2 g‧m-2,LFC/SOC从13.6%增加到16.4%;流动沙丘围封和造林后有机碳在粗粒级(2.00~0.25 mm)中的积累速率分别为4.3、8.0 g·m-2·a-1,细粒级(0.25~0.10 mm)中为5.0、3.4 g·m-2·a-1,极细粒级(0.10~0.05 mm)中为4.5、4.2 g·m-2·a-1,黏粉粒(<0.05 mm)中为1.8、1.8 g·m-2·a-1;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土壤中各粒级结合有机碳占总SOC的比例排序,非沙漠化草地为粗粒级=极细粒级>细粒级>黏粉粒,30年樟子松林和30年农田为粗粒级>极细粒级>细粒级>黏粉粒,长期放牧和16年围封恢复草地为极细粒级>粗粒级>细粒级>黏粉粒;沙漠化沙质草地随围封恢复年限增加,MNC对SOC的贡献降低,而LFC的贡献增加,意味着沙漠化草地在恢复后期植物源C在SOC积累中起关键作用.总体而言,沙漠化土地生态修复过程中SOC积累主要发生在表层20 cm深度,土壤轻组有机碳和细颗粒结合的有机碳的增加是SOC固存的主要途径.基于对877个样品的综合分析表明SOC含量与土壤轻组干物质含量(r=0.792)、极细沙(r=0.248)和黏粉粒(r=0.696)含量极显著(P<0.01)正相关,与中粗沙(r=-0.558)含量极显著(P<0.01)负相关. ...
Contrasting contributions of microbial and plant-derived C to soil carbon in desertified grassland restoration
1
2025
... 上述研究表明,21世纪前十年研究重点聚焦于沙漠化发展过程中的碳损失.2010年以后的相关研究聚焦于沙漠化恢复过程中的碳固存,取得的主要进展包括:以流动沙丘为主要地貌景观的严重沙漠化草地围封自然恢复8年后,0~100 cm SOC平均含量从0.339 g·kg⁻¹增加到0.585 g‧kg-1,土壤无机碳(SIC)从0.042 g‧kg-1增加到0.054 g‧kg-1[33];流动沙丘围封7、12、25年后,植物-土壤系统有机碳储量分别增加341、822、1 786 g·m-2,其中SOC增量分别为245、522、1 414 g·m-2[34];流动沙丘营造樟子松乔木固沙林28、38年后,植物-土壤系统碳储量分别是造林前的72、160倍,其中SOC增量分别为5 729、8 289 kg·hm-2,SIC增量分别为797、2 043 kg·hm-2[35];流动沙丘营造小叶锦鸡儿灌木固沙林9、15、31年后,SOC储量分别增加88%、74%、145%[36];随沙漠化的逆转从流动沙丘到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沙质草地,植物-土壤系统碳储量分别增加1.9、4.8、7.1倍[37];上面的结果普遍源于“空间代替时间法”,而一项基于“原位重采样法”的沙漠化草地长期围封恢复研究表明在围封8、13、15年的时间尺度上SOC含量比参照基准(2.93 g‧kg-1)分别增加49.8%、62.8%、107.5%[38]. ...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the ecologically fragile Horqin Grassland of northeastern China
1
2018
... 奈曼站研究团队以科尔沁沙地(采样面积12.03 万km2)为核心研究区辐射整个北方农牧交错带(采样面积65.46 万km2),开展了迄今为止在该区域关于SOC研究覆盖面积最大、样点密度最高的野外调查取样工作,以及精度最高的SOC储量估算[17,39-42],取得重大进展. ...
Changes in surface soil organic carbon in semiarid degraded Horqin Grassland of northeastern China between the 1980s and the 2010s
0
2019
Storage,pattern and driving factor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an ecologically fragile zone of northern China
0
2019
Change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tocks from the 1980s to 2018 in northern China's agro-pastoral ecotone
2
2020
... 奈曼站研究团队以科尔沁沙地(采样面积12.03 万km2)为核心研究区辐射整个北方农牧交错带(采样面积65.46 万km2),开展了迄今为止在该区域关于SOC研究覆盖面积最大、样点密度最高的野外调查取样工作,以及精度最高的SOC储量估算[17,39-42],取得重大进展. ...
...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陆地碳源和碳汇动态的主要因素,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可以有效提升植被与土壤碳库.奈曼站开展的研究已充分证明了沙漠化土地生态修复的碳固存能力.2001—2023年,科尔沁沙地植被固碳能力以4.78 g·m-2·a-1的速率极显著上升,极显著恢复区域占比高达89.3%.气候从过去的暖干化向近期的暖湿化趋势转变是科尔沁沙地植被固碳能力提升的主要驱动力(贡献率54.4%),而在植被固碳能力退化的区域,人类活动主导作用仍不容忽视.针对科尔沁沙地以流动沙丘为主要地貌构成单元的严重沙漠化草地采取围封和造林措施后的碳固存研究表明,在禁牧围封25年[33]、樟子松造林28年[34]、小叶锦鸡儿造林31年[35]后,假定SOC随生态修复时间线性增加,1 m深SOC固存速率分别可达56.6、20.5、36.0 g·m-2·a-1;基于此速率,若严重沙漠化草地SOC含量要恢复到疏林草地原生景观的水平则通过禁牧围封和造林需74~205 a[42],从土壤碳固存的角度反映出沙漠化土地的生态修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
1
2007
... 土壤呼吸是通过根呼吸、微生物对凋落物和土壤有机质分解以及动物呼吸从土壤中释放CO2的生态系统过程,代表了大气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碳循环的第二大通量[43].土壤呼吸作为土壤碳的主要输出途径和大气CO2重要的源,其精确测定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奈曼站在沙地土壤呼吸方面开展的研究主要有:基于4个温度和4个土壤含水量梯度,认知了不同类型沙丘土壤呼吸对温湿度的响应特征,确定了温度系数Q10值的变化范围为流动沙丘1.90~2.15、半固定沙丘1.80~2.13、固定沙丘1.82~2.16[44];不同强度放牧后自然恢复的沙质草地土壤呼吸速率表现为轻牧>无牧>中牧>重牧;结合碳平衡分析,沙漠化草地的恢复有益于大气CO2的固存,而适度(轻度和中度)放牧后的恢复更有利于增强碳汇功能[45];采用封闭式动态气室法(closed dynamic chamber,CDC)和碱液吸收法(alkali absorption,AA)测定沙地不同生境土壤呼吸,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土壤呼吸速率均表现为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但是AA测定的平均值比CDC低42%[46];沙地生物结皮的形成能有效抑制土壤中的CO2向大气排放,其效应与生物结皮的厚度和黏粉粒含量成正比[47];樟子松固沙林在干旱条件下的土壤呼吸随气温升高呈现指数下降,降雨后土壤呼吸显著增加,固沙林土壤呼吸对干湿变化的响应幅度明显大于流动沙丘[48];科尔沁沙地典型玉米农田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日均值为1.491~7.490 μmol·m-2·s-1 CO2,根系生物量是其关键影响因子[49];生长季农田土壤总呼吸(RS)、异养呼吸(RH)和自养呼吸(RA)的Q10值为RA(4.35)>RS(3.10)>RH(2.08),RH和RA分别占RS的44.4%和55.6%[50];首次基于LI-8150土壤碳通量自动测量系统以30 min频率获取的连续观测数据,发现沙质草地土壤呼吸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均符合二次多项式关系,并且当土壤含水量低于4.87%、土壤温度低于25.94 ℃时,土壤呼吸速率随含水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51];生长于两类沙丘土壤中的4种沙生植物根系呼吸对土壤总呼吸的贡献率为57.16%~92.50%,物种间的差异表现为狗尾草>差巴嘎蒿>扁蓿豆>沙米[52]. ...
土壤温度和水分对不同类型沙丘土壤呼吸的影响
1
2006
... 土壤呼吸是通过根呼吸、微生物对凋落物和土壤有机质分解以及动物呼吸从土壤中释放CO2的生态系统过程,代表了大气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碳循环的第二大通量[43].土壤呼吸作为土壤碳的主要输出途径和大气CO2重要的源,其精确测定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奈曼站在沙地土壤呼吸方面开展的研究主要有:基于4个温度和4个土壤含水量梯度,认知了不同类型沙丘土壤呼吸对温湿度的响应特征,确定了温度系数Q10值的变化范围为流动沙丘1.90~2.15、半固定沙丘1.80~2.13、固定沙丘1.82~2.16[44];不同强度放牧后自然恢复的沙质草地土壤呼吸速率表现为轻牧>无牧>中牧>重牧;结合碳平衡分析,沙漠化草地的恢复有益于大气CO2的固存,而适度(轻度和中度)放牧后的恢复更有利于增强碳汇功能[45];采用封闭式动态气室法(closed dynamic chamber,CDC)和碱液吸收法(alkali absorption,AA)测定沙地不同生境土壤呼吸,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土壤呼吸速率均表现为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但是AA测定的平均值比CDC低42%[46];沙地生物结皮的形成能有效抑制土壤中的CO2向大气排放,其效应与生物结皮的厚度和黏粉粒含量成正比[47];樟子松固沙林在干旱条件下的土壤呼吸随气温升高呈现指数下降,降雨后土壤呼吸显著增加,固沙林土壤呼吸对干湿变化的响应幅度明显大于流动沙丘[48];科尔沁沙地典型玉米农田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日均值为1.491~7.490 μmol·m-2·s-1 CO2,根系生物量是其关键影响因子[49];生长季农田土壤总呼吸(RS)、异养呼吸(RH)和自养呼吸(RA)的Q10值为RA(4.35)>RS(3.10)>RH(2.08),RH和RA分别占RS的44.4%和55.6%[50];首次基于LI-8150土壤碳通量自动测量系统以30 min频率获取的连续观测数据,发现沙质草地土壤呼吸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均符合二次多项式关系,并且当土壤含水量低于4.87%、土壤温度低于25.94 ℃时,土壤呼吸速率随含水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51];生长于两类沙丘土壤中的4种沙生植物根系呼吸对土壤总呼吸的贡献率为57.16%~92.50%,物种间的差异表现为狗尾草>差巴嘎蒿>扁蓿豆>沙米[52]. ...
不同强度放牧后自然恢复的沙质草地土壤呼吸、碳平衡与碳储量
1
2006
... 土壤呼吸是通过根呼吸、微生物对凋落物和土壤有机质分解以及动物呼吸从土壤中释放CO2的生态系统过程,代表了大气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碳循环的第二大通量[43].土壤呼吸作为土壤碳的主要输出途径和大气CO2重要的源,其精确测定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奈曼站在沙地土壤呼吸方面开展的研究主要有:基于4个温度和4个土壤含水量梯度,认知了不同类型沙丘土壤呼吸对温湿度的响应特征,确定了温度系数Q10值的变化范围为流动沙丘1.90~2.15、半固定沙丘1.80~2.13、固定沙丘1.82~2.16[44];不同强度放牧后自然恢复的沙质草地土壤呼吸速率表现为轻牧>无牧>中牧>重牧;结合碳平衡分析,沙漠化草地的恢复有益于大气CO2的固存,而适度(轻度和中度)放牧后的恢复更有利于增强碳汇功能[45];采用封闭式动态气室法(closed dynamic chamber,CDC)和碱液吸收法(alkali absorption,AA)测定沙地不同生境土壤呼吸,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土壤呼吸速率均表现为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但是AA测定的平均值比CDC低42%[46];沙地生物结皮的形成能有效抑制土壤中的CO2向大气排放,其效应与生物结皮的厚度和黏粉粒含量成正比[47];樟子松固沙林在干旱条件下的土壤呼吸随气温升高呈现指数下降,降雨后土壤呼吸显著增加,固沙林土壤呼吸对干湿变化的响应幅度明显大于流动沙丘[48];科尔沁沙地典型玉米农田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日均值为1.491~7.490 μmol·m-2·s-1 CO2,根系生物量是其关键影响因子[49];生长季农田土壤总呼吸(RS)、异养呼吸(RH)和自养呼吸(RA)的Q10值为RA(4.35)>RS(3.10)>RH(2.08),RH和RA分别占RS的44.4%和55.6%[50];首次基于LI-8150土壤碳通量自动测量系统以30 min频率获取的连续观测数据,发现沙质草地土壤呼吸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均符合二次多项式关系,并且当土壤含水量低于4.87%、土壤温度低于25.94 ℃时,土壤呼吸速率随含水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51];生长于两类沙丘土壤中的4种沙生植物根系呼吸对土壤总呼吸的贡献率为57.16%~92.50%,物种间的差异表现为狗尾草>差巴嘎蒿>扁蓿豆>沙米[52]. ...
沙地土壤呼吸观测与测定方法比较
1
2008
... 土壤呼吸是通过根呼吸、微生物对凋落物和土壤有机质分解以及动物呼吸从土壤中释放CO2的生态系统过程,代表了大气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碳循环的第二大通量[43].土壤呼吸作为土壤碳的主要输出途径和大气CO2重要的源,其精确测定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奈曼站在沙地土壤呼吸方面开展的研究主要有:基于4个温度和4个土壤含水量梯度,认知了不同类型沙丘土壤呼吸对温湿度的响应特征,确定了温度系数Q10值的变化范围为流动沙丘1.90~2.15、半固定沙丘1.80~2.13、固定沙丘1.82~2.16[44];不同强度放牧后自然恢复的沙质草地土壤呼吸速率表现为轻牧>无牧>中牧>重牧;结合碳平衡分析,沙漠化草地的恢复有益于大气CO2的固存,而适度(轻度和中度)放牧后的恢复更有利于增强碳汇功能[45];采用封闭式动态气室法(closed dynamic chamber,CDC)和碱液吸收法(alkali absorption,AA)测定沙地不同生境土壤呼吸,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土壤呼吸速率均表现为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但是AA测定的平均值比CDC低42%[46];沙地生物结皮的形成能有效抑制土壤中的CO2向大气排放,其效应与生物结皮的厚度和黏粉粒含量成正比[47];樟子松固沙林在干旱条件下的土壤呼吸随气温升高呈现指数下降,降雨后土壤呼吸显著增加,固沙林土壤呼吸对干湿变化的响应幅度明显大于流动沙丘[48];科尔沁沙地典型玉米农田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日均值为1.491~7.490 μmol·m-2·s-1 CO2,根系生物量是其关键影响因子[49];生长季农田土壤总呼吸(RS)、异养呼吸(RH)和自养呼吸(RA)的Q10值为RA(4.35)>RS(3.10)>RH(2.08),RH和RA分别占RS的44.4%和55.6%[50];首次基于LI-8150土壤碳通量自动测量系统以30 min频率获取的连续观测数据,发现沙质草地土壤呼吸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均符合二次多项式关系,并且当土壤含水量低于4.87%、土壤温度低于25.94 ℃时,土壤呼吸速率随含水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51];生长于两类沙丘土壤中的4种沙生植物根系呼吸对土壤总呼吸的贡献率为57.16%~92.50%,物种间的差异表现为狗尾草>差巴嘎蒿>扁蓿豆>沙米[52]. ...
生物结皮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作用初探
1
2008
... 土壤呼吸是通过根呼吸、微生物对凋落物和土壤有机质分解以及动物呼吸从土壤中释放CO2的生态系统过程,代表了大气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碳循环的第二大通量[43].土壤呼吸作为土壤碳的主要输出途径和大气CO2重要的源,其精确测定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奈曼站在沙地土壤呼吸方面开展的研究主要有:基于4个温度和4个土壤含水量梯度,认知了不同类型沙丘土壤呼吸对温湿度的响应特征,确定了温度系数Q10值的变化范围为流动沙丘1.90~2.15、半固定沙丘1.80~2.13、固定沙丘1.82~2.16[44];不同强度放牧后自然恢复的沙质草地土壤呼吸速率表现为轻牧>无牧>中牧>重牧;结合碳平衡分析,沙漠化草地的恢复有益于大气CO2的固存,而适度(轻度和中度)放牧后的恢复更有利于增强碳汇功能[45];采用封闭式动态气室法(closed dynamic chamber,CDC)和碱液吸收法(alkali absorption,AA)测定沙地不同生境土壤呼吸,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土壤呼吸速率均表现为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但是AA测定的平均值比CDC低42%[46];沙地生物结皮的形成能有效抑制土壤中的CO2向大气排放,其效应与生物结皮的厚度和黏粉粒含量成正比[47];樟子松固沙林在干旱条件下的土壤呼吸随气温升高呈现指数下降,降雨后土壤呼吸显著增加,固沙林土壤呼吸对干湿变化的响应幅度明显大于流动沙丘[48];科尔沁沙地典型玉米农田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日均值为1.491~7.490 μmol·m-2·s-1 CO2,根系生物量是其关键影响因子[49];生长季农田土壤总呼吸(RS)、异养呼吸(RH)和自养呼吸(RA)的Q10值为RA(4.35)>RS(3.10)>RH(2.08),RH和RA分别占RS的44.4%和55.6%[50];首次基于LI-8150土壤碳通量自动测量系统以30 min频率获取的连续观测数据,发现沙质草地土壤呼吸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均符合二次多项式关系,并且当土壤含水量低于4.87%、土壤温度低于25.94 ℃时,土壤呼吸速率随含水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51];生长于两类沙丘土壤中的4种沙生植物根系呼吸对土壤总呼吸的贡献率为57.16%~92.50%,物种间的差异表现为狗尾草>差巴嘎蒿>扁蓿豆>沙米[52]. ...
樟子松固沙林土壤碳截存及土壤呼吸对干湿变化的响应
1
2011
... 土壤呼吸是通过根呼吸、微生物对凋落物和土壤有机质分解以及动物呼吸从土壤中释放CO2的生态系统过程,代表了大气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碳循环的第二大通量[43].土壤呼吸作为土壤碳的主要输出途径和大气CO2重要的源,其精确测定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奈曼站在沙地土壤呼吸方面开展的研究主要有:基于4个温度和4个土壤含水量梯度,认知了不同类型沙丘土壤呼吸对温湿度的响应特征,确定了温度系数Q10值的变化范围为流动沙丘1.90~2.15、半固定沙丘1.80~2.13、固定沙丘1.82~2.16[44];不同强度放牧后自然恢复的沙质草地土壤呼吸速率表现为轻牧>无牧>中牧>重牧;结合碳平衡分析,沙漠化草地的恢复有益于大气CO2的固存,而适度(轻度和中度)放牧后的恢复更有利于增强碳汇功能[45];采用封闭式动态气室法(closed dynamic chamber,CDC)和碱液吸收法(alkali absorption,AA)测定沙地不同生境土壤呼吸,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土壤呼吸速率均表现为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但是AA测定的平均值比CDC低42%[46];沙地生物结皮的形成能有效抑制土壤中的CO2向大气排放,其效应与生物结皮的厚度和黏粉粒含量成正比[47];樟子松固沙林在干旱条件下的土壤呼吸随气温升高呈现指数下降,降雨后土壤呼吸显著增加,固沙林土壤呼吸对干湿变化的响应幅度明显大于流动沙丘[48];科尔沁沙地典型玉米农田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日均值为1.491~7.490 μmol·m-2·s-1 CO2,根系生物量是其关键影响因子[49];生长季农田土壤总呼吸(RS)、异养呼吸(RH)和自养呼吸(RA)的Q10值为RA(4.35)>RS(3.10)>RH(2.08),RH和RA分别占RS的44.4%和55.6%[50];首次基于LI-8150土壤碳通量自动测量系统以30 min频率获取的连续观测数据,发现沙质草地土壤呼吸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均符合二次多项式关系,并且当土壤含水量低于4.87%、土壤温度低于25.94 ℃时,土壤呼吸速率随含水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51];生长于两类沙丘土壤中的4种沙生植物根系呼吸对土壤总呼吸的贡献率为57.16%~92.50%,物种间的差异表现为狗尾草>差巴嘎蒿>扁蓿豆>沙米[52]. ...
科尔沁沙地典型玉米农田土壤呼吸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
2014
... 土壤呼吸是通过根呼吸、微生物对凋落物和土壤有机质分解以及动物呼吸从土壤中释放CO2的生态系统过程,代表了大气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碳循环的第二大通量[43].土壤呼吸作为土壤碳的主要输出途径和大气CO2重要的源,其精确测定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奈曼站在沙地土壤呼吸方面开展的研究主要有:基于4个温度和4个土壤含水量梯度,认知了不同类型沙丘土壤呼吸对温湿度的响应特征,确定了温度系数Q10值的变化范围为流动沙丘1.90~2.15、半固定沙丘1.80~2.13、固定沙丘1.82~2.16[44];不同强度放牧后自然恢复的沙质草地土壤呼吸速率表现为轻牧>无牧>中牧>重牧;结合碳平衡分析,沙漠化草地的恢复有益于大气CO2的固存,而适度(轻度和中度)放牧后的恢复更有利于增强碳汇功能[45];采用封闭式动态气室法(closed dynamic chamber,CDC)和碱液吸收法(alkali absorption,AA)测定沙地不同生境土壤呼吸,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土壤呼吸速率均表现为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但是AA测定的平均值比CDC低42%[46];沙地生物结皮的形成能有效抑制土壤中的CO2向大气排放,其效应与生物结皮的厚度和黏粉粒含量成正比[47];樟子松固沙林在干旱条件下的土壤呼吸随气温升高呈现指数下降,降雨后土壤呼吸显著增加,固沙林土壤呼吸对干湿变化的响应幅度明显大于流动沙丘[48];科尔沁沙地典型玉米农田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日均值为1.491~7.490 μmol·m-2·s-1 CO2,根系生物量是其关键影响因子[49];生长季农田土壤总呼吸(RS)、异养呼吸(RH)和自养呼吸(RA)的Q10值为RA(4.35)>RS(3.10)>RH(2.08),RH和RA分别占RS的44.4%和55.6%[50];首次基于LI-8150土壤碳通量自动测量系统以30 min频率获取的连续观测数据,发现沙质草地土壤呼吸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均符合二次多项式关系,并且当土壤含水量低于4.87%、土壤温度低于25.94 ℃时,土壤呼吸速率随含水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51];生长于两类沙丘土壤中的4种沙生植物根系呼吸对土壤总呼吸的贡献率为57.16%~92.50%,物种间的差异表现为狗尾草>差巴嘎蒿>扁蓿豆>沙米[52]. ...
科尔沁沙地玉米(Zea mays)田垄上和垄间土壤呼吸比较
1
2014
... 土壤呼吸是通过根呼吸、微生物对凋落物和土壤有机质分解以及动物呼吸从土壤中释放CO2的生态系统过程,代表了大气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碳循环的第二大通量[43].土壤呼吸作为土壤碳的主要输出途径和大气CO2重要的源,其精确测定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奈曼站在沙地土壤呼吸方面开展的研究主要有:基于4个温度和4个土壤含水量梯度,认知了不同类型沙丘土壤呼吸对温湿度的响应特征,确定了温度系数Q10值的变化范围为流动沙丘1.90~2.15、半固定沙丘1.80~2.13、固定沙丘1.82~2.16[44];不同强度放牧后自然恢复的沙质草地土壤呼吸速率表现为轻牧>无牧>中牧>重牧;结合碳平衡分析,沙漠化草地的恢复有益于大气CO2的固存,而适度(轻度和中度)放牧后的恢复更有利于增强碳汇功能[45];采用封闭式动态气室法(closed dynamic chamber,CDC)和碱液吸收法(alkali absorption,AA)测定沙地不同生境土壤呼吸,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土壤呼吸速率均表现为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但是AA测定的平均值比CDC低42%[46];沙地生物结皮的形成能有效抑制土壤中的CO2向大气排放,其效应与生物结皮的厚度和黏粉粒含量成正比[47];樟子松固沙林在干旱条件下的土壤呼吸随气温升高呈现指数下降,降雨后土壤呼吸显著增加,固沙林土壤呼吸对干湿变化的响应幅度明显大于流动沙丘[48];科尔沁沙地典型玉米农田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日均值为1.491~7.490 μmol·m-2·s-1 CO2,根系生物量是其关键影响因子[49];生长季农田土壤总呼吸(RS)、异养呼吸(RH)和自养呼吸(RA)的Q10值为RA(4.35)>RS(3.10)>RH(2.08),RH和RA分别占RS的44.4%和55.6%[50];首次基于LI-8150土壤碳通量自动测量系统以30 min频率获取的连续观测数据,发现沙质草地土壤呼吸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均符合二次多项式关系,并且当土壤含水量低于4.87%、土壤温度低于25.94 ℃时,土壤呼吸速率随含水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51];生长于两类沙丘土壤中的4种沙生植物根系呼吸对土壤总呼吸的贡献率为57.16%~92.50%,物种间的差异表现为狗尾草>差巴嘎蒿>扁蓿豆>沙米[52]. ...
沙质草地生长季土壤CO2排放特征及水热因子分析
1
2018
... 土壤呼吸是通过根呼吸、微生物对凋落物和土壤有机质分解以及动物呼吸从土壤中释放CO2的生态系统过程,代表了大气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碳循环的第二大通量[43].土壤呼吸作为土壤碳的主要输出途径和大气CO2重要的源,其精确测定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奈曼站在沙地土壤呼吸方面开展的研究主要有:基于4个温度和4个土壤含水量梯度,认知了不同类型沙丘土壤呼吸对温湿度的响应特征,确定了温度系数Q10值的变化范围为流动沙丘1.90~2.15、半固定沙丘1.80~2.13、固定沙丘1.82~2.16[44];不同强度放牧后自然恢复的沙质草地土壤呼吸速率表现为轻牧>无牧>中牧>重牧;结合碳平衡分析,沙漠化草地的恢复有益于大气CO2的固存,而适度(轻度和中度)放牧后的恢复更有利于增强碳汇功能[45];采用封闭式动态气室法(closed dynamic chamber,CDC)和碱液吸收法(alkali absorption,AA)测定沙地不同生境土壤呼吸,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土壤呼吸速率均表现为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但是AA测定的平均值比CDC低42%[46];沙地生物结皮的形成能有效抑制土壤中的CO2向大气排放,其效应与生物结皮的厚度和黏粉粒含量成正比[47];樟子松固沙林在干旱条件下的土壤呼吸随气温升高呈现指数下降,降雨后土壤呼吸显著增加,固沙林土壤呼吸对干湿变化的响应幅度明显大于流动沙丘[48];科尔沁沙地典型玉米农田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日均值为1.491~7.490 μmol·m-2·s-1 CO2,根系生物量是其关键影响因子[49];生长季农田土壤总呼吸(RS)、异养呼吸(RH)和自养呼吸(RA)的Q10值为RA(4.35)>RS(3.10)>RH(2.08),RH和RA分别占RS的44.4%和55.6%[50];首次基于LI-8150土壤碳通量自动测量系统以30 min频率获取的连续观测数据,发现沙质草地土壤呼吸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均符合二次多项式关系,并且当土壤含水量低于4.87%、土壤温度低于25.94 ℃时,土壤呼吸速率随含水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51];生长于两类沙丘土壤中的4种沙生植物根系呼吸对土壤总呼吸的贡献率为57.16%~92.50%,物种间的差异表现为狗尾草>差巴嘎蒿>扁蓿豆>沙米[52]. ...
沙地不同种类沙生植物根系呼吸对土壤呼吸的贡献
1
2022
... 土壤呼吸是通过根呼吸、微生物对凋落物和土壤有机质分解以及动物呼吸从土壤中释放CO2的生态系统过程,代表了大气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碳循环的第二大通量[43].土壤呼吸作为土壤碳的主要输出途径和大气CO2重要的源,其精确测定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奈曼站在沙地土壤呼吸方面开展的研究主要有:基于4个温度和4个土壤含水量梯度,认知了不同类型沙丘土壤呼吸对温湿度的响应特征,确定了温度系数Q10值的变化范围为流动沙丘1.90~2.15、半固定沙丘1.80~2.13、固定沙丘1.82~2.16[44];不同强度放牧后自然恢复的沙质草地土壤呼吸速率表现为轻牧>无牧>中牧>重牧;结合碳平衡分析,沙漠化草地的恢复有益于大气CO2的固存,而适度(轻度和中度)放牧后的恢复更有利于增强碳汇功能[45];采用封闭式动态气室法(closed dynamic chamber,CDC)和碱液吸收法(alkali absorption,AA)测定沙地不同生境土壤呼吸,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土壤呼吸速率均表现为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但是AA测定的平均值比CDC低42%[46];沙地生物结皮的形成能有效抑制土壤中的CO2向大气排放,其效应与生物结皮的厚度和黏粉粒含量成正比[47];樟子松固沙林在干旱条件下的土壤呼吸随气温升高呈现指数下降,降雨后土壤呼吸显著增加,固沙林土壤呼吸对干湿变化的响应幅度明显大于流动沙丘[48];科尔沁沙地典型玉米农田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日均值为1.491~7.490 μmol·m-2·s-1 CO2,根系生物量是其关键影响因子[49];生长季农田土壤总呼吸(RS)、异养呼吸(RH)和自养呼吸(RA)的Q10值为RA(4.35)>RS(3.10)>RH(2.08),RH和RA分别占RS的44.4%和55.6%[50];首次基于LI-8150土壤碳通量自动测量系统以30 min频率获取的连续观测数据,发现沙质草地土壤呼吸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均符合二次多项式关系,并且当土壤含水量低于4.87%、土壤温度低于25.94 ℃时,土壤呼吸速率随含水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51];生长于两类沙丘土壤中的4种沙生植物根系呼吸对土壤总呼吸的贡献率为57.16%~92.50%,物种间的差异表现为狗尾草>差巴嘎蒿>扁蓿豆>沙米[52]. ...
干旱年份沙质草地生态系统净CO2通量年变化特征
1
2018
... 基于微气象学理论的涡动相关技术,已成为国际通量观测研究网络直接测定植被与大气间碳、水交换通量的标准观测方法.奈曼站于2009年建立首个碳通量涡动观测系统,用于沙质草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观测,此后陆续增设针对农田生态系统和沙丘草地(沙地)生态系统的涡动观测系统.近年来相关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53-58]: ...
沙质草地生长季生态系统碳净交换量特征及土壤呼吸贡献率
0
2017
Variations in diurnal and seasonal net ecosystem carbon dioxide exchange in a semiarid sandy grassland ecosystem,China's Horqin Sandy Land
0
2020
科尔沁沙地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碳通量特征及其影响机制
0
2021
Effects of environment factors on the carbon fluxes of semi-fixed sandy land recovering from degradation
0
2023
Variations in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carbon fluxes in a semiarid sandy maize cropland ecosystem in China's Horqin Sandy Land
1
2022
... 基于微气象学理论的涡动相关技术,已成为国际通量观测研究网络直接测定植被与大气间碳、水交换通量的标准观测方法.奈曼站于2009年建立首个碳通量涡动观测系统,用于沙质草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观测,此后陆续增设针对农田生态系统和沙丘草地(沙地)生态系统的涡动观测系统.近年来相关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53-58]: ...
Mongolian pine plantations improve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enhance soil carbon and nitrogen capacities in semiarid sandy land
1
2012
... 在生态恢复的土壤碳固存机理解析方面,奈曼站研究团队从土壤轻组有机碳(LFC)[59-61]、土壤颗粒有机碳(POC)[62-63]、土壤微生物残体碳(MNC)[37]等角度开展了积极探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流动沙丘营造樟子松林25年和35年后,LFC占SOC的比例从14.50%分别增加到46.46%和50.38%;经长期过度放牧形成的沙漠化沙质草地围封12年后,0~100 cm SOC增加1 174.4 g‧m-2,LFC增加267.2 g‧m-2,LFC/SOC从13.6%增加到16.4%;流动沙丘围封和造林后有机碳在粗粒级(2.00~0.25 mm)中的积累速率分别为4.3、8.0 g·m-2·a-1,细粒级(0.25~0.10 mm)中为5.0、3.4 g·m-2·a-1,极细粒级(0.10~0.05 mm)中为4.5、4.2 g·m-2·a-1,黏粉粒(<0.05 mm)中为1.8、1.8 g·m-2·a-1;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土壤中各粒级结合有机碳占总SOC的比例排序,非沙漠化草地为粗粒级=极细粒级>细粒级>黏粉粒,30年樟子松林和30年农田为粗粒级>极细粒级>细粒级>黏粉粒,长期放牧和16年围封恢复草地为极细粒级>粗粒级>细粒级>黏粉粒;沙漠化沙质草地随围封恢复年限增加,MNC对SOC的贡献降低,而LFC的贡献增加,意味着沙漠化草地在恢复后期植物源C在SOC积累中起关键作用.总体而言,沙漠化土地生态修复过程中SOC积累主要发生在表层20 cm深度,土壤轻组有机碳和细颗粒结合的有机碳的增加是SOC固存的主要途径.基于对877个样品的综合分析表明SOC含量与土壤轻组干物质含量(r=0.792)、极细沙(r=0.248)和黏粉粒(r=0.696)含量极显著(P<0.01)正相关,与中粗沙(r=-0.558)含量极显著(P<0.01)负相关. ...
Effects of grazing exclusion on soil properties and on ecosystem carbon and nitrogen storage in a sandy rangeland of Inner Mongolia,northern China
0
2012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the total and light fraction soil organic matter along a chronosequence in grazing exclosures in a semiarid degraded sandy site in China
1
2012
... 在生态恢复的土壤碳固存机理解析方面,奈曼站研究团队从土壤轻组有机碳(LFC)[59-61]、土壤颗粒有机碳(POC)[62-63]、土壤微生物残体碳(MNC)[37]等角度开展了积极探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流动沙丘营造樟子松林25年和35年后,LFC占SOC的比例从14.50%分别增加到46.46%和50.38%;经长期过度放牧形成的沙漠化沙质草地围封12年后,0~100 cm SOC增加1 174.4 g‧m-2,LFC增加267.2 g‧m-2,LFC/SOC从13.6%增加到16.4%;流动沙丘围封和造林后有机碳在粗粒级(2.00~0.25 mm)中的积累速率分别为4.3、8.0 g·m-2·a-1,细粒级(0.25~0.10 mm)中为5.0、3.4 g·m-2·a-1,极细粒级(0.10~0.05 mm)中为4.5、4.2 g·m-2·a-1,黏粉粒(<0.05 mm)中为1.8、1.8 g·m-2·a-1;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土壤中各粒级结合有机碳占总SOC的比例排序,非沙漠化草地为粗粒级=极细粒级>细粒级>黏粉粒,30年樟子松林和30年农田为粗粒级>极细粒级>细粒级>黏粉粒,长期放牧和16年围封恢复草地为极细粒级>粗粒级>细粒级>黏粉粒;沙漠化沙质草地随围封恢复年限增加,MNC对SOC的贡献降低,而LFC的贡献增加,意味着沙漠化草地在恢复后期植物源C在SOC积累中起关键作用.总体而言,沙漠化土地生态修复过程中SOC积累主要发生在表层20 cm深度,土壤轻组有机碳和细颗粒结合的有机碳的增加是SOC固存的主要途径.基于对877个样品的综合分析表明SOC含量与土壤轻组干物质含量(r=0.792)、极细沙(r=0.248)和黏粉粒(r=0.696)含量极显著(P<0.01)正相关,与中粗沙(r=-0.558)含量极显著(P<0.01)负相关. ...
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bulk soil and different soil fractions during the rehabilitation of desertified grassland in Horqin Sandy Land,northern China
1
2015
... 在生态恢复的土壤碳固存机理解析方面,奈曼站研究团队从土壤轻组有机碳(LFC)[59-61]、土壤颗粒有机碳(POC)[62-63]、土壤微生物残体碳(MNC)[37]等角度开展了积极探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流动沙丘营造樟子松林25年和35年后,LFC占SOC的比例从14.50%分别增加到46.46%和50.38%;经长期过度放牧形成的沙漠化沙质草地围封12年后,0~100 cm SOC增加1 174.4 g‧m-2,LFC增加267.2 g‧m-2,LFC/SOC从13.6%增加到16.4%;流动沙丘围封和造林后有机碳在粗粒级(2.00~0.25 mm)中的积累速率分别为4.3、8.0 g·m-2·a-1,细粒级(0.25~0.10 mm)中为5.0、3.4 g·m-2·a-1,极细粒级(0.10~0.05 mm)中为4.5、4.2 g·m-2·a-1,黏粉粒(<0.05 mm)中为1.8、1.8 g·m-2·a-1;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土壤中各粒级结合有机碳占总SOC的比例排序,非沙漠化草地为粗粒级=极细粒级>细粒级>黏粉粒,30年樟子松林和30年农田为粗粒级>极细粒级>细粒级>黏粉粒,长期放牧和16年围封恢复草地为极细粒级>粗粒级>细粒级>黏粉粒;沙漠化沙质草地随围封恢复年限增加,MNC对SOC的贡献降低,而LFC的贡献增加,意味着沙漠化草地在恢复后期植物源C在SOC积累中起关键作用.总体而言,沙漠化土地生态修复过程中SOC积累主要发生在表层20 cm深度,土壤轻组有机碳和细颗粒结合的有机碳的增加是SOC固存的主要途径.基于对877个样品的综合分析表明SOC含量与土壤轻组干物质含量(r=0.792)、极细沙(r=0.248)和黏粉粒(r=0.696)含量极显著(P<0.01)正相关,与中粗沙(r=-0.558)含量极显著(P<0.01)负相关. ...
Effects of land-use changes on organic carbon in bulk soil and associated physical fractions in China's Horqin Sandy Grassland
1
2015
... 在生态恢复的土壤碳固存机理解析方面,奈曼站研究团队从土壤轻组有机碳(LFC)[59-61]、土壤颗粒有机碳(POC)[62-63]、土壤微生物残体碳(MNC)[37]等角度开展了积极探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流动沙丘营造樟子松林25年和35年后,LFC占SOC的比例从14.50%分别增加到46.46%和50.38%;经长期过度放牧形成的沙漠化沙质草地围封12年后,0~100 cm SOC增加1 174.4 g‧m-2,LFC增加267.2 g‧m-2,LFC/SOC从13.6%增加到16.4%;流动沙丘围封和造林后有机碳在粗粒级(2.00~0.25 mm)中的积累速率分别为4.3、8.0 g·m-2·a-1,细粒级(0.25~0.10 mm)中为5.0、3.4 g·m-2·a-1,极细粒级(0.10~0.05 mm)中为4.5、4.2 g·m-2·a-1,黏粉粒(<0.05 mm)中为1.8、1.8 g·m-2·a-1;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土壤中各粒级结合有机碳占总SOC的比例排序,非沙漠化草地为粗粒级=极细粒级>细粒级>黏粉粒,30年樟子松林和30年农田为粗粒级>极细粒级>细粒级>黏粉粒,长期放牧和16年围封恢复草地为极细粒级>粗粒级>细粒级>黏粉粒;沙漠化沙质草地随围封恢复年限增加,MNC对SOC的贡献降低,而LFC的贡献增加,意味着沙漠化草地在恢复后期植物源C在SOC积累中起关键作用.总体而言,沙漠化土地生态修复过程中SOC积累主要发生在表层20 cm深度,土壤轻组有机碳和细颗粒结合的有机碳的增加是SOC固存的主要途径.基于对877个样品的综合分析表明SOC含量与土壤轻组干物质含量(r=0.792)、极细沙(r=0.248)和黏粉粒(r=0.696)含量极显著(P<0.01)正相关,与中粗沙(r=-0.558)含量极显著(P<0.01)负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