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豫秦,陈妍.荒漠化预警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沙漠,2017,37(2):205-213. [2] 王佳.我国沿海地区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4. [3] 翁钢民,赵黎明,杨秀平.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55-58. [4] 曾琳.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的构建及其分析[J].燕山大学学报,2006,30(5):463-466. [5] 杨春宇,邱晓敏,李亚斌,等.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研究[J].人文地理,2006,21(5):46-49. [6] 任利.旅游景区旅游开发环境影响预警评价的初步研究——以昆明西山旅游景区为例[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7. [7] 董成森,陈端吕,董明辉.武陵源风景区生态承载力预警[J].生态学报,2007,27(11):4767-4774. [8] 王丽.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1. [9] 刘佳,刘宁,杨坤.我国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综述与展望[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3-76. [10] 戴丽芳,丁丽英.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5(4):71-74. [11] 赵永峰,焦黎,郑慧.新疆绿洲旅游环境预警系统浅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7):144-149. [12] Skrakover S.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rt areas in arid regions[R].Gradus Y.Desert Development.Dordrecht,Netherlands: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85:45. [13] Weaver D B.Deserts,grasslands and savannahs[M]//Weaver D B.The Eneyclopedia of Ecotourism.New York,USA:CABI Publishing,2001:251-263. [14] 王艳茹,李陇堂,张冠乐,等.中国沙漠旅游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沙漠,2016,36(2):533-539. [15] 骆超.新疆和田玉龙湾沙漠旅游景区开发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4. [16] 李陇堂,薛晨浩,张至楠.沙漠型景区游步道沿线生态环境对踩踏干扰的响应[J].中国沙漠,2015,35(4):1048-1056. [17] 董瑞杰,董治宝.巴丹吉林沙漠景区旅游环境容量[J].中国沙漠,2014,34(5):1424-1433. [18] 杨锐.风景区环境容量初探——建立风景区环境容量概念体系[J].城市规划汇刊,1996(6):12-15. [19] 石磊,李陇堂,张冠乐,等.基于LAC理论的沙漠型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以宁夏沙湖旅游区为例[J].中国沙漠,2016,36(6):1739-1747. [20] 杨松艳.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及其预警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 [21] 李陇堂,王艳茹,王继霞,等.沙漠型景区客源市场结构与游客行为特征——以宁夏沙坡头为例[J].中国沙漠,2017,37(3):587-593. [22] 李陇堂,石磊,杨莲莲,等.沙漠型旅游区体验项目承载力研究——以宁夏沙坡头景区为例[J]. 中国沙漠,2017,37(5):1041-1049. [23] 杨森林.发展旅游事业要与社会承载力相适应[J].商业经济与管理,1989(3):70-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