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薛堃,周宜君,张淑萍,等.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特色生态学专业建设[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2022,12(1):53-56.
|
2 |
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科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生态学专业)[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2018,9(3):3-10.
|
3 |
于贵瑞,王秋凤,杨萌,等.生态学的科学概念及其演变与当代生态学学科体系之商榷[J].应用生态学报,2021,32(1):1-15.
|
4 |
杨倩.《帝国主义论》生态思想的科学内涵、理论贡献及其实践价值[J].延边党校学报,2023,39(4):23-27.
|
5 |
杨持,李永宏,周延林.生态学:彰显学科发展贡献,坚持学科建设特色[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8(4):356-361.
|
6 |
方精云.生态学学科体系的再构建[J].大学与学科,2021,2(4):61-73.
|
7 |
朱建雯,吐尔逊娜依·热依木,罗艳丽,等.干旱荒漠区生态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20):165-166.
|
8 |
卢琦,肖春蕾,包英爽,等.打赢“三北”攻坚战,再造一个“新三北”:实现路径与战略规划[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3,38(7):956-965.
|
9 |
王松良,克劳德·考德威尔.生态学:生态文明时代的核心学科:以乡村生态学对建设美丽乡村的指导作用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9(3):14-18.
|
10 |
陈利顶,吕一河,赵文武,等.区域生态学的特点、学科定位及其与相邻学科的关系[J].生态学报,2019,39(13):4593-4601.
|
11 |
姜凤岐,于占源,曾德慧,等.三北防护林呼唤生态文明[J].防护林科技,2013(5):1-3.
|
12 |
崔桂鹏,肖春蕾,雷加强,等.大国治理:中国荒漠化防治的战略选择与未来愿景[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3,38(7):943-955.
|
13 |
李庆波,邹苗,齐容镰,等.宁夏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及分析[J].宁夏农林科技,2023,64(8):33-37.
|
14 |
刘宇,宋进喜,邢璐通,等.黄土高原植被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54(3):398-412.
|
15 |
田颖,罗晓玲,刘希鹏.宁夏草原生态修复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2021,62(9):52-54.
|
16 |
张强,杨金虎,王朋岭,等.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科学通报,2023,68:1814-1828.
|
17 |
黄振英,叶学华,崔清国,等.长期生态学研究为沙地生态恢复和适应性管理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7):1006-1013.
|
18 |
郭云义,张云东,郭宇航,等.荒漠化防治中恢复生态的研究与展望[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0,33(4):15-16.
|
19 |
吴正.中国沙漠及其治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
20 |
王涛,赵哈林,肖洪浪.中国沙漠化研究的进展[J].中国沙漠,1999,19(4):299-311.
|
21 |
王进东.《沙漠生态学》出版发行[N/OL].中国科学报,2012-09-07(A4综合).
|
22 |
赵哈林.沙漠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
23 |
卢琦,贾晓红.荒漠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9:1-280.
|
24 |
刘任涛,孙建财,周磊.沙漠生态学的概念、学科特色与内容及指导作用[J].生态学报,2024,44(17):1104-1115.
|
25 |
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资源与环境科学2035发展战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
|
26 |
贺灿飞,刘鸿雁,李双成.立足地理学科前沿,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北京大学地理学科65周年[J].地理学报,2017,72(11):1933-1936.
|
27 |
教育部: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优化学科专业结构[EB/OL].[2019-09-26].
|
28 |
刘京涛.地方本科院校生态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初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5):57-58.
|
29 |
姜凤岐.防护林生态工程建设的思考与总结[N/OL].人民日报,2023-11-03(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