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振山,王怡,贺丽敏.半干旱区植被-风沙动力过程耦合研究:Ⅰ. 模型[J].中国沙漠,2009,29(1):23-30. [2]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土壤卷[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 [3]李素英,李小兵,莺歌,等.基于植被指数的典型草原区生物量模型——以内蒙古锡林浩特市为例[J].植物生态学报,2007,31(1):23-31. [4]韩彬,樊江文,钟华平.内蒙古草地样带植物群落生物量的梯度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6,30(4):553-562. [5]程积民,万惠娥,杜锋.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退化灌草植被的恢复与重建[J].林业科学,2001,37(4):50-57. [6]李辉霞,刘淑珍.基于ETM+影像的草地退化评价模型研究[J].中国沙漠,2007,27(3):412-418. [7]傅华,陈亚明,周志宇,等.阿拉善荒漠草地恢复初期植被与土壤环境的变化[J].中国沙漠,2003,23(6):661-664. [8]王涛,吴薇,赵哈林,等.沙漠化过程中生物量损失的初步评估——以内蒙古科尔沁地区为例[J].中国沙漠,2005,25(4):453-456. [9]再努拉·热和木都拉,陈亚宁,艾里西尔·库尔班,等.准噶尔盆地梭梭群落地上生物量及季节变化研究——以克拉玛依农业综合开发区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6,29(3):375-380. [10]许志信,曲永全,白飞.草甸草原12种牧草生长发育规律和草群地上生物量变化动态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2(2):28-31. [11]胡孟春,刘玉章,乌兰,等.科尔沁沙地土壤风蚀的风洞实验研究[J].中国沙漠,1991,11(1):22-29. [12]王伯荪,彭少麟.植被生态学——群落与生态系统[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