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官方微信

高级检索

中国沙漠, 2022, 42(3): 139-147 doi: 10.7522/j.issn.1000-694X.2021.00139

海勃湾枢纽对坝后河道冲淤的影响

陈琼,1, 刘晓民,1,2, 刘廷玺1, 张红武3, 刘国峰4, 王文娟2,5

1.内蒙古农业大学 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8

2.内蒙古黄河生态研究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3.清华大学 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4

4.内蒙古自治区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管理中心,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200

5.内蒙古金华源环境资源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Influence of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Haibowan Junction on the downriver channel erosion and deposition

Chen Qiong,1, Liu Xiaomin,1,2, Liu Tingxi1, Zhang Hongwu3, Liu Guofeng4, Wang Wenjuan2,5

1.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Civil Engineering,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ohhot 010018,China

2.Inner Mongolia Yellow River Institute of Ecological Research,Hohhot 010020,China

3.State Key Laboratory of Water-sediment Sciences and Hydraulic and Hydroelectric Engineering,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4.Inner Mongolia Sanshenggong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Management Center of Yellow River,Bayinnaoer 015200,China

5.Inner Mongolia Jinhua Yuan Environmental Resource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 ,Itd,Hohhot 010020,China

通讯作者: 刘晓民(E-mail: 13204717007@163.com

收稿日期: 2021-08-11   修回日期: 2021-12-09  

基金资助: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  2020ZD0009-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1969021
“草原英才”工程青年创新创业人才计划项目

Received: 2021-08-11   Revised: 2021-12-09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陈琼(1997—),男,河北邯郸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沙调控及河床演变方面研究E-mail:965655751@qq.com , E-mail:965655751@qq.com

摘要

随着黄河上游控制性水利枢纽相继投入运用,黄河内蒙古段河道冲淤演变格局得到重塑。利用水文站实测数据,系统分析了海勃湾水利枢纽建设运行前后坝后河道水沙变化特征。基于河道断面高程数据,从滩槽冲淤(横向)及沿程冲淤(纵向)两方面定性分析坝后河道形态变迁,采用断面地形法定量计算坝后河道冲淤变化量。结果表明:海勃湾水利枢纽蓄水运用后,坝后河道的水沙搭配条件显著改善,来沙系数、单位径流量的输沙量降幅较大,对坝后河道减淤冲刷作用明显。坝后河道横纵断面变迁以冲刷为主,冲淤演变过程经历了淤积(2004—2012年)、冲淤过渡(2012—2014年)、冲刷(2014—2020年)3个阶段。

关键词: 河道冲淤 ; 断面地形法 ; 来水来沙条件 ; 水利工程调度

Abstract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ntrol water project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the evolution pattern of the channel erosion and siltation in the Inner Mongolia reach has been reshaped. Based on the measured data of hydrology st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iver water and sediment change before and after the construction of Haibowan reservoir are analyzed systematically. Based on the elevation data of the channel section,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channel were qualitatively analyzed from two aspects of the scouring and silting (transverse) and the scouring and silting (longitudinal) along the channel, and the variation of the channel scouring and silting was quantitatively calculated by the cross-section topographic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after the reservoir is used, the water and sediment matching conditions of the downstream channel a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sediment coefficient and sediment transport rate per unit runoff decrease greatly, which has obvious effect on reducing silting and scour of the downstream channel. The change of the transverse and longitudinal sections of the river is dominated by scour, and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scour and silting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silting (2004-2012), scour and silting transition (2012-2014) and scour (2014-2020). The results can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river course control and flood mitigation in Inner Mongolia.

Keywords: channel scouring and silting ; section topographic method ; water and sand conditions ; scheduling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PDF (5144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陈琼, 刘晓民, 刘廷玺, 张红武, 刘国峰, 王文娟. 海勃湾枢纽对坝后河道冲淤的影响. 中国沙漠[J], 2022, 42(3): 139-147 doi:10.7522/j.issn.1000-694X.2021.00139

Chen Qiong, Liu Xiaomin, Liu Tingxi, Zhang Hongwu, Liu Guofeng, Wang Wenjuan. Influence of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Haibowan Junction on the downriver channel erosion and deposition.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J], 2022, 42(3): 139-147 doi:10.7522/j.issn.1000-694X.2021.00139

0 引言

黄河作为多沙河流的典型代表1,水少沙多、水沙异源2。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黄河上游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显著提高,刘家峡、龙羊峡等大中型水利枢纽的兴建及沿黄工农业的引水引沙,改变了下游河道天然水文过程3和水沙组合关系4,河道演变格局得到重塑,引起河道冲淤调整5

已有关于河道冲淤过程的研究集中在水沙输移数学模型和经验公式。基于冲积河流自动调整原理的输沙系数滞后响应模型6、引入水流挟沙力的河段冲淤量预测模型7等均在黄河得到应用;吴保生等8、章若茵等9通过建立河道冲淤量与来水来沙量的经验关系得到了内蒙古河段、黄河下游河段输沙、冲淤公式。针对水利工程建设运行后下游河道冲淤变化的研究集中在黄河、长江流域,陈建国等10、衡勇11总结出小浪底水库运用以后下游河道的水沙变化、河势演变及断面变化情况;下游水沙通量及河道演变过程同三峡工程运行响应关系的研究12,加深了学者对大型水利工程下游河道演变的认识。

黄河内蒙古段为典型的冲积性河段,河道冲淤演变规律复杂。近年来,关于河道过流能力13、冲淤临界指标14、水沙阈值15、输沙量临界阈值16等的探讨,反映了内蒙古河段河道冲淤对水沙过程的响应关系;同时内蒙古河段河道冲淤与凌汛关系密切,张金良等17通过建立冲淤量与冰下过流能力的关系,揭示了内蒙古河段冲淤演变与凌情的响应机制。海勃湾水库蓄水运用后,对下游河道水沙过程影响显著,但缺乏针对新形势下河道输沙特性与河床演变过程的研究。本文基于长系列水沙资料和断面观测数据,系统分析了海勃湾水库建成运用后下游河道水沙特性变化情况和河道冲淤演变过程,旨在为内蒙古河段河道治理、水库调度运用、防凌防洪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河段自海勃湾水库坝址至三盛公水利枢纽拦河闸,全长87 km,河道平均宽2 000 m,其中主槽平均宽度约1 000 m。无区间支流汇入。左岸为泥沙沉积形成的平坦滩地,流经乌兰布和沙漠,流动、半流动和固定沙丘沿左岸分布,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倾向黄河;右岸为鄂尔多斯阶地,发育有众多走向大体平行的山洪沟。受灌区引水引沙和水利枢纽工程运用的共同影响,研究河段河势演变较为复杂。

海勃湾水库是目前黄河内蒙古段唯一具有调节功能的综合利用水库,工程任务以防凌、发电为主,2014年2月开始蓄水运行;三盛公水利枢纽在灌溉季节5—10月壅水灌溉,非灌溉季节降低水位排沙,基本无调节能力。石嘴山水文站位于海勃湾水库上游50 km,巴彦高勒水文站位于三盛公水利枢纽下游600 m处。研究河段内共布设23个河道固定测量断面,断面间距0.5—3 km。为方便计算,本次由上游至下游将断面编号为DM1、DM2、…、DM23,DM1断面距海勃湾水库坝址30 km,DM23断面距三盛公水利枢纽拦河闸0.32 km。对应将研究河段划分为22个子河段,编号依次为R1、R2、…、R22(图1)。

图1

图1   研究区概况及断面布设

Fig.1   Overview of the study area and schematic diagram of section layout


2 数据和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河道地形采用2004、2009、2012、2014、2017、2020年4月固定测量断面实测数据。河道断面测量包括岸上部分和水下部分,岸上部分起点距及高程采用动态CORS-RTK技术测定;水下部分深水区用单波束测深仪测量,浅水区用测深杆测量。数据来源于内蒙古自治区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管理中心。

水文数据包括石嘴山站和巴彦高勒站实测流量、水位、输沙率和含沙量,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年鉴(第4卷)》“黄河流域水文资料”。

2.2 研究方法

断面地形法是目前河道冲淤量计算较常用的方法,其冲淤计算值仅与始末状态有关,避免了累积性误差,同时由于测验断面布设间距较短,可反映冲淤量的沿程分布情况。本次研究河段全长87 km且大体为顺直河段,采用断面地形法计算河道冲淤量可较准确地反映长时期河道冲淤变化特点18

基于河道横断面实测高程数据,将相邻断面间的几何图形近似为锥体,通过比较同一水位下相邻断面间河槽容积的差异,得出2测次间相邻断面河道泥沙冲淤的体积,累积各断面间河道泥沙冲淤体积反映不同高程河床冲淤情况19

Vi=13(Ai+Ai+1+AiAi+1)Li

式中:Vi 为相邻断面间河槽容积,m3AiAi+1为上、下游相邻断面面积,m2Li 为相邻断面间距,m。

V=i=1n13(Ai+Ai+1+AiAi+1)ΔLi

式中:V为河段容积,m3

通过式(1)和(2)计算各测次断面间和河段锥体容积,两测次容积差值即为冲淤量。

3 水沙特性分析

水沙特性是河道冲淤演变最根本的动力因素。大中型水库的修建破坏了河流水沙原本相对平衡的状态20,改变了挟沙水流的本构关系21。利用石嘴山和巴彦高勒水文站长系列水沙资料,以黄河上游刘家峡、龙羊峡水库及海勃湾水库建成运用时间(1968、1986、2014年)为节点,分为天然径流时期(1968年以前)、单库运用时期(1968—1986年)、龙刘两库调度时期(1987—2014年)及多库(龙刘+海勃湾)联合调度时期(2015—2020年),分析水利工程调度对黄河内蒙古段水沙特性影响。

3.1 来水来沙条件

来沙系数代表单位流量含沙量22,反映河道水沙搭配状况,来沙系数越小,河道越容易冲刷,水沙搭配条件越有利23。石嘴山和巴彦高勒站多年径流量、输沙量及含沙量变化见图24,多年来沙系数如图5所示。

图2

图2   1960—2019年石嘴山站水沙条件

Fig.2   Water and sediment conditions in Shizuishan Station from 1960 to 2019


图3

图3   1973—2019年巴彦高勒站水沙条件

Fig.3   Water and sediment conditions in Bayan Gaole Station from 1973 to 2019


图4

图4   1973—2019年含沙量

Fig.4   Sediment concentration from 1973 to 2019


图5

图5   1973—2019年来沙系数

Fig.5   Sediment coefficient from 1973 to 2019


整体来看,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多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年径流量在不同时期有峰谷波动,年输沙量呈阶梯式持续减少态势。按照水库建成运用的不同阶段,以刘家峡单库运用阶段为基准期,各时段水沙条件减少比例见表1。与单库运用时期相比,龙羊峡、刘家峡两库联合调度时期石嘴山和巴彦高勒站多年平均径流量和输沙量降幅均超过20%,但含沙量变化相对不大,且来沙系数增幅较大,水沙搭配条件易造成河道淤积;多库联合调度时期,受海勃湾水库建成运用的影响,巴彦高勒站来水来沙条件变化剧烈,年输沙量减少80.5%。含沙量和来沙系数降幅超过70%,且均在2014年出现转折,开始小于石嘴山站,水沙搭配条件有利于河道冲刷。

表1   不同时段水沙条件变化幅度(%)

Table 1  Reduction of water and sediment conditions in different periods

时段年径流量年输沙量含沙量来沙系数
石嘴山巴彦高勒石嘴山巴彦高勒石嘴山巴彦高勒石嘴山巴彦高勒
1987—2014年-21.9-34.9-24.4-39.00.0-0.832.264.4
2015—2019年-3.6-16.4-13.7-80.5-39.5-78.2-37.6-71.5

比较基准期为单库运用时期。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3.2 水沙关系变化

水沙关系变化是河道发生调整的直接原因24。采用双累计曲线法检验径流量和输沙量间关系一致性及其变化情况,点绘石嘴山和巴彦高勒站累计径流量与累计输沙量的关系,曲线斜率代表了单位径流量的输沙量25。各时段内累计输沙量与累计径流量之间均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图67),相关系数R2均在0.9以上。刘家峡水库投入运用的1968年是石嘴山站双累计曲线发生显著转折的拐点,曲线斜率由5.5 kg·m-3降低至3.4 kg·m-3,表明1968年后单位径流量的输沙量有一定程度的减少;1986年龙羊峡水库运用后,石嘴山和巴彦高勒站的曲线斜率均维持单库调度阶段的趋势,不存在明显的转折,即总体上径流量和输沙量各自减少的比例与单库调度阶段接近,说明龙羊峡水库的建成运用对内蒙古河段的水沙比例影响较小;2014年海勃湾水库建成蓄水,巴彦高勒站双累计曲线发生明显偏折,曲线斜率由3.9 kg·m-3降低至0.9 kg·m-3,单位径流量的输沙量降幅达76.9%,说明海勃湾水库对内蒙古河段的水沙比例影响较大。

图6

图6   石嘴山站年水沙量双累计曲线

Fig.6   Double accumulative curve of annual water and sediment at Shizuishan Station


图7

图7   巴彦高勒站年水沙量双累计曲线

Fig.7   Double accumulative curve of annual water and sediment at Bayan Gaole Station


龙羊峡、刘家峡两库的联合调蓄运用显著改变了宁蒙河道的水沙过程,但内蒙古河段的水沙搭配条件仍未得到改善,水少沙多、水沙异源依旧是来水来沙的特点。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联合调度对水沙的调控作用主要表现为“削峰填谷”,即降低汛期水量比例,削减洪峰26。在对下游河道防洪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使内蒙古河段失去了有利于河道输沙的大流量过程,流量过程趋于均匀对河段泥沙输移极为不利。海勃湾水库投入运行后,在上游龙羊峡、刘家峡两库联合调度的基础上对进入内蒙古河段的水沙进一步调节。运用初期拦沙效果显著,清水下泄,下游河道悬浮泥沙浓度降低,输沙量减少。同时蓄水拦沙作用明显改善了下游河道的水沙搭配条件,来沙系数、单位径流量的输沙量均显著降低,使其越来越有利于河道冲刷,对于改善下游河道冲淤态势是有利的。

4 河道冲淤演变特征

4.1 河道横向形态分析

依据河道断面测量数据,以起点距为横坐标,河底高程为纵坐标,将各测量断面2004—2020年4月河道地形套绘(图8)。研究河段大断面形式多样,以V形、U形、W形及不对称W形类型为主,天然属性复杂,导致了不同的断面冲淤特性。选取磴口(二)水文站(DM1断面)、分汊段(DM4、DM18断面)、弯道(DM6、DM11断面)、三盛公拦河闸(DM23断面)6个典型断面,按照断面形态的基本类型,分析河道冲淤演变过程中断面形态的变化规律。

图8

图8   典型断面套绘图

Fig.8   Drawing of typical section sleeve


V形和U形断面。主要分布在顺直段,代表断面如DM1和DM23。河宽较窄,受护岸工程限制,断面基本形态保持相对稳定。海勃湾水库蓄水运用后,断面形态调整主要表现为主槽冲刷。DM1断面深泓点高程降低5.9 m,下切速率为0.4 m·a-1。DM23断面深泓点高程降低3.8 m,下切速率为0.2 m·a-1

W形断面。分布在分汊河段,代表断面如DM4和DM18。海勃湾水库蓄水运用后,断面形态调整主要表现为滩槽均冲,不仅有主槽的摆动,还有中部滩体的冲淤变化。DM4断面主槽向左岸摆动,深泓点高程降低2.7 m,河心滩面积减小。DM18断面河道主槽向左、右岸外扩近300 m,深泓点高程降低1 m,河道分汊中心淤积产生河心滩。

不对称W形断面。一般分布在弯道段,冲淤变幅相对复杂,代表断面如DM6和DM11。龙羊峡、刘家峡两库调度时期,受自然裁弯的影响,河势调整幅度剧烈。海勃湾水库蓄水运用后,断面形态调整主要表现为淤滩冲槽。DM6、DM11断面河道主槽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刷下切,深泓点高程分别降低1.3、2.8 m,凹岸侧滩地淤积抬高。这是由于受弯道环流影响,凹岸侧水流速小,高含沙洪水漫滩后易造成淤积,漫滩水流含沙量越高,滩地淤积越严重,与此同时对主槽的冲刷却相当强烈。这也是多泥沙河流冲淤的显著特点27

4.2 河道纵向形态分析

河道冲淤变化的纵剖面演变过程中主槽抬升或降低直接影响河道的冲淤,深泓点高程与其他方式相比数据较为客观28,利用其分析河道纵向形态变化规律有较高的可靠性。通过分析2004—2020年主槽深泓点的时空变化来反映河道纵向形态变化(图9)。

图9

图9   深泓点沿程变化

Fig.9   The depth points change along the path


2004—2020年断面深泓点经历了先抬升后下切的变化过程,变化幅度空间分布上呈现两端轻微、中间活跃的现象。2004—2012年,受龙羊峡、刘家峡两库联合调度影响,缺少汛期的大流量冲刷,河道深泓点变化以抬升为主,个别断面深泓抬升幅度超过3 m;2012—2014年,深泓点变化抬升和下切比例相当,河段沿程冲淤交替变化;2014—2020年,由于海勃湾水库的减淤冲刷作用,深泓点变化以下切为主,部分断面下切幅度超过5 m。同时结合横断面形态变化,V形和U形断面深泓变化更为显著,下切幅度3—5 m。W形和不对称W形断面虽主槽摆动剧烈,但深泓变化不明显,下切幅度1—3 m。

4.3 河道冲淤时空变化特性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来水来沙是流域施加于河道的外部控制变量,河道的冲淤变化是内部变量对外部控制条件的响应29。在水利枢纽尤其是水库的拦蓄与调节作用下,下游河道的来水来沙条件显著变化,引起河床冲刷与再造30。为分析研究河段河道冲淤时空分布及其变化,基于断面法计算2004—2020年冲淤变化量及冲淤强度(单位时间单位河长冲淤量,图1011),正值表现为冲刷特性,负值表现为淤积特性。

图10

图10   2004—2020年冲淤量沿程变化

Fig.10   The variation of erosion and deposition along the river from 2004 to 2020


图11

图11   2004—2020年冲淤强度变化

Fig.11   Change of erosion and deposition strength from 2004 to 2020


整体来看,研究河段呈先淤后冲趋势,按照冲淤量及冲淤强度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淤积阶段,2004—2012年全线淤积,总淤积量为3 676.93万m3,年均淤积量为459.62万m3,淤积强度为85.94 m3·m-1·a-1;由前文水沙特性分析可知,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联合运用减少了汛期水量以及大流量过程,是研究河段淤积的主要原因。冲淤过渡阶段,2012—2014年沿程有冲有淤,总体表现为冲刷,冲刷量为1 029.61万m3,年均冲刷量为514.81万m3,冲刷强度为96.26 m3·m-1·a-1。2012年汛期内蒙古河段经历了1989年以来历时最长、洪峰流量最大的洪水过程31,大流量长历时的洪水有利于输沙,对河道产生了明显的冲刷作用。冲刷阶段,2014—2020年全线冲刷,冲刷量为5 495.41万m3,年均冲刷量为915.90万m3,冲刷强度为171.26 m3·m-1·a-1,较冲淤过渡阶段提升78%。主要原因为海勃湾水库的建成运用后,库区拦蓄了大量的泥沙,含沙量减少,下游河道水流挟沙不饱和,出现不平衡输沙过程,对下游河道减淤冲刷作用加强。

空间分布来看,根据河道特征和沿岸土地类型,将研究河段分为DM1—DM4段(海勃湾水库坝址-中滩嘎查)、DM4—DM12段(中滩嘎查-刘拐沙头)、DM12—DM23段(刘拐沙头-三盛公)。冲淤强度沿程波动变化,且呈“双峰型”分布(表2)。2004—2014年,淤积主要发生在DM12—DM23段,总淤积量为2 400.16万m3,占总淤积量的65%,主要原因为三盛公水利枢纽的壅水运用,造成上游来沙和乌兰布和沙漠风沙入黄粗颗粒泥沙积于拦河闸前,在河床自动调整的作用下,淤积逐渐向上游发展。2014—2020年,冲刷主要发生在DM4—DM12段,总冲刷量为2 833.80万m3,占总冲刷量的52%,主要原因为由于海勃湾水库的拦蓄作用,坝后河道河床发生冲刷,近坝段(DM1—DM12段)受“清水”下泄影响更为突出。DM4—DM12段左岸分布有流动和半固定沙丘,河床沙质松软,同时弯道和分汊河段较多,不饱和挟沙水流的冲刷作用更为显著。

表2   不同河段冲淤统计

Table 2  Scour and silting statistics of different reaches

时段DM1—DM4段DM4—DM12段DM12—DM23段

冲淤量

/万m3

冲淤强度 /(m3·m-1·a-1)冲淤量 /万m3冲淤强度 /(m3·m-1·a-1)冲淤量 /万m3冲淤强度 /(m3·m-1·a-1)
2004—2009年-257.39-77.29276.7124.17-2 450.66-204.90
2009—2012年-185.59-92.89-533.93-77.72-526.07-73.31
2012—2014年101.2576.02351.7976.81576.57120.52
2014—2017年559.60280.081 318.70191.95791.08110.24
2017—2020年358.67179.521 515.10220.54952.27132.70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海勃湾水库的蓄水拦沙作用使下游河道冲淤态势得到改善。但海勃湾水库库容有限且近期淤积较为严重,因此应加强海勃湾水库的调水调沙运用,开展汛期排沙减淤。入库水沙较小时,水库在较高水位下运行,获得更多的电量效益;入库水沙较大时,水库宜降低水位运行,在发电的同时泄水排沙,尽量减少水库泥沙淤积,以获得较大的调节库容。另一方面则应加大沿岸水土保持措施,保持河道冲淤改善的形势。

5 结论

龙羊峡、刘家峡水库的联合调蓄运用显著改变了进入内蒙古河段的水流条件,但大流量过程的减少对泥沙输移极为不利。海勃湾水利枢纽运用初期拦沙效果显著,下游河道来沙系数、单位径流量的输沙量骤降,水沙搭配条件有利于河道冲刷,改善了下游河道的淤积状态。

研究河段断面形态分布以V形、U形、W形及不对称W形为主。受海勃湾水库建设运行影响,下游河道不同形态断面调整规律可分为主槽冲刷、滩槽均冲、淤滩冲槽3种。纵向深泓经历了先抬升后下切的变化过程,且以V形和U形断面深泓变化更为显著。

2004—2020年,研究河段冲淤演变过程经历了淤积(2004—2012年)、冲淤过渡(2012—2014年)、冲刷(2014—2020年)3个阶段。海勃湾水库蓄水运用后下游河道年均冲刷量为915.90万m3,冲刷强度为171.26 m3·m-1·a-1。空间分布来看,中滩嘎查-刘拐沙头河段受枢纽调度影响最为显著,占总冲刷量的52%。

由于海勃湾水利枢纽库容相对较小,汛期在保证发电效益的同时应利用大流量过程开展泄洪排沙运用。与此同时,水库势必会发生溯源冲刷。下一步应尽快开展针对汛期敞泄排沙对下游河道冲淤演变的影响研究,包括水流挟沙力及床沙组成沿程变化,保证内蒙古河道的过流能力,为减缓洪凌灾害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Zhao YCao W HHu C Het al.

Analysis of changes in characteristics of flood and sediment yield in typical basins of the Yellow River under extreme rainfall events

[J].Catena,201917731-40.

[本文引用: 1]

张金良练继建张远生.

黄河水沙关系协调度与骨干水库的调节作用

[J].水利学报,2020518):897-905.

[本文引用: 1]

Guo L CSu NZhu C Yet al.

How have the river discharges and sediment loads changed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basin downstream of the Three Gorges Dam?

[J].Journal of Hydrology,2018560259-274.

[本文引用: 1]

Xu J X.

Decreasing trend of sediment transfer function of the Upper Yellow River,China,in response to human activity and climate change

[J].Hydrological Sciences Journal,2015602):311-325.

[本文引用: 1]

姚文艺高亚军张晓华.

黄河径流与输沙关系演变及其相关科学问题

[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20184):1-11.

[本文引用: 1]

陈萍申红彬吴保生.

黄河下游冲淤量计算方法

[J].水力发电学报,2013326):157-164.

[本文引用: 1]

马睿马良张罗号.

黄河流域典型沙质河段冲淤量预估方法及应用

[J].水利学报,20164710):1277-1286.

[本文引用: 1]

吴保生刘可晶申红彬.

黄河内蒙古河段输沙量与淤积量计算方法

[J].水科学进展,2015263):311-321.

[本文引用: 1]

章若茵王彦君韩巧兰.

基于沙量平衡法的黄河下游河道冲淤量计算

[J].泥沙研究,2018433):21-27.

[本文引用: 1]

陈建国周文浩陈强.

小浪底水库运用十年黄河下游河道的再造床

[J].水利学报,2012432):127-135.

[本文引用: 1]

衡勇.

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黄河下游封丘河段再造床过程及对策研究

[D].郑州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9.

[本文引用: 1]

李少希杨云平张华庆.

三峡工程运行前后的长江中游河段冲淤变化(1975-2017年)

[J].湖泊科学,2021335):1520-1531.

[本文引用: 1]

白涛哈燕萍马盼盼.

黄河宁蒙段河道过流能力

[J].中国沙漠,2018385):1093-1098.

[本文引用: 1]

岳志春苑希民田福昌.

黄河宁蒙河段近期水沙特性及冲淤过程研究

[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19528):810-821.

[本文引用: 1]

白涛麻蓉马旭.

黄河上游沙漠宽谷河段水沙阈值与输沙特征

[J].中国沙漠,2018383):645-650.

[本文引用: 1]

胡春宏张治昊.

论黄河河道平衡输沙量临界阈值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度

[J].水利学报,2020519):1015-1025.

[本文引用: 1]

张金良鲁俊.

黄河内蒙古河段河道冲淤演变与凌情响应机制

[J].水科学进展,2021322):192-200.

[本文引用: 1]

张晓华姚文艺郑艳爽.黄河宁蒙河道输沙特性与河床演变[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6105-110.

[本文引用: 1]

段光磊彭严波郭满姣.

河道实测冲淤量不同计算方法结果比较分析

[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4312):108-113118.

[本文引用: 1]

Wu X YHu X YLiu M Xet al.

Numerical research on reservoir sedimentation predictions under scheduled operations

[J].ISH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20263):343-352.

[本文引用: 1]

Wang X JLi D DYuan X Met al.

Analysis of runo-sediment cointegration and uncertainty relations at different temporal scale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China

[J].Water,2020122589):1-21.

[本文引用: 1]

刘清兰陈俊卿陈沈良.

调水调沙以来黄河尾闾河道冲淤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J].地理学报,2021761):139-152.

[本文引用: 1]

刘慰王随继王彦君.

黄河下游河道断面形态参数变化及其水沙过程响应

[J].地理科学,2020409):1563-1572.

[本文引用: 1]

史常乐牛兰花赵国龙.

三峡大坝-葛洲坝河段水沙变化及冲淤特性

[J].水科学进展,2020316):875-884.

[本文引用: 1]

姚文艺张晓华高亚军.

黄河沙漠宽谷段水沙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

[J].中国沙漠,2017372):361-371.

[本文引用: 1]

安催花鲁俊钱裕.

黄河宁蒙河段冲淤时空分布特征与淤积原因

[J].水利学报,2018492):195-206215.

[本文引用: 1]

王新宏吴巍周孝德.西北旱区多泥沙河库水沙数值模拟及调控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2-10.

[本文引用: 1]

魏婧.

黄河石嘴山~巴彦高勒段河床冲淤演变特征分析

[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6162):145-147.

[本文引用: 1]

申红彬吴保生吴华莉.

黄河下游河道边界条件影响输沙效率研究述评

[J].水科学进展,2019303):445-456.

[本文引用: 1]

卢金友朱勇辉.

水利枢纽下游河床冲刷与再造过程研究进展

[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93612):1-9.

[本文引用: 1]

李子文秦毅陈星星.

2012年洪水对黄河内蒙古段冲淤影响

[J].水科学进展,2016275):687-695.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