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农业的振兴可以带动整个乡村的振兴[1 ] ,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农药生产和消费国家,在“十四五”关键时期,坚持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2 ] 。河西地区作为甘肃省重要的农业发展区[3 ] ,发挥着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业发展过度依赖自然资源,河西地区的生态资源环境逐渐受到严峻的考验,区域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问题日益凸显,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形成制约。故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注重农业绿色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任务。
科学评价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探索其动态发展路径,是农业绿色发展体系的核心内容,亦是目前研究热点。一些学者对农业绿色发展进行了定性的内涵界定、时代价值与驱动路径探析[4 -6 ] 。还有学者遵循科学性、普遍性、可行性的原则,根据农业发展战略目标、农业绿色发展内涵或借鉴以往学者研究构建国家[7 -9 ] 、省市级[10 ] 的农业绿色发展定量综合评价体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行动于2015年启动,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具体指标 [11 ] ;张建杰等[12 ] 立足于农业和整个食物生产-加工-消费系统,围绕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3个维度构建适合中国的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Sabiha等[13 ] 提出综合环境影响指数,认为其与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污染问题有关。而关于特定区域的农业绿色发展研究较少,已有学者开始研究黄河流域[14 ] 、长江经济带[15 ] 、环渤海地区[16 ] 以及粮食主产区[17 -18 ] 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但有关河西地区的相关文章大多是从某一视角入手,研究其时空格局演变,主要围绕生态环境质量[19 ] 、水土资源[20 ] 、生态敏感性[21 ] 、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22 ] 、绿洲效应[23 ] 、社会-生态恢复力[24 ] 等;也有学者研究人类活动与水源涵养的空间相关关系[25 ] 。此外,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方法主要有熵权法[26 -27 ] 、综合评价法[28 ] 、层次分析法[29 ] 、泰尔指数[30 ] 。同时多数学者还运用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检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进行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效应分析及关键驱动因子识别[31 -32 ] 。
综上所述,在农业绿色发展方面已经有较为丰富的研究,为本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逻辑基础和实证研究方法。尚未有学者对河西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及其内部耦合协调问题进行探讨。同时现有研究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内涵还未达成统一共识,大多根据文献梳理、总结已有学者研究、主观逻辑推理等方式进行界定及构建指标体系,因而缺乏相应依据,且主要从资源环境、生态保护、产出水平来进行评价,在居民生活保障和科技发展方面涉及较少。2023年,农业农村部制定《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监测评价办法(试行)》,提出最新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资源节约利用、产地环境治理、农业生态修复、绿色产业发展、绿色技术支撑等5类一级指标,旨在通过监测结果,找准薄弱环节,加快补齐短板,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基于此,本研究顺应国家政策要求,采用《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监测评价办法(试行)》中提出最新监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对河西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耦合协调模型发现其内部协调发展差异并探寻可能的原因。基于《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监测评价办法(试行)》中的5类一级指标研究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及其内部耦合协调度,能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决策部署,客观反映河西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情况,有利于发现河西地区5市农业绿色发展的优势、短板,针对性提出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并进行研究讨论,以期引导各市探索不同资源环境下更需要注重的农业绿色发展路径模式,对准确提升河西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加快区域间农业可持续协同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 研究区域概况
如图1 所示,河西地区位于甘肃省,在中国西北部,自古以来是中原与西域之间的交通纽带,当下更是发挥着推动黄河生态流域保护的重要作用,是甘肃省经济比较发达的灌溉农业区,也是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经济作物集中产区[33 ] 。受大陆性气候的影响,河西地区拥有降水稀少和气候干旱的特征,水资源蒸发量较高,西北部荒漠地区植被稀疏、结构种类单一,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带[34 ] ,对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有一定影响。而位于河西地区南部的祁连山是中国水源涵养重要区,其冰川雪水又为绿洲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维持区域水资源供给和生态平衡[35 ] 。总的来看,河西地区拥有山地、荒漠和绿洲复合型生态系统。本文主要涉及其中的嘉峪关市、酒泉市、金昌市、武威市和张掖市5个地级市。
图1
图1
研究区域概况
注: 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标准地图(审图号:GS(2024)0650号)制作,底图边界无修改
Fig.1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 area
2 研究方法
2.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利用2019—2023年《甘肃农村年鉴》《甘肃年鉴》《甘肃水利发展统计公报》《甘肃水资源公报》《甘肃省水土保持公报》《甘肃发展年鉴》《中国环境年鉴》以及河西地区5市的统计年鉴等,对河西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价。高标准农田建设比例、农药使用强度、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来源于5市的农业农村局;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和水土保持率分别来源于5市的水务局、畜牧兽医局、林草局和《甘肃省水土保持公报》;耕地保有率、化肥施用强度、农膜使用强度、单位农业增加值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源于5市统计年鉴、《甘肃农村年鉴》和《甘肃发展年鉴》;村庄绿化覆盖率来源于西北大学西部大数据研究院“鸥维数据”数据库;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使用增长速度方程法,运用农业科技进步率除以农业总产值增长率[36 ] 。《办法》指标体系中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为涉敏数据,秸秆综合利用率数据缺失,因此本文综合评价体系不包含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秸秆综合利用率。由于耕地质量等级提升、单位农业增加值能耗、化肥利用率、农膜处置率的数据缺失,分别用高标准农田建设比例、单位农业增加值机械总动力、化肥使用强度、农膜使用强度代替,与《办法》指标体系中的评测对象一致。本文所有数据均采用Excel 2021、Stata17.0、Origin 2022、ArcGIS 10.8.2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分析。缺失数据均采用插值法补全。
2.2 指标体系设计
2.3 模型构建
2.3.1 熵权法
目前大多学者确定权重的方法有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但第一种方法根据作者对于指标的重视程度来划分权重,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缺乏客观依据。因此,本文借鉴查建平等[37 ] 、赵会杰等[17 ] 的做法,运用赋权多指标评价方法——熵权法,根据数据的变化情况以及各指标的联系程度来确定权重,客观准确地评价2018—2022年河西地区5市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
指标设定。设有m 个城市,n 个指标,即X i j 为第 i 个城市第j 项指标的取值,i =1,2,…,m ;j =1,2,…,n 。
指标的归一化处理。河西地区农业绿色发展的评价指标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为避免不同量纲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运用极差法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将指标值转换至0~1。
Y i j = X i j - m i n X j m a x X j - m i n X j (1)
Y i j = m a x X j - X i j m a x X j - m i n X j (2)
式中:X i j 和 Y i j 分别代表原始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指标和归一化后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指标;m a x X j 和m i n X j 分别代表X j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计算各指标占总体权重。首先,计算第i 个城市第j 项指标在该指标中的占比P i j 和第j 项指标的熵值E j :
P i j = Y i j ∑ i = 1 m Y i j (3)
E j = - k ∑ i = 1 m P i j l n P i j (4)
D j = 1 - E j (5)
W j = D j ∑ i = 1 m D j (6)
河西走廊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计算结果如表2 所列。
资源节约利用准则层。整体来看,资源节约利用准则层的权重为0.248,在总准则层中权重大小排在第二位,说明资源节约利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整体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在资源节约利用准则层下,耕地保有率指标的权重最高,为0.1012,耕地是农业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耕地保护以及占补平衡管理的加强对农业绿色发展有良好的效果。
产地环境治理准则层。在产地环境治理准则层中,化肥施用强度权重最高,为0.078,是影响河西地区产地环境治理和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因素,化肥的过度施用会导致土壤酸化、土壤盐渍化、土壤质地变差、病虫害增加、微生物群落失衡等问题[38 ] ,降低农业生产水平,无法保证食品安全,且会加剧水资源污染,破坏生态环境,阻碍农业绿色发展。
农业生态修复准则层。农业生态修复准则层的权重为0.335,远远领先于其余4个准则层,说明河西地区目前发展农业绿色的艰巨任务在生态修复,这一层面最能直接反映其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起主导作用。其中,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和村庄绿化覆盖率以及水土保持率是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要重视这几个指标的变动情况。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的权重在农业生态修复指标准则层中最高,是河西地区生态环境评价的重要指标。此外,水土保持率作为正向表示区域水土保持综合状况的指标,权重排名第二,能较好地回答出河西地区目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支撑水土流失防治精准布局与精准施策。
绿色产业发展准则层。绿色产业发展方面,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指标的权重最高,为0.070,说明农产品品质是影响绿色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权重略低,为0.066,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对农业经济发展有助力作用,政府要时刻关注农民收入水平和稳定性。
绿色技术支撑准则层。在绿色技术支撑这一准则层下,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权重最大,为0.036。河西地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权重占比较低,原始数值波动较大,根据计算模型来看,应该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政策变化、市场波动、自然灾害等。这些因素可能与技术进步本身无关,但会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在评估技术进步的贡献时,我们需要考虑其更广泛的定义和衡量标准,不能单一地定论技术进步不是推动河西地区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2.3.2 加权综合评价模型
运用加权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各城市2018—2022年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综合得分:
S = ∑ Z = 1 m ( ∑ i = 1 m W j Y i j ) (7)
式中:S 为各个城市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综合得分;Z 为子系统个数;W j 各指标占总体指标体系的权重;Y i j 为各指标标准化值。
2.3.3 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度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相互作用的关联程度,而协调度侧重衡量系统均衡发展、和谐共生、良性循环的关系状态[39 ] 。农业绿色发展是由资源节约利用、产地环境治理、农业生态修复、绿色产业发展和绿色技术支撑5个子系统构成的综合系统,这5个子系统之间呈现出既相互关联又彼此制约的关系,因此需建立耦合协调模型来计算5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其中,资源节约利用和绿色技术支撑子系统是农业绿色发展的自然条件和技术基础,产地环境治理和农业生态修复子系统是农业绿色发展过程中必需兼顾的方面,绿色产业发展子系统是农业绿色发展的最终目标。
U 1 = ∑ j = 1 n W 1 j Y 1 j (8)
U 2 = ∑ j = 1 n W 2 j Y 2 j (9)
U 3 = ∑ j = 1 n W 3 j Y 3 j (10)
U 4 = ∑ j = 1 n W 4 j Y 4 j (11)
U 5 = ∑ j = 1 n W 5 j Y 5 j (12)
式中 : Y 1 j 为资源节约利用第j 个指标的归一化值;Y 2 j 为产地环境治理第j 个指标的归一化值;Y 3 j 为农业生态修复第j 个指标的归一化值;Y 4 j 为绿色产业发展第j 个指标的归一化值;Y 5 j 为绿色技术支撑第j 个指标的归一化值。W 1 j 为资源节约利用第j 个指标权重;W 2 j 为产地环境治理第j 个指标权重;W 3 j 为农业生态修复第j 个指标权重;W 4 j 为绿色产业发展第j 个指标权重;W 5 j 为绿色技术支撑第j 个指标权重;U 1 为资源节约利用的综合评价值;U 2 为产地环境治理的综合评价值;U 3 为农业生态修复的综合评价值;U 4 为绿色产业发展的综合评价值;U 5 为绿色技术支撑的综合评价值。
C = U 1 × U 2 × U 3 × U 4 × U 5 U 1 + U 2 + U 3 + U 4 + U 5 5 1 5 (13)
C 为耦合度,C ∈[0.1],C 越大说明子系统之间的关联程度越强。
D = ( C × T ) 1 2 (14)
T = a × U 1 + b × U 2 + c × U 3 + d × U 4 + e × U 5 (15)
式中:D 为耦合协调值;T 为5个子系统的综合调和指数;a、b、c、d、e 分别为子系统在整个系统中的权重系数。D 值越大表示耦合协调度越高,基于廖重斌[40 ] 的研究,本文将耦合协调度分为以下10种类型(表3 )。此外,M i n U i 表示子系统i 为滞后系统。
3 结果与分析
3.1 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时空特征
3.1.1 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时间特征
综合得分。2018—2022年,河西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年均值从2018年的0.422增长到2022年的0.511,累计提高0.089,年均提高4.9%(表4 )。其中,嘉峪关市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从2018年的0.429增长至2022年的0.572,累计提升0.143,年均增加7.46%,增长幅度达33.33%,发展速度最快;张掖市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从2018年的0.580上升到2022年的0.616,累计提高0.036,年均提高1.52%,发展速度最慢,增长幅度为6.21%,低于河西地区平均水平,其整体水平评分较高,发展速度相对平稳。
一级指标得分。从一级指标来看,5个一级指标在2018—2022年总体均呈上升趋势(表5 ),说明围绕资源节约利用、产地环境治理、农业生态修复、绿色产业发展和绿色技术支撑5个子系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正逐步形成,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其中,绿色技术支撑指标得分增长幅度最大,从2018年的0.026增长至2022年的0.048,增长幅度达84.6%;绿色产业发展指标得分从2018年的0.074增长到2022年的0.109,上升47.3%;产地环境治理指标得分从2018年的0.087到2022年的0.116,增加33.3%;农业生态修复指标得分从2018年的0.159上升至2022年的0.173,增加8.8%;资源节约利用指标从2018年的0.076下降至2022年的0.065,下降14.5%。原因可能在于资源节约利用指标中耕地保有率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比例两个二级指标,河西地区始终注重耕地和高标准农田的保护和建设,但和前几年相比增加的面积减少了,导致评分的降低。
二级指标得分。河西地区农业绿色发展二级指标得分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其中耕地保有率基本与前一年持平,指标的评分稍有波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比例评分下降,除此之外的13个指标,2018—2022年得分基本都呈现增加态势(表6 )。
从资源节约利用的3个二级指标来看,耕地保有率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比例总体呈上下波动态势,与2018年相比,2022年得分分别下降了0.003和0.021。原因可能在于资源节约利用指标中耕地保有率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比例两个二级指标。河西地区耕地面积增加会引起绿洲规模扩张,超过了水资源的承载力,导致生态用水的挤压[41 ] ;同时由于西北地区降水稀少和气候干旱的特征,水资源蒸发量较高,对区域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进一步造成影响。在这一环境背景下,过度建设耕地和农田又会导致水资源挤压浪费。需要进一步平衡好耕地、农田开发与水资源利用的关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耕地数量和质量保护以及管控、建设和激励措施;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力,完善灌溉和排水系统,为水库搭建外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河西地区在注重耕地和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同时,也要兼顾水资源节约利用,因此耕地保有率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比例前几年相比增加的面积减少了,导致评分的降低,而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得分逐年上升,从2018年的0.018增加至2022年的0.031。
产地环境治理的4个二级指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农膜使用强度、农药使用强度和化肥施用强度2018—2022年得分都呈上升趋势,畜禽粪污、农膜和农药用量以及化肥施用量均得到有效控制。值得注意的是,国际化肥施用强度标准为225 kg·hm-2 ,除嘉峪关和金昌以外其余3座城市远高于此。河西地区的农业环境污染问题依旧严峻,必须注重环境治理,提高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农业废弃物回收率。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必要举措是控制化肥的施用量,河西地区传统绿洲农业施用氮肥较高,氮肥过量会导致浅层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增加,同时加速了土壤生物化学循环,使大量活性氮损失,氮利用率下降且加剧生态环境效应[42 ] ,构建耕地土壤质量长期监控技术体系刻不容缓。
农业生态修复的3个二级指标除村庄绿化覆盖率得分有小幅度的波动情况外,总体呈现趋稳递增态势。近十年来,国家政策实施在河西地区取得较为良好的成效,生态修复工作得到推进,水土流失情况得到改善,水土保持率得分2018—2022年呈持续上升趋势,河西地区的水土治理工作持续向好。不过总体来看各指标提升幅度不大,生态环境还是存在根本性问题。河西地区的原生态系统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干旱缺水的自然环境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模式导致其仍面临植被稀松、破碎以及草地荒漠化[43 ] 。要提高生态修复问题的重视程度,尤其是酒泉市。通过植树造林、扩大湿地/草地面积、增加绿色植被防止沙漠化扩张,改善河西地区生态环境,确保祁连山雪水对河西地区农业长期灌溉。此外,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若干意见》要求,2035年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要稳定在60%左右。河西地区要加强草原保护管理,明确草原荒漠化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44 ] ,并建立及时准确的灌溉区草原植被覆盖变化监测系统,坚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恢复工作,促进草原的合理利用。
绿色产业发展的单位农业增加值农业机械总动力得分持续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得分持续保持之前水平。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8年的15 211.46元增长至2022年的20 819.6元,增加了36.87%;得分2018年仅为0.017,到2022年提升至0.043,表明河西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正在逐步改善,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使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加快提高。
绿色技术支撑的两个二级指标总体都有增加,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得分从2018年的0.015增加到2022年的0.029。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得分从2018年的0.012增加到2022年的0.020。可以看出河西地区注重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的同时兼顾生态文明建设,2022年,甘肃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个百分点,而河西地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86.01%,体现出其领先地位。因此,要重视河西地区优势领域的机械化发展,提高农业机器性能和农产品品质,充分发挥引领作用,赋能甘肃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以推进现代化农业绿色产业体系的形成。
3.1.2 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空间特征
根据表4 ,除张掖市、金昌市以外,嘉峪关市、酒泉市、武威市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年均增长率超过河西地区平均水平。结合图2 可知,张掖市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总体最高,始终领先于河西地区其他城市。张掖市地处北纬38°,是全球最佳的农业产业带,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穿境而过,使其农业资源丰富,并且政府一直致力于拓展绿色空间,构建生态功能区,不断加强农业绿色发展。酒泉市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较低,2018—2022年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除2021年高于武威市以外,始终低于其他四市,且与河西地区总体评分均值相差较大,主要原因是产地环境治理和农业生态修复评分较低,酒泉深处内陆,周围有巴丹吉林和库穆塔格两大沙漠,气候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戈壁荒漠及土地沙化严重,从而导致水土保持率较低。
图2
图2
2018—2022年河西地区各市农业绿色发展得分变化趋势
注: 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标准地图(审图号:GS(2024)0650号)制作,底图边界无修改
Fig.2
Trends in the level of gree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municipalities in the Hexi Region from 2018 to 2022
3.2 农业绿色发展系统内部耦合协调
3.2.1 内部耦合协调时间演变
从耦合度来看,河西地区农业绿色发展内部各系统之间的耦合度C 由2018年0.934增加至2021年的0.969,2022年下降至0.916,均在0.9以上,呈现出高耦合关系(表7 )。农业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D 在2021年达到最高值0.729,2022年下降至0.682,研究期内增长幅度为9.3%,增幅较低。2018—2020年农业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低于0.7,耦合协调类型为初级协调,2021年耦合协调类型转变为中等协调,2022年耦合协调度下降,耦合协调类型转为初级协调。研究期内5个子系统的协调作用和相互关联性不断增强,河西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持续向好。
3.2.2 内部耦合协调空间演变
由图3 可知,2018—2022年河西地区各市耦合协调度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截至2022年,张掖市耦合协调度最高,为0.745;其次是嘉峪关市,为0.708;金昌市位列第三,武威市和酒泉市最低,分别为0.658和0.618,各市区耦合协调度水平有所差异。酒泉市、张掖市耦合协调度均值分别为0.579、0.765,差值较大,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突出。从耦合协调度提升幅度来看,增幅最大的为嘉峪关市,增幅为16.85%;其次是酒泉市,增幅为13.86%;张掖市增幅最小,由2018年的0.7445增加至2022年的0.7451,增幅为0.078%,张掖市耦合协调度较高提升速度较慢,酒泉市耦合协调水平低但发展速度快。
图3
图3
2018—2022年河西地区各市农业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
Fig.3
Changes in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of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in the cities of the Hexi Region from 2018 to 2022
2018—2022年河西地区中部、东南部、西北部耦合协调度平均水平为0.765、0.661、0.632。2021年中部耦合协调类为良好协调,其余年份为中等协调(图4 )。位于河西中部的张掖市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引进科学技术发展智慧农业,着力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任务,持续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为河西地区中部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主要动力。东南部耦合协调度在0.6~0.7浮动,耦合协调类型始终为初级协调。西北部耦合协调类型在2021年由初级协调转变为中等协调。西北部昼夜温差大,干旱少雨,节水成为该区域重要工作,通过节水技术,该区域节水效率明显提高,资源节约利用程度明显改善,同时通过植树造林、防止沙漠化扩张等举措进行生态修复,通过不断努力农业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得以提高。2022年中部、西北部、东南部耦合协调度均小幅度下降,整体变化最终呈现中部领先、东南部跟进、西北部赶超的态势。整体来看,要针对河西地区各区域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差异,合理布局农业区域,因地制宜发挥地方优势,结合地区的资源禀赋、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同时发挥领先发展地区的示范作用,推广其成功经验,激励其他地区积极参与共同探索农业协同发展新路径,提高农业绿色发展综合水平。
图4
图4
2018—2022年河西地区各地区农业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
注: 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标准地图(审图号:GS(2024)0650号)制作,底图边界无修改
Fig.4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Hexi Region from 2018 to 2022
3.2.3 农业绿色发展滞后系统识别
由图5 可知,2018—2020年河西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滞后系统为资源节约利用,2021年农业生态修复发展滞后,2022年滞后系统为资源节约利用,此外农业生态修复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农业发展地区仅限于河西地区中部的绿洲平原,加之河西地区位于西北干旱区,农业发展受到限制,同时水资源匮乏、沙漠化严重是导致河西地区农业生态修复能力较差的主要原因[45 ] ,由此可知保护耕地与水资源是河西地区农业绿色发展的途径之一。
图5
图5
2018—2022年河西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滞后系统
注: 代表绿色技术发展; 代表产业环境治理; 代表资源节约利用; 代表产地环境治理; 代表农业生态修复
Fig.5
Lagging systems of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in the Hexi Region from 2018 to 2022
由表8 可知,2018—2022年嘉峪关市、酒泉市、金昌市、武威市、张掖市主要滞后系统分别为资源节约利用、农业生态修复、资源节约利用、绿色产业发展、资源节约利用。根据《嘉峪关年鉴2023》,嘉峪关市山地面积占40%,西部、中部多属砾石平坦戈壁,分布面积占辖区总面积的32%,其余为绿洲,面积小,且呈带状、块状分布,耕地资源少且分布不集中,耕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水平较低,资源节约利用综合得分最低。酒泉市地处河西走廊西端,区域内戈壁沙漠面积广,草原植被稀少。酒泉市长期坚持沙漠区造林以加强当地生态条件,同时立足当地条件发展戈壁农业,但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酒泉市农业生态修复仍是农业绿色发展的滞后系统。金昌市地处内陆干旱区,农业用水主要依赖祁连山区降水和东大河源头高山冰雪融水供给,但因水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水平较低,该市农业绿色发展滞后系统为资源节约利用。武威市中部为平原绿洲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整体农业绿色产业发展和质量效益水平较高,农村人口数量较大,2022年武威市农村人口占全市50.65%[46 ] ,人均农业发展效益相对较低,绿色产业发展综合评分低于其他四市。张掖市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较高,相比于其他子系统,资源节约利用综合评分偏低,农业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水平需提升。
4 结论
从时间演变来看,2018—2022年河西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围绕5个子系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正逐步形成,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初见成效。其中,农业生态修复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首要贡献指标,其次是产地环境治理和绿色产业发展。从空间演变来看,河西地区5市在农业绿色发展过程中各有不足和优势,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旧存在。其中嘉峪关市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速度最快,势头最猛。张掖市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最高,居于领先地位。酒泉市发展势头不足,基本上评分始终低于其他4座城市,处于末位。需要注意的是,2018—2022年河西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呈现出良好上升趋势,但总体水平还比较低,资源节约利用和绿色技术支撑是发展的短板。
2018—2022年河西地区农业绿色发展耦合协调水平较高,耦合协调类型经历了初级协调向中等协调的跨越,随后又回落至初级协调,研究期内增幅为9.3%,增速缓慢,且耦合协调度仍处于高耦合-低协调的状态。空间上,从区域来看,耦合协调度均值中部东南部西北部,呈现中部领先、东南部跟进、西北部赶超的发展特征;从地市来看,张掖市金昌市嘉峪关市武威市酒泉市,各市之间不协调问题仍然存在,耦合协调度高的城市对邻近地市的辐射能力较弱。总体来看,缩小地区间差异和地区内差异以及增强整体协同发展能力是解决耦合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关键。
目前河西地区资源节约利用子系统的评分较低,且是近5年5市的主要滞后系统,是导致耦合协调性较差的主要因子。农业生态修复子系统权重占比最大,但各指标提升幅度较为平缓且评分处于低位。此外,河西地区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仅为30%左右,与政策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农业化学投入品施用强度远远高于国际化肥施用标准,农业污染问题依然较为突出。
参考文献
View Option
[1]
Yu X R .Promoting agriculture green development to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J].Frontier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0 ,7 :11233 -12113 .
[本文引用: 1]
[2]
鹿永华 ,王连群 ,周泽锟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耦合协调度及时空演变研究
[J].农业经济与管理 ,2024 (4 ):90 -104 .
[本文引用: 1]
[3]
李绵德 ,周冬梅 ,朱小燕 ,等 .河西走廊2000-2020年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3 ,40 (4 ):940 -952 .
[本文引用: 1]
[4]
孙炜琳 ,王瑞波 ,姜茜 ,等 .农业绿色发展的内涵与评价研究
[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 ,40 (4 ):14 -21 .
[本文引用: 1]
[5]
于法稳 ,郑玉雨 .农业绿色发展的时代价值与路径选择
[J].农村金融研究 ,2022 (7 ):10 -21 .
[6]
孙子烨 ,姜露迪 ,余志刚 .组态视角下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多元驱动路径探析: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J/OL].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1 -11 [2024-08-19 ].
[本文引用: 1]
[7]
Zhen L , Routray J K .Operational indicators for measuring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3 ,32 :34 -46 .
[本文引用: 1]
[8]
魏琦 ,张斌 ,金书秦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构建及区域比较研究
[J].农业经济问题 ,2018 (11 ):11 -20 .
[9]
Kasztelan A , Nowak A , Hawlena J .Green growth in agriculture in the European Union:myth or reality?
[R].2019 .
[本文引用: 1]
[10]
靖培星 ,赵伟峰 ,郑谦 ,等 .安徽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动态预测及路径研究
[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 ,39 (10 ):51 -56 .
[本文引用: 1]
[11]
Tollefson J .UN sets out next development goals
[J].Nature ,2015 ,525 (7570 ):434 -435 .
[本文引用: 1]
[12]
张建杰 ,崔石磊 ,马林 ,等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与例证
[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0 ,28 (8 ):1113 -1126 .
[本文引用: 1]
[13]
Sabiha N E , Salim R , Rahman S ,et al .Measuring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 agriculture:a composite environmental impact index approach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6 ,166 :84 -93 .
[本文引用: 1]
[14]
李魁明 ,王晓燕 ,姚罗兰 .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
[J].中国沙漠 ,2022 ,42 (3 ):85 -94 .
[本文引用: 1]
[15]
何可 ,李凡略 ,张俊飚 ,等 .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及区域差异分析
[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1 ,40 (3 ):43 -51 .
[本文引用: 1]
[16]
李菲菲 ,周霞 ,周玉玺 .环渤海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与区域差异分析
[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3 ,44 (3 ):118 -129 .
[本文引用: 1]
[17]
赵会杰 ,于法稳 .基于熵值法的粮食主产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
[J].改革 ,2019 (11 ):136 -146 .
[本文引用: 2]
[18]
盖美 ,杨苘菲 ,何亚宁 .东北粮食主产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J].资源科学 ,2022 ,44 (5 ):927 -942 .
[本文引用: 1]
[19]
温煜华 .2011-2021年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及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4 ,38 (6 ):110 -119 .
[本文引用: 1]
[20]
王凌阁 ,朱睿 ,陈泽霞 ,等 .甘肃河西地区2000-2019年水土资源耦合协调特征
[J].中国沙漠 ,2022 ,42 (2 ):44 -53 .
[本文引用: 1]
[21]
邓晓红 ,宋玉琳 ,李宗省 ,等 .河西地区生态敏感性演变格局及分区治理
[J].中国沙漠 ,2023 ,43 (5 ):232 -240 .
[本文引用: 1]
[22]
王旭阳 ,常跟应 .1998-2018年河西走廊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时空演变分析
[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58 (2 ):186 -194 .
[本文引用: 1]
[23]
侯文兵 ,李开明 ,黄卓 .近20 a河西地区绿洲效应时空变化特征及归因分析
[J].干旱区研究 ,2023 ,40 (12 ):2031 -2042 .
[本文引用: 1]
[24]
李雪红 ,张学斌 ,姚礼堂 ,等 .河西地区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3 ,37 (7 ):38 -47 .
[本文引用: 1]
[25]
郑诚蔚 ,邓晓红 ,李宗省 ,等 .甘肃省河西地区水源涵养功能与人类活动强度演变
[J].中国沙漠 ,2024 ,44 (1 ):189 -200 .
[本文引用: 1]
[26]
刘惠良 ,刘红峰 ,尹少华 .基于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研究
[J/OL].经济地理 ,1 -17 [2024-08-19 ].
[本文引用: 1]
[27]
郭书娟 ,许亚东 ,黄进勇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以河南省为例
[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4 ,50 (2 ):221 -230 .
[本文引用: 1]
[28]
姬翠梅 .乡村振兴视域下京津冀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分析
[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3 ,44 (9 ):71 -80 .
[本文引用: 1]
[29]
段呈 ,余成群 ,李少伟 ,等 .西藏高原县域尺度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以白朗县为例
[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3 ,44 (5 ):82 -90 .
[本文引用: 1]
[30]
漆雁斌 ,韩绍 ,邓鑫 .中国绿色农业发展:生产水平测度、空间差异及收敛性分析
[J].农业技术经济 ,2020 (4 ):51 -65 .
[本文引用: 1]
[31]
高群 ,王雨萱 ,窦亚文 .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异及驱动因子研究
[J/OL].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1 -14 [2024-08-19 ].
[本文引用: 1]
[32]
韩叙 ,王英 ,刘文婷 ,等 .县域视角下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
[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4 ,32 (7 ):1251 -1263 .
[本文引用: 1]
[33]
张文睿 ,孙栋元 ,王亦可 ,等 .河西走廊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关系及时空分异
[J/OL].干旱区研究 ,1 -12 [2024-08-22 ].
[本文引用: 1]
[34]
王新源 ,刘世增 ,陈翔舜 ,等 .河西走廊绿洲面积动态及其驱动因素
[J].中国沙漠 ,2019 ,39 (4 ):212 -219 .
[本文引用: 1]
[35]
李新 ,勾晓华 ,王宁练 ,等 .祁连山绿色发展:从生态治理到生态恢复
[J].科学通报 ,2019 ,64 (27 ):2928 -2937 .
[本文引用: 1]
[36]
朱希刚 ,刘延风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的意见
[J].农业技术经济 ,1997 (1 ):17 -23 .
[本文引用: 1]
[37]
查建平 ,周霞 ,周玉玺 .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分析
[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2 ,43 (1 ):18 -28 .
[本文引用: 1]
[38]
黄国勤 ,王兴祥 ,钱海燕 ,等 .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J].生态环境 ,2004 (4 ):656 -660 .
[本文引用: 1]
[39]
冯俊华 ,王倩 ,郑广文 .黄河流域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测度
[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22 ,44 (5 ):826 -838 .
[本文引用: 2]
[40]
廖重斌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
[J].热带地理 ,1999 (2 ):76 -82 .
[本文引用: 1]
[41]
赵文智 ,任珩 ,杜军 ,等 .河西走廊绿洲生态建设和农业发展的若干思考与建议
[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3 ,38 (3 ):424 -434 .
[本文引用: 1]
[42]
Yin Y , Zhao R , Yang Y ,et al .A steady-state N balance approach for sustainable smallholder farming
[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1 ,118 (39 ):e2106576118 .
[本文引用: 1]
[43]
崔丹丹 ,张耀南 ,陈广庭 .2001-2010年甘肃省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
[J].中国沙漠 ,2014 ,34 (4 ):1161 -1166 .
[本文引用: 1]
[44]
程小云 ,张琴 ,兰芳芳 ,等 .河西走廊草地荒漠化动态及驱动因素
[J].中国沙漠 ,2022 ,42 (6 ):134 -141 .
[本文引用: 1]
[45]
张钰 .生态共同体视域下河西走廊生态治理研究
[D].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18 .
[本文引用: 1]
[46]
武威市统计局 .2022年武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R].2022 .
[本文引用: 1]
Promoting agriculture green development to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1
2020
...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农业的振兴可以带动整个乡村的振兴[1 ] ,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农药生产和消费国家,在“十四五”关键时期,坚持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2 ] .河西地区作为甘肃省重要的农业发展区[3 ] ,发挥着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业发展过度依赖自然资源,河西地区的生态资源环境逐渐受到严峻的考验,区域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问题日益凸显,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形成制约.故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注重农业绿色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任务. ...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耦合协调度及时空演变研究
1
2024
...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农业的振兴可以带动整个乡村的振兴[1 ] ,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农药生产和消费国家,在“十四五”关键时期,坚持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2 ] .河西地区作为甘肃省重要的农业发展区[3 ] ,发挥着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业发展过度依赖自然资源,河西地区的生态资源环境逐渐受到严峻的考验,区域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问题日益凸显,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形成制约.故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注重农业绿色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任务. ...
河西走廊2000-2020年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
2023
...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农业的振兴可以带动整个乡村的振兴[1 ] ,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农药生产和消费国家,在“十四五”关键时期,坚持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2 ] .河西地区作为甘肃省重要的农业发展区[3 ] ,发挥着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业发展过度依赖自然资源,河西地区的生态资源环境逐渐受到严峻的考验,区域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问题日益凸显,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形成制约.故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注重农业绿色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任务. ...
农业绿色发展的内涵与评价研究
1
2019
... 科学评价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探索其动态发展路径,是农业绿色发展体系的核心内容,亦是目前研究热点.一些学者对农业绿色发展进行了定性的内涵界定、时代价值与驱动路径探析[4 -6 ] .还有学者遵循科学性、普遍性、可行性的原则,根据农业发展战略目标、农业绿色发展内涵或借鉴以往学者研究构建国家[7 -9 ] 、省市级[10 ] 的农业绿色发展定量综合评价体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行动于2015年启动,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具体指标 [11 ] ;张建杰等[12 ] 立足于农业和整个食物生产-加工-消费系统,围绕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3个维度构建适合中国的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Sabiha等[13 ] 提出综合环境影响指数,认为其与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污染问题有关.而关于特定区域的农业绿色发展研究较少,已有学者开始研究黄河流域[14 ] 、长江经济带[15 ] 、环渤海地区[16 ] 以及粮食主产区[17 -18 ] 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但有关河西地区的相关文章大多是从某一视角入手,研究其时空格局演变,主要围绕生态环境质量[19 ] 、水土资源[20 ] 、生态敏感性[21 ] 、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22 ] 、绿洲效应[23 ] 、社会-生态恢复力[24 ] 等;也有学者研究人类活动与水源涵养的空间相关关系[25 ] .此外,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方法主要有熵权法[26 -27 ] 、综合评价法[28 ] 、层次分析法[29 ] 、泰尔指数[30 ] .同时多数学者还运用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检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进行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效应分析及关键驱动因子识别[31 -32 ] . ...
组态视角下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多元驱动路径探析: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1
1
... 科学评价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探索其动态发展路径,是农业绿色发展体系的核心内容,亦是目前研究热点.一些学者对农业绿色发展进行了定性的内涵界定、时代价值与驱动路径探析[4 -6 ] .还有学者遵循科学性、普遍性、可行性的原则,根据农业发展战略目标、农业绿色发展内涵或借鉴以往学者研究构建国家[7 -9 ] 、省市级[10 ] 的农业绿色发展定量综合评价体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行动于2015年启动,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具体指标 [11 ] ;张建杰等[12 ] 立足于农业和整个食物生产-加工-消费系统,围绕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3个维度构建适合中国的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Sabiha等[13 ] 提出综合环境影响指数,认为其与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污染问题有关.而关于特定区域的农业绿色发展研究较少,已有学者开始研究黄河流域[14 ] 、长江经济带[15 ] 、环渤海地区[16 ] 以及粮食主产区[17 -18 ] 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但有关河西地区的相关文章大多是从某一视角入手,研究其时空格局演变,主要围绕生态环境质量[19 ] 、水土资源[20 ] 、生态敏感性[21 ] 、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22 ] 、绿洲效应[23 ] 、社会-生态恢复力[24 ] 等;也有学者研究人类活动与水源涵养的空间相关关系[25 ] .此外,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方法主要有熵权法[26 -27 ] 、综合评价法[28 ] 、层次分析法[29 ] 、泰尔指数[30 ] .同时多数学者还运用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检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进行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效应分析及关键驱动因子识别[31 -32 ] . ...
Operational indicators for measuring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1
2003
... 科学评价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探索其动态发展路径,是农业绿色发展体系的核心内容,亦是目前研究热点.一些学者对农业绿色发展进行了定性的内涵界定、时代价值与驱动路径探析[4 -6 ] .还有学者遵循科学性、普遍性、可行性的原则,根据农业发展战略目标、农业绿色发展内涵或借鉴以往学者研究构建国家[7 -9 ] 、省市级[10 ] 的农业绿色发展定量综合评价体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行动于2015年启动,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具体指标 [11 ] ;张建杰等[12 ] 立足于农业和整个食物生产-加工-消费系统,围绕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3个维度构建适合中国的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Sabiha等[13 ] 提出综合环境影响指数,认为其与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污染问题有关.而关于特定区域的农业绿色发展研究较少,已有学者开始研究黄河流域[14 ] 、长江经济带[15 ] 、环渤海地区[16 ] 以及粮食主产区[17 -18 ] 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但有关河西地区的相关文章大多是从某一视角入手,研究其时空格局演变,主要围绕生态环境质量[19 ] 、水土资源[20 ] 、生态敏感性[21 ] 、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22 ] 、绿洲效应[23 ] 、社会-生态恢复力[24 ] 等;也有学者研究人类活动与水源涵养的空间相关关系[25 ] .此外,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方法主要有熵权法[26 -27 ] 、综合评价法[28 ] 、层次分析法[29 ] 、泰尔指数[30 ] .同时多数学者还运用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检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进行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效应分析及关键驱动因子识别[31 -32 ] . ...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构建及区域比较研究
0
2018
Green growth in agriculture in the European Union:myth or reality?
1
2019
... 科学评价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探索其动态发展路径,是农业绿色发展体系的核心内容,亦是目前研究热点.一些学者对农业绿色发展进行了定性的内涵界定、时代价值与驱动路径探析[4 -6 ] .还有学者遵循科学性、普遍性、可行性的原则,根据农业发展战略目标、农业绿色发展内涵或借鉴以往学者研究构建国家[7 -9 ] 、省市级[10 ] 的农业绿色发展定量综合评价体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行动于2015年启动,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具体指标 [11 ] ;张建杰等[12 ] 立足于农业和整个食物生产-加工-消费系统,围绕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3个维度构建适合中国的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Sabiha等[13 ] 提出综合环境影响指数,认为其与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污染问题有关.而关于特定区域的农业绿色发展研究较少,已有学者开始研究黄河流域[14 ] 、长江经济带[15 ] 、环渤海地区[16 ] 以及粮食主产区[17 -18 ] 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但有关河西地区的相关文章大多是从某一视角入手,研究其时空格局演变,主要围绕生态环境质量[19 ] 、水土资源[20 ] 、生态敏感性[21 ] 、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22 ] 、绿洲效应[23 ] 、社会-生态恢复力[24 ] 等;也有学者研究人类活动与水源涵养的空间相关关系[25 ] .此外,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方法主要有熵权法[26 -27 ] 、综合评价法[28 ] 、层次分析法[29 ] 、泰尔指数[30 ] .同时多数学者还运用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检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进行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效应分析及关键驱动因子识别[31 -32 ] . ...
安徽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动态预测及路径研究
1
2018
... 科学评价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探索其动态发展路径,是农业绿色发展体系的核心内容,亦是目前研究热点.一些学者对农业绿色发展进行了定性的内涵界定、时代价值与驱动路径探析[4 -6 ] .还有学者遵循科学性、普遍性、可行性的原则,根据农业发展战略目标、农业绿色发展内涵或借鉴以往学者研究构建国家[7 -9 ] 、省市级[10 ] 的农业绿色发展定量综合评价体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行动于2015年启动,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具体指标 [11 ] ;张建杰等[12 ] 立足于农业和整个食物生产-加工-消费系统,围绕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3个维度构建适合中国的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Sabiha等[13 ] 提出综合环境影响指数,认为其与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污染问题有关.而关于特定区域的农业绿色发展研究较少,已有学者开始研究黄河流域[14 ] 、长江经济带[15 ] 、环渤海地区[16 ] 以及粮食主产区[17 -18 ] 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但有关河西地区的相关文章大多是从某一视角入手,研究其时空格局演变,主要围绕生态环境质量[19 ] 、水土资源[20 ] 、生态敏感性[21 ] 、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22 ] 、绿洲效应[23 ] 、社会-生态恢复力[24 ] 等;也有学者研究人类活动与水源涵养的空间相关关系[25 ] .此外,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方法主要有熵权法[26 -27 ] 、综合评价法[28 ] 、层次分析法[29 ] 、泰尔指数[30 ] .同时多数学者还运用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检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进行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效应分析及关键驱动因子识别[31 -32 ] . ...
UN sets out next development goals
1
2015
... 科学评价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探索其动态发展路径,是农业绿色发展体系的核心内容,亦是目前研究热点.一些学者对农业绿色发展进行了定性的内涵界定、时代价值与驱动路径探析[4 -6 ] .还有学者遵循科学性、普遍性、可行性的原则,根据农业发展战略目标、农业绿色发展内涵或借鉴以往学者研究构建国家[7 -9 ] 、省市级[10 ] 的农业绿色发展定量综合评价体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行动于2015年启动,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具体指标 [11 ] ;张建杰等[12 ] 立足于农业和整个食物生产-加工-消费系统,围绕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3个维度构建适合中国的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Sabiha等[13 ] 提出综合环境影响指数,认为其与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污染问题有关.而关于特定区域的农业绿色发展研究较少,已有学者开始研究黄河流域[14 ] 、长江经济带[15 ] 、环渤海地区[16 ] 以及粮食主产区[17 -18 ] 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但有关河西地区的相关文章大多是从某一视角入手,研究其时空格局演变,主要围绕生态环境质量[19 ] 、水土资源[20 ] 、生态敏感性[21 ] 、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22 ] 、绿洲效应[23 ] 、社会-生态恢复力[24 ] 等;也有学者研究人类活动与水源涵养的空间相关关系[25 ] .此外,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方法主要有熵权法[26 -27 ] 、综合评价法[28 ] 、层次分析法[29 ] 、泰尔指数[30 ] .同时多数学者还运用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检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进行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效应分析及关键驱动因子识别[31 -32 ] . ...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与例证
1
2020
... 科学评价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探索其动态发展路径,是农业绿色发展体系的核心内容,亦是目前研究热点.一些学者对农业绿色发展进行了定性的内涵界定、时代价值与驱动路径探析[4 -6 ] .还有学者遵循科学性、普遍性、可行性的原则,根据农业发展战略目标、农业绿色发展内涵或借鉴以往学者研究构建国家[7 -9 ] 、省市级[10 ] 的农业绿色发展定量综合评价体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行动于2015年启动,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具体指标 [11 ] ;张建杰等[12 ] 立足于农业和整个食物生产-加工-消费系统,围绕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3个维度构建适合中国的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Sabiha等[13 ] 提出综合环境影响指数,认为其与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污染问题有关.而关于特定区域的农业绿色发展研究较少,已有学者开始研究黄河流域[14 ] 、长江经济带[15 ] 、环渤海地区[16 ] 以及粮食主产区[17 -18 ] 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但有关河西地区的相关文章大多是从某一视角入手,研究其时空格局演变,主要围绕生态环境质量[19 ] 、水土资源[20 ] 、生态敏感性[21 ] 、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22 ] 、绿洲效应[23 ] 、社会-生态恢复力[24 ] 等;也有学者研究人类活动与水源涵养的空间相关关系[25 ] .此外,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方法主要有熵权法[26 -27 ] 、综合评价法[28 ] 、层次分析法[29 ] 、泰尔指数[30 ] .同时多数学者还运用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检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进行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效应分析及关键驱动因子识别[31 -32 ] . ...
Measuring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 agriculture:a composite environmental impact index approach
1
2016
... 科学评价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探索其动态发展路径,是农业绿色发展体系的核心内容,亦是目前研究热点.一些学者对农业绿色发展进行了定性的内涵界定、时代价值与驱动路径探析[4 -6 ] .还有学者遵循科学性、普遍性、可行性的原则,根据农业发展战略目标、农业绿色发展内涵或借鉴以往学者研究构建国家[7 -9 ] 、省市级[10 ] 的农业绿色发展定量综合评价体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行动于2015年启动,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具体指标 [11 ] ;张建杰等[12 ] 立足于农业和整个食物生产-加工-消费系统,围绕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3个维度构建适合中国的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Sabiha等[13 ] 提出综合环境影响指数,认为其与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污染问题有关.而关于特定区域的农业绿色发展研究较少,已有学者开始研究黄河流域[14 ] 、长江经济带[15 ] 、环渤海地区[16 ] 以及粮食主产区[17 -18 ] 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但有关河西地区的相关文章大多是从某一视角入手,研究其时空格局演变,主要围绕生态环境质量[19 ] 、水土资源[20 ] 、生态敏感性[21 ] 、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22 ] 、绿洲效应[23 ] 、社会-生态恢复力[24 ] 等;也有学者研究人类活动与水源涵养的空间相关关系[25 ] .此外,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方法主要有熵权法[26 -27 ] 、综合评价法[28 ] 、层次分析法[29 ] 、泰尔指数[30 ] .同时多数学者还运用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检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进行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效应分析及关键驱动因子识别[31 -32 ] . ...
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
1
2022
... 科学评价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探索其动态发展路径,是农业绿色发展体系的核心内容,亦是目前研究热点.一些学者对农业绿色发展进行了定性的内涵界定、时代价值与驱动路径探析[4 -6 ] .还有学者遵循科学性、普遍性、可行性的原则,根据农业发展战略目标、农业绿色发展内涵或借鉴以往学者研究构建国家[7 -9 ] 、省市级[10 ] 的农业绿色发展定量综合评价体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行动于2015年启动,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具体指标 [11 ] ;张建杰等[12 ] 立足于农业和整个食物生产-加工-消费系统,围绕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3个维度构建适合中国的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Sabiha等[13 ] 提出综合环境影响指数,认为其与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污染问题有关.而关于特定区域的农业绿色发展研究较少,已有学者开始研究黄河流域[14 ] 、长江经济带[15 ] 、环渤海地区[16 ] 以及粮食主产区[17 -18 ] 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但有关河西地区的相关文章大多是从某一视角入手,研究其时空格局演变,主要围绕生态环境质量[19 ] 、水土资源[20 ] 、生态敏感性[21 ] 、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22 ] 、绿洲效应[23 ] 、社会-生态恢复力[24 ] 等;也有学者研究人类活动与水源涵养的空间相关关系[25 ] .此外,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方法主要有熵权法[26 -27 ] 、综合评价法[28 ] 、层次分析法[29 ] 、泰尔指数[30 ] .同时多数学者还运用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检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进行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效应分析及关键驱动因子识别[31 -32 ] . ...
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及区域差异分析
1
2021
... 科学评价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探索其动态发展路径,是农业绿色发展体系的核心内容,亦是目前研究热点.一些学者对农业绿色发展进行了定性的内涵界定、时代价值与驱动路径探析[4 -6 ] .还有学者遵循科学性、普遍性、可行性的原则,根据农业发展战略目标、农业绿色发展内涵或借鉴以往学者研究构建国家[7 -9 ] 、省市级[10 ] 的农业绿色发展定量综合评价体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行动于2015年启动,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具体指标 [11 ] ;张建杰等[12 ] 立足于农业和整个食物生产-加工-消费系统,围绕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3个维度构建适合中国的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Sabiha等[13 ] 提出综合环境影响指数,认为其与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污染问题有关.而关于特定区域的农业绿色发展研究较少,已有学者开始研究黄河流域[14 ] 、长江经济带[15 ] 、环渤海地区[16 ] 以及粮食主产区[17 -18 ] 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但有关河西地区的相关文章大多是从某一视角入手,研究其时空格局演变,主要围绕生态环境质量[19 ] 、水土资源[20 ] 、生态敏感性[21 ] 、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22 ] 、绿洲效应[23 ] 、社会-生态恢复力[24 ] 等;也有学者研究人类活动与水源涵养的空间相关关系[25 ] .此外,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方法主要有熵权法[26 -27 ] 、综合评价法[28 ] 、层次分析法[29 ] 、泰尔指数[30 ] .同时多数学者还运用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检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进行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效应分析及关键驱动因子识别[31 -32 ] . ...
环渤海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与区域差异分析
1
2023
... 科学评价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探索其动态发展路径,是农业绿色发展体系的核心内容,亦是目前研究热点.一些学者对农业绿色发展进行了定性的内涵界定、时代价值与驱动路径探析[4 -6 ] .还有学者遵循科学性、普遍性、可行性的原则,根据农业发展战略目标、农业绿色发展内涵或借鉴以往学者研究构建国家[7 -9 ] 、省市级[10 ] 的农业绿色发展定量综合评价体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行动于2015年启动,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具体指标 [11 ] ;张建杰等[12 ] 立足于农业和整个食物生产-加工-消费系统,围绕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3个维度构建适合中国的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Sabiha等[13 ] 提出综合环境影响指数,认为其与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污染问题有关.而关于特定区域的农业绿色发展研究较少,已有学者开始研究黄河流域[14 ] 、长江经济带[15 ] 、环渤海地区[16 ] 以及粮食主产区[17 -18 ] 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但有关河西地区的相关文章大多是从某一视角入手,研究其时空格局演变,主要围绕生态环境质量[19 ] 、水土资源[20 ] 、生态敏感性[21 ] 、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22 ] 、绿洲效应[23 ] 、社会-生态恢复力[24 ] 等;也有学者研究人类活动与水源涵养的空间相关关系[25 ] .此外,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方法主要有熵权法[26 -27 ] 、综合评价法[28 ] 、层次分析法[29 ] 、泰尔指数[30 ] .同时多数学者还运用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检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进行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效应分析及关键驱动因子识别[31 -32 ] . ...
基于熵值法的粮食主产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
2
2019
... 科学评价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探索其动态发展路径,是农业绿色发展体系的核心内容,亦是目前研究热点.一些学者对农业绿色发展进行了定性的内涵界定、时代价值与驱动路径探析[4 -6 ] .还有学者遵循科学性、普遍性、可行性的原则,根据农业发展战略目标、农业绿色发展内涵或借鉴以往学者研究构建国家[7 -9 ] 、省市级[10 ] 的农业绿色发展定量综合评价体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行动于2015年启动,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具体指标 [11 ] ;张建杰等[12 ] 立足于农业和整个食物生产-加工-消费系统,围绕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3个维度构建适合中国的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Sabiha等[13 ] 提出综合环境影响指数,认为其与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污染问题有关.而关于特定区域的农业绿色发展研究较少,已有学者开始研究黄河流域[14 ] 、长江经济带[15 ] 、环渤海地区[16 ] 以及粮食主产区[17 -18 ] 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但有关河西地区的相关文章大多是从某一视角入手,研究其时空格局演变,主要围绕生态环境质量[19 ] 、水土资源[20 ] 、生态敏感性[21 ] 、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22 ] 、绿洲效应[23 ] 、社会-生态恢复力[24 ] 等;也有学者研究人类活动与水源涵养的空间相关关系[25 ] .此外,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方法主要有熵权法[26 -27 ] 、综合评价法[28 ] 、层次分析法[29 ] 、泰尔指数[30 ] .同时多数学者还运用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检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进行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效应分析及关键驱动因子识别[31 -32 ] . ...
... 目前大多学者确定权重的方法有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但第一种方法根据作者对于指标的重视程度来划分权重,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缺乏客观依据.因此,本文借鉴查建平等[37 ] 、赵会杰等[17 ] 的做法,运用赋权多指标评价方法——熵权法,根据数据的变化情况以及各指标的联系程度来确定权重,客观准确地评价2018—2022年河西地区5市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 ...
东北粮食主产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1
2022
... 科学评价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探索其动态发展路径,是农业绿色发展体系的核心内容,亦是目前研究热点.一些学者对农业绿色发展进行了定性的内涵界定、时代价值与驱动路径探析[4 -6 ] .还有学者遵循科学性、普遍性、可行性的原则,根据农业发展战略目标、农业绿色发展内涵或借鉴以往学者研究构建国家[7 -9 ] 、省市级[10 ] 的农业绿色发展定量综合评价体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行动于2015年启动,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具体指标 [11 ] ;张建杰等[12 ] 立足于农业和整个食物生产-加工-消费系统,围绕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3个维度构建适合中国的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Sabiha等[13 ] 提出综合环境影响指数,认为其与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污染问题有关.而关于特定区域的农业绿色发展研究较少,已有学者开始研究黄河流域[14 ] 、长江经济带[15 ] 、环渤海地区[16 ] 以及粮食主产区[17 -18 ] 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但有关河西地区的相关文章大多是从某一视角入手,研究其时空格局演变,主要围绕生态环境质量[19 ] 、水土资源[20 ] 、生态敏感性[21 ] 、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22 ] 、绿洲效应[23 ] 、社会-生态恢复力[24 ] 等;也有学者研究人类活动与水源涵养的空间相关关系[25 ] .此外,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方法主要有熵权法[26 -27 ] 、综合评价法[28 ] 、层次分析法[29 ] 、泰尔指数[30 ] .同时多数学者还运用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检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进行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效应分析及关键驱动因子识别[31 -32 ] . ...
2011-2021年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及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1
2024
... 科学评价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探索其动态发展路径,是农业绿色发展体系的核心内容,亦是目前研究热点.一些学者对农业绿色发展进行了定性的内涵界定、时代价值与驱动路径探析[4 -6 ] .还有学者遵循科学性、普遍性、可行性的原则,根据农业发展战略目标、农业绿色发展内涵或借鉴以往学者研究构建国家[7 -9 ] 、省市级[10 ] 的农业绿色发展定量综合评价体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行动于2015年启动,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具体指标 [11 ] ;张建杰等[12 ] 立足于农业和整个食物生产-加工-消费系统,围绕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3个维度构建适合中国的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Sabiha等[13 ] 提出综合环境影响指数,认为其与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污染问题有关.而关于特定区域的农业绿色发展研究较少,已有学者开始研究黄河流域[14 ] 、长江经济带[15 ] 、环渤海地区[16 ] 以及粮食主产区[17 -18 ] 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但有关河西地区的相关文章大多是从某一视角入手,研究其时空格局演变,主要围绕生态环境质量[19 ] 、水土资源[20 ] 、生态敏感性[21 ] 、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22 ] 、绿洲效应[23 ] 、社会-生态恢复力[24 ] 等;也有学者研究人类活动与水源涵养的空间相关关系[25 ] .此外,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方法主要有熵权法[26 -27 ] 、综合评价法[28 ] 、层次分析法[29 ] 、泰尔指数[30 ] .同时多数学者还运用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检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进行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效应分析及关键驱动因子识别[31 -32 ] . ...
甘肃河西地区2000-2019年水土资源耦合协调特征
1
2022
... 科学评价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探索其动态发展路径,是农业绿色发展体系的核心内容,亦是目前研究热点.一些学者对农业绿色发展进行了定性的内涵界定、时代价值与驱动路径探析[4 -6 ] .还有学者遵循科学性、普遍性、可行性的原则,根据农业发展战略目标、农业绿色发展内涵或借鉴以往学者研究构建国家[7 -9 ] 、省市级[10 ] 的农业绿色发展定量综合评价体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行动于2015年启动,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具体指标 [11 ] ;张建杰等[12 ] 立足于农业和整个食物生产-加工-消费系统,围绕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3个维度构建适合中国的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Sabiha等[13 ] 提出综合环境影响指数,认为其与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污染问题有关.而关于特定区域的农业绿色发展研究较少,已有学者开始研究黄河流域[14 ] 、长江经济带[15 ] 、环渤海地区[16 ] 以及粮食主产区[17 -18 ] 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但有关河西地区的相关文章大多是从某一视角入手,研究其时空格局演变,主要围绕生态环境质量[19 ] 、水土资源[20 ] 、生态敏感性[21 ] 、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22 ] 、绿洲效应[23 ] 、社会-生态恢复力[24 ] 等;也有学者研究人类活动与水源涵养的空间相关关系[25 ] .此外,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方法主要有熵权法[26 -27 ] 、综合评价法[28 ] 、层次分析法[29 ] 、泰尔指数[30 ] .同时多数学者还运用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检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进行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效应分析及关键驱动因子识别[31 -32 ] . ...
河西地区生态敏感性演变格局及分区治理
1
2023
... 科学评价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探索其动态发展路径,是农业绿色发展体系的核心内容,亦是目前研究热点.一些学者对农业绿色发展进行了定性的内涵界定、时代价值与驱动路径探析[4 -6 ] .还有学者遵循科学性、普遍性、可行性的原则,根据农业发展战略目标、农业绿色发展内涵或借鉴以往学者研究构建国家[7 -9 ] 、省市级[10 ] 的农业绿色发展定量综合评价体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行动于2015年启动,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具体指标 [11 ] ;张建杰等[12 ] 立足于农业和整个食物生产-加工-消费系统,围绕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3个维度构建适合中国的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Sabiha等[13 ] 提出综合环境影响指数,认为其与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污染问题有关.而关于特定区域的农业绿色发展研究较少,已有学者开始研究黄河流域[14 ] 、长江经济带[15 ] 、环渤海地区[16 ] 以及粮食主产区[17 -18 ] 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但有关河西地区的相关文章大多是从某一视角入手,研究其时空格局演变,主要围绕生态环境质量[19 ] 、水土资源[20 ] 、生态敏感性[21 ] 、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22 ] 、绿洲效应[23 ] 、社会-生态恢复力[24 ] 等;也有学者研究人类活动与水源涵养的空间相关关系[25 ] .此外,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方法主要有熵权法[26 -27 ] 、综合评价法[28 ] 、层次分析法[29 ] 、泰尔指数[30 ] .同时多数学者还运用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检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进行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效应分析及关键驱动因子识别[31 -32 ] . ...
1998-2018年河西走廊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时空演变分析
1
2022
... 科学评价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探索其动态发展路径,是农业绿色发展体系的核心内容,亦是目前研究热点.一些学者对农业绿色发展进行了定性的内涵界定、时代价值与驱动路径探析[4 -6 ] .还有学者遵循科学性、普遍性、可行性的原则,根据农业发展战略目标、农业绿色发展内涵或借鉴以往学者研究构建国家[7 -9 ] 、省市级[10 ] 的农业绿色发展定量综合评价体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行动于2015年启动,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具体指标 [11 ] ;张建杰等[12 ] 立足于农业和整个食物生产-加工-消费系统,围绕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3个维度构建适合中国的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Sabiha等[13 ] 提出综合环境影响指数,认为其与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污染问题有关.而关于特定区域的农业绿色发展研究较少,已有学者开始研究黄河流域[14 ] 、长江经济带[15 ] 、环渤海地区[16 ] 以及粮食主产区[17 -18 ] 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但有关河西地区的相关文章大多是从某一视角入手,研究其时空格局演变,主要围绕生态环境质量[19 ] 、水土资源[20 ] 、生态敏感性[21 ] 、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22 ] 、绿洲效应[23 ] 、社会-生态恢复力[24 ] 等;也有学者研究人类活动与水源涵养的空间相关关系[25 ] .此外,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方法主要有熵权法[26 -27 ] 、综合评价法[28 ] 、层次分析法[29 ] 、泰尔指数[30 ] .同时多数学者还运用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检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进行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效应分析及关键驱动因子识别[31 -32 ] . ...
近20 a河西地区绿洲效应时空变化特征及归因分析
1
2023
... 科学评价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探索其动态发展路径,是农业绿色发展体系的核心内容,亦是目前研究热点.一些学者对农业绿色发展进行了定性的内涵界定、时代价值与驱动路径探析[4 -6 ] .还有学者遵循科学性、普遍性、可行性的原则,根据农业发展战略目标、农业绿色发展内涵或借鉴以往学者研究构建国家[7 -9 ] 、省市级[10 ] 的农业绿色发展定量综合评价体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行动于2015年启动,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具体指标 [11 ] ;张建杰等[12 ] 立足于农业和整个食物生产-加工-消费系统,围绕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3个维度构建适合中国的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Sabiha等[13 ] 提出综合环境影响指数,认为其与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污染问题有关.而关于特定区域的农业绿色发展研究较少,已有学者开始研究黄河流域[14 ] 、长江经济带[15 ] 、环渤海地区[16 ] 以及粮食主产区[17 -18 ] 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但有关河西地区的相关文章大多是从某一视角入手,研究其时空格局演变,主要围绕生态环境质量[19 ] 、水土资源[20 ] 、生态敏感性[21 ] 、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22 ] 、绿洲效应[23 ] 、社会-生态恢复力[24 ] 等;也有学者研究人类活动与水源涵养的空间相关关系[25 ] .此外,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方法主要有熵权法[26 -27 ] 、综合评价法[28 ] 、层次分析法[29 ] 、泰尔指数[30 ] .同时多数学者还运用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检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进行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效应分析及关键驱动因子识别[31 -32 ] . ...
河西地区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1
2023
... 科学评价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探索其动态发展路径,是农业绿色发展体系的核心内容,亦是目前研究热点.一些学者对农业绿色发展进行了定性的内涵界定、时代价值与驱动路径探析[4 -6 ] .还有学者遵循科学性、普遍性、可行性的原则,根据农业发展战略目标、农业绿色发展内涵或借鉴以往学者研究构建国家[7 -9 ] 、省市级[10 ] 的农业绿色发展定量综合评价体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行动于2015年启动,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具体指标 [11 ] ;张建杰等[12 ] 立足于农业和整个食物生产-加工-消费系统,围绕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3个维度构建适合中国的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Sabiha等[13 ] 提出综合环境影响指数,认为其与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污染问题有关.而关于特定区域的农业绿色发展研究较少,已有学者开始研究黄河流域[14 ] 、长江经济带[15 ] 、环渤海地区[16 ] 以及粮食主产区[17 -18 ] 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但有关河西地区的相关文章大多是从某一视角入手,研究其时空格局演变,主要围绕生态环境质量[19 ] 、水土资源[20 ] 、生态敏感性[21 ] 、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22 ] 、绿洲效应[23 ] 、社会-生态恢复力[24 ] 等;也有学者研究人类活动与水源涵养的空间相关关系[25 ] .此外,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方法主要有熵权法[26 -27 ] 、综合评价法[28 ] 、层次分析法[29 ] 、泰尔指数[30 ] .同时多数学者还运用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检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进行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效应分析及关键驱动因子识别[31 -32 ] . ...
甘肃省河西地区水源涵养功能与人类活动强度演变
1
2024
... 科学评价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探索其动态发展路径,是农业绿色发展体系的核心内容,亦是目前研究热点.一些学者对农业绿色发展进行了定性的内涵界定、时代价值与驱动路径探析[4 -6 ] .还有学者遵循科学性、普遍性、可行性的原则,根据农业发展战略目标、农业绿色发展内涵或借鉴以往学者研究构建国家[7 -9 ] 、省市级[10 ] 的农业绿色发展定量综合评价体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行动于2015年启动,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具体指标 [11 ] ;张建杰等[12 ] 立足于农业和整个食物生产-加工-消费系统,围绕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3个维度构建适合中国的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Sabiha等[13 ] 提出综合环境影响指数,认为其与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污染问题有关.而关于特定区域的农业绿色发展研究较少,已有学者开始研究黄河流域[14 ] 、长江经济带[15 ] 、环渤海地区[16 ] 以及粮食主产区[17 -18 ] 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但有关河西地区的相关文章大多是从某一视角入手,研究其时空格局演变,主要围绕生态环境质量[19 ] 、水土资源[20 ] 、生态敏感性[21 ] 、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22 ] 、绿洲效应[23 ] 、社会-生态恢复力[24 ] 等;也有学者研究人类活动与水源涵养的空间相关关系[25 ] .此外,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方法主要有熵权法[26 -27 ] 、综合评价法[28 ] 、层次分析法[29 ] 、泰尔指数[30 ] .同时多数学者还运用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检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进行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效应分析及关键驱动因子识别[31 -32 ] . ...
基于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研究
1
1
... 科学评价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探索其动态发展路径,是农业绿色发展体系的核心内容,亦是目前研究热点.一些学者对农业绿色发展进行了定性的内涵界定、时代价值与驱动路径探析[4 -6 ] .还有学者遵循科学性、普遍性、可行性的原则,根据农业发展战略目标、农业绿色发展内涵或借鉴以往学者研究构建国家[7 -9 ] 、省市级[10 ] 的农业绿色发展定量综合评价体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行动于2015年启动,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具体指标 [11 ] ;张建杰等[12 ] 立足于农业和整个食物生产-加工-消费系统,围绕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3个维度构建适合中国的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Sabiha等[13 ] 提出综合环境影响指数,认为其与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污染问题有关.而关于特定区域的农业绿色发展研究较少,已有学者开始研究黄河流域[14 ] 、长江经济带[15 ] 、环渤海地区[16 ] 以及粮食主产区[17 -18 ] 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但有关河西地区的相关文章大多是从某一视角入手,研究其时空格局演变,主要围绕生态环境质量[19 ] 、水土资源[20 ] 、生态敏感性[21 ] 、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22 ] 、绿洲效应[23 ] 、社会-生态恢复力[24 ] 等;也有学者研究人类活动与水源涵养的空间相关关系[25 ] .此外,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方法主要有熵权法[26 -27 ] 、综合评价法[28 ] 、层次分析法[29 ] 、泰尔指数[30 ] .同时多数学者还运用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检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进行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效应分析及关键驱动因子识别[31 -32 ] . ...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以河南省为例
1
2024
... 科学评价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探索其动态发展路径,是农业绿色发展体系的核心内容,亦是目前研究热点.一些学者对农业绿色发展进行了定性的内涵界定、时代价值与驱动路径探析[4 -6 ] .还有学者遵循科学性、普遍性、可行性的原则,根据农业发展战略目标、农业绿色发展内涵或借鉴以往学者研究构建国家[7 -9 ] 、省市级[10 ] 的农业绿色发展定量综合评价体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行动于2015年启动,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具体指标 [11 ] ;张建杰等[12 ] 立足于农业和整个食物生产-加工-消费系统,围绕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3个维度构建适合中国的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Sabiha等[13 ] 提出综合环境影响指数,认为其与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污染问题有关.而关于特定区域的农业绿色发展研究较少,已有学者开始研究黄河流域[14 ] 、长江经济带[15 ] 、环渤海地区[16 ] 以及粮食主产区[17 -18 ] 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但有关河西地区的相关文章大多是从某一视角入手,研究其时空格局演变,主要围绕生态环境质量[19 ] 、水土资源[20 ] 、生态敏感性[21 ] 、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22 ] 、绿洲效应[23 ] 、社会-生态恢复力[24 ] 等;也有学者研究人类活动与水源涵养的空间相关关系[25 ] .此外,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方法主要有熵权法[26 -27 ] 、综合评价法[28 ] 、层次分析法[29 ] 、泰尔指数[30 ] .同时多数学者还运用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检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进行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效应分析及关键驱动因子识别[31 -32 ] . ...
乡村振兴视域下京津冀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分析
1
2023
... 科学评价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探索其动态发展路径,是农业绿色发展体系的核心内容,亦是目前研究热点.一些学者对农业绿色发展进行了定性的内涵界定、时代价值与驱动路径探析[4 -6 ] .还有学者遵循科学性、普遍性、可行性的原则,根据农业发展战略目标、农业绿色发展内涵或借鉴以往学者研究构建国家[7 -9 ] 、省市级[10 ] 的农业绿色发展定量综合评价体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行动于2015年启动,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具体指标 [11 ] ;张建杰等[12 ] 立足于农业和整个食物生产-加工-消费系统,围绕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3个维度构建适合中国的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Sabiha等[13 ] 提出综合环境影响指数,认为其与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污染问题有关.而关于特定区域的农业绿色发展研究较少,已有学者开始研究黄河流域[14 ] 、长江经济带[15 ] 、环渤海地区[16 ] 以及粮食主产区[17 -18 ] 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但有关河西地区的相关文章大多是从某一视角入手,研究其时空格局演变,主要围绕生态环境质量[19 ] 、水土资源[20 ] 、生态敏感性[21 ] 、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22 ] 、绿洲效应[23 ] 、社会-生态恢复力[24 ] 等;也有学者研究人类活动与水源涵养的空间相关关系[25 ] .此外,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方法主要有熵权法[26 -27 ] 、综合评价法[28 ] 、层次分析法[29 ] 、泰尔指数[30 ] .同时多数学者还运用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检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进行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效应分析及关键驱动因子识别[31 -32 ] . ...
西藏高原县域尺度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以白朗县为例
1
2023
... 科学评价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探索其动态发展路径,是农业绿色发展体系的核心内容,亦是目前研究热点.一些学者对农业绿色发展进行了定性的内涵界定、时代价值与驱动路径探析[4 -6 ] .还有学者遵循科学性、普遍性、可行性的原则,根据农业发展战略目标、农业绿色发展内涵或借鉴以往学者研究构建国家[7 -9 ] 、省市级[10 ] 的农业绿色发展定量综合评价体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行动于2015年启动,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具体指标 [11 ] ;张建杰等[12 ] 立足于农业和整个食物生产-加工-消费系统,围绕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3个维度构建适合中国的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Sabiha等[13 ] 提出综合环境影响指数,认为其与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污染问题有关.而关于特定区域的农业绿色发展研究较少,已有学者开始研究黄河流域[14 ] 、长江经济带[15 ] 、环渤海地区[16 ] 以及粮食主产区[17 -18 ] 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但有关河西地区的相关文章大多是从某一视角入手,研究其时空格局演变,主要围绕生态环境质量[19 ] 、水土资源[20 ] 、生态敏感性[21 ] 、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22 ] 、绿洲效应[23 ] 、社会-生态恢复力[24 ] 等;也有学者研究人类活动与水源涵养的空间相关关系[25 ] .此外,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方法主要有熵权法[26 -27 ] 、综合评价法[28 ] 、层次分析法[29 ] 、泰尔指数[30 ] .同时多数学者还运用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检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进行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效应分析及关键驱动因子识别[31 -32 ] . ...
中国绿色农业发展:生产水平测度、空间差异及收敛性分析
1
2020
... 科学评价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探索其动态发展路径,是农业绿色发展体系的核心内容,亦是目前研究热点.一些学者对农业绿色发展进行了定性的内涵界定、时代价值与驱动路径探析[4 -6 ] .还有学者遵循科学性、普遍性、可行性的原则,根据农业发展战略目标、农业绿色发展内涵或借鉴以往学者研究构建国家[7 -9 ] 、省市级[10 ] 的农业绿色发展定量综合评价体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行动于2015年启动,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具体指标 [11 ] ;张建杰等[12 ] 立足于农业和整个食物生产-加工-消费系统,围绕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3个维度构建适合中国的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Sabiha等[13 ] 提出综合环境影响指数,认为其与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污染问题有关.而关于特定区域的农业绿色发展研究较少,已有学者开始研究黄河流域[14 ] 、长江经济带[15 ] 、环渤海地区[16 ] 以及粮食主产区[17 -18 ] 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但有关河西地区的相关文章大多是从某一视角入手,研究其时空格局演变,主要围绕生态环境质量[19 ] 、水土资源[20 ] 、生态敏感性[21 ] 、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22 ] 、绿洲效应[23 ] 、社会-生态恢复力[24 ] 等;也有学者研究人类活动与水源涵养的空间相关关系[25 ] .此外,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方法主要有熵权法[26 -27 ] 、综合评价法[28 ] 、层次分析法[29 ] 、泰尔指数[30 ] .同时多数学者还运用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检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进行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效应分析及关键驱动因子识别[31 -32 ] . ...
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异及驱动因子研究
1
1
... 科学评价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探索其动态发展路径,是农业绿色发展体系的核心内容,亦是目前研究热点.一些学者对农业绿色发展进行了定性的内涵界定、时代价值与驱动路径探析[4 -6 ] .还有学者遵循科学性、普遍性、可行性的原则,根据农业发展战略目标、农业绿色发展内涵或借鉴以往学者研究构建国家[7 -9 ] 、省市级[10 ] 的农业绿色发展定量综合评价体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行动于2015年启动,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具体指标 [11 ] ;张建杰等[12 ] 立足于农业和整个食物生产-加工-消费系统,围绕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3个维度构建适合中国的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Sabiha等[13 ] 提出综合环境影响指数,认为其与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污染问题有关.而关于特定区域的农业绿色发展研究较少,已有学者开始研究黄河流域[14 ] 、长江经济带[15 ] 、环渤海地区[16 ] 以及粮食主产区[17 -18 ] 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但有关河西地区的相关文章大多是从某一视角入手,研究其时空格局演变,主要围绕生态环境质量[19 ] 、水土资源[20 ] 、生态敏感性[21 ] 、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22 ] 、绿洲效应[23 ] 、社会-生态恢复力[24 ] 等;也有学者研究人类活动与水源涵养的空间相关关系[25 ] .此外,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方法主要有熵权法[26 -27 ] 、综合评价法[28 ] 、层次分析法[29 ] 、泰尔指数[30 ] .同时多数学者还运用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检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进行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效应分析及关键驱动因子识别[31 -32 ] . ...
县域视角下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
1
2024
... 科学评价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探索其动态发展路径,是农业绿色发展体系的核心内容,亦是目前研究热点.一些学者对农业绿色发展进行了定性的内涵界定、时代价值与驱动路径探析[4 -6 ] .还有学者遵循科学性、普遍性、可行性的原则,根据农业发展战略目标、农业绿色发展内涵或借鉴以往学者研究构建国家[7 -9 ] 、省市级[10 ] 的农业绿色发展定量综合评价体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行动于2015年启动,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具体指标 [11 ] ;张建杰等[12 ] 立足于农业和整个食物生产-加工-消费系统,围绕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3个维度构建适合中国的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Sabiha等[13 ] 提出综合环境影响指数,认为其与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的污染问题有关.而关于特定区域的农业绿色发展研究较少,已有学者开始研究黄河流域[14 ] 、长江经济带[15 ] 、环渤海地区[16 ] 以及粮食主产区[17 -18 ] 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但有关河西地区的相关文章大多是从某一视角入手,研究其时空格局演变,主要围绕生态环境质量[19 ] 、水土资源[20 ] 、生态敏感性[21 ] 、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22 ] 、绿洲效应[23 ] 、社会-生态恢复力[24 ] 等;也有学者研究人类活动与水源涵养的空间相关关系[25 ] .此外,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方法主要有熵权法[26 -27 ] 、综合评价法[28 ] 、层次分析法[29 ] 、泰尔指数[30 ] .同时多数学者还运用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检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进行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效应分析及关键驱动因子识别[31 -32 ] . ...
河西走廊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关系及时空分异
1
1
... 如图1 所示,河西地区位于甘肃省,在中国西北部,自古以来是中原与西域之间的交通纽带,当下更是发挥着推动黄河生态流域保护的重要作用,是甘肃省经济比较发达的灌溉农业区,也是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经济作物集中产区[33 ] .受大陆性气候的影响,河西地区拥有降水稀少和气候干旱的特征,水资源蒸发量较高,西北部荒漠地区植被稀疏、结构种类单一,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带[34 ] ,对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有一定影响.而位于河西地区南部的祁连山是中国水源涵养重要区,其冰川雪水又为绿洲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维持区域水资源供给和生态平衡[35 ] .总的来看,河西地区拥有山地、荒漠和绿洲复合型生态系统.本文主要涉及其中的嘉峪关市、酒泉市、金昌市、武威市和张掖市5个地级市. ...
河西走廊绿洲面积动态及其驱动因素
1
2019
... 如图1 所示,河西地区位于甘肃省,在中国西北部,自古以来是中原与西域之间的交通纽带,当下更是发挥着推动黄河生态流域保护的重要作用,是甘肃省经济比较发达的灌溉农业区,也是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经济作物集中产区[33 ] .受大陆性气候的影响,河西地区拥有降水稀少和气候干旱的特征,水资源蒸发量较高,西北部荒漠地区植被稀疏、结构种类单一,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带[34 ] ,对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有一定影响.而位于河西地区南部的祁连山是中国水源涵养重要区,其冰川雪水又为绿洲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维持区域水资源供给和生态平衡[35 ] .总的来看,河西地区拥有山地、荒漠和绿洲复合型生态系统.本文主要涉及其中的嘉峪关市、酒泉市、金昌市、武威市和张掖市5个地级市. ...
祁连山绿色发展:从生态治理到生态恢复
1
2019
... 如图1 所示,河西地区位于甘肃省,在中国西北部,自古以来是中原与西域之间的交通纽带,当下更是发挥着推动黄河生态流域保护的重要作用,是甘肃省经济比较发达的灌溉农业区,也是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经济作物集中产区[33 ] .受大陆性气候的影响,河西地区拥有降水稀少和气候干旱的特征,水资源蒸发量较高,西北部荒漠地区植被稀疏、结构种类单一,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带[34 ] ,对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有一定影响.而位于河西地区南部的祁连山是中国水源涵养重要区,其冰川雪水又为绿洲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维持区域水资源供给和生态平衡[35 ] .总的来看,河西地区拥有山地、荒漠和绿洲复合型生态系统.本文主要涉及其中的嘉峪关市、酒泉市、金昌市、武威市和张掖市5个地级市. ...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的意见
1
1997
... 利用2019—2023年《甘肃农村年鉴》《甘肃年鉴》《甘肃水利发展统计公报》《甘肃水资源公报》《甘肃省水土保持公报》《甘肃发展年鉴》《中国环境年鉴》以及河西地区5市的统计年鉴等,对河西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价.高标准农田建设比例、农药使用强度、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来源于5市的农业农村局;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和水土保持率分别来源于5市的水务局、畜牧兽医局、林草局和《甘肃省水土保持公报》;耕地保有率、化肥施用强度、农膜使用强度、单位农业增加值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源于5市统计年鉴、《甘肃农村年鉴》和《甘肃发展年鉴》;村庄绿化覆盖率来源于西北大学西部大数据研究院“鸥维数据”数据库;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使用增长速度方程法,运用农业科技进步率除以农业总产值增长率[36 ] .《办法》指标体系中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为涉敏数据,秸秆综合利用率数据缺失,因此本文综合评价体系不包含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秸秆综合利用率.由于耕地质量等级提升、单位农业增加值能耗、化肥利用率、农膜处置率的数据缺失,分别用高标准农田建设比例、单位农业增加值机械总动力、化肥使用强度、农膜使用强度代替,与《办法》指标体系中的评测对象一致.本文所有数据均采用Excel 2021、Stata17.0、Origin 2022、ArcGIS 10.8.2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分析.缺失数据均采用插值法补全. ...
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分析
1
2022
... 目前大多学者确定权重的方法有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但第一种方法根据作者对于指标的重视程度来划分权重,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缺乏客观依据.因此,本文借鉴查建平等[37 ] 、赵会杰等[17 ] 的做法,运用赋权多指标评价方法——熵权法,根据数据的变化情况以及各指标的联系程度来确定权重,客观准确地评价2018—2022年河西地区5市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 ...
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1
2004
... 产地环境治理准则层.在产地环境治理准则层中,化肥施用强度权重最高,为0.078,是影响河西地区产地环境治理和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因素,化肥的过度施用会导致土壤酸化、土壤盐渍化、土壤质地变差、病虫害增加、微生物群落失衡等问题[38 ] ,降低农业生产水平,无法保证食品安全,且会加剧水资源污染,破坏生态环境,阻碍农业绿色发展. ...
黄河流域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测度
2
2022
... 耦合度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相互作用的关联程度,而协调度侧重衡量系统均衡发展、和谐共生、良性循环的关系状态[39 ] .农业绿色发展是由资源节约利用、产地环境治理、农业生态修复、绿色产业发展和绿色技术支撑5个子系统构成的综合系统,这5个子系统之间呈现出既相互关联又彼此制约的关系,因此需建立耦合协调模型来计算5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其中,资源节约利用和绿色技术支撑子系统是农业绿色发展的自然条件和技术基础,产地环境治理和农业生态修复子系统是农业绿色发展过程中必需兼顾的方面,绿色产业发展子系统是农业绿色发展的最终目标. ...
... 借鉴冯俊华等[39 ] 的方法,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 ...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
1
1999
... 式中:D 为耦合协调值;T 为5个子系统的综合调和指数;a、b、c、d、e 分别为子系统在整个系统中的权重系数.D 值越大表示耦合协调度越高,基于廖重斌[40 ] 的研究,本文将耦合协调度分为以下10种类型(表3 ).此外,M i n U i 表示子系统i 为滞后系统. ...
河西走廊绿洲生态建设和农业发展的若干思考与建议
1
2023
... 从资源节约利用的3个二级指标来看,耕地保有率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比例总体呈上下波动态势,与2018年相比,2022年得分分别下降了0.003和0.021.原因可能在于资源节约利用指标中耕地保有率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比例两个二级指标.河西地区耕地面积增加会引起绿洲规模扩张,超过了水资源的承载力,导致生态用水的挤压[41 ] ;同时由于西北地区降水稀少和气候干旱的特征,水资源蒸发量较高,对区域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进一步造成影响.在这一环境背景下,过度建设耕地和农田又会导致水资源挤压浪费.需要进一步平衡好耕地、农田开发与水资源利用的关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耕地数量和质量保护以及管控、建设和激励措施;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力,完善灌溉和排水系统,为水库搭建外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河西地区在注重耕地和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同时,也要兼顾水资源节约利用,因此耕地保有率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比例前几年相比增加的面积减少了,导致评分的降低,而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得分逐年上升,从2018年的0.018增加至2022年的0.031. ...
A steady-state N balance approach for sustainable smallholder farming
1
2021
... 产地环境治理的4个二级指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农膜使用强度、农药使用强度和化肥施用强度2018—2022年得分都呈上升趋势,畜禽粪污、农膜和农药用量以及化肥施用量均得到有效控制.值得注意的是,国际化肥施用强度标准为225 kg·hm-2 ,除嘉峪关和金昌以外其余3座城市远高于此.河西地区的农业环境污染问题依旧严峻,必须注重环境治理,提高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农业废弃物回收率.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必要举措是控制化肥的施用量,河西地区传统绿洲农业施用氮肥较高,氮肥过量会导致浅层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增加,同时加速了土壤生物化学循环,使大量活性氮损失,氮利用率下降且加剧生态环境效应[42 ] ,构建耕地土壤质量长期监控技术体系刻不容缓. ...
2001-2010年甘肃省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
1
2014
... 农业生态修复的3个二级指标除村庄绿化覆盖率得分有小幅度的波动情况外,总体呈现趋稳递增态势.近十年来,国家政策实施在河西地区取得较为良好的成效,生态修复工作得到推进,水土流失情况得到改善,水土保持率得分2018—2022年呈持续上升趋势,河西地区的水土治理工作持续向好.不过总体来看各指标提升幅度不大,生态环境还是存在根本性问题.河西地区的原生态系统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干旱缺水的自然环境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模式导致其仍面临植被稀松、破碎以及草地荒漠化[43 ] .要提高生态修复问题的重视程度,尤其是酒泉市.通过植树造林、扩大湿地/草地面积、增加绿色植被防止沙漠化扩张,改善河西地区生态环境,确保祁连山雪水对河西地区农业长期灌溉.此外,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若干意见》要求,2035年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要稳定在60%左右.河西地区要加强草原保护管理,明确草原荒漠化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44 ] ,并建立及时准确的灌溉区草原植被覆盖变化监测系统,坚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恢复工作,促进草原的合理利用. ...
河西走廊草地荒漠化动态及驱动因素
1
2022
... 农业生态修复的3个二级指标除村庄绿化覆盖率得分有小幅度的波动情况外,总体呈现趋稳递增态势.近十年来,国家政策实施在河西地区取得较为良好的成效,生态修复工作得到推进,水土流失情况得到改善,水土保持率得分2018—2022年呈持续上升趋势,河西地区的水土治理工作持续向好.不过总体来看各指标提升幅度不大,生态环境还是存在根本性问题.河西地区的原生态系统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干旱缺水的自然环境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模式导致其仍面临植被稀松、破碎以及草地荒漠化[43 ] .要提高生态修复问题的重视程度,尤其是酒泉市.通过植树造林、扩大湿地/草地面积、增加绿色植被防止沙漠化扩张,改善河西地区生态环境,确保祁连山雪水对河西地区农业长期灌溉.此外,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若干意见》要求,2035年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要稳定在60%左右.河西地区要加强草原保护管理,明确草原荒漠化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44 ] ,并建立及时准确的灌溉区草原植被覆盖变化监测系统,坚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恢复工作,促进草原的合理利用. ...
生态共同体视域下河西走廊生态治理研究
1
2018
... 由图5 可知,2018—2020年河西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滞后系统为资源节约利用,2021年农业生态修复发展滞后,2022年滞后系统为资源节约利用,此外农业生态修复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农业发展地区仅限于河西地区中部的绿洲平原,加之河西地区位于西北干旱区,农业发展受到限制,同时水资源匮乏、沙漠化严重是导致河西地区农业生态修复能力较差的主要原因[45 ] ,由此可知保护耕地与水资源是河西地区农业绿色发展的途径之一. ...
2022年武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
2022
... 由表8 可知,2018—2022年嘉峪关市、酒泉市、金昌市、武威市、张掖市主要滞后系统分别为资源节约利用、农业生态修复、资源节约利用、绿色产业发展、资源节约利用.根据《嘉峪关年鉴2023》,嘉峪关市山地面积占40%,西部、中部多属砾石平坦戈壁,分布面积占辖区总面积的32%,其余为绿洲,面积小,且呈带状、块状分布,耕地资源少且分布不集中,耕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水平较低,资源节约利用综合得分最低.酒泉市地处河西走廊西端,区域内戈壁沙漠面积广,草原植被稀少.酒泉市长期坚持沙漠区造林以加强当地生态条件,同时立足当地条件发展戈壁农业,但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酒泉市农业生态修复仍是农业绿色发展的滞后系统.金昌市地处内陆干旱区,农业用水主要依赖祁连山区降水和东大河源头高山冰雪融水供给,但因水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水平较低,该市农业绿色发展滞后系统为资源节约利用.武威市中部为平原绿洲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整体农业绿色产业发展和质量效益水平较高,农村人口数量较大,2022年武威市农村人口占全市50.65%[46 ] ,人均农业发展效益相对较低,绿色产业发展综合评分低于其他四市.张掖市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较高,相比于其他子系统,资源节约利用综合评分偏低,农业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水平需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