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局.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1. [2]M-SGT地质课题组.中国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域内岩石圈结构及其演化的地质研究[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 [3]张晓东,刘光鼎,王家林.海拉尔盆地的构造特征及其演化[J].石油实验地质, 1994, 16(2): 119-127. [4]刘嘉麒.中国东北地区新生代火山岩的年代学研究[J].岩石学报, 1987,(4):21-31. [5]马杏垣,等.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1989. [6]张德平.呼伦贝尔盟地质矿产资源开发指南[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8. [7]朱震达,刘恕.中国北方地区的沙漠化过程及其治理区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1. [8]朱震达,刘恕,等.中国的沙漠化及其治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9. [9]王乃粱,郭绍礼,等.呼伦贝尔盟达赉湖的形成及其变迁的初步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干旱区地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 1966.151-156. [10]朱景郊,郭绍礼,等.内蒙东南部地貌发育的探讨(摘要)[A].中国地理学会.干旱区地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 1966. 147-150. [11]陈永宗.呼伦贝尔高平原地区风沙地貌的初步研究[A].地理集刊第13号[C].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1. 73-86. [12]戴旭.呼伦贝尔草原土地类型的初步研究[J].地理学报, 1980, 35(1): 33-34. [13]安志敏.海拉尔的中石器遗存——兼论细石器的起源和传统[J].考古学报, 1978,(3): 289-316. [14]汪佩芳.全新世呼伦贝尔沙地环境演变的初步研究[J].中国沙漠, 1992, 12(4): 13-19. [15]夏玉梅.呼伦贝尔沙地古土壤孢粉特征与大暖期环境的初步研究[A].张兰生.中国生存环境历史演变规律研究(一)[M].北京:海洋出版社, 1993. [16]李取生.松嫩沙地的形成与环境变迁[J].中国沙漠, 1991, 11(3): 36-43. [17]羊向东,王苏民,薛滨.晚更新世以来呼伦湖地区孢粉植物群发展与环境变迁[J].古生物学报, 1995, 34(5): 647-656. [18]王苏民,吉磊,羊向东,等.内蒙古扎赉诺尔湖泊沉积物中的新仙女木事件记录[J].科学通报, 1994, 39(4): 348-351. [19]张振克,王苏民.13 ka以来呼伦湖湖面波动与泥炭发育,风沙-古土壤序列的比较及其古气候意义[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0, 14(3): 56-59. [20]秦伯强,王苏民.呼伦湖的近期扩张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J].海洋与湖沼, 1994, 25(3): 280-287. [21]Li Shenghua, Sun Jimin, Zhao Hui.Optical dating of dune sands in the northeastern deserts of China[J].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 2002,181: 419-429. [22]Sun Jimin. Origin of Eolian Sand Mobilization during the Past 2300 Years in the Mu Us Desert, China[J].Quaternary Research, 2000,53: 78-88. [23]朱震达.中国土地荒漠化的概念,成因与防治[J].第四纪研究, 1998, (2): 145-155. [24]王涛,朱震达.我国沙漠化研究的若干问题——1.沙漠化的概念及其内涵[J].中国沙漠, 2003, 23(3): 209-214. [25]赵松乔.呼伦贝尔草原的风沙和“黑风暴”问题[A].中国干旱区自然地理[C].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5. 203-216. [26]赵松乔.内蒙古东,中部半干旱区:一个危急带的环境变迁[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1991, 5(2): 1-9. [27]王涛,吴薇,薛娴,等.中国北方沙漠化土地时空演变分析[J].中国沙漠, 2003, 23(3): 230-235. [28]王建革.游牧圈与游牧社会——以满铁资料为主的研究[J].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0,(3): 14-26. [29]刘书润.体制和文化与内地的趋同——内蒙古草原大规模退化人为因素的核心[A].曾经草原——内蒙古生态与游牧文化展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院, 2003. [30]孙继敏,丁仲礼.中国东部沙区的荒漠化过程与起因[J].第四纪研究, 1998,18(5): 156-164. [31]孙继敏,刘东生.中国东北黑土地的荒漠化危机[J].第四纪研究, 2001, 21(1): 72-78. [32]王涛,吴薇,赵哈林,等.科尔沁地区现代沙漠化过程的驱动因素分析[J].中国沙漠, 2004, 24(5): 519-528. [33]韩广.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的综合评估研究[J].中国草地, 1995,(2): 20-25. [34]韩广,张桂芳. 30多年来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的演变特点及防治对策研究[J].中国沙漠, 1998, 18(3): 221-225. [35]韩广,张桂芳.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土地的综合整治区划[J].中国沙漠, 2000, 20(1): 25-29. [36]“生态、环保、人才、气候——中国工程院院士解答有关内蒙古发展的四大问题”[N].北方新报, 2002-08-01(6). [37]恩和. 草原荒漠化的历史反思: 发展的文化维度[J].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 35(2): 3-9. [38]王涛. 我国沙漠化研究的若干问题——2. 沙漠化的研究内容[J].中国沙漠,2003, 23(5): 477-482. [39]张德平.呼伦贝尔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的几点做法[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4, 17(3): 13-16. [40]王涛. 我国沙漠化研究的若干问题——3. 沙漠化研究和防治的重点区域[J].中国沙漠,2004, 24(1): 1-9. [41]王涛,朱震达,赵哈林. 我国沙漠化研究的若干问题——4. 沙漠化的防治战略与途径[J].中国沙漠,2004, 24(2): 115-123. [42]裘善文. 中国东北平原西部沙漠化现状、成因及其治理途径研究[J].中国沙漠,2004,24(2):124-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