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赵明华,韩荣青.地理学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研究现状评述[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5):6-10.[2]中国大百科辞典编委会.中国百科大辞典[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3]傅小锋.干旱区绿洲发展与环境协调研究[J].中国沙漠,2000,20(2):197-200.[4]朱会义,李秀彬.关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方法的讨论[J].地理学报,2003,58(5):643-650.[5]李香云,王立新,章予舒.干旱区人类活动指数的动态研究——以塔里木河流域1978-2000年县级区为例[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0(4):106-111.[6]徐志刚,庄大方,杨琳.区域人类活动强度定量模型的建立与应用[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9,11(4):452-460.[7]黄领梅,沈冰.干旱区人类活动干扰强度定量评估研究[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09,25(4):425-429.[8]陈红翔,杨保,王章勇.武威市人类活动强度定量化研究[J].宁夏工程技术,2011,10(1):94-96.[9]孙建国,王涛,颜长珍.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榆林市荒漠化过程中的相对作用[J].中国沙漠,2012,32 (3):625-630.[10]韩春鲜.18世纪以来塔里木河干流河道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J].中国沙漠,2011,31(4):1072-1078.[11]李恩菊,谢春林.统万城废弃的原因分析[J].中国沙漠,2010,30(5):1047-1052.[12]肖生春,肖洪浪,蓝永超,等.近50 a来黑河流域水资源问题与流域集成管理[J].中国沙漠,2011,31(2):529-535.[13]刘少玉,张光辉,张翠云,等.黑河流域水资源系统演变和人类活动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38(5):806-812,819.[14]赵静.黑河流域陆地水循环模式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0.[15]张辉.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黑河流域水资源的影响[D].兰州:兰州大学,2010.[16]肖生春,肖洪浪.近百年来人类活动对黑河流域水环境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3):57-62.[17]张翠云,王昭.黑河流域人类活动强度的定量评价[J].地球科学进展,2004,19(增):386-390.[18]肖生春,肖洪浪.额济纳地区历史时期的农牧业变迁与人地关系演进[J].中国沙漠,2004,24(4):448-450.[19]文英.人类活动强度定量评价方法的初步探讨[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1998,(4):55-60.[20]赵跃龙,张玲娟.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J].地理科学,1998,18(1):73-76.[21]魏建兵,肖笃宁,解伏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与调控原则[J].地理科学进展,2006,25(1):36-45.[22]封志明,刘宝勤,杨艳昭.中国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趋势分析与数据重建:1949-2003[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1):35-43.[23]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24]李并成.河西地区历史上粮食亩产量的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2):16-21.[25]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M].上海:三联书店,2000.[26]王毓铨.中国经济通史·明代经济卷(上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7]曹树基.对明代初年田土数的新认识——兼论明初边卫所辖的民籍人口[J].历史研究,1996,(1):147-160.[28]唐景绅.明清时期河西人口辨析[J].西北人口,1983,(1):15-23.[29]路遇,滕泽之.中国人口通史(下)[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30]刘革溶.明清时期家族人口与社会经济变迁[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1992.[31]甘肃省档案馆.甘肃历史人口资料汇编(第二辑·上册)[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32]郭亚军.综合评价结果的敏感性问题及其实证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1998,(9):28- 35.[33]张卫华,赵铭军.指标无量纲化方法对综合评价结果可靠性的影响及其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5,20(3):33-36.[34]叶宗裕.关于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指标正向化和无量纲化方法的选择[J].浙江统计,2003,(4):24-25.[35]梁杰,侯志伟.A H P法专家调查法与神经网络相结合的综合定权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3):59-63.[36]陶菊春,吴建民.综合加权评分法的综合权重确定新探[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8):43-48.[37]Diakoulaki D,Mavrotas G,Papayannakis L,et al.Determining objective weights in multiple criteria problems:the CRITIC method[J].Computers & Operations Research,1995,22(7):763-770.[38]方步和.张掖史略[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