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震达.中国荒漠化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地理学报,1994,49(增刊):650-659. [2] 吴正.中国沙漠及其治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8-19. [3] 朱震达,吴正,刘恕,等.中国沙漠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1-5. [4] 董玉祥.人文因子在荒漠化中的作用[J].中国沙漠,1992,12(1):16-26. [5] 刘学敏,史培军.生态建设产业化——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思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141-144. [6] 史培军,刘学敏.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J].求是,2003,4:32-34. [7] 韩念勇.草原的逻辑——警惕新名义下的农耕扩张[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56-62. [8] 钱学森.西部开发要以农业发展为基础[J].国土经济,2000,4:10-11. [9] 胡永治,林宏东.浅谈河西走廊沙产业发展[J].林业经济,2006(7):25-26. [10] 周约,谢应忠.关于宁夏沙产业发展及沙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思考[J].农业科学研究,2011,32(4):60-65. [11] 周义才,刘向晖,孙艳梅,等.新疆沙产业发展区域差异性及其相关影响的研究——基于多元统计的实证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15,1:31-37. [12] 李琦,韩新盛.基于沙产业集群的内蒙古西部沙产业高新区构建研究[J].前沿,2016,4:76-78. [13] 陈亮,胡涵锦.钱学森.沙、草产业的理论及其实践[J].草业科学,2017,34(1):194-202. [14] 常兆丰.试论沙产业的基本属性及其发展条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8,11:32-34,44. [15] 钱学森.创建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J].农业现代化研究,1984,5:1-6. [16] 刘恕.对钱学森沙产业理论的学习和理解[J].中国工程科学,2002,4(1):9-14. [17] 赵兴华.对沙产业理论问题的几点思考[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68-73. [18] 彭树涛.论钱学森的沙产业理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6):81-84. [19] 甘肃省沙草产业协会,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西安交通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钱学森、宋平论沙草产业[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5-10. [20] 刘恕.留下阳光是沙产业立意的根本——对沙产业理论的理解[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2):40-44. [21] 刘恕.认识沙产业,践行沙产业——刘恕文集[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2:28-32. [22] 樊胜岳,周立华.沙漠化成因机制及其治理的沙产业模式[J].地理科学,2000,20(6):511-516. [23] 郝诚之.对钱学森沙产业、草产业理论的经济学思考[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4,5:23-26. [24] 贺访印,王继和.河西地区沙产业可持续发展刍议[J].中国农学通报,2006,7:481-485. [25] 贺访印,王继和,徐先英,等.荒漠绿洲甘草的栽培与利用[J].草业科学,2006,23(8):24-27. [26] 魏万进,钱能志.科学家专家论述沙草产业[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154-160. [27] 朱俊凤.沙产业理论概念及其内涵的探讨[J].中国沙漠,2004,24(5):529-533. [28] 李发明,张莹花,贺访印,等.沙产业的发展历程和前景分析[J].中国沙漠,2012,32(6):1765-1772. [29] 田裕钊.对沙产业的认识和实践[J].科技导报,1994,11:7-11. [30] 樊胜岳,李斌.沙产业理论内涵探讨[J].中国沙漠,1999,19(3):256-260. [31] 金正道.我国沙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林业经济,2011,1:36-39. [32] 韩新盛.基于生态链网的沙产业集群化研究:以库布齐沙漠为例[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4. [33] 马克平.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45. [34] 王国强.沙漠化与沙产业[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2. [35] 于军,周正立,梁继业.南疆沙产业发展现状研究[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3,25(2):1-8. [36] 宋丽弘,王云格.试论科尔沁沙产业发展规划[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7,12:3-5. [37] 周俊才,徐廷全,杨小林.绿色信贷支持沙产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以武威市为例[J].甘肃金融,2016,8:49-52. [38] 刘铮瑶,董治宝,刘永林,等.毛乌素沙地沙产业发展条件[J].中国沙漠,2018,38(4):881-888. [39] 王睿,周立华,陈勇,等.库布齐沙漠3种沙产业模式的经济效益评价[J].中国沙漠,2017,37(2):392-398. [40] 南岭,董治宝.西部地区沙产业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6,23:267-268. [41] 周义才,刘向晖,李丕军.准噶尔盆地南缘沙产业发展差异与影响的多元统计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8):273-279. [42] 陶明,黄高宝.沙产业理论体系构建初探[J].中国沙漠,2009,29(3):424-432. [43] 于丽媛,陈文汇,钱能志,等.我国沙产业产值计算方法的改进和应用研究[J].林业经济,2014,36(5):78-83. [44] 钱能志,刘丹一,朱斌,等.我国沙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林业经济,2014,36(3):54-57. [45] 陶明,黄高宝.河西走廊沙产业效益评价初探[J].中国沙漠,2010,30(2):260-266. [46] 樊胜岳,张卉,乌日嘎.中国荒漠化治理的制度分析与绩效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4-75. [47] 徐小玲,延军平.毛乌素沙地沙产业的环境效应及绿色沙产业的实施途径研究[J].中国沙漠,2004,24(2):240-243. [48] 刘铮瑶,董治宝,王建博,等.沙产业在内蒙古的构想与发展:生态系统服务体系视角[J].中国沙漠,2015,35(4):1057-1064. [49] 傅伯杰,周国逸,白永飞,等.中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安全[J].地理科学进展,2009,24(6):571-576. [50] 王光文.文化产业与沙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内蒙古恩格贝生态示范区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5):533-537. [51] 祁有祥,赵廷宁.我国防沙治沙综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增):51-58. [52] 梁严冰.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变迁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12. [53] 邱进强.民勤县沙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J].甘肃林业科技,2009,2:69-71. [54] 齐铁柱,图门巴雅尔.内蒙古治沙与沙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北方经济(综合版),2009,12:84-85. [55] 马亚兰,刘普幸.河西走廊金塔绿洲农业生态系统资源环境效应综合评价[J].中国沙漠,2011,31(3):710-715. [56] 高德占.对沙产业理论内涵及发展方向的几点认识[J].林业经济,2011,1:13-17. [57]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Desertification:the invisible frontline[EB/OL].(2014-12-11)[2018-04-10].https://www.unccd.int/publications/desertification-invisible-frontline-second-edition. [58] 崔琰.库布齐沙漠土地荒漠化动态变化与旅游开发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 [59] 刘学敏,赵辉,李波,等.试论北方农牧交错带新产业带——"生态产业带"的建立[J].生态经济,2006(2):19-22,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