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彭爱东.一种重要竞争情报:专利情报的分析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23(3):196-199. [2] 陈凤娟,邵波.技术竞争情报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的应用[J].情报杂志,2008(9):110-112. [3] Mike H,Mick K.Exploring the links between desertification and climate change[J].Environment,1993,35(6):4-18. [4] 王涛.荒漠化治理中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问题探析——以中国北方半干旱荒漠区沙漠化防治为例[J].生态学报,2016,36(22):7045-7048. [5] 卢琦,张大华,王虹.科技攻关防沙止漠,综合整治西北国土——"荒漠化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评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3):99-102. [6] 杨维西.中国防沙治沙60年[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7(5):14-18. [7] 史培军,张宏,王平,周武光[J].我国沙区防沙治沙的区域模式[J].自然灾害学报,2000,9(3):1-7. [8] 胡孟春,贺昭和.西部沙漠化防治技术与模式[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9(3):12-14. [9] 杨连清,江泽平.中国沙漠化防治的理论和技术[J].世界林业研究,2001,14(2):42-49. [10] 赵廷宁,丁国栋,王秀茹,等.中国防沙治沙主要模式[J].水土保持研究,2002,9(3):118-123. [11] 韩丽文,李祝贺,单学平,等.土地沙化与防沙治沙措施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5):210-213. [12] 祁有祥,赵廷宁.我国防沙治沙综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51-58. [13] 胡开波,刘凯,蒋勇,等.我国土地荒漠化防治技术体系研究进展[J].四川林业科技,2009,30(6):87-92. [14] 王淮亮,高永,姜海荣,等.防沙治沙技术与模式回顾[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2,38(1):47-53. [15] 赖俊华,张凯,王维树,等.化学固沙材料研究进展及展望[J].中国沙漠,2017,37(4):644-6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