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樊自立.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系统的类型及整治途径[J].中国沙漠,2000,20(4):393-397. [2]杨针娘.祁连山冰川水资源[J].冰川冻土,1988,10(1):36-45. [3]贾文雄,何元庆,李宗省,等.祁连山及河西走廊气候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J].中国沙漠,2008,28(6):1151-1155. [4]《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委员会.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422. [5]邓振镛,王鹤龄,王润元,等.气候变化对祁连山北坡农林牧业结构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中国沙漠,2008,28(2): 381-387. [6]施雅风,程国栋.冰冻圈与全球变化[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1,4:287-291. [7]杨根生,曲耀光,董光荣,等.疏勒河下游生态保护研究[J].中国沙漠,2005,25(4):472-482. [8]刘时银,沈永平,孙文新,等.祁连山西段小冰期以来的冰川变化研究[J].冰川冻土,2002,24(3):227-233. [9]杜文涛,秦翔,刘宇硕,等.1958—2005年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变化特征研究[J].冰川冻土,2008,30(3):373-379. [10]王建强,疏勒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探讨[J].水资源保护,2006,22(1):68-70. [11]车克钧,付辉恩.祁连山森林、冰川和水资源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20(6):95-99. [12]王爱民,樊胜岳.河西地区经济增长的新阶段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沙漠,1998,18(2):164-1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