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沈凡卉,王体健,庄炳亮,等.中国沙尘气溶胶的间接辐射强迫与气效应[J].中国环境科学,2011,31(7):1057-1063. [2] 刘新春,钟玉婷,何清,等.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沙尘暴过程大气颗粒物浓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沙漠,2011,31(6):1548-1553. [3] 钱正安,宋敏红,李万元,等.近.50年来中国北方沙尘暴的分及变化趋势分析[J].中国沙漠,2002,22(2):106-111. [4] 王涛,陈广庭,钱正安,等.中国北方沙尘暴现状及对策[J].中国沙漠,2001,21(4):322-327. [5] 晓惠,王式功.我国北方沙尘暴与强沙尘暴过程的分形特征及趋势预测[J].中国沙漠,2007,27(1):130-136. [6] 王金艳,王式功,马艳,等.我国北方春季沙尘暴与气候因子之关系[J].中国沙漠,2007,27(2):296-300. [7] 钱莉,姚玉璧,杨鑫,等.河西走廊盛夏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成因[J].中国沙漠,2016,36(2):458-466. [8] 顾卫,蔡雪鹏,谢锋,等.植被覆盖与沙尘暴日数分布关系的探讨[J].地球科学进展,2002,17(2):274-277. [9] 罗敬宁,徐喆,亓永刚.基于风云三号卫星的全球沙尘遥感方法[J].中国沙漠,2015,35(3):690-698. [10] 梅凡民,张小曳,张承中,等.巴丹吉林沙漠戈壁地区不同地表覆盖类型下表土的均起动摩擦风速[J].过程工程学报,2004,4(增刊):754-759. [11] 徐兴奎,陈红.中国西部地区地表植被覆盖和积雪覆盖变化对沙尘天气的影响[J].科学通报,2006,51(6):707-714. [12] 王强,张勃,戴声佩,等.基于GIMMS AVHRR NDVI数据的三北防护工程区植被覆盖动态变化[J].资源科学,2011,33(8):1613-1620. [13] 王强,张勃,戴声佩,等.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植被覆盖变化与影响因子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2,32(7):1302-1308. [14] 冯永忠,刘强,李永平,等.近55年来中国西北地区沙尘发生时空特征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0,38(5):188-192. [15] 张凯,高会旺,张仁健,等.我国沙尘的来源移动路径及对东部海域的影响[J].地球科学进展,2005,20(6):627-636. [16] 马永欢,鲍艳,樊胜岳,等.论治理沙尘暴与发展我们西部林草业[J].中国软科学,2013,32(1):41-46. [17] 缑倩倩,韩致文,杜鹤强,等.中国沙尘暴源区及其治理研究述评[J].中国沙漠,2012,32(6):1559-1564. [18] 杨晓玲,丁文魁,王鹤龄,等.河西走廊东部沙尘暴气候特征及短时预报[J].中国沙漠,2016,36(2):449-457. [19] 刘生元,王金艳,王式功,等.春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沙尘天气的关系[J].中国沙漠,2015,35(2):431-437. [20] 李耀辉,沈洁,赵建华,等.地形对民勤沙尘暴发生发展影响的模拟研究——以一次特强沙尘暴为例[J].中国沙漠,2014,34(3):846-860. [21] 马井会,周广强,周骥,等.影响上海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WRF-Dust数值模拟[J].中国环境科学,2014,34(2):302-310. [22] 陈勇,陈德辉,王宏,等.沙尘辐射效应对天气和沙尘输送影响的数值模拟[J].大气科学,2009,33(1):38-50. [23] 蔡迪花,赵建华,李耀辉,等.民勤与边土地覆盖变化及对沙尘模拟结果的影响[J].中国沙漠,2012,32(4):1154-1161. [24] 屈鹏,杨梅学,郭东林,等.RegCM3式对青藏高原夏季气温和降水的模拟[J].高原气象,2009,28(4):738-744. [25] 屈鹏,杨梅学,郭东林,等.RegCM3模式对青藏原及青藏铁路沿线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J].高原气象,2005,24(3):714-720. [26] 杨雅薇,杨梅学.RegCM3在青藏高地区的应用研究积云参数化方案的敏感性[J].冰川冻土,2008,30(2):250-258. [27] 张冬峰,欧阳里程,高学杰,等.RegCM对东亚环流和中国气候模拟能力的检验[J].热带气象学报,2007,23(5):444-452. [28] 韦振锋,王德光,张宇,等.1999-2010年中国西北地区植被覆盖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J].中国沙漠,2014,43(6):1665-1670. [29] 陈勇,陈德辉,王宏,等.河西走廊夏季强沙尘暴数值模拟试验[J].气象科技,2007,35(3):393-399. [30] 孙辉,晏利斌,刘晓东.中国北方一次强沙尘暴爆发的数值模拟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2,35(2):200-28. [31] 王伏村,付有智,刘秀兰,等.4.13“黑风”对流-对称不稳定分析[C]//第28届中国气象学年会论文集.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