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邓辉,夏正楷,王琫瑜,等.从统万城的兴废看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影响[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16(2):104-113. [2] 陕北文物调查征集组.统万城遗址调查[J].文物参考资料,1957(10):52-55. [3] 蔡晓敏,苗运法,靳鹤龄,等.全新世中期毛乌素沙地炭屑记录与火灾历史[J].中国沙漠,2015,35(5):1156-1162. [4] 邓辉,夏正楷,王琫瑜.利用彩红外影像对统万城的再研究[J].考古,2003(1):70-79. [5] 侯仁之.从红柳河上的古城废墟看毛乌素沙漠的变迁[J].文物,1973(1):35-41. [6] 侯甬坚.中国古都选址基本原则[C]//中国古都学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1986. [7] 谭其骧.中国七大古都——序[M].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4(2):1-13. [8] 朱士光.长安与北京——中国两座最重要的古都的比较研究[C]//中国古都研究(第八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1990. [9] 吴庆洲.中国古城选址与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借鉴[J].城市规划,2000,24(9):31-36. [10] 程骏,马正林.中国城市的选址与西部地区的城市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2(2):61-70. [11] 谢雪宁.古代都城城址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1,28(1):41-44. [12] 赵永复.历史上毛乌素沙地的变迁问题[J].历史地理,1981(创刊号):34-47. [13] 朱士光.评毛乌素沙地形成与变迁问题的学术讨论[J].西北史地,1986(4):17-27. [14] 邓辉.统万城——民族文化交流的丰碑生态环境变迁的见证[M]//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统万城遗址综合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1-15. [15] 宋长青,王琫瑜,孙湘君.内蒙古大青山DJ钻孔全新世古植被变化指示[J].植物学报,1996,38(7):568-575. [16] Shi P J,Song C Q.Palynological record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middle part of Inner Mongolia,China[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3,48(14):1433-1438. [17] 陈渭南,宋锦熙,高尚玉.从沉积重矿物与土壤养分特点看毛乌素沙地全新世环境变迁[J].中国沙漠,1994,14(3):1-9. [18] 孙千里,肖举乐.岱海沉积记录的季风/干旱过渡区全新世适宜期特征[J].第四纪研究,2006,25(5):781-790. [19] 赵琦,樊荣,李保生,等.内蒙古萨拉乌苏河流域滴哨沟湾全新世早——中期湖相沉积的地球化学古气候响应[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3,33(4):103-112. [20] 马冀.毛乌素沙漠南缘全新世光释光年代学及古气候环境记录[D].西安:西北大学,2011. [21] 曹红霞.毛乌素沙地全新世地层及沉积环境记录[D].西安:西北大学,2003. [22] 侯甬坚.统万城遗址:环境变迁实例研究[M]//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历史地理学探索(第二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426-442. [23] 侯甬坚,周杰,王燕新.北魏(AD386-534)鄂尔多斯高原的自然-人文景观[J].中国沙漠,2001,21(2):188-194. [24] 王乃昂,黄银洲,何彤惠,等.鄂尔多斯高原古城夯层沙的环境解释[J].地理学报,2009,61(9),937-945. [25] 安介生.统万城下的"广泽"与"清流"[J].历史地理,2009,23:242-268. [26] 黄银洲,王乃昂,冯起,等.统万城筑城的环境背景——河流、湖泊及沙漠化程度[J].中国沙漠,2012,32(5):1233-1239. [27] 戴应新.统万城考古记[J].考古,1981(3):225-232. [28] 牛文元.持续发展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6. [29] 孙同兴,王宇飞,侯甬坚,等.陕北统万城地区历史自然景观及毛乌素沙漠迁移速率[J].古地理学报,2004,6(3):363-371. [30] 邢福来.统万城遗址近几年考古工作收获[J].考古与文物,2011(5):11-19. [31] 王尚义,董靖保.统万城的兴废与毛乌素沙地之变迁[J].地理研究,2001,20(3):347-353. [32] 杨帆.赫连夏经济状况蠡测[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1. [33] 包玉山.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的历史与未来[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3:86-87. [34] 苏俐雅.干旱地区战略环境评价研究——以鄂托克旗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35] 穆渭生.唐代关内道军事地理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36] 王尚义.毛乌素沙地变迁之再认识[M]//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统万城遗址综合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223-238. [37] 张惟慎.赫连勃勃定都统万城原因试探[M]//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统万城遗址综合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72-77. [38] 张力仁.大夏国都统万城的兴与衰——一段历史的考证和考古调查的推测[M]//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统万城遗址综合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78-87. [39] 丁超,韩光辉.论赫连夏定都统万城的地理背景[M]//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统万城遗址综合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62-70. [40] 雷宏霞.统万城兴衰[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4):236-237. [41] 吴洪琳.大夏国史[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6. [42] 胡戟.十六国时期丝绸之路重镇统万城——兼评介前田正名的鄂尔多斯沙漠南缘路研究[M]//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统万城遗址综合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107-110. [43] 薛正昌.赫连勃勃与统万城[M]//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统万城遗址综合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55-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