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沙漠 ›› 2024, Vol. 44 ›› Issue (2): 99-108.DOI: 10.7522/j.issn.1000-694X.2023.00087
Mingyu Cai1(), Biao Jia2, Xueli Chang3(
)
摘要:
将景观生态学原理运用到沙漠化现状的准确和快捷评估是景观生态学研究面临的一个挑战。本文以2000年和2018年奈曼旗中部沙区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为基础,选定最大斑块指数(LPI)、边界密度(ED)、聚集度指数(AI)和香农指数(SHDI),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和Fragstats软件中的Moving window功能分析了景观格局双因子交互作用及因子分级对沙漠化现状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18年是研究区沙漠化逆转期,沙漠化现状指数由0.393减少到0.288。景观格局双因子交互作用有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两种形式且对沙漠化现状的影响大于各因子独立作用。不同格局因子分级对沙漠化现状影响存在差异,导致差异原因与不同沙丘类型面积和分布格局有关。在沙漠化现状较强年份(2000年),LPI和ED分级导致的沙漠化现状显著区,以流动沙丘占优势(30.6%~42.9%),不显著区以固定沙丘占优势(32.0%~44.0%)。在沙漠化现状较弱年份(2018年),SHDI分级导致的沙漠化现状显著区和不显著区都以流动沙丘占优势(均超过79.2%)。景观格局双因子交互对沙漠化现状影响既与时间有关,又与空间范围有关;交互作用对沙漠化现状的影响机制具有非线性特点;研究区范围大小直接影响到景观因子交互作用形式和空间格局(尺度依赖),任何典型案例研究结果不能跨尺度推绎,但方法可以统一。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