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慈龙骏.中国的荒漠化及其防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姜艳,徐丽萍,杨改河,等.不同退耕模式林草初夏小气候效应[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25(2):162-166,174. [3] 王平平,杨改河,梁爱华,等.安塞县几种典型退耕模式小气候效应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10,19(10):107-115. [4] 徐丽萍,杨改河,冯永忠,等.黄土高原人工植被对局地小气候影响的效应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0,17(4):170-179. [5] 赵晓彬,党兵,符亚儒,等.半干旱区沙地高速公路防风固沙林营造技术及其效应研究[J].中国沙漠,2010,30(6):1247-1255. [6] 贺山峰,蒋德明,阿拉木萨,等.科尔沁沙地小叶锦鸡儿灌木林固沙效应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7,21(2):84-87. [7] 张红利,张秋良,马利强.乌兰布和沙地东北缘不同配置的农田防护林小气候效应的对比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11):191-194. [8] 司建华,冯起,张小由,等.荒漠河岸林胡杨和柽柳群落小气候特征研究[J].中国沙漠,2005,25(5):668-674. [9] 袁素芬,陈亚宁,李卫红.干旱区新垦绿洲防护林体系的防护效益分析~_~_以克拉玛依农业综合开发区为例[J].中国沙漠,2007,27(4):600-607. [10] 徐满厚,刘彤,赵新俊,等.绿洲-荒漠交错带防护林与自然植被的协同防风效能及优化模式探讨[J].中国沙漠,2012,32(5):1224-1232. [11] 董旭.青海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生态效应[J].林业资源管理,2011,4:71-75. [12] 牛瑞雪,赵学勇,刘继亮.黑河中游不同土地覆被土壤水文环境及植被特征[J].中国沙漠,2012,32(6):1590-1596. [13] 汪言在,魏殿生,伍永秋,等.塔克拉玛干沙漠沙垄区公路防护林带内风场特征研究[J].中国沙漠,2012,32(5):1216-1223. [14] 王雪芹,蒋进,张元明,等.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防护林体系建成10 a来的生境变化与植物自然定居[J].中国沙漠,2012,32(2):372-379. [15] 张彩霞,王训明,满多清,等.层次分析法在民勤绿洲农田防护林生态效益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沙漠,2010,30(3):602-6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