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拉善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阿拉善盟志[M].志方出版社,1998:9. [2]屈建军,凌裕泉,井哲帆,等.包兰铁路沙坡头段风沙运动规律及其与防护体系的相互作用[J].中国沙漠,2007,27(4):529-533. [3]春喜,陈发虎,范育新,等.乌兰布和沙漠的形成与环境变化[J].中国沙漠,2007,27(6):927-931. [4]杨艺,李保生,李云卓.巴丹吉林沙漠查格勒布剖面微量元素反映的150 ka BP以来的气候变化[J].中国沙漠,2007,27(1):1-8. [5]阿拉善左旗志编纂委员会.阿拉善左旗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10. [6]朱震达等.中国沙漠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7]拟建内蒙古阿拉善沙漠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Z].2005.6 [8]黄耀丽,魏兴琥,李凡.我国北方沙漠旅游资源开发问题探讨[J].中国沙漠,2006,26(5):739-744. [9]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5-104. [10]楼锦花,武法东,杨璐.内蒙古磴口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评价及旅游资源开发构想[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23):33-38. [11]孙秋华.野三坡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评价[J].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2008,24(1):436-443. [12]谢婷,杨兆萍.塔克拉玛干沙漠旅游资源开发构思[J].干旱区研究,2003,20(3):230-234. [13]刘普幸,陈发虎,勾晓华,等.额济纳旗近100 a来胡杨年表的建立与响应分析[J].中国沙漠,2005,25(5):764-768. [14]温涛,赵小涛.兴文石海洞乡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分类[J].宜宾科技,2007(114):21-22. [15]吴艳茹,周瑞平.鄂尔多斯沙漠公园开发的基本思路[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4(2):106-109. [16]何雨,王玲.内蒙古沙漠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2):151-155. [17]米文宝,廖力君.宁夏沙漠旅游的初步研究[J].经济地理,2005,25(3):422-425. [18]李陇堂.宁夏自然旅游资源及综合评价[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1(4):373. [19]陈忠祥.宁夏特色旅游发展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2,25(4):360-3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