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官方微信

高级检索

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河北坝上弃耕地植被的演替特征及环境因子的影响
李进, 赵雪, 宝音, 张强
中国沙漠    1994, 14 (4): 15-22.  
摘要233)      PDF (549KB)(26178)   
利用聚类与排序手段,由植被的空间序列推断其时间序列的方法对河北坝上弃耕地植被的演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该研究区弃耕地植被共有6个群丛、3个亚群丛,植被严重退化。2)对于植被的数量分析,一般情况下只选用适宜的排序手段即可达到分类与排序之目的。3)影响弃耕地植被演替的因素多种多样,并非弃耕时间单一因素。4)弃耕地植被中植物种类数目变化具有明显的波动性。5)"初始植物种类组成"原理不适于本地区弃耕地植被的演替。0)弃耕地植被的改造利用宜在弃耕后2-6年内进行。
不同类型防沙堤流场的风洞实验模拟研究
李建国, 屈建军, 李 芳, 安志山, 韩庆杰, 牛清河, 李国帅, 谭立海
中国沙漠    2012, 32 (2): 291-299.  
摘要2914)      PDF (6439KB)(11016)   
防沙堤在风沙防护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不同形状、不同倾角和不同高度防沙堤的流场结构进行风洞模拟实验,对不同类型防沙堤的防护效益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防沙堤强烈地影响了周围的气流流动特性,根据不同流场特征将其划分为5个典型区域:迎风坡脚低速区、遇阻抬升区、集流加速区、减速沉降区和消散恢复区,其中迎风坡脚低速区和背风侧减速沉降区能有效降低风速、阻滞风沙流。②梯形较三角形防沙堤形成的迎风坡脚低速区范围更大,而三角形较梯形防沙堤形成的有效防护距离更大。③三角形防沙堤的防护范围随风速的增大而减小。三角形防沙堤形成的有效防护距离随迎风坡倾角的增加而增大;迎风坡脚低速区范围随倾角增大而减小。④倾角40°的三角形防沙堤模型在各组风速下均形成最大的有效防护距离。⑤防沙堤背风侧的有效防护距离与沙堤高度呈正相关。
过度放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控制对策
李瑜琴, 赵景波
中国沙漠    2005, 25 (3): 404-408.  
摘要1238)      PDF (818KB)(3200)   
通过调查和分析过度放牧对草原植物群落类型、盖度、生物量及土壤特性等的影响,可以得出过度放牧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反过来,也给牧业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过度放牧引起了草原植被的退化和土壤质量的退化,特别是春季的过度放牧对草原植被和土壤质量造成了更为严重的不利影响。草原生态系统易变性和易退化特点决定了放牧容易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甚至引起土壤盐碱化、荒漠化和深部土层干化等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发生。笔者提出,对草原土层盐碱含量、植被盖度和深部土层含水量、地面大气湿度与含尘量进行监测,并依此为依据制定科学合理的牧业发展计划和管理措施,这对于牧业的长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是非常必要的。
宁夏1999—2009年土地荒漠化演变影响因素分析
王占军, 邱新华, 唐志海, 石海霞, 赵婧婧
中国沙漠    2013, 33 (2): 325-333.   DOI: 10.7522/j.issn.1000-694X.2013.00046
摘要3146)      PDF (5852KB)(2107)   

利用宁夏1999、2004年和2009年荒漠化土地监测数据,对宁夏土地荒漠化的演变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9—2009年间,宁夏荒漠化土地面积呈递减态势,由320.74万hm2减少至289.88万hm2,逆转趋势明显。其中水蚀荒漠化和风蚀荒漠化土地明显减少,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由151.91万hm2减少至134.58万hm2,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由165.72万hm2减少至148.97万hm2;盐渍化土地明显增加,由3.11万hm2增加至6.33万hm2。荒漠化程度明显减轻,重度、中度荒漠化土地面积明显减少,轻度荒漠化土地明显增加。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由100.98万hm2减少至27.57万hm2,中度荒漠化土地面积由142.70万hm2减少至138.38万hm2,轻度荒漠化土地面积由71.0万hm2增加到117.08万hm2。荒漠化地区植被状况进一步改善,植被盖度逐渐增加。国家政策项目支持、荒漠化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各类生态保护政策机制的制定完善和社会力量参与荒漠化防治等人为因素对荒漠化逆转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气候变化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被上述因素所产生的有利影响所抵消;人口压力、历史人为不合理活动和水资源低效利用等人为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宁夏荒漠化的逆转趋势,将成为宁夏未来荒漠化防治过程中需要重点克服的不利因素。

苔藓植物的生态功能及在植被恢复与重建中的作用
吴玉环, 程国栋, 高谦
中国沙漠    2003, 23 (3): 215-220.  
摘要490)      PDF (732KB)(2077)   
苔藓植物由于形体微小,传统上被误认为缺乏经济价值而常被忽略。作者从CO 2的固定、水土保持和涵养水源、营养物质的循环与贮存和森林更新等方面,详细论述了苔藓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功能,对有关苔藓植物在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重建中的重要作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干旱半干旱地区苔藓植物多样性与生态学研究的方向和着眼点。
海岸沙丘发育机制之研究现状评述
李志文;李保生;*;王丰年
中国沙漠    2011, 31 (2): 357-366.  
摘要3397)      PDF (2126KB)(1948)   
主要综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海岸沙丘发育机制的研究成果。初步认为,海岸沙丘发育于各纬度,以沙源丰富、风况适宜和沙汇充足的海岸带最完好,分布在风暴浪作用的最高位置或最大天文潮线之上,是海滨-沙丘动力系统与陆地地表能量与物质交换的承载体。在发育过程中,沙源、波浪能量、风速、风区长度起决定性作用,海滩坡度、沉积物粒径、颗粒间的黏结力、空气密度、植被盖度等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各种动力-地貌系统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下,沙丘的形态和规模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发育状态。根据研究现状,展望了我国海岸沙丘的研究方向与基本内容。
不同尺度生态学中植物叶性状研究概述
毛 伟, 李玉霖, 张铜会, 赵学勇, 黄迎新, 宋琳琳
中国沙漠    2012, 32 (1): 33-41.  
摘要3892)      PDF (1006KB)(1915)   
植物叶性状与植物个体、群落、生态系统功能的基本行为和功能具有密切相关性,可反映植物适应环境变化所形成的生存对策。目前有关叶性状的研究非常多,从不同尺度(个体尺度、功能群尺度、群落尺度和区域及全球尺度)对叶的性状进行了研究。个体尺度叶性状的研究着重于揭示单个或多个植物种叶性状对不同环境因子(如温度、土壤水分等)的响应;不同功能群之间植物性状的分异表明环境因子对功能群而言存在选择压力(如低氮),但在功能群内部,选择压力较弱;随群落结构的改变,群落叶性状平均值和建群种叶性状均存在显著变化;大尺度(区域和全球)的研究有助于定量化阐述叶性状分异规律及其与气候等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目前的研究没有从机理上阐述清楚植物叶性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群落构建过程中植物叶性状的指示作用、叶性状分异的生物地理格局等,在未来的研究中应予以更多关注。
半干旱区PM10质量浓度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周 悦;牛生杰;王存忠;邱玉珺;王英舜
中国沙漠    2011, 31 (3): 741-749.  
摘要3371)      PDF (5442KB)(1914)   
利用内蒙古额济纳旗、乌拉特中旗、东胜、朱日和、锡林浩特和通辽6个观测站2005年的PM10质量浓度(MPM)和相关气象要素资料,分析了半干旱地区MPM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春季,尤其是4月,各个观测站的MPM都会出现极大值;非沙尘日里,MPM在四季中的日变化主要呈现单峰分布,峰值出现时间从春季到冬季逐渐推迟。MPM最大值是反映各观测站沙尘天气强度的主要因子;气象影响指数(IPM)与MPM的相关系数大于0.5。
近35 a来中国北方土地沙漠化趋势的遥感分析
王 涛;宋 翔;颜长珍;李 森;谢家丽
中国沙漠    2011, 31 (6): 1351-1356.  
摘要3245)      PDF (4725KB)(1883)   
以近35 a来中国北方的5期 Landsat MSS、TM/ETM遥感数据为主要信息源,通过目视解译方法提取不同时期沙漠化土地现状数据,并进行了沙漠化发展趋势的分析。 2010年中国北方沙漠化土地达 37.59万km2,其中轻度沙漠化土地占33.80%,中度沙漠化土地占22.84%,重度沙漠化土地占22.16%,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占21.21%。 1975—1990年期间,沙漠化土地净增面积33 838.32 km2,增加速率为2 255.89 km2·a-1; 沙漠化程度加重面积41 662.48 km2,减轻8 383.20 km2,净加重面积33 279.28 km2。综合两者变化,沙漠化净发展速率为4 474.51 km2·a-1。1990—2000年,沙漠化土地面积净增速率为3 441.49 km2·a-1,净发展速率为5 370.06 km2·a-1。2000—2005年,沙漠化土地面积净减少速率为1 635.28 km2·a-1,净逆转速率为1 0071.02 km2·a-1。2005—2010年,净减少1 114.35 km2·a-1,净逆转7 552.21 km2·a-1。空间上沙漠化发展和逆转发生的区域主要在半干旱地区的农牧交错带。
我国荒漠化现状、成因与防治对策
董光荣, 吴波, 慈龙骏, 周欢水, 卢琦, 罗斌
中国沙漠    1999, 19 (4): 318-332.  
摘要416)      PDF (579KB)(1852)   
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范围广,发展程度高,危害严重。目前,荒漠化防治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只是在局部地区荒漠化土地得到了一定程度治理,我国荒漠化整体仍在加速扩展,且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荒漠化防治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气候干旱化是现代荒漠化发生、发展的基本背景条件,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导致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是我国现代荒漠化加速扩展的主要原因,其主要表现形式是滥垦、滥牧、滥樵、滥采、滥用水资源和滥开矿等。以防为主,以治理保开发,以开发促治理,寓治理于开发中,防、治、用有机结合,是根治荒漠化,实现荒漠化地区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为加快荒漠化治理速度,国家应对荒漠化地区给予政策扶持。
河西走廊中部荒漠砾幂特征及其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
王德金, 赵文智, 周宏
中国沙漠    2020, 40 (6): 233-241.   DOI: 10.7522/j.issn.1000-694X.2020.00083
摘要410)   HTML109)    PDF (4594KB)(1573)   

荒漠砾幂由一层紧密堆积的嵌入在泡状细颗粒物质的土层中的碎屑物组成,对稳定荒漠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基于野外调查和原位土壤入渗试验,分析了河西走廊临泽绿洲北部荒漠砾幂特征及其对土壤入渗的影响。结果表明:(1)荒漠砾幂平均厚度为0.50 cm,平均砾石粒径为4.61 mm,平均砾石覆盖度为52.7%。(2)相比于砾幂下方土壤剖面,砾幂质量含水量较低,仅为0.3%;砾幂砾石含量较高,为41.64%,沿山丘-绿洲方向呈增加趋势;样地表层容重一般大于下层容重。(3)砾幂能够降低土壤水分入渗,砾幂去除后,稳定入渗率将从2.35 mm·min-1增加至3.69 mm·min-1。(4)砾幂稳定入渗率与砾幂厚度、砾幂砾石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砾石覆盖度、砾幂质量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砾幂砾石粒径呈正相关。

沙米( Agriophyllum squarrosum)种子库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
陈芳, 马全林, 魏林源, 张德魁, 袁宏波, 丁峰, 胡小柯, 张忠
中国沙漠    2020, 40 (4): 190-196.   DOI: 10.7522/j.issn.1000-694X.2020.00059
摘要392)   HTML22)    PDF (1532KB)(1545)   

土壤种子库是潜在的植被,对植物种群的繁衍及未来植被的结构具有重要影响。选择内蒙古奈曼、宁夏沙坡头、甘肃民勤和敦煌,研究了沙丘部位、沙丘固定程度、植被类型、土层深度对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土壤种子库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动沙丘沙米土壤种子库密度以民勤最大,达到51粒·m-2,分别是奈曼、沙坡头、敦煌的2、4、3倍;流动沙丘不同部位沙米种子库差异显著,沙米种子集中分布于沙丘迎风坡、背风坡脚,零星分布于沙丘顶部和背风坡,沙丘顶部种子库只占迎风坡的28%,背风坡只占背风坡脚的30%;沙米土壤种子库主要分布于60 cm以上的土层中,近地表0~20 cm种子数量占种子总量的50%以上;随着沙丘流动程度的降低,土壤种子库密度呈减小趋势,流动沙丘土壤种子密度可达到401 粒·m-2,而到固定沙丘急剧减少甚至完全消失;沙米与沙拐枣组建的群落0~15 cm土壤种子库总密度达800 粒·m-2,是沙米群落土壤种子库密度的2倍、白刺+沙米群落的3倍、梭梭+沙米群落的6倍;沙米土壤种子库与地上种群密度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沙米地上种群密度随土壤种子库密度增加而增加。显然,土壤种子库及其分布是沙米适应恶劣风沙环境和自我繁衍的重要保障,受区域环境、地上植被、土地类型、土壤深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与防沙治沙中,要禁止对沙米地上资源的采收活动,以补充沙米土壤种子库。

2009年塔里木盆地总悬浮颗粒物时空分布及无机离子浓度特征分析
钟玉婷, 刘新春, 范子昂, 何 清
中国沙漠    2012, 32 (4): 1053-1061.  
摘要1807)      PDF (4823KB)(1519)   
利用2009年塔里木盆地的塔中、铁干里克、喀什和民丰4个观测站采集的总悬浮颗粒物(TSP)观测资料,同时结合水溶性无机离子成分分析,研究了塔里木盆地TSP时空分布特征及无机离子浓度特征。结果表明:①塔中、铁干里克、喀什和民丰观测站TSP月平均质量浓度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峰值区都在4—5月,而低值区为11—12月,季平均质量浓度变化趋势为春季最高,夏季和秋季次之,冬季最低\.②TSP中水溶性无机离子年均总离子浓度为塔中>铁干里克>民丰>喀什;SO2-4浓度分别为总离子浓度的58%、50%、54%和51%;Ca2+浓度分别为总离子浓度的13%、16%、16%和11%;Na+浓度分别为总离子浓度的12%、13%、10%和12%;Cl-浓度分别为总离子浓度的12%、16%、11%和22%;所以硫酸盐、钙盐、钠盐及氯离子是塔里木盆地TSP中主要无机成分。③铁干里克、民丰、喀什和塔中的阴阳离子相关系数分别为0.99、0.99、0.25和0.91;阴离子平均浓度分别为阳离子平均浓度的2.57、2.12、2.15倍和3.02倍,说明4个观测站的阴阳离子都不平衡。④4个观测站SO2-4/NO-3比值远大于燃煤排放的SO2-4/NO-3的比值,所以4个观测站所在地区的固定排放源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程度远大于移动排放源。
从植物种间联结性探讨白梭梭种群生态种组分类——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为例
宋春武, 蒋 进, 范敬龙, 陈钧杰, 全永威, 王 峰
中国沙漠    2012, 32 (1): 77-85.  
摘要2552)      PDF (5855KB)(1498)   
在2×2联列表的基础上,应用χ2检验、联结系数、spearman秩相关,检测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植物种间关系,以期分析各物种在沙垄不同地貌部位的变化异同及种群稳定性。结果表明:①灌草两层共435个种对中,联结程度达到显著的种对较少;极显著的有15种对,显著的有22种对,其余398种对联结程度不显著。②按组间联系及种间的正负关联性,将30个主要优势种划分为5个生态种组。灌木层植物可分为3个种组:Ⅰ.白梭梭、沙拐枣;Ⅱ.蛇麻黄;Ⅲ.绢蒿;草本层分为两个种组:Ⅰ.苔草、尖喙牻牛儿苗、条叶庭芥、角果藜;Ⅱ.对节刺、沙生千里光、东方旱麦草;并提出各生态种组物种的分布特征。
干旱区绿洲化、荒漠化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王涛
中国沙漠    2009, 29 (1): 1-9.  
摘要3965)      PDF (2099KB)(1494)   

干旱区绿洲化、荒漠化是两个反向发展而又相互联系的过程。近60 a来,我国绿洲化面积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2.5万km2扩大到10.4万km2,沙漠化土地面积由5.3万km2扩大到11.4万km2,受盐渍化危害的耕地面积达到1.5万km2,占总耕地面积的30%。绿洲化优化了局地生态环境,扩大了人类的生存空间,但绿洲低水平、无序的开发使绿洲稳定性下降,同时引发包括荒漠化在内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对绿洲化、荒漠化研究进展的综述,提出了围绕几个关键科学问题近期需要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总体思路,努力在全面认知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作用下水、土、气、生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揭示绿洲化、荒漠化过程及其演变机理,为综合评价环境变化趋势和效应以及调控对策与管理模式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粗糙度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李振山, 陈广庭
中国沙漠    1997, 17 (1): 99-102.  
摘要386)      PDF (166KB)(1490)   
略述边界层剪切湍流各区域速度廓线规律和地面粗糙分类后,对各种地面粗糙度(包括沙质粗糙度、动力粗糙度、植被粗糙度、复杂地面粗糙度、有效粗糙度)的研究现状和计算方法作了简要综述,认为动力粗糙度算式中系数 A和植被或有效粗糙度算式中位移高度 d将会是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河北丰宁坝上沙漠化土地造林立地类型的划分——以大滩沙漠化土地整治示范区为例
赵存玉
中国沙漠    1994, 14 (4): 109-113.  
摘要268)      PDF (353KB)(1463)   
通过对土壤、植被、林木生长量的野外调查,依据科学性、实用性原则,将河北坝上大滩示范区的造林立地类型划分为12个立地类型:山地阴坡中下部厚土立地类型、山地阴坡上部薄土立地类型、山地阳坡中下部厚土立地类型、山地顶部岩石裸露立地类型、二阴滩地立地类型、下湿滩地立地类型、低缓小丘阴坡立地类型、低缓小丘阳坡立地类型、平缓砾质化或沙质耕地立地类型、平缓壤质耕地立地类型、缓起伏固定、半固定沙地立地类型。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现代沙漠环境与气候变化
魏文寿, 刘明哲
中国沙漠    2000, 20 (2): 178-184.  
摘要274)      PDF (284KB)(1430)   
根据北疆降水与温度的时空变化进行了湿润指数计算和时间序列与周期分析,论述了北疆气候的变化规律与特征。同时,根据沙漠环境与气候变化的相互依从关系,利用卫星影像图和野外实地调查订证的方法,讨论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特殊气候环境条件下的正逆发展过程。分析表明,北疆气候自50年代以来虽然温度升高,降水略有增加,但是气候变化呈现为暖干过程;并且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流沙化面积不断地增加,沙漠化现象日趋严重。同时,气候变化是造成该沙漠流沙化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人为因素起到了诱发和加速作用。总之,无论哪种诱发过程所导致的沙漠化,如果不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都将给人类生活与生存环境带来极大危害。
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沙漠化过程及其发展趋势
朱震达
中国沙漠    1987, 7 (3): 16-28.  
摘要660)      PDF (1042KB)(1407)   
塔克拉玛干沙漠处于内陆盆地,在极端干旱多风的气候条件下,丰富的冲积、冲积-湖积沙物质在风力作用形成面积广大、形态复杂的流动性沙漠,它是在中更新世至全新世时期逐渐形成。然而,以自然因素为主形成的沙漠,同样亦存在着沙漠化问题。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的沙漠化土地约有28266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9.2%,其中历史时期形成占65.1%,现代形成的占34.9%。该区历史时期沙漠化过程多发生在南部和东部沙漠中河流下游的绿洲地段,由于河流改道(自然的或人为的),潜水面下降,造成古耕地和居民点废弃,形成沙漠化土地,在北部,塔里木河两岸和天山南麓一些洪积、冲积扇前缘,则由于河道迂移或人为的垦区长期不合理灌溉,地下水位上升,土壤严重次生盐渍化,不能耕种而废弃。沙质干河床或废弃的垦区受到风力作用成为沙漠化土地。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近百年来由于人为因素的干扰,对自然资源利用不当,破坏了脆弱的生态系统或对水资源利用不当而引起现代沙漠化过程的加剧。当然,也有局部地区是沙丘前移入侵的结果。根据沙漠化土地的形成可以划分三种类型:1.沙丘前移入侵型;2.沙丘活化型;3.戈壁风沙流型。
科尔沁沙地52种植物叶片性状变异特征研究
赵红洋;李玉霖*;王新源;毛 伟;赵学勇;张铜会
中国沙漠    2010, 30 (6): 1292-1298.  
摘要2518)      PDF (1546KB)(1399)   
研究严重沙化生境中植物叶片性状的变异特征,不仅有助于了解植物对区域环境变化的适应特征,而且还可以为群落分类、群落结构特征的揭示等提供重要的依据。本研究以科尔沁沙地52种植物为对象,比较不同功能群植物叶片性状的变异特征,分析植物各叶片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科尔沁沙地52种植物比叶面积在6.9~34.4 m2·kg-1之间变动,与其他区域的研究结果相比,该区域植物比叶面积偏小,说明该区域植物能较好地适应贫瘠环境。52种植物中,大多数植物的氮磷比小于14,说明科尔沁沙地植物主要受氮制约。研究结果还表明,不同功能群植物的叶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固氮植物叶片氮含量最高,杂类草的叶干物质含量(平均值为0.22±0.06 g·g-1)显著小于其他功能群植物,但是植物叶片磷含量和比叶面积在不同功能群之间差异不显著。相对于多年生植物,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比叶面积显著偏大,但是叶干物质含量显著偏小。科尔沁沙地52种植物叶干物质含量分别与比叶面积和叶片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叶片磷含量和氮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毛乌素沙地沙漠化过程及其气候因子驱动分析
房世波;许端阳;张新时
中国沙漠    2009, 29 (5): 796-801.  
摘要3406)      PDF (1391KB)(1394)   
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90年代,2000年3个时期遥感图像解译,分析了毛乌素沙地沙漠化过程及其驱动机制,认为毛乌素沙地近20 a来沙漠化程度有所减轻,植被覆盖有所增加。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是导致植被覆盖增加的决定因素,近20 a中该区年际气候变化表现为增温和降水波动,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确定降水和气温是影响毛乌素沙地植被变化的关键气候因子, 气温升高是促使本研究区植被覆盖增加的主要气候因素,气温升高引起的生长季节的延长和生长加速是研究区NDVI增加的主要原因,即气候变暖促进了该区植被覆盖增加。人为因素的影响表现在20 a来农田和林地的大面积增加。
气候变化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综述
何远政, 黄文达, 赵昕, 吕朋, 王怀海
中国沙漠    2021, 41 (1): 59-66.   DOI: 10.7522/j.issn.1000-694X.2020.00104
摘要1148)   HTML57)    PDF (1032KB)(1393)   

植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础,气候变化已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于严重威胁。植物多样性的减少或丧失必然会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导致严重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后果。植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受控于气温和水分的动态平衡。本文系统总结了气候变暖和降水格局变化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不同生态系统、群落类型、尺度范围(全球尺度、区域尺度、局地尺度)内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并归纳了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研究的新进展
王 涛;陈广庭;赵哈林;董治宝;张小曳;郑晓静;王乃昂
中国沙漠    2006, 26 (4): 507-516.  
摘要3150)      PDF (1921KB)(1392)   
国家973项目“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研究”(G2000048700)恢复了过去2 ka来我国北方沙漠化过程、演变、格局和驱动机制;揭示了土壤风蚀和沙尘起动的物理机制,确定了土壤风蚀容忍量、定量评价体系,风沙电场形成机理、分布规律和影响;确定了主要沙尘源区、沙尘暴移动规律和形成机制,建立了沙尘暴监测、预报预警方法和系统;研究了土壤碳、氮衰减规律及其对沙区植被的影响,揭示了沙漠化过程中植物的受损过程、适应对策和植被恢复机理,阐明了我国近50 a沙漠化的过程、成因、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定量给出沙漠化空间变化态势,提出了重点地区防治沙漠化、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和对策。为国家防沙治沙和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发展和完善了中国沙漠与沙漠化科学。
西藏朋曲流域不同地貌部位流动沙丘粒度特征
潘美慧, 郝泽文, 齐宇涵, 杨安娜, 陈有桂, 李晨露
中国沙漠    2021, 41 (6): 138-147.   DOI: 10.7522/j.issn.1000-694X.2021.00096
摘要487)   HTML13)    PDF (3007KB)(1388)   

沙丘粒度特征不仅能反映沙丘沙物质的来源与动力,也可以体现地形对风沙流运移的改变。对西藏朋曲流域不同地貌部位流动沙丘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朋曲流域流动沙丘表层沉积物粒度组分以中沙(46.51%)和细沙(40.52%)为主,粗沙(5.87%)与极细沙(5.87%)次之,黏土(0.37%)与粉沙(0.85%)含量最低。流动沙丘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1.41—2.32 Φ,分选系数0.45—0.79 Φ,偏度0.01—0.24,峰度0.98—1.80。(2)从河漫滩到河流阶地到山坡,流动沙丘粒度逐渐变小,频率分布曲线逐渐变高变窄,粒径越来越集中,沿主导风向自西南向东北概率累积曲线斜率逐渐增大,分选性逐渐变好。(3)河漫滩至河流高级阶地流动沙丘表层沉积物随海拔升高粒径变小,坡麓至坡顶随海拔升高粒径变大,分选却变好,表明山坡上沙丘与阶地上沙丘的沙物质来自于不同河段的河床或河漫滩。

极端干旱环境下的胡杨细根分布与土壤特征
木巴热克·阿尤普;陈亚宁*;李卫红;郝兴明;马建新;苏 芮
中国沙漠    2011, 31 (6): 1449-1458.  
摘要2497)      PDF (4254KB)(1383)   
以塔里木河下游的中龄胡杨为研究对象,采用开挖剖面分层取样法,对胡杨细根(D≤2 mm)的空间分布以及与土壤特征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在长期干旱胁迫下,胡杨细根(D≤2 mm)根长密度(RLD)、根表面积密度(SAD)从表层到地下100 cm土层内,呈逐渐增加趋势,100~140 cm土层内表现为减少的波动分布趋势;细根RLD、SAD集中分布在60~120 cm土层内,约占0~140 cm土层总细根RLD和SAD的74%以上;在水平方向上,距树干0.75~2.5 m范围内,呈逐渐减少趋势,而在3.5~5.5 m范围内呈波动的增加趋势。②胡杨细根(D≤2 mm)RLD和SAD与土壤总盐、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适合乘幂模型,与土壤含水率之间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适合三次曲线模型。
中国沙漠科学的五十年
王涛, 赵哈林
中国沙漠    2005, 25 (2): 145-165.  
摘要273)      PDF (847KB)(1375)   
50多年来,在几代沙漠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的沙漠科学从无到有,在从填补沙漠研究空白并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沙漠化研究又以其创新性和系统性的理论进展,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实践成果,极大地充实了我国的沙漠科学,为我国北方地区国民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取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内的一大批科研成果和上百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过去20 a来,北方约有 1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治理,12%的沙漠化土地有所改善,局部地区出现"人进沙退"的新局面。已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林业局等有关研究所为主体的国家级沙漠和沙漠化研究机构,汇集了一批优秀的沙漠和沙漠化科学家,创建了我国比较完整的沙漠和沙漠化科学及其研究体系,在风沙物理与沙漠环境、沙漠形成演变与全球变化、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沙区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沙漠化遥感与信息系统综合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和数据。在全国主要沙漠和沙漠化地区设有一批长期野外试验站(点),已为国家在有关沙漠开发利用和沙漠化防治方面的决策提供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和理论依据。我国沙漠科学研究和实践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得到了政府、地方民众、科学界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土壤有机碳储量、影响因素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
苏永中, 赵哈林
中国沙漠    2002, 22 (3): 220-228.  
摘要407)      PDF (390KB)(1356)   
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布及其转化在陆地碳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国内外土壤有机碳贮量研究的意义、主要方法和结论,以及影响有机碳贮量的因素,包括温度和降雨等自然因素、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等人为因素以及大气CO 2浓度上升与土壤有机碳之间的反馈作用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土壤有机碳变化对土壤质量和环境质量的影响以及土壤碳截存对策的有关研究概况。
1961—2004年新疆降水极值概率分布特征
张延伟, 姜逢清, 魏文寿, 王雯雯, 刘明哲, 韩 茜, 洪 雯, 陆 恒
中国沙漠    2012, 32 (2): 503-508.  
摘要2668)      PDF (4229KB)(1351)   
根据1961—2004年新疆地区55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和PRECIS (Providing Regional Climates for Impacts Studies) 区域气候影响模式(1961—2004年)逐日降水模拟资料,建立年最大降水AM(annual maximum)序列及日降水量小于0.05 mm 的年连续最长干旱天数AMCD(Annual Maximum Consecutive Dry Days)序列,分析了新疆地区降水极值序列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概率分布模式。结果表明:①新疆地区降水事件的强度和概率最大的地区位于阿合奇、巴里坤、昭苏、乌鲁木齐等地,干旱事件强度和概率最大的地区位于且末、若羌、吐鲁番等地;②PRECIS区域气候影响模式模拟的新疆地区AM事件的多年平均值普遍高于观测值,且离差系数也普遍高于观测值;③PRECIS区域气候影响模式模拟结果与观测的降水极值空间分布有一定的差异,需要进行改进,但具有实际参考价值。对于实际观测的降水极值概率分布的拟合,证明了GEV分布函数能够较好地拟合降水极值的概率分布。
伊犁河流域水汽含量时空变化及其和降水量的关系
杨 青1, 姚俊强1,2, 赵 勇1, 赵 玲1, 韩雪云1,3, 赵 丽1,3, 黄有志4
中国沙漠    2013, 33 (4): 1174-1183.   DOI: 10.7522/j.issn.1000-694X.2013.00166
摘要1551)      PDF (5912KB)(1341)   

利用1976—2006年伊宁探空站的实测资料计算了逐月水汽含量,结合地面水汽压建立适合于伊犁河流域的W-e模型,结合DEM重建了1961—2009年伊犁河流域的月均水汽含量,利用EOF和交叉谱方法分析水汽含量和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夏季干湿年、典型强降水过程中水汽输送特征。结果表明:大气水汽含量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西部多于东部、平原多于山地、迎风坡大于背风坡,下游平原及上游河谷地带是高值区,水汽含量在13~15 mm,这与地形和绿洲城镇的分布有关;在850 hPa至700 hPa的高度上存在一个最大水汽含量带,对应海拔约2 000 m。水汽含量年代际变化呈上升趋势,夏季增加明显(0.48 mm/10a)。降水量和水汽含量标准化场EOF分解表明两者的时空分布极为相似,存在气候振动的一致性和河谷南北相反的分布型式。雨季水汽含量源地以热带海洋为主,同时也受北冰洋为源地的西北向水汽输送的影响。

基于SPOT VEGETATION数据的中国西北植被覆盖变化分析
宋 怡;马明国
中国沙漠    2007, 27 (1): 89-93.  
摘要2919)      PDF (762KB)(1337)   
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利用SPOT-VEGETATION 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数据对我国西部地区植被覆盖的情况进行了动态监测。采用MVC(Maximum Value Composites)、一元线性回归趋势分析和变化幅度百分比等方法分析西部地区植被变化特征,并结合西北五省土地利用类型图,分析不同植被类型的年最大化NDVI(MNDVI)变化趋势及特点。其结果是:近7 a来植被覆盖存在普遍退化的趋势,且2000-2001与2001-2002年度的变化幅度较大。在局部区域植被有改善的趋势, 但总的改善幅度小于退化幅度。分析结果表明, 植被改善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陕西和宁夏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新疆西北部和西南部地区。大部分地区植被退化。而且不同植被的MNDVI在相同的年份表现出相似的变化特点和趋势。
新月形沙丘表面风速廓线与风沙流结构变异研究
杜鹤强, 韩致文, 王 涛, 孙家欢
中国沙漠    2012, 32 (1): 9-16.  
摘要2331)      PDF (5291KB)(1333)   
在风沙地貌学中,跃移沙粒与风场的耦合作用下,其最直观的表现形式为风速廓线和风沙流结构的变异。通过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坡脚、沙丘顶部、沙丘的两个兽角前端、沙丘背风坡坡脚5个典型部位的风速廓线和风沙流结构进行了实地观测,并与参照点(丘间粗沙地)的风速廓线和风沙流结构进行了对比。发现受地形扰动作用,沙丘背风坡坡脚处和沙丘的两个兽角前端的风速廓线形式均呈现非对数形式分布。除迎风坡坡脚处风沙流结构与参照点处相似之外,其余各个部位风沙流均表现出不同于参照点的结构形式。直接采用曲线拟合方法对风沙流结构函数进行拟合,并针对有明显分段现象的风沙流结构形式,采取分段拟合,并对造成风速廓线和风沙流结构变异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微生物结皮的生态学意义及若干研究进展
李新荣, 贾玉奎, 龙利群, 王新平, 张景光
中国沙漠    2001, 21 (1): 4-11.  
摘要402)      PDF (369KB)(1330)   
土壤微生物结皮广泛存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且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文章对微生物结皮的形成、发育过程的特点,以及它对微生境的影响,包括对土壤理化性质、风蚀水蚀的抗性、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点、养分及微量元素地球生物化学循环等土壤学过程和对植被的影响与作用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一些有争议研究结论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土壤微生物结皮在中国干旱沙漠地区生态恢复中的地位及作用。
中国沙漠化研究的进展
王涛, 赵哈林, 肖洪浪
中国沙漠    1999, 19 (4): 299-311.  
摘要388)      PDF (505KB)(1314)   
沙漠化研究伴随着中国沙漠科学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几十年艰苦奋斗的历程,为国民经济建设和沙漠科学体系的形成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近40 a来中国在有关沙漠化的基础研究、动态监测与评价、植被演替、景观生态学、植物逆境生理学、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水土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整治模式和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未来中国沙漠化研究的重点领域是:风沙物理与沙漠环境、恢复生态学、水土资源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沙漠化逆转及其整治模式等方面。
中国沙尘暴分布规律及研究方法分析
杨 艳, 王 杰, 田明中, 陈兴强
中国沙漠    2012, 32 (2): 465-472.  
摘要3984)      PDF (2660KB)(1306)   
在分析中国沙尘暴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其时空分布规律、沙尘源地、移动路径、研究方法和手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结果表明,中国沙尘暴分布与北方的沙漠、沙地、戈壁等荒漠化地区分布一致,存在4大沙尘源区。干枯的湖泊、弃荒土地、沙砾草场可能成为东北地区的主要沙源,应引起注意;沙尘暴移动路径主要有3条,分别归纳了各路径的特征;根据沙尘源区示踪方法的特点和实例,指出了适用条件和应用范围,为今后沙尘暴的研究和防治提供依据和思路。
乌鲁木齐1991—2010年降雨特征分析
王世杰, 杨莲梅, 史玉光
中国沙漠    2012, 32 (2): 509-516.  
摘要2704)      PDF (2878KB)(1300)   
利用1991—2010年5—9月乌鲁木齐市气象站降水量资料,分析了乌鲁木齐近20 a降雨特征。结果表明,逐小时降水量和降水频次呈现较为一致的日变化特征,均以20时以后至翌日11时左右为高值区,在下午16时达最低值;1 h降水频次最多的是量级≤1.0 mm的降水,其次是1.1 mm≤R1≤3.0 mm,但1.1 mm≤R1≤3.0 mm量级的降水贡献率最高,其次是R1≤1.0 mm。不同量级降水过程均有较为明显的年际差异,小雨过程发生的频次最多,其次为中雨、大雨和暴雨过程。前半夜为小雨、中雨和大雨过程最易发生时段,下午为暴雨过程最易发生时段。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过程发生最多的时段分别为7月中旬、5月中旬、5月中下旬、5月上中旬与7月中旬及8月下旬。短时性降水(1~3 h)主要集中在前半夜,持续4~6 h和7~9 h降水多集中在前半夜到后半夜,持续10~12 h及以上的降水多发生在下午至后半夜。20 a来雨日年际变化不明显,后10 a和前10 a相比,暴雨日数有所增加,而其他量级及总雨日均减少。
生态系统氮磷比化学计量特征研究进展
邬 畏;何兴东*;周启星
中国沙漠    2010, 30 (2): 296-302.  
摘要3611)      PDF (809KB)(1299)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氮磷比化学计量特征研究文献的大量阅读,总结了在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中氮磷比化学计量特征的意义。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中的氮磷比与固氮共生体及非共生体的生物固氮量呈反比例关系;土壤中的氮磷比化学计量特征发生变化会影响植被动态;土壤中氮磷比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对物种多样性及生产力产生影响,尤其是磷限制濒危物种的生产力及丰富度;植物体中的氮磷比化学计量特征可以体现氮和磷两种营养元素的供应状况及相对有效性,对植被恢复和濒危物种管理工作起到重要作用。在水域生态系统中,水体中的氮磷比与水生生物的固氮量呈反比例关系,并且会影响水生植物的生长及水生生物群落的组成。

生物土壤结皮对土壤种子库的影响
苏延桂;李新荣;张景光;杨丽雯
中国沙漠    2006, 26 (6): 997-1001.  
摘要2319)      PDF (828KB)(1296)   
在自然光照条件下,对草原化荒漠地带的苔藓与藻类两种生物土壤结皮进行干、湿处理, 第26卷第6期2006年11月中国沙漠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Vol. 26No.6Nov. 2006研究其上种子库组成与数量特征,结果表明:①有9种植物的幼苗出现在含有生物土壤结皮覆盖的表土中,它们分别是独行菜(Lepidium ruderate L.)、油蒿(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 L.)、多根葱(Allium polyirhizum Turcz.ex Rgl.)、小画眉草(Rragrostis poaeoides Beauv)、 雾冰藜(Bassia dasyphylla (Fisch.et Mey))、 马齿苋(Potulaca oleracea L.)、狗尾草(Setaria viridis (L.)) 、苋菜(Amaranthus.retroflexus L.),其中一年生草本植物有7种;②在不同类型的结皮上,土壤种子库的总储量以及每种植物种子的储量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对于湿润处理的两种结皮,萌发的幼苗总密度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P<0.001),对于干燥处理的两种结皮,萌发幼苗的总密度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P<0.05);③水分是限制结皮种子库植物种子萌发的主要原因,苔藓与藻结皮上萌发的种子总密度都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01)。
浑善达克沙地土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粒度与养分变化研究
刘树林;王 涛;屈建军
中国沙漠    2008, 28 (4): 611-616.  
摘要2555)      PDF (838KB)(1290)   
浑善达克沙地土壤空间异质性大,流动沙丘粒度组成和非沙漠化土地养分含量都存在极显著差异。随着土地沙漠化的发展,土壤表层通常形成粗化层,土壤中的重要养分有机碳(SOC)和全氮(TN)的含量显著下降,且SOC含量比TN含量存在更大的空间差异和随沙漠化土地发展更快的下降速率,致使土壤表层C/N值存在明显下降趋势。沙漠化土地表层土壤中SOC含量和TN含量与土壤粘粒含量和粗粉沙含量之间存在很好的相关性,尤其与土壤粘粒含量的相关性非常高;而且与TN含量的相关性高于与SOC含量的相关性。各种原因引起的土壤风蚀是造成沙漠化发展中土壤过程的主要动力因素,严重影响着土壤的稳定与土壤细物质和养分的迁移。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近千年来沙漠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花婷, 王训明, 次珍, 张彩霞, 郎丽丽
中国沙漠    2012, 32 (3): 618-624.  
摘要2361)      PDF (3260KB)(1278)   
过去近千年来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沙漠化对气候变化有明显的响应,但响应的时间和幅度均存在区域差异。在中世纪温暖期,西部沙区温暖干旱,沙漠化表现为正过程;青藏高原地区沙漠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则不统一;中东部沙区为暖湿气候,发生逆过程。在小冰期,西部沙区寒冷且相对湿润,沙漠化发生逆转;青藏高原区沙漠化的响应并不明显;中东部沙区气候寒冷干燥,沙漠化加速。在20世纪暖期,西部沙区和青藏高原区总体上气候呈现暖干化特征,沙漠化发展;而中东部沙区沙漠化则在逆转,但在末期沙漠化有发展的趋势。总体上,西部沙区在暖期沙漠化发生明显的正过程,冷期逆过程明显;东部沙区在暖期沙漠化发生逆转,冷期正过程加速;青藏高原区沙漠化正逆过程主要表现为振荡形式。
中国沙漠型旅游景区发展现状及前景
孙冰颖
中国沙漠    2021, 41 (1): 75-81.   DOI: 10.7522/j.issn.1000-694X.2020.00106
摘要844)   HTML44)    PDF (3410KB)(1278)   

自20世纪中叶以来,沙漠旅游兴起,受到大众的喜爱,生态环境的改善也促使很多观光型的沙漠主题景区开始向度假型转变。中国的沙漠型旅游景区逐年增多,也开始向着高品质、多元化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困境,如沙漠型景区建设成本高、融资困难,游客停留时间短,旅游产品单一,宣传力度不足等。通过相关的网站数据分析和国内外优秀案例对比,对沙漠旅游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前瞻性思考,提出了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产品创新、合理配置活动项目和住宿设施、打造风景道、借助新媒体进行推广等对策。